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概说(2013)WEN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选读
广州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温伟强
为什么要学习《内经》?
1、《内经》是本什么样的书! 2、《内经》对临床治病有何关系?

绪论
《黄帝内經》
目的要求
1、理解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 2、了解《内经》书名的含义。 3、了解《内经》的流传情况 4、理解《内经》的主要注本及注家
《黄帝内经》为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学经 典著作,是中医药理论与中医药防治疾 病方法的学术渊源。
内容小结 1、《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 2、《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结构和 特点。 3、《内经》学术体系的价值、 4、《内经》教学与学习。
中医学形成了自己的诊治方法。 “诊法常以平旦 ”、“四诊合参”、 “以常衡变”等; 三因治宜、治病求本等; 针灸、推拿、饮食、精神等疗法;治疗 上强调促进机体自身抗病能力。
(三)《内经》学术体系的价值
1、创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内经》揭示的生命活动规律,对于生命 科学具有重要价值。 解释生命现象 认识疾病规律 确定诊治原则 创建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1) 中医学理论中,明确表述了生命活动 变化原理。 (2) 中医学概念具有时间内涵。“五脏应 四时” 、“四时脉象”等。 (3) 辨证论治体现中医诊治动态观。 “三因制宜”的治则。治疗中重视时间 因素,所谓“毋逆天时”、“无失气宜” 等。
中医的“恒动观”
3、阴阳五行的辨证观
(从功能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内经》对人体的功能活动格外重视, 并常常从这一角度分析和认识人体的生 命规律,因为功能与形体密不可分。 《内经》的基本医学概念和理论规范, 是生命活动中各种功能相互联系的方式、 机制与过程的概括。
1.《素问》书名的含义
全元起说:“素者,本也。问者,黄 帝问岐伯也。”《素问》正是从天地宇 宙的宏观出发,运用精气学说和阴阳五 行学说,解释和论证天人关系及人的生 命活动规律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确 有陈源问本之意。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太素者,质之始也。”
2.《灵枢》书名的含义
“神灵之枢要,谓之《灵枢》。” 马莳认为是医学的门户,故解云: “ 医 无 入 门 , 术 难 精 诣 …… 谓 之 曰 《灵枢》者,正以枢为门户,阖辟所 系,而灵乃至圣至元之称,此书之切, 何以异是。” 张介宾《类经》:“神灵之枢要,是 谓灵枢。”
2、运用多学科研究医学,建构了天地 人“三才”医学摸式 现代医学提出:“社会---心理---生物医 学模式”。 3、对后世医学产生影响 《伤寒杂病论》 温病学 治未病思想及方法
从《内经》的理论而发为中医特色 学科: 中医美容学 中医养生学 中医食疗学
4、对世界医学作出了贡献 《内经》理论指导下创立的中医学理论, 正在为世界人民的身体健康作出贡献。
1、含有丰富而科学的医学理论、防治疾病的 基本原则和方法。 2、从宏观的角度论证了天、地、人之间的相 互联系。 3、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讨论和分析了 医学科学最基本的课题---生命规律。 4、建立起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医家之宗”。
一 、《内经》的成书与沿革
(一)《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 传世本《黄帝内经》包括《黄帝内经 素问》和《黄帝内经灵枢》两部书组成, 共有162篇论文,其中多数篇章是以黄 帝与岐伯等问答的体裁写成。
黄帝内经 81 素问
《黄帝内经》162
黄帝内经 81 灵枢
古今《内经》成书说法
1、黄帝时书 是黄帝和岐伯的医论,其书自然是黄 帝时作。五百年后的唐人王冰,九百年 后的宋人史崧皆宗皇甫氏之说,对《内 经》是黄帝时书深信不疑。 民间的传说,书名的假托。
2、成书于春秋战国及秦汉之际
从书的内容、文字、笔法等做了初步 论证,但论据偏少,结论尚嫌笼统。
第二节 《内经》的流传 一、《内经》的流传 《素问》 书名始见于《伤寒杂病论》,
至今未改。该书九卷,曾亡佚一卷,唐。 王冰据家藏“张公秘本”补足所亡一卷 内容,并对全书编次注释,勒为二十四 卷,后经宋代,林亿等人校正,定名为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流传至今。
《素问》
佚第七卷(晋、南北朝)
唐· 王冰整理注释并增入七篇大论 宋· 刘温舒补入遗篇 宋· 林亿《新校正》 即今所见《素问》原型
人体体表的测量
《灵枢。骨度》“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 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
人体内脏的观察
