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急诊室环境: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3)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1)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
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
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9.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0.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2.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外科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外科护理常规中医外科护理是指在中医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护士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和技术标准进行护理工作的一系列常规操作。
下面是中医外科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的具体内容。
一、患者接待和准备1.患者接待:护士应礼貌接待患者,确认患者的身份和就诊目的,并向患者介绍治疗流程和注意事项。
2.患者准备:护士应根据医生的要求,协助患者脱衣、清洗身体,并提供干净的病床和卫生用品。
二、手术室准备1.消毒准备:护士应根据医院的消毒规程,对手术室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并确保手术器械和药品的无菌性。
2.床位准备:护士应将手术台调至适宜的高度,并放置好手术单元和工作台等所需设备。
三、手术前准备1.消毒手术部位:护士应根据手术操作的要求,对手术部位进行消毒处理,保持无菌状态。
2.麻醉准备:护士应协助麻醉师对患者进行麻醉药物的准备和注射。
四、手术中的护理操作1.手术工具准备:护士应根据医生的要求,准备好各类手术器械和药物,并确保其无菌性。
2.协助医生操作:护士应随时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包括切口扩大、止血等。
3.监护患者生命体征:护士应在手术过程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并及时记录。
4.出血控制:护士应根据手术情况,及时进行出血控制,注意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稳定。
5.拔除引流管和留置引流管:护士应根据医生的要求,准确拔除引流管,并留置引流管。
五、手术后的护理操作1.切口处理:护士应在手术结束后,对切口进行敷料包扎,保持切口的清洁和干燥。
2.患者转运: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要求,转运患者至恢复室或病房。
3.观察患者病情: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体温、伤口愈合情况等,并及时报告医生。
4.给予患者康复指导:护士应向患者和家属介绍手术后的护理注意事项和康复锻炼方法。
六、手术室消毒1.清洗手术器械:护士应将手术器械进行清洗,去除残留的血液和组织,保持其清洁度。
2.消毒手术器械:护士应根据医院的消毒规程,对手术器械进行消毒处理,确保其无菌性。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目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高热3 神昏4 中风5 中暑6 急性出血7 痛证8 暴泻9脱证10 中药中毒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风温3 感冒4 内伤发热5 咳嗽6 哮喘7 悬饮8 肺痈9 肺胀10 胃脘痛11 呕吐12 便秘13 泄泻14 黄疸15 积聚16 水臌17 水肿18 肾衰19 淋证20 癃闭 ... 更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外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外科手术护理常规3 疖4 疔5 痈6 发7 丹毒8 疔疮走黄9 流痰10 窦道11 压疮12 脱疽13 乳痈14 乳岩15 石癭16 肠痈17 肠梗阻18 石淋19 噎膈20 烧伤 ... 更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妇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产科一般护理常规3 妇科手术护理常规4 月经不调5 痛经6 崩漏7 绝经前后诸证8 带下病9 妊娠恶阻10 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11 异位妊娠12 子痫13 产后发热14 产后恶露不绝15 产后缺乳16 阴挺17 癥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儿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肺炎喘嗽3 鹅口疮4 泄泻5 疳证6 惊风7 痫证8 水肿9 麻疹10 水痘11 痄腮12 顿咳13 小儿暑温14 疫毒痢15 遗尿16 紫癜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3 痔4 肛痈5 肛漏6 肛裂7 脱肛8 直肠息肉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皮肤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黄水疮3 蛇串疮4 面游风5 脚湿气6 粉刺7 瘾疹8 湿疮9 药毒10 摄领疮11 白庀12 猫眼疮13 风瘙痒14 皮痹15 天疱疮16 红蝴蝶疮17 淋病18 梅毒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3 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4 牵引术护理常规5 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6 骨折7 上肢骨折8 下肢骨折9 脊柱骨折10 骨盆骨折11 脱位12 伤筋13 腰椎间盘突出症14 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眼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内眼手术护理常规3 椒疮4 天行赤眼5 聚星障6 凝脂翳7 瞳神紧小8 绿风内障9 圆翳内障10 云雾移睛11 视瞻昏渺12 高风雀目13 风牵偏视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耳疖、耳疮3 耳鸣、耳聋4 耳眩晕5 中医鼻科一般护理常规6 鼻槁7 鼻鼽鼻渊9 鼻衄10 中医咽喉科一般护理常规11 喉痹12 喉关痈13 喉喑14 急喉风 8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口腔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口疮3 牙宣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针灸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肿瘤科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2 放疗护理常规3 化疗护理常规 1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传染病科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2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3 时行感冒4 肺痨5 痢疾6 湿温7 肝热病8 霍乱 (时1疫)9 艾滋病10 暑湿11 登革热12 炭疽13 狂犬病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分级护理1 特级护理2 一级护理3 二级护理4 三级护理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 针刺法2 灸法3 拔罐法4 穴位按摩法5 刮痧法6 熏洗法7 全身药浴法8 湿敷法9 换药法10 涂药法11 敷药法12 贴药法13 药熨法14 坐药法15 中药煎煮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1 护理文件书写要求1.1 一般要求1.2 体温单书写要求及内容1.3 医嘱单书写要求及内容1.4 长期医嘱执行单1.5 护理记录单书写要求及内容2 中医护理病历书写规范2.1 中医整体护理病历2.2 入院评估表 (附表8)2.3 护理诊断/问题项目表(附表9)2.4 护理记录单2.5 出院评估表 (附表10)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人员职责、工作制度及质量要求1 护士职业基本要求1.1 热爱护理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强烈...1.2 作风上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严肃认真,...1.3 