幼儿教育学案例分析学前教育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幼儿教育学案例分析学前教育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幼儿教育学案例分析学前教育案例分析题及答案六、案例分析题(共17分)星期一,A老师埋怨地说:“孩子在家过了一个双休日,再回到幼儿园后,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退步了,不认真吃饭,乱扔东西,活动时喜欢说话,真不知孩子在家时,家长是怎么教育的!”站在一旁的B老师颇有同感地说:“是啊,如果家长都能按我们的要求去教育孩子,我们的工作就好做多了!”A老师接着说:“可这些家长不按我们的要求去做倒也罢了,还经常给我们提这样那样的意见,好像我们当老师的还不如他们懂得多,真拿这些家长没有办法??”请你运用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有关理论,分析和评论A、B老师的教育观点,并具体谈谈家园合作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与目前存在的误区。
【答案要点】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组织与实施中,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又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家园合作是幼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从家庭环境进入迥然不同的集体环境的新入园幼儿来说,家园合作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1)家园合作有利于家长资源的充分利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问特有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与经济关系,使这种教育具有感染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教育内容复杂丰富且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同时,幼儿的家长各行各业,可谓是人才济济,是幼儿园得天独厚的。
让家长用各自的专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可以使他伺深层次地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教育。
(2)家园配合一致,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教师、家长均作为孩子的教育者,是对幼儿实施促进发展教育的主体,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幼儿教育的任务。
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及答案
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及答案小军是一个3岁6个月的活泼可爱的孩子,但他的父母发现他似乎不喜欢思考。
比如,当他在玩插塑时,他不会先想好再插,而是随意插,然后宣称插出来的是什么。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绘画和解决其他问题时。
小军的父母认为这不好,总是要求他先思考再行动,但他经常做不到,让父母感到困扰。
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小军处于直觉行动性思维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语言能力还很低,他们的思维总是与感知和行动紧密相连。
因此,他们的思维是在动作中进行的,离开所接触的事物和动作,就没有思维。
小军的父母很关注孩子的发展,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他们需要明白,思维需要语言的支持,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需要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教、多和孩子交流,使用正规的语言,丰富孩子的词汇,提供概括性的词汇,如动物、家具、交通工具等。
同时,父母可以在游戏中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引导孩子研究比较性和概括性的概念,如大小、多少、上下等。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可以留给孩子一些时间和机会去自己思考解决方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提供一些玩具给孩子,如积木、拼图、组装玩具等,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积累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一天,中三班的幼儿巧巧过生日,她带来了各种糖果与同伴分享生日的快乐。
在离园前,我们班为XXX举行了一个小小的生日会,大家唱生日歌、祝福,XXX也将糖果逐一分发给每一位小朋友。
当家长来接孩子回家时,孩子们举着糖果高兴地说:“这是巧巧过生日,发给我的糖。
”有些孩子甚至在走出教室门时就急忙拆开圆圆的糖果,边吃边奔跑下楼。
过了一会儿,XXX的爷爷带着果果匆忙走进教室,告诉我们一个吓人的事情。
XXX在玩滑梯时,突然脸通红,甚至快要发黑了。
爷爷怀疑是糖果卡在了孩子的喉咙里,他立即叫孩子弯腰,拍他的背,让他把嘴里的糖吐出来。
最终,孩子咳出了糖果。
听到这个故事,我们感到非常害怕。
学前教育学案例实例分析题
合。否则就会抵消教育作用,造成幼儿行为两面性。强调社会情感的培养,唤起儿
童对他人的关心帮助。
【案例2】某幼儿混合班开设课程几乎与小学一年级相同,老师的
教育教学也搬用小学上课的方法,教幼儿拼音、识字、计算等知识 和技能,期中、期末还进行考试、评分,很少组织游戏和体育活动, 对唱歌、图画课不重视,经常改上拼音、识字、计算及智力训练课。 结果一年半载下来,班里的幼儿体质明显下降,生病回家的有好几 位,在班里上课的也多是无精打采。这班幼儿升入小学后,多数对 语文、数学课不感兴趣,而对考试分数却分分计较,他们的体、智、 德、美综合素质还不如没有受过学前教育的同年级其他同学。
①引发交谈的技能。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造气氛,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
将幼儿自然吸引过来。比如:“你能把你的想法告诉老师吗?”
