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情志疗法,喜怒哀乐皆是药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中的“情志调节”有哪些方法

中医养生中的“情志调节”有哪些方法

中医养生中的“情志调节”有哪些方法中医养生源远流长,其中“情志调节”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情志失调的情况屡见不鲜。

那么,中医养生中的情志调节究竟有哪些方法呢?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情志。

情志,简单来说,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

中医认为,情志过度或持续不当地表达,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学会调节情志,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对于维护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常见的情志调节方法是“以情胜情法”。

中医认为,不同的情志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例如,“怒伤肝,悲胜怒”,意思是当一个人愤怒的时候,可以通过引发悲伤的情绪来克制愤怒。

同样,“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这种方法需要我们在情绪过激的时候,有意识地运用与之相克的情志来进行调节。

再者,“移情易性法”也是非常有效的。

当我们陷入某种不良情绪中难以自拔时,可以通过改变周围环境、转移注意力、培养新的兴趣爱好等方式来调节情志。

比如,心情烦闷时去大自然中走走,欣赏美丽的风景;或者投身于自己喜欢的绘画、音乐、书法等艺术活动,让心灵得到滋养和放松。

“暗示法”在情志调节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自我暗示或他人暗示,给自己积极的心理引导。

例如,每天早晨对着镜子告诉自己“今天是美好的一天,我会充满活力和喜悦”,这种积极的暗示能够帮助我们调整心态,以更加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顺情从欲法”同样不可忽视。

在合理的范围内,满足自己正当的欲望和需求,有助于保持心情舒畅。

比如,工作劳累一段时间后,给自己安排一个期待已久的旅行,或者购买一件心仪已久的物品。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欲”必须是合理合法、符合道德规范的。

此外,“运动调节法”也是情志调节的良方。

适当的运动能够促进身体的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同时也有助于释放压力和不良情绪。

比如,跑步、瑜伽、太极拳等运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让我们在运动的过程中忘却烦恼,获得内心的平静。

中医调理情志的最佳方式有哪些

中医调理情志的最佳方式有哪些

中医调理情志的最佳方式有哪些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表现,它与我们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可能导致身体出现各种问题,而通过适当的调理方法,可以让情志保持平和,从而维护身心健康。

那么,中医调理情志的最佳方式有哪些呢?首先,中医强调“情志相胜法”。

简单来说,就是用一种情志去克制另一种情志,以达到平衡的目的。

比如,“怒伤肝,悲胜怒”,当一个人愤怒不已时,可以通过引发其悲伤的情绪来缓解愤怒。

这就像我们生活中,当一个人因为生气而冲动时,给他讲一个悲惨的故事,可能会让他的怒火平息下来。

再比如,“喜伤心,恐胜喜”。

如果一个人因为过度高兴而失去理智,适当地给他一些恐惧的刺激,能使其恢复冷静。

这种方法听起来有些奇特,但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巧妙把握,不可过度。

其次,中药调理情志也是常见的方式之一。

中医认为,不同的情志失调可能与身体内部的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比如,肝郁气滞的人容易情绪抑郁、烦躁易怒,此时可以服用一些疏肝理气的中药,如柴胡、郁金、青皮等,来改善情绪。

心脾两虚的人可能会出现失眠、焦虑、健忘等情志问题,通过服用归脾汤等方剂,可以补养心脾,从而改善情志状态。

还有,中医的针灸疗法在调理情志方面也有显著效果。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能够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影响脏腑功能和情志状态。

比如,针刺内关穴可以宁心安神,缓解焦虑和紧张;针刺太冲穴能够疏肝解郁,改善抑郁和易怒的情绪。

饮食调理同样不可忽视。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很多食物都具有调理情志的作用。

例如,百合具有清心安神的功效,适合心情烦躁、失眠多梦的人食用;玫瑰花能够疏肝理气,对于肝郁气滞导致的情绪不佳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香蕉富含镁元素,有助于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此外,运动也是中医调理情志的重要手段之一。

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机能,同时也有助于释放压力和不良情绪。

像太极拳、八段锦这类传统的运动方式,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让人在舒缓的动作中放松心情,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中医如何通过心理疏导治疗情志失调

中医如何通过心理疏导治疗情志失调

中医如何通过心理疏导治疗情志失调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情志失调是导致诸多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当这些情绪过度、持久或突然变化,超出了人体的调节能力,就会导致身体和心理的失衡,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中医不仅注重通过药物、针灸等方法来调理身体,还十分重视通过心理疏导来治疗情志失调。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例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当人们长期处于愤怒的情绪中,肝气就容易郁结,出现胸胁胀痛、烦躁易怒等症状;过度喜悦则可能导致心气涣散,出现心慌、失眠等问题;思虑过度会损伤脾气,使人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脾胃不适;过度忧伤会损耗肺气,使人精神萎靡、气短乏力;过度恐惧则会损伤肾气,导致腰膝酸软、遗尿等症状。

那么,中医是如何通过心理疏导来治疗情志失调的呢?首先,中医强调“以情胜情”的方法。

这是一种利用一种情志来克制另一种情志,从而达到平衡情志、治疗疾病的目的。

比如,“怒胜思”,当一个人思虑过度、纠结不已时,可以用激怒的方法让其暂时放下过度的思考;“恐胜喜”,对于因大喜而导致精神失常的人,可以通过适当的恐吓来恢复其神志。

这种方法并非简单地刺激情绪,而是在准确判断患者情志状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调节。

