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材料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包括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识别和清除。
免疫应答:机体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清除的过程。
由体内的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共同协调完成。
免疫系统的功能:功能正常情况下异常情况下免疫防御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超敏反应(过高)或免疫缺陷(过低)免疫自稳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监视清除突变的自身细胞细胞癌变或持续感染机体的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种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
②可以遗传。
③对一切异物(包括抗原性和非抗原性)均有免疫作用。
③各个体间的免疫能力仅有强弱之别。
屏障作用: 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分子:补体系统 ,防御素,溶菌酶,细胞因子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细胞包括: 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依赖于骨髓微环境发育成熟。
1.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①募集和迁移②吞噬和杀菌③降解和消化2.NK细胞的主要免疫生物学效应:①抗肿瘤②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感染③参与免疫病理损伤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抗原后形成②仅对相应的抗原有免疫效应③有明显的个体差异④不能遗传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发育成熟的场所。
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黏膜免疫系统成熟的T、B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存在的场所。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等。
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免疫系统免疫细胞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单核细胞:其他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
细胞分子可溶性分子: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
膜免疫分子一、中枢免疫器官(一)骨髓骨髓的功能:1. 骨髓是主要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多能造血干细胞包括:髓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淋巴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NK细胞)2.骨髓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 骨髓是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二)胸腺1.胸腺的组织结构:髓质(内层):含大量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胸腺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呈环状的胸腺小体(胸腺正常发育的标志),发育成熟的T细胞存在于髓质中;皮质(外层):主要是未成熟T细胞(即胸腺细胞),含少量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重点总结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重点总结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是医学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它主要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免疫病理学等内容。
下面是对该学科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系统由免疫细胞、淋巴器官和免疫分子组成。
其中,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淋巴细胞等。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肿瘤的侵害,并维持机体内部的稳态。
2.免疫应答的类型免疫应答主要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类型。
先天免疫是机体对感染的非特异性反应,它包括炎症反应和天然免疫等。
获得性免疫是机体对感染的特异性反应,它通过抗原识别和免疫记忆来提供长期的保护。
3.免疫记忆的形成和作用免疫记忆是指在初次感染后,机体对该抗原产生的免疫应答具有更快速、更强烈和更敏感的反应。
免疫记忆的形成和维持依赖于记忆淋巴细胞的生成和存活。
免疫记忆的作用是在再次感染时能够更迅速地清除病原体,从而有效地阻止或减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4.免疫调节的机制免疫调节是机体对免疫应答进行调控和平衡的过程。
它包括免疫刺激与抑制之间的平衡和免疫应答的调节与抑制等。
免疫调节的失调会导致免疫病理学反应,从而引发免疫相关疾病。
5.病原生物的分类和机制病原生物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病原生物按其细胞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病原生物通过进化和适应机制使其能够逃避机体免疫应答,从而引发感染和疾病。
总结起来,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病原生物的分类和机制等内容。
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免疫记忆的形成和作用等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免疫系统在抵抗疾病中的作用。
同时,对病原生物的分类和机制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感染病的发生和发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治疗。
病源生物与免疫学期末总结
病源生物与免疫学期末总结引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属于医学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免疫机制。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深入学习了病原生物及其与免疫学的相关知识,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对我在学习中的不足和提高方向进行反思。
一、病原生物概述病原生物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在学习病原生物的过程中,我了解了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掌握了病原微生物的生命周期和传播途径。
病原生物与疾病的关系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学习了病原生物的病因学和传播机制,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疾病的免疫学基础疾病的免疫学基础是疾病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我了解了机体的免疫系统是如何起到防御病原生物和维持机体健康的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我掌握了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功能,了解了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过程和免疫记忆的形成。
