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师道尊严”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说“师道尊严”

作者:乐为

来源:《高中生·快乐阅读》2010年第09期

现在一些学校的师生关系很紧张,学生不满教师,教师不满学生,时不时还爆发些小冲突。有舆论感叹:“师不师,生不生,如何得了?”

在学生面前故作深沉、故作严肃甚至故作凶恶的教师,学生肯定不会喜欢。但为什么有不少教师还是这样做呢?除了性格的原因,也许他们以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师道尊严”。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追溯“师道尊严”的由来,不能不提到《礼记·学记》。《礼记·学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翻译成现代汉语,大致意思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最难得的是尊敬严师。能尊严师,然后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重视学习。

《礼记·学记》中的这段话,是有严格的逻辑关系的。“严师出高徒”,在严师面前,学生才肯“尊道”。学生只有“尊道”,才能“敬学”,才能学“礼”,才能学到知识。但也有人对此大加批判,认为“师道尊严”并不是真正尊重教育和教师,而是把教育和教师作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工具,所以大吼“师道尊严可以休矣”。这种观点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问题的关键是: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需要教师去“教化”,去“传道授业解惑”。所以,单从这个层面上讲,主张抛弃“师道尊严”的论调,无疑是错误的。

千百年来,中国人信奉“严师出高徒”。我们的教育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严”字当头、“强制”盛行、绝对灌输,而不管学生懂不懂、爱不爱。在这个时期里,“师道尊严”完全蜕变成“专制”的代名词。到了20世纪末,中国流行“快乐教育”“素质教育”。这原本没有错,但不少学校喜欢一边倒,开始过分强调学生喜不喜欢、快不快乐,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古训都丢到爪哇国去了。许多教师再也不敢“严”了,生怕严而不当给自己惹麻烦。

国外有没有“师道尊严”?有!据说还相当厉害。有个朋友在国外很多学校都上过课,他说国外的不少学校远比中国的学校要求严格,绝对不像国内有的“教育家”鼓吹的那样宽松。在美国和加拿大,中小学学生在教室里是不能吵闹、随便吃东西的,也不能迟到。他们如果影响到别人学习,很可能被教师赶出课堂,甚至由家长领回家。学生犯了错误,校领导和家长都会过来帮忙。而不像中国,管不好学生,责任全在教师,而且他们在管学生时,还不能严。如果“严”出麻烦来了,全部责任都得由教师担着。

于是很多人羡慕起国外的教师,感叹“中国的教师越来越难做了”。这其中有社会的原因,但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尊师重教,教育兴国”的道理,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是懂的,只是真正落实起来,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