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下列关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原则
下列关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原则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抗菌药物同时应用于患者,以增强治疗效果或防止耐药性的产生。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原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抗菌药物的疗效,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1.合理判断抗菌药物联合治疗的必要性:在一些疾病或情况下,单一抗菌药物治疗可能无法满足疗效要求,或者存在抗菌药物耐药性,此时才考虑联合应用抗菌药物。
2.根据病原体和感染疾病的特点选择联合用药方案: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和感染部位、严重程度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应评估每种抗菌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确保其在体内的药物浓度能达到有效杀菌或抑制菌增殖的水平。
3.考虑联合用药的协同作用:联合应用的药物要选择具有不同作用机制,具有协同效应的药物。
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可以增加杀菌抑菌效果,延缓疗效下降,降低压菌量,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4.避免重复使用同类抗菌药物:同类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容易导致交叉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在选择联合用药时,尽量避免使用药物类别相同或作用机制相似的药物。
5.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是在必要情况下采取的策略,应该遵守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避免过度用药和滥用抗菌药物。
6.注意联合用药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可能出现相互作用或增加毒副作用的风险,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和安全性。
7.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调整用药方案:不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代谢能力可能存在差异,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遗传差异以及伴随疾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用药调整。
8.合理制定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方案:联合用药方案要合理、完整地制定,包括药物的剂量、使用频率和疗程等相关要素,以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并避免不必要的用药时间和剂量。
9.联合用药后要进行监测和评估:联合用药后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原体的变化,进行疗效监测和评估。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联合用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抗生素的联合用药是指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
临床上多数感染应用一种抗生素即可控制,但当临床上通过扩大抗菌谱来达到治疗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在实验室检查未明确前进行经验性治疗、减少耐药情况的发生、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或获得抗生素的协同作用等目的时,常常采取联合用药。
抗生素联合使用是临床治疗混合性细菌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重症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应用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mutantselectionwindow,MSW)理论减少细菌耐药产生的一种用药策略。
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反而会减弱抗菌作用甚至产生严重的毒副反应、二重感染,因此临床医生应明确联合用药指征合理应用抗生素。
1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理论依据抗菌药物联合在体外或动物体内可表现为“无关”、“相加”、“协同”和“拮抗”四种作用,人体内除非有严格对照的临床试验,这些作用不易判断或鉴别。
无关作用指联合应用后总的作用不超过联合用药中较强者,等于两者相加的总和称为相加作用,联合后的效果超过各药作用之和为协同作用,拮抗作用为联合用药的作用因相互发生抵消而减弱。
根据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方式,目前将抗生素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等;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等(对繁殖期及静止期细菌均有杀菌作用);第三类为快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环丝氨酸等。
其中一类和二类常联合应用,如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机制为β-内酰胺类可作用于细菌细胞壁转肽酶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而有利于氨基糖苷类进入细胞内作用于靶位所致。
第三类可因快速阻断了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致使作用于细菌繁殖期的一类药物活性减弱;第三类与第二类合用可获得相加或协同作用;四类慢效抑菌剂不会影响一类药物的杀菌作用;同类抗生素也可合用,但作用机制或作用方式相同的抗菌药物合用,有可能增加毒性或因诱导灭活酶的产生或竞争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现象。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是指同时或连续应用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的抗菌药物来治疗感染性疾病。
联合应用的目的是增加治疗的疗效,并减少或延缓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发展。
在进行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疗效增加原则:药物联合应用应增加治疗疾病的疗效。
不同抗菌药物对细菌有不同的作用机制,联合使用可以增加对不同细菌的覆盖范围,提高治疗疾病的成功率。
2. 药物相互作用原则: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些药物可能会相互干扰,减少药物的疗效或增加治疗的不良反应。
因此,需要仔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联合应用中注意剂量的调整。
3. 耐药性降低原则:联合应用的另一个目的是减少或延缓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发展。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抗菌机制,通过联合应用可以减少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的发展,延长药物对细菌的杀灭作用。
