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预案编制依据及原则
应急预案编制依据与原则
应急预案编制依据与原则应急预案是指应对突发事件而制定的一项综合性的行动计划,它是一个单位、组织或地区为解决突发事件或迫在眉睫的问题而制定的一种应急管理措施。
在制定应急预案时,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进行编制,本文将从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和原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1.法律法规依据。
应急预案制定的依据主要来自国家的法律法规,在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合理的计划,使应急预案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2.应急预案编制标准。
国家制定了应急预案编制标准,为各级政府和单位提供了规范的编制参考,应急预案编制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制定。
3.现实情况依据。
针对现实发生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必须有针对性,因此,应急预案制订必须依托于存在的问题,以针对问题制定策略。
4.科学技术依据。
在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必须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为依据,制定合理的预案,保证应急措施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5.历史经验依据。
应急预案是基于历史事件、疾病等经验总结而制订,以此为依据,可以提升应急预案的完善程度和精准性。
二、应急预案的编制原则1.科学性原则。
应急预案的整体设计要合理、科学,而且操作可行性强,对实战应急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2.主动性原则。
应急预案的设计要具有前瞻性、预测性,提前预想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给出切实可行的预警响应措施。
3.协调性原则。
应急预案的编制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多个层面,各部门之间必须密切协同配合,合力制定、实施,确保应急处置协调有序。
4.灵活性原则。
应急预案的编制必须具有灵活性,必须根据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5.适用性原则。
应急预案要根据不同情景制定不同的应急方案,确保应急措施的适应性和完善性。
6.公开透明原则。
应急预案制定过程应该公开透明,使公众了解应急预案制定的主要内容,并加强应急宣传教育工作以提高整个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7.周期性原则。
应急预案的编制不能是单次性的,而应是长期性的,周期性地持续修订,确保应急预案的延续性和实用性。
应急预案的制定原则与步骤
应急预案的制定原则与步骤引言应急预案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为了保障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有效应对灾害造成的影响,事先制定的应急措施和行动计划。
制定应急预案是有效应对各种灾害、事故的重要措施,本文将介绍应急预案的制定原则和具体步骤,以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制定原则1.科学性原则:应急预案的制定应基于科学、客观的事实依据,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灵活性原则:应急预案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预案设计应考虑到不同灾害类型和程度的变化,以适应多样化的应急情况。
3.系统性原则:应急预案制定应综合考虑各种应急资源和职能部门,并与其他相关预案(如防灾减灾预案、灾后恢复预案等)相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应急管理体系。
4.可操作性原则:应急预案应具备实际可操作性,考虑到实施过程的简便性、便捷性,提供明确的操作指南和步骤,以帮助实施人员高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5.全员参与原则:应急预案的制定应促进全员参与,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形成多方参与、协同应对的工作机制。
二、制定步骤1.确定组织架构:组织编制一个明确的应急管理机构,明确各级责任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确保预案的有效实施和应急响应能力的发挥。
2.风险评估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对可能发生的灾害风险和应急需求进行评估和分析,包括灾害类型、潜在风险和影响范围等,为制定预案提供科学依据。
3.编制预案框架: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编制应急预案的框架,包括预案的目标、组织架构、责任分工、应急流程和资源调配等内容。
4.制定具体措施:根据实际情况和预案框架,制定各类具体应急措施,包括事前预防措施、事中应急处置措施和事后恢复重建措施等,确保应急工作全面可控。
5.评审与完善:组织专业人员对编制的预案进行评审和修改,完善预案的内容和操作流程,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6.培训与演练:通过定期组织培训和模拟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执行力和针对性,增强各职能部门和从业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协同配合能力。
应急处理预案的编制原则与依据
应急处理预案的编制原则与依据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
为了有效地应对这些突发事件,减少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编制科学合理的应急处理预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应急处理预案的编制应遵循哪些原则和依据呢?一、应急处理预案的编制原则(一)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人的生命安全始终是最重要的。
编制应急处理预案时,应将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例如,在应对地震灾害时,应急预案应优先考虑如何迅速组织人员疏散、救援被困人员,并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和生活保障。
(二)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预防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最佳策略。
应急处理预案的编制要充分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通过加强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监测预警等工作,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将突发事件的风险和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比如,对于火灾事故的预防,应急预案应包括定期的消防设施检查、员工消防安全培训以及制定火灾隐患排查制度等内容。
(三)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指挥协调机构,以确保各项应急工作能够高效有序地进行。
同时,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规模和影响范围,实行分级负责,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和权限。
以应对洪水灾害为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全国的抗洪救灾工作,地方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则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负责本地区的抗洪救灾工作。
(四)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突发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要求应急处置行动迅速、果断。
在应急处理预案中,要明确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协同配合机制,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例如,在处理重大交通事故时,公安、消防、医疗、交通等部门需要迅速响应,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现场救援、事故处理和交通疏导等工作。
(五)依法规范,科学处置应急处理预案的编制要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应急处置工作合法合规。
应急预案编制依据及原则