“心主身之血脉”、“天气通于肺”等。
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
对生命现象进行长期观察,包括生 理的、病理的,及治疗反应现象等等。 其观察方法具有整体、动态、全面、系 统等特性,并运用了“揆度奇恒”、 “别异比类”的方法进行推测和分类等。 《内经》提出的“以表知里”,“司外 揣内”的观察原则。 “有诸于内必形诸于外”
2、古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渗透
《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夫道者,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 以长久”。
天文历法 《内经》十分重视时间对人体的影响 天文学:二十八宿及其在《内经》中的反 映。 历法:四分历在《内经》中的体现。
地理学
《素问。异法方宜论》论述各方地势 气候、水土物产、衣食起居习惯不同, 造就各方人群体质、生理的不同特点, 因而发病各异,并治之不同。
最百度文库注释
1. 南朝· 全元起《素问训解》 分类注释 2. 隋·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3. 唐· 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 次注 宋· 林亿《新校正》 通注 4. 明· 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5. 明· 吴昆《素问吴注》
王冰
分类注释
6. 明· 李念莪《内经知要》 分类注释 7. 明· 张景岳《类经》 8 . 清· 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通注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9. 清· 高世栻《黄帝素问直解》 通注 10.日本· 丹波元简《素问识》 《灵枢识》
体外部现象的细致观察
例:毛、鼻、肺、的联系到肺主呼吸、 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的理论。
应用比较方法
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分析其规律性。
临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也是 一个由假说经过实践验证转化为理论过 程。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论言治寒以 热,治热以寒……有病热者,寒之而热; 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 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 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三、《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 及学术特点
(一)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
1、长期医疗实践的总结 解剖学基础 采用“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 解剖而视之”的方法。 《内经》记载了古代解剖方法,并详细 录有脏腑之大小、坚脆、容量,血脉之 长短、清浊等。
《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 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 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 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 有大数。”
3、汇编成书于西汉
晚近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 步从《内经》的学术思想、社会背景, 所反映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各种文化现象 等,多角度据实考证,特别是采用了20 世纪70年代以来的考古新发现,从而得 出了《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总 集,汇编成书于西汉年间。
总之,《内经》的理论与学术观点, 其来源久远,其撰述者众多,汇总成 编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 中后期。 《内经》材料来源久远,自非一时一人 之作。
《灵枢》 始称《九卷》,又名《针经》,
至唐。王冰易名《灵枢》,沿用至今。 该书亦九卷,曾一度亡佚,现通行者, 则是以南宋史崧校正家藏旧本为底本的。 书名《九卷》,取其卷数。
二、《内经》的注家与注本
《内经》问世后,历代医家专门研究者 甚众,其方法亦有类分、注解、校勘等 数种。其中不乏优秀者: 杨上善、张介宾、李中梓等类分家. 王冰、马莳、吴昆、张志聪、高世拭等 注解家。
二 、《内经》的基本内容
目的要求 1、掌握《内经》学术体系医学理论的具 体内容。 2、理解《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 3、掌握《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