其次,中医注重“顺情从欲”。

即顺从患者的情志和欲望,满足其合理的心理需求。

当一个人因为长期的愿望得不到满足而情志抑郁时,医生会通过了解其内心的想法,帮助其实现或调整愿望,从而改善其情绪状态。

比如,一个人因为工作压力大,一直渴望能有一段休息时间去旅行放松,医生可能会建议其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抽出时间去实现这个愿望,从而缓解压力和焦虑。

再者,“言语开导”也是中医常用的心理疏导方法之一。

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交流,倾听其内心的烦恼和痛苦,给予理解、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和疾病,引导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古代中医情志疗法,喜怒哀乐皆是药

古代中医情志疗法,喜怒哀乐皆是药

古代中医情志疗法,喜怒哀乐皆是药古代中医情志疗法,喜怒哀乐皆是药中医的博大精深是古代中国人的伟大智慧。

中医疗法大多有一定的疗效。

中国古代中医情志疗法妙趣横生,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许多诊疗奇闻佳话,让后代人感觉喜怒哀乐皆是药。

1、羞耻疗法羞耻是人的本能。

中医利用这一本能,对于一些疑难怪症都收到了神奇的效果。

古代传说中的这一疗法的如同围魏救赵计谋一样,因害怕和着急,突然恢复了健康的实例。

有一民间女子,因打哈欠两手上举,再也不能下来。

医生利用害羞的天生心理,假装要解开这位女子的腰带为她做针灸治疗,女子被突如其来的动作吓得立刻用双手掩护下身,双手顺势下垂复原。

这样的中医情志疗法,可以立刻收到效果。

2、激怒疗法传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

文挚治疗齐王所运用的就是激怒疗法,刺激齐王的愤怒,让齐王忍耐不住,起身大骂文挚,一怒一骂,使得郁闷发泄出来,自然治好了忧郁症。

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原则,利用激怒病人的治疗手段,这就是我国医案史上的一个情志疗法的典型范例。

3、逗笑疗法清代有一位巡按大人患有精神抑郁症,经人举荐一位老中医前往诊治。

老中医望闻问切后说:“你得的是月经不调症,调养调养就好了。

”巡按听了捧腹大笑,笑这糊涂医生连男女都分不清。

此后每想起此事仍不禁暗自发笑,时间久了居然治好了抑郁症。

一年后,老中医与巡按大人相遇,说:“君昔日所患之病,如果心情愉快,笑口常开,便能不治而愈。

你的病就是在一次次开怀欢笑中不药而治的。

”巡按恍然大悟,连忙道谢。

这个逗笑疗法让人心情欢喜,是中医疗法中最有效最经典的情志疗法,效果是相当不错的。

4、痛苦疗法明朝有个农家子弟叫李大谏,自幼勤奋好学,考试喜讯连年不断传来。

使得务农的父亲高兴得连嘴都挂到耳朵上了,大笑不止,久而久之成了狂笑病。

请某御医治疗,御医说:“病可以治,不过有失敬之处,还请多加原谅。

”随即派人到李大谏的家乡报丧,对他父亲说:“你的儿子因患急病,不幸去世了。

中医情志疗法案例

中医情志疗法案例

例:《三國志˙華陀傳》記載:有一郡守病,陀以為其人盛怒則差,乃多受其貨而不加治,無何棄去,留書罵之。

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殺陀。

郡守子知之,屬使勿逐。

守瞋恙紀甚,吐黑血數升而癒。

例:張子和治一婦人失眠,認為是傷思慮過甚,二年不寐,醫藥無療,兩手脈俱緩,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

乃與其夫以怒激之,多取其財,飲酒數日,不處一法而去。

其婦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進,脈得乎平。

例:邱汝誠治一女子,恒笑不止。

求診,問生平所愛何衣?令著之,使母與對飲,故滴酒沾其裙,女大怒,病遂痊。

乃以怒勝喜。

3. 驚恐療法—喜傷心者,以恐勝之;驚傷膽者,以恐解之翁壽承指出:「心有所樂謂之喜,何反謂傷心哉?凡人之氣,以平為期,不及者病,過者亦病。

經曰:『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試即以『不休』二字味之,乃樂之過而失其正也。

當此樂以忘憂之際,有放心而求其心,所藏之神不亦因之而渙散乎?至於恐能勝喜,其義為何?蓋喜為心志,恐為腎志,水能制火,既濟之道也。

抑更有顯而易見者,人當極喜之時,適有恐懼之事,猝然遇之,末不反喜為憂者,惟以喜之情緩於恐,恐之情急於喜也。

是僅以水火相克之理言之,或近附會,而不知勝復之道本乎人情,實有深相印合者。

」因喜致病者,以恐、怒或悲治之。

《儒門事親》:莊先生治以喜樂之極而病者。

莊切其脈,為之失聲,佯曰:「吾取藥去」,數日更不來。

病者悲泣,辭其親友曰:「吾不久矣」。

莊知其將癒,慰之。

詰其故,莊引《素問》曰:「懼勝喜」。

「驚」與「恐」是一組情志態勢的漸進詞,由見驚繼而出現恐懼的心理效應,就是以恐懼死亡之言,憂愁悲哀之語,採用突然襲擊法,使患者在短促的瞬間內,神志惶恐,使患者當時處於心內空虛、思緒緊張、神態驚慌、表情恐懼,使神憚散而不藏之氣閉鬱而結塞,是一種應激保護性心理反應,使怒狂除、嘻笑停、歌樂休、躁憂寧,適用於精神亢奮、狂、躁、動、怒為特徵的狂症。

《素問˙舉痛論》:「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也。

中医理论如何指导中药调情志

中医理论如何指导中药调情志

中医理论如何指导中药调情志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是人对外界客观事物刺激的不同反应。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情志失调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而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调理情志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会影响人体的脏腑功能。