行为上要遵纪守法,公正廉洁,爱护集体,...1.4 仪容上要端庄大方,服装整洁,精神饱满,...2 护理人员岗位职责2.1 护理副院长职责2.2 护理部主任 (总护士长) 职责2.3 科护士长职责2.4 护士长职责2.5 主任 (副主任) 护师职责2.6 主管3 护理工作制度3.1 护理部工作制度3.2 中医护理研究室工作制度3.3 急诊科护理工作制度3.4 门诊护理工作制度3.5 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3.6 供应室工作制度3.7 查对工作制度3.8 交接班工作制度3.9 抢救工作制度3.10 消毒隔离工作制度3.11 病区护理文件管理工作制度3.12 物品、药品、器材管理工作制度3.13 血液净化中心 (室) 护理工作制度3.14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制度 4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1 护理部工作质量要求4.2 病区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3 急诊科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4 门诊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5 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6 供应室工作质量要求4.7 血液净化中心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8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1.1 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妇科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妇科护理常规—— 2 产科一般护理常规2.1 按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2 产前护理2.2.1 遵医嘱做好各项化验检查。
2.2.2 保持待产室清洁、安静及冷暖合适。
指导孕妇尽量采用左侧卧位,注意休息。
2.2.3 指导孕妇进食营养丰富旳食物,如富含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含铁、钙、纤维素旳食物。
2.2.4 孕 36周以上如乳头扁平或凹陷时,指导孕妇合适向外牵拉乳头。
2.2.5 讲解分娩配合知识。
2.2.6 观测产程2.2.6.1 定期观测胎动和胎心音。
2.2.6.2 观测生命体征及产程进展,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师,适时送至产房。
2.3 产后护理2.3.1 理解分娩过程,协助产妇卧床休息;有会阴部伤口旳产妇,嘱其向健侧卧位。
2.3.2 观测子宫复旧及阴道出血状况,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师,并协作处理。
2.3.3 产后 4小时,应指导并协助母亲和新生儿皮肤接触、新生儿吸吮乳头。
2.3.4 产后 2小时,应鼓励产妇排尿。
产后 6小时未排尿者,参照“ 癃闭” 护理常规。
2.3.5 鼓励产妇初期下床活动,但防止久坐、久站、当风坐卧,防止受凉、受热,衣服被褥厚薄合适, 禁用冷水。
2.3.6 剖腹产按妇科手术术后护理。
2.3.7 保持会阴部清洁,产后 3日内每日冲洗 1次。
会阴水肿者遵医嘱湿敷。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妇科护理常规—— 10 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妊娠期间因冲任气血不调、胎元失固,或禀赋虚弱、脾肾气虚,或血热,或跌仆损伤,或服药不慎等所致。
以阴道少许出血,时下时止者,称为“ 胎漏” ;胚胎在 12周以内自然损堕者,称为“ 堕胎” ;腰酸腹痛, 伴有少许阴道出血者,称为“ 胎动不安” ;妊娠 12~28周,胎儿自然殒落者,称为“ 小产” ;小产持续发生 3次以上者,称为“ 滑胎” 。
其病位在胞宫。
先兆流产、先兆早产、习惯性流产及早、晚期流产等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包含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眼科和耳鼻咽喉科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高热:包括中暑、中风、神昏等高热症状的护理。
3.痛证:包括各种疼痛症状的护理。
4.暴泻:包括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护理。
5.脱证:包括晕厥、昏迷等意识障碍的护理。
6.中药中毒:包括中药过量、误用等中毒症状的护理。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风温:包括感冒、咳嗽等风寒热症状的护理。
3.内伤发热:包括内伤、发热等症状的护理。
4.胃痛:包括胃痛、呕吐、便秘等胃肠道疾病的护理。
5.黄疸:包括各种黄疸症状的护理。
6.水肿:包括水肿、淋证等泌尿系统疾病的护理。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外科手术护理常规:包括手术前后的护理。
3.疖、疔、痈、发、丹毒、疔疮、走黄等皮肤疾病的护理。
4.窦道、压疮、脱疽等伤口护理。
中医妇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产科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产前、产后的护理。
3.妇科手术护理常规:包括手术前后的护理。
4.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等妇科疾病的护理。
5.妊娠恶阻、胎漏、、胎动不安、小产、滑胎、异位妊娠等孕产妇的护理。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肺炎、喘嗽、鹅口疮、泄泻、疳证、惊风、痫证、水肿、麻疹、水痘、痄腮、顿咳、小儿暑温、疫毒痢、遗尿、紫癜等儿科疾病的护理。
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包括手术前后的护理。
3.痔、肛痈、肛漏、肛裂、脱肛、直肠息肉等肛肠疾病的护理。
中医脾胃科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脾胃科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引言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中医脾胃科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是指在脾胃疾病治疗过程中,护士应遵循的操作标准和程序。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脾胃科护理常规技术的操作规程,包括术前准备、护理措施、护理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术前准备在进行中医脾胃科常规技术操作前,护士需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以确保操作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1. 术前准备的物资和设备•保持清洁的手术台•需要的药物和消毒液•清洁无菌的护理器具和草药等2. 患者的术前准备•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检查患者的体格状况•了解患者对操作的了解程度和接受度,作好心理准备护理措施中医脾胃科护理常规技术操作包括饮食调理、穴位按摩、草药熏蒸等多种护理措施,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中几项较为常见的措施。
1. 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中医脾胃科护理常规技术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可以有效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合理安排饮食结构:适量摄取主食、蛋白质和脂肪,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
•分餐制:每天将正常三餐分为多次少量进食,减轻消化负担。
•忌食寒凉和刺激性食物:如生冷食物、辛辣食物等。
2. 穴位按摩穴位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手三阴交穴按摩:用适量力度以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手三阴交穴,每次10分钟,每天2-3次。
•足三里穴按摩:用适量力度以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足三里穴,每次10分钟,每天2-3次。
3. 草药熏蒸草药熏蒸可通过吸入草药蒸汽,改善脾胃功能,缓解脾胃不适症状。
•草药熏蒸的准备:按照医嘱准备好需要的草药材料和熏蒸器具。
•草药熏蒸的操作:将草药材料加水煮沸,然后将草药蒸汽引入患者呼吸道。
护理评价护理评价是中医脾胃科护理常规技术操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对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估,可以及时调整护理措施,提高治疗效果。
