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旧城昙华林前世今生历史调研
武昌昙华林简介

武昌昙华林简介
武昌昙华林,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西麓,是全国著名的道家丹砂炼制圣地和文化名胜区。
昙华林始建于北宋太祖时期,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曾被誉为“天下第一道场”。
昙华林占地面积约25亩,内有大量的古建筑和文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代建筑群。
昙华林里的古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道教文化特色,如琼台、神仙洞、青龙殿等,都是典型的道教建筑。
昙华林还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昙华林道教文化展览馆”,该展览馆馆藏了大量的道教文献和珍贵文物,是了解道教文化和昙华林历史的重要窗口。
此外,昙华林还有“清明上河图”石刻、汉代墓葬、道观碑刻等众多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爱好者必到之处。
总之,昙华林是一个兼具道教文化、古建筑和自然风光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是武汉市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 1 -。
昙华林考察

昙华林咖啡屋考察报告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班级:11建室1班姓名:朱虹锦学号:1110642123指导老师:赵丽芳日期:2014年9月29日昙华林咖啡屋考察报告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南麓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
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
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
现昙华林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在武昌昙华林看到近50米的小巷围墙上,昙华林老建筑、辛亥革命史喷绘画卷栩栩如生。
据了解,昙华林素有“活的武汉近代史书”的美誉,武昌区提出建设昙华林艺术村。
在这个艺术气息浓重的地方,我们于2014年9月29日对其中的咖啡屋做了考察报告,挑选了两个比较有特色的咖啡屋就其室内外装饰进行观察与分析,从中感悟、学习其中的韵味。
一、大水的店进店之前,就被门口的装饰物所吸引,复古的公交车路牌,将点名融合进去,既为游客引导了路线方向,又为店铺做了宣传。
在店名下方的一匹斑马栩栩如生,引人注目,大量绿植让人感到清新自然,心情舒畅。
种类繁多的酒瓶形成一种别样的美感,同时体现了咖啡屋的主旨---放松,饮。
门口左边的红色信箱如同宫崎骏动漫中经常出现的信箱一样,给人一种复古、怀旧的感觉,让人的思绪仿佛穿越到上世纪。
古老的书架,上面琳琅满目的摆放着小说、名著、明信片,让人可以在品茶的同时,看上一两本好书,打发闲暇时光。
左下角的脚踏缝纫机让人联想到小时候,看奶奶缝制衣服的样子,整个环境充斥着怀旧的气氛。
此咖啡厅整体色调采用暖橘色的灯光,明亮不刺眼,与咖啡厅内部装饰相匹配,让人感到放松、温馨。
吧台设计美观大方,白色与后面深绿形成对比,突出且不突兀,方便游客付款、买单。
右边图片的楼梯采用手绘的形式,将地名标注在每一阶台阶上,既提醒了路人注意脚下注意安全,同时又起到美观作用。
武昌昙华林的历史故事

武昌昙华林的历史故事武昌昙华林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一处历史悠久的景点,其背后隐藏着许多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
昙华林建于明代,被誉为“江南第一佛教圣地”,它既是一座寺庙,也是一片锦绣的园林。
昙华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605年,当时的武昌三螯都督范宗讽与僧人法震合力兴建了昙华寺,为了纪念唐朝著名佛教学者鉴真和尚。
这个寺庙很快成长为一个庞大的佛教学府,吸引了大量的学僧和信徒。
昙华林的繁荣与佛教文化的兴盛密不可分。
在明代末年,昙华寺受到了重创。
当时的李自成起义军攻陷了武昌,整个寺庙被焚毁。
然而,在清朝康熙年间,昙华寺得到了重建,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康熙帝为了纪念这一重大事件,还亲自为寺庙撰写了一块匾额。
随着时间的推移,昙华林逐渐成为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之地。
许多著名的文化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脚印。
其中最著名的是清代文学家纪晓岚,他曾在昙华林著书立作,并以其创作出一代杰作《昙华烟雨录》,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除了文学创作,昙华林还是湖北省佛教界的重要中心。
这里的佛教文化底蕴深厚,寺庙内供奉的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等佛教圣像备受景仰和朝拜。
每年的佛诞节和寺庙大典都吸引了大量信徒和游客的到来。
如今的昙华林已经成为武汉市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领略到古老寺庙的庄严与神秘,欣赏到精美的佛教艺术品,体验到浓厚的人文氛围。
夏日的昙华林更是绿树成荫,清凉宜人,成为人们散步和避暑的好去处。
总之,昙华林作为武汉市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佛教信仰的重要场所,也是文化名人创作的灵感源泉。
每一块石头和每一丛花草都蕴含着岁月的积淀和人们的智慧。
来到昙华林,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武昌昙华林简介和历史