同时,我学习了免疫系统的失调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如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等。
这些理论基础对于理解疾病的免疫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三、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践在学习过程中,我还进行了一些实验和研究,加深了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理解。
我学习了病原生物的实验室鉴定方法和繁殖培养技术,掌握了细菌的染色方法、病毒的培养方法和寄生虫的诊断技术等实验操作。
这些实验操作不仅加强了我对病原生物的认识,也提高了我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此外,在实践中,我还参与了一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
例如,通过临床观察和分析病人的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初步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这些实际操作使我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提高了我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学习体会与不足在整个学期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重要性。
病原生物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为防控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依据。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重点总结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知识第一章1、免疫系统的功能:①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斥外源性抗原的能力。
正常时防止病原微生物感染,异常时超敏反应(过高)或免疫缺陷(过低)。
②免疫自稳: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组织的能力。
异常时发生自身免疫疾病。
③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
异常时细胞突变或持续感染。
2、中枢免疫器官包括:①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②骨髓: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黏膜淋巴组织。
脾脏是最大的免疫器官。
第二章1、抗原: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之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组织)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统称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如细菌、细菌外毒素等。
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2、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基团,又称抗原表位。
3、抗原免疫途径以皮内最佳,皮下次之,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效果差,口服易导致耐受。
免疫耐受静脉最明显。
4、异嗜性抗原:是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第三章1、免疫球蛋白:又称抗体,是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显示免疫功能。
2、互补决定区:V区有3个HVR(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由于这些高变区序列与抗原表位互补,故称~。
3、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两个相同的Fab和一个Fc.胃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一个F(ab')2和一个pFc'。
4、调理作用:IgG抗体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5、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6、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①IgG:血清中含量最多、半衰期最长、较强的抗感染中和毒素调理作用、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介导ⅠII型超敏反应。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重点知识第一章1、免疫系统的功能:①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斥外源性抗原的能力。
正常时防止病原微生物感染,异常时超敏反应(过高)或免疫缺陷(过低)。
②免疫自稳: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组织的能力。
异常时发生自身免疫疾病。
③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
异常时细胞突变或持续感染。
2、中枢免疫器官包括:①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②骨髓: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黏膜淋巴组织。
脾脏是最大的免疫器官。
第二章1、抗原: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之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组织)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统称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如细菌、细菌外毒素等。
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2、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基团,又称抗原表位。
3、抗原免疫途径以皮内最佳,皮下次之,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效果差,口服易导致耐受。
免疫耐受静脉最明显。
4、异嗜性抗原:是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第三章1、免疫球蛋白:又称抗体,是B 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显示免疫功能。
2、互补决定区:V区有3个HVR(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由于这些高变区序列与抗原表位互补,故称~。
3、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两个相同的Fab和一个Fc. 胃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一个F(ab')2 和一个pFc'。
4、调理作用:IgG抗体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5、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
...1、什么是免疫?答、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的保护性生理反应过程,但在一定条件下可导致免疫性病理损伤,引起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
