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吴茱萸的前世今生
吴茱萸——精选推荐
【炮制与应用述评】吴茱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其炮制始见于《伤寒论》,云“洗”。
吴茱萸为临床常用品,历代医家颇重视其炮制,其炮制方法计有洗法、浸法、泡法、煮法、炒法、蒸法、盐制法、醋制法、酒制法、补骨脂制法、童便制法、黄连制法、姜制法、甘草制法、黄连木香制法等,现今通用的有生吴茱萸和制吴茱萸(甘草制)两种。
吴茱萸辛苦热,能散能温能燥能坚,李时珍谓:“所治之证,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而已”。
吴茱萸辛烈有小毒,历代医家多炮制后使用,但也有生品入药的。
如《妇人良方》治“妇人阴寒,十年无子”用生吴茱萸,《晋济方》治“久下痢赤白不止”用生吴茱萸,《赤水玄珠》治“脚气入腹冲心,大便不通”亦用生吴茱萸等。
生吴茱萸的应用延续至今,仍系法定饮片。
生吴茱萸的炮制,需要去杂质以保证用药量的准确,古代去杂质的方法有去叶、去核(《雷公炮炙论》)、去果梗(《得配本草》)。
去果梗是除去非药用部位,今多采用。
而核则属于实的一部分,故现今不拘守古法,同果皮一起入药,不予去除,是否合适,有待今后研究。
关于吴茱萸的选用,孙思邈认为“闭口者有毒",勿用。
“闭口者”是否有毒,其毒性反应如何,也待今后研究(考虑其毒性为辛苦烈之性,因开口者辛苦烈之性会自然散失,闭口者辛苦烈之性无以散失)。
现今使用吴茱萸,开口、闭口者混用,与古义不合。
另外,《千金要方》、《得配本草》等书提出,吴茱萸“陈久者良”。
取陈久者用,大率也是取其不甚苦烈、药性和缓之品。
可见古人应用生吴茱萸是慎之又慎的。
洗吴茱萸古人应用甚伙,首先在《伤寒论》中有记载,曰:“汤洗七遍",有很多有关水洗的文献记载,如《类编朱氏集验方》提出“汤洗三、两次”,《苏沈良方》提出“汤洗去黑水”,《汤液本草》提出“洗去苦",《长沙药解》提出“热水洗数次"等。
古人用洗法炮制吴茱萸,用热水、用冷水没有硬性规定,但多用热水,洗三遍、洗七遍不足为凭,而洗去苦和洗去黑水则是炮制的标准,应当遵行。
吴茱萸临床运用
吴茱萸临床运用古今传奇话中药--吴茱萸关于茱萸,还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据说东汉时,汝南人桓景随道士费长房学道。
一天,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将有一场大祸降临,全家人必须在那天迅速离开,每人都要用红色的袋子装满茱萸系在臂上,到一个高处饮菊花酒,才可躲过这场灾祸。
”桓景依言而行,全家人于农历九月九日那一天,在胳膊上系上装有茱萸的红色袋子,到城外的高处饮菊花酒。
过后回家,恒景发现家中鸡犬牛羊全部暴死,不禁出了一身冷汗。
这件事情传开后,大家纷纷效仿,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绛袋,登高饮菊花酒,劝重阳登高,效桓景之避灾”之义。
这个习俗至今仍流传在民间,人们相信登高佩戴茱萸能趋吉避祸,使自己逢凶化吉。
这种传说虽不足信,但茱萸确是一味作用很好的中药。
茱萸的药用茱萸分吴茱萸和山茱萸,故事中的茱萸,应为我们今天常用的中药——吴茱萸。
吴茱萸很早就被中医作为药用,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着作《神农本草经》就有收载。
中医认为,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的功能。
中医在临床上常用吴茱萸治疗多种痛证,如治疗厥阴头痛(主要痛在头顶部,牵及头角,自我感觉有一股气向上冲腾,或欲吐而不得吐,或吐涎沫)、妇女下腹部寒冷、经闭痛经、寒湿脚气肿痛,以及胃寒呕吐、呃逆,胁痛口苦,呕吐吞酸,五更泄泻(每天天将亮时即肠鸣、腹痛、泄泻,泻后疼痛即止或减轻)等。
现代研究表明,吴茱萸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吴茱萸烯、罗勒烯、吴茱萸内酯等,还含有多种生物碱,有镇痛、升高体温、降压、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调节子宫兴奋性、抗肿瘤、抗炎等作用。
治病案例:治腹泻取吴茱萸研细粉,用白酒调成糊状,稍加热后敷于脐部。
然后用纱布包裹胶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
用该法治疗婴幼儿腹泻,特别是口服抗生素类药无效的患儿,多于应用后3日内见效。
需指出的是,本品为辛热之品,只能用于虚寒腹泻(如手足不温,舌淡苔白,大便清稀,食物不消化,腹部喜温),否则会延误病情。
每天学一味中草药——吴茱萸(彩图)
每天学⼀味中草药——吴茱萸(彩图)吴茱萸是⼀种中药材,也是⼀种功效出⾊的保健⾷材,它来源于野⽣植物,⽆助于⽣吃这种植物的成熟果实,据说⾛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年间,就有了⽆助于⼊药的两⼈记载,那么吴茱萸⼊药后有哪些功效与作⽤呢?⼈们服⽤它后会不会有副作⽤出现呢?吴茱萸别名:吴萸、茶辣、臭泡⼦吴茱萸为芸⾹科植物吴茱萸的果实,分布于四川、贵州、⼴西、陕西、浙江、安徽、湖北等地。
内服煎汤或⼊丸、散;外⽤蒸热熨,研末调敷或煎⽔洗性味归经:性热,味⾟、苦;有⼩毒;归肝、脾、胃、肾经。
功效:散寒⽌痛,降逆⽌呕,助阳⽌泻。
主治:⽤于肝胃虚寒、阴浊上逆所致的厥阴头痛、寒疝腹痛、经⾏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外⽤治⼝疮、⾼⾎压等。
服⽤禁忌:阴虚⽕旺者忌服。
古籍摘要:《神农本草经》:主温中下⽓,⽌痛,咳逆寒热,除湿⾎痹,逐风邪,开腠理。