应急预案编制依据及原则应急预案是防范和减轻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应急预案编制依据及原则是在全面、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结合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和操作经验总结而形成的。
下面将对应急预案编制依据及原则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编制依据1.相关法律法规依据。
应急预案编制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等制度的要求,如《国务院关于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安全生产法》、《应急管理条例》等。
2.本行业、本地区实际情况依据。
应急预案的编制要结合本行业、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并考虑历史数据和统计分析结果,进行实际操作和经验总结。
3.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依据。
应急预案编制要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职责和分工、配备和培训,以及应急资源和设备的准备情况,确保应急预案在执行过程中具有高效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4.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应急预案应当符合科学、实用、可行的原则,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操作性。
二、编制原则1.全面性原则。
应急预案必须全面考虑各种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和影响,对所有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规划和考虑,从而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和预案。
2.科学性原则。
应急预案的制定应严格按照科学方法和管理原则,确保应急组织的机制和措施科学合理,符合应急要求和实际情况。
3.合理性原则。
应急预案应合理选择最佳的应急措施,考虑应急资源、应急设备、应急人员和资金预算等方面的因素。
4.可操作性原则。
应急预案的编制要实际可行、易于操作。
必须考虑实际应急组织中的条件和体制,确保应急预案的执行顺利、高效、及时。
5.及时性原则。
应急预案编制要具有急迫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按照复杂和多变的情况,及时制定和修订应急预案,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及时、有效地进行应急处理。
6.可持续性原则。
应急预案制定要能够保证延续性和可持续性,应急预案要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随时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持续有效的应急管理。
三、总结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发生后防范和减轻其影响的重要手段,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和原则是保证应急预案科学化、实用化、及时化和可持续化的基础。
编制应急预案的依据原则
编制应急预案的依据原则
(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原则。
以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准绳,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作为首要任务。
(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原则。
在本单位领导统一组织下,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三)依靠科学,依法规范原则。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作用,依照行业安全生产法规,规范应急救援工作。
(四)预防为主,平战结合原则。
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坚持突发事件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重点做好预防、预测、预警、预报和常态下风险评估、应急准备、应急队伍建设、应急演练等项工作。
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应急预案的主要原则
1)应急预案应针对那些可能造成企业、系统人员死亡或严重伤害、设备和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突发性灾害,如火灾、爆炸、危房倒塌、毒气泄漏等。
2)应急预案是对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必要补充,应急预案应以完善的预防措施为基础,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3)应急预案应以努力保护人身安全、防止人员伤害为第一目的,同时兼顾设备和环境的防护,尽量减少灾害的损失程度。
4)应急预案应结合实际,措施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5)应急预案应经常检查修订,以保证先进科学的防灾、减灾设备和措施被采用。
1/ 1。
安全应急预案编制依据
一、引言安全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为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事故损失,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而制定的一系列应急措施和行动方案。
编制安全应急预案是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履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体现。
本预案编制依据以下原则和法律法规:二、编制原则1. 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将安全工作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确保安全生产。
2. 综合协调、快速反应的原则。
统筹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形成应急工作合力,确保应急响应迅速、有效。
3. 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原则。
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应急措施,确保预案易于理解和操作,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
4. 依法依规、责任明确的原则。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明确各级领导、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确保应急工作依法依规进行。
5. 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的原则。
及时公开突发事件信息,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增强社会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法律法规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3.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5.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6.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7.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8.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9.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条例》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救援队伍管理规定》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管理规定》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办法》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演练管理办法》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规定》四、政策依据1.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2.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救援工作的决定3. 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4.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的意见5. 