2、免疫功能有哪些?它的执行者是谁?答、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 免疫细胞3、人体的免疫系统由什么组成?各有何功能?答、免疫系统包括: 免疫器官(包括脾脏、骨髓、胸腺、淋巴结、扁桃体等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吞噬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淋巴因子、抗体、溶菌酶)4、T 细胞和B 细胞有哪些重要的表面分子?它们各有何作用? T 细胞 1】TCR-CD3复合体:是T 细胞识别抗原和传导信号的主要单位 2】CD4,CD8:为TCR 与MHC-抗原肽复合物相互识别的辅助受体 3】CD28,CD2,LFA-1: (1)CD28 为T 细胞活化提供协同刺激信号(2)CD2增强T 细胞与靶细胞或APC 间的结合强度(3)LFA-1 促进细胞相互粘附,争抢免疫效应。
(4)CD40L(CD154) :CD4O 的配体 ,信号传导,活化B 细胞;诱导B 细胞的形成;参与B 细胞的阴`阳性选择 (5)撕裂原结合蛋白 :刺激淋巴细胞的分裂B 细胞 1】BCR-CD79a/b 识别结合抗原,传导BCR 识别信号 2】CD80/86 CD80与CD28结合;促T 细胞活化;CD86与CTCA-4结合抑制T 细胞的活化 3】CD40 与CD40L 结合,促进B 细胞活化 4】CD19 B 细胞特异性标志,能传导活化信号 CD21即CD2增强BCR 结合Ag ,同时转导信号给CD19 CD81 稳定CD19与CD21 5】Fc 受体与补体受体CD32,CD23参与B 细胞的功能调节后CD35 –C3b 受体,促B 细胞活化 6】撕裂原结合蛋白 参与B 细胞的抗原呈递 什么样的物质能成为抗原?能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生、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的物质称为抗原抗原的特异性由什么决定的?抗原决定簇什么是共同抗原?共同抗原是来自不同种的个体的抗原性物质。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doc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识别阶段】C1识别IC进而活化的过程【活化阶段】形成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阶段(3)膜攻击阶段:膜攻击复合物(MAC)在细胞膜上形成亲水性通道,能使可溶性小分子、离子和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膜,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膨胀而被溶解。
6.补体的生物学作用(1)补体介导的溶细胞作用(2)调理作用(3)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作用(4)炎症介质作用(5)免疫调节作用第3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进行组织移植时会发生排斥反应,编码此类抗原的基因群称为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2.人类的有关抗原在白细胞发现,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编码这些抗原的基因群称为HLA复合体。
人类MHC分子一般指经典HLA基因编码产物,简称HLA 分子(提呈抗原肽)。
3.HLAⅠ结构:肽结合区(信息传递)、Ig样区、跨膜区、胞浆区分布:各种有核细胞、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表面,成熟红细胞和滋养层细胞表面不表达。
抗原肽与Ⅰ类分子的结合有一定的选择性,但并不像抗原抗体那样高度结合,只要多肽2~3个关键的氨基酸能恰当地连接而沟槽内相应位置,多肽即可与之结合。
4.HLAⅡ类分子的分布:主要表达于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
5.MHC分子的免疫学功能(1)参与抗原的加工与提呈(2)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3)制约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TCR识别APC上抗原肽的同时还必须识别与抗原肽结合成复合物的自身MHC分子,此现象为MHC限制性(4)参与T细胞分化成熟(5)参与调控自然杀伤细胞第4节其他免疫因子1、细胞因子细胞因子(CK)是指多种细胞受免疫原、丝裂原等刺激后合成分泌的,通过与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结合而发挥多种生物效应的一类小分子蛋白质,是机体内细胞间信号传递的重要介质。
(1)细胞因子的分类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最先发现的CK】、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集落刺激因子(CSF)【能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生长因子(GF)、趋化因子家族(2)CK的共同特性绝多数CK是低分子量的蛋白或糖蛋白。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关于免疫系统和病原生物学的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调节机制,以及病原生物学中的常见病原体和它们对宿主的致病机制。
以下是对这门课程的重点总结:一、免疫学基础1.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淋巴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2.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识别和清除病原体、维持免疫平衡和记忆。
3.免疫细胞的种类和功能: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
4.免疫分子的种类和功能: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等。
5.免疫反应的类型: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二、免疫应答1.免疫记忆: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再次感染具有记忆能力,可以更快速和有效地应对。
2.免疫应答的启动:通过抗原的处理和呈递,激活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产生免疫应答。
3.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殖:通过信号转导途径,免疫细胞被激活并开始增殖,形成免疫应答。
4.免疫效应的实施:包括细胞毒性作用、抗体产生和炎症反应等。
5.免疫调节:免疫系统通过调节机制控制免疫应答的幅度和时机,避免过度反应和自身免疫。
三、病原生物学1.病原体的分类: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2.病原体的致病机制:包括感染入侵、毒性产物和宿主免疫反应等。
3.免疫逃逸机制:病原体通过改变自身结构或操纵宿主免疫系统来逃避免疫应答。
4.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媒介传播等。
5.抗微生物治疗:根据病原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四、免疫系统的异常1.免疫缺陷:包括先天性免疫缺陷和获得性免疫缺陷,导致机体易感染。
2.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异常免疫应答,导致自身组织受损。
3.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产生过度的免疫应答,导致过敏症状。
4.免疫调节失衡: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失调,导致免疫应答过度或不足。