例如,过度的愤怒会伤肝,过度的喜悦会伤心,过度的思虑会伤脾,过度的悲伤会伤肺,过度的恐惧会伤肾。

当这些脏腑功能受到影响时,人体的气血运行也会出现紊乱,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中药调理情志的原理,主要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情志与脏腑、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辨证论治则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和脉象等,判断其情志失调的类型和病因,然后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对于因肝气郁结而导致情绪抑郁、胸闷胁痛的患者,中医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郁金、青皮等。

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能够缓解肝气不舒引起的各种症状;郁金可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对于肝郁气滞伴有心烦失眠者有较好的疗效;青皮则能疏肝破气、消积化滞,适用于肝气郁结较甚、伴有脘腹胀痛的患者。

对于心脾两虚、思虑过度而导致的失眠多梦、心悸健忘等症状,常用的中药有归脾汤中的人参、黄芪、白术、当归、龙眼肉等。

这些药物能够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使心脾得养,从而改善患者的情志状态。

对于因心火亢盛而出现心烦易怒、口舌生疮的患者,常用的中药有黄连、栀子、竹叶等。

黄连能清心泻火,栀子可清热利湿、泻火除烦,竹叶则能清热除烦、生津利尿,三者合用,可有效清除心火,缓解患者的烦躁情绪。

除了单一的中药,中医还常常使用中药方剂来调理情志。

例如,逍遥散是治疗肝郁脾虚的经典方剂,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生姜组成。

它具有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的功效,适用于肝郁血虚脾弱证,能改善患者的情绪和身体症状。

此外,甘麦大枣汤也是调理情志的常用方剂。

由甘草、小麦、大枣组成,具有养心安神、和中缓急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脏躁证,即因情志不舒、肝郁化火伤阴而导致的精神恍惚、悲伤欲哭等症状。

以情胜情疗心疾,喜怒哀乐皆是药

以情胜情疗心疾,喜怒哀乐皆是药

以情胜情疗心疾,喜怒哀乐皆是药中医学将人的心理活动统称为情志,或叫做情绪,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

合理的心理保健是维持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人生中有重要价值,自古以来就被人类所注目。

早在春秋战国乃至更早以前,诸子百家就有较精辟的论述。

其中《管子》中的《内业》篇,可说是最早论述心理卫生的专篇。

内,就是心;业,就是术。

内业者,养心之术也。

《管子》将善心、定心、全心、大心等作为最理想的心理状态,以这些作为内心修养的标准。

具体地说是三点:一是正静,即形体要正,心神要静,如能这样,就有益于身心;二是平正,也就是和平中正的意思,平正的对立面,就是“喜怒忧患”;三是守一,就是说要专心致志,不受万事万物干扰则能心身安乐。

情志相胜心理疗法是根据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运用朴素的古代心理学思想和情志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进行治疗的方法在情志致病上,中医学认精神情志超过体生理适应能力,导致躯体病变或损伤,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太过与不及都会导致心理或躯体异常,正如《养性延命录》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

”中医心理认为应用情志之间的相互所胜关系,即激起某情志,以纠正另一病态情志,从而有效治疗病态情志所致疾病的方法。

《医方考·情志门第二十七》明确“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须从情胜。

”《内经》详细论述了情志相胜而治病的生理原理,用五行学说将人体的藏象与五行相配,归纳为五个系统,即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并把情志因素包括其中,即怒木、喜火、思土、忧(悲)金、恐水。

结合朴素的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金克木、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

即:“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这个理论对后世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历代医家也多有阐发,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即对此理论做了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与发挥,并在《儒门事亲》中提出了更为详细而又实用的治疗方法:“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

中医情志调摄舒缓心情的自然疗法

中医情志调摄舒缓心情的自然疗法

中医情志调摄舒缓心情的自然疗法情志调摄是中医中重要的治疗原则之一,它强调了人体情志与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

中医通过调节情志,可以有效地舒缓心情,改善身体健康。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情志调摄的自然疗法,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改善心情,提升生活质量。

一、草药调养心情中医草药被广泛运用于情志调摄中。

以下是几种常用草药及其具体效果:1. 丹参:丹参具有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的功效。

它可以舒缓情绪、改善失眠、减轻焦虑等症状。

2. 黄连:黄连有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的作用。

它常用于治疗急躁易怒、胃热口苦等情绪不佳的症状。

3. 熟地黄:熟地黄具有滋阴养血的功效,对于情绪低落、失眠多梦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这些草药可以选择煮水喝、冲泡成茶或者外用,但使用前应咨询中医师的指导。

二、食疗调理心情中医食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通过吃一些特定的食物来达到调理心情的目的。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食物及其功效:1. 枸杞:枸杞具有滋补肝肾、明目养颜的作用,对于调节情绪、提升心情有一定帮助。

2. 桑椹:桑椹有滋补肝肾、益气养血的功效,可以改善情绪低落、疲劳等症状。

3. 莲子:莲子有安神益心、润肺止咳的作用,可以缓解焦虑、改善失眠。

4. 绿茶:绿茶富含茶多酚,具有清心安神、提神醒脑的作用,对于舒缓心情、改善注意力有一定帮助。

三、情绪调节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内气血流通,有助于情绪平稳。

以下几种运动适合用于情绪调节:1. 太极拳:太极拳以柔和的动作和呼吸配合,能够平衡阴阳,舒缓心情,降低焦虑。

2. 散步:散步是最简单的运动方式之一,它可以让人们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改善心情。

3. 瑜伽:瑜伽通过深呼吸和身体伸展的动作,帮助人们放松身心,调整情绪。

四、中医按摩疗法中医按摩可以通过调理经络,舒缓心情。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按摩方法:1. 合谷穴按摩:合谷穴位于手背大拇指和食指之间,按揉合谷穴能够舒缓压力、缓解焦虑。