武昌昙华林简介和历史
昙华林,位于武昌东南部,地处长江和汉水交汇处,是武昌最早形成的街区之一。
东与长江沿岸的沙湖隔江相望,西与湖北省博物馆相邻,南与张之洞故居相望,北与湖北教育学院、省图书馆接壤。
昙华林区域内有五条马路(昙华林路、文殊院街、广济寺街、黄浦路和中山路),二十条小街(支巷)。
街区呈南北走向。
东西两侧为老巷和胡同。
它是武昌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已有500多年历史。
昙华林是一条传统的历史街区,有近300年的历史。
这里原是一片荒草地,19世纪末被英商在此开设洋行,开辟了一块集中的租界地(俗称“九国租界”)。
民国时期,这里成为进步人士聚集的地方。
1930年代中期开始兴建西式住宅区。
1941年日军占领武汉后,这里成为军统局和湖北省政府驻地。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昙华林曾是武汉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
1924年至1926年是汉口首次被称为“大都会”时的一个阶段。
当时汉口是中国最大、最先进的城市之一。
—— 1 —1 —。
昙华林——武昌城市文化之根(作者:老武昌人)

昙华林——武昌城市文化之根(作者:老武昌人)(本文涉及武昌老地名:昙华林、正卫街、游家巷、马道门函三宫、花园山、凤凰山、螃蟹岬、黄龙山)昙华林是在全国都很有名气的一条历史文化街区,经过政府十几年持续不断的打造建设,它的历史文化价值,自然人文价值,古街老屋价值,艺术创造价值,旅游休闲价值日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体现。
她即受到老一辈人的喜爱,又得到青年一代的青睐。
昙华林街位于武昌古城东北部。
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呈东西走向,全长l220m,宽3~5m。
1946年前,这里包括三条街:从今湖北中医学院到仁济医院叫昙华林;从仁济医院到马道门叫正卫街,从马道门到得胜桥叫游家巷。
l946年,昙华林、正卫街、游家巷三段合并,统称为昙华林。
昙华林一名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是民间传说与花有关。
旧时昙华林居民家家户户喜爱种植昙花,聚而成林,古时花、华两字可通用,便把这条街叫昙华林了。
也有的说,清时这里居民家家喜欢种花,一坛一花,自然成林,后来“坛”转化为“昙”,称为昙华林。
二是佛门说法:昙华林一名来源于“优昙婆罗花”,为梵语Udumbara的译名。
意思为灵瑞花、空起花。
佛教故事中称此花为“仙间极品之花”,三千年才开一次,每当花开时,就是金轮法王(佛)出世的时候。
佛经中也有“昙华”一词。
而“林”,即“丛林”,修行僧人居住的地方。
郭沫若在《洪坡曲·昙华林》一书中也认为昙华林一名的来历与佛教有关:“昙华林在武昌城内西北隅(编者:这里应该是东北隅,可能是笔误),在文华大学的对面。
地方很宽大,房屋很多,但建筑都很旧,涂上的红油漆都已经快泛黑了。
照名称看来,在前大约是什么佛教建筑吧?这一段古我却没有功夫考过。
” 从此文中看,1938年郭老在国民党政治部第三厅时,看到当年的螃蟹岬山麓上有一些残存佛教建筑,他认为昙华林一名与此有关。
应该说郭沫若老先生眼光是非常厉害的。
2013年,武昌区在建设“昙华林街区历史陈列馆”时,委托华师大严昌洪教授及几位专家编写陈列大纲。
2018-武汉昙华林考察报告-精选word文档 (7页)

走在川流不息的街道上,抬头看看两边的老房子,古朴简洁,树木葱茂中有依偎着的情侣。走进一家纪念品店,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油纸伞,明信片,饰品各种各样的小物品。深入店内,突然惊喜的发现有慢递,看着别人留下的信我决定做些什么。我坐下开始给三年后的自己写信,盖皆现在的自己是低落的,迷茫的,因此告诫自己,没有伞的孩子只能奔跑。希望三年后自己可以不后悔。
昙华林咖啡屋 考察报告
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南麓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现昙华林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古老的书架,上面
琳琅满目的摆放着小
说、名著、明信片,让
人可以在品茶的同时,
看上一两本好书,打发
闲暇时光。左下角的脚
昙华林调研报告

“昙华林”— 建筑文化:
昙华林历史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是近代建筑。近代中国传统建筑、西式建 筑、中西合璧建筑,形成了昙华林的整体建筑风貌,也构成了昙华林对这个世 界特别的记忆,呈现出中西交融的特征,使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建筑中得以彰显。
昙华林容器的解读
对于容器的概念,更多的不应该仅局限于功用的理解,
天主教中南神哲学院主教公署大楼 位于花园山南麓,1883年建成, 意大利天主教方济各会建造的主教公 署,为古罗马巴西利卡式平面,有5 个大祭坛,中厅内空高达20米。
还有很多历史性建筑并被划定为优秀历史文化建筑,不进行一一列 举,在这里能清晰的感受到历史遗留下的痕迹... ...
生活在昙华林Biblioteka “FLOW”对于昙华林这样的街巷空间,应该是一个生活的容器,
或者更深层次上容器容纳了历史、文化,是一个容纳 了人们生活同时容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容器。
生活的容器
这里的街巷空间承载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徜徉其间享受购物,体验历史,感 悟生活。
享受空间
体验历史
螃蟹岬南麓的瑞典教区
购物空间
穿过昙华林中部一个中式的门楼(,有一组 北欧风情的建筑物(共四栋),它建于1890 年。是瑞典神职人员、瑞典驻武昌领事馆 (当时武昌惟一的外国领事馆)人员住宅区
“FLOW”于空间的理解
对于建筑而言,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由密斯提出的“流动空间” “流动空间”在二十世纪初这应该是个很前卫的名词,毫无疑问,这在 当时属于创造性的突破。开创了完全与以往的封闭或开敞空间不同的—— —流动的、贯通的、隔而不离的空间开创了另一种概念。它对西方来说是 新玩意儿,而在古老的东方,无数知名或不知名的文人和工匠早已知道 并精通了流动空间这一概念。而著名的<<园治>>更是将其理论化了, “步易景移”,“虚实互生”,苏州园林就是最好的证明,咫尺天涯就 是他们对“流通空间”出神入化的理解与应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 暗花明又一村”。
武昌旧城昙华林前世今生历史调研