1. 评价指标•食欲改善情况:观察患者的食欲是否增加,进食情况是否有改善。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总则1.为了加强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安全性,确保患者得到更好的护理服务,制定本规程。
2.本规程适用于中医医院内各个科室的护理操作人员,包括护士、护理员等。
3.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前,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掌握相应的操作方法和技巧,获得相关证书。
二、操作规程1.患者接触1.1护理操作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应主动介绍自己的姓名、职位,并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
1.2护理操作人员要注意仪容仪表,保持清洁衣着,佩戴相应的工作证。
1.3护理操作人员的手部必须保持清洁,需进行常规的手部消毒。
2.患者体格检查2.1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患者体格检查时,应尊重患者的隐私权,遵守医疗保密法规定,确保患者个人信息的保密。
2.2护理操作人员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记录相应的体征数据,并及时报告医生。
3.输液操作3.1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输液操作前,需确认患者的输液医嘱,核对患者的身份和输液液体。
3.2护理操作人员在输液操作过程中,需按照常规操作程序进行,如消毒针头、挂瓶等,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性。
3.3输液操作完成后,护理操作人员需及时记录输液量和患者的反应情况,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
4.注射操作4.1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注射操作时,需核对患者的身份和注射药物,如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
4.2护理操作人员需掌握正确的注射技巧,如选择适当的注射部位、针头深度和注射速度。
4.3注射操作完成后,护理操作人员需及时记录注射药物的剂量和患者的反应情况,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
5.中医疗法操作5.1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中医疗法操作前,需获得相应的中医学或中医护理技术培训证书。
5.2护理操作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中医疗法操作方法,如针灸、推拿、中药煎服等。
5.3中医疗法操作过程中,护理操作人员需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如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应立即终止操作,并报告医生。
三、安全措施1.操作前,护理操作人员需了解操作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并做好相应的检查和准备工作。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一、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对于内科急症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基本的护理工作,包括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患者的体温、保持患者的清洁卫生等。
2、高热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8.5℃,此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如使用退热药物、进行物理降温等。
3、神昏神昏是一种意识障碍,需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4、中风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护理,包括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进行康复训练等。
5、中暑中暑是由于高温、高湿度等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降温、补充水分等护理措施。
6、急性出血急性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止血处理、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护理措施。
7、痛证痛证是指各种疼痛性疾病,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使用止痛药物、进行物理疗法等。
8、暴泻暴泻是指突然出现的腹泻,需要及时补充水分、电解质等,避免脱水等并发症的发生。
9、脱证脱证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虚弱、晕厥等症状,需要及时进行护理,如保持患者的安静、进行康复训练等。
10、中药中毒中药中毒是指由于中药使用不当引起的中毒症状,需要及时采取解毒措施、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护理措施。
二、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中医内科患者的护理工作与其他患者类似,需要做好基本的护理工作,如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患者的体温、保持患者的清洁卫生等。
2、XXX风温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护理,包括降温、补充水分、使用药物等。
3、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如使用药物、进行物理疗法等。
4、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由于内伤引起的发热症状,需要进行中药治疗、调理饮食等护理措施。
5、咳嗽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使用止咳药物、进行物理疗法等。
6、哮喘哮喘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如使用药物、进行物理疗法等。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一、前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是中医护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是中医护理工作者必须严格遵守的标准和规范。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提高中医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促进中医护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 安全操作规程1.1 确保工作场所的清洁整洁,保持空气流通。
1.2 使用中医护理器械前进行消毒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1.3 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杜绝不规范操作和违章操作。
2. 技术操作规程2.1 按照中医护理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保证操作技术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2.2 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进行观察和处理。
3. 沟通协调规程3.1 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协助患者合理安排护理。
3.2 与医疗团队进行良好的沟通协作,提供有效的护理服务。
4. 知识技能规程4.1 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
4.2 遵守中医护理的伦理规范和职业规范,严守护患尊严。
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评分标准1. 技术操作评分标准1.1 操作准确性:技术操作是否符合中医护理操作标准和规范。
1.2 操作熟练度:对操作仪器和器材是否熟练掌握和运用。
1.3 操作效果:操作后是否达到预期的护理效果。
2. 沟通协调评分标准2.1 与患者沟通:是否能有效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
2.2 与医疗团队协调:是否能与医疗团队有效沟通协作,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安全操作评分标准3.1 操作安全性:操作过程中是否注意安全细节,保障患者和自身的安全。