《本草纲⽬》:开郁化滞。
《名医别录》: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腹痛,逆⽓,利五脏。
吴茱萸的副作⽤吴茱萸的药⽤功效与保健功效都极为出⾊,但它也有⼀定毒性,⼈们过量服⽤后容易出现中毒,严重时会导致腹痛和腹泻以及视⼒下降,还有头痛眩晕等不良症状发⽣,会严重危害⼈们的⾝体健康。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1、补肾壮阳吴茱萸是⼀种能补肾壮阳的健康⾷品,他们10个⼈的肾功能不能缓解肾虚,还有每⼀位医⽣是导致了腰肌酸软后腰脊疼痛以及同⼀个⽿鸣的多种不良症状,都有明显调理作⽤,另外吴茱萸⼊药以后还能⽌泻,他对⼈类出现了五更泻和肠炎腹泻等症也有明显治疗作⽤。
2、温中散寒吴茱萸是⼀种性质温热的中药材,温中散寒是它的主要功效,它能缓解⼈类胃寒胃痛,并能防⽌⼈类⼼腹冷痛出现对⼈类经常出现的恶⼼呕吐和反胃吐酸等症都有很好的治疗作⽤,平时⼈们多服⽤吴茱萸则能预防胃寒也能防⽌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发⽣。
3、预防⾼⾎压吴茱萸能预防⾼⾎压也能保护⼈类⼼⾎管,它不但能让⾎管扩张,更能加快⾎液循环,⽽且能降低⾎液粘稠度,经常服⽤能让⼈类⾎压保持正常稳定状态,也能防⽌⾎栓和动脉硬化以及⾼⾎脂等多种疾病发⽣,对维持⼈类⼼⾎管健康有⼗分积极的作⽤。
关于吴茱萸,你一定要记住这几个关键点
关于吴茱萸,你一定要记住这几个关键点
一、吴茱萸的别名有:茶辣、辣子、臭辣子、吴椒、臭泡子,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想到了辣椒?对,吴茱萸跟辣椒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它的性味,吴茱萸味辛苦,性温,《名医别录》则直接认为吴茱萸“性大热”,所以,我们想到吴茱萸的别名,就联想到了它的性味。
二、古医籍记载吴茱萸有四大作用——“(吴茱萸)气浮而味降,其用有四:去胸中寒一也;止心痛二也;感寒腹痛三也;消宿酒,为白豆蔻之佐四也。
”
三、吴茱萸芳香而燥,擅长开郁化滞、逐冷降气,是治疗肝脾寒证之要药,也是治疗厥阴头痛必不可少的药物之一。
四、古代医家用吴茱萸驱蛔虫。
五、吴茱萸可以用来治疗五更泄。
六、吴茱萸打粉做成敷贴,贴在涌泉穴上可以治疗高血压。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吴茱萸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吴茱萸作者简介祝之友,男,主任中药师,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神农本草经》药物,《伤寒杂病论》经方研究,致力于中药临床药学研究工作50年余年,多次参与中药资源普查和考察,采集制作中草药植物标本 3600种。
祝老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临床人才研修班、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优秀授课导师。
成都市卫生局临床药学高级顾问。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特聘教授。
四川省医院管理协会药事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四川省药学会药剂管理委员会委员。
眉山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
祝按:《神农本草经》载“藙”,yi,即食茱萸Zanthoxyhum ailanthoides Sieb.et Zucc.,又名樗叶花椒。
《礼记·内则》:“三性用藙。
”郑玄注:“藙,煎茱萸也。
《尔雅》谓之榝。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果部·食茱萸项“此即樘子也。
蜀人呼为辣子,古人谓之藙及榝子”,非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吴茱萸——芸香科Rutaceae.《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吴茱萸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v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Huang 或疏毛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 var. bodinieri (Dode)Huang 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吴茱萸性热,味辛,苦;有小毒。
归肝、脾、胃、肾经。
功能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等。
鉴别要点本品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
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
中药400味之二十六:吴茱萸
学中医从中药开始,中药400味,每天学一点,今天第二十六味:吴茱萸。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之一,朴素自然的文笔极其生动的勾勒出了身在异乡的思乡之情。
一般文学作品中要凸显孤寂,就要写在热闹的节日里独身一人然后反衬出来。
这首描写重阳节的诗中,提到的自然就是“登高”与“插茱萸”了。