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7.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救援工作的紧急通知8.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紧急通知五、标准依据1. GB/T 29639-2013《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2. GB/T 29640-2013《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3. GB/T 29641-2013《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储备指南》4. GB/T 29642-2013《突发事件应急通信指南》5. GB/T 29643-2013《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评估指南》6. GB/T 29644-2013《突发事件应急演练评估指南》7. GB/T 29645-2013《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储备评估指南》8. GB/T 29646-2013《突发事件应急通信评估指南》六、国际法规和标准1. 联合国《国际卫生条例(2005)》2. 联合国《国际应急响应计划(2005)》3.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有关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应急物资储备等国际标准七、总结安全应急预案编制依据以上原则、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国际法规,旨在提高我国安全生产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应急预案编制依据与原则
应急预案编制依据与原则应急预案编制是一个机构或企业为应对意外突发情况而制定的一种预先规划行动的指导性文档,是组织应对的框架和行动准则。
应急预案通常涵盖对应急事件的识别、通知、联络、处置、评估和恢复等环节。
应急预案编制依据与原则是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和原则。
接下来,本文将就应急预案编制依据与原则做一详细的介绍。
一、应急预案编制依据(一)法律法规应急预案主要参考“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组织Application 实施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二)相关标准国家标准《GB/T 19630-2005应急预案编制指南》、《GB/T 29490-2013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应急管理体系》等相关标准作为依据,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编制。
(三)实际情况根据行业、地区、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历史教训和经验,制定实用可行的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编制原则(一)法定原则应急预案的编制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
应急预案必须建立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法律法规的适用和规范要求。
(二)科学性原则应急预案必须准确、科学、合理。
应急预案应根据预测可能发生的灾害、危机情况,进行科学的设计和演练,使其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有序化。
(三)实用性原则应急预案必须具有实用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导。
应急预案的编制必须考虑实际情况,要有针对性、可行性、实效性。
(四)安全性原则应急预案的编制必须考虑安全,以保证应急工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前提。
应急预案的设计要满足安全生产要求、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五)灵活性原则应急预案必须具有灵活性。
应急预案的编制要保证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在应急事件中能快速适应、快速反应,及时调整应急预案。
(六)综合性原则应急预案的编制必须达到综合性的要求。
应急预案是一个整体体系,应考虑到识别、报告、调查、评估、处置、预防控制和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包含了现场、外围、后勤、社会、心理、宣传等多个方面。
应急预案编制依据与原则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31
目录
• 编制依据 • 编制原则 • 编制流程 • 预案内容 • 预案管理
01
编制依据
国家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 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 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 灾法》
地方政策规章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条例 地方政府防汛抗旱规定 地方政府森林防火条例
科学救援
科学救援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装备,提高应急救援的科技含量和效率,减少救援过程中的盲目性 和危险性。
科学救援原则要求在应急预案中注重引进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和 教育,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反映迅速
反映迅速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 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 进行应急救援工作,减少突发事件造 成的影响和损失。
性。
预案发布与实施
03
经过评审后,正式发布应急预案,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
演练,确保预案的有效实施。
04
预案内容
基本信息
01
描述预案的基本信息
02
预案名称、编号、版本等信息。
03
预案所涉及的地区、单位、设施等基本情 况。
04
预急组织架构和职 责
01
02
成立应急工作组,明确 各工作组的组成和职责 。
03
04
成立应急指挥部,明确 指挥部成员及职责分工 。
确定应急联动单位和协 作部门的职责与协作机 制。
应急资源与保障
保障应急资源的调配和使用
建立应急救援队伍,明确队 伍组成、职责和培训要求。
应急预案编制依据与原则
VS
合理配置资源和使用成本
应急预案的编制需要合理配置资源和使用 成本,在保证应急处置效果的前提下,尽 量降低应急措施的成本和资源消耗。
04
编制过程和方法
编制过程
情景构建
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明确相关情景,包括 事件的起因、经过、影响等。
预案制定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应急预案,包括应急组 织、通讯联络、现场处置等内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THANK YOU.
重要性和意义
重要性
应急预案的制定对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减轻国家损失 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
应急预案的编制可以为各级政府和组织提供决策依据,指导应急救援工作科 学、高效、有序地开展,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为突发事件的预 防和应对提供有力保障。
02
应急预案编制依据
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可行性
具备实际操作性和可行性
应急预案必须具备实际操作性和可行性,以保证在紧急情况 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并有效处置。
考虑资源和能力限制
应急预案的编制必须充分考虑现有的资源和能力限制,根据 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措施。
经济性
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的平衡,既确保应急处置的有效性,也 要尽量减少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02
相关领域的专家意见和建议。
有关应急管理实践的经验教训总结。
03
03
应急预案编制原则
科学性
依据科学理论和工作实践经验
应急预案的编制必须基于科学理论和工作实践经验,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制 定应急措施。
考虑历史案例和实际情况
应急预案的编制需要参考历史案例和实际情况,针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进行科 学分析,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求