②倾听的技能。用恰当的言语或非言语方式热情接纳和鼓励幼儿谈话、提问,
让幼儿产生受到尊重的喜悦感和自信心。利用目光接触是比较好的积极反馈方式。
③扩展谈话和结束交谈的技能。教师要学会用幼儿理解的方式引导幼儿将谈话持
灵交汇的重要途径。它需要教师在抓住机会、选择话题、引发和延续谈话、激发和 幼儿谈话的兴趣和积极性等环节上,具有灵活机智的策略、丰富的经验技巧。教师 与幼儿之间平等地、民主地交流,并且是面向全体幼儿,这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幼儿教师要与幼儿实现有效的沟通,除教师要与幼儿平等交流以外,还需要掌握
一些技能:
朋友要互相关心爱护,学会分享,自己的事情自己 做,有时好不容易见到有的孩子有了进步,但在家 过完一个周末再回到幼儿园,孩子又回到了以前的 样子。 请用儿童观的形态理论分析这一现象。
【案例1分析】以上是李老师对儿童社会性教育内容。幼儿在园能和同伴友好相处,
《学前教育学》试题及答案[1]
3.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近的儿童之间在共同生活、共同游戏中建立起来的相互协作关系。
4.亲子班:由社区组织亲子班,招收以幼儿园为中心的附近社区中的0—3岁未入园儿童,家长带孩子每周定期来园参与亲子活动。幼儿园则提供师资等,组织具体的亲子活动,多方面指导学前儿童家庭早期教育。
2.简述我国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
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发展性பைடு நூலகம்则;灵活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趣味性原则.
3.解释“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教师寄予学生期望与爱,使被期望者产生自信自强心理,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现象,又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4.简述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原则.
3.推动各国幼儿园的建立,并使学前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是(福禄培尔)
4.学前教育阻碍经济、政治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因为其( 功能异化 )。
5.属于教师沟通技巧的是( 语调语速要适当 )。
6.我国幼儿园的双重任务是指( 保育和教育 ).
三、名词解释题
1.教育功能:所谓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本身所特有的对个体或社会所产生的功用或价值。一般地这种功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期望层次、潜在层次和现实层次。
1.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现有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距离。
2.幼儿园生活活动:生活活动是指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除教学、游戏活动以外的一切日常活劫。‘生活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来园、离园、进餐、盥洗、散步、自由活动等.
幼儿教育学案例分析
幼儿教育学案例分析案例一:认知发展案例描述:小明,4岁半,正处于敏感期,一直对动物产生浓厚兴趣。
他喜欢观赏动物的图片、听动物的叫声,并能记住大部分动物的名字。
在幼儿园的认知类活动中,小明能迅速找出老师所描述的动物,还能简单地介绍它们的特征和习性。
教育目标:帮助小明进一步发展他的认知能力,提高对动物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教学方案:1. 利用图书、动画等多媒体资源,让小明更深入地了解动物世界。
教师可以设计小组或个体活动,让小明观看关于动物的纪录片、动画片,提升他的视觉学习能力。
2. 激发小明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布置关于动物的任务,例如让小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找出该动物的习性和特征,并和同伴分享。
3. 利用游戏的方式扩展小明的认知范围。
如通过动物拼图游戏,让小明在拼图的过程中学习动物名称,增加对动物形象的记忆。
评估方式:观察小明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成果,记录他对动物的认识程度及对动物特征和习性的描述。
通过口头交流,了解他对动物的兴趣是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案例二:情感发展案例描述:小芳,3岁,刚进入幼儿园。
她一开始非常害羞,不与其他孩子交流,对陌生环境感到紧张。
经过几周的适应训练,小芳开始与幼儿园的老师和其他孩子产生了一些情感关系,但她仍然不敢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艺和能力。
教育目标:帮助小芳建立自信,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教学方案:1. 提供一个安全、鼓励和支持的环境。
老师应树立一个友好和谐的班级氛围,表扬小芳每一次积极参与的行为,激发她的自信心。
2. 鼓励小芳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老师可以设置小组活动,让小芳和其他几个孩子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合作和分享,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
3. 利用游戏和角色扮演帮助小芳自信展示自己。
例如,模拟一个小演讲活动,让小芳准备并在小组面前表达自己。
通过肯定和鼓励,让小芳体验到其他孩子的支持和认可。
评估方式:通过观察小芳的社交行为、参与度和表达能力,了解她与他人间情感联系的建立程度。
幼儿园案例分析题库
幼儿园案例分析题库
1. 小明在幼儿园的适应期问题。
小明是一个三岁半的男孩,最近刚刚入读了一家幼儿园。
在幼儿园的适应期内,小明经常表现出焦虑和不安,总是哭闹不愿意离开父母。
他的老师和家长都很担心,希望能够找到合适的方法帮助小明顺利度过适应期。
2. 小红在幼儿园的社交问题。
小红是一个四岁的女孩,她在幼儿园里总是独来独往,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
起玩耍。
她的老师观察到小红在幼儿园的社交能力有待提高,希望能够找到合适的方法帮助小红融入集体,和其他小朋友建立良好的关系。
3. 小李在幼儿园的学习问题。
小李是一个五岁的男孩,他在幼儿园的学习表现不太好,经常无法集中注意力,对老师的指导缺乏响应。
