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东拐棒沟C形玉龙的工艺试析-CUHK

合集下载

赤峰地区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探析

赤峰地区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探析

赤峰地区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探析作者:崔岩勤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崔岩勤(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西辽河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之一,在出土的遗物中玉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目前已发表的资料看,有明确出土地点的红山文化玉器集中在辽宁朝阳地区和内蒙古赤峰地区。

赤峰地区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为研究红山文化时期玉文化的发展状况、社会经济、宗教信仰、丧葬习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关键词:赤峰;红山文化;玉器中图分类号:K87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001-07收稿日期:2016-02-24作者简介:崔岩勤,女,本科学历,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玉器、红山文化玉器、辽西河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

赤峰位于内蒙古东南部,下辖的旗县区有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克什克腾旗、敖汉旗、喀拉沁旗、林西县、宁城县、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

赤峰是红山文化最早的发现地,也是红山文化命名地。

赤峰地区红山文化遗迹、遗物非常丰富,其中玉器是重要的遗存之一。

本文依据目前已发表的考古资料、研究成果,对赤峰地区各旗县区内有明确出土地点的红山文化玉器进行分析,进一步认识红山文化玉器的特点及历史文化价值。

一、赤峰地区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状况从目前已发表的考古发掘、调查资料及研究成果看,在赤峰地区经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博物馆馆藏且有明确出土地点的红山文化玉器很多,分布在各旗县区,具体情况如下:翁牛特旗出土的玉器主要有三星他拉出土碧玉龙1件。

乌丹镇东柺棒沟出土黄玉龙1件。

海金山遗址出土长方形饰1件、角形饰1件、勾形饰1件。

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玉器较多,有玉猪龙1件、玉鸮2件、玉鸟1件、玉蚕4件、三联璧1件、勾云形器1件、玉珠68件、钩形器1件、玉斧2件、巴林石管2件、巴林石纺瓜2件、碧玺鱼1件,共计八十多件。

红山文化c型玉龙名词解释

红山文化c型玉龙名词解释

红山文化c型玉龙名词解释
红山文化C型玉龙是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因形状类似于英文字母“C”而得名。

它是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目前发现的体型最大、制作最精、形态最逼真、年代最为久远的碧玉龙形象。

C型玉龙通常是由绿色软玉制成,龙身光泽,蜷曲如钩,龙首作猪嘴形,长吻修目,头颈鬣飘摇。

它的制作工艺精湛,形态逼真,反映了早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原始文化原始崇拜。

C型玉龙被认为是中国龙形象的早期代表之一,具有浓重的幻想色彩,可能来源于野猪、马、熊等动物的形象。

它不仅是红山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玉器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华第一龙”考古新发现:龙的起源跟农业经济无关(多图)

“中华第一龙”考古新发现:龙的起源跟农业经济无关(多图)

考古学家确定红山文化C形黄玉龙的出土地"中华第一龙"考古新发现:龙的起源与农业经济无关(多图)黄玉龙出土遗址红山文化玉器具有典型的地域和时代风格,开创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史上的鼎盛阶段,由此使西辽河上游地区与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并列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两大雕琢和使用玉器中心之一。

有“中华第一龙”之称的中华C型玉龙则是红山文化玉器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类之一,目前所知能够确认出土地点的两件红山文化玉龙——C型碧玉龙与C型黄玉龙均出土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境内,被认为是中国龙的最早起源之一,由于两件玉龙均非科学考古发掘所获,对其文物性质和年代的认定界一直存在诸多争议。

日前,来自两岸三地近百名专家学者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举行了学术研讨会,发布了关于红山C型玉龙研究的最新成果,这也意味着关于这两条龙的种种争议暂时告一段落。

黄玉龙的故事令人拍案称奇两条龙的出土地基本确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刘国祥研究员告诉记者,“在考古学家看来,龙的问题无小事,经过2年多的不懈努力,我们最终搞清了两条龙的来龙去脉。

”中华C型黄玉龙的出土时间为1949年春季,出土地点为翁牛特旗乌丹镇新地村东拐棒沟自然村。

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C型碧玉龙的发现时间为1971年8月,其出土地点为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的赛沁塔拉村,是当地村民张凤祥在挖植树用的鱼鳞坑时发现的。