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求一、前言应急预案是为了应对突发事件而制定的工作方案,具有指导性、操作性和针对性的特点。
采取预案编制的方式,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快速有效地组织人员、物资和设备,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因此,编制一份完善的应急预案,对于各个单位和组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编制原则1.科学性原则:应急预案的编制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依据实际情况,保证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综合性原则:应急预案要整合各种资源,协调各部门工作,以实现统一指挥、全员参与的工作模式。
3.时效性原则:应急预案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根据不同的事件类型和事件发展阶段进行适时调整和修订。
4.可操作性原则:应急预案的内容要明确,具体操作步骤要清晰,能够指导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快速行动。
5.可验证性原则:应急预案要有明确的指标和目标,能够进行实施效果的评估和验收。
三、编制方法1.立项阶段:确定编制应急预案的目标和任务,并成立专门的预案编制组。
2.调研阶段:了解所在地区的突发事件情况、应急资源和应急管理情况,并收集相关资料。
3.分析评估阶段:根据调研情况,分析潜在的突发事件类型和风险,评估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后果。
4.编制框架阶段:根据分析评估的结果,确定应急预案的框架结构和内容安排。
5.编写具体内容阶段:根据框架,编写应急预案的具体内容,包括组织机构设置、预警预测、应急响应、救援处置、信息发布等。
6.修订和完善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和应急演练的反馈意见,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四、编制内容1.组织机构设置:明确各个部门和单位的职责、权限和协作关系,确保组织体系的健全和高效。
2.预警预测:建立预警系统,制定突发事件的预测准则和预警标准,确保及时掌握事件信息、准确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
3.应急响应:制定应急响应措施,包括应急分级、应急预案启动、指挥调度、危险区域划定等,确保快速、有序地响应突发事件。
4.救援处置:制定救援和处置的流程和方法,明确各个部门和单位的救援责任和任务,确保救援工作的有效展开。
应急预案编制依据及原则
应急预案编制依据及原则应急预案是指为应对紧急情况、救援和恢复工作而制定的一套操作性很强、具体规定的行动指南。
它为各级政府、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在灾害事件、事故事故等紧急情况下提供了指导和保障。
下面将介绍应急预案编制的依据及原则。
一、依据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主要包括法律法规、职责和任务、环境特点等。
1. 法律法规:应急预案的编制必须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
这些法律法规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发布的灾害防控法规、安全生产法规、环保法规等,以及相关部门针对特定行业和领域发布的规章制度。
应急预案的编制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预案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2. 职责和任务:应急预案的编制还要根据各级政府、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职责和任务进行。
不同单位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不同,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根据这些职责和任务的具体要求,确定预案的内容和流程,确保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有序、高效地应对。
3. 环境特点: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的环境特点不同,这也需要在应急预案编制中进行考虑。
例如,山区应急预案要考虑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沿海地区应急预案要考虑海洋环境和风险等。
根据环境特点的不同,预案的编制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二、原则应急预案的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以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1. 科学性原则:应急预案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技术,以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为首要目标。
预案的编制应借鉴先进的应急管理经验,结合本地区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科学确定各项应对措施和工作流程。
2. 统一性原则: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建立在统一的框架下,各级单位之间,不同部门之间应保持预案的统一性。
这样可以确保不同单位和部门在应急工作中的配合和协调,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
3. 预防为主原则:应急预案的编制应重视预防工作,即在紧急情况发生之前,通过采取相应的防护和预警措施,降低事故和灾害发生的概率。
预防为主的原则更能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4. 整体性原则: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注重整体性,即将应急管理工作融入到全面的规划和管理中。
应急预案编制依据与原则
应急预案编制依据与原则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与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要求。
例如中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全生产法》等明确了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定要求,对于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应急预案的编制要参考具体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以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可能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事故灾难等,对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都需要根据其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制定。
三、组织机构的职责和要求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根据组织机构的职责和要求进行,明确各个责任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各个部门和人员在应急事件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角色需要在预案中明确规定,以确保在突发事件中各个部门和人员的协调配合。
四、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应急预案的编制要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科学性意味着应急预案需要基于科学的分析和评估,确保其在实际应对突发事件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可操作性意味着应急预案需要易于理解和操作,各个部门和人员能够根据预案进行相应的行动。
五、灵活性和适应性原则应急预案的编制要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
灵活性意味着应急预案需要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进行灵活的调整和变化,以应对不同情况下的需求。
适应性意味着应急预案需要与组织机构和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在实际应急过程中能够进行及时的修订和更新。
六、信息化和技术支持原则应急预案的编制要充分考虑信息化和技术支持的要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来提高效率和准确性,比如借助电子预案管理系统、应急指挥系统等。
七、全员参与和培训原则应急预案的编制需要全员参与和培训。
只有通过全员参与,才能够充分了解组织机构的情况和需求,制定出更加符合实际的应急预案。
同时,应急预案的实施需要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演练,以提高应急能力和应对能力。
应急预案编制依据与原则
外部评审