2. 内关穴按摩:内关穴位于手腕内侧,按摩内关穴可以改善情绪低落、失眠等症状。

七情致病亦治病,喜怒悲恐皆良药

七情致病亦治病,喜怒悲恐皆良药

44传统医学传统编辑/侯叔霞*****************□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杨 峰七情致病亦治病,喜怒悲恐皆良药人们在日常心理活动中,会出现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中医将其归为“七情”。

若是七情太过或不及,则会导致心理或躯体异常变化。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

”一个人有了“心病”,不能光靠吃丸、散、膏、丹一类的药,还需用“心药”来调节患者的不良情绪。

从《黄帝内经》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用一种情志来调控另一种不正常的情志,叫做“五志相胜法”,即利用5种情绪互相克制,就好比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一物降一物。

大喜疯癫,以恐胜之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的范进中举,便是“喜极而疯”的典型例子。

范进是一个穷书生,为了改变家里经常揭不开锅饿肚子的命运,他从20岁开始参加乡试,谁知连考20多次都是落榜,遭到街坊四邻以及自己老丈人胡屠户的讥笑嘲讽。

到他54岁那年又去应试,主考官周进看他须发花白、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样子,顿生恻隐之心,将他录取。

当范进看到自己高中的捷报,竟笑喊着“我中了”往门外飞跑,最后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

众人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此时,胡屠户赶来,一个嘴巴将范进打晕昏倒于地。

等范进清醒过来,眼睛明亮,也不疯了。

这是典型的“喜病恐胜”的病例,“喜伤心,恐胜喜”。

何以有如此奇效呢?根据中医五行生克的理论,心藏神,喜为心所主,属火,喜太过则心气涣散,出现喜笑不休、失神狂乱等症状。

肾主水,恐为肾志,在五行上肾水克心火,水火相济,以平为期,达到治愈疾病之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对喜伤心的患者,采用“恐胜喜”这一情志疗法时,必须控制好刺激量,勿过用、久用,以免导致“恐则气下”的病理变化,引发其他病痛。

 恼怒昏聩,悲哭消除《红楼梦》第九十七、九十八回中写有贾府上下隐瞒宝玉其将迎娶薛宝钗的故事情节。

当宝玉发现与之婚配的不是林妹妹而是宝钗后,恼怒使他原有的昏聩旧病突发,变得更加疯傻起来,病情日重一日,汤水不进。

情志病的中医治疗方案有哪些

情志病的中医治疗方案有哪些

情志病的中医治疗方案有哪些在中医的领域中,情志病是一类较为特殊且常见的病症。

所谓情志病,简单来说,就是由于情绪、心理状态的失衡而引发的身体不适和疾病。

那么,中医对于情志病都有哪些有效的治疗方案呢?中医认为,情志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过度或不及,都会影响相应的脏腑,导致气血失调、阴阳失衡,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比如,长期的愤怒容易伤肝,过度的忧虑会损伤脾脏。

中医治疗情志病的方案多种多样,首先要说的就是中药调理。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会开具相应的方剂。

比如,对于肝郁气滞的患者,可能会使用逍遥散来疏肝解郁、健脾和营;对于心脾两虚导致的情志不舒,归脾汤则是常用的方剂,能够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这些中药方剂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改善情志状态。

针灸治疗也是中医治疗情志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能够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改善脏腑功能,缓解情志问题。

例如,针刺太冲穴可以疏泄肝气,针刺内关穴有助于宁心安神。

而且,针灸还能够刺激身体分泌一些有益的神经递质和激素,如内啡肽等,从而改善情绪。

情志相胜疗法是中医独特而有趣的治疗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一种情志去克制另一种过度的情志。

比如,“怒胜思”,当一个人过度思虑时,可以用适当的发怒来克制;“喜胜忧”,忧郁悲伤的时候,通过一些令人喜悦的事情来缓解。

这种方法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引导和运用。

还有中医的推拿按摩,通过按摩身体的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身体的紧张和不适,进而改善情志。

例如,按摩头部的穴位可以放松神经,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

食疗在情志病的治疗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根据不同的情志问题,选择合适的食物进行调理。

比如,百合、莲子具有清心安神的作用,适合心烦失眠的人食用;大枣、桂圆能够补心养血,对于心脾两虚的情志不舒有一定的帮助。

除了上述这些方法,中医还强调生活方式的调整。

中医如何通过调理情志来治疗疾病

中医如何通过调理情志来治疗疾病

中医如何通过调理情志来治疗疾病中医认为,人的情志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所谓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

当情志失调时,可能会引发各种疾病;反之,通过调理情志,也能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情志对身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长期处于愤怒的情绪中,可能会导致肝气郁结,出现胁肋胀痛、胸闷不舒等症状。

过度的喜悦则可能使心气涣散,出现心神不宁、失眠多梦等。

忧愁思虑过度,容易损伤脾气,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问题。

悲伤过度会耗伤肺气,使人精神萎靡、气短乏力。

恐惧过度则伤肾,可能出现腰膝酸软、二便失禁等。

中医调理情志来治疗疾病,首先注重的是“情志相胜法”。

这一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一种情志去克制另一种情志,从而达到平衡和治疗的效果。