他的家长希望能够找到合适的方法帮助小李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
4. 小张在幼儿园的行为问题。
小张是一个四岁的男孩,他在幼儿园的表现经常受到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的投诉,因为他经常打闹、捣乱,不遵守规则。
他的家长希望能够找到合适的方法帮助小张改善自己的行为,更好地融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5. 小玲在幼儿园的情绪问题。
小玲是一个三岁的女孩,她在幼儿园的情绪波动比较大,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
哭闹不止,影响了自己和其他小朋友的情绪。
她的老师希望能够找到合适的方法帮助小玲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以上是一些幼儿园案例分析题库中的典型案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问题,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找到合适的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健康成长。
希望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可以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共同为孩子们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及答案
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及答案幼儿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案例,需要及时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案。
下面,我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答案。
案例一,小明在幼儿园经常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不愿意说话。
分析,小明可能是属于内向的孩子,对于陌生人和新环境感到不适应。
也有可能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他缺乏社交能力。
答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老师可以多和小明进行交流,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引导他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
其次,可以安排一些小组活动,让小明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合作完成任务,逐渐培养他的社交能力。
最后,可以通过家庭访谈,和家长一起合作,共同帮助小明克服内向的性格。
案例二,小红在幼儿园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总是不愿意认真听讲,经常走神或者做其他事情。
分析,小红可能是因为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或者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她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答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小红的学习兴趣,让她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其次,可以加强家校合作,和家长一起找出小红学习不愿意的原因,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最后,可以通过奖励机制,激励小红努力学习,树立自信心。
案例三,小明在幼儿园经常打架斗殴,不听老师的劝阻,影响了其他小朋友的正常活动。
分析,小明可能是因为缺乏自控能力,或者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他暴躁易怒,无法控制情绪。
答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可以通过情绪管理的培养,帮助小明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时能够冷静处理。
其次,可以加强家庭教育,和家长一起制定行为规范,引导小明正确表达情绪。
最后,可以通过及时的奖惩机制,让小明明白好的行为会得到奖励,不良行为会受到惩罚。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和答案的给出,我们可以看到,幼儿教育中的案例处理需要综合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家庭环境等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绪论部分例一《学走路》中提问:1.如何让幼儿学会生活自理、培养其独立性?第一,要善于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当注意教育孩子自觉地、主动地、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从小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而不是事事依靠父母的督促、管理。
应当教育孩子明确自己活动的目的和任务,逐步培养孩子学会自学的计划和检查自己的学习和活动,父母切不可包办代替。
由于小学阶段的儿童自我调节、控制行为的能力还很差,所以,单单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有独立性还不够,必须把抽象的道理和具体生动的事实结合起来,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多让孩子参加劳动特别是服务性劳动应当放手让孩子参加自我服务劳动,让其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诸如穿衣、系鞋带、梳头、洗脸、吃饭、整理书包、收拾房间等,父母尽量不要代做。
如果父母在生活方面过分照管,不仅不利于孩子独立性、自主性的发展,而且还容易使其养成一些诸如懒惰、依从等不良品质。
父母还应当让孩子经常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如帮父母洗菜、购买物品、打扫卫生等,这是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除此之外,父母应当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的值日劳动和一些公益性劳动。