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应急 预案进行评审,提高预案 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修改完善
根据评审意见和建议,对 应急预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提高预案的质量和可操 作性。
05
编制内容与要求
基本信息
预案编号
为方便对应急预案进行统一管理和查询,每 个预案都应具有唯一的编号。
编制单位
负责编制应急预案的单位,如政府部门、企 业等。
社区应急预案应用案例分析
总结词
居民参与、多部门协作、信息共享
VS
详细描述
该社区在应急预案编制中,积极倡导居民 参与,通过开展培训、宣传等活动提高居 民的应急意识和能力。同时,注重多部门 协作,整合资源,确保预案的实施效果。 在信息共享方面,建立信息平台,及时传 递应急信息,提高响应速度。
政府部门应急预案编制实践及效果评估等
目的
应急预案旨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尽快恢复 正常秩序和工作。
编制必要性
01
02
03
提高应对能力
通过编制应急预案,可以 对应对突发事件进行系统 性的规划和准备,提高应 对能力和响应速度。
减少损失
应急预案明确了应对突发 事件的流程和措施,有助 于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 失。
增强协同性
应急预案需要协调各方面 资源,增强各单位和部门 的协同性,确保快速有效 地应对突发事件。
编制原则
科学性
应பைடு நூலகம்预案的编制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 方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制定 。
系统性
应急预案应涵盖各个方面,包括预警 、响应、救援、恢复等环节,形成完 整的系统。
可操作性
应急预案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在实 际中得到有效执行和操作。
应急预案编制依据及原则
CATALOGUE目录•应急预案概述•应急预案编制依据•应急预案编制原则•应急预案编制流程•应急预案编制方法与技术•应急预案优化与改进建议01定义重要性定义与重要性应急预案的分类按应对对象划分按应对措施性质划分按适用范围划分适用范围应急预案适用于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
不适用范围对于一些特殊或非常见的突发事件,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更加具体的应急预案或采取其他应对措施。
应急预案的适用范围01国家相关法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地方政府规章省、市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中涉及应急预案的相关规定标准和技术规范历史经验和教训01科学性原则是指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符合科学原理,基于对事故发生的机理、概率、危害等方面的充分认识和研究,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来指导应急处置工作,确保预案的技术性和有效性。
总结词: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基于科学原理和研究,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指导应急处置,确保预案的技术性和有效性。
VS可操作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是指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考虑在紧急情况发生时的及时响应能力,确保预案能够迅速启动并有效运转。
这包括对应急响应的启动条件、响应程序、信息报告和反馈机制等方面的规划和安排,以便在紧急情况发生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总结词: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考虑紧急情况下的及时响应能力,对应急启动、程序、报告和反馈等方面进行规划和安排,确保迅速响应并采取有效措施。
及时性原则01成立编制小组组织领导培训危险源辨识通过现场调查、历史数据分析等方法,识别出可能对人身安全、财产造成损失的危险源。
要点一要点二风险评估根据危险源的特点,评估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为应急预案的编制提供依据。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资源调查对应急资源进行调查,包括应急队伍、物资、设备等,了解其分布、数量和质量情况。
能力评估根据应急资源情况,评估应急响应的能力水平,为预案编制提供依据。
应急预案编制依据及原则
应急预案编制依据及原则
应急预案是一个组织架构和协调步骤,用于应对灾难和紧急情
况的计划。
为了确保该计划有效,应急预案需要按照以下依据和原
则进行编制:
依据:
1.相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必须遵循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
例如,应急预案需要考虑国家安全法、消防法、安全生产法等
法规。
2.情况分析:应急预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例如地理位置、天气、人口密度等因素,来制定合适的计划。
3.专业知识:应急预案需要依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应急
管理、危险源识别和防范、灾害预警等方面的知识。
4.相关经验:应急预案需要结合过去的灾难和紧急情况的经验,分析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并在这个基础上制定预案。
原则:
1.科学性:应急预案需要根据科学原理来制定,例如,尽可能
减少损失和保护生命安全。
2.及时性:应急预案需要及时制定,以确保在灾难发生时能够
立即启动。
3.灵活性:应急预案需要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以便在不同
的情况下进行调整和应对。
4.可行性:应急预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可行性来制定,因此需要充分考虑资源和条件的限制。
5.实用性:应急预案需要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便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应用。
因此,应急预案编制需要根据相关的依据和原则,确保预案科学、有效和实用,以应对各种灾难和紧急情况。
应急预案编制依据及原则
应急预案编制依据及原则
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及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法律法规:应急预案的编制必须符合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
2. 风险评估:应急预案的编制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包括分析可能产生的突发事件及其潜在影响,确定关键点和目标,以及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3. 过程与流程:应急预案的编制需要明确应急响应的过程和流程,制定合理、科学的行动方案,包括事件的报告、通知、应急资源调配和应急指挥等环节。
4. 分工与职责:应急预案的编制需要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分工与职责,明确责任人员和相关部门,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有效地组织应急响应工作。
5. 综合协同:应急预案的编制需要注重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形成综合应对突发事件的协同机制,提高应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6. 持续改进:应急预案的编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及时进行修订和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和突发事件应对的需要。
7. 反思与学习:应急预案的编制需要反思以往应急响应工作中的不足和不完善之处,及时吸取教训,加强培训和学习,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水平。
应急预案编制依据及原则
应急预案编制依据及原则应急预案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案。
它是各个单位和组织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重要参考,也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重要手段。
应急预案的编制需要遵循一定的依据和原则,以确保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本文将探讨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及原则。
一、依据1. 法律法规应急预案的编制需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管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条例》等。