神秘的武昌旧城:昙华林的前世今生一、昙华林的区域围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地处城墙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南麓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
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
现今所说的昙华林一带,具体指东起路,西至得胜桥,包括昙华林、戈甲营、太平试馆、马道门、三义村及花园山和螃蟹岬的两山在,全长约1.2公里的狭长地带。
昙华林街区各条街巷的历史地名,蕴含着丰厚的文化植被,具有官府衙门地名多、老街旧巷地名多、文化古迹地名多的特点。
二、昙华林名字的由来及周边街巷的考证“昙华林”作为地名见诸文字记载,始于清末光绪年间(1883年)绘制的《省城外街道总图》。
而究其称谓由来,至今有三说:其一是附会而来。
传说此处多小型庭院,居者多善植昙花,因古时“花”与“华”通假,故而街名被人们附会而成“昙华林”。
其二是音讹而来。
传说此处古街人家,多喜植花,花盛之时置坛于庭外,于是一年四季一坛一花,坛坛花花,蔚然成林。
“昙”与“坛”字音相近,由此谬讹而来。
其三是佛语衍化而来。
“昙华”意出佛经《妙法莲华》中的如来语:“优昙钵花,时以现耳”。
当年老佛教四大丛林(归元禅寺、宝通禅寺、正觉律寺、莲溪寺)之一的正觉律寺,就曾位于其境南麓。
关于“昙华林”一名由印度梵文衍化而来的说法,曾客居于此的郭沫若在其相关文稿中有所提及,遗憾的是后续并未进一步考证。
1、戈甲营:戈甲营是武昌区一个纯居民社区,社区历史悠久,民风纯朴,因明末清初时一崇姓藩王在此建王府及兵器库并存放大量兵戈战甲而得名戈甲营。
现在社区仍有很多清代、民国时期的楼阁、牌匾,有辛亥革命时的“日知会”,天主教会圣约瑟学堂及北伐时在此建立的革命军军部等。
2、螃蟹岬:位于昙华林与路之间,山体东西长1.8公里,东抵路、沙湖路段,西至得胜桥,隔路与右紫金山相望,面积十万平米,海拔57米。
历史保护街区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历史保护街区保护现状调研报告武昌昙华林街区及历史建筑保护的探讨调研对象:江汉路近现代历史建筑群调研时间:2012年2月教学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土建学院专业班级:建筑学0902学生姓名:马思雨学生学号:0120906220222摘要: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昙华林,坐落于武昌古城的东北部,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和螃蟹甲之间,随两山并行成东西走向。
昙花林在过去的1700年中,逐渐发展成了大武汉记忆,历史名城之根。
武古老的城墙、别致的江夏名居、歌特式的基督教堂、希腊神庙式的圣诞堂…..古韵遗风里珍藏着大武汉的城市文脉。
本文通过对昙华林的书面资料的搜集,实地的调研分析和引申到对整个历史建筑的保护的相应措施的探究。
总结出历史保护街区建筑保护的现状和现今中国对古建筑保护中还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善和提高的地方。
并在一系列的分析中提出自己对于城市历史环境保护的意见。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重建昙华林城市文化城市环境历史价值正文:一,读书报告部分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很悠久的城市,虽然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的城市建设也如雨后出笋一般,在这样的发展状态下,新的城市规划,新的建筑与新的街道建设,更加向西方化的方向去发展。
而中国本身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大量的古代建筑遗留就成了很大的问题。
现在的中国,随着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大量的城市失去自己本身的特色而逐渐趋于相同化,人们的目光也从新建筑的建设上逐渐转移到了对古色古香历史建筑的保护和重建上。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符号,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
对古建筑的保护和重建,就是对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最有利的保护。
然而,在现在的中国,对于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方面却有着很多不利的问题,在中国,较之于日本,韩国与其他亚洲国家,中古文化的传承甚至是处在渐行渐远的地步,更多的崇洋媚外,年轻人崇尚西方文化的年轻心态,都让中国的古代建筑很难得到更好的帮助。
最近,在北京历史遗留建筑——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得到人们广泛关注之时,更多的古建筑古街区保护问题也引起了人们新一轮的关注。
昙华林调查报告