总结起来,《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是一门涵盖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的综合性课程。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重点整理(二)2024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重点整理(二)引言概述:在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领域中,了解免疫系统如何应对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着手,系统整理与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相关的重要知识。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免疫系统的运作机制以及它如何对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正文:一、免疫系统的类型和功能1. 先天免疫系统的特点和功能2. 获得性免疫系统的特点和功能3. 免疫系统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二、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特征1. 病毒的结构和复制机制2. 细菌的分类和致病机制3. 寄生虫和真菌的致病特征4.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方式5. 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和免疫逃逸机制三、免疫系统的应答机制1. 免疫细胞与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2. 免疫系统的信号传导和炎症反应3. 免疫应答的激活、增强和抑制机制4. 免疫系统的记忆和长期免疫5. 免疫系统在病原微生物清除中的作用四、病原微生物的免疫逃逸机制1. 病原微生物的伪装与免疫逃避策略2. 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因子和免疫抑制机制3. 免疫遗传学和病原微生物菌株的变异4. 病原微生物的抗体逃逸和抗药性5. 免疫介导的病程调节与慢性感染五、新兴病原微生物和免疫的挑战1. 未知病原微生物的发现和识别方法2. 疫苗研发与新兴病原微生物的应对3. 抗生素耐药性的挑战与应对策略4. 免疫治疗和免疫调节的发展方向5. 大规模感染爆发与全球免疫防控的问题总结:通过对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的重要知识进行整理,我们对免疫系统如何应对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了解不同类型的免疫系统和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免疫系统的应答机制和病原微生物的逃逸机制。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新兴病原微生物和免疫的挑战,需要加强疫苗研发和抗生素耐药性的管理。
这些知识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掌握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重点知识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知识1、免疫学概念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外界入侵者(生物毒素、致病细菌、病毒等)或自身损伤产物(某些癌细胞等)的应答,以及调节免疫响应、失调状态的研究领域。
它研究了机体先天和后天抗原性及免疫响应机制。
2、免疫学细胞免疫学细胞由 Fc受体、B细胞、T细胞、嗜中性粒细胞、D细胞等六大类细胞组成,它们发挥不同的作用,形成了复杂的免疫网络。
Fc受体:胞外结构体,主要由IgG的免疫球蛋白组成,起着结合抗体、免疫球蛋白和促进碱性粒细胞吞噬病原体的作用。
B细胞:细胞内有多种分化变异的抗原受体的活性细胞。
B细胞在抗原刺激后发生分化变异,产生结合抗原/抗三聚体的抗体。
T细胞:T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的一种重要环节,大致可分为3类:a、抗原提呈细胞:能够提呈抗原刺激T细胞,主要有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b、调节性T细胞:有助于调节免疫反应的T细胞,包括Th0细胞、Th1细胞、Th2细胞和Treg细胞。
c、杀伤性T细胞:可以识别和杀伤抗原携带细胞的T细胞,主要有吞噬细胞、活性细胞、细胞因子细胞和C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能够抗微生物病原体植入机体皮肤层或真皮层细胞,可以分泌胞外抗原抑制物,在免疫应答中起到一定作用。
D细胞:又称表皮极压细胞,具有吞噬和抗原提呈功能,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病原生物学病原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门分支,主要研究病原体及其与宿主之间的关系。
它研究了病原物对入侵宿主致病机制及宿主免疫应答机制,以及病原物的起源、分类、病原性、多样性、基因调控等诸多问题。
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可为病原测定、生物技术、生物毒素等诸多领域提供技术支持。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总结归纳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总结归纳第一节总论一、绪论1.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二、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1.细菌的基本形态:2.细菌的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⑴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功能:①维持菌体外形;②维持渗透压;③决定细菌的抗原性;④脂多糖是具有致病作用的内毒素。
结构特点:化学成分是肽聚糖。
(又称黏肽)Ⅰ:G-菌细胞壁由内向外依次是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层共同构成外膜。
⑵细菌的特殊结构:三、细菌的繁殖与代谢:㈠细菌的生长繁殖: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⑴条件:营养物质(包括水分、无机盐类、蛋白胨和糖)、酸碱度(pH7.2~7.6)、温度(37℃)、气体⑵根据对氧气的需要不同分为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四大类;2.生长方式与速度:⑴生长方式: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法繁殖,繁殖速度极快。
⑵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㈡细菌的新陈代谢:1.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⑴对糖、蛋白质的分解⑵细菌的生化反应是鉴别细菌的重要依据⑶常见的生化反应:糖发酵试验、VP试验、甲基红试验、吲哚试验、硫化氢试验、尿素分解试验2.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㈢细菌的人工培养:最常用的是需氧培养法。
四、细菌的变异㈠细菌的变异现象及变异机制:1.细菌的变异现象:①细菌的形态结构变异:包括L型变异、荚膜变异、鞭毛变异等;②抗原性变异;③毒力变异;④耐药性变异;⑤菌落变异。
2.细菌变异机制:㈡细菌变异的实际应用:⑴影响细菌学诊断:发生变异的细菌可以失去其典型的特征。
(L型变异)⑵预防耐药菌株扩散。
(药敏试验)⑶制备疫苗。
(减毒活疫苗)⑷检测致癌物。
(鼠伤寒沙门菌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⑸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质粒、噬菌体-载体-目的基因-受体菌。
五、消毒与灭菌㈠基本概念:1.消毒:指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杀死细菌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2.灭菌: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包括杀灭细菌芽孢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点
病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点 病原微⽣物学与免疫学是⼀门医学基础课程,内容⾮常重要。
下⾯店铺给你分享病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础知识点,欢迎阅读。