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还有助于使其养成尊敬父母的良好习惯,对培养孩子的集体感、责任心也大有帮助。
第三,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相当多的小学生有办事磨磨蹭蹭的坏习惯,效率观念和时间观念很差。
父母应教育孩子有效利用时间,让其学会对时间的统筹安排,并学会利用好零碎时间和发挥时间的综合效应,教育孩子理解时间在生活中的意义,使其从小在心中就打下“时间就是生命”的深刻烙印。
还应注意让孩子养成今日事情今日完成、珍惜时间、节约时间、遵守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第四,父母要做孩子的表率由于小学生自我判断的能力还很有限,他们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而不会考虑某种行为是否正确、适当,所以,父母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中收拾得整洁条理,办事独立自主、干净利索,这样,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可供他们学习的范例,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会逐渐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
学前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学前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对于学前教育的案例分析题目,我们需要以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为了更好地了解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下面将给出一些学前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案例一,幼儿园小班教学中的亲子活动。
问题,亲子活动在幼儿园小班教学中的作用是什么?如何设计有效的亲子活动?答案,亲子活动在幼儿园小班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还可以促进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之间的顺利过渡。
设计有效的亲子活动需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家长的参与程度,可以结合家庭教育理念和幼儿园教学内容,通过游戏、手工制作、亲子阅读等形式,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达到促进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的目的。
二、案例二,幼儿园大班教学中的情景模拟活动。
问题,情景模拟活动在幼儿园大班教学中的作用是什么?如何设计具有情景模拟的教学活动?答案,情景模拟活动是幼儿园大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孩子们在模拟的情境中学习、实践和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设计具有情景模拟的教学活动需要考虑到孩子们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可以结合幼儿园教学内容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形式,让孩子们在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三、案例三,幼儿园中的团队合作活动。
问题,团队合作活动在幼儿园中的作用是什么?如何设计具有团队合作的教学活动?答案,团队合作活动在幼儿园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孩子们培养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孩子们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
设计具有团队合作的教学活动需要注重团队的组织和分工、任务的明确和目标的达成,可以通过团体游戏、集体活动、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孩子们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学前教育中的教学活动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而如何设计和实施这些教学活动则需要我们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所启发,也希望大家能够在学前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前教育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学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学前教育的主要对象是:A. 婴儿B. 学龄前儿童C. 青少年D. 成年人2. 学前教育的目的不包括:A. 促进身体发展B. 培养良好习惯C. 传授专业知识D. 培养社交能力3. 以下哪项不是学前教育的内容?A. 语言教育B. 艺术教育C. 数学教育D. 驾驶教育4. 学前教育中,教师应采取哪种教育方式?A. 强制灌输B. 引导探索C. 单向传授D. 严厉批评5. 学前教育阶段,孩子应该培养哪些基本能力?A. 阅读和写作B. 计算和逻辑C. 观察和表达D. 记忆和背诵6. 学前教育中,以下哪种游戏活动最有助于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A. 拼图游戏B. 角色扮演游戏C. 电子游戏D. 单人益智游戏7. 学前教育中,教师应如何对待孩子的个体差异?A. 忽视差异,统一标准B. 强调差异,区别对待C. 尊重差异,因材施教D. 放大差异,特殊关注8. 学前教育阶段,家长的角色是:A. 监督者B. 教导者C. 支持者D. 旁观者9. 学前教育中,以下哪种方法不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A. 提供丰富的材料B. 鼓励自由探索C. 限制孩子的想法D. 鼓励尝试和实践10. 学前教育中,教师应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概念?A. 强调孩子的缺点B. 表扬孩子的成就C. 忽视孩子的个性D. 比较孩子的表现答案:1. B 2. C 3. D 4. B 5. C 6. B 7. C 8. C 9. C 10. 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2. 描述学前教育中教师的职责。