诗里提到的“茱萸”指的便是吴茱萸,其枝叶能除泻痢、杀害虫。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及毛脉吴茱萸将近成熟的果实。
【采收炮制】1、采集后,除去杂质、果柄、枝梗,即为吴茱萸。
2、取净甘草片置锅内,加水(1:5)煎煮两次,去渣,趁热加入吴茱萸拌匀,稍润,候吸尽汁液,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即为制吴茱萸。
3、取净吴茱萸于容器内加入盐水拌匀稍润至尽,用文火炒至裂开,稍鼓起时取出放凉,即为盐炒吴茱萸。
4、取净黄连片或碎块,置锅内,加入适量水煎汤,捞出黄连渣,投入净吴茱萸,闷润至黄连水吸尽时,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晒干,即为黄连制吴茱萸。
甘草水制以降低其毒性和燥性;盐水炒,引药下行,治疝气;黄连水炒,用于止呕。
【性味归经】性热,味辛、苦,有小毒;归肝经、脾经、胃经、肾经。
【效用】1、散寒止痛温中、温经,用于经脉受寒的头痛、腹痛、痛经,温肝经经脉;温中凡胃寒或脾胃有寒的均可广泛使用。
辛散苦泄,性热祛寒,既散肝经之寒邪,又解肝经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的要药。
2、止呕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之功用于胃寒呕吐证。
治中焦虚寒的脘腹冷痛,呕吐泛酸;外寒内侵、胃失和降的呕吐;胃热呕吐或肝郁化火而引起的呕吐。
3、温脾利湿味辛能散,味苦能燥,性温能祛寒,故可用于因寒、温所致各种病症。
【注意】不宜多服久服,无寒湿滞气及阴虚火旺者忌服。
阴虚火旺者禁忌【小方】将吴茱萸捣碎,过筛,取细末加适量好醋调成糊状,涂在纱布上,敷于两足心,24小时后取下。
用量:1岁以下用2.5~10克,1~5岁用10~15克,6~15岁用15~20克,15岁以上用20~20克。
中药材吴茱萸的“前世”与“今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年 第18卷 第60期97投稿邮箱:sjzxyx88@·药物研究·中药材吴茱萸的“前世”与“今生”苏卓1,郭惠2(通讯作者)(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0 引言吴茱萸性味的“前世”:在中医药记载中,吴茱萸的性味:辛;苦;热;有小毒。
《本经》中记载吴茱萸味辛,温;《别录》中记载吴茱萸大热,有小毒;《药性论》中记载吴茱萸味苦辛,大热,有毒。
吴茱萸性味的“今生”:现代研究发现吴茱萸有小毒,是因为含有多种生物碱,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大量可致神经错觉、视力障碍[1-3]。
副作用表现主要包括服用后可出现猩红热样药疹,表现为四肢皮肤灼热、瘙痒不适,出现针尖大小鲜红色丘疹,压之褪色,颈前及上胸融合成片,界限不清,皮温升高。
中毒后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腹痛、腹泻、视力模糊、错觉、脱发、胸闷、头疼、眩晕或皮疹。
1 关于吴茱萸归经的“前世”与“今生”吴茱萸归经的“前世”:在中医药记载中吴茱萸入肝、胃经。
《汤液本草》:入足太阴、少阴、厥阴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胃、大肠、肾经。
吴茱萸归经的“今生”:现代研究显示吴茱萸具有止呕,抗溃疡,健胃作用,镇痛作用,抗病毒,保肝作用[4]。
2 关于吴茱功效的“前世”与“今生”吴茱萸功效的“前世”:中药吴茱萸具有散寒止痛、止呕、疏肝理气、温脾利湿、助阳止泻等功效。
吴茱萸功效的“今生”:吴茱萸具有镇痛作用、抗溃疡、止呕、抗血栓形成、保肝作用、健胃作用、抗菌,抗病毒等作用[5-6]。
2.1 散寒止痛。
吴茱萸散寒止痛的“前世”:吴茱萸功效包括温中,也包括温经,用于经脉受寒的头痛、腹痛、痛经,温肝经经脉;温中凡胃寒或脾胃有寒的均可广泛使用。
用于寒滞肝脉诸痛证。
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既散肝经之寒邪,又解肝经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的要药。
治寒疝腹痛,常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如导气汤。
治厥阴头痛,常与人参、生姜等同用,如吴茱萸汤。
吴茱萸外用能“辟邪”
吴茱萸外用能“辟邪”吴茱萸,民间称辟邪翁、茶辣,因茱萸入药以产于吴地(历史上的吴国,今江浙一带)的为最佳而得名。
在传统民间风俗中,九九重阳日折茱萸插于发际,辟恶气御初寒;这天还有登高、佩戴茱萸囊、食蓬饵、饮菊花酒等风俗。
吴茱萸为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吴茱萸的干燥未成熟的果实,性热,味辛、苦,入肝、脾、胃经,有温中散寒、止痛燥湿、疏肝下气、降逆止呕之功效。
多内服治疗脘腹冷痛、呕吐腹泻、头痛、痛经等病症。
临床上发现,吴茱萸外用治病,有用药量少,安全可靠,操作方便,且疗效较好的特点。
今辑录数款,供择用。
治痢疾吴茱萸6克,六一散9克。
将吴茱萸研成细粉末与六一散混匀,水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神阙穴),纱布覆盖,胶布固定,12小时后取下,每天1次。
连用3~5次。
治湿疹吴茱萸30克(略炒一下),乌贼骨20克,硫磺6克,共研为细末,外撒或用蓖麻油调成稀糊状外敷患处,外用消毒纱布包扎固定,12小时后取下,每天1次,连用3~5次即显疗效。
治阳痿吴茱萸30克,桂枝12克,细辛6克,共研细末,调匀入瓶备用。