4. 个体化治疗原则: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的严重程度、感染部位等因素都会影响抗菌药物的选择和联合应用。
因此,在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情况,并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5. 监测及调整原则: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后,需要进行监测其疗效和不良反应。
如果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能需要调整药物的选择和剂量。
总体而言,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应该根据药物的疗效、相互作用、耐药性等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并进行适当的监测和调整。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目的是提高治疗的疗效,并减少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的发展。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抗菌药物同时应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合理地选择和应用抗菌药物的联合疗法,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减少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原则:1. 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菌药物联合:通过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菌药物,可以避免或延迟细菌的耐药性发展。
例如,青霉素和红霉素属于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分别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和抑制蛋白质合成来抗菌。
联合应用这两种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2. 适用于严重感染的抗菌药物联合:对于严重感染的患者,常常需要联合应用两种或多种广谱抗菌药物。
联合应用可以覆盖更多种类的致病菌,并减少多药耐药的发生。
此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感染部位、致病菌的病原学特点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等,来选择适当的联合应用方案。
3. 抗菌药物的互补联合:在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要选择在作用机制上互补、具有协同效应的药物。
例如,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通过协同作用增强杀菌效果;青霉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对产β-内酰胺酶的菌株的抗菌活性。
4. 应用抗菌药物联合疗法需避免不良相互作用:在选择联合应用的抗菌药物时,要注意避免潜在的不良相互作用。
有些抗菌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拮抗或毒副作用增强的效应,如头孢菌素类和红霉素的联合应用就可能导致红霉素的效果降低。
5. 个体化联合应用: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方案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孕妇或哺乳期等特殊人群,以及肝肾功能,药物相互作用和过敏史等因素。
同时,还需参考临床病原学检测结果和抗菌敏感性测试结果,以确保联合应用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总之,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方法。
在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需要注意选择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进行联合,适用于严重感染的患者需考虑合适的联合应用方案,避免不良相互作用,并根据患者特点进行个体化调整。
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抗菌药的联合应用引言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是指同时或相继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以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一种策略。
这种策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旨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并降低患者的致死率。
本文将探讨抗菌药的联合应用的意义、优势和一些常见的联合应用方案。
意义和优势提高治疗效果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不同的抗菌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抗菌谱,通过联合应用可以覆盖更广泛的致病菌,增加治疗成功的机会。
此外,一些抗菌药物联合应用还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即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后其抗菌活性比单独使用要高,更加有效地杀灭或抑制病原体的生长。
减少耐药性的产生经常单一使用同一种抗菌药物可能会导致细菌对该药物产生耐药性,从而使该药物的疗效降低甚至失效。
而通过联合应用不同机制或不同抗菌谱的抗菌药物,可以减少细菌对药物的适应性和耐药性的产生。
这种策略能够有效地延缓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发展,使药物更长时间地保持有效。
降低致死率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起到更好的作用,从而降低患者的致死率。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更全面地针对感染病原体,尽可能地消除病原体的存活和增殖,从而更迅速地控制感染的发展,防止其蔓延和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最终降低致死率。
常见的联合应用方案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方案: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联合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广谱抗生素,对多种细菌感染有效。
但由于一些细菌产生了β-内酰胺酶酶解这类药物,导致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因此,联合应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可以抑制β-内酰胺酶的活性,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疗效。