3. 列举学前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如何通过游戏活动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
2. 论述家长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及其与教师的合作方式。
四、案例分析题(共30分)案例:小明是一个四岁的小男孩,最近在幼儿园表现出了对绘画的浓厚兴趣。
请分析如何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小明的绘画兴趣,并提出具体的教育策略。
学前教育学教学案例(二)
案例一玩物丧志乐乐与欢欢同岁,都上幼儿园中班。
由于乐乐的爸爸妈妈工作忙,乐乐被送到镇上的爷爷奶奶家。
爷爷奶奶比较重视乐乐知识学习,经常教乐乐背古诗、写字,但很少给乐乐买玩具,爷爷奶妈认为玩游戏只会玩物丧志,长大没出息,只有学习好考上大学才有光明前途。
而一起长大的欢欢却整天沉浸在游戏中,几乎看不见她学习、写作业,一个字也不认得。
欢欢的爸爸妈妈很担心孩子这样会影响她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会没有前途。
1、结合案例分析,如果你是家长,你该如何教育孩子?2、结合福禄培尔教育思想,幼儿玩游戏会玩物丧志吗?幼儿园教育重点是什么?答案:1、案例中乐乐的爷爷奶奶将游戏与学习当做是对立面,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欢欢的父母虽然没有强迫孩子学习,对于欢欢的担心也是没有必要的。
幼儿玩游戏在幼儿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关于周围物质世界的知识经验,将幼儿已经内化的知识经验再现于特定的情境中,对幼儿身体、智力、创造力、语言和交往能力等方面发展均起到促进作用。
所以,我是家长会让孩子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充分玩游戏,家长还要作为游戏伙伴参与幼儿游戏中来。
对于幼儿知识的学习可以在游戏中完成,寓教于游戏中,过于注重幼儿知识学习会束缚幼儿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发挥,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2.福禄培尔非常重视儿童游戏,认为游戏是创造性的自我活动和本能的自我教育,儿童在这些游戏中得到充分滋养的绝不仅仅是身体的或肉体的力量,而且也在不断增长的,肯定的,可靠的显示出精神和道德的力量。
福禄培尔专门创制一套供儿童使用的学习材料,命名为“恩物”,让幼儿使用这些学习材料,从而认识形状、大小、训练幼儿的感知觉,帮助幼儿直观认识自然界的内部规律。
幼儿园教育的重点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而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游戏相比其他任何方式更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参见《学前教育学》,牟映雪主编,54页,福禄培尔教育思想案例2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代社会市场竞争激烈,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寄予厚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给孩子报英语班、钢琴班、绘画班、武术班等等,孩子业余时间全部被挤占了,可怜天下父母心。
学前教育案例分析讲义20例
学前教育学案例分析举例★学前教育的一般原则案例1:实习生小赵发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请那几个幼儿发言,有些幼儿茫然端坐,从不举手。
她疑惑地询问一个不举手的幼儿,得到的回答是:“反正举了手,老师也不会请我回答。
”请你从学前教育一般原则视角分析一下以上现象。
参考答案:材料中,该教师违背了幼儿教育的以下原则: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原则。
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公平公正,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注意倾听儿童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愿。
材料中,教师忽视一部分的幼儿,没有及时回应孩子,违反了公平性的原则。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展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参与到课堂中,材料中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没有让所有幼儿参与其中,违背了主体性原则。
整合性原则。
保证学前儿童身心健全和谐的发展,综合化地整合课程的要素,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综合。
案例中老师只是采用举手回答,方式比较单一,违背了综合性的原则。
综上所述,案例中老师的做法违背了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主体性原则以及整合性原则。
★学前教育的特殊原则案例2:大班侯老师发现大部分幼儿需要不断提醒才会饮水,于是侯老师给幼儿开展了“多喝水身体棒”系列活动。
通过健康活动“小猴为啥生病”,让幼儿明白饮水的重要性;开展"茶水店”游戏,丰富幼儿饮水的相关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引导幼儿饮水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标识,保证充足的饮水量。
一段时间后,该老师欣喜地发现幼儿逐渐养成了主动饮水的习惯。
请结合学前教育特殊原则分析案例中教师的做法。
参考答案:在本案例中,教师恰当地利用了保教合一的原则、生活化和一日活动整体性的原则。
1.保教合一的原则。
幼儿教师不仅是幼儿的教育者,而且是生活上的看护者,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之余,还应该对幼儿的日常生活进行教育,做到保教结合。
案例中的教师不仅通过帮助幼儿多喝水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还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体现了这一点。
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库
案例分析题----学前教育部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几乎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要有心理学基础,即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所有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都是错误的,细分来讲:师幼互动、教学方式、环境创设等涉及的是教育学,也就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的言行举止的分析都是心理学的范围。