3.2 事故处理:遇到突发情况时,是否能迅速、果断地处理,保证患者的安全。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对于中医护理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个人认为,严格遵守规程和评分标准,不仅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要求。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严格遵循规定的操作流程,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一、患者评估
在进行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之前,护理人员首先要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症状等方面的评估。
通过评估,护理人员可以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后续的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二、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准备工作
在进行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之前,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好所需的器械和用品、为患者做好安全和舒适的准备等。
三、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的具体步骤
1. 中医按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按摩操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促进身体循环。
2. 中药熏蒸: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熏蒸,有利于祛湿、通络、活血、驱寒等作用。
3. 针灸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针灸操作,有助于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缓解疼痛等。
4. 艾灸操作: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艾灸操作,有助于温通经络、祛寒散寒、舒筋活络等。
四、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的注意事项
1. 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整洁,避免细菌感染。
2. 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3. 在操作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操作节奏和力度。
4. 操作结束后,要对器械进行清洁和消毒,做好后续的资料记录和患者交流工作。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是中医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程和标准操作程序,确保患者得到安全、高效的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000字一、患者护理环境1.根据患者病情对病房进行合理的布置,保持病房清洁卫生,确保空气流通。
2.保持病人的饮食营养均衡,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和需要,为其提供具有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饮食。
3.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保证患者的安全,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4.对患者进行心理关怀和安慰,促进患者情绪的稳定和恢复。
二、患者护理措施1.体温监测:对于中医内科患者,应每日记录体温,并根据情况调整服药时间和剂量,及时处理高热、低热等异常情况。
2.脉搏检查:定期测量患者的脉搏,观察患者的脉象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3.呼吸监测:对于呼吸困难、气管炎等患者,应定期检查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观察呼吸音和鼻黏膜的分泌物,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4.皮肤护理:对于褥疮、烧伤、烫伤、溃疡、湿疹等患者,应定期清洁皮肤,观察皮肤情况,妥善处理皮肤疾病。
5.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为其提供有营养的饮食,定时喂食,保证其水分和能量的摄入。
6.药物管理:根据医生的嘱托,按时按量投药,并监控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和护士。
7.康复训练:配合医生和康复师进行康复训练,帮助患者加快病情恢复和身体功能的恢复。
8.心理护理:对于比较焦虑、抑郁、恐慌的患者,要耐心倾听、有效沟通,提供合理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其克服困难,积极面对疾病,恢复健康。
三、意外处理1.意识障碍:当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时,要立即检查其呼吸、心跳、血压等指标,观察其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拨打急救电话,为其开展抢救。
2.呕吐和腹泻:当患者出现呕吐和腹泻时,要及时清理呕吐物和粪便,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避免其感染其他病原体。
3.心律失常:对于心律失常的患者,要监测其心律、心率和心电图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避免其发生心脏骤停等危险情况。
4.意外伤害:当患者发生意外伤害时,要及时检查受伤部位的情况,做好伤口清创、消毒、缝合等处理,防止其感染,避免出现败血症等严重后果。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一、患者接待与评估
1. 患者接待:诊所接待人员应礼貌、热情地接待患者,指引患者到指定区域候诊。
2. 患者评估:护士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症状等信息,进行初步评估。
二、中医护理常规操作
1. 脉诊:护士应掌握良好的脉诊技术,准确把握患者的脉搏情况。
2. 舌诊:护士应详细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舌形等情况,并作出相应记录。
3. 中药熬制:护士应掌握中药熬制的技术,遵守熬制规程,保证药材煎煮的质量。
4. 推拿理疗:护士应掌握推拿技术,对需要推拿治疗的患者进行正确的操作。
5. 针灸操作:护士应具备基本的针灸知识和技能,进行正确的针灸操作。
三、护理记录与卫生管理
1. 护理记录:护士应对患者的脉诊、舌诊、用药、病情变化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确保信息完整、准确。
2. 病区卫生:护士应定期对病房进行卫生清洁,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
3. 消毒操作:护士应按照规定的消毒程序对器械、设备进行定
期消毒,保证使用安全。
四、医患沟通与心理护理
1. 患者教育:护士应对患者进行中医护理知识的讲解,引导患者正确对待治疗。
2. 患者安慰:护士应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关怀和安慰,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以上即是《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护士在中医护理工作中应严格按照规程操作,保证工作的质量和患者的安全。