4、了解《内经》学术体系的价值
《内经》学术体系医学理论的具体内 容 (一)养生 (二)阴阳五行 (三) 藏象
(四)经络 (五)病因病机 (六)病证 (七)诊法 (八)论治 (九)运气
人是自生然界的产物和有机组成部分, 提出“生气通天”的论断,形成了天人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命整体观;并 从整体机能活动的方式、方法及相互联 系等,研究生命过程及其机制与规律。 提出:人“以四时之法成”的生命机能 结构学说。
疾病观
《内经》根据“奇恒常变”的观念, 确立了自己的疾病理论。它不以形质结 构及其物量变化的超标作为衡量疾病与 健康的单一标准,而是更强调整体机能 的紊乱与失常。
《内经》正是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环 境,生存条件,生存方式(包括繁殖的 活动)来认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认为疾病总是由于人的生存环境,生 存条件,生存方式出现的偏差而发生, 这就是中医的疾病观。 并从这一观念出发分析致病原因、病 理变化,指导着诊断辨证和预防治疗。
疾病防治观
(1)《内经》提出“审机论治”的诊治 原则,后世演化为辨证论治。 “证”的含义,“机”与“证”的联系。 (2)中医治疗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机能 的动态、综合之协调,“以平为期”。 (3)有关治则、治法、疗法特点。 (4)预防疾病的原则和方法。
3、 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先秦、汉初精气、阴阳、五行之说
《周易》的阴阳学说 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同类相应 五行生克乘侮、同类相应
观象明理和思维模式化 (1)《内经》观象明理 (2)关于思维模式 辩证思维 (1)整体思维 (2)变易思维 (3)相成思维
(二)《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 独特的医学理论 人体观
(3) 人与自然结构的统一
人的身体体现出天地(自然界)的现象 结构,人体仿佛是天地的缩影。如“四 海”。
中医的“整体观”
中医学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生 物属性与心理作用上研究人的生命 活功及其医学应用的医学模式。
2、升降出入的恒动观 (从变化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内经》认为事物内部阴阳两方不断运 动变化,才是事物存在和消亡的根本。 事物运动的化与变,是以质与量的问题 为基本内容的。 运动变化是事物存在的本质属性,也 是生命存在的固有特征。
《灵枢》 始称《九卷》,又名《针经》,
至唐。王冰易名《灵枢》,沿用至今。 该书亦九卷,曾一度亡佚,现通行者, 则是以南宋史崧校正家藏旧本为底本的。 书名《九卷》,取其卷数。
《九卷》 唐· 王冰整理并取名《灵枢》(佚) 北宋哲宗时高丽献来《针经》(佚)
南宋史崧校正并献出家传旧本《灵枢经》 流传至今
气象学
古气象学知识在《内经》中的应用。 气象及其周期性、灾害性变化,同人 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也影 晌人的生存与生命活动。气象因素是 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内经》将人置于天地交的大气环境中 进行研究,分别探讨了气象因素对人 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提出了治法 天时,四时养生的原则及其具体方法。
二、方法论特点
1、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从整体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1)人与自然事物的统一 天人相应。人类生存在自然界,自 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2)人与自然规律的统一
“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四时五脏 阴阳的整体观包括两个系统结构: 五脏系统的联系结构。(五脏为主体的 五个功能活动系统);“四时五脏阴阳” 的系统结构。 人体五脏功能活动系统与自然界的四 时阴阳消长变化是相互通应,密切联系 着的。
(医学总集),您会想读此书吗?
二、《内经》书名的含义
《内经》书名冠以“黄帝” ,当是一种 崇古假托,也是汉代的时尚。 “经” ,《内经》之“经”字,其本义 是指织物的从线,引申为常道,即义理、 法则、原则,在书籍指可称为典范者, 医书以经为名,则如吴昆所说:“万世 宗律法,谓之经”。 即“规范” ,皆为 示人以规范的重要典籍。 “内” ,与“外” 字相对而言。
(1) 阴阳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2)气与血均系相互联系中存在的概念 (3)五脏的功能活动是在整体生克联系中 存在。 (4)中医诊治理论与方法以功能化的内 涵。
中医的“功能观”
4、形神和谐的生命观
形神谐调是《内经》重要的学术思想。 心主神明 神由形生 形与神俱

5、别具一格的诊治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