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其对策
治理黄土高原措施
![治理黄土高原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2afe89d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a6.png)
治理黄土高原措施1. 引言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环境区域,也是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黄土高原地区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给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治理黄土高原成为了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关注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介绍治理黄土高原的相关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和地质治理等方面的内容。
2. 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治理黄土高原的关键措施之一。
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地貌特征独特,水土保持能力较弱,植被覆盖度低。
因此,通过植被恢复可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植被恢复的具体措施包括:•植树造林:通过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可以增加植被覆盖度,防止土壤被风蚀和水蚀。
•草地恢复:通过加强对草原的保护和恢复,提高草原的植被覆盖度,减少土壤侵蚀。
•沙地固定:在沙漠和沙丘地带进行沙地固定工程,通过种植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固定沙丘,防止沙尘暴。
植被恢复需要长期的持续努力,通过合理的种植和管理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3. 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治理黄土高原的另一个重要措施。
由于黄土高原地区降雨稀少,且水分容易通过透水性较弱的黄土层渗漏,因此水土保持对于稳定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尤为重要。
实施水土保持的具体措施包括:•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包括修建梯田、搭建防护林网、建设沟渠等,通过改变地形和构造,减少水土流失。
•排水措施:对于土层较厚的地区,通过合理的排水措施,防止土壤过度湿润,减少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地下水利用:通过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建设小型水库和地下水补给设施,提供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供水。
水土保持是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需要在植被恢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4. 地质治理地质治理是治理黄土高原的重要一环,主要针对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质问题。
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地质条件较差,存在地层裂缝、滑坡和塌陷等地质灾害的隐患。
为了保护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采取地质治理措施至关重要。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44009f2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e9.png)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 人类活动: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长期的人类活动对土地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例如,过度放牧、过度采伐和过度耕种等导致了植被覆盖度下降和土壤的质量下降。
2. 自然因素: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半干旱气候带,降水稀少,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另外,高原地形的存在也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3. 土地利用方式: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以粮食、油料和棉花为主,在土地利用中往往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土地利用方式单一,也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 植被恢复:首先要加强植被恢复工作,增加植被覆盖度,防止水土流失。
实行草、林、果等多种经济林带,不仅可以提供商品林产品,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2. 土地整治:黄土高原地区自然条件较差,需要加强土壤改良工作。
例如,采用灰化法、胶凝剂等技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结构,防止水土流失。
3.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各种水土保持措施,如防风林、沟槽、坎地、塘坝等,强化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减少水土流失。
4. 治理措施的落实: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管理,确保治理措施的有效落实和推行。
加强对水土流失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572366e6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6f.png)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黄土高原,这片神奇而又脆弱的土地,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与历史,却也深陷水土流失的困境。
这里的土壤,原本是孕育生命的沃土,如今却在风雨的摧残中逐渐消逝。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还有那些治理的措施。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首先得从自然因素说起。
气候干旱,是这里最大的敌人。
说实话,黄土高原的雨水就像是稀有的宝石,来得少,走得快。
秋冬季节,风一吹,土就飞了。
强烈的阳光照射,更是加速了水分的蒸发。
还有,那些不规则的降雨,来得又急又猛,瞬间把土冲走,留下一片狼藉。
想象一下,原本丰饶的土地,现在却是满目疮痍,真让人心疼。
当然,人类活动也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耕作方式简单粗暴,大片土地被翻耕,土壤失去了保护。
种植单一作物,根系不够深,无法稳住土壤。
再加上放牧过度,牲畜们在地上踩得稀烂,原本的植被被摧毁,土地裸露,风一来,土壤就成了流动的沙。
看着这些曾经的绿洲,如今变得荒芜,真是感慨万千。
接着,咱们说说治理措施。
首先,得进行科学的植被恢复。
恢复草木的生命力,让绿色重新覆盖大地。
种植一些深根植物,不仅能固定土壤,还能改善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
比如说,可以种一些羊草、紫花苜蓿,这些植物根系深,能扎根土壤,帮助稳住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其次,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尤其是沟渠和梯田。
沟渠能有效引导雨水,减少径流。
而梯田的修建,可以有效地截留水分,让水分慢慢渗入土壤。
想想看,层层叠叠的梯田,像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既美观又实用。
农民们在这里耕作,心情也会变得愉悦,毕竟看着一片生机勃勃的土地,谁不心动呢?还有,得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告诉他们科学的耕作方式,教他们怎样进行轮作,合理施肥。
农民是土地的主人,只有他们明白水土流失的危害,才能更好地保护这片土地。
通过培训,让他们了解植被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守护这片土地。
再者,推广小水利工程,增加灌溉设施。
黄土高原水资源紧缺,合理利用每一滴水,尤为重要。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其防治对策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其防治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dfbb8a8fb9d528ea81c779fe.png)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其防治对策摘要:本文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剖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指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将加剧水土流失,并随之带来多种危害,特别是河流泥沙增加,河床淤积抬高,水体﹑土壤和空气污染,以致引发洪涝和多种地质灾害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及现行治理措施中存在的问题。
论文旨在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减少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以使黄土高原的生态面貌得到较大改观。