[一般会这么问:用所学的**理论解读实例中的幼儿(教师),你认为,该幼儿的表现反映出了哪一种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或者问教师的做法遵循或违背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如何解释?](1)案例分析——慢半拍的孩子请运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在下面案例中教师的教育观和教育策略,对你有什么启示?涛涛在我眼里,是个什么都要慢半拍的“低能儿。
”他对事物的反应能力有时可以用“太差了”来形容。
经常瞪着大眼睛,呆呆的想事情,我叫他名字三、四次,他都没有反应。
有时小朋友都去洗手了,他还愣在座位上不知在想什么,等小朋友一个一个都洗好了手,他却突然蹦到我面前,高喊:“老师,我还没洗手呢!”我不喜欢涛涛,说实在的他挺烦人的。
然而,有件事却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
一天上常识课时,我无意中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哈哈镜里的人为什么会变高?”这个问题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是有难度很大的,班上别的小朋友都只有瞎猜。
不料涛涛却认真的说起来:“老师,镜子不平呀!”我很吃惊,我怀疑他曾经听说过其中的道理,便问:“你怎么知道的?”“我是想出来的”佳威回答说。
我望着涛涛的小脸,突然有些惭愧……答:1.幼儿在气质、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普遍具有个体差异。
气质无所谓好坏。
从能力来说,幼儿在能力的类型和水平上存在普遍差异。
2.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突出的方面。
老师不能因为幼儿某些方面稍弱就否定幼儿,对幼儿失望;应该善于发现幼儿的优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教育要面向全体,注意个别差异,公平对待每个孩子(2)案例分析——“好听的声音”一次音乐活动中,我让幼儿辨别乐音与噪音。
当我播放优美、抒情的音乐时,孩子们一致认为这是好听的音乐;而当播放噪音时,孩子们都捂住了耳朵。
学前教育学原理的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我国学前教育一直强调幼儿的全面发展,其中美术教育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某幼儿园开展了“小小画家”美术活动。
二、案例描述1. 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
(2)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表现生活。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2. 活动内容(1)观察生活,搜集素材。
教师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周边的环境,引导幼儿观察自然景物、人物、动物等,搜集绘画素材。
(2)绘画创作。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绘画创作,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具有特色的画作。
(3)作品展示与评价。
将幼儿的画作进行展示,引导幼儿相互评价,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3. 活动过程(1)观察生活,搜集素材。
教师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周边的环境,引导幼儿观察自然景物、人物、动物等,搜集绘画素材。
(2)绘画创作。
教师提供绘画工具,如画笔、颜料、画纸等,引导幼儿进行绘画创作。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关注每个幼儿的表现,对有困难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
(3)作品展示与评价。
将幼儿的画作进行展示,邀请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
评价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从色彩、构图、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亮点(1)注重幼儿的兴趣培养。
通过参观、搜集素材等活动,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为后续绘画创作奠定基础。
(2)关注幼儿的个性发展。
在绘画创作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具有特色的画作。
(3)强调合作与交流。
在作品展示与评价环节,教师引导幼儿相互评价,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2. 案例不足(1)教师对幼儿绘画技能的指导不够具体。
在绘画创作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幼儿的绘画水平,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2)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在作品展示与评价环节,教师可以采用更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讨论、家长评价等,以提高幼儿的参与度。
学前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学前教育是指对幼儿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培养,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一种教育形式。
在学前教育中,案例分析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学前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案例一:小明是一位三岁的幼儿,他在幼儿园的适应期表现得非常不好,总是哭闹不安,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玩耍,老师和家长都很担心。