两种不同类型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某些情况下,可以联合应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比如结合静菌和杀菌型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通过同时使用这两种类型的抗生素,可以在感染的早期迅速杀灭细菌,同时在感染的后期保持持久的疗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多药联合应用在某些严重感染和院内感染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联合应用多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以覆盖更广泛的致病菌和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抗生素联合应用管理规定
抗生素联合应用管理规定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必需有明确的指征。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应能 达到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的治疗效果、减少毒性、防止或延缓耐药菌 株的产生等目的。
但不可无根据的随意联合用药,尤其是无协同、相 加作用的甚至是拮抗作用,并可加重毒、副作用及导致耐药菌株生长 的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1、AB>A+B→协同作用 2、AB=A+B→累加作用 3、AB<A(A>B) →无关作用 4、AB<B(A>B) →拮抗作用 一、联合用药原则 1、严格掌握联合用药指证,以期达到抗菌的协同作用,降低不良反 应,减少细菌耐药产生。
2、联合用药一般为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特 殊情况可联用两种以上,包括抗真菌药物。
病因未明而又危机 二、联合用药指征:1、病因未明而又危机生命的严重感染 2、混合感染 3、减少耐药产生 4、降低不良反应 联合用药中的滥用问题目前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存在严重的滥用问题。
实际上,联合应 用抗生素常常不如单独应用安全、有效。
临床上多年来抗生素联合应 用的实践证明,仅有限的几种联合实属必要。
链霉素+青霉素→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多黏菌素 B+某些抗生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氯霉素+丙种球蛋白→麻疹 四环素类+制霉菌素→某些四环素类敏感菌感染 三、联合用药一般适用于以下情况: (一)、病原菌不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二)、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 种或 2 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三)、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 症感染。
(四)、需长期治疗,但病原菌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感染,如 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五)、可减少各药物单一使用的剂量,减少不良反应 (六)、联合用药通常采用 2 种联合,3 种及 3 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 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
此外,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 良反应增多。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是指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时,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抗菌药物。
这种联合应用的目的是增强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并防止合并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然而,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安全有效的治疗。
首先,选择合适的联合应用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在选择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需要考虑到病原体的类型、耐药性状况、感染部位和临床症状等因素。
联合应用的药物应具有不同的抗菌机制,以增加对病原体的杀菌作用。
例如,联合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以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和抑制蛋白质合成的不同机制,增强杀菌效果。
其次,联合应用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需要精确控制。
联合应用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肾功能和病原体的耐药性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剂量过低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剂量过高则可能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性。
此外,给药途径的选择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以确保药物能够达到有效浓度。
第三,应避免无目的的联合应用。
在使用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应有明确的治疗目标和指引。
不合理的联合应用可能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性,甚至导致严重的超药敏反应。
因此,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指南,明确联合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此外,还需要定期评估联合应用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在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后,医生应定期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评估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同时,要对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监测,以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
最后,要加强患者的教育和宣传。
患者应理解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
患者应知晓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可能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和毒性的风险,以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
总之,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增强治疗效果,减少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但是,联合应用抗菌药物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选择合适的联合应用方案、精确控制剂量和给药途径、避免无目的的联合应用、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以及加强患者的教育和宣传。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抗生素的联合用药是指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临床上多数感染应用一种抗生素即可控制,但当临床上通过扩大抗菌谱来达到治疗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在实验室检查未明确前进行经验性治疗、减少耐药情况的发生、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或获得抗生素的协同作用等目的时,常常采取联合用药。