依据法律法规编制应急预案,能够保证其合规性和合法性,有效提高其可操作性和执行力。
2. 政策文件和规范性文件政府发布的突发事件应对相关政策文件和规范性文件也是应急预案编制的重要依据。
这些文件通常具体规定了各个环节的要求和流程,为编制预案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3. 实际情况和风险评估应急预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风险评估结果来确定具体的编制内容和预案方案。
实际情况包括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人口密度、社会经济状况等,风险评估需要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科学预测和评估,从而为预案的编制提供依据。
二、原则1. 科学性应急预案的编制需要依据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借助科学的风险评估和预测手段,制定合理和可靠的方案。
预案的内容应符合科学规律,并能够提高应急响应的效果和效率。
2. 系统性应急预案需要具备完整的信息和措施,以应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
预案在编制时应考虑到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的工作,并协调各个单位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应急响应体系。
3. 灵活性预案的编制需考虑到突发事件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可调整性。
预案在应急事件发生后应能快速作出反应和调整,以保证应急响应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4. 公开透明应急预案的编制需要公开透明,以便于各方面的参与和监督。
公开透明可以增加各方面的信任度和合作性,提高应急响应的效果和社会认可度。
5. 效率和经济性应急预案的编制需要充分考虑效率和经济性,合理配置资源和人力,并确保资源的高效利用。
应急预案的编制的编制依据
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1. 引言应急预案是指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危机或紧急情况而制定的一套详细方案和步骤。
编制应急预案是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保障人员安全、物资合理利用以及组织有序运行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介绍编制应急预案的基本依据和原则。
2. 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编制应急预案主要依据以下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2.1 国家法律法规在国家层面上,编制应急预案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主要职责以及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求。
2.2 地方法规及地方政策文件各地方政府编制了不同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以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在编制应急预案时需结合当地的法规和政策文件,确保预案的合规性和实际可行性。
2.3 行业标准和规范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应急管理标准和规范,如石油化工行业的《石油化工行业应急预案编制指南》、金融行业的《金融机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等。
企事业单位在编制应急预案时需参考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确保预案符合行业要求。
3. 工作环境及特点分析在编制应急预案之前,需要进行工作环境及特点分析,了解所处环境的特点和具体情况,以确定应急预案的编制重点和内容。
3.1 工作环境分析工作环境分析需要考虑以下因素:•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如地震频发地区、台风多发地区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如人口规模、工业结构、交通状况等;•政府部门的应急管理机制和能力。
3.2 特点分析特点分析需要考虑以下因素:•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主要业务活动及相关风险因素:如化学品生产企业的危险品处理、银行的金融风险等;•关键设备设施和人员的分布情况。
4. 基本原则和编制过程编制应急预案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4.1 领导高度重视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并明确给予支持和配合,提供必要的人力和物力保障。
应急预案的编写原则与要点
应急预案的编写原则与要点应急预案是指为了预防、应对和控制突发事件而提前制定的一系列应急措施和应对方案。
它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编写一份完善的应急预案需要考虑以下原则和要点:一、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应急预案编写的首要原则。
应急预案必须建立在科学准确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科学技术和法律法规进行制定。
编写预案应依据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可行性分析,确保其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二、可行性原则应急预案必须具备可行性,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起到积极作用。
预案中的措施和方案应符合现实条件和资源情况,切实可行。
同时,预案的制定要考虑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和概率,以及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从而制定出全面、合理的预案。
三、灵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强调应急预案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可调整性。
面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突发事件,预案必须具备相应的应对措施,并且能够随着事件发展的变化做出适应性的调整。
预案编写应充分考虑不同情况下的组织机构、指挥调度和物资调配等要素,并明确相应的调整流程和程序。
四、全面性原则应急预案必须全面覆盖各个环节和方面,确保对突发事件全面应对。
预案内容应包括事件预警、组织机构、应急资源调配、指挥系统、救援措施等多个方面,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衔接紧密,确保各阶段的应对都能够得到有效协调和配合。
五、参与性原则应急预案的编写过程应该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参与和意见,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决策。
编写预案应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代表进行讨论和研究,确保多方利益的平衡和综合考虑。
六、备案与宣传原则应急预案经建立后,需要进行备案并向社会进行宣传。
备案可以使预案具有法律效力,宣传可以提高公众的预防和应对能力。
预案备案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备案真实有效;同时,在应急预案中需要明确宣传和教育的具体措施,以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以上是编写应急预案的原则和要点。
在实际编写过程中,还需根据具体领域和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和具体操作。
应急预案的编制应
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应急预案是指为处理突发事件、应对紧急情况,制定的一系列预先规定的措施和程序。
在面对各种突发情况时,应急预案可以提供指导和保障,确保人员的安全和财产的保护。
本文将介绍应急预案的编制应遵循的原则和步骤。
一、应急预案编制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基于科学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确保其内容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预案制定者应进行充分的背景调查和风险评估,了解潜在的危险因素和可能的突发事件,以此基础为编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可操作性原则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注重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预案应明确具体的操作步骤和责任单位及人员,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响应和行动。