、引言中国是世界上水体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又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虽经多年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仍有45万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在破坏土地自然生产力的同时,又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不合理垦荒,使土地更加瘠薄,形成恶性循环。
黄土高原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不仅影响到区域自我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到黄河下游乃至华北的广大区域。
因此,树立新时期新思维的战略思想去考虑如何加快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步伐是时代的需要。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2.1自然原因2.1.1气候原因(1)降水量:黄土高原的年雨量一般在300-600毫米之间,有些地区年雨量可达800-1000毫米。
雨量集中在夏季,集中在七、八两月,雨季比较短促,而伴随暴雨又常有冰雹出现,急骤的暴雨往往造成山洪暴发和水土的大量流失。
(2)气温:黄土高原上,由于日光充足,热量条件比较优越,再加上冬春季节多大风,蒸发普遍比较强烈,这又加剧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进程。
(3)风蚀:黄土高原处于内陆腹地,东南季风边缘,其冬季风寒冷干燥,气流运动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
2.1.2破碎的地貌形态黄土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具有直立性并含有碳酸钙,遇水容易溶解、崩塌。
地面坡度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桥等微地貌,更助长了沟壑扩展,加速水土流失。
2.1.3覆盖率低且分布不均的植被自东南至西北逐步递减,由乔灌植被向草灌植被转化,直至北部鄂尔多斯荒漠植被。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治理的成效与建议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治理的成效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7e47dc5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32.png)
增加财政对水土保持与生态治理的投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重 点治理项目的实施。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土保持与生态治理,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 个人投资捐资,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推、公益活动等多种形式,提高公众对水土 保持与生态治理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贫瘠,土地生产力 低下,农业发展受限,农民生活贫困 ,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来开展 水土保持和生态治理工作。
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集中且变率大 ,植被恢复困难,生态系统脆弱,易 受自然灾害影响,加剧了水土流失和 生态退化的趋势。
经济发展压力与生态保护矛盾突
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方政府和居民对经济发展的渴求强烈,往往以 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经济利益。
项目实施
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保障,确 保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顺利推 进并取得实效。
监测评估
建立小流域综合治理监测评估 体系,定期对治理成效进行评
估和反馈。
04
面临挑战与问题剖析
自然条件恶劣导致治理难度大
黄土高原地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 土壤侵蚀严重,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给水土保持和生态治理带来了极大的 困难。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组织志愿者参与水土保持与生态治理活动,如植树造林、环保宣传 等,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建立公众参与水土保持与生态治理的机制,如听证会、民意调查等, 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未来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与生态治理将更加注重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实
一些地方存在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矿等现象,导致土地退化、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策略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7b250da9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74.png)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策略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北方,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黄土高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
为了保护和治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其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可以采用种植防护林的方法。
防护林可以有效地保持水土,防止土壤流失,并能提供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如水源涵养和固碳等。
当然,在栽种防护林时还需要注意合理布局,选择适宜的树种,以及合理管理,以确保其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除了防护林,还可以通过植被恢复来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黄土高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干旱区域之一,干旱环境对植被恢复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植被恢复,如合理选择抗旱的植物,加强水源管理,控制过度放牧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推广植物保护技术来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侵蚀。
除了水土流失问题,黄土高原的植被退化也是亟需治理的问题之一。
植被退化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而引发其他一系列问题。
治理植被退化的关键在于加强生态系统的综合保护与修复。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推广水土保持措施来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加植物的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还可以建立生态保护区,加强资源管理和监测,划定自然保护区等措施,以提高植被的保护水平。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策略还需要考虑到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制定策略和措施时,需要平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可以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比如,可以发展旅游业,利用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更多人来参观和消费。
同时,还可以发展生态农业,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
这样既能推动经济发展,又能实现生态保护。
综上所述,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策略需要采用综合的、系统的措施。
通过种植防护林、植被恢复等措施来防止水土流失;通过加强生态系统的综合保护与修复来治理植被退化;通过发展“生态经济”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中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生态保护对策
![中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生态保护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264a55fd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e0.png)
中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生态保护对策中国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水土流失区之一。