病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点(⼀)细菌⽣理 【知识点】 1.细菌⽣长繁殖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温度(37℃)、pH值(7.2-7.6)、⽓体(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 2.细菌⽣长繁殖的⽅式:⽆性⼆分裂 3.细菌繁殖的速度:⼤多数20-30min分裂⼀次,结核分枝杆菌18-24h分裂⼀次。
4.细菌在培养基中的⽣长现象: 1)液体培养基(形成菌膜——专性需氧菌;沉淀⽣长——链球菌;均匀浑浊⽣长——兼性厌氧菌); 2)半固体培养基(沿穿刺线⽣长——⽆鞭⽑,云雾状⽣长——有鞭⽑); 3)固体培养基(菌落:在固体培养基表⾯,单个细菌经过⼀段时间的增殖形成的⾁眼可见的细菌集落,菌苔——多个菌落融合成⽚为菌苔)。
5.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1)热原质:注⼊⼈体或动物体后可引起发热的物质;⼤多数是⾰兰阴性菌合成,其化学成分为⾰兰阴性菌的胞壁成分——脂多糖;耐热,⾼压蒸汽灭菌⽆法将其破坏;液体中的热原质可⽤吸附剂或特殊的⽯棉滤⽹除去,玻璃器⽫上的热原质可经250℃、30min⼲考法破坏。
2)抗⽣素:⼤多数由放线菌、真菌合成,可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物的物质,可⽤于感染性疾病或肿瘤的治疗。
3)毒素与侵袭性酶。
4)⾊素5)维⽣素6)细菌素 病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点(⼆)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 【知识点】 1.正常菌群的概念:在⼈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由不同种类微⽣物构成的微⽣物群,正常情况下对⼈体⽆害⽽且有利,称之为正常菌群。
2.正常菌群的⽣理意义:拮抗作⽤、营养作⽤、免疫作⽤、抗衰⽼等 3.条件致病菌:在特定条件下,例如寄居部位改变、机体免疫⼒降低、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中的某些微⽣物也可引起疾病,称之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4.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中各种微⽣物的数⽬和⽐例发⽣较⼤幅度的改变时,称为菌群失调。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知识讲解
1、什么是免疫?答、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的保护性生理反应过程,但在一定条件下可导致免疫性病理损伤,引起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
2、免疫功能有哪些?它的执行者是谁?答、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免疫细胞3、人体的免疫系统由什么组成?各有何功能?答、免疫系统包括: 免疫器官(包括脾脏、骨髓、胸腺、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淋巴因子、抗体、溶菌酶)4、T细胞和B细胞有哪些重要的表面分子?它们各有何作用?T细胞 1】TCR-CD3复合体:是T细胞识别抗原和传导信号的主要单位2】CD4,CD8:为TCR与MHC-抗原肽复合物相互识别的辅助受体3】CD28,CD2,LFA-1: (1)CD28 为T 细胞活化提供协同刺激信号(2)CD2增强T细胞与靶细胞或APC间的结合强度(3)LFA-1 促进细胞相互粘附,争抢免疫效应。
(4)CD40L(CD154) :CD4O的配体,信号传导,活化B细胞;诱导B细胞的形成;参与B细胞的阴`阳性选择 (5)撕裂原结合蛋白:刺激淋巴细胞的分裂B细胞 1】BCR-CD79a/b 识别结合抗原,传导BCR识别信号 2】CD80/86CD80与CD28结合;促T细胞活化;CD86与CTCA-4结合抑制T细胞的活化 3】CD40 与CD40L 结合,促进B细胞活化 4】CD19 B细胞特异性标志,能传导活化信号 CD21即CD2增强BCR结合Ag,同时转导信号给CD19 CD81 稳定CD19与CD215】Fc受体与补体受体CD32,CD23参与B细胞的功能调节后CD35 –C3b受体,促B细胞活化 6】撕裂原结合蛋白参与B细胞的抗原呈递什么样的物质能成为抗原?能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生、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的物质称为抗原抗原的特异性由什么决定的?抗原决定簇什么是共同抗原?共同抗原是来自不同种的个体的抗原性物质。
精选病原生物与免疫学重点知识点
•病原生物概述•免疫学基本概念•抗感染免疫目录•超敏反应与自身免疫病•肿瘤免疫与移植免疫•现代免疫学技术与方法01病原生物概述定义分类共生关系病原生物与宿主之间存在的互利共生关系,如某些寄生虫和宿主之间。
寄生关系病原生物寄生于宿主体内,依靠宿主的营养物质生存并繁殖,如细菌和病毒等。
致病关系病原生物通过破坏宿主细胞、产生毒素或引起免疫反应等方式导致宿主疾病的发生。
030201病原生物致病机制侵袭力毒素作用免疫逃避持续感染02免疫学基本概念免疫器官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如胸腺、骨髓)和外周免疫器官(如淋巴结、脾脏),是免疫细胞发生、发育、分化与成熟的场所。
免疫细胞主要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等,具有识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功能。
免疫分子如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参与免疫应答和调节。
免疫系统组成与功能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具有特异性、记忆性和区分“自我”与“非我”的能力。
免疫应答过程包括抗原识别、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效应细胞与效应分子的产生及发挥效应等阶段。
固有免疫应答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具有先天性和非特异性。
免疫应答类型及过程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免疫调节免疫耐受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的机制03抗感染免疫皮肤和黏膜作为人体第一道防线,通过物理和化学屏障作用,阻止病原体侵入。
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补体系统的激活与效应吞噬细胞能够识别和吞噬病原体,通过溶酶体酶等机制将其消化。
补体系统是一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能够被病原体或免疫复合物激活,参与炎症反应和细胞溶解等过程。
非特异性免疫防御机制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及效应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T细胞能够识别抗原并激活免疫反应,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和表达共刺激分子等方式,促进炎症反应和细胞毒作用。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B细胞能够产生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促进病原体的清除。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重点整理(一)2024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重点整理(一)引言概述: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是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人体免疫系统及其对抗病原微生物的机制。
本文将重点整理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的相关内容,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特性、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反应等方面。