用时取药末5克加少许食盐拌匀,置于神阙穴,外敷纱布,胶布固定,用手掌按摩5~10分钟,每天换药1次,一般15天见效。
或取吴茱萸30克,巴戟天20克,细辛10克,共研细粉,贮好备用,用时取适量加温水调成糊状,每晚睡前敷于脐部,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次日取下,10~15天可见效。
治疗期间忌房事。
治高血压吴茱萸60克,研为细末备用。
每次取20~30克,用醋调成糊状,睡前敷贴两足心,外用纱布包扎。
一般用药12~24小时血压即可下降。
治癫痫病吴茱萸20克,研末,加少许冰片与凡士林适量调成糊状。
癫痫大发作者,将药膏敷于神阙穴;精神运动性发作者,敷贴肝俞穴。
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12小时后取下,隔日1次,1个月为1疗程。
一般连用2~3个疗程即有明显效果,或可痊愈。
治肠粘连吴茱萸60~90克,用锅炒烫;取生姜30克,捣烂取汁,涂于患者腹部,然后用纱布包裹炒熟的吴茱萸,从右下至上腹,再至右下腹,反复热熨30分钟左右。
吴茱萸的来源和作用
吴茱萸的来源和作用吴茱萸属于温里药,是治疗肝气寒滞诸痛的要药。
其味道苦中带辛,性热、有小毒。
能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临床上用于治疗寒凝疼痛、胃寒呕吐、虚寒泄泻等证。
《淮南·万毕术》记载:井旁宜种茱萸,叶落于井中,人饮井水则可无瘟疫。
《五行志》则说:房屋东面种白杨、茱萸,可延年除害。
这样就引出一个民俗故事了。
头插吴茱萸的“习俗”据《续齐谐记》记: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将有灾祸,必须离家,还要制作绛囊装上茱萸,系在家人的臂上,再登上高处,饮菊花酒,这样就可以消灾除祸了。
桓景遵照费长房所说,带领全家人登山,果然家里的牲畜全暴毙,代为受祸。
九月九日重阳登高,饮菊花酒,头插茱萸的习俗或就源于此处。
又据《风土记》记载,一般认为九月九日是上九,茱萸到此季节即成熟,色红,摘取放屋中,插在头上,可祛寒邪、御寒冬。
吴茱萸的来源和作用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产地:主产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等地。
性味:辛,苦,热,小毒;归肝、胃、脾、大肠、肾经。
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用法用量:煎服,1.5-4.5g。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故不宜多服、久服,阴虚有热者忌服。
吴茱萸的服用《本草纲目》:“开郁化滞。
治吞酸,蹶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
”因此,吴茱萸可以治疗:1、寒凝疼痛。
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
2、胃寒呕吐。
3、虚寒泄泻。
为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
中药知识:吴茱萸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没有一点华丽的辞藻,尽显朴素自然,却生动勾勒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茱萸便是本期我为大家介绍的吴茱萸。
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吴茱萸雅名为辟邪翁▲吴茱萸吴茱萸生上谷川谷及冤句,树高丈余,皮青绿色,实结梢头,其气臊,叶紫、花紫、实紫, 实熟于秋季,气味苦辛而温性烈,陈久者良。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吴茱萸栽培后3年开花结果,春天开花秋季收果,于处暑前后采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杂质。
其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别名吴萸,吴芋,吴于,吴椒,左力等。
处方中写吴茱萸、吴萸、吴芋、越椒、艾子均指生吴茱萸。
为原药材去杂质生用入药者。
淡吴萸系原药材经甘草水浸泡,洗后晒干入药者。
炙吴萸为净吴萸用甘草汤浸泡,待吸尽汤液, 用微火焙干入药者。
黄连炒吴萸为黄连汁拌炒;姜汁炒吴萸为姜汁拌炒;盐炒吴萸为盐水拌炒;醋炒吴萸为醋拌炒。
炮制后均可以减少辛辣,降低刺激性。
本品味辛、苦,性热,有小毒。
功于温中散寒,疏肝止痛。
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其所治之症,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也。
主用于脘腹冷痛,呃逆吞酸,呕吐,腹泻,疝痛,痛经;外治口疮。
其气味俱厚,主咽喉寒气呃塞而不通,胸中冷气闭塞而不利,脾胃停冷腹痛而不住,心气刺痛苦闷而不仁。
开腠理,消疝气,止呕逆,除霍乱,顺折肝木之性, 治吞吐酸水如神。
厥阴头痛引经必用。
杀寸白三虫煎服即出,疗二便关格衔口立通。
肺喜温而恶寒,得茱萸之大温大辛则水道通调而湿去;肝藏血,血寒则泣而成痹得吴茱萸之大温大辛,则血活而痹除,真乃驱阴之捷方,回阳之妙药也。
吴茱萸辛香气浓,内服外用均可,对各科疾病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本品可用于治疗寒凝肝脉之疼痛诸多病证,如疝气疼痛;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厥阴头疼呕吐涎沫,可用吴茱萸汤;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可用鸡鸣散。