抗生素联合使用是临床治疗混合性细菌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重症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应用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 mutant selection window,MSW)理论减少细菌耐药产生的一种用药策略。
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反而会减弱抗菌作用甚至产生严重的毒副反应、二重感染,因此临床医生应明确联合用药指征合理应用抗生素.1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理论依据抗菌药物联合在体外或动物体内可表现为“无关”、“相加”、“协同”和“拮抗”四种作用,人体内除非有严格对照的临床试验, 这些作用不易判断或鉴别。
无关作用指联合应用后总的作用不超过联合用药中较强者,等于两者相加的总和称为相加作用,联合后的效果超过各药作用之和为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为联合用药的作用因相互发生抵消而减弱。
根据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方式,目前将抗生素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等;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等(对繁殖期及静止期细菌均有杀菌作用);第三类为快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环丝氨酸等。
其中一类和二类常联合应用,如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机制为β-内酰胺类可作用于细菌细胞壁转肽酶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而有利于氨基糖苷类进入细胞内作用于靶位所致。
第三类可因快速阻断了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致使作用于细菌繁殖期的一类药物活性减弱;第三类与第二类合用可获得相加或协同作用;四类慢效抑菌剂不会影响一类药物的杀菌作用;同类抗生素也可合用,但作用机制或作用方式相同的抗菌药物合用,有可能增加毒性或因诱导灭活酶的产生或竞争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现象.2体外及动物试验中的联合药敏试验2. 1棋盘稀释法棋盘稀释法包括微量棋盘稀释法、试管棋盘稀释法和琼脂棋盘稀释法三种,其中微量棋盘稀释法为最常用的联合药敏方法之一。
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与联合应用
• 口腔或呼吸道手术或操作
– 术前0.5~1h青霉素100万u(儿童5万u/kg)+ 普鲁卡因青霉素60万u肌注 – 术后青霉素100万u/次,q8h,共8次
感染性心内膜炎
– 青霉素过敏者,术前0.5h静滴万古霉素1g(儿童 20mg/kg)或术前1.5~2h口服红霉素1g(儿童 20mg/kg),术后继续口服红霉素0.25~0.5g(儿 童5mg/kg)/次, q8h,共8次
结核病
• 适用对象:
– 与新发现排菌者密切接触的儿童 – 结核菌素试验新近转阳的年青人 –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的糖尿病、矽肺病人 – *长期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酌情 处理
• 常用药物--异烟肼
成人300mg/日,儿童5~10mg/kg,
疟疾
• 适用对象:进入疫区者 • 常用药物--短效磺胺
– 成份:每片含乙胺嘧啶25mg和磺胺多 辛500mg – 服法: 2片/次, 1次/2周,进入疫区 前2周~离开疫区后6周 – 注意点:连用不宜超过3个月
– 安全有效 – 不良反应少 – 易于给药 – 价格低
• 常用药物:
– 一代头孢:如头孢 唑啉、头孢拉定 – 二代头孢:如头孢 呋辛 特殊情况: – 厌氧菌感染:哌拉 西林(或庆大霉素) +甲硝唑(或克林
预防性抗菌药物的选用
• 给药方法:
– 时间:术前30min内或麻醉开始时 – 途径:静脉 – 要求:
新生儿眼炎
• 常见病原体:淋球菌和沙眼衣原 体 • 适用对象:新生儿
• 常用药物
– 0.5~1%四环素眼药水或眼药膏 – 0.5%红霉素眼药水或眼药膏 – 1%硝酸银眼药水
实验室感染
• 适用对象:
– 不慎感染布鲁军属、鼠疫杆菌等强 致病性细菌的实验室工作人员
最新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伍用情况
联合应用的结果
Ⅰ类+Ⅱ类 常可获得协同作用 Ⅰ类+Ⅲ类 可能发生拮抗作用 Ⅰ类+Ⅳ类 常为无关结果 Ⅱ类+Ⅲ类 常可获协同或相加作用 Ⅱ类+Ⅳ类 可获相加或协同作用 Ⅲ类+Ⅳ类 可获相加作用 同类联合应用 增加毒性反应,因诱导灭活酶产生,竞
争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作用。
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后果
❖ INH+RFP+PZA、EMB ❖ INH+SM+PZA、EMB
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 布鲁菌属
❖ 四环素+链霉素(或庆大霉素) ❖ SMZ/TMP+氨基苷类
布鲁菌属易复发,宜用多个疗程
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 肺炎克雷白菌
❖ 氨基苷类+头孢菌素类
适用于严重感染
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 铜绿假单胞菌
❖ 细胞壁渗透性发生改变:β内酰胺类药物与氨基 苷类
❖ 细胞膜渗透性改变:多烯类与5FU,etc。 ❖ 联合应用酶抑制剂: β内酰胺类药物+克拉维酸、
舒巴坦、三唑巴坦。亚胺培兰+西司他丁 ❖ 抑制不同的耐药菌群:抗结核药物
协同作用的影响因素
理化作用 药物血清蛋白结合点竞争和置换 在组织和受体部位发生竞争 代谢途径
抗菌药物的剂量
❖ 剂量可以按照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 ❖ 成人患者大多以体重为基础 ❖ 以50~60kg为准 ❖ 同一抗菌药物的剂量可因不同感染、不同
病变部位、不同病原菌和不同给药途径而 有差别
制定抗菌药物剂量的依据
药效学和药动学参数
❖ AUC/MIC
❖ Cmax/MIC
❖ T>MIC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剂量
抗菌药物的合理联合应用
抗菌药物的合理联合应用一.首先抗菌药物联用应有指征:如严重感染,混合感染及重度感染,抗生素联用是为了减少毒性大的抗菌药物的剂量,为了减少病原菌的耐药(如抗结核药物的联用)等情况下可联合用药. 二,抗菌药物联用应尽可能覆盖可能的病原菌:如,胆道感染可使用广谱青霉素类(如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苄西林)+甲硝唑或第三代头孢(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甲硝唑.以覆盖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及厌氧菌。
三.抗菌药物联用应尽量选作用机理不同抗菌药物联用,以避免作用靶点相同产生拮抗作用: 作用机理不同抗菌药物联用,如,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与喹诺酮类或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联用.四.快速抑菌剂(如大环内脂类,氯霉素,四环素类)不宜与速效杀菌剂(如青霉素类、β 内酰胺类) 合用,以免降低杀菌剂的疗效。