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目录一、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高热3、神昏4、中风5、中暑6、急性出血7、痛证 8、暴泻 9、脱证10、中药中毒二、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风温3、感冒4、内伤发热5、咳嗽6、哮喘7、悬饮 8、肺痈 9、肺胀10、胃脘痛 11、呕吐 12、便秘13、泄泻 14、黄疸 15、积聚16、水臌 17、水肿 18、肾衰19、淋证 20、癃闭三、中医外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外科手术护理常规3、疖4、疔5、痈6、发7、丹毒 8、疔疮走黄 9、流痰10、窦道 11、压疮 12、脱疽13、乳痈 14、乳岩 15、石瘿16、肠痈 17、肠梗阻 18、石淋19、噎膈 20、烧伤四、中医妇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产科一般护理常规3、妇科手术护理常规4、月经不调5、痛经6、崩漏7、绝经前后诸证 8、带下病 9、妊娠恶阻10、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 11、异位妊娠12、子痫 13、产后发热 14、产后恶露不绝15、产后缺乳 16、阴挺 17、症瘕五、中医儿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肺炎喘嗽3、鹅口疮4、泄泻5、疳证6、惊风7、痫证 8、水肿 9、麻疹10、水痘 11、痄腮 12、顿咳遗尿、 15疫毒痢、 14小儿暑温、 13.16、紫癜六、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3、痔4、肛痈5、肛漏6、肛裂7、脱肛 8、直肠息肉七、中医皮肤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黄水疮3、蛇串疮4、面游风5、脚湿气6、粉刺7、瘾疹 8、湿疮 9、药毒10、摄领疮 11、白庀 12、猫眼疮13、风瘙痒 14、皮痹 15、天疱疮16、红蝴蝶疮 17、淋病 18 梅毒八、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3、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4、牵引术护理常规5、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 6 、骨折7、上肢骨折 8、下肢骨折 9、脊柱骨折10、骨盆骨折 11、脱位 12、伤筋13、腰椎间盘突出症 14、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法九、中医眼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内眼手术护理常规3、椒疮4、天行赤眼5、聚星障6、凝脂翳7、瞳神紧小 8、绿风内障 9、圆翳内障10、云雾移睛 11、视瞻昏渺 12、高风雀目13、风牵偏视十、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耳疖、耳疮3、耳鸣、耳聋4、耳眩晕5、中医鼻科一般护理常规6、鼻槁7、鼻鼽 8、鼻渊 9、鼻衄10、中医咽喉科一般护理常规 11、喉痹 12、喉关痈13、喉喑 14、急喉风十一、中医口腔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口疮3、牙宣十二、中医针灸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十三、中医肿瘤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放疗护理常规3、化疗护理常规十四、中医传染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3、时行感冒4、肺痨5、痢疾6、湿温7、肝热病 8、霍乱 (时疫) 9、艾滋病10、暑湿 11、登革热 12、炭疽13 、狂犬病十五、中医分级护理1、特级护理2、一级护理3、二级护理4、三级护理十六、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针刺法2、灸法3、拔罐法4、穴位按摩法5、刮痧法6、熏洗法7、全身药浴法 8、湿敷法 9、换药法10、涂药法 11、敷药法 12、贴药法13、药熨法 14、坐药法 15、中药煎煮法十七、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1、护理文件书写要求(1)、一般要求(2)、体温单书写要求及内容2、中医护理病历书写规范(1)、中医整体护理病历十八、中医护理人员职责、工作制度及质量要求1、护士职业基本要求(1)、热爱护理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强烈...2 、护理人员岗位职责(1)、护理副院长职责2.5 主任 (副主任) 护师职责2.6 主管3、护理工作制度(1)、护理部工作制度4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1)、护理部工作质量要求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1. 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目录第一章针刺疗法 (2)一电针疗法 (2)二穴位注射 (2)三耳针疗法(耳穴埋籽) (3)四针刺护理 (3)第二章灸法 (4)一艾条灸 (4)二艾炷灸 (5)三温针灸 (5)四灯火灸 (6)第三章放血疗法 (6)第四章挑治疗法 (7)第五章拔罐疗法 (8)一拔火罐法 (9)二拔药罐法 (9)第六章发泡疗法 (10)第七章磁疗法 (11)第八章推拿疗法 (12)附:小儿推拿疗法 (14)第九章刮痧疗法 (15)第十章数码多功能治疗仪的使用 (16)第十一章换药法 (17)第十二章熏洗疗法 (20)第十三章溻渍法 (20)第十四章涂药法 (21)第十五章敷药法 (22)第十六章贴药法 (22)第十七章吹药法 (23)第十八章点眼药法 (23)第十九章药熨法 (24)第二十章导便法 (25)第二十一章坐药法 (27)第二十二章煎药法 (27)第二十三章服药法 (28)第二十四章口腔护理法 (30)一、电针疗法电针疗法是将亳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针上通以微量电流,加强对穴位的刺激,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一) 适应症用于多种疾病,如神经痛、神经麻痹与痉挛、神经官能症、关节痛、中风后遗症、外伤性截瘫、反应性精神病、小儿麻痹后遗症、针刺麻醉等。
(二) 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消毒亳针、 75%酒精棉球、消毒干棉球、镊子、电针仪。
(三) 操作方法1、常规消毒针刺部位皮肤。
2、按毫针刺法进针。
3、针刺得气后,先将电针仪上的输出电位器调至零值,再将两根输出导线分别接于两根针的针柄或者针体上。
4、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再慢慢旋转电位器,逐渐调高输出电流至所需电流量,以患者能忍耐为度。
5、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普通为 10~20 分钟。
6、治疗完毕,把电位器调低到零值,关闭电源,拆去输出导线。
7、按起针法退出毫针。
(四) 注意事项1、电针刺激量较大,所给电流量须以患者能耐受为限,以防晕针,调节电流量时须慢慢由小到大,切勿蓦地增强,避免引起肌肉痉挛,造成弯针、折针。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目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高热3 神昏4 中风5 中暑6 急性出血7 痛证8 暴泻9脱证10 中药中毒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风温3 感冒4 内伤发热5 咳嗽6 哮喘7 悬饮8 肺痈9 肺胀10 胃脘痛11 呕吐12 便秘13 泄泻14 黄疸15 积聚16 水臌17 水肿18 肾衰19 淋证20 癃闭 ... 更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外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外科手术护理常规3 疖4 疔5 痈6 发7 丹毒8 疔疮走黄9 流痰10 窦道11 压疮12 脱疽13 乳痈14 乳岩15 石癭16 肠痈17 肠梗阻18 石淋19 噎膈20 烧伤 ... 更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妇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产科一般护理常规3 妇科手术护理常规4 月经不调5 痛经6 崩漏7 绝经前后诸证8 带下病9 妊娠恶阻10 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11 异位妊娠12 子痫13 产后发热14 产后恶露不绝15 产后缺乳16 阴挺17 癥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儿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肺炎喘嗽3 鹅口疮4 泄泻5 疳证6 惊风7 痫证8 水肿9 麻疹10 水痘11 痄腮12 顿咳13 小儿暑温14 疫毒痢15 遗尿16 紫癜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3 痔4 肛痈5 肛漏6 肛裂7 脱肛8 直肠息肉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皮肤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黄水疮3 蛇串疮4 面游风5 脚湿气6 粉刺7 瘾疹8 湿疮9 药毒10 摄领疮11 白庀12 猫眼疮13 风瘙痒14 皮痹15 天疱疮16 红蝴蝶疮17 淋病18 梅毒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3 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4 牵引术护理常规5 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6 骨折7 上肢骨折8 下肢骨折9 脊柱骨折10 骨盆骨折11 脱位12 伤筋13 腰椎间盘突出症14 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眼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内眼手术护理常规3 椒疮4 天行赤眼5 聚星障6 凝脂翳7 瞳神紧小8 绿风内障9 圆翳内障10 云雾移睛11 视瞻昏渺12 高风雀目13 