肝火犯胃肝胃不和之呕吐吞酸,可用左金丸。
中药材植物蜜源—吴茱萸
40APICULTURE OF CHINA中药材植物蜜源—吴茱萸张猛1 夏晓翠1 王春华2 张串联1 叶武光1 徐细建1 伊作林1 曹旭梅1 娄文1 韩兵庚1│文1江西省养蜂研究所,南昌 330052;2 江西婺源县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婺源 333200吴茱萸系芸香科(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吴茱萸属植物,小乔木或灌木,花期6~7月,主要分布于中国和日本,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重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浙江等地,该属植株具有吴茱萸、石虎、疏花吴茱萸等变种[1-3]。
其近成熟果实是一味传统中药,具有治疗呕逆吞酸、厥阴头痛、五更泄泻和中枢神经保护等药理作用[4]。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吴茱萸药理特性,随着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后,自然虫媒授粉难以满足充分授粉需要,笔者于2021年6~7月开展吴茱萸授粉前瞻性试验,初步证实蜜蜂为吴茱萸授粉的可靠性,为充分掌握国内吴茱萸植物资源分布情况,进一步推广蜜蜂授粉技术,本文就吴茱萸分布情况,生长特性,栽培要点和病害防治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为今后吴茱萸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一、研究进展1.分布情况目前,国内吴茱萸药材主要来源于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吴茱萸、石虎、疏毛吴茱萸三种变种未成熟的干燥果实[5]。
作为药材主要栽培地点有重庆秀山、重庆酉阳、基金项目: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资助(CARS-44-SYZ21);江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JXARS-14);江西省科学技术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1BBF60021);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农牧渔业项目(202025)作者简介:张猛(1994-)男,安徽宿州人,助理畜牧师,从事蜂产品功能成分与中草药授粉技术研究,E-mail:*****************。
通讯作者:韩兵庚(1986-)男,江西上饶人,畜牧师,从事蜜蜂高效饲养及蜜蜂授粉研究,E-mail:****************。
历史时期贵州吴茱萸产地分布初探
历史时期贵州吴茱萸产地分布初探胡安徽【摘要】历史时期贵州吴茱萸产地分布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唐宋及其之前,吴茱萸产地分布不明确;明代至清代再到民国,吴茱萸在原产地稳定的基础上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区域基本覆盖贵州全境.如此变化主要是由种植技术、药材需求与交易等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当代贵州吴茱萸的产地是历史时期吴茱萸产地分布格局的承传与延伸.【期刊名称】《中国野生植物资源》【年(卷),期】2016(035)004【总页数】4页(P63-66)【关键词】历史时期;贵州;吴茱萸;产地分布【作者】胡安徽【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13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境内山峰林立,地势起伏较大,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生态环境复杂,自然植被类型多样,植物种类繁多,因而中药资源十分丰富。
据统计,目前贵州中药资源已超过4500余种[1]。
历史时期贵州即是我国著名的药材产区之一,野生植物药材资源亦特别丰富,其中吴茱萸是既道地又富有经济价值的代表性药材[2]。
吴茱萸别名吴萸,或称茱萸,贵州人呼为米辣子、木姜子、山茱萸、臭辣子、气辣子、曲药子、茶辣,系芸香科(Rutaceae.)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var.offieinalis Dode.)的成熟果实,具有温中、散寒、燥湿、疏肝、止痛功效,历代医药典籍及本草著作均有记载[3],是一味常用中药,因其常用故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贵州历来是吴茱萸重要的道地产区,然学界对其历史时期的产地分布很少问津,故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略作讨论。
1.1 唐代之前贵州的吴茱萸产地据民间传说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吴茱萸原生长在吴国,称为吴萸[4]。