3.灵活性原则应急预案的编制应考虑到实际情况的变化性和复杂性。
预案应设计灵活的响应机制,能够根据事件的特点和规模进行相应调整和改进,并能不断完善和更新。
4.整体性原则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包括全面系统的内容,涵盖各个环节和领域。
预案应与现有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应急体系,确保各个环节的衔接和配合。
二、应急预案编制的步骤1.风险评估与需求分析在编制应急预案之前,首先要进行综合的风险评估和需求分析。
通过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预案的编制重点和内容。
同时,要了解组织内部的需求和资源,为预案的编制提供依据和支持。
2.制定预案编制计划制定预案编制计划是编制工作的基础。
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确定预案编制的时间、任务分工和工作步骤。
编制计划应具体明确,确保预案的编制工作能够按时、高效地完成。
3.编制预案内容根据需求分析和编制计划,开始编制预案的内容。
预案的内容应包括事件的识别和分类、响应措施和应急流程、资源调配和协调机制等。
在编制过程中,要充分调研和借鉴相关领域的经验和做法,确保预案的内容能够科学、实用地应对突发事件。
4.测试与修订完成预案的编制后,需要进行测试和演练,以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演练应模拟真实的紧急情况,检验预案的操作性和流程的合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急预案编制依据及原则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突发事故应急预案一、安全事故应急求援预案的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3、《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4、《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5、《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6、《工程建设重大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规定》7、《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8、《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9、《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律规定、结合本市建设工程施工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二、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把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建设工程施工突发事故造成的施工人员伤亡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
充分发挥建筑从业人员自我防护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专业救援力量的骨干作用。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市建筑工程事故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建设工程施工突发事故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各施工单位要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的职责,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工作机制。
3、充分准备、科学求援采用先进技术,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实行科学民主决策,采用先进的救援装备和技术,增强应急救援能力,确保应急救援的科学、及时、有效。
4、预防为主、平战结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预防、预测和预警工作。
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装备完美、预案演练等工作。
5、条块结合、网格管理继续发挥网络化管理的优势,加强对施工工地的动态管理,建立施工工地全方位监管的长效机制,提高建设工程施工突发事故应急处置的协同应对能力。
三、事故分级为有效处置建设工程施工突发事故,依据建设工程施工突发事故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等情况,由高到低划分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四个级别。
、1、特别重大建设工程施工突发事故(Ⅰ级)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特别重大建设工程施工突发事故:(1)造成30人以上死亡;(2)造成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中毒,下同)(3)造成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4)市政基础设施、构筑物、建筑物遭受严重损坏,社会影响特别巨大。
2、重大建设工程施工突发事故(Ⅱ级)(1)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2)造成50以上100人以下重伤(3)造成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4)市政基础设施、构筑物、建筑物遭受严重损坏,社会影响巨大。
3、较大建设工程施工突发事故(Ⅲ级)(1)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2)造成10以上50人以下重伤;(3)造成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4)市政基础设施、构筑物、建筑物遭受损坏,社会影响较大。
4、一般建设工程施工突发事故(Ⅳ)(1)造成3人以下死亡;(2)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重伤;(3)造成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
预警级别:依据建设工程施工安全隐患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发展情况和紧迫性等因素,由低到高划分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等四个预警级别。
应急响应:建设工程施工突发事故一旦发生,事故责任单位和现场人员必须立即向市建筑工程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启动施工现场应急预案,抢救伤员,保护现场,设置警戒标志。
一般建设工程施工突发事故的响应(Ⅳ级)较大建设工程施工突发事故的响应(Ⅲ级)重大建设工程施工突发事故响应(Ⅱ级)特别重大建设工程施工突发事故响应(Ⅰ级)建筑施工公司应急救援预案编制案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97号》《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302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373号)《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0)《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危险源的识别评价和重特大危险源的调查1、房建项目:火灾、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事故、超重机械倾覆事故、坍塌事故2、路桥项目:与房建项目重大危险源相同,但重点是架桥机倾覆、机械伤害、触电3、隧道项目:主要危险源是坍塌、机械伤害、触电、火灾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知识一、基本术语(1)安全生产:为预防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活动。
(2)安全生产条件:满足安全生产的各种因素及其组合。
(3)安全生产业绩:在安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可测量的结果;(4)安全生产能力:安全生产条件和安全生产业绩的组合;(5)危险源:可能导致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6)事故:造成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7)隐患:未被事先识别,可能导致事故的危险源和不安全行为及管理上的缺陷。
(8)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对项目安全风险和不利环境影响的管理系统。
(9)劳动强度:劳动的繁重和紧张程度的总和。
(10)特种设备:由国家认定的,因设备本身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事故,并且一旦发生事故造成人伤亡及重大经济损失的危险性较大的设备。
(11)特种作业:由国家认定的,对操作者本人及其周围人员和设施的安全有重大危险因素的作业。
(12)特种工种:从事特种作业人员岗位类别的统称。