长期以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然而,随着国家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技术的进步,一系列的生态保护措施正在逐步得到实施,为黄土高原的恢复和保护提供了希望。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首先源于自然因素。
黄土高原地处亚洲大陆腹地,气候干旱,地质条件较差,植被覆盖度不高,因此其地表土壤不具备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
一旦遭受降水冲刷,土壤便会迅速流失。
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土壤和养分流失到江河湖海,同时造成了河道淤积、洪水泛滥等一系列问题。
水土流失对黄土高原的影响是多层面的。
首先,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导致了土地的贫瘠化,进而使得农业产量受到严重限制。
据统计,黄土高原每年流失的土壤相当于中国总耕地面积的1/3,这无疑严重阻碍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其次,水土流失还给黄土高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因为土壤的流失,一些植被品种逐渐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威胁。
同时,大量的泥沙淤积在黄河等河流中,不仅加剧了洪水风险,还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产生了负面效应。
为了解决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中国政府和科研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对策。
首先,通过大规模的造林造林工程,加强植被的保护和恢复。
这不仅可以增加土壤的固结能力,还可以增加植物对水质的过滤能力,减少水土流失的程度。
此外,政府还制定了严格的农业耕种政策,限制了过度耕种和过度放牧的现象。
通过提供适当的农业补贴,鼓励农民采取合理的耕作方式,减少土壤流失的风险。
同时,科研机构还在生态工程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创新。
例如,他们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防沙固沙技术,通过利用植物根系的细微结构,增加土壤的固结能力,阻止水土的流失。
此外,一些新型的生态护坡工程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些工程使用了抗侵蚀网和树木等材料,有效地减缓了土壤流失的速度。
尽管中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依然严峻,但是通过政府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对策正在逐步得到实施。
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6365ef46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95.png)
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引言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域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区域。
长期以来,黄土高原地区面临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严重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当地居民的生活。
为了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政府和科研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本文将介绍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并探讨其效果和问题。
治理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是黄土高原治理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梯田、沟壑治理和水库建设等措施。
1.梯田梯田是黄土高原最常见的水土保持措施之一。
梯田通过修建水土保持的坡耕地,保持了水土的持续利用,减少了水土流失的风险。
同时,梯田还能提供给农民更多的耕作空间,增加了农业产量。
2.沟壑治理沟壑治理是通过修建沟壑的排水系统,改善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状况。
沟壑的建设可以有效地控制水流速度,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保护土地资源。
3.水库建设水库建设是黄土高原治理的重点项目之一。
通过修建水库,可以收集雨水,增加灌溉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的供应。
水库还可以调节水资源的分配,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植被恢复工程植被恢复是黄土高原治理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退耕还林还草和大规模造林等措施。
1.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林还草是通过停止农牧业生产,将农田和草地恢复成林地和草地。
这样做可以保持土地的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改善水土环境。
2.大规模造林大规模造林是黄土高原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种植树木,可以增加植被的覆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
大规模造林还可以提供木材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人工干预措施除了水土保持工程和植被恢复工程,人工干预措施也是黄土高原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1.禁牧管控禁牧管控是通过限制牧畜的数量和活动范围,保护黄土高原的植被资源。
禁牧措施可以减轻牧畜对土地的压力,防止过度放牧造成的土地退化。
2.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是通过将废弃的农作物秸秆还田,改善土地质量,促进农业生产。
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有助于改善黄土高原的土壤质量。
黄土高坡治理方案
![黄土高坡治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fab54d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62.png)
黄土高坡治理方案1. 背景黄土高坡地区位于我国西部,面积广阔,土地贫瘠,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
为了改善黄土高坡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当地的自然资源,制定一套有效的治理方案势在必行。
2. 目标黄土高坡治理方案的目标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地区的土壤侵蚀情况,提高土壤质量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减少黄土高坡地区的土壤侵蚀面积,防止土地岩石流及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
•提高土壤肥力,增强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保护和恢复当地生态系统,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3. 治理措施3.1 水土保持工程在黄土高坡地区,由于地势陡峭,水土流失问题尤为严重。
因此,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是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构建防护林带:在黄土高坡的上、中、下坡地段种植乔、灌木防护林,阻止坡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质量。
•建设沟渠工程:修建引水沟、溜槽和梯田沟等,收集山坡上的雨水,避免径流对土壤的冲刷和侵蚀。
•建设人工湖泊:合理利用地形地势,在黄土高坡地区修建人工湖泊,以便储存雨水、消减洪峰流量。
3.2 植被恢复植被恢复在黄土高坡治理方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植被恢复措施,可以改善土壤质地和抑制风蚀,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
•植树造林:选用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乔、灌木树种,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工作。
树木的根系可以绑紧土壤,抑制土壤侵蚀。
•草地建设:种植适应性强、根系发达的草类植物,覆盖裸露的土壤,减缓水流速度,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
3.3 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黄土高坡治理方案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通过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可以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制定生态保护规划:制定合理的生态保护规划,明确保护区划范围和保护目标,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加强监测和科学研究:加强对黄土高坡地区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及时了解生态环境变化趋势,为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治理黄土高原的生物措施