风牵偏视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耳疖、耳疮3 耳鸣、耳聋4 耳眩晕5 中医鼻科一般护理常规6 鼻槁7 鼻鼽8 鼻渊9 鼻衄10 中医咽喉科一般护理常规11 喉痹12 喉关痈13 喉喑14 急喉风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口腔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口疮3 牙宣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针灸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肿瘤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放疗护理常规3 化疗护理常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传染病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3 时行感冒4 肺痨5 痢疾6 湿温7 肝热病8 霍乱 (时疫)9 艾滋病10 暑湿11 登革热12 炭疽13 狂犬病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分级护理1 特级护理2 一级护理3 二级护理4 三级护理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 针刺法2 灸法3 拔罐法4 穴位按摩法5 刮痧法6 熏洗法7 全身药浴法8 湿敷法9 换药法10 涂药法11 敷药法12 贴药法13 药熨法14 坐药法15 中药煎煮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1 护理文件书写要求1.1 一般要求1.2 体温单书写要求及内容1.3 医嘱单书写要求及内容1.4 长期医嘱执行单1.5 护理记录单书写要求及内容2 中医护理病历书写规范2.1 中医整体护理病历2.2 入院评估表 (附表8)2.3 护理诊断/问题项目表(附表9)2.4 护理记录单2.5 出院评估表 (附表10)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人员职责、工作制度及质量要求1 护士职业基本要求1.1 热爱护理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强烈...1.2 作风上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严肃认真,...1.3 行为上要遵纪守法,公正廉洁,爱护集体,...1.4 仪容上要端庄大方,服装整洁,精神饱满,...2 护理人员岗位职责2.1 护理副院长职责2.2 护理部主任 (总护士长) 职责2.3 科护士长职责2.4 护士长职责2.5 主任 (副主任) 护师职责2.6 主管3 护理工作制度3.1 护理部工作制度3.2 中医护理研究室工作制度3.3 急诊科护理工作制度3.4 门诊护理工作制度3.5 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3.6 供应室工作制度3.7 查对工作制度3.8 交接班工作制度3.9 抢救工作制度3.10 消毒隔离工作制度3.11 病区护理文件管理工作制度3.12 物品、药品、器材管理工作制度3.13 血液净化中心(室) 护理工作制度3.14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制度 4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1 护理部工作质量要求4.2 病区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3 急诊科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4门诊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5 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6 供应室工作质量要求4.7 血液净化中心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8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1.1 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目录一、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高热3、神昏4、中风5、中暑6、急性出血7、痛证 8、暴泻 9、脱证10、中药中毒二、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风温3、感冒4、内伤发热5、咳嗽6、哮喘7、悬饮 8、肺痈 9、肺胀10、胃脘痛 11、呕吐 12、便秘13、泄泻 14、黄疸 15、积聚16、水臌 17、水肿 18、肾衰19、淋证 20、癃闭三、中医外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外科手术护理常规3、疖4、疔5、痈6、发7、丹毒 8、疔疮走黄 9、流痰10、窦道 11、压疮 12、脱疽13、乳痈 14、乳岩 15、石癭16、肠痈 17、肠梗阻 18、石淋19、噎膈 20、烧伤四、中医妇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产科一般护理常规3、妇科手术护理常规4、月经不调5、痛经6、崩漏7、绝经前后诸证 8、带下病 9、妊娠恶阻10、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 11、异位妊娠12、子痫 13、产后发热 14、产后恶露不绝15、产后缺乳 16、阴挺 17、癥瘕五、中医儿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肺炎喘嗽3、鹅口疮4、泄泻5、疳证6、惊风7、痫证 8、水肿 9、麻疹10、水痘 11、痄腮 12、顿咳13、小儿暑温 14、疫毒痢 15、遗尿16、紫癜六、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3、痔4、肛痈5、肛漏6、肛裂7、脱肛 8、直肠息肉七、中医皮肤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黄水疮3、蛇串疮4、面游风5、脚湿气6、粉刺7、瘾疹 8、湿疮 9、药毒10、摄领疮 11、白庀 12、猫眼疮13、风瘙痒 14、皮痹 15、天疱疮16、红蝴蝶疮 17、淋病 18 梅毒八、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3、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4、牵引术护理常规5、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 6 、骨折7、上肢骨折 8、下肢骨折 9、脊柱骨折10、骨盆骨折 11、脱位 12、伤筋13、腰椎间盘突出症 14、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法九、中医眼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内眼手术护理常规3、椒疮4、天行赤眼5、聚星障6、凝脂翳7、瞳神紧小 8、绿风内障 9、圆翳内障10、云雾移睛 11、视瞻昏渺 12、高风雀目13、风牵偏视十、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耳疖、耳疮3、耳鸣、耳聋4、耳眩晕5、中医鼻科一般护理常规6、鼻槁7、鼻鼽 8、鼻渊 9、鼻衄10、中医咽喉科一般护理常规 11、喉痹 12、喉关痈13、喉喑 14、急喉风十一、中医口腔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口疮3、牙宣十二、中医针灸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十三、中医肿瘤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放疗护理常规3、化疗护理常规十四、中医传染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3、时行感冒4、肺痨5、痢疾6、湿温7、肝热病 8、霍乱 (时疫) 9、艾滋病10、暑湿 11、登革热 12、炭疽13 、狂犬病十五、中医分级护理1、特级护理2、一级护理3、二级护理4、三级护理十六、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针刺法2、灸法3、拔罐法4、穴位按摩法5、刮痧法6、熏洗法7、全身药浴法 8、湿敷法 9、换药法10、涂药法 11、敷药法 12、贴药法13、药熨法 14、坐药法 15、中药煎煮法十七、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1、护理文件书写要求(1)、一般要求(2)、体温单书写要求及内容(3)、医嘱单书写要求及内容(4)、长期医嘱执行单(5)护理记录单书写要求及内容2、中医护理病历书写规范(1)、中医整体护理病历(2)、入院评估表 (附表8)(3)、护理诊断/问题项目表 (附表9)(4)、护理记录单(5)、出院评估表 (附表10)十八、中医护理人员职责、工作制度及质量要求1、护士职业基本要求(1)、热爱护理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强烈...(2)、作风上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严肃认真,...(3)、行为上要遵纪守法,公正廉洁,爱护集体,...