昙华林调查报告篇一:昙华林游说是昙华林,其实是把整个老武昌蛇山北片一并说了。
昙华林是指武昌花园山以北、凤凰山以南,西至得胜桥、东至中山路的街区。
上次写了个昙华林全攻略,但还是有遗漏,也有的地方写得不太详细;昨天天气不错,又陪人走了一遭,因此就又对路线进行了优化,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五小时走遍老武昌蛇山以北地区的方案;可以说,这个方案,把武昌老城区旅游一网打尽。
本来就那么点儿东西;武昌是个有历史的地方,但千百年来社会变迁,基本上毁坏殆尽。
遗留下一些,基本上也就是些门脸儿了。
如果只是走走,整个行程两个小时可以完成;但如果加上俺的解说,或到某个店里流连,四五个小时怕还是不足够呢。
写攻略的人们,都各有所爱,因此就各有所偏。
俺写的这个东西,偏重历史遗存,如果想小资一把,要去某某店,怕是要失望的。
言归正传。
仍是自东向西开始。
(一)到小东门或螃蟹岬下车。
沿中山路进湖北美术学院正门,进去走到底,有榆园、朴园,是原华中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前身)的两处老房子,朴园是【钱基博先生故居】,知道钱先生的人估计不多,知道他儿子的人可能多些,他儿子叫钱钟书。
(二)绕到两所老房子后面,出湖美西小门,那条路叫云架桥;传说此处有水流过,水上架小桥行走,且云雾缭绕,故名。
右走左转,绕过那个居民小区——本来有老建筑的,建个小区拆了——则到棋盘街;该街正对蛇山,传说山上有神仙奕棋,故名。
右手就是鼓架坡(看到鼓架坡69号,对面有个中国梧桐,即右转);传说朱元璋攻打武昌城,于此擂鼓,故名——以上地名,传说而已,不可尽信——则有【鼓架坡59、60、61号】,也是原华中大学教授居所。
然后沿鼓架坡北行,也就是跟着涂鸦墙走,看到鼓架坡34号左转下来,路右有【半园】,在鼓架坡27号,就是门楣上写着“向阳院好”那家,传统中国居院,被几家居民分割,且搭建很多临时建筑,旧貌不在,老屋檐已坏朽不堪。
(三)向下走,到底是涵三宫,右走,路左有【武汉中学旧址】。
(四)再向西走,到马家巷——其实拆了一半,已不存在了——往北看,会有涂鸦墙,走过去,见到天源制药就左拐,到双柏后街,也就是见路向右走,这个地方原来叫双柏庙的,有来历,不多说,直走进湖北中医药大学南门,到主干道向右走,也就是花园山中段山脊,这里是原文华大学/华中大学旧址,1950年代老华师搬走,后来给了中医了。
昙华林

四.规划背景
昙华林是《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所确定的五片“历史文化街区” 之一,地处武昌旧城东北部。街区内聚集了数十处百年的历史建筑,具有深厚的 历史内涵与丰富的人文资源,是武汉近代文化的一个缩影。 昙华林位于蛇山生态轴与首义人文轴武汉市历史文化轴上,毗邻黄鹤楼、长 江是未来武汉市城市规划的重要节点之一。 2014年,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开展了昙华林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 划优化和报批工作,武昌区人民政府正积极推动昙华林核心区——瑞典教区的综 合改造,并于6月-10月举办“昙华林艺术节”,组织系列文化艺术活动,为昙华 林街区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周边交通系统分析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周边有23个公交站点, 地铁2号线从旁经过,规 划中的地铁四号线也在 其旁,交通较为便捷。 主要的公交车有 15 路 ; 554 路 ; 566 路 ; 584 路 ; 606 路 ; 717 路 ; 729 路 ; 34 路 ; 43 路环线 ; 74 路 ; 108 路 ; 511 路 ; 543 路 ; 573 路 ; 576 路 ; 584 路 ; 586路; 777路; 811路等。 地铁站有螃蟹岬站,积 玉桥站。
本次调研以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为主体,以实地踏勘和查阅大量相关 资料文献等方式,主要对昙华林历史 文化街区内建设控制地带区域27.74 公顷用地展开现状调查,对瑞典教区、 徐源泉公馆等昙华林核心保护区6公 顷进行详细调研。了解昙华林历史文 化街区的历史建筑情况、地势关系、 道路交通、整体风貌等,从而指导接 下来的武昌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核心 保护区的概念性规划设计以及民俗博 物馆建筑设计。
4.街巷文化 昙华林街区有着四通八达的街巷, 这些街巷呈南南北走向, 与昙华林街垂 直相交, 构成了结构清晰的街巷网络。 巷道组织结构将昙华林街区内的公建、 学校、 住宅等单元有机地组织、 联系在一起, 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街巷空间。 5.建筑文化 昙华林街区内的建筑按修建时间可分为古代建筑、 近代建筑和现代新 修建筑, 其中保存最多、 最完好的还是近代建筑; 按类型主要分为教育、 宗教、 住宅、 医疗和其它建筑; 昙华林街区按宗教势力范围则可划分为美国教区、 意大利 教区、 瑞典教区和英国教区。
武昌旧城昙华林前世今生历史调研