![治理黄土高原的生物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b368c5fe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f4.png)
治理黄土高原的生物措施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域之一,长期以来受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土地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为了保护和修复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采取一系列生物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一、植被恢复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率低,土壤容易风蚀和水蚀,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因此,植被的恢复是治理黄土高原的首要任务之一。
植被可以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同时还能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源,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对于黄土高原而言,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进行植被恢复是关键。
常用的植被恢复措施包括造林、草皮覆盖和草本植物种植等。
二、水土保持工程黄土高原地区多山丘陵,地势复杂,水土流失严重。
因此,水土保持工程是治理黄土高原的重要手段之一。
水土保持工程包括梯田建设、沟渠整治、防风林建设等。
梯田建设可以减缓水流速度,降低水土流失;沟渠整治可以改善水流路径,减少冲刷;防风林建设可以减少风蚀,保护土壤。
三、生态修复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破碎,物种多样性丧失严重。
为了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是非常重要的。
生态修复包括湿地恢复、湖泊修复和草地恢复等。
湿地恢复可以提供栖息地和繁殖场所,增加生物多样性;湖泊修复可以改善水质,恢复湖泊生态系统;草地恢复可以改善植被覆盖,减少土壤侵蚀。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之一,保护和恢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是治理黄土高原的重要任务。
在治理过程中,应该注重保护当地特有的物种和生态系统,同时加强对外来物种的管理和控制,避免外来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外,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监测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科学管理治理黄土高原需要科学的管理和规划。
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了解当地的土地状况和生态环境,为后续的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规划方案,明确治理的目标和措施。
最后,需要加强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治理措施,确保治理效果。
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措施
![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a7782f58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e6.png)
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措施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之一,长期以来遭受着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的严重问题。
为了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实施生态建设。
首先,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是关键。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贫瘠,缺少有机质和养分,并且由于缺乏植被覆盖,地表土壤容易被风蚀和水蚀。
因此,我们应该推广植被恢复和保护,种植抗风固沙植物,如柳树和毛白杨,并且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减少耕地面积,增加森林覆盖率。
此外,我们还应该建设排水系统,收集和利用雨水,减少水土流失。
第二,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
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区域之一,许多珍稀濒危物种栖息于此。
为了保护这些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我们需要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划定禁止人类活动的核心区域,限制开发和破坏。
同时,加强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推动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第三,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在黄土高原地区容易造成土地侵蚀和生态破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耕地面积,推行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此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田排水系统,避免因水logging引起的农田退化。
第四,加强宣传和教育。
生态建设需要广大公众的支持和参与。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保意识。
开展生态教育活动,向农民普及科学种植技术和生态农业知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生态建设。
综上所述,黄土高原生态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协作和努力。
通过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改变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加强宣传和教育,我们将能够逐步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这些措施也对其他地区的生态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保护和改善中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ca161f72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21.png)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黄土高原,广袤而又苍凉,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面临着水土流失的困境。
这片土地,不仅是农民的生计,更是我们文化的根基。
水土流失,真是个让人心痛的话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首先,咱们聊聊自然因素。
黄土高原的地形崎岖,降雨量不均,尤其是夏天暴雨频繁,冲刷土壤,水土流失就像脱缰的野马,难以遏制。
风也在作怪,干燥的气候使得土壤容易被风吹走。
想想那些黄土飞扬的场景,真是让人心烦意乱。
接下来,是人类的活动。
过度放牧,树木被砍伐,土地遭到侵蚀。
很多地方,地表植被被破坏,土壤失去了保护。
尤其是农田的轮作不合理,导致土壤贫瘠,根本无法自我修复。
这样的情况,让人感到无奈,甚至有些心寒。
治理措施也不是没有。
首先,植树造林,这个老生常谈,但绝对是治本之策。
树木可以固定土壤,阻挡风雨,给土地穿上“保护衣”。
其次,修建梯田,科学种植,这样不仅能保持水分,还能减少土壤的流失。
农民朋友们,也要学会合理放牧,做到循环利用,才能让土地恢复生机。
还有,相关部门的支持也是关键。
加大对黄土高原的关注,推动科研,制定相应。
像是提供补贴,鼓励农民采取生态农业,真正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人与自然,才是最好的搭档。
当然,黄土高原的未来,不仅仅依靠这些措施。
每一个人都应该意识到,保护这片土地是我们的责任。
无论是城市的孩子还是乡村的农民,大家都要齐心协力,才能真正让这片土地焕发光彩。
每一滴汗水,都是对土地的热爱;每一个小行动,都是为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
最后,总结一下。
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但治理的方向是明确的。
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片土地,才能为后代留下一片沃土。
希望未来,黄土高原能够重现生机,绽放出新的光辉。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c2323d02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29.png)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黄土高原,这个名字一听就让人觉得有点厚重,但可别小看了这个地方。
它可是我们国家的“粮仓”之一,藏着不少宝贵的资源。
不过,有件事儿让人心痛,那就是水土流失。
这就好比是咱们家花园里的泥土被雨水冲走了,花儿也跟着黄了,真是让人揪心啊!1. 水土流失的原因1.1 自然因素首先,咱得说说自然因素。
黄土高原的地形复杂,山丘起伏不定,加上这里的降雨量不均匀,有时天上撒下来的雨就像是开了闸的洪水,瞬间把土壤冲得七零八落。
这不,春天来时,那可真是春雨绵绵,但一场暴雨过后,很多地方的土壤都成了“滑坡”的舞台,真是让人心疼。
1.2 人为因素再来看看人为因素。
咱们都知道,农民伯伯为了种地可真是费尽心思,然而过度的耕作、过度放牧就像是一把无形的刀,狠命地割着这片土地。