大环内脂与b内酰胺已经可以配伍了,而且即使没有支原体感染,社区肺炎都建议联用,因为询证证实比但用要好,可能因为大环内脂的免疫调节作用,参见卫生部抗菌药物培训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联合:大环内酯类+B内酰胺类,取其病原体不明,覆盖支原体与需氧菌肠道、阴道感染:B内酰胺类+甲硝唑(替硝唑),取其覆盖需阳菌与厌氧菌肠球菌:青霉素、氨苄西林或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取其不同作用机制用于多重耐药菌感染MRSA:万古霉素+喹诺酮类,取其不同作用机制用于多重耐药菌感染多耐铜绿假单胞菌:头孢哌酮/舒巴坦+大环内酯类,取大环内酯类破坏生物被膜后前者易于杀菌多耐不动杆菌:磷霉素+含舒巴坦制剂,前者小分子先破坏细胞壁后者易杀菌苯唑西林、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唑啉、磷霉素钠 ±氨基糖苷类哌拉西林、抗铜绿假单胞菌头孢菌素(头孢他啶或头孢哌酮)、头孢吡肟、环丙沙星等氟喹诺酮类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氨基糖苷类不宜单用,需联合用药妥布霉素(联合)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 ±磷霉素、利福平、复方磺胺甲噁唑氨苄(阿莫)西林、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氟喹诺酮类、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的广谱青霉素/ ß内酰胺酶抑制剂±大环内酯类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甲硝唑青霉素+克林霉素甲硝唑、替硝唑、克林霉素联合制霉菌素、咪康唑、克霉唑、伊曲康唑或氟康唑头孢噻肟+多西环素,或庆大霉素+克林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多西环素,或氟喹诺酮类+甲硝唑淋病奈瑟球菌或沙眼衣原体氟喹诺酮类或头孢曲松(单剂)+多西环素两性霉素B、氟康唑、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氟胞嘧啶,炭疽:多西环素+克林霉素±利福平布病:多西环素+庆大霉素(或链霉素),多西环素+利福平,复方磺胺甲噁唑+庆大霉素麻风:利福平+氨苯砜+氯法齐明,利福平+氨苯砜。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完整版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抗生素的联合用药是指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
临床上多数感染应用一种抗生素即可控制,但当临床上通过扩大抗菌谱来达到治疗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在实验室检查未明确前进行经验性治疗、减少耐药情况的发生、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或获得抗生素的协同作用等目的时,常常采取联合用药。
抗生素联合使用是临床治疗混合性细菌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重症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应用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mutantselectionwindow,MSW)理论减少细菌耐药产生的一种用药策略。
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反而会减弱抗菌作用甚至产生严重的毒副反应、二重感染,因此临床医生应明确联合用药指征合理应用抗生素。
1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理论依据抗菌药物联合在体外或动物体内可表现为“无关”、“相加”、“协同”和“拮抗”四种作用,人体内除非有严格对照的临床试验,这些作用不易判断或鉴别。
无关作用指联合应用后总的作用不超过联合用药中较强者,等于两者相加的总和称为相加作用,联合后的效果超过各药作用之和为协同作用,拮抗作用为联合用药的作用因相互发生抵消而减弱。
根据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方式,目前将抗生素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等;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等(对繁殖期及静止期细菌均有杀菌作用);第三类为快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环丝氨酸等。
其中一类和二类常联合应用,如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机制为β-内酰胺类可作用于细菌细胞壁转肽酶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而有利于氨基糖苷类进入细胞内作用于靶位所致。
第三类可因快速阻断了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致使作用于细菌繁殖期的一类药物活性减弱;第三类与第二类合用可获得相加或协同作用;四类慢效抑菌剂不会影响一类药物的杀菌作用;同类抗生素也可合用,但作用机制或作用方式相同的抗菌药物合用,有可能增加毒性或因诱导灭活酶的产生或竞争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现象。
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抗菌药的联合应用抗菌药联合应用的意义,联合用药的指征,联合用药可能产生结果。
(一)抗菌药联合应用的意义 联合用药的主要优点是:①发挥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以提高疗效;②延迟或减少耐药菌的出现;③对混合感染或不能作细菌学诊断的病例,联合用药可扩大抗菌范围;④联合用药可减少个别药剂量,从而减少毒副反应。
滥用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可能产生不利后果:如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容易出现二重感染;耐药菌株更加增多;浪费药物;给人一种虚伪的安全感染,延误正确治疗。
(二)联合用药的指征 联合用药的指征有:①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②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混合感染,如肠穿孔后腹膜炎的致病菌常有多种需氧菌和厌氧菌等;③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④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者,如结核、慢性尿路感染、慢性骨髓炎等;⑤用以减少药物毒性反应,如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合用治疗深部真菌,前者用量可减少,从而减少毒性反应;⑥临床感染一般用二药联用即可,常不必要三药联用或四药联用。
(三)联合用药可能产生结果 两种抗菌药联合应用在体外或动物实验中可获得无关、相加、协同(增强)和拮抗等四种效果。
抗菌药物依其作用性质可分为四大类: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如氨基甙类、多粘菌素等,它们对静止期、繁殖期细菌均有杀灭作用;三类为速效抑菌,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等。
第一类和第二类合用常可获得协同(增强)作用,例如青霉素与链霉素或庆大霉素合用治疗肠球菌心内膜炎;青霉素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有利于氨基甙类抗生素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
第一类与第三类合用可能出现拮抗作用。
例如青霉素类与氯霉素或四环素类合用。
由于后二药使蛋白质合成迅速被抑制,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致使繁殖期杀菌的青霉素干扰细胞壁合成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使其抗菌活性减弱。
第二类和第三类合用可获得增强或相加作用。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是指在治疗某些细菌感染疾病时,同时使用两种或