武昌旧城昙华林前世今⽣历史调研神秘的武昌旧城:昙华林的前世今⽣⼀、昙华林的区域范围昙华林,位于⽼武昌的东北⾓,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南麓之间,随两⼭并⾏呈东西⾛向,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条⽼街。
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甲营出⼝相连的以东地段。
1946年,武昌地⽅当局将⼽甲营出⼝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直沿袭⾄今。
现今所说的昙华林⼀带,具体指东起中⼭路,西⾄得胜桥,包括昙华林、⼽甲营、太平试馆、马道门、三义村及花园⼭和螃蟹岬的两⼭在内,全长约1.2公⾥的狭长地带。
昙华林街区内各条街巷的历史地名,蕴含着丰厚的⽂化植被,具有官府衙门地名多、⽼街旧巷地名多、⽂化古迹地名多的特点。
⼆、昙华林名字的由来及周边街巷的考证“昙华林”作为地名见诸⽂字记载,始于清末光绪年间(1883年)绘制的《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
⽽究其称谓由来,⾄今有三说:其⼀是附会⽽来。
传说此处多⼩型庭院,居者多善植昙花,因古时“花”与“华”通假,故⽽街名被⼈们附会⽽成“昙华林”。
其⼆是⾳讹⽽来。
传说此处古街⼈家,多喜植花,花盛之时置坛于庭外,于是⼀年四季⼀坛⼀花,坛坛花花,蔚然成林。
“昙”与“坛”字⾳相近,由此谬讹⽽来。
其三是佛语衍化⽽来。
“昙华”意出佛经《妙法莲华》中的如来语:“优昙钵花,时以现⽿”。
当年⽼武汉佛教四⼤丛林(归元禅寺、宝通禅寺、正觉律寺、莲溪寺)之⼀的正觉律寺,就曾位于其境内南麓。
关于“昙华林”⼀名由印度梵⽂衍化⽽来的说法,曾客居于此的郭沫若在其相关⽂稿中有所提及,遗憾的是后续并未进⼀步考证。
1、⼽甲营:⼽甲营是武昌区⼀个纯居民社区,社区历史悠久,民风纯朴,因明末清初时⼀崇姓藩王在此建王府及兵器库并存放⼤量兵⼽战甲⽽得名⼽甲营。
现在社区内仍有很多清代、民国时期的楼阁、牌匾,有⾟亥⾰命时的“⽇知会”,天主教会圣约瑟学堂及北伐时在此建⽴的⾰命军军部等。
昙华林故事

昙华林,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古建筑群。
据传,昙华林的得名源于明朝时期的昙花寺,而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南北朝时期。
在昙华林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是文人墨客、商贾名流聚会之所,亦曾是武汉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这里不仅有精美的古建筑群,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传说。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关于昙花寺的传说。
据说,明朝时期,有一位高僧在此种植了一株昙花,每年只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开放一次,花姿优美、香气袭人。
因此,这里便成为人们争相观赏的胜地,而昙花寺也因此得名。
除此之外,昙华林还有许多其他的故事和传说。
据说,这里曾是清朝末年革命党人聚会的场所,他们在此谋划革命、制定方案;也曾是民国时期名流的社交圈,他们在此交流思想、共商国是。
这里也曾是文人墨客的雅集之地,他们在此吟诗作画、抒发情感。
如今,昙华林已成为一个集古建筑欣赏、历史文化体验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游客可以在这里领略到古建筑的精美绝伦,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底蕴,品味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昙华林是一处充满故事和传说的古建筑群。
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瓦、每一扇门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传承,也可以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未来的方向。
昙华林调研

昙华林调研报告组员:汪思敏 2014335550116 刘姝含2014302010115裴晓庆2014302010132 刘燕2013302170038张学谨2013302170026 赵凤月2013302170049盛莹 2014335550118 胡之月2012300880002仝盼英2014300340079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南麓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
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
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
现昙华林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这条普普通通的街区,仅有一千二百米,居然集中了几十处近百年的老建筑物:教堂、医院、学校、名居、花园、领事馆等等。
这些百年前的老建筑物虽然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钩沉发微,折射出历史的光泽和心酸。
它的一砖一石,勾勒出武汉城市发展的轨迹;它的轶事旧闻,反映了武汉市历史上的风云变幻;它的别致名居,记录了武汉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
近年来,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昙华林这条曾经安静的小街,也新增出不少有特色的小店。
比如:徐刀刀鲜花饼店,猫盒子杂货店,DREAM-CITY奶茶店等。
趁着日光正好,我们就且去逛逛这条著名的文艺街,看看周边的老建筑,找个创意小店淘淘自己喜欢的小玩意,累了就找个咖啡馆,把自己深深的藏在沙发里,晒太阳打盹。
正合这个买咖啡的小店。
这是一个天主教堂,虽然没有把哥特式风格展现的淋漓尽致,但多少能看到哥特式风格,尖形拱门,花窗玻璃,带有神秘吸引大的有浮雕的门。
偶尔能听见从里面传出的圣歌,顿时觉得这里更神圣不可亵渎。
着,一看就知道主人精心照料。
浓浓的绿色使这里充满生机,不自觉地元气大涨。
各种小小的绿植盆栽,玩偶排排坐,旁边还有插花的装扮,墙上的照片,多是风景。
武昌昙华林简介