请分析小明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答案:小明的适应期表现不佳可能是因为他对新环境和新人不适应,导致产生焦虑情绪。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首先,老师和家长要给予小明充分的关爱和关注,帮助他逐渐适应新的环境;其次,可以利用游戏和玩具等方式,引导小明和其他小朋友进行互动,培养他的社交能力;最后,可以适当安排家长在幼儿园陪同,让小明感受到家长的支持和安全感,帮助他顺利度过适应期。
案例二:小红是一位四岁的幼儿,她在幼儿园的学习中总是缺乏主动性,不愿意参与各种活动,对学习兴趣缺缺。
请分析小红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答案:小红缺乏学习主动性可能是因为她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首先,老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激发小红的学习兴趣,让她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其次,可以鼓励小红参与各种活动,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和鼓励,增强她的学习动力;最后,可以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小红的学习情况,让家庭和学校共同配合,帮助小红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案例三:小李是一位五岁的幼儿,他在幼儿园的生活中经常出现打架斗殴的情况,给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带来困扰。
请分析小李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答案:小李经常打架斗殴可能是因为他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对情绪的管理不够成熟。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首先,老师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和情绪管理的教育,帮助小李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避免因情绪波动而产生冲突;其次,可以建立起良好的班级规范和行为规范,让小李明白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从而自觉避免打架斗殴的情况发生;最后,可以与家长合作,共同关注小李的行为问题,让家庭和学校共同配合,帮助小李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和价值观。
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及答案
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及答案一、小军是个 3 岁 6 个月的孩子,十分活泼可爱父母很喜欢他可令父母不理解的是:小军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从不爱多思考。
比如:玩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就说插的是什么。
在绘画或要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夫妻俩认为这样不好,便总是要求孩子想好了再去行动,可小名却常常做不到。
父母时常为此而烦恼。
试问小军父母的态度和行动对吗?请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角度分析小军的这一类行为,并为小军的父母提出科学的教育建议。
分析: 3 岁 6 个月的孩子处于直觉行动性思维阶段。
这时候幼儿的语言能力还很低,所以他们进行的思维总是与对事物的感知、和自身的行动分不开的。
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是在动作中进行的,离开所接触的事物,离开动作就没有了思维,所以称之为直觉行动性思维。
如孩子画画时,他不可能先想好要画什么,而是拿起笔就画,画出来像什么他就说是什么。
也就象案例中描述的“玩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就说插的是什么”。
小军的家长很关注孩子的发展,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这些做的很好,值得肯定!但要清楚:思维要借助于词来实现,与语言的功能是不可分割的。
此时发展孩子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幼儿语言水平的培养,通过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可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平时父母要多教、多和孩子说话,说话时大人要使用正规的语言,要丰富孩子的词汇,多提供一些概括性的词汇,如动物、家俱、交通工具等,多讲故事。
游戏是孩子喜欢的一种活动,在游戏中父母可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给孩子讲解一些有比较性,概括性的概念,如大、小,多、少,上、下,也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找出相同的东西,借以培养孩子善于区别事物不同点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立即去帮助解决,而要留点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例如东西拿不到怎么办皮球滚到哪里去呢培养孩子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供一些玩具给孩子,如积木、拼图、组装玩具等,让他自己摆弄玩具,可以使他在玩中去认识一些事物之间的联系,积累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提高小军思维水平的重要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教育学案例分析学前教育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六、案例分析题(共17分)
星期一,A老师埋怨地说:“孩子在家过了一个双休日,再回到幼儿园后,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退步了,不认真吃饭,乱扔东西,活动时喜欢说话,真不知孩子在家时,家长是怎么教育的!”站在一旁的B老师颇有同感地说:“是啊,如果家长都能按我们的要求去教育孩子,我们的工作就好做多了!”A老师接着说:“可这些家长不按我们的要求去做倒也罢了,还经常给我们提这样那样的意见,好像我们当老师的还不如他们懂得多,真拿这些家长没有办法??”