两种以上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来增强治疗效果和减少产生耐药性的风险。
正确的联合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增加不良
反应和成本。
1.针对细菌特殊的敏感性选择联合药物:联合应用的两种或两种以上
药物应当分别对目标菌有不同的机制和作用方式,且应当针对已知的菌种
敏感性而制定,尽量避免盲目使用。
2.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选择联合药物:在确定了细菌的敏
感性后,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联合药物,包括浓度、用药途径和剂量等参数的选择。
3.合理选择联合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方案:针对不同的细菌和不同的感
染部位,需要合理选择联合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方案,使药物既能够达到疗效,又能够尽量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副作用的发生。
4.严格掌握使用时间和疗程:联合应用的药物疗程应当控制在一定范
围内,不宜过长或过短,通常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耐药性监测
等原则,制定不同的疗程方案。
5.注意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联合应用药物存在相互作用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可能产生毒副作用。
因此,应当注意不
良反应的早期监测和及时处理。
6.避免滥用和盲目联合:在合理应用的前提下,应当避免药物的滥用
和盲目联合,防止产生抗药性并降低后续治疗效果。
总而言之,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应当在选择时考虑多种因素,确保治疗效果最大化,同时尽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抗药性的风险。
抗菌药物的合理配伍用药
抗菌药物的合理配伍用药1、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棒酸)、舒巴坦、他佐巴坦(tazobactan)合用有较好的抑酶保护和协同增效作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酶结合,使其对β-内酰胺类破坏减弱)。
如克拉维酸、舒巴坦常与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组成复方制剂用于兽医临床,治疗畜禽的消化道、呼吸道或泌尿道感染。
青霉素类和丙磺舒合用有协同作用(丙磺舒和青霉素竞争肾小球分泌而抑制青霉素类排泄,使青霉素类血药浓度升高)。
青霉素类与氨基糖苷类呈协同作用(青霉素破坏细菌细胞壁,有利于氨基苷类药物进入细菌内发挥作用),但剂量应基本平衡,大剂量青霉素G或其它半全成的青霉素均可使氨基糖苷类活性降低。
青霉素G、苯唑青霉素与TMP联合应用有较好的增效作用。
青霉素类不能与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等抗菌药合用(青霉素类为快效杀菌剂,四环素类等为抑菌剂,合用干扰了青霉素类的作用)。
例外的是治疗脑膜炎时,因青霉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而采用青霉素与磺胺嘧啶合用,但要分别注射,否则会发生理化性配伍禁忌。
治疗脑膜炎也有用氯霉素与大剂量青霉素合用的,其给药顺序为先用青霉素,2~3h后再用氯霉素。
青霉素类与维生素C、碳酸氢钠等也不能同时使用(理化性配伍禁忌)。
2、氨基苷类(链霉素、双氢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壮观霉素、安普霉素等)氨基苷类与β-内酰胺类配伍应用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TMP可增强本品的作用,如丁胺卡那霉素与TMP合用对各种革兰氏阳性杆菌有效。
氨基苷类可与多粘菌素类合用(阻碍蛋白质合成的不同环节),但不可与氯霉素类合用(氨基苷类主要使细菌的核蛋白聚合体分解,而氯霉素不但能稳定此聚合体而且阻碍氨基苷类进入细菌内起作用,从而拮抗氨基苷类的杀菌效能)。
氨基苷类同类药物不可联合应用以免增强毒性,与碱性药物联用其抗菌效能可能增强,但毒性也会增大。
链霉素与四环素合用,能增强对布氏杆菌的治疗作用;链霉素与红霉素合用,对猪链球菌病有较好的疗效;链霉素与万古霉素(对肠球菌)或异烟肼(对结核杆菌)合用有协同作用。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管理规定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根据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特点,针对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制定本制度。
一、抗菌药物联合应用适应症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1. 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及2种以上复数菌感染,以及多重耐药菌或泛耐药菌感染.3. 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某些侵袭性真菌病;或病原菌含有不同生长特点的菌群,需要使用不同抗菌机制的药物联合使用,如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
4。
毒性较大的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时剂量可适当减少,但需有临床资料证明其同样有效。
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前者的剂量可适当减少,以减少其毒性反应。
二、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管理规定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或其他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
1、用一种抗感染药可控制的感染,无须联合用药。
2、有明确联合用药指征者,一般限于两药联用,两种药物联合需本科室负责人查房同意后方可使用,并在病程中详细记录.3、少数情况下需三联及以上抗生素联合应用时(除外分枝杆菌感染),应先填写《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会诊单》(见附件1),由本科室负责人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方可使用,紧急情况和节假日可先执行抗感染方案,最多可以顺延3天补办审批手续。
会诊人员应由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指定的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微生物检验科、药学部门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和抗菌药物等相关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附件1.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会诊单申请科室:。
《抗菌药物及其联合应用技巧》讲座课件PPT课件
通过测定抗菌药物的MIC(最小抑 菌浓度)和FIC(联合抑菌指数)来 评估抗菌药物的联合作用效果。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适应症
单一抗菌药物无法控制的严重 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 膜炎等。
混合感染:当存在两种或多种 细菌感染时,可能需要联合应 用抗菌药物。
预防感染:在某些手术或长期 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下,可 能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抗病毒药物