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辖境约为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是吴国的核心;楚国统治区域主要在湖南、湖北、河南南阳等地。
民间传说固然有别于文献记载,但其往往都具有历史性、可信性和传奇性等特点[5]。
吴茱萸的传说故事
吴茱萸的传说故事
吴茱萸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女诗人和文学家,她以其才华横溢和美丽动人的形象
而闻名于世。
许多传说和故事流传至今,传颂着她的才情与传奇。
据传,吴茱萸出生在一个文化昌盛的家族,她从小就展示出与众不同的才华。
她非常热爱诗词和文学,常常与父亲一起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培养了她卓越的才情。
她的诗词才华很快被人们广泛认可,她的作品常常被选为经典名篇。
在她的诗作中,吴茱萸表达了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独特见解。
她的作品充满
了深情和浪漫主义,传达了她对生活和人情世故的观察和理解。
她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女诗人之首。
吴茱萸的美貌和才华吸引了一位富商的注意。
富商对她深深地倾心,不断用财
富和奢华来博取她的芳心。
然而,吴茱萸并不为这些所动,她心中只有对文学的追求和创作的热情。
有一天,一个年轻的诗人来到吴茱萸的家中,向她展示了他的诗作。
吴茱萸被
他的才情所打动,他们开始了深入的合作和交流。
他们一起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红楼梦》和《青蛇传》等,成为了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然而,命运的安排让两位诗人的故事走向了分离。
吴茱萸因为对文学的奉献而
放弃了爱情,选择了与富商的婚姻,继续为文学界做出奉献。
她的婚姻并不幸福,但她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才情的发展。
吴茱萸的传说故事中充满了浪漫与传奇,她的人生经历和才华傲视群芳。
她用
自己的文字和行为向世人证明了一个女性也可以拥有强大的才华和追求自己理想的权利。
她的传奇故事激励着后人,成为了文学界的传世佳话。
中医典故吴茱萸救活药王孙思邈
中医典故吴茱萸救活药王孙思邈中医典故:吴茱萸救活药王孙思邈故事发生在唐代,当时的中医药学家孙思邈与他的学生们一起研究草药的应用。
有一天,一位学生带来了一颗看似完全枯萎的吴茱萸树枝,并询问孙思邈它是否有药用价值。
孙思邈接过吴茱萸树枝,仔细观察后陷入了沉思。
过了一会儿,孙思邈抬起头来,向学生们讲述了这颗吴茱萸的故事。
吴茱萸原本是一位药王的女儿。
药王非常爱她,常常教给她一些医术知识。
吴茱萸非常聪明,并从父亲那里学到了许多医术。
然而,不幸的是,她父亲突然病倒了,并且没有能够找到合适的草药来治愈他。
吴茱萸非常伤心和焦虑,为了救活她的父亲,她四处寻找能够拯救父亲的草药。
她不断尝试并研究各种植物的药用价值,但却没有任何效果。
一天,吴茱萸终于找到了一种树叶,她将树叶制成了草药,然后喂给了她父亲。
几天后,她父亲的病情有所好转,最终完全康复了。
吴茱萸找到了孙思邈,将治愈父亲的草药秘方告诉了他。
孙思邈听后非常震惊,他没想到吴茱萸竟然能找到如此神奇的草药。
于是,孙思邈决定对这种草药进行详细的研究。
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和观察,他发现这种草药在中医药学中有重要的疗效,可用于治疗许多疾病。
孙思邈将这颗吴茱萸树枝放在实验室里,并用各种方法观察它。
虽然树枝看起来完全枯萎,但是它所散发出的气味非常浓郁和特殊。
经过分析和实验,孙思邈发现这颗树枝中蕴含了许多对人体有益的成分。
孙思邈与学生们一起对吴茱萸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它具有温阳散寒、祛风活络、补血安神等功效。
吴茱萸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学中,成为一味重要的草药。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医学研究需要勇于探索和发现。
吴茱萸的故事激励了孙思邈和其他中医药学家,在草药研究中不断努力,发现更多的宝贵草药,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典故中的吴茱萸也被当作一种草药广泛使用,它不仅在中医药学中被使用,也被用于食疗中制作食物调配。
吴茱萸是一种味道酸涩的植物,常用于调节食欲、帮助消化和改善血液循环。
目前,吴茱萸已经成为一味备受关注的草药,各大中药店和草药厂商都有销售吴茱萸及其相关产品,供人们使用。
吴茱萸的小故事
吴茱萸的小故事中华草药千万种,不同的搭配对症不同的病症,其中有你熟知的药材,有你不熟悉的,但是你知道吗?其实每一味中药背后都有一个美丽传说哦!据说,“吴茱萸”在春秋时候原名“吴萸”。
它产在吴国,是一味止痛良药。
当时,吴国和邻近的楚国相比,还算小国,小国就得向大国进贡。
这一年,吴国的贡品之中就有吴萸。
谁想楚王一见,竟大发雷霆:“小小的吴国,胆敢把以国命名的东西当贡品,这不是看不起堂堂的楚国吗?拿回去,不收!”吴国的使者愣住了。
这时,有位姓朱的楚国大夫,急忙对楚王说:“吴萸能治胃寒腹疼,还能止吐止泄。
吴王听说大王有腹痛的老病,才选来进贡的。
如果拒绝接受,那不就伤了两国的和气吗?”“胡说,”楚王喝道,“我用不着什么‘吴萸’!我们的国家也不需要!”吴国的使臣又羞又气,退出王宫。
朱大夫追出来说:“请你不要生气。
就把吴萸留给我吧。