请你运用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有关理论,分析和评论A、B老师的教育观点,并具体谈谈家园合作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与目前存在的误区。
【答案要点】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组织与实施中,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又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
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家园合作是幼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从家庭环境进入迥然不同的集体环境的新入园幼儿来说,家园合作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1)家园合作有利于家长资源的充分利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问特有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与经济关系,使这种教育具有感染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教育内容复杂丰富且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同时,幼儿的家长各行各业,可谓是人才济济,是幼儿园得天独厚的。
让家长用各自的专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可以使他伺深层次地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教育。
(2)家园配合一致,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教师、家长均作为孩子的教育者,是对幼儿实施促进发展教育的主体,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幼儿教育的任务。
”幼儿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重视并主动做好家园衔接工作,使幼儿园与家长在教育、原则、方法等方面取得统一认识,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园双方配合一致,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
目前,家园合作还存在一些误区。
一是认为教师是专业教育工作者,而家长大部分不懂教育;二是家长认为自己忙,没有时间参与幼儿园教育工作;三是教师只在上要求家长配合,家长也只愿意督促孩
子写字、做算术题、背英语单词;四是认为家长与老师“各司其职”,在家归家长管,在幼儿园归老师管。
这造成了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的脱节,直接影响到幼儿园的正常教育工作。
案例中的A、B两位教师的观点正是否认了幼儿园与家庭的紧密伙伴关系,否定了幼儿教师、家长均为幼儿的教育主体,其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
1.目前,我国由于升大学竞争和就业竞争的现实性矛盾,学校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而这种竞争也影响到学前教育阶段,如社会上风行的“零岁方案”、“神童方案”。
一些家长和幼教机构难以摆脱这种短视的教育做法,表现为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等错误倾向。
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动,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
请你从如何正确理解我国学前教育目标这一角度分析以上现象。
【答案要点】
(1)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这一目标是确定幼儿园教育任务、评估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根本依据,国家通过这一目标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领导和调控。
(2)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并结合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提出来的。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它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并兼顾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提法又与学校教育目标略有不同,如把“体”放到了第一位,这是因为,在幼儿阶段,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健全发展较以后各年龄阶段更为重要的缘故。
(3)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人,所以教育目标是否合理,除了符合社会要求之外,还要看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成年人画一个菱形图案是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对于幼儿来说,却是很困难的,即使3岁孩子照葫芦画瓢,要临摹一张菱形图样也是很困难的。
这就是说,幼儿的发展是有一定年龄特征和规律的,是一个按照一定顺序、不断地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教育目标如果不符合幼儿发展的规律,不符合幼儿个体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就不可能变成现实。
因此,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4)一味地追求某个方面发展,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可能严重损伤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进程,损伤儿童潜能发育,造成儿童期、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体力、心智、能力、性格和气质发展迟缓、压抑和伤害。
2.在幼儿园中,教师要学会与幼儿沟通。
比如,要熟记每个幼儿名字,这样幼儿会感到非常亲切,对教师的话作出积极反应;说话的语速和语调要恰当,最好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与幼儿交谈时,语言要简单明确,容易被幼儿接受;说话的态度要友善,比如:“我很喜欢听到你的描述,相信每位小朋友都会喜欢。
”“你这一次比上一次说得更清楚了。
”在交流的时候,教师还要注意与幼儿的目光接触,要耐心倾听幼儿的谈话,作出积极反馈。
现实生活中,有的老师能灵活运用其交流技能、有的老师则因为与幼儿缺乏有效沟通而苦恼。
请你从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出发,谈谈教师如何与幼儿实现有效的沟通。
【答案要点】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幼儿教师要实现与幼儿的有效沟通,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包括教育学、学、生理学等知识,以及观察力、沟通力、组织小组活动、指导游戏、指导幼儿行为、评价活动的能力等。
其中,沟通能力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
与幼儿的沟通主要有两个方面,非言语沟通与言语沟通。
(1)非言语沟通包括教师通过微笑、点头、抚摸、蹲下与幼儿交流等。
教师与幼儿的身体接触有利于安定幼儿的情绪,让幼儿消除紧张、
感到温暖、安全。
教师可以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对幼儿的情感和感受可以获得真实的体验。
(2)言语沟通是指教师和幼儿直接交谈。
个别或小组中的交谈是幼儿分享情感、心灵交汇的重要途径。
它需要教师在抓住机会、选择话题、引发和延续谈话、激发和幼儿谈话的兴趣和
积极性等环节上,具有灵活机智的策略、丰富的技巧。
教师与幼儿之间平等地、民主地,并且是面向全体幼儿,这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幼儿教师要与幼儿实现有效的沟通,除教师要与幼儿平等交流以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技能:
①引发交谈的技能。
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造气氛,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将幼儿自然吸引过来。
比如:“你能把你的想法告诉老师吗?”
②倾听的技能。
用恰当的言语或非言语方式热情地接纳和鼓励幼儿谈话、提问,让幼儿产生受到尊重的喜悦感和自信心。
利用目光接触是比较好的积极反馈方式。
③扩展谈话和结束交谈的技能。
教师要学会用幼儿理解的方式引导幼儿将谈话持续下去。
同时,也要在适当时候结束谈话,让幼儿表
现出满足感。
比如:“老师还有点事情要去做,咱们下一次再好好谈谈好吗?”
④面向全体,注意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语言能力的幼儿采取不同的内容、方式进行沟通,多鼓励、多倾听,有效刺激幼儿交谈。
比如:“你这一次比上一次说得更清楚了。
”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