(4)、仪容上要端庄大方,服装整洁,精神饱满,...2 、护理人员岗位职责(1)、护理副院长职责(2)、护理部主任 (总护士长) 职责(3)、科护士长职责(4)、护士长职责2.5 主任 (副主任) 护师职责2.6 主管3、护理工作制度(1)、护理部工作制度(2)、中医护理研究室工作制度(3)、急诊科护理工作制度(4)、门诊护理工作制度(5)、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6)、供应室工作制度(7)、查对工作制度(8)、交接班工作制度(9)、抢救工作制度(10)、消毒隔离工作制度(11)、病区护理文件管理工作制度(12)、物品、药品、器材管理工作制度(13)、血液净化中心 (室) 护理工作制度(14)、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制度4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1)、护理部工作质量要求(2)、病区护理工作质量要求(3)、急诊科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门诊护理工作质量要求(5)、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6)、供应室工作质量要求(7)、血液净化中心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8)、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1. 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外科胁痛一、定义:胁痛就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得病证,也就是临床上比较多见得一种自觉症状、二、临床表现1、肝郁气滞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起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暧气频作,得暧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肝郁脾虚胁肋胀痛,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面色萎黄,大便澹薄,纳食减少,身困乏力,口淡乏味,脘腹痞胀,苔白,脉弦。
3、肝胆湿热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 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4、瘀血阻络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瘙块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5、肝阴不足胁肋隐痛,悠悠不侏,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或两目干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三、一般护理1、按痛证得一般护理常规、2、卧床休息,病室宜安静,病情缓解后可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3、(1)密切观察胁痛得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因以及伴随症状以辨别实证与虚证。
如胀痛且痛无定处,多属气滞;刺痛剧有定处,多属血瘀;隐痛不已,多属肝阴不足;阵发性绞痛,多为胆石症状。
(2)观察体温、肤色等变化,若寒战高热,上腹剧痛,腹肌紧张,呈板状腹,呕吐,便秘等症,提示可能有胆囊化脓、穿孔等并发症,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抢救或手术前准备工作。
四、临证护理1、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十宣放血;湿热重者遵医嘱针刺胆俞、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
2、疼痛重者可叩捶胆俞与肝俞;或吴茱萸、食盐各适量,炒热熨胁痛区,用于气郁胁痛。
3、黄疸复者遵医嘱针刺至阳、腕骨、阴陵泉;或耳穴压籽肝、胆十二指肠、神门等穴或给予茵陈、虎杖煎汤代茶饮。
4、大便燥结可用大黄汤灌肠。
5、呕吐重者遵医嘱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或药物穴位注射、6、胁痛伴恶寒发热或厥脱者应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复感风寒邪。
五、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之食物,定时定量,忌食肥甘辛辣及嗜酒渡,宜食用水果、蔬菜、瘦肉及豆制品等清淡富有营养得食物、六、情志护理告知患者胁痛随情志变化而增减,故应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 避免过怒、过悲及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刺激可根据患者得兴趣爱好、文化素养,选择适宜得乐曲欣赏,以分散注意力,使患者心境坦然,气机条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急诊室环境(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据病症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3)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1)测量即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促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每日记录大小便次数1次。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20403 4FB3 侳30142 75BE 疾23082 5A2A 娪-|27825 6CB1 沱?23360 5B40 孀8、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
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
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9、遵医嘱准备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0、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2、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14、对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15、预防院内交叉感染(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40858 9F9A 龚* #38541 968D 隍j"16、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高热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所致。
以体温升高在39℃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表或在里。
急性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1)生命体征。
(2)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2、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A、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高热应卧床休息。
C、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D、对于时行疫疠引发的高热,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
E、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及时更换衣被,用温水擦身,定时变换体位。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A、体温骤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安等情况。
B、神昏谵语、肢体抽搐等情况。
26485 6775 杵q29164 71EC 燬39434 9A0A 騊-28356 6EC4 滄27909 6D05 洅23891 5D53 嵓C、吐血、咯血、衄血、便血、溺血等情况。
D、高热不退、大吐、大泻等情况。
E、高热、喘促、不能平卧、汗出等情况。
(3)给药护理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凉服。
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或热粥,以助汗出。
(4)饮食护理A、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腻之品。
B、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
C、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亦可选用芦根汤、淡盐水等以养阴增液。