据介绍,有“中华第一龙”之称的C形碧玉龙1973年由张凤祥上交到了当地的文物馆,但大家对于它的认识还很粗浅。

直到1984年,辽宁省的牛河梁考古队员挖开了一座5000年以前的、陪葬有玉器的古墓,发现了红山文化时期精美的玉猪龙。

这一消息使文化馆的负责人贾鸿恩想起了碧玉龙。

经过请教专家确认碧玉龙也是一件国宝级的文物。

《文物》1984年第6期首次发表了贾鸿恩关于碧玉龙的资料,同期还发表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孙守道先生撰写的文章,两人均提出碧玉龙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遗物,其距今年代不晚于五千年。

深度鉴赏红山文化玉器,从它的功能、造型、工艺特点开始.

深度鉴赏红山文化玉器,从它的功能、造型、工艺特点开始.

深度鉴赏红山文化玉器,从它的功能、造型、工艺特点开始.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北方地区重要的文化类型,因1935年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

红山文化的地域较为广阔,跨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河北四省,影响更是十分深远,波及当时新石器时代的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地区。

红山文化十分发达,磨制石器十分光滑细腻,陶制品也十分丰富,但其最发达的无疑是它那令人神往的古拙玉器文明。

红山文化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凌源市牛河梁遗址,其在新中国成立前和成立后都出土了大量的红山文化玉器,后来在诸多遗址如凌源市的三官甸子、辽宁阜新市的胡头沟、内蒙古敖汉旗大洼等地也都出土了大量的红山文化古拙玉器,红山文化玉器在造型、做工、玉质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古拙玉器文明的顶峰,成为新石器时代文明的象征。

1.造型鉴赏红山文化的玉器造型十分丰富,常见的主要有勾云形器、玉龙、玉璧、玉联璧、玉璜、玉鸟、玉龟、玉箍、玉环、玉玦等,几乎囊括了新石器时代早期以来的所有玉器造型。

从具体造型上看,有的是新石器时代其他文化造型中常见的玉器造型,如玉璧、玉璜、玉环、玉玦、玉鸟等、像良渚文化玉器中也常能见到这些造型。

但也有很多造型是红山文化所特有的,如玉联璧、玉猪龙、玉箍等在红山文化玉器中经常见到,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

由上可见,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既有与新石器时代其古拙玉器文明相同的造型特征,同时也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另外,在细部上,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也具有鲜明的特征,最典型的如玉壁,不但有二联壁和三联壁,而且还有不规则的壁,常见的有介于椭圆和方形之间的玉壁,以及类似方形的玉璧。

这与后来人们对玉壁正圆形的解释有很大出入,与同时期良渚文化玉壁的规整圆的造型也有很大区别,但这正是红山文化玉壁造型的典型特征,也正是因此才形成了红山文化独特的玉器文化。

而且红山文化玉璧的造型绝不是一个特例,有很多的玉器造型在细部特征上都有别于其他古拙玉器,在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由此可见,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的最大特征就是超强的地域性,即超出了红山文化的地域界线也就没有了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

红山文化玉龙

红山文化玉龙

红山文化玉龙红山文化玉龙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作为一种抽象表现形式的龙,红山文化玉龙的出土,不仅证实我国文明起源的多元化,也为我们探索龙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实证。

龙的起源有各种说法。

云变说、闪电变说、蛇变说、牛变说、马变说、鱷变说、鱼变说、蜥蜴变说、海马变说等等,在研究红山文化玉器的龙的形象时,我们认为猪在龙的演变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一席之地。

红山文化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红山文化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它已经创造出名种形状奇特雕工精美的玉器,在已经发掘的红山文化的墓葬中,除玉器之外,没有或者少有陶器。

这些玉器从其出土的位置判断,它们已经具备宗教祭祀和象征主人权利的作用。

玉龙,就是红山文化玉器群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玉雕作品。

从这些玉雕龙中,我们不仅可以探索龙的起源及其演变的轨迹,或许,我们还可以由此叩开中华文明之源的大门。

墨绿色玉龙,高26厘米,完整无缺,体蜷曲,呈C字形。

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有鬣。

有4种动物的特征:鹿眼、蛇身、猪鼻、马鬃,证明了红山文化先民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龙背有对钻的单孔,经试验此孔用于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又名玉雕龙,蜷体玉龙。

