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世界代表性增材制造技术发展历程
1986年,美国科学家查尔斯•胡尔(Charles Hull)获得SLA技术发明专
利,并从成立全球首家增材制造公司3D Systems。
2中国增材增材制造产业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启动开展增材制造技术的研究,研制出系列增材制造
装备,并开展产业化应用。
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近年来,全球增材
制造产业呈现出高
速增长的态势,从
2012年的22亿美元
增长到2016年的
60.6亿美元,五年
来增长了近三倍。
2016年,全球增材
制造产业产值达到
60.63亿美元,同
比增长17.4%。
全球增材制造产业增长态势
全球增材制造产业地理分布格局
注重发展金属增材制造技术,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走在世界前列。
全球增材制造产业已基本形成了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主导,
亚洲国家和地区后起追赶的发展态势。
全球增材制造设备保有量分布格局
数据来源:
Wohlers Associates
备保有量占有率之和为66.7%。
备保有量居第三位,保有量占有率由2014年的9.2%升至2015年的9.5%,增长0.3个百分点。
3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5
3
2015年,增材制造技术在工业机械、航空航天、汽车领域、消费品/电子、
医疗/牙科的领域的应用量位居前五,占应用的75.6%。
4企业并购持续进行
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竞争加剧,以Stratasys、3DSystems和GE公
司为代表的行业巨头和用户企业通过持续并购,加速全球布局。
GE公司在增材制造领域的布局
5国外重点增材制造企业
2016年,国外增材制造重点企业呈现发展向好态势。
2015年-2017上半年中国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2015-2016
年中国增材制造产业产值构成 2017年上半年,中国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
50.5%为50.1%、26.9%、23.0%,增材制造装备产值占一半。
骨干企业产值呈现高速增长的势头。
2015-2016年中国代表性增材制造企业营业收入对比
2
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长三角地区
具备良好经济发展优势、区位条件和较强的工业基础,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增材制造设备研究开发、生产、应用服务及相关配套设备的增材制造产业链。
环渤海经济区
增材制造产业发展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形成了以北京为核心,多地协同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布在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等地。
企业。
我国增材制造产业已基本形成了以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为核心,以中西部地区为纽带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3
行业应用持续拓展深化
C919中央翼缘条等部件 卫星集热窗框
航空航天
月亮灯
文化创意
方程式赛车 汽车排气管
汽车领域
发动机气缸 船用发动机机体
模具铸造
核级复杂流道仪表阀
核工业
脊柱间融合器
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
医疗领域
4
服务支撑体系逐步完善
全国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国家增材制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筹)
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筹)
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
2016年10月成立。
2016年12月批准筹建。
2016年12月批准筹建
2016年4月成立。
支撑体系
6
存在问题
产业规模化程度较低
专用材料发展滞后
关键装备和核心器件依赖进口
行业标准体系不健全
协同推进机制尚需完善
应用推广有待加强
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很多创新性技术仍滞留在高
校院所,很难实现产业化。
标准体系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增材制造技术成果的累积、固化和推广应用,减缓了产业发展进程。
我国对增材制造技术的认识不足,创新应用能力还不够强。
工业级增材制造装备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关键装备与核心部件严重依赖进口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目前国内只开发出钛合金、高强钢等几十种金属和非金属材料。
国内规模最大企业的年销售收入仅3亿多元,不到美国Stratasys 公司年销售额45亿元的7%。
C
D
存在问题
21
1
增材制造产业发展展望
123
4
工业级增材制造成主流方向
融合发展助推规模化应用
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持续拓展
增材制造产业将持续高速增长
2015年全球金属增材制造设备销量增长了35%,2016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7%;
在航空航天、汽车、航海、核工业以及医疗器械等领域对金属增材制造的需求旺盛,应用端呈现
快速扩展态势。
增材制造并非是对以“减材制造”、“等材制造”为基础的传统制造技术的取代与挑战; 推动增材制造融入现有生产体系,实现规模化应用。
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已从简单的概念模型、功能型原型制作向功能部件直接制造方向发展; 生物医疗领域,增材制造将从“非活体”打印逐步进阶到“活体”打印转变。
按照产业生命周期理论,预计未来10年,全球增材制造产业仍将处于高速增长期;
IDC 预测,至2020年全球增材制造产值将达289亿美元;
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全球增材制造产业可能产生高达2000-5000亿美元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