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旧城昙华林前世今生历史调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秘的武昌旧城:昙华林的前世今生

一、昙华林的区域范围

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南麓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

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

现今所说的昙华林一带,具体指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包括昙华林、戈甲营、太平试馆、马道门、三义村及花园山和螃蟹岬的两山在内,全长约1.2公里的狭长地带。昙华林街区内各条街巷的历史地名,蕴含着丰厚的文化植被,具有官府衙门地名多、老街旧巷地名多、文化古迹地名多的特点。

二、昙华林名字的由来及周边街巷的考证

“昙华林”作为地名见诸文字记载,始于清末光绪年间(1883年)绘制的《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而究其称谓由来,至今有三说:

其一是附会而来。传说此处多小型庭院,居者多善植昙花,因古时“花”与“华”

通假,故而街名被人们附会而成“昙华林”。

其二是音讹而来。传说此处古街人家,多喜植花,花盛之时置坛于庭外,于是一年四季一坛一花,坛坛花花,蔚然成林。“昙”与“坛”字音相近,由此谬讹而来。

其三是佛语衍化而来。“昙华”意出佛经《妙法莲华》中的如来语:“优昙钵花,时以现耳”。当年老武汉佛教四大丛林(归元禅寺、宝通禅寺、正觉律寺、莲溪寺)之一的正觉律寺,就曾位于其境内南麓。关于“昙华林”一名由印度梵文衍化而来的说法,曾客居于此的郭沫若在其相关文稿中有所提及,遗憾的是后续并未进一步考证。

1、戈甲营:戈甲营是武昌区一个纯居民社区,社区历史悠久,民风纯朴,因明

末清初时一崇姓藩王在此建王府及兵器库并存放大量兵戈战甲而得名戈甲营。现在社区内仍有很多清代、民国时期的楼阁、牌匾,有辛亥革命时的“日知会”,天主教会圣约瑟学堂及北伐时在此建立的革命军军部等。

2、螃蟹岬:位于昙华林与中山路之间,山体东西长1.8公里,东抵中山路、沙

湖路段,西至得胜桥,隔路与右紫金山相望,面积十万平米,海拔57米。因为山体东端呈蟹钳状,故名。武昌古城垣曾沿此山脊而筑,所以也叫城山,现如今部分地区仍有城墙遗迹。

3、凤凰山:凤凰山位于解放路北段东侧,东至得胜桥,西接解放路,南邻武昌

实验中学,北挨中山路,面积2万平米,海拔44.9米。三国吴黄龙初年,夏口言凤

凰现,因名山。凤凰山有孟母墓、孟宗宅、孟井、孟宗哭竹生笋处、孟孝感庙、孝感王祠、凤凰山炮台等遗迹。

4、花园山:也叫崇府山,明朝初年朱元璋把自己的第六个儿子朱桢封为楚王,

建治武昌,史称楚昭王,楚昭王的第五个儿子朱孟炜被封为崇阳靖简王,王府设于此处,所以叫崇府山,因为此山的东边一代当时是王府的花园,所以也叫花园山。

5、胭脂山:根据《明·一统志》记载,胭脂山以“其土色赤故名”为了疏通武

昌老城内南北部交通,1936年劈胭脂山为东西两段,从中修建南北向通道,即胭脂路,后来在此大量建房,今天基本上已经消失在市井之中。

三、昙华林历史演变

1、1371年:这条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南抵粮道街,北含东西城壕的狭长街道

初形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古城的扩建。

2、1861年:汉口开埠后,外国宗教渗入昙华林,开始文化殖民。昙华林一代逐

渐成为外国人的居住区。意大利、英国、美国和瑞士的传教士都在此传教、办学、施医,逐步形成了以花园山为主的意大利教区,以戈甲营为主的英国教区,以螃蟹岬为主的瑞典教区和以昙华林正街为主的美国教区。众多的教会(主要是天主教和基督教),传至昙华林,留下了具有明显“中西交融”特征的宗教建筑,是当时中国社会进程的历史见证。

3、发现昙华林:最早发现昙华林的人据说是刘谦定,他是武昌粮道街的一位退

休干部,在他与媒体的共同呼吁、努力之下,昙华林受到关注和重视;

4、2005年:7月开始,武汉市政府先后启动一、二期保护工程,对这条历史名

街进行抢救性修复。到2008年,昙华林抢救工程历时三年,耗资近一亿,仁济医院、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孙茂森花园、翁守谦旧居、昙华林32号民居、昙华林34号民居、昙华林81号民居、教士公寓楼八栋历史建筑已全部完成修缮保护工作。

5、2008年:9月昙华林片区正式对外开放。

6、2011年:启动三期整治和改造工程。

7、2016年:重点推进瑞典教区全面保护性改造工程。

四、昙华林主要历史建筑

昙华林一共有52栋优秀历史建筑,瑞典教区15栋优秀历史建筑,

1、文华大学礼拜堂:

该建筑位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昙华林校区内,建于1871年,是文华大学的最早建筑,其廊柱造型为仿古希腊廊柱风格。2002年维修,木板地面改为大理石,三拱卷

门改方门。

该建筑为省内独有,且是鄂校园中兴建最早和使用时间最长的礼拜堂。辛亥革命期间,日知会成员刘静庵、胡兰亭、余日章等在此宣传反清革命思想。1906年,由张统一作词、余日章作曲的《学生军军歌》在此诞生。

2、文华大学文学院:

也位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昙华林校区,1915年建,1920年,陈独秀来到文华大学演讲时,曾住在这里。

3、翟雅各健身所:

位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昙华林校区内,建于1921年,为纪念文华大学创始人翟雅各而命名。系混砖木结构中西合壁二层建筑,中式屋面,西式屋身。是国内当时少有的按照西方体育馆功能设计的健身所,1931年武汉大水,蒋介石曾在2楼向操场上的灾民发表演讲。

4、仁济医院:

1861年,英国公理宗伦敦会传教士杨格非在戈甲营建礼拜堂,后又办一诊所,1868年,诊所迁往昙华林并扩建,1883年改名为仁济医院,后来更名为湖北医院,就是今天湖北省中医院的前身。

5、螃蟹岬南麓的瑞典教区:

穿过昙华林中部一个中式的门楼(,有一组北欧风情的建筑物(共四栋),它建于1890年。是瑞典神职人员、瑞典驻武昌领事馆(当时武昌惟一的外国领事馆)人员住宅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