正文内容:1.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免疫系统包括先天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两个部分。
- 先天免疫系统主要由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组成,其功能是对抗非特异性的病原微生物。
- 获得性免疫系统主要由淋巴细胞和抗体等组成,其功能是通过识别和记忆特定的病原微生物来提供免疫保护。
2.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特性- 病原微生物可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不同类型。
- 细菌是单细胞的微生物,通过产生毒素或直接侵入宿主细胞引起疾病。
- 病毒是非细胞的生物体,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复制,常引起感冒、流感等疾病。
- 真菌是真核生物,常引起真菌感染性疾病,如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等。
- 寄生虫是多细胞的生物体,可寄生在人体内引起多种疾病,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3. 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反应- 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反应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阶段。
- 先天免疫通过炎症反应和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来清除病原微生物。
- 获得性免疫通过淋巴细胞的识别和抗体的产生来特异性地清除病原微生物。
- 免疫记忆是获得性免疫的重要特点,使得机体对再次感染同一病原微生物具有更快更强的免疫应答能力。
4. 免疫系统的异常与疾病- 免疫系统的异常功能可能导致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等疾病的发生。
- 免疫缺陷病是免疫系统功能不全导致机体易感染病原微生物,如HIV感染导致的艾滋病。
- 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机体正常组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 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如荨麻疹、哮喘等。
5.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的应用-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在疫苗研发、抗生素治疗和免疫诊断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总结归纳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总结归纳第一节总论一、绪论1.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二、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1.细菌的基本形态:2.细菌的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⑴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功能:①维持菌体外形;②维持渗透压;③决定细菌的抗原性;④脂多糖是具有致病作用的内毒素。
结构特点:化学成分是肽聚糖。
(又称黏肽)Ⅰ:G-菌细胞壁由内向外依次是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层共同构成外膜。
⑵细菌的特殊结构:三、细菌的繁殖与代谢:㈠细菌的生长繁殖: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⑴条件:营养物质(包括水分、无机盐类、蛋白胨和糖)、酸碱度(pH7.2~7.6)、温度(37℃)、气体⑵根据对氧气的需要不同分为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四大类;2.生长方式与速度:⑴生长方式: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法繁殖,繁殖速度极快。
⑵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㈡细菌的新陈代谢:1.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⑴对糖、蛋白质的分解⑵细菌的生化反应是鉴别细菌的重要依据⑶常见的生化反应:糖发酵试验、VP试验、甲基红试验、吲哚试验、硫化氢试验、尿素分解试验2.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㈢细菌的人工培养:最常用的是需氧培养法。
四、细菌的变异㈠细菌的变异现象及变异机制:1.细菌的变异现象:①细菌的形态结构变异:包括L型变异、荚膜变异、鞭毛变异等;②抗原性变异;③毒力变异;④耐药性变异;⑤菌落变异。
2.细菌变异机制:㈡细菌变异的实际应用:⑴影响细菌学诊断:发生变异的细菌可以失去其典型的特征。
(L型变异)⑵预防耐药菌株扩散。
(药敏试验)⑶制备疫苗。
(减毒活疫苗)⑷检测致癌物。
(鼠伤寒沙门菌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⑸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质粒、噬菌体-载体-目的基因-受体菌。
五、消毒与灭菌㈠基本概念:1.消毒:指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杀死细菌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2.灭菌: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包括杀灭细菌芽孢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一、免疫学基础:1.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包括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方面,先天性免疫是人体固有的天然免疫系统,包括皮肤和黏膜屏障、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获得性免疫是通过先前的感染或免疫接种获得的特异性免疫系统,包括B细胞和T细胞等。
2.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淋巴细胞等,其中巨噬细胞是先天性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是获得性免疫的关键细胞。
3.免疫分子:免疫分子主要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抗体是由B细胞产生的抗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能够与抗原结合来介导抗原的识别和清除;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则参与免疫应答的调控和效应。
4.免疫记忆:免疫记忆是获得性免疫的重要特征,指的是免疫系统对先前感染抗原的记忆和快速应答能力。
免疫记忆通过记忆B细胞和记忆T 细胞的形成和存留来实现。
5.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是免疫系统对感染和抗原刺激的反应过程,主要分为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两个方面。
细胞免疫应答主要由T细胞介导,包括细胞毒性T细胞和辅助T细胞;体液免疫应答主要由B细胞和抗体介导,包括抗体的产生和抗原结合。
二、病原生物学:1.病原微生物分类: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不同类型的病原微生物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感染机制。
2.病原微生物感染机制:病原微生物感染机制包括侵入宿主、定植和繁殖、免疫逃逸和致病因子等过程。
病原微生物通过粘附、渗透、胞内寄生等方式侵入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细胞资源繁殖造成感染。