例如,“怒胜思”,当一个人思虑过度,陷入纠结无法自拔时,可以用激怒他的方法,使其气血上冲,从而打破过度思考所导致的气血瘀滞。

“喜胜忧”,当一个人忧愁难解时,给他讲一些开心的事情或者制造欢乐的氛围,能够缓解忧愁的情绪。

除了情志相胜法,中医还强调“移情易性”。

这意味着通过改变患者的注意力和兴趣爱好,来转移其不良情志。

比如,对于总是沉浸在悲伤情绪中的人,可以引导他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如登山、旅游,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使其心情开阔;或者鼓励他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音乐等,让其沉浸在艺术的世界中,忘却烦恼。

另外,中医认为环境对情志的调节也非常重要。

一个安静、舒适、优美的环境有助于舒缓情绪。

比如,在治疗情志疾病时,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居住在宁静的乡村,或者在房间里布置一些绿色植物、摆放一些舒缓的音乐,营造出一种放松、平和的氛围。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也是调理情志的重要环节。

医生通过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给予理解和支持,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和温暖,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同时,医生还会运用恰当的语言引导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药物治疗也是中医调理情志的一种手段。

情志疗法除病魔 喜怒哀乐皆良蓟

情志疗法除病魔 喜怒哀乐皆良蓟
吃 丸 、散、膏 、丹 一类 的药 ,还 需要 用 “ 心 药” 来调 节不 良的情 绪 ,
励 妇 人 尽
量 痛 哭 ,病 也 随 哭泣 而炯 消 云散 . . 根 据 五 行 生 克 的 理 , 怖 属 金 ,
才能 治好 病 从 《 黄 帝 内经 》到历代 医家,都极 为重视用 一种情 志来 调 控 另一种 不正常 的情志 ,这 种疗 法叫做 “ 五志相 胜法” ,是利用 五 种情绪 互相 克制 的原理 达到 治疗疾 病之 目的 ,好 比金 、木 、水 、火 、
理 化,引发其他病痛
丌就 走。这 名 次子得 矢 ¨ 后犬怒 ,m 了一
身大汀 ,当晚 便能 人睡 ,接着连 续八 九

心 非 能
以 以 的
3 6 卿 在镁
恼怒伤肝 ,悲哭 以消
《 儒 门事亲 》中记载一 则病例 :张 和治妇 人病 ,问患 者说 : “ 是不 是经 常觉 得心 小舒畅 ,想 霞大哭 ・ 场?”
用 “ 怒 胜 思 ”这 个方 法 冶 病 的 故 事 :

邵 守 囚 思 虑过 度 、抑 郁 成 疾 ,百 医 儿 f 睛来 华 佗 , 求救冶。
无效 ,
华 佗 认 为 只 有 采 取 激 怒 的 方 , 才 能
E - n l a i t 。 k u a n g x i a o yI n g 0 , : j c y y 1 2 0 C O f l l c n 责编 邝 晓 莹
国医 睢
细 地 将 厅 堂 观 察一 遍 , 墙 壁 上 挂 着

l f , 好 于 是 他 来 到 郡 守 居 室 ,问 讯 中
在 《医 苑 典 故 趣 拾 》里 也收 录 了

情志失调的中医治疗方案有哪些

情志失调的中医治疗方案有哪些

情志失调的中医治疗方案有哪些在中医理论中,情志失调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

当这些情绪过度、持久或突然变化,超出了人体的调节能力,就会导致身体和心理的失衡,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那么,中医对于情志失调有哪些有效的治疗方案呢?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会影响人体的脏腑功能。

例如,过度的愤怒会伤肝,过度的喜悦会伤心,过度的思虑会伤脾,过度的悲伤会伤肺,过度的惊恐会伤肾。

因此,治疗情志失调首先要从调整脏腑功能入手。

中药调理是中医治疗情志失调的常用方法之一。

对于肝郁气滞导致的情志失调,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郁金、青皮、枳壳等,这些药物可以疏肝理气,缓解情绪。

如果是心脾两虚引起的,归脾汤是常用的方剂,其中的人参、黄芪、白术、茯神等可以益气健脾、养心安神。

而对于阴虚火旺导致的情绪烦躁、失眠多梦等症状,常用的有知柏地黄丸,其中的知母、黄柏、熟地、山茱萸等具有滋阴降火的作用。

针灸治疗在情志失调的调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改善脏腑功能,缓解情志问题。

比如,针刺太冲穴可以疏泄肝气,针刺神门穴能够宁心安神,针刺足三里穴有助于健脾和胃。

推拿按摩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通过按摩头部、颈部、背部和四肢的穴位和经络,可以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身体的紧张和疲劳,从而改善情志状态。