(13)特种劳动保护用品:由国家认定的,在易发生伤害及职业危害的场合,供职工穿戴或使用的劳动防护用品。
(14)有害物质: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等能危害及职工健康的所有物质的总称。
(15)起因物:导致事故发生的物质。
(16)有毒物质:作用于生物体、能使机体发生暂时或永久病变,导致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
(17)危险因素:能对人造成伤害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失的因素。
(18)有害因素: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
(19)有害作业:作业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剂量超过国家卫生标准中粉尘的最高允许值的作业。
(20)有尘作业;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含量超过国家卫生标准中粉尘的最高允许值的作业。
(21)有毒作业;作业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量超过国家卫生标准中有毒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作业。
(22)防护措施:为避免职工在作业时,身体的某部位误入危险区域或接触有害物质面采取的隔离、屏蔽、安全距离、个人防护等措施或手段。
(23)个人防护用品:为使职工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免遭或减轻事故和职业危害因素的伤害而提供的个人穿戴用品。
(同义词;劳动防护用品)(24)安全认证;由国家授权的机构,依法对特种设备、特种作业场所、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安全卫生性能,以及对特种作业人员的资格等进行考核、认可并颁发凭证的活动。
(25)职业安全:以防止职工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发生各种伤亡事故为目的工作领域及在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度和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同义词:劳动安全(26)职业卫生:在职工的健康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免受有害因素侵害为目的的工作领域及在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度和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同义词:劳动卫生(27)女职工劳动保护:针对女职工在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等的生理特点,在工作任务分配和工作时间等方面所进行的特殊保护。
(28)未成年工劳动保护:针对未成年工(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生理特点,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分配等方面所进行的特殊保护。
(29)职业病:职工因受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影响引起的,由国家以法规形式,并经国家指定的医疗机构确诊的疾病。
(30)职业禁忌:某些疾病(或某些生理缺陷),其患者如从事某种职业便会因职业性危害因素而使病情加重或易于发生事故,则称此疾病(或生理缺陷)为该职业的职业性禁忌。
(31)重大事故:会对职工、公众或环境以及生产设备造成即刻或延迟性严重危害的事故。
同义词:恶性事故(32)不安全行为:指能造成事故的人为错误。
(33)违章指挥:强迫职工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或操作规程进行作业的行为。
(34)违章操作:职工不遵守规章制度、冒险进行操作的行为。
(35)工作条件:职工在工作中的设施条件、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和工作时间的总和。
(36)工作环境:工作场所及周围空间的安全卫生状态和条件。
(37)致害物:指直接引起伤害及中毒的物体或物质。
(38)伤害方式:指致害物与人体发生接触的方式。
(39)不安全状态:指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质条件。
(40)不安全行为:指能造成事故的人为错误。
(41)轻伤:指损失工作日低于105日的失能伤害。
(42)重伤:指相当于损失工作日等于或超过105日的失能伤害。
(43)重大伤亡事故;指一次事故死亡1-2人的事故。
(44)特大伤亡事故:指一次事故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含3人)二、不安全状态(一)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1.无防护:(1)无防护罩;(2)无安全保险装置;(3)无报警装置;(4)无安全标志;(5)无防护栏杆;(6)电气设备未接地;(7)绝缘不良;(8)风扇无消声系统、噪声大;(9)危房内作业;(10)未安装防止“跑车”的挡车栏;(11)其他。
2.防护不当:(1)防护罩未在适当位置;(2)防护装置调整不当;(3)坑道掘进、隧道开凿支撑不当;(4)防爆装置不当;(5)采伐、集体作业安全距离不够;(6)放炮作业隐蔽所有缺陷;(7)电气装置带电部分裸露;(8)其他。
(二)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1.设计不当,结构不符合安全要求(1)通道门遮挡视线(2)制动装置有欠缺(3)安全间距不够(4)拦车网有欠缺(5)工件有锋利毛刺、毛边(6)设施上有锋利倒梭(7)其他2.强度不够(1)机械强度不够(2)绝缘强度产够(3)起吊重物的绳索不符合安全要求(4)其他3.设备在非正常状态下进行(1)设备带“病”运转(2)超负荷运转(3)其他4.维修、调整不良(1)设备失修(2)地面不平(3)保养不当、设备失灵(4)其他(三)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及面罩、呼吸器官护具、听力护具、安全带、安全帽、安全鞋等缺少或有缺陷。
1.无个人防护用品、用具。
2.所用防护用品、用具不符合安全要求(四)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1.照明光线不良:(1)照度不足(2)作业场所地烟雾尘弥漫,视物不清(3)光线过强2.通风不良(1)无通风(2)通风系统效率低(3)电流短路(4)停电停风时放炮作业(5)瓦斯排放未达到安全浓度放炮作业(6)瓦斯浓度趔限(7)其他3.作业场所狭窄4.作业场地杂乱(1)工具、制品材料堆放不安全(2)采伐时,未开安全道(3)迎门树、坐殿树、搭挂树未作处理;(4)其他5.交通线路的配置不安全;6.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7.地面滑(1)地面有油或其他液体(2)冰雪覆盖(3)地面有其他易滑物8.储存方法不安全9.环境温度、湿度不当三、不安全行为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1)未经允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2)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3)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通电或泄漏(4)忘记关闭设备信号(5)勿视警告标志、警告信号(6)操作错误(指按钮、阀门、把柄等操作)(7)奔跑作业(8)供料或送料速度过快(9)机器超速运转(10)违章驾驶机动车(11)酒后作业,(12)客货混装(13)冲压机作业时,手伸进冲压模(14)工件坚固不牢(15)用压缩空气吹铁屑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1)拆除了安全装置(2)安全装置堵塞(3)调整的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4)其他3.使用不安全设备(1)临时使用不牢固的设施(2)使用不安全装置和设备(3)其他4.手代替工具操作(1)用手代替手动工具(2)用手清除切屑(3)不用夹具固定、用手拿式件进行机加工5.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俘放不当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1)冒险进入涵洞(2)接近漏料处(无安全设施)(3)采伐、集材、运材、装车时,未离危险区(4)未经安全监察人员允许进入油罐或井中(5)未“敲帮向顶”开始作业(6)冒进信号(7)调车场超速上下车(8)易燃易爆场合明火(9)在绞车道行走;(10)未及时嘹望7.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9.机器运转时做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10.有分散注意为行为11.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1)未戴护目镜或面罩(2)未戴防护手套(3)未穿安全鞋(4)未戴安全帽(5)未佩戴呼吸护具(6)未佩戴安全带(7)未戴安全帽(8)其他12.不安全装束(1)在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旁作业穿带有过肥大服装(2)操纵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时戴手套(3)其他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安全生产管理原则:(1)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