(5)情志护理内伤发热多疗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
(6)临证(症)施护A、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
B、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温。
3.健康指导(1)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2)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
注意保暖,(3)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
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TrH635946 8C6A 豪M^34607 872F 蜯(4)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进机体抗病能力。
(5)积极治疗原发病。
(6)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中风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
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脑,涉及肝肾。
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状况。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闭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
2、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A、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
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挡保护。
C、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D、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
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E、伴神昏者参照本病护理。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27016 6988 榈IZ39965 9C1D 鰝38987 984B 顋34438 8686 蚆33991 84C7 蓇jA、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B、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给药护理A、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B、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C、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应立即报告医师。
D、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4)饮食护理A、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B、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以保持营养。
(5)情志护理A、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
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B、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6)临证(症)施护A、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B、元气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等救治。
C、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虚者加艾灸,必要时遵医嘱行留置导尿。
D、便秘者,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
.J_35331 8A03 訃x24253 5EBD 庽31481 7AF9 竹40689 9EF1 黱3、健康指导(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志过激而使疾病再度复发。
(2)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
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3)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
(4)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
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5)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
(6)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参加锻炼,加强肢体功能活动。
中暑因长夏之季,感受暑热之邪所致,以出汗、头晕、头痛、神疲、胸闷、心慌、泛恶、少汗,甚至汗闭、高热,严重者以神昏、抽搐、肢厥等为特征。
病位表里兼有,多在脾、心。
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和日射病,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1)中暑的经过和伴随症状。
(2)周围的环境、工作种类、生活方式。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暑热侵袭证、热盛动风证、气阴两伤证。
2、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A、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轻症中暑者,应迅速撤离现场,转送至阴凉、通风处。
患者取平卧位,松解衣扣,给予清凉饮料。
.2qO39518 9A5E 驞34969 8899 袙C、重症中暑者,立即送至抢救室,不宜搬动,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吸氧,遵医嘱输液治疗。
D、监测生命体征至意识清醒。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A、观察生命体征、体温、神志、瞳孔、二便、汗出、舌脉变化。
B、患者出现神昏、惊厥、四肢抽搐、息短气粗、四肢厥冷、冷汗不止、瞳孔散大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3)给药护理A、按医嘱用药,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B、服药期间,禁食辛辣、生冷、油腻等食物。
C、应用冬眠药物期间,要密切注意体温、血压、心率的变化。
(4)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多是清暑水果、蔬菜和绿豆汤等,忌食油腻及烟酒。
(5)情志护理A、中暑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医护人员须仪态稳重,工作有条不紊,以减少其紧张情绪。
B、对烦躁、焦虑不安着进行安慰,稳定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6)临证(症)施护A、口唇紫绀缺氧时遵医嘱及时吸氧。
B、出现四肢厥逆、面色苍白、冷汗不止时,遵医嘱艾灸。
C、抽搐痉挛者,注意安全,防止坠床。
30588 777C 睼33267 81F3 至35862 8C16 谖21658 549A 咚24784 60D0 惐37563 92BB 銻9D、大汗者遵医嘱用中药煎水代茶饮,频频冷服。
E、出现身热汗少、口渴不欲饮、吐泻等症者,遵医嘱给予藿香正气水口服及针刺。
F、神昏热厥者,遵医嘱鼻饲灌注醒脑急救中药或针刺治疗。
3.健康指导(1)保持情志舒畅,心情愉悦,使之气血通畅。
(2)注意水分的摄入,保持环境的通风,避免长时间在高温下工作。
(3)注意个人防护及个人卫生,在烈日下工作注意防晒;在湿热环境中宜穿宽松、透气及浅色衣服等。
(4)出现头晕、乏力、胸闷不适等中暑先兆,应迅速离开高温环境,在阴凉通风处安静休息,并服用清凉饮料及解暑药物。
(5)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夏季汗出较多者,应补充水分。
忌食油腻、辛辣、烟酒之品。
暴泻应感受外邪、疫毒或饮食、劳倦等所致。
以发病急骤、突然腹泻、暴迫下注如水、腹痛肠鸣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肠,涉及脾胃。
急性肠炎、食物中毒、胃肠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1)腹泻的次数、量、、色、性质及伴随的症状。
(2)近期进食情况、饮食喜好、生活习惯、居住环境等。
(3)肛周皮肤情况。
(4)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