3.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包括直接破坏宿主细胞、释放毒素、激发免疫反应等,这些机制可以造成宿主细胞损伤、组织炎症和免疫反应等不良效应。
4.免疫防御机制:机体通过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来防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人体的先天性免疫系统可以通过排斥、乳酸菌生态平衡、巨噬细胞吞噬和自然杀伤细胞杀伤等机制来防御常见的细菌和病毒感染;获得性免疫则是通过B细胞和T细胞的激活和抗体的产生来识别和清除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一、免疫学基础: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由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组成。
先天免疫是机体固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天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和炎症反应等。
获得性免疫是针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免疫细胞的分类与功能: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
T细胞主要负责细胞免疫,B细胞负责产生抗体,巨噬细胞则是吞噬和杀伤病原体的主要细胞。
3.抗体的结构和功能:抗体是一种由B细胞分泌的免疫蛋白,分为IgG、IgA、IgM、IgD和IgE等不同类型。
抗体的主要功能包括中和病原体、激活免疫细胞、参与调节免疫反应等。
4.免疫记忆:免疫系统具有记忆性,一旦机体接触到其中一种抗原,免疫系统就能迅速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并形成免疫记忆,从而使得下一次再遇到同一种抗原时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应对。
二、病原生物学:1.病原体的种类与感染途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不同病原体可通过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食物传播和昆虫传播等多种途径感染机体。
2.病原体与机体的互相作用:机体通过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的侵袭。
病原体则通过逃避免疫应答、干扰免疫细胞功能等方式进行对抗。
病原体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感染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3.免疫系统的失调与免疫疾病:免疫系统的过度活跃或功能障碍会引起免疫疾病的发生。
免疫疾病包括自身免疫病、变态反应和免疫缺陷病等。
研究免疫系统的失调有助于寻找治疗免疫疾病的方法。
三、应用与研究:1.免疫学在临床中的应用:免疫学的应用广泛,包括预防疫苗的开发、免疫诊断方法的研究和免疫治疗等。
例如,通过研发新型疫苗能够帮助控制传染病的流行,通过免疫诊断方法可更早地发现疾病,通过免疫治疗可以治疗一些免疫性疾病。
2.免疫学的研究:免疫学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目前的研究热点包括免疫记忆的机制研究、免疫调节的机制探究以及新型抗体药物和免疫细胞疗法的研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补体(C)系统是具有多种调控机制的蛋白质酶促反应系统,广泛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
2.补体的组成: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受体、补体调节蛋白3.补体来源:肝细胞、巨噬细胞4.补体极不稳定,应保存在-20℃或冷冻干燥保存。
5.补体系统的激活:经典途径、凝集素途径、旁路途径经典途径(1)激活物与激活条件激活物: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IC)条件:每一个C1q分子必须同时与IC中两个以上Ig分子的补体结合位点结合后才能活化,单个IgM即可激活(2)活化过程:【识别阶段】C1识别IC进而活化的过程【活化阶段】形成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阶段(3)膜攻击阶段:膜攻击复合物(MAC)在细胞膜上形成亲水性通道,能使可溶性小分子、离子和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膜,导致胞渗透压降低,细胞膨胀而被溶解。
6.补体的生物学作用(1)补体介导的溶细胞作用(2)调理作用(3)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作用(4)炎症介质作用(5)免疫调节作用第三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进行组织移植时会发生排斥反应,编码此类抗原的基因群称为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2.人类的有关抗原在白细胞发现,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编码这些抗原的基因群称为HLA复合体。
人类MHC分子一般指经典HLA基因编码产物,简称HLA分子(提呈抗原肽)。
3.HLAⅠ结构:肽结合区(信息传递)、Ig样区、跨膜区、胞浆区分布:各种有核细胞、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表面,成熟红细胞和滋养层细胞表面不表达。
抗原肽与Ⅰ类分子的结合有一定的选择性,但并不像抗原抗体那样高度结合,只要多肽2~3个关键的氨基酸能恰当地连接而沟槽相应位置,多肽即可与之结合。
4.HLAⅡ类分子的分布:主要表达于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
5.MHC分子的免疫学功能(1)参与抗原的加工与提呈(2)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3)制约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TCR识别APC上抗原肽的同时还必须识别与抗原肽结合成复合物的自身MHC 分子,此现象为MHC限制性(4)参与T细胞分化成熟(5)参与调控自然杀伤细胞第四节其他免疫因子一、细胞因子细胞因子(CK)是指多种细胞受免疫原、丝裂原等刺激后合成分泌的,通过与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结合而发挥多种生物效应的一类小分子蛋白质,是机体细胞间信号传递的重要介质。
(一)细胞因子的分类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最先发现的CK】、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集落刺激因子(CSF)【能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生长因子(GF)、趋化因子家族(二)CK的共同特性绝多数CK是低分子量的蛋白或糖蛋白。
1.作用方式:自分泌、旁分泌、分泌2.生物学效应的重复性:(1)重叠性【几种不同的CK可作用于同一靶细胞】(2)高效性和多效性(3)拮抗性和协同性(4)网络性(三)CK的生物学作用1.刺激造血并参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分化2.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3.参与炎症反应二、白细胞分化抗原免疫应答有赖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细胞膜分子则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
免疫细胞表面的白细胞分化抗原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及功能密切相关。
(一)白细胞分化抗原与CD分子的概念1.白细胞分化抗原(HLDA):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为不同谱系以及分化的不同阶段和活化的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表面标记。
2.CD:位于细胞膜表面一类分化抗原的总称。
