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畜牧行业)农业社会资源劳动力与资金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社会资源:劳动力与资金

第一节农业劳动力资源

一、农业劳动力资源概述

(一)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概念

劳动力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农业中的劳动力资源包括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就是能够参加农业劳动的人数。农业劳动力的质量,是指农业劳动力的体力强弱、技术熟练程度和文化、科学水平的高低。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变动,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有:农业人口的自然增长情况,达到或超过劳动年龄的人数等。社会因素主要有: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状况,人口流动政策,农业经营形式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变化。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状况取决于: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农村医疗保健条件,农村教育的普及状况,农业专业化水平,以及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等。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农业对劳动力的质量要求是不同的。在以手工劳动为主的条件下,劳动力的体力作用比较重要,因此通常用男、女、整、半、辅助劳动力来反映劳动力的质量。而在现代农业中,体力因素的意义相对降低,智力因素的作用不断增长。因此,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成为衡量农业劳动力质量的主要指标。

(二)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的特点

1、农业劳动力数量多,比重大。2005年我国总人口达13.08亿,其中乡村人口7.45亿,占57.01%。乡村劳动力5.3亿,乡村从业人员4.8亿,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70.8%,从事第二产业的占15.6%,从事第三产业的占13.6%。

2、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劳动力的质量是劳动者本身具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在现代社会,生产的发展主要不是依靠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是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我国农业劳动力“量”多“质”低,这可以从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得到反映。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占6.8%;小学文化程度占32.7%;初中文化程度占49.5%;高中文化程度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文化程度在小学水平以下的农村劳动力仍占近40%。值得指出的是,这是农村劳动力总体情

况,实际上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更低。这一状况,将明显影响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农业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分布很不平衡。劳动力必须与生产资料相适应。如果一个地区的人口聚集过多,人口密度过大,就会导致劳动力数量多于可供使用的生产资料,造成人均产量和生活消费水平下降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反之,如果一个地区的人口聚集过少,人口密度过小,会造成劳动力不足,不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经济发展速度必然会慢。我国各地的人口密度相差十分悬殊,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区占国土面积55%,而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5%,人烟稀少;而东南部,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人口密度极大,劳动力平均负担耕地仅一二亩,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

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量问题,由于统计口径和方法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结论。有的学者认为是1.5亿,有的学者认为2亿多,有的学者认为是1.2-1.6亿,但无论如何计算,我国农村存在着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是不争的事实。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地资源的减少,再加上农村人口的继续增长,农业劳动力将不断被剩余出来。这是我国农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三)劳动力在农业中的作用

劳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首要的和惟一能动的要素。所谓首要的要素,是说在生产力三要素中,人是最主要的要素。因为只有通过人类的劳动,才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转变为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没有人类的劳动,自然界中的自然资源无论多么富饶也不会对社会生活起作用。而且,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也是以人的劳动能力的高低为转移的。

所谓能动的要素,是说在生产力要素中,人是惟一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几乎所有的劳动资料是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绝大部分劳动对象也是人的劳动生产出来的。虽然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起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但这并没有改变劳动力的重要作用。因为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归根到底都是人创造的,并需要劳动者掌握。

上述这些原因,决定了劳动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特殊重要作用。不论是什么社会,要发展经济就必须重视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作用。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农业中的劳动力。

充分利用农业劳动力,在我国还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因为劳动力既是生产者,同时又是消费者。而我国有7亿多乡村人口,其中劳动力有5.3亿,农业劳动力还占3.4亿,这些都是举世无双的。如果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个巨大的劳动力资源,这些丰富的劳动力

资源就会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反之,如果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它,这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就会成为我国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我国拥有劳动力的优势就会变为劣势。因此,在我国农业发展上,研究并解决劳动力充分合理利用问题,要比在任何其他国家都更加具有突出的意义。

(四)农业劳动的特点

农业劳动是农业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是农业劳动力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并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来改变自然物的过程。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农业劳动具有以下特点:

1、农业劳动在时间上具有季节性。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只能按照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来投放自己的劳动,而动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人类劳动的需要量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不同季节的劳动内容、劳动量、劳动力紧张程度的巨大差异,产生了农业劳动的季节性。如何使农业劳动力得到充分而均衡地利用,既保证农忙季节的需要,又使农闲的劳动力有出路,是农业劳动力利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2、农业劳动在空间上具有分散性。动植物的生长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土地等各种自然条件。在农业中,土地是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而土地分布在很大的自然空间上,其位置固定,这就使农业劳动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因此,农业劳动的管理和监督比较困难,特别需要劳动者的自觉性。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家庭经营成了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形式。

3、农业生产各阶段上的劳动具有关联性。在农业中,每个生产阶段的劳动数量和质量都会对最终成果的大小产生影响,农业生产各阶段上的劳动密切相关。但是,各个生产阶段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不能通过中间产品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最终产品表现出来。这就造成了对阶段性农业劳动特别是对劳动质量进行考核的困难,这也是农业中普遍采用家庭体制的重要原因。

4、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农业生产项目种类繁多,不同的农业生产项目以及同一项目的不同生产阶段,要求采取不同的作业方式和技术措施,因此农业劳动的内容具有多样性。但农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其专业化程度不可能象工业那么高,这要求农业劳动者必须一专多能,掌握多种技能,从事多种劳动。

5、农业劳动的艰苦性。农业劳动大多在露天进行,加之农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农业劳动的季节性,在需要投放劳动的时候,无论天气好环,都必须进行作业,特别是在农业劳动的高峰期(农忙季节),劳动强度大,非常辛苦。

二、农业劳动生产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