例如,按摩太阳穴可以缓解头痛和焦虑,按摩内关穴有助于调节心脏功能和情绪。

中医还注重饮食调理来改善情志失调。

不同的情志问题对应着不同的饮食建议。

肝郁气滞者可以多吃一些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柑橘、玫瑰花茶、薄荷等。

心脾两虚者适宜食用红枣、桂圆、莲子等养心健脾的食物。

阴虚火旺者则可适当食用百合、麦冬、银耳等滋阴清热的食品。

情志相胜疗法是中医独特的心理治疗方法。

根据五行相克的理论,利用一种情志去纠正相应所胜的情志。

比如,“怒伤肝,悲胜怒”,当一个人愤怒过度时,可以通过引发他的悲伤情绪来缓解愤怒。

简述中药用法中七情的内容

简述中药用法中七情的内容

简述中药用法中七情的内容
中药用法中的七情是指根据人的不同情绪状态,选择不同的中药
用来调节情绪和身体健康。

七情包括喜、怒、思、忧、悲、恐和惊。

1.喜:喜欢、兴奋、开心的情绪,常用的中药有柴胡、茴香、益
智仁等。

这些中药具有活化气机,调畅气机的作用,可以舒缓紧张、
改善情绪、提升精神状态。

2.怒:愤怒、不满、易怒的情绪,常用的中药有黄芩、苦参、青
皮等。

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泄火平怒的功效,可以平衡情绪,缓
解怒气。

3.思:思念、思考、沉思的情绪,常用的中药有白芷、龙骨、牡
蛎等。

这些中药具有安神、开窍、宽心的作用,可以帮助集中注意力、提升思维能力。

4.忧:焦虑、担忧、紧张的情绪,常用的中药有川芎、白术、白
薇等。

这些中药具有舒肝解郁、安神定志的效果,可以缓解忧虑情绪。

5.悲:伤心、悲伤、失望的情绪,常用的中药有香附、地黄、桃
仁等。

这些中药具有补血养心、舒肝安神的功效,可以缓解悲伤情绪。

6.恐:恐惧、恐怖、惊恐的情绪,常用的中药有半夏、茯苓、白
术等。

这些中药具有安神定志、祛湿化痰的作用,可以减轻恐惧感。

7.惊:惊讶、惊喜、害怕的情绪,常用的中药有金钱草、没药、
密蒙花等。

这些中药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平复惊悸情绪。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用于调节情绪仅供参考,具体的使用还需要
根据个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

此外,除了中药,情绪调节还可以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疗法、运动等方式来实现。

中医情志疗法情绪调理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中医情志疗法情绪调理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中医情志疗法情绪调理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情绪是人类内心的一种表达和反应,它与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疗法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调理情绪来促进疾病的康复。

本文将探讨中医情志疗法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一、情志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中医认为,情志与人体的脏腑经络相互联系,情志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当情志受到外界刺激或内在因素的影响时,可能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如愤怒、忧虑、悲伤等,这些情绪变化会对脏腑经络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身体的不适甚至出现疾病。

因此,情志的调节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二、中医情志疗法的基本原则中医情志疗法是一种通过调整人的情绪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顺应自然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人的情绪波动与自然界的变化有关,因此在进行情志疗法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身体的自然节律。

2. 平衡调节中医情志疗法的目标是使人的情绪保持平衡,这意味着不应抑制或过度放纵情绪,而是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调节情绪,使之处于平稳的状态。

3. 个体化治疗中医情志疗法强调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理。

不同情绪表现可能对应不同的病理机制,因此治疗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三、中医情志疗法的应用中医情志疗法在疾病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其中的几种常见方法:1. 调节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与情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可以帮助调节人的情绪,如生姜、大枣等可以温中暖胃,有助于改善人的情绪状态。

2. 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助于消除情绪的焦虑和紧张感。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医师可能会推荐不同类型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3. 中药调理中医药中有很多具有调节情绪的药物,如黄连、龙胆草等。

中医药的选择和用法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4. 中医按摩按摩是一种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改善情绪的方法。

我国中医情志疗法案例

我国中医情志疗法案例

例:《三國志˙華陀傳》記載:有一郡守病,陀以為其人盛怒則差,乃多受其貨而不加治,無何棄去,留書罵之。

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殺陀。

郡守子知之,屬使勿逐。

守瞋恙紀甚,吐黑血數升而癒。

例:張子和治一婦人失眠,認為是傷思慮過甚,二年不寐,醫藥無療,兩手脈俱緩,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

乃與其夫以怒激之,多取其財,飲酒數日,不處一法而去。

其婦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進,脈得乎平。

例:邱汝誠治一女子,恒笑不止。

求診,問生平所愛何衣?令著之,使母與對飲,故滴酒沾其裙,女大怒,病遂痊。

乃以怒勝喜。

3. 驚恐療法—喜傷心者,以恐勝之;驚傷膽者,以恐解之翁壽承指出:「心有所樂謂之喜,何反謂傷心哉?凡人之氣,以平為期,不及者病,過者亦病。

經曰:『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試即以『不休』二字味之,乃樂之過而失其正也。

當此樂以忘憂之際,有放心而求其心,所藏之神不亦因之而渙散乎?至於恐能勝喜,其義為何?蓋喜為心志,恐為腎志,水能制火,既濟之道也。

抑更有顯而易見者,人當極喜之時,適有恐懼之事,猝然遇之,末不反喜為憂者,惟以喜之情緩於恐,恐之情急於喜也。

是僅以水火相克之理言之,或近附會,而不知勝復之道本乎人情,實有深相印合者。

」因喜致病者,以恐、怒或悲治之。

《儒門事親》:莊先生治以喜樂之極而病者。

莊切其脈,為之失聲,佯曰:「吾取藥去」,數日更不來。

病者悲泣,辭其親友曰:「吾不久矣」。

莊知其將癒,慰之。

詰其故,莊引《素問》曰:「懼勝喜」。

「驚」與「恐」是一組情志態勢的漸進詞,由見驚繼而出現恐懼的心理效應,就是以恐懼死亡之言,憂愁悲哀之語,採用突然襲擊法,使患者在短促的瞬間內,神志惶恐,使患者當時處於心內空虛、思緒緊張、神態驚慌、表情恐懼,使神憚散而不藏之氣閉鬱而結塞,是一種應激保護性心理反應,使怒狂除、嘻笑停、歌樂休、躁憂寧,適用於精神亢奮、狂、躁、動、怒為特徵的狂症。

《素問˙舉痛論》:「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也。

中医情志疗法案例图文稿

中医情志疗法案例图文稿

中医情志疗法案例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中医疗法丰富多彩,妙趣,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许多诊疗佳话,大有“喜怒”皆是药之感,中医对一些疑难怪病具有独特的情志疗法,神奇的疗效蕴藏着丰富的科学道理。

传说战国时代的患了,请名医文挚来诊治。

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治疗才能好,如果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的。