(二)CD分子的免疫学功能1.参与抗原加工与提呈【目前已知的参与抗原加工与提呈的CD分子主要是CD1分子,其处理抗原的方式与MHCⅡ类分子相似】2.参与免疫细胞的抗原识别与活化(1)参与T细胞的抗原识别与活化:CD3、CD4、CD8、CD28【CD4----与MHCⅡ分子结合】【CD28----与配体CD80和CD86结合,提供T细胞协同刺激信号】【CD80/86----CD28 的配体】(2)参与B细胞的抗原识别与活化:CD40---与CD40L结合3.参与免疫效应【细胞凋亡相关的分子:CD95】第五章免疫细胞第一节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发育一、髓系免疫细胞【单核/巨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树突状细胞】(1)单核/巨核细胞{不仅参与固有免疫,也参与适应性免疫}的免疫学功能:吞噬杀伤病原体;清除损伤、衰老细胞和肿瘤细胞;抗原提呈;免疫调节(2)DC主要功能是高效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是机体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DC是专职性APC中唯一能直接激活初始T细胞的APC。
DC免疫学功能:抗原提呈与免疫激活作用;参与中枢神经和外周免疫耐受的诱导和维持。
(3)NK细胞:主要通过其细胞毒作用及分泌细胞因子发挥作用。
抗感染作用;抗肿瘤作用【NK细胞通过多种途径杀伤肿瘤细胞,无需抗原预先刺激,是机体抗肿瘤的第一线细胞】(4)肥大细胞可引起炎症反应,参与抗感染免疫和Ⅰ型超敏反应。
备注: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指能够摄取、加工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专职性APC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通过MHCⅡ类分子结合抗原肽并提呈给CD4+T细胞,进一步促进其活化。
表达MHCⅠ类分子的细胞均能将源性蛋白抗原(异常)加工为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CD8+T细胞而被其识别和杀伤。
二、淋巴系免疫细胞淋巴样干细胞来自于骨髓多能干细胞(HSC),由淋巴样干细胞分化的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N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一)T细胞【来源于骨髓,在胸腺中发育成熟】1.T细胞抗原受体(TCR)的发育-----与β链的基因重排密切相关2.T细胞发育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阳性选择----使T细胞获得了抗原识别的MHC限制阴性选择----使T细胞获得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经过胸腺的发育和选择后,成熟T细胞的特征为:表达功能性TCR;CD4或CD8单阳性细胞;获得抗原识别的MHC限制性;获得自身的耐受性。
成熟的T细胞离开胸腺,进入外周免疫器官。
(二)B细胞【来源于骨髓,在骨髓成熟】3.B细胞发育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阴性选择-----在中枢免疫器官完成并获得中枢免疫耐受阳性选择---在外周免疫器官生发中心完成,获得抗体亲和力的成熟(三)NK细胞的分化和发育三、谱系交叉的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DC)是免疫细胞中唯一部分来自于髓样干细胞,部分来源于淋巴样干细胞的免疫细胞。
第二节适应性免疫细胞一、T细胞T细胞表面具有TCR-CD3复合体、CD4/CD8分子、共刺激因子即细胞因子受体等多种特征性表面膜分子。
(一)T细胞的表面分子T细胞表面分子是T细胞识别抗原,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以及接受信号刺激并产生应答的物质基础,也是鉴别和分离T细胞的重要依据。
1.TCR-CD3复合体 TCR特异性识别抗原产生的信号借助CD3分子转导进入细胞。
TCR不能直接识别蛋白质抗原表位,仅能识别APC或靶细胞表面与MHC分子结合的抗原肽(pMHC),这也是T细胞与B细胞识别抗原的不同之处。
CD3表达于所有成熟T细胞表面,CD3具有稳定TCR结构和传递抗原识别信号的作用,但并不参与抗原识别过程。
2.共受体 CD4和CD8都是TCR的共受体,但分别表达在不同的T细胞亚群上。
CD4和CD8分子可增强T细胞与APC或靶细胞之间的作用,CD4也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gp120的受体。
3.共刺激因子 T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刺激,不仅需要由TCR-CD3复合体分子提供的起始信号(第一信号),还必须有共刺激信号(第二信号)如:CD28、CD154[CD40L]CD40配体4.负调节分子5. 细胞受体因子6.丝裂原结合分子(二)T细胞亚群与功能1.T细胞根据功能不同分为:辅助性T细胞(Th)----多为CD4+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TL)----膜分子多为CD8+,分泌穿孔素及颗粒酶,分泌肿瘤坏死因子调解性T细胞(Treg)-----膜分子多为CD4+二、B细胞(一)B细胞的表面分子1.BCR不能传递抗原刺激信号到细胞,可直接识别具有天然构象的抗原分子。
CD79a/b 与BCR结合,为B细胞提供第一活化信号2.共受体 CD19、CD21和CD81CD21是EB病毒的受体,可显著增强BCR识别抗原的信号传导,促进B细胞的活化。
3.共刺激分子 B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为T、B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
主要包括:(1)CD40:其配体为表达于活化T细胞表面的CD154(CD40L)(2)CD80/CD86:高表达于活化的B细胞表面,是T细胞CD28和CD152的配体,CD80/CD86与CD28相互作用,为T细胞的活化提供第二信号。
CD80/CD86与CD152相互作用,则可抑制T细胞的活化。
4.B细胞的功能根据B细胞是否表达CD5分子,分为B1(CD5+)细胞和B2细胞功能:产生抗体----B2细胞主要识别蛋白质抗原,是参与B细胞介导的的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
提呈抗原----B2细胞是专职性APC,具有抗原提呈功能分泌细胞因子第六章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危险信号刺激所形成的一种反应过程。
1.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识别对象、识别受体、效应方式一、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1.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阶段T细胞抗原受体只能识别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后的抗原肽-MHC复合物(pMHC)(1)抗原的加工提呈:外源性抗原加工处理--MHC II类分子途径源性抗原加工处理--MHC I类分子途径(2)抗原识别: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本质是对pMHC的识别,T细胞的TCR识别APC提呈的抗原肽时,必须同时与识别抗原肽形成复合物的MHC分子,即T 细胞的双识别,称为MHC限制。
2.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1)T细胞的活化CD8+T细胞、CD4+T细胞的活化:初始CD4+T、CD8+T细胞细胞的活化必须由DC为其提呈抗原。
需要双信号.B7/CD28提供第二信号3.抗原清除阶段【2种形式,CD4+细胞介导的效应和CD8+细胞介导的效应】(1)CD4+细胞介导的效应:Th1细胞的效应---介导细胞免疫效应Th2细胞的效应---表达CD40L(2)CD8+细胞介导的效应:CTL能特异性杀伤靶细胞,一个CTL可循环往复、连续、高效地杀伤靶细胞。
(三)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1.初次应答抗体的主要类型------IgM2.再次应答抗体的主要类型------IgG第七章免疫损伤与疾病第一节超敏反应1.定义:以往称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再次或持续接触相同抗原所致的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免疫应答。
2.分类: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其中Ⅰ~Ⅲ型超敏反应均由抗体介导,Ⅳ型超敏反应由效应T细胞介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