抗真菌药物
抑制或杀灭真菌生长的一类药物,通 过干扰真菌细胞壁合成、影响细胞膜 功能或抑制真菌酶活性等机制发挥作 用。
抑制或杀灭病毒复制的一类药物,通 过干扰病毒复制过程、抑制病毒酶活 性或破坏病毒结构等机制发挥作用。
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01
02
03
细菌耐药性
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产生 抵抗力,使其无法发挥正 常的抑菌或杀菌作用。
泌尿系统感染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总结词
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详细描述
在联合用药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例如,在使用头孢克洛与环丙沙星 的联合方案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肝肾功能异常;在使用氨苄西林与舒巴坦的联合方案时,应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过敏反应。
消化系统感染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抗菌药物及其联 合应用技巧》讲座 课件ppt课件
目录
• 抗菌药物概述 •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 •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技巧 •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临床实践 •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01
CATALOGUE
抗菌药物概述
抗菌药物的种类与作用机制
抗生素
抑制或杀灭细菌生长的一类药物,通 过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影响细胞膜 功能或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等机制发 挥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抗生素的联合用药是指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
临床上多数感染应用一种抗生素即可控制,但当临床上通过扩大抗菌谱来达到治疗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在实验室检查未明确前进行经验性治疗、减少耐药情况的发生、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或获得抗生素的协同作用等目的时,常常采取联合用药。
抗生素联合使用是临床治疗混合性细菌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重症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应用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 mutant selection window,MSW)理论减少细菌耐药产生的一种用药策略。
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反而会减弱抗菌作用甚至产生严重的毒副反应、二重感染,因此临床医生应明确联合用药指征合理应用抗生素。
1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理论依据抗菌药物联合在体外或动物体内可表现为“无关”、“相加”、“协同”和“拮抗”四种作用,人体内除非有严格对照的临床试验,这些作用不易判断或鉴别。
无关作用指联合应用后总的作用不超过联合用药中较强者,等于两者相加的总和称为相加作用,联合后的效果超过各药作用之和为协同作用,拮抗作用为联合用药的作用因相互发生抵消而减弱。
根据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方式,目前将抗生素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等;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等(对繁殖期及静止期细菌均有杀菌作用);第三类为快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环丝氨酸等。
其中一类和二类常联合应用,如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机制为β-内酰胺类可作用于细菌细胞壁转肽酶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而有利于氨基糖苷类进入细胞内作用于靶位所致。
第三类可因快速阻断了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致使作用于细菌繁殖期的一类药物活性减弱;第三类与第二类合用可获得相加或协同作用;四类慢效抑菌剂不会影响一类药物的杀菌作用;同类抗生素也可合用,但作用机制或作用方式相同的抗菌药物合用,有可能增加毒性或因诱导灭活酶的产生或竞争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现象。
2体外及动物试验中的联合药敏试验2. 1棋盘稀释法棋盘稀释法包括微量棋盘稀释法、试管棋盘稀释法和琼脂棋盘稀释法三种,其中微量棋盘稀释法为最常用的联合药敏方法之一。
它常使用96孔无菌微孔板,每种抗菌药物最高从2倍MIC浓度开始用灭菌MH肉汤倍比稀释,一般取6~8个稀释度左右,各取50Ll分别排列在平板的行与列上,然后在无菌微孔板中加入100Ll菌液,使最终接种量为5×105CFU/ ml,过夜培养,无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MIC。
通过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 f ract 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 ion,FIC)判断相互作用。
FIC=联合用药时甲药MIC/单独应用甲药时MIC +联合应用乙药时MIC/单独应用乙药时MIC, FIC 指数为≤0.5、>0. 5~1、> 1~2、> 2时分别表示协同、相加、无关、拮抗作用;也有文献将FIC指数≤0. 5定义为协同>0. 5~4定义为相加与无关,> 4定义为拮抗。
与棋盘稀释法不同的是,试管、琼脂棋盘稀释法分别在试管及含有不同药物浓度的琼脂平板上进行。
2. 2时间杀菌曲线此方法主要用于评价一种抗菌药物对检测菌的杀菌速率,以及两种(或两种以上)抗菌药物对检测菌的联合杀菌活性。
在含有定量抗菌药物(A、B、A+ B)试管和无药试管内接种同种定量菌悬液,接种后孵育不同时间,取定量的各管内的孵育液转种平板,进行菌落计数。
若联合用药组菌落计数较最有效的单药组减少≥2lo g10CFU/ ml时,可定义为协同,减少≤1log 10CFU / ml时为无关作用,联合后增加≥2log 10CFU / ml时定义为拮抗,有的文献采用联合后较单药组菌落计数减少>0. 5log 10CFU / ml作为协同的判断标准。
杀菌曲线的优点为可以提供协同杀菌动力学方面资料及较全面的杀菌信息。
主要的缺点包括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浓度,有的专家建议两种药物均采用亚MIC浓度以充分显示协同作用,还有人建议药物浓度的选择可根据充分发挥药效的血清浓度水平而定。
2.3E-testxxE-test法在琼脂扩散法的基础上改良而成,方法是将含有浓度递减抗菌药物的不透明薄形塑料带置于琼脂平皿上,塑料带反面有相应的药物浓度标记,过夜培养后在塑料带周围形成一椭圆形抑菌圈,其边缘与塑料带交叉处的药物浓度标记即为该药对细菌的MIC,通过计算FIC指数判断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还有纸片法可用于联合药敏检测。
比较这几种方法,棋盘微量稀释法操作较简单,但在药物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方面提供的数据较少,杀菌曲线提供了联合用药的药物动力学数据,但程序较复杂。
Grzybowska等[2]同时应用棋盘法和E-test法检测氨基糖苷类与其它抗生素的相互作用时发现,两种方法结果的一致率为55%。