楚王早晚会用上它的。
”吴使就把吴萸给了朱大夫。
朱大夫拿到家中,栽在院内,还命人精心管理。
吴使回国后,吴王一听楚王这么无礼,就同楚国断了交。
几年过后,吴萸在朱大夫家中生长得十分茂盛,已经有一大片了。
朱大夫知道,这种草的果实需在未成熟的时候入药;所以,他命人及时采摘,晾干收藏,保存了许多。
有一天,楚王忽然旧病复发,肚子痛得直冒虚汗。
朝中的大夫都急坏了,可是谁也没有办法治。
朱大夫急忙用吴萸煎汤,献给楚王。
楚王连吃了几剂,肚子不痛了;再吃几剂,病全好了。
楚王就问朱大夫:“你给我送来的是什么药啊?”朱大夫说:“这就是那一个吴国进贡的吴萸。
”这时,楚王才后悔不该那样对待吴国。
他一面派人与吴国和好,一面命人大种吴萸。
有一年秋天,楚国流行起瘟病来了。
许多百姓上吐下泻,有的甚至活活病死了。
楚王急忙传旨,命令朱大夫配药救民。
朱大夫以吴萸为主制药,救活了许多快死的病人。
楚王为让人们记住朱大夫的功劳,就传旨把“吴萸”更名为“吴朱萸”。
后来,人们为了标明这是一种草,又把“吴朱萸”的“朱”字,加了草头,写成了“吴茱萸”。
樟树吴茱萸
明清间,朝廷派中使驻镇采购樟树名药,供御医们为皇族治疗健身之用。樟树药材名声远播,身价百倍。
2010年02月2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樟树吴茱萸”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形态特征
吴茱萸经樟树药人的提纯复壮,摈弃“大花”、“小花”的弱点,现形成药性药理都具有独立特色的“樟树 吴茱萸”。它气味浓、色泽绿、颗粒饱、药性好,富含挥发油吴茱萸烯、罗勒烯、吴茱萸内酯、吴茱萸内酯醇以 及吴茱萸酸和多种生物碱。其果柄、梗、叶、根皮也可供药用,《神龙本草经》、《本草纲目》列为上品。 制 吴茱萸
灌木或小乔木,高2.5—8米。幼枝、叶轴、叶柄及花序均被黄褐色长柔毛。羽状复叶对生;小叶5—11厘米, 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4厘米,宽2—6厘米,上面疏生毛,下面密被白色长柔毛,有透明腺点。花单性 异株,密集成顶生的圆锥花序。骨突果紫红色,有粗大腺点,每果含种子1粒。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产情况
1959年,江西省药科学校在樟树成立,吴萸剪枝育苗获得成功。 1960年,全县建立吴茱萸等药场药圃24个,药材种植专业人员108人。 1965年,全县吴茱萸等药场、药圃扩大到45个,种植面积3000亩。 1972年以来,樟树市(原清江县)开始规模化种植吴茱萸,到2000年已有面积1.8万亩,为此国家科技部把 樟树吴茱萸列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产业支柱项目之一。 樟树市常年种植樟树吴茱萸面积15.7万亩,年产量.5万千克,产值.5万元。种植药农6千余户,户均收入4万 多元。
贵州名药·吴茱萸
贵州名药吴茱萸
佚名
【期刊名称】《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85(000)001
【摘要】吴茱萸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其后历代本草及中药学均收载为常用中药。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arpa(Juss.)Benth。
及同属石虎E·rutae-carpa var.officinalis(Dode)Huang小果吴萸E.rutaecarpa
var.badinieri(Dode)Huang等的未成熟果实。
我省商品吴萸历来分“大花吴萸”与“小花吴萸”两类,前者采摘吴茱萸的果实,后者以石虎及其它种的青色果;大花吴萸以遵义、毕节地区为主产,小花吴萸则多见于铜仁地区各县,两种吴萸均为人工家种。
在我省各地还野生有数
【总页数】2页(P61-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贵州吴茱萸害虫种类与危害及其天敌的调查 [J], 刘健锋;邓贤;杨茂发;桑维钧;宋琼章;胡吉凤;杨家林
2.贵州省榕江县塔石乡野生吴茱萸果中微量元素研究 [J], 蒋天智;杨红芸
3.历史时期贵州吴茱萸产地分布初探 [J], 胡安徽
4.贵州和长沙吴茱萸水煎液对未孕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活动的影响比较 [J], 陈天琪;杨卫平;王嫣;彭芳;蔡恒懋;赵云华
5.贵州广西两产地吴茱萸对大鼠离体子宫痛经模型的影响 [J], 王嫣;杨卫平;陈天琪;彭芳;蔡恒懋;赵云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吴茱萸的传说
吴茱萸的传说
泽武
【期刊名称】《科学养生》
【年(卷),期】1996(000)0Z1
【摘要】关于吴茱萸,民间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在春秋战国时代吴茱萸原生长在吴国,称为吴萸。
有一年,吴国将它作为贡品进献给楚国,楚王
【总页数】1页(P25-25)
【作者】泽武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HPLC同时测定吴茱萸中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吴茱萸内酯的含量 [J], 苏娟娟;张璐;何明珍;冯育林;王跃生;杨世林
2.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吴茱萸-桂枝药对水煎液中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桂皮醛、桂皮酸含量 [J], 兰莹;薛莹;江阳