”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

”文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

当即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次文挚没有来,又约第二次,二次没来又约第三次,第三次同样。

齐王见文挚恭请不到,连续三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

过了几挚突然来了,连礼也不见,鞋也不脱,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问疾看病,并且粗话野话激怒齐王,齐王实在忍耐不住了,便起身大骂文挚,一怒一骂,郁闷一泻,齐王的忧郁症也好了。

文挚根据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的原则,采用激怒病人的治疗手段,治好了齐王的忧郁症,给我案史上留下了一个情志疗法的典型范例。

清代有一位巡按大人,患有,终日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几经治疗,终不见效,病情一天天严重起来。

经人举荐,一位前往诊治。

老中医后,对巡按大人说:“你得的是症,调养调养就好了。

”巡按听了捧腹大笑,感到这是个糊涂怎么连男女都分不清。

此后,每想起此事,仍不禁暗自发笑,久而久之,竟好了。

一年之后,老中医又与巡按大人相遇,这才对他说:“君昔日所患之病是‘郁则’,并无良药,但如果心情愉快,常开,气则疏结通达,便能不治而愈。

你的病就是在一次次开怀欢笑中不药而治的。

”巡按这才恍然,连忙道谢。

痛苦疗法有个子弟叫李大谏,自幼勤奋好学,头一年考上了,第二年又中了,第三年又,喜讯连年不断传来,务农的父亲,高兴得连嘴都挂到耳朵上了,逢人便夸,每夸必笑,每笑便大笑不止,久而久之,不能自主,成了狂笑病,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没有效果。

中医如何运用心理疗法调理情志失调

中医如何运用心理疗法调理情志失调

中医如何运用心理疗法调理情志失调中医认为,情志失调是导致许多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情志,即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当这些情志过度或不及,超出了人体所能承受和调节的范围,就会引发身心的失衡,影响健康。

而中医在调理情志失调方面,有着丰富且独特的心理疗法,这些疗法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旨在帮助人们恢复情志的平衡,维护身心健康。

中医心理疗法中的“以情胜情法”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法。

它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用一种情志去克制另一种失常的情志。

比如,“怒伤肝,悲胜怒”,当一个人愤怒过度时,可以通过引发他的悲伤情绪来缓解愤怒。

这并非是简单地让人从愤怒直接转换到悲伤,而是在恰当的时机和方式下,引导情绪的自然流转和平衡。

例如,讲述一些令人感动或悲伤的故事,或者让其观看触动心灵、引发悲伤情感的影视作品。

这种方法需要把握好度,避免过度引发悲伤,导致新的情志失调。

“劝说开导法”在中医心理治疗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真诚的交流,了解其内心的困惑、忧虑和恐惧,然后用温和、耐心的语言进行开导和劝解。

这不仅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中医知识,更需要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人文关怀。

比如,对于因工作压力而焦虑的患者,医生可以帮助其分析压力的来源,提供应对压力的策略和方法,鼓励其积极面对困难,调整心态。

在这个过程中,患者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从而能够释放内心的压力,改善情志状态。

“移情易性法”则是通过改变患者的生活环境和兴趣爱好,转移其注意力,从而达到调理情志的目的。

当一个人长期沉浸在某种不良情志中时,如悲伤、抑郁,让他接触新的事物、参与新的活动,能够帮助其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比如,鼓励患者参加体育活动、学习一门新的技艺、养宠物、旅行等。

这些新的体验和活动能够激发患者内心的积极情感,使他们逐渐从消极的情志中走出来。

中医还注重“顺情从欲法”。

这意味着在合理的范围内,满足患者的欲望和情感需求。

喜、怒、哀、乐皆是药

喜、怒、哀、乐皆是药

龙源期刊网 喜、怒、哀、乐皆是药作者:刘小梅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8年第02期中医很早便提出情志疗法,认为喜、怒、哀、乐皆是药,大概就是现在的心理治疗手段。

清初,江苏太仓有一位擅长山水画的大画家王时敏。

在他78岁高龄时,因偶感风寒,整日痰壅气喘,咳嗽不已。

一日,正在家中调养,弟子王石谷来看望他,并带来一幅新作《溪山江树图》,请老师指点。

当画轴徐徐展开,但见远处是云雾缭绕,苍茫辽远的山峦,接着便是茂林参差,飞瀑直泻,枫林如火,楼台掩映,再下就是满目红树,溪水蜿蜒……王时敏见后情神不觉为之一振,竟爱不释手。

王石谷走后,王时敏整日观赏,全身心地投入到溪山红树之中,不知不觉间竟忘却了病痛之苦,咳嗽症状也随之消失。

王时敏欣喜之余,提笔在画上写道:“余时方苦嗽,得此饱玩累日,霍然失病所在,始知昔人檄愈头风,良不虚也。

”名医张子和,善治疑难怪病,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信。

一天,一个名叫项关令的人来求诊,说他夫人得了一种怪病,只知道腹中饥饿,却不想饮食饭菜,整天大喊大叫,怒骂无常,吃了许多药,都无济于事。

张子和听后,认为此病服药难以奏效,告诉病人家属,找来两名妇女,装扮成演戏的丑角,故作姿态,扭扭捏捏地做出许多滑稽动作,果然令病人心情愉悦。

病人一高兴,病就减轻了。

接着,张子和又叫病人家属请来两位食欲旺盛的妇女,在病人面前狼吞虎咽地吃东西,病人看着看着,也不知不觉地跟着吃起来。

就这样,利用怡悦引导之法,使心情逐渐平和稳定,最后终于不药而愈。

元朝的时候,有位秀才新婚不久,妻子病死。

从此,秀才一直闷闷不乐,沉默寡言,日子一久忧郁成疾。

秀才的父亲带着秀才四处求医总不见好。

在束手无策之中,家人只好去找当时著名的医生——朱丹溪先生。

朱丹溪听完述说之后,仔细按过秀才的脉,然后,才慢声细语地说道:“先生,恭喜你,你这是喜脉,过不了多久,就要生孩子了。

”那个秀才猛然一惊:“我是男人呀,怎么会有喜脉,还会生小孩呢!”看到朱丹溪那副认真的模样,不禁放声大笑起来。

以情胜情疗心疾,喜怒哀乐皆是药

以情胜情疗心疾,喜怒哀乐皆是药

以情胜情疗心疾,喜怒哀乐皆是药中医学将人的心理活动统称为情志,或叫做情绪,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