3临床常见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3. 1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20世纪40年代,人们发现青霉素联合链霉素可有效治疗肠球菌性心内膜炎,之后在体外试验中也证实了两药联用对肠球菌可产生协同作用。
从理论上讲,作为繁殖期杀菌剂青霉素可造成细胞壁的缺损,有利于链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入细胞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两者均为杀菌剂,不同的是氨基糖苷类对静止期细菌亦有较强作用。
另外,联合用药可降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肾皮质的含量,减小其肾毒性。
采用14C标记链霉素的方法同样证实了在青霉素存在的情况下,与单独应用B-内酰胺类相比,粪链球菌细胞内摄入链霉素明显增加。
青霉素同样可以增加对链霉素高度耐药( MIC> 2000Lg/ L,常于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有关)的粪肠球菌对链霉素的细胞内摄取,但此时两者联用没有产生协同作用。
3. 2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联合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联合应用仍有争议,从药理学角度说,作为杀菌剂的β-内酰胺类主要通过与位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紧密结合,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水分等物质渗入导致细胞膨胀、变形,最终破裂溶解。
因此β-内酰胺类在繁殖期效果最好,细菌生长越活跃,需要合成的细胞壁越多,β-内酰胺类就越能发挥作用;而大环内酯类为快速抑菌剂,主要通过不同途径阻断细菌蛋白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影响β-内酰胺类的作用。
但在临床中,常常将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为经验性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一线用药。
北美建议对所有因CAP住院患者的初步治疗均可采用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或氟喹诺酮类单药治疗。
研究规模较大的为Gleason等[ 3 ]共分析了12945位住院患者,发现最初治疗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联合大环内酯类或非抗铜绿假单胞菌的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大环内酯类或单独应用氟喹诺酮类三种治疗方案是降低30d死亡率的独立因素。
在我国,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在其制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也将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联合用药作为治疗重症肺炎和老年及有基础疾病患者的经验性治疗措施。
然而,体外及动物试验中均显示了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之间为拮抗作用,至少非协同作用。
如何解释临床与体外、动物试验的差异呢?主要有以下几点:(1)一些医学专家建议联合应用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多是基于临床的回顾性研究,存在很多混杂因素,而良好设计、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几乎没有,这使得结果的可信度受到了质疑;而体外及动物试验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上面所述,检验临床药敏的方法较多,但同类方法在结果判定的标准上有所不同,这直接影响了联合作用的结果。
通过研究体外试验中青霉素与红霉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杀菌曲线判断协同、拮抗作用,发现两种药物联用后的协同、拮抗作用与判定结果的标准有关。
因此,建立统一的联合药敏试验判定标准非常重要。
(2)无论体外还是动物试验都是在特定的试验条件下进行,而体内则有很大不同,例如β-内酰胺类在临床中的用量远大于试验中的剂量。
此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肺组织内浓度高于其血药浓度。
(3)各欧美国家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调查结果显示,大环内酯类药物对非典型病原菌的覆盖为肺炎链球菌第一,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及嗜肺军团菌等非典型致病菌占相当比例。
我国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研究近期资料较少,但一般认为肺炎链球菌仍占第一位,非典型病原菌亦占有相当的比例。
(4)大环内酯类在慢性肺部疾病中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如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
体外试验证明大环内酯类可减少致炎症细胞因子、内皮素的产生,抑制过氧化物的形成及减轻链球菌对呼吸道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
此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还存在广泛的免疫调节作用,包括抑制支气管上皮细胞产生IL-6、I L-1及肺泡巨噬细胞产生的CXC化学增活素、TN F-A,减少了IL-1A、I L-1B和T NF-A的产生。
( 5)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清除细菌生物被膜上的细菌,有助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充分发挥杀菌作用。
考虑到两药可能存在拮抗现象,有学者提出,如果对联合应用存在质疑,为慎重起见,可先应用杀菌剂β-内酰胺类,再应用抑菌剂大环内酯类。
究竟两种药物应用的先后顺序对相互作用有无影响?在体外试验中,青霉素或头孢噻肟与红霉素联合对肺炎链球菌的相互作用依赖两种药物应用的顺序。
实验选择了三组肺炎链球菌,分别为青霉素、红霉素均敏感菌;青霉素中介、红霉素敏感菌;青霉素、红霉素均耐药菌,研究显示同时联合应用青霉素及红霉素时四组菌均表现拮抗作用。
当先给予β-内酰胺类, 2h后加用大环内酯类时,抗菌活性与单独应用B-内酰胺类相似。
先用红霉素,2h后给予青霉素时与单用红霉素效果相似。
体外试验还证明,对青霉素敏感、红霉素诱导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大环内酯类与B-内酰胺类联用不表现拮抗作用,但若为非红霉素诱导耐药链球菌,两药的拮抗作用仍然存在,考虑为诱导红霉素耐药基因的表达可以抑制大环内酯类对β-内酰胺类杀菌作用的拮抗。
综上所述,在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的相互作用方面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特别是体内试验中药物先后顺序的影响的研究仍然非常欠缺,完善相关方面的研究对于指导临床用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3联合应用酶抑制剂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可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β-内酰胺环裂开而失去活性,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
因此,临床常将β-内酰胺类和酶抑制剂联合使用以保护前者不被水解,同时扩大抗菌谱,增强抗菌活性。
常用的酶抑制剂主要有舒巴坦、三唑巴坦、克拉维酸,它们仅有微弱的内在抗菌活性,一般不增强与其配伍药物对敏感细菌或非产β-内酰胺酶的耐药细菌的抗菌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