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吴茱萸提取物中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及吴茱萸内酯的含量[J], 吴建平;谭桂山;徐康平;易登峰;邓银华;黄朝晖
4.吴茱萸传说 [J],
5.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制吴茱萸及其提取物中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吴茱萸内酯含量 [J], 鲍天冬;董宇;杨庆;朱晓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吴茱萸名字的由来?关于吴茱萸的传说故事
吴茱萸名字的由来?关于吴茱萸的传说
故事
吴茱萸名字的由来?关于吴茱萸的传说故事
吴茱萸的文化背景
传说故事
春秋战国时代,吴茱萸原生长在吴国,称为吴萸。
有一年,吴国将吴萸作为贡品进献给楚国,楚王见了大为不悦,不听吴臣解释,将其赶了出去。
幸亏楚国有位精通医道的朱大夫追去留下了吴萸,并种在自家的院子里。
一日,楚王受寒而旧病复发,胃疼难忍,诸药无效。
此时,朱大夫将吴萸煎汤治好了楚王的病。
当楚王得知此事后,立即派人前往吴国道歉,并号召楚国广为种植吴萸。
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朱大夫的功劳,楚王把吴萸更名为吴茱萸。
第1页共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茱萸外用
• 醋调贴敷外用——足心,口舌生疮,失眠烦躁高血压 • 煎汤外洗治疮疡湿疹
吴茱萸的功效
• 肝寒头痛——肝经寒凝,阳气不能条达,浊阴不降。干呕吐涎沫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
• 呕吐吞酸——胃气不降,肝气不条达,左金丸 • 手足厥寒,身体有久寒——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当归四逆加吴
茱萸生姜汤
• 五更泻痢——温中下气,四神丸 • 妇人痛经,属下焦虚寒者——温经汤 • 男子睾丸痛或寒疝腹痛——导气汤 • 寒湿脚气肿痛——鸡鸣散
重阳节与寒露相近,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由凉爽转为寒冷,身体虚弱之人易受 寒露雨湿相侵——呕吐、腹泻、吞酸、腹痛 吴茱萸之辛温燥热正可祛辟寒湿邪气
山茱萸闻之几无气味,更不能用来“辟恶气”
2.茱萸何物
• 朱臾、树臾——《五十二病方》:均与桂、姜、椒合用,这不仅 说明“朱臾”就是“树臾”,而且强烈暗示它是一味和肉桂、姜、 花椒一样具有强烈气味的植物药。学界因此认定,“朱臾”和 “树臾”都是“茱萸”的别写 • 吴茱萸、山茱萸——《神农本草经》 :山茱萸的乱入
• 今以食茱萸为与吴茱萸同属芸香科的植物樗叶花椒
茱萸家族谱系
• 茱萸:芸香科气味强烈的植物药,吴茱萸和食茱萸 • 吴茱萸(食茱萸与吴茱萸不完全区分)、山茱萸(山茱萸科的乱入)
• 食茱萸(食茱萸与吴茱萸正式分离,欓子,艾子,辣子,越椒)
• 蜀椒、秦椒(同属芸香科,功能类似) • 辣椒(茄科,味道类似,别名辣子,秦椒)
• 食茱萸——《千金要方》《新修本草》:食茱萸正式见于文献
山茱萸夺名
• 宋·宗奭《本草衍义》:与吴茱萸甚不相类。山茱萸色红,大如 枸杞子。吴茱萸如川椒,初结子时,其大小亦不过椒,色正青。 得名则一,治疗又不同。未审当日何缘如此命名。 •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茱萸二字义未详 • 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茱谐朱,谓木胎火,含阳于内也; 萸谐臾,谓冤曲从乙,木之性也 • 清·邹润安《本经疏证》:李濒湖谓山茱萸与吴茱萸甚不相类, 未审何缘同名,予则谓惟其同类,是以同名耳。盖至九、十月之交, 万象萧索,惟三种茱萸累然朱实,灿烂可观。
吴茱萸与山茱萸
吴茱萸与食茱萸
• 食茱萸即吴茱萸——陶弘景、陈藏器 :“吴、食二茱 萸是一物,入药以吴地者为良,不当重出此条,只可 言汉与吴,不可言食与不食。” • 食茱萸不是吴茱萸——李时珍:时珍窃谓数说皆因茱 萸二字相混致误耳。不知吴茱、食茱乃一类二种。茱 萸取吴地者入药,故名吴茱萸。欓子则形味似茱萸, 惟可食用,故名食茱萸也。陈藏器不知食茱萸即欓子, 重出欓子一条,正自误矣。
吴茱萸的“前世今生”
1.吴茱萸——重阳的真正道具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山茱萸?吴茱萸?
• 《本草图经》引文——吴茱萸
• 《风土记》曰∶俗尚九月九日谓为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 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 • 又《续齐谐记》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长房谓曰∶九月九 日汝家有灾厄,宜令急去家,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饮 菊花酒,此祸 可消。景如言,举家登高山,夕还见鸡、犬、牛、 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代之矣。故世人每至此日,登高饮 酒,戴茱萸囊,由此耳。 • 重阳节佩茱萸之习俗,自汉有之,至唐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