武昌昙华林简介
武昌昙华林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园林之一。
昙华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昙华林占地面积约为36公顷,其中水面占了一半以上。
昙华林的特色在于其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是一座集园林、文化、历史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昙华林的建筑风格以明清为主,其中最有名的是位于林中央的“昙华岛”,岛上建有五层高的木塔,塔高达49米,是昙华林的标志性建筑。
另外还有“藏经阁”、“灵台观”、“罗汉殿”等建筑,各具特色。
昙华林以其独特的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而著名。
林内有大小湖泊,有曲桥流水,有峰石奇洞,还有众多的花卉和树木,其景色迷人。
此外,昙华林内的文化氛围也十分浓厚,林内有多处碑刻和古建筑,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昙华林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书画家、诗人的聚集之地。
历代名人如姚文元、陆游、郑燮、黄道周等都曾在昙华林留下过诗文笔记。
昙华林被誉为“天下文人墨客之胜地”。
目前,昙华林已经被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武汉市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之一。
每年,昙华林都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其独特的园林景观和文化遗产。
- 1 -。
昙华林街区的变迁与武汉的城市记忆

SE5SION I
开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洋务运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助长r西方教会势力在武昌的扩充,其后自辛亥 革命起武汉地阮长删的军嘲混战局面更给其以可乘之机.是以县华林一带教会建筑的云集与上述时代背 景无不有着紧密的联系。
目111Ⅻ赡教E^口
目11 2目#《事镕^口
囝11 3瑞典领事馆自i
圈11』瑞冉蝤道台宜教±E宅
而另一方面.西方教会在设堂传教的弼时.也积极开办教会学校,传播西学.将近代国际上先进的 教育和科技知识引入中国。诚如历史学者周积民先生所言:“他们虽然是西方殖民侵略,宗教侵略的十字 军,却园历史的错位而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同道者和参与者”。以文华大学为代表的众多教会学校・也 由此构成丁昙华林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一段特殊的记忆。1920年,陈独秀应立华大学之j翦,以<社会 改造的方法与信仰》和‘知识教育和!骞情教育问题》为题.在文华公书林礼堂发表演讲.使文华大学成 为陈独秀在武汉最早传播兆产主义火种的地方。 1924年.在基督教黄国圣公会.复柳会.英国循道会和伦敦会的菸同努力下,以县华林文华大学为 拉址.将其与武汉的博文书院,博学书院.以及长沙的雅札大学一起合并.联合组成“华中大学”.华中 大学的建立,标志着西方教会学校在武昌的麓展进入鼎盛时期。作为一种文化筇路,文华大学校园内的 建筑在外观形式上多具有折衷主义倾向,多以当地居民熟悉的传统建筑形式来获取国^对外来文化的认 同感。如文学院兴建于1915年前后的两栋教学楼(图12),与西式半圆拱窗和多立克式立柱相映成趣的 是中式无井和汉味浓郁的术雕花格装饰。再有1921年为纪念文华太学创始人翟雅各而建的翟稚各健身所 (图13),为一座符台现代体宵活动要求的室内体育馆,但却在二层的大踌屋架上覆以绿色琉璃瓦重檐 屋顶。
县华林街区的变迁与武汉的城市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秘的武昌旧城:昙华林的前世今生一、昙华林的区域范围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南麓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
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
现今所说的昙华林一带,具体指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包括昙华林、戈甲营、太平试馆、马道门、三义村及花园山和螃蟹岬的两山在内,全长约1.2公里的狭长地带。
昙华林街区内各条街巷的历史地名,蕴含着丰厚的文化植被,具有官府衙门地名多、老街旧巷地名多、文化古迹地名多的特点。
二、昙华林名字的由来及周边街巷的考证“昙华林”作为地名见诸文字记载,始于清末光绪年间(1883年)绘制的《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
而究其称谓由来,至今有三说:其一是附会而来。
传说此处多小型庭院,居者多善植昙花,因古时“花”与“华”通假,故而街名被人们附会而成“昙华林”。