合理的心理保健是维持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人生中有重要价值,自古以来就被人类所注目。

早在春秋战国乃至更早以前,诸子百家就有较精辟的论述。

其中《管子》中的《内业》篇,可说是最早论述心理卫生的专篇。

内,就是心;业,就是术。

内业者,养心之术也。

《管子》将善心、定心、全心、大心等作为最理想的心理状态,以这些作为内心修养的标准。

具体地说是三点:一是正静,即形体要正,心神要静,如能这样,就有益于身心;二是平正,也就是和平中正的意思,平正的对立面,就是“喜怒忧患”;三是守一,就是说要专心致志,不受万事万物干扰则能心身安乐。

情志相胜心理疗法是根据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运用朴素的古代心理学思想和情志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进行治疗的方法在情志致病上,中医学认精神情志超过体生理适应能力,导致躯体病变或损伤,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太过与不及都会导致心理或躯体异常,正如《养性延命录》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

”中医心理认为应用情志之间的相互所胜关系,即激起某情志,以纠正另一病态情志,从而有效治疗病态情志所致疾病的方法。

《医方考·情志门第二十七》明确“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须从情胜。

”《内经》详细论述了情志相胜而治病的生理原理,用五行学说将人体的藏象与五行相配,归纳为五个系统,即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并把情志因素包括其中,即怒木、喜火、思土、忧(悲)金、恐水。

结合朴素的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金克木、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

即:“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这个理论对后世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历代医家也多有阐发,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即对此理论做了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与发挥,并在《儒门事亲》中提出了更为详细而又实用的治疗方法:“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情志疗法,喜怒哀乐皆是药
中医的博大精深是古代中国人的伟大智慧。

中医疗法大多有一定的疗效。

中国古代中医情志疗法妙趣横生,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许多诊疗奇闻佳话,让后代人感觉喜怒哀乐皆是药。

中医的独特情志疗法,神奇的疗效蕴藏着丰富的科学道理,情志养生和治病,皆是有理可循。

1、羞耻疗法
羞耻是人的本能。

中医利用这一本能,对于一些疑难怪症都收到了神奇的效果。

古代传说中的这一疗法的如同围魏救赵计谋一样,因害怕和着急,突然恢复了健康的实例。

有一民间女子,因打哈欠两手上举,再也不能下来。

医生利用害羞的天生心理,假装要解开这位女子的腰带为她做针灸治疗,女子被突如其来的动作吓得立刻用双手掩护下身,双手顺势下垂复原。

这样的中医情志疗法,可以立刻收到效果。

2、激怒疗法
传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

文挚治疗齐王所运用的就是激怒疗法,刺激齐王的愤怒,让齐王忍耐不住,起身大骂文挚,一怒一骂,使得郁闷发泄出来,自然治好了忧郁症。

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原则,利用激怒病人的治疗手段,这就是我国医案史上的一个情志疗法的典型范例。

3、逗笑疗法
清代有一位巡按大人患有精神抑郁症,经人举荐一位老中医前往诊治。

老中医望闻问切后说:“你得的是月经不调症,调养调养就好了。

”巡按听了捧腹大笑,笑这糊涂医生连男女都分不清。

此后每想起此事仍不禁暗自发笑,时间久了居然治好了抑郁症。

一年后,老中医与巡按大人相遇,说:“君昔日所患之病,如果心情愉快,笑口常开,便能不治而愈。

你的病就是在一次次开怀欢笑中不药而治的。

”巡按恍然大悟,连忙道谢。

这个逗笑疗法让人心情欢喜,是中医疗法中最有效最经典的情志疗法,效果是相当不错的。

4、痛苦疗法
明朝有个农家子弟叫李大谏,自幼勤奋好学,考试喜讯连年不断传来。

使得务农的父亲高兴得连嘴都挂到耳朵上了,大笑不止,久而久之成了狂笑病。

请某御医治疗,御医说:“病可以治,不过有失敬之处,还请多加原谅。

”随即派人到李大谏的家乡报丧,对他父亲说:“你的儿子因患急病,不幸去世了。

”李大谏的父亲听到噩耗后,顿时哭得死去活来,悲痛过度导致止住了狂笑的症状。

历时十年之久的狂笑病就这样治好了。

痛苦疗法即是相反疗法。

5、怡悦疗法
一个名叫项关令的夫人得了一种怪病,只知道腹中饥饿,却不想饮食饭菜,整天大喊大叫,怒骂无常。

名医张子和让病人家属找来两名妇女,装扮成演戏的丑角,故作姿态,扭扭捏捏地做出许多滑稽动作,令病人心情愉悦。

接着,又叫病人家属请来两位食欲旺盛的妇女,在病人面前狼吞虎咽地吃东西,病人看着看着也不知不觉地吃起来。

利用怡悦引导法,使心情逐渐平和稳定,回复平常,自然就治好了病症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