尤其是一些地方的山坡,树木被砍得差不多,根本没有遮挡,雨水一来,土壤就像“滑滑梯”,一下子就滑了下去。
这就像人家说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土地没了,咱的饭碗也得跟着受影响。
2. 水土流失的危害2.1 对生态的影响说到水土流失的危害,那可真是一言难尽。
首先,咱们的生态环境就受到了严重影响。
土壤流失后,原本丰饶的土地变得干巴巴的,植被减少,动物们也没了栖息之地。
就像是家里没有了玩具,孩子们玩得也不高兴了。
生态失去平衡,整个高原的生机都仿佛被抽空了。
2.2 对经济的影响其次,经济方面也是不容小觑的。
水土流失就像是一场无形的“偷盗”,把本该丰收的粮食都“偷”走了,农民的收入自然就受到了影响。
人们常说:“田地有粮,心中不慌。
”可如今,粮食减少,心里难免不慌呀!这可让很多家庭的生活都捉襟见肘,影响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3. 治理措施3.1 植树造林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来治理这个问题呢?当然有!首先,植树造林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
树木就像是大自然的“卫士”,它们的根系可以牢牢固定土壤,避免水土流失。
想象一下,如果每个人都在自家院子里种上一棵树,那得多漂亮,多有生机呀!而且,这树长得好,空气也变得清新,真是一举多得。
黄土高原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黄土高原环境问题及其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e6d1aaab168884868662d69e.png)
图1黄土高原环境问题及其对策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分布着举世闻名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暴雨频繁,随着地壳上升、气候干旱、植被破坏和人类加速活动等机制的共同作用,土壤侵蚀日益恶化,地表沟谷发育。
科学工作者通过一系列数学方法,对安塞县的自然侵蚀和人为侵蚀进行了估算。
计算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安塞县的自然侵蚀占目前总侵蚀量的9.55%。
该区人口密度大,坡地耕垦普遍。
如延川、延长两县1949~1984年,开荒净增荒地9万多公顷,每增一人,增开耕地0.62公顷。
本区蕴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田开发对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但对生态环境,特别是土壤侵蚀和河流泥沙也带来深刻的影响。
一、依据上面材料回答问题:(1)用虚线把黄土高原的范围绘在图1相应位置,并用线条画出东部和南部的界山,标注上山地名称。
(2)一般认为,形成黄土高原的主要外力是,在图1左上角绘出形成黄土高原的主要作用力.(3)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形成这种自然景观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人为原因是。
二、结合下表,回答问题省区流失面积(万km2)年均流失量(亿t)占全省面积比例(%)年均流失模数(t/km2.a)年均新增面积(km2)年均损失(亿元)内蒙古27.17 1.823.6 156 350 2山西10.8 4.56 71.0 540 4.5陕西13.75 10.0 65.5 4764 687 3.5河南 6.1 1.2 38.1 750 436 3山东 6.48 2.8 41.3 1787 237 10(1)计算山西省年均流失模数,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2)按流失面积计,水土流失速度最快的省(区)是_______;内蒙古流失面积较大,但年流失量较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山东流失面积较小,但损失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由表中数据可知,哪一个地形单元的水土流失最严重?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80年代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km2,9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356 万km2,对照表中的年均新增面积,说明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选择题(以下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独特的高原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文化景观。
黄土高原流域整治工程方案
![黄土高原流域整治工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09106d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c1.png)
黄土高原流域整治工程方案一、地理环境分析黄土高原流域位于中国中部,东临黄河,西靠秦岭,南依巴壁山,北濒汾河。
地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雪。
年平均气温6~13℃,年降水量400~650毫米。
由于地势起伏,土地斜坡多,植被薄,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二、问题分析1. 植被覆盖率低:因地势起伏,土地脆弱,植被覆盖率低,土壤容易遭遇风蚀、水蚀。
2. 水土流失严重:由于植被覆盖率低,降雨时土壤容易被冲刷,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
3. 生态环境恶化:由于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三、整治方案为了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应采取以下整治措施:1. 加强植被修复: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草原恢复工程,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2. 加强水土资源保护:在黄土高原地区增设沟渠治理工程,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
3. 发展节水农业:在黄土高原地区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土地资源。
4. 发展综合治理项目:增加能源开发利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进外资设立生态园区,发展生态旅游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
5. 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对当地农民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使他们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维护当地生态环境。
四、工程实施方案1. 植被修复工程: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草原恢复工程,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2. 沟渠治理工程:在黄土高原地区增设沟渠治理工程,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地质量。
3. 节水灌溉工程:在黄土高原地区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土地资源。
4. 综合治理项目:在黄土高原地区增加能源开发利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进外资设立生态园区,发展生态旅游业。
5. 宣传教育工程:开展当地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https://img.taocdn.com/s3/m/287f8f6f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86.png)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区域之一,它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带,涵盖了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等多个省份。
由于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开发和人为破坏,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需要认识到黄土高原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黄土高原区域地势较低,降水稀少,土地易于水、风侵蚀,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大量的沙尘暴经常袭击黄土高原,给人民生活带来严重的困扰。
此外,由于大规模的采煤、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耕地,土地质量下降,水源减少,植被覆盖度降低,生物多样性受到极大威胁。
其次,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恢复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一方面,要加强对土地的保护,严禁违法开垦和过度采矿。
政府应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另一方面,要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鼓励农民节水灌溉,建设水库和引水渠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要放牧和奖励农民种植经济不发达的植物,以提高土地的植被覆盖度。
此外,可以引入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鼓励农民种植草本植物和树木,为生物提供适宜的居住环境。