其二是音讹而来。
传说此处古街人家,多喜植花,花盛之时置坛于庭外,于是一年四季一坛一花,坛坛花花,蔚然成林。
“昙”与“坛”字音相近,由此谬讹而来。
其三是佛语衍化而来。
“昙华”意出佛经《妙法莲华》中的如来语:“优昙钵花,时以现耳”。
当年老武汉佛教四大丛林(归元禅寺、宝通禅寺、正觉律寺、莲溪寺)之一的正觉律寺,就曾位于其境内南麓。
关于“昙华林”一名由印度梵文衍化而来的说法,曾客居于此的郭沫若在其相关文稿中有所提及,遗憾的是后续并未进一步考证。
1、戈甲营:戈甲营是武昌区一个纯居民社区,社区历史悠久,民风纯朴,因明末清初时一崇姓藩王在此建王府及兵器库并存放大量兵戈战甲而得名戈甲营。
现在社区内仍有很多清代、民国时期的楼阁、牌匾,有辛亥革命时的“日知会”,天主教会圣约瑟学堂及北伐时在此建立的革命军军部等。
2、螃蟹岬:位于昙华林与中山路之间,山体东西长1.8公里,东抵中山路、沙湖路段,西至得胜桥,隔路与右紫金山相望,面积十万平米,海拔57米。
因为山体东端呈蟹钳状,故名。
武昌古城垣曾沿此山脊而筑,所以也叫城山,现如今部分地区仍有城墙遗迹。
3、凤凰山:凤凰山位于解放路北段东侧,东至得胜桥,西接解放路,南邻武昌实验中学,北挨中山路,面积2万平米,海拔44.9米。
三国吴黄龙初年,夏口言凤凰现,因名山。
凤凰山有孟母墓、孟宗宅、孟井、孟宗哭竹生笋处、孟孝感庙、孝感王祠、凤凰山炮台等遗迹。
4、花园山:也叫崇府山,明朝初年朱元璋把自己的第六个儿子朱桢封为楚王,建治武昌,史称楚昭王,楚昭王的第五个儿子朱孟炜被封为崇阳靖简王,王府设于此处,所以叫崇府山,因为此山的东边一代当时是王府的花园,所以也叫花园山。
5、胭脂山:根据《明·一统志》记载,胭脂山以“其土色赤故名”为了疏通武昌老城内南北部交通,1936年劈胭脂山为东西两段,从中修建南北向通道,即胭脂路,后来在此大量建房,今天基本上已经消失在市井之中。
三、昙华林历史演变1、1371年:这条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南抵粮道街,北含东西城壕的狭长街道初形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古城的扩建。
2、1861年:汉口开埠后,外国宗教渗入昙华林,开始文化殖民。
昙华林一代逐渐成为外国人的居住区。
意大利、英国、美国和瑞士的传教士都在此传教、办学、施医,逐步形成了以花园山为主的意大利教区,以戈甲营为主的英国教区,以螃蟹岬为主的瑞典教区和以昙华林正街为主的美国教区。
众多的教会(主要是天主教和基督教),传至昙华林,留下了具有明显“中西交融”特征的宗教建筑,是当时中国社会进程的历史见证。
3、发现昙华林:最早发现昙华林的人据说是刘谦定,他是武昌粮道街的一位退休干部,在他与媒体的共同呼吁、努力之下,昙华林受到关注和重视;4、2005年:7月开始,武汉市政府先后启动一、二期保护工程,对这条历史名街进行抢救性修复。
到2008年,昙华林抢救工程历时三年,耗资近一亿,仁济医院、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孙茂森花园、翁守谦旧居、昙华林32号民居、昙华林34号民居、昙华林81号民居、教士公寓楼八栋历史建筑已全部完成修缮保护工作。
5、2008年:9月昙华林片区正式对外开放。
6、2011年:启动三期整治和改造工程。
7、2016年:重点推进瑞典教区全面保护性改造工程。
四、昙华林主要历史建筑昙华林一共有52栋优秀历史建筑,瑞典教区15栋优秀历史建筑,1、文华大学礼拜堂:该建筑位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昙华林校区内,建于1871年,是文华大学的最早建筑,其廊柱造型为仿古希腊廊柱风格。
2002年维修,木板地面改为大理石,三拱卷门改方门。
该建筑为省内独有,且是鄂校园中兴建最早和使用时间最长的礼拜堂。
辛亥革命期间,日知会成员刘静庵、胡兰亭、余日章等在此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1906年,由张统一作词、余日章作曲的《学生军军歌》在此诞生。
2、文华大学文学院:也位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昙华林校区,1915年建,1920年,陈独秀来到文华大学演讲时,曾住在这里。
3、翟雅各健身所:位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昙华林校区内,建于1921年,为纪念文华大学创始人翟雅各而命名。
系混砖木结构中西合壁二层建筑,中式屋面,西式屋身。
是国内当时少有的按照西方体育馆功能设计的健身所,1931年武汉大水,蒋介石曾在2楼向操场上的灾民发表演讲。
4、仁济医院:1861年,英国公理宗伦敦会传教士杨格非在戈甲营建礼拜堂,后又办一诊所,1868年,诊所迁往昙华林并扩建,1883年改名为仁济医院,后来更名为湖北医院,就是今天湖北省中医院的前身。
5、螃蟹岬南麓的瑞典教区:穿过昙华林中部一个中式的门楼(,有一组北欧风情的建筑物(共四栋),它建于1890年。
是瑞典神职人员、瑞典驻武昌领事馆(当时武昌惟一的外国领事馆)人员住宅区。
6、天主教中南神哲学院主教公署大楼:7、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位于花园山山顶,属古典主义建筑,1888年建成。