再次,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促进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科学家可以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功能,为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政府可以加大对科研机构的经费支持,鼓励科学家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相关的科研项目。
同时,政府还可以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鼓励企业和农民采用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例如水土保持措施和生态营造方案。
最后,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
黄土高原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全球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
例如,与联合国环境署合作,启动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项目。
黄土高原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治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514395f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24.png)
黄土高原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区域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
然而,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的利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土地退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为了治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我们需要加强土地保护。
黄土高原的土地质量较差,容易受到水土流失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土地保护。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植树造林、草地恢复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建设防护林带、沟渠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
我们需要加强水资源保护。
黄土高原的水资源非常有限,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加强水资源保护。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建设水库、水塘等措施,增加水资源的储备量。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强水土保持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我们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生态破坏的发生。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治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以解决。
只有通过加强土地保护、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才能够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甘肃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战略思考
![甘肃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战略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167c5a05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c0.png)
甘肃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战略思考甘肃黄土高原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环境区域,也是中国重要的耕地区。
然而,在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甘肃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生态问题严重。
如何实现甘肃黄土高原的生态修复和重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方面阐述甘肃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的战略思考。
一、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1.土地沙化严重。
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导致土地大量沙化,森林退化,地貌退化。
2.水资源短缺。
甘肃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量极少,地表水资源匮乏,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影响区域生态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植被破坏。
过度的人类活动和天然灾害常引发土壤侵蚀、草原退化、森林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植被生长。
4.土地资源浪费。
大量的挖掘、建筑等活动导致土地资源浪费。
资源消耗等行为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1. 落实生态保护政策。
政府应出台更加明确的生态保护政策,严禁不合规的经济活动。
强化微调和管制,防止重复建设。
2. 加强科研和技术支持。
应加强科研力度,发展点对点的技术支持服务网络。
通过传授科学知识和技术赋能,加强农民生态意识,推广生态种植、生态保护等技术。
3. 宣传生态文化。
加强社会公众的环保知识普及,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和行动意愿,传达生态文明的理念。
4. 实施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应推广经济除法,坚持用技术提高生产率、按科技进步的方向推进生产方式转变实现增长和节约绿色发展;加强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推广环保型产品,鼓励开展环保活动;落实环保奖励政策,提供政策支撑。
1. 森林和草原建设。
构建森林防护系统,建设森林生态保护区。
重点建设绿化工程,打造宜居城市,增强旅游环境,全力加强草原生态修复和建设。
2. 水资源管控。
加强绿色水经济建设,增加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源保护力度。
加强土地利用监测,构建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3. 科技支撑。
加强科技力量支持,推广新技术和新产品,落实科技创新政策,提高农民生态素养,帮助建立生态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平台等。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其对策_王力-2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其对策_王力-2](https://img.taocdn.com/s3/m/62d7832b5a8102d276a22fcc.png)
时间 面积 L!$&’()M 覆盖度 L+M
黄土高原历史时期的森林面积变化
!"", 年 #"& "/#
52678 ! 5’8 :’2=B8 9> >9<8EC 2<82 A;<D=B C’8 ’DEC9<D:27 F8<D9A 9= K98EE I72C82; 西周 南北朝 唐宋时期 明清时期 !"&" 年 !",, 年 * )$$ ) #$$ ) $$$ ,$$ *-$ &#$ #* &$ ** !# ./! -/)
世纪 旱灾 水灾 世纪 旱灾 水灾 公元前 ! 公元前 :
!
’
: :!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 !:
公元 >、 ?、 @、 :: 和 :< 世纪以后为灾害频率较高时期。除了公元前 !、 : 和公元 ?、 @ 世纪的灾 害多发生在陕北外, 其它几个灾害多发期在陕北和山西都有表现, 只不过灾害出现的时间长 短和次数在这两个地区各有不同B=C。总的来说, 在 ! AAA # 的时间里, 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变化 具有波动性显著增长的特点, 说明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整体上不断趋于恶化。 公元前 !、 是气候温湿期, 也是地震多发期, 该时期有所谓自 据研究 B=C, : 世纪这一时期, 然灾害异常之说。 可以认为, 灾害的发生与自然灾害异常期相对应。 但是, 该时期恰是西汉历 史时期, 灾害的增多也与人口增加、 大量土地被开垦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有关。公元 > 、 ?、 @世 纪也是灾害多发期, 这一时期为温湿期, 灾害增多尚无对应的气候变化背景和其它自然要素 变化的背景。 但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正是隋唐时期, 人口大幅度增加, 植被遭到破坏, 土壤 可以 侵蚀加剧, 生态环境恶化, 应是自然灾害增多的社会原因。公元 :: 世纪为气候寒冷期, 这与人口的增 认为, 灾害增多的原因是气候变迁所致。 公元 :< 世纪以后自然灾害显著增多, 加, 人类活动加剧, 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亦趋于恶化相吻合。正是在明代后期黄土高原生态 环境恶化的背景下, 自然灾害的发生也变得频繁起来。因此, 明代后期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 加的影响因素中,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主导因素。 "#" 沙尘暴 沙尘暴是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形成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主要发生在 沙漠及其临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沙尘暴的成因主要有气象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 气象因 素包括长期干旱、 气温高、 风速大和不利的天气系统, 人为因素主要是人口增加、 环保意识 差、 滥垦滥伐滥牧, 严重破坏下垫面植被状况, 水资源的无序开采, 导致土地大面积沙化。沙 尘暴过程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力极强, 它能够加速土地荒漠化, 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使空气质量显著下降, 对人类健康、 城市交通、 通讯和供电产生不良影响B:!C。黄土高原地区属 于中纬度干旱半干旱地区, 地表多为沙地、 稀疏草地和旱作耕地, 特别在春季地表覆盖率低, 我国北方地区( 特别 天气状况适宜的条件下, 较容易形成沙尘暴天气。建国后的 <A 余年来, 是黄土高原地区) 的沙尘暴天气呈显著增长的趋势。经统计, !A 世纪 <A 年代特大沙尘暴在 我国北方发生过 < 次, =A 年代发生过 ? 次, >A 年代发生过 :’ 次, ?A 年代发生过 :; 次, @A 年 而进入本世纪后短短的 ; 年里已发生了 ;? 次, 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 代发生过 !’ 次, 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 沙尘暴的频繁发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黄土高原地区也 不例外, 正是由于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导致了沙尘暴的不断发生, 使本区的生存环境 愈发脆弱, 向不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 土壤侵蚀 由于人口的增加, 开荒垦田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 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黄土高原成为 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 ?AD 。长期强烈的水土流 ・ 最高达 :AFG ・ FGH!; 失, 使黄土高原支离破碎、 沟壑纵横, 沟壑密度在强烈区为 ;E>FG FGH!, H! H: B:’、 :;C 在陕北、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 年侵蚀模数达 ? AAAE!< AAA3 ・ 。人口增加、 资源减 FG ・ # 少、 环境恶化, 造成了生态环境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不可逆转。近 ! AAA# 来, 人类活动强烈地 影响着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演变,使土壤侵蚀在自然侵蚀基础上,叠加了人为加速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恢复被破坏的森林植被, 难度之大超过了科技工作者的想 建国 #$ 余年的经验表明, 尽管经过近 #$2 的植树造林, 但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才 象。 )$ 世纪 "$ 年代末统计指出, 达到 "/#+左右, 仅比 !"&" 年增加了 */&+; 同时, 由于天然林被破坏殆尽, 增加部分大多为人 工林, 且有相当一部分成林不成材, 甚至成为小老头树, 不仅没有经济效益, 生态防护效益也 甚微, 反而有增强的趋势就是有力的证明 0-4"1。 #$ 余年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不仅没有减弱, 此外, 在植树造林过程中, 由于植被类型选择失当, 过度追求群落生产力, 一方面形成了低效 低产林, 一方面又引发了新的环境问题, 如土壤干化、 土地退化、 局部小气候环境趋于旱化等0!$1, 这些新的环境问题反过来又加重了植被恢复和建设的难度,使得黄土高原森林植被的恢复至 今没有明显的成效。
表!
世纪 旱灾 水灾 世纪 旱灾 水灾 公元前 ) 公元前 !
山西省历史时期水、 旱灾害出现频率(次数)
公元 !
52678 ) 5’8 9::;<<8=:8 ><8?;8=:@ 9> >799A 2=A A<9;B’C ADE2EC8<E A;<D=B C’8 ’DEC9<D:27 F8<D9A 9> G’2=HD I<9JD=: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
时间 面积 L!$&’()M 覆盖度 L+M
黄土高原历史时期的森林面积变化
!"", 年 #"& "/#
52678 ! 5’8 :’2=B8 9> >9<8EC 2<82 A;<D=B C’8 ’DEC9<D:27 F8<D9A 9= K98EE I72C82; 西周 南北朝 唐宋时期 明清时期 !"&" 年 !",, 年 * )$$ ) #$$ ) $$$ ,$$ *-$ &#$ #* &$ ** !# ./! -/)
第 -. 卷
第/期
自
然
资
源
学
报
!"#$%& ’"$( )*+$,(--.
/001 年 2 月
!"#$%&’ "( %&)#$&’ $*+"#$,*+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其对策
/ 王 力 -, ,李裕元 2,李秧秧 (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 杨凌 :-/-00 ; -< 中国科学院、 陕西 杨凌 :-/-00 ;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00-0- ) 2< 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森林植被的不可持续性
根据历史地理学的研究?2@, 在西周、 春秋战国时, 黄土高原的森林相当广泛, 不仅在陇中、 陕北南部、 晋西有森林, 就是在陕北北部的横山、 白于山, 甚至更北的秃尾河上游、 晋西北等 地, 森林也相当多, 草原也相当普遍, 草原和森林地区相互交错。 但此后由于农业的发展及战 乱等因素的影响, 森林和草原遭到持续的破坏。黄土高原的森林植被破坏始于秦汉时期, 秦 覆盖率大于 10D ; 到唐宋时期, 平原地区森林 汉到南北朝时, 森林面积在 / 800A-01BC/ 以上,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距今 / 000= 以来,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在人类的直接参与下, 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 总的状况是, 人类活动所引起的自然环境变化与 自然地理要素自身固有的变化相互叠加、相互影响,使得人类历史时期自然环境之影响因 ?-@ 。这些 素、 作用机理及变化结果显得更为复杂, 而且具有一些明显不同于地质时期的特性” 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中的某一些要素发生变化都可能引起区域环境条件的变化。自然条件 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自然界本身有关要素的变化, 另一种是受人类经济活动影响导致周围自 然条件变化。 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要素变化引起周围环境的变化都可能产生两种后果: 一种 ?/@ 使环境变得越来越好, 另一种使环境恶化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变化的总趋势属于后一种情 况。 近几年, 沙尘暴的频繁肆虐、 水土流失的加剧、 降雨量的不断减少、 黄河的频繁断流, 再次 引发了人们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的深刻思考。从黄土高原 / 000= 左右的环境演变史分 析, 其森林植被不断减少, 土壤侵蚀不断加剧, 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不断增加, 人口持续膨胀, 这说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 正在走向不可持续发展。
摘要:由于种种原因,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现象日益扩张 , 水土流失、 沙漠化、 干旱、 沙尘暴等灾 害频繁发生,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引起了科技工作者的关注。 利用历史资料, 从黄土高原 / 000= 左 右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率、 森林植被的严重破坏、 土壤侵蚀的不断加剧、 人口的无限制增长 以 及 近 几 十年来黄河的频繁断流等几个方面出发, 说明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在这些重要因素的影响下, 表现 出明显的不可持续性发展, 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包括加强人口控制、 加快植被的恢复与重建、 节约利用水资源以及提高利用效率等。 该研究的目的并非消极悲观, 而是正确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 境的演变历史, 树立国民的环境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为实现黄土高原的生态安全和持续 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 键 词:生态环境; 不可持续发展; 环境恶化; 黄土高原; 沙尘暴; 黄河断流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0003202: ( /001 ) 0/30/7230. 中图分类号:>-:-<-
收稿日期:/0023043/. ; 修订日期:/0023-032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 520/20/.09 。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56/0000-47089 ; 第一作者简介:王力( , 男, 山西临县人, 助理研究员, 博士, 主要从事土壤水分和植被生长方面的研究。 -.:2; )
世纪 旱灾 水灾 世纪 旱灾 水灾 公元前 ! 公元前 :
!
’
: :!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 !:
公元 >、 ?、 @、 :: 和 :< 世纪以后为灾害频率较高时期。除了公元前 !、 : 和公元 ?、 @ 世纪的灾 害多发生在陕北外, 其它几个灾害多发期在陕北和山西都有表现, 只不过灾害出现的时间长 短和次数在这两个地区各有不同B=C。总的来说, 在 ! AAA # 的时间里, 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变化 具有波动性显著增长的特点, 说明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整体上不断趋于恶化。 公元前 !、 是气候温湿期, 也是地震多发期, 该时期有所谓自 据研究 B=C, : 世纪这一时期, 然灾害异常之说。 可以认为, 灾害的发生与自然灾害异常期相对应。 但是, 该时期恰是西汉历 史时期, 灾害的增多也与人口增加、 大量土地被开垦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有关。公元 > 、 ?、 @世 纪也是灾害多发期, 这一时期为温湿期, 灾害增多尚无对应的气候变化背景和其它自然要素 变化的背景。 但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正是隋唐时期, 人口大幅度增加, 植被遭到破坏, 土壤 可以 侵蚀加剧, 生态环境恶化, 应是自然灾害增多的社会原因。公元 :: 世纪为气候寒冷期, 这与人口的增 认为, 灾害增多的原因是气候变迁所致。 公元 :< 世纪以后自然灾害显著增多, 加, 人类活动加剧, 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亦趋于恶化相吻合。正是在明代后期黄土高原生态 环境恶化的背景下, 自然灾害的发生也变得频繁起来。因此, 明代后期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 加的影响因素中,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主导因素。 "#" 沙尘暴 沙尘暴是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形成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主要发生在 沙漠及其临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沙尘暴的成因主要有气象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 气象因 素包括长期干旱、 气温高、 风速大和不利的天气系统, 人为因素主要是人口增加、 环保意识 差、 滥垦滥伐滥牧, 严重破坏下垫面植被状况, 水资源的无序开采, 导致土地大面积沙化。沙 尘暴过程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力极强, 它能够加速土地荒漠化, 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使空气质量显著下降, 对人类健康、 城市交通、 通讯和供电产生不良影响B:!C。黄土高原地区属 于中纬度干旱半干旱地区, 地表多为沙地、 稀疏草地和旱作耕地, 特别在春季地表覆盖率低, 我国北方地区( 特别 天气状况适宜的条件下, 较容易形成沙尘暴天气。建国后的 <A 余年来, 是黄土高原地区) 的沙尘暴天气呈显著增长的趋势。经统计, !A 世纪 <A 年代特大沙尘暴在 我国北方发生过 < 次, =A 年代发生过 ? 次, >A 年代发生过 :’ 次, ?A 年代发生过 :; 次, @A 年 而进入本世纪后短短的 ; 年里已发生了 ;? 次, 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 代发生过 !’ 次, 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 沙尘暴的频繁发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黄土高原地区也 不例外, 正是由于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导致了沙尘暴的不断发生, 使本区的生存环境 愈发脆弱, 向不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 土壤侵蚀 由于人口的增加, 开荒垦田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 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黄土高原成为 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 ?AD 。长期强烈的水土流 ・ 最高达 :AFG ・ FGH!; 失, 使黄土高原支离破碎、 沟壑纵横, 沟壑密度在强烈区为 ;E>FG FGH!, H! H: B:’、 :;C 在陕北、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 年侵蚀模数达 ? AAAE!< AAA3 ・ 。人口增加、 资源减 FG ・ # 少、 环境恶化, 造成了生态环境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不可逆转。近 ! AAA# 来, 人类活动强烈地 影响着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演变,使土壤侵蚀在自然侵蚀基础上,叠加了人为加速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