原建筑分为礼拜堂和修女居所两部分,现在能看到的只是礼拜堂。
这个修女会1806年在意大利创建,总部设在罗马。
1868年该修女会应湖北教区主教明位笃邀请,派遣人员来汉。
在花园山置地创建分院,开办教理班、工艺所、育婴堂等公益性事业。
8、翁守谦故居:位于昙华林75号,建造于1895年前后,为二层砖门结构,原有结构及形式均有较大改变。
沿革:原为清末北洋水师翁守谦住宅,是1895年前后购置的房产,现为私人住宅。
翁守谦,福建人。
曾是北洋水师官员。
甲午战争中兄弟多人战死。
作为幸存的翁公,后来弃官隐居于此,潜心修佛。
9、昙华林32号:1901年建成,是一栋独门独院欧式洋楼,保存较完好,在这里曾经拍过电视剧。
从门里看天井,彩色玻璃、雕花栏杆,无不显示出异国情调。
共进会领导人刘公,在这幢老房子里,领导赵师梅等湖北工业中学堂的三位青年学生,设计制作出了辛亥革命军旗——“九角十八星旗”。
10、崇真堂:位于戈甲营44号,是由基督教英国伦敦会的杨格非牧师于1865年兴建的,它是外国列强在武昌建立的第一座基督教堂。
1924年,该教堂经过维修保存至今。
该教堂主体是一座平面拉丁十字形的单层哥特式建筑,可以同时容纳200人做礼拜。
崇真堂的兴建,象征着基督教(新教)传入武昌的历史开端。
如今,杨格非牧师在武汉兴建的教堂除了崇真堂外,其他的都消失了,崇真堂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加突出。
11、其他建筑废址A、夏斗寅公馆:昙华林141号的原国民党武汉警备司令夏斗寅公馆,几经拆除,当时仅剩一栋砖混房屋和一个碉堡,墙体和西式科林斯廊柱破损;B、徐源泉公馆:与夏斗寅公馆共用一个门牌号的原国民党第6集团军总司令徐源泉公馆,后成为武警医院家属住房;C、晏道刚公馆:高家巷14号的原国民党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参谋长晏道刚公馆,仅大门和卫兵室尚存;D、石瑛故居:三义村14-17号的原孙中山军事秘书石瑛故居曾一度半毁,2005年武昌区政府专项拨款予以修复。
E、第三厅:原国民党政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过半已毁,当时仅存砖木结构二层楼房一栋。
F、江夏民居:双柏前街20号的方家老宅为典型的江夏民居,目前这座老宅的马厅、轿厅已作他用,轩廊、神龛已拆除,廊顶不全,门上额匾毁坏,木门斑驳不堪。
G、胡贽故居:鼓架坡27号的原清末夏口厅长胡贽故居,大门石匾上由原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谭延?亲笔题写的“半园”二字早已模糊不辨,门口的两尊石狮在“破四旧”中被移去,门楣上也被红小兵用油漆喷上四个不伦不类的印刷体大字――“向阳院好”。
H、瑞典教区:占据了昙华林6个楼牌号的老建筑群落是基督教瑞典行道会于1890年在武昌创建的传教基地。
如今已被拆散为民宅,低矮错杂的电线,光线昏暗的楼道,已经上霉的墙皮成片成片剥落,砖瓦缝隙间苔痕攀附,野蕨丛生。
五、昙华林的文化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带医院、学校、公寓、花园、教堂,比邻而居1、艺术文化:邻近湖北美术学院,大批艺术家工作室云集于此,咖啡馆,街边手工艺品丰富。
2、自然文化:螃蟹岬、花园山、凤凰山三山平行,昙华林即坐落于三山之间的山谷之中,绿树成荫,现存的历史建筑大多依山而建或散布于三座山体之间,营造了自然宜人的氛围。
3、古城文化:武昌老城墙沿螃蟹岬山脊而建,昙华林依城墙而展,构成了独特的古城文化,至今螃蟹岬还有当年炮台遗迹、城墙遗迹和正卫衙门遗址。
特别是帝国主义文化入侵武昌城的宗教建筑群,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纪念地,政要名人故居、公馆、寓所等建筑,赋予了古城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具有深刻革命意义的纪念价值。
4、宗教文化:古代的昙华林就是因为佛教、道教的兴盛而得名,到了近代的1861年,外国宗教渗入昙华林,开始文化殖民,逐步形成了以花园山为主的意大利教区,以戈甲营为主的英国教区,以螃蟹岬为主的瑞典教区和以昙华林正街为主的美国教区。
众多的教会(主要是天主教和基督教),传至昙华林,留下了具有明显“中西交融”特征的宗教建筑,是当时中国社会进程的历史见证。
5、教育文化:汉口开埠以来,以张之洞为首的湖北执政者在昙华林兴办新式中、小学堂达10所之多。
外国教会学校也在此择地而建,包括西式医院在内达8所之多。
中国学堂和西方教会学校隔街相望,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中西合璧的学校建筑,形成了以教育为特色的街区文化。
6、建筑文化:昙华林历史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是近代建筑。
近代中国传统建筑、西式建筑、中西合璧建筑,形成了昙华林的整体建筑风貌,呈现出中西交融的特征,使中西文化交流在建筑上得到充分体现。
7、街巷文化:大部分名人故居、公馆依山而建,民居错落,互为参差,分布于昙华林正街、戈甲营、花园山北麓和螃蟹岬南麓的建筑密集地带,见证了各阶层当时的人居环境和生活环境,反映了历史街巷的结构形态和基本骨架,形成了昙华林颇具特色的古韵街巷建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