中国是龙的国度,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龙,是中国古代人们心目中的神。

因此,红山文化玉龙的发现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红山文化玉龙已在多处发现,其中尤以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刻划的最为栩栩如生。

1971年,被考古界誉为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红山文化玉龙在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誉为“中华玉龙之乡”。

红山玉龙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

玉龙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

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

红山文化玉器制作工艺

红山文化玉器制作工艺

艺之中的, 并且承袭 了磨制石器工艺 , 是随着玉 、 石
的分化 逐 步演 化而来 的 ,但是 应 晚 于玉 石 的分化 ,
如果玉石分化是从 旧石器时期人们选择石料开始
的话 , 那 么 制玉 工艺 与炻 器工 艺分 化 就应 该从 新 石
器时代磨制炻器开始 。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工艺主 要有直接打击法、 砸击法 、 间接打击法三种 , 与制玉
“ 抛光” , 是用紫胶 、 木、 葫芦 、 牛皮及铜制的链子 , 磨 玉器的粗糙部位 , 使其平整。并通过应用氧化烙等 些化学粉剂原料作介质, 使玉器显露 出光洁 、 温 润 和 晶莹 的质 地 。琢磨 也是加 工 玉器 的重要 手段 。

切割成材技术 ,使器物大致具备要加工的形状 , 经
翼。 红山文化玉器上的另一种装饰是在玉器表面磨 出一种很浅的瓦沟状文饰。 这种纹饰主要用于对较
工艺联系较少。“ 磨制工艺 , 是把炻器表面磨光、 磨 出刃锋 , 并把石材磨制成型 , 这在炻器的制作上无
疑是一项重大的进步。 ” 磨制石器工艺过程 : ( 1 ) 切 割。将石材打制或切割成一定形状的粗坯 , 在扁平 的石材上加沙蘸水 , 用木片压擦 , 从两面切成沟状 ,
Au g . 2 01 3
红 山文 化 玉 器 制作 工 艺
吕昕娱
( 赤峰 学院 摘 历史文化 学院,内蒙古 赤峰 0 2 4 0 0 0 )
要: 红山文化玉器是 西辽河流域 史前玉文化发展 到鼎盛阶段的代表 , 在这一时期玉器的制作工艺
也 日渐成熟完善 。 红山的先 民们在制作玉器方面已能成熟掌握切割、 琢磨、 圆雕、 浮雕、 透雕等基本方法 , 同

点一点地琢磨而成 。 制玉工艺品最早是源 自石工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及相关问题试析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及相关问题试析

Vol.36No.1Jan.2015第36卷第1期2015年1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 oc.S ci )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我国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

距今6500~5000年前,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大、小凌河流域。

红山玉器是红山文化最突出的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史前玉器发展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山文化玉器的出现,真实地传递了远在五六千年前,辽河流域部落的生活习俗、图腾崇拜和艺术美感等。

从考古调查或发掘的红山文化资料可知,红山玉器无论是造型特征,还是雕琢工艺以及用玉制度都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色,是东北地区史前玉器雕琢和使用进入鼎盛阶段的主要标志。

本文拟对红山文化玉器的创造基础、造型题材、造型特征及造型动因等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以便进一步探讨红山玉器的文化意蕴和中华文明起源问题。

一、红山文化玉器的创造基础及造型题材对红山文化玉器种类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认为按造型题材分为动物形和一般佩饰两大类。

另一种认为依造型题材和使用功能的不同分为装饰类、仿工具类、动物类、特殊类四种。

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离不开玉器的造型题材这一基本要素。

红山玉器最常见的是各种动物形玉器,具体造型有玉龙、玉猪龙、玉鸮、玉鸟、玉龟、玉鱼、玉蚕等。

佩饰形玉器中以勾云形佩饰、玉箍形器最为惹人注目,此外,还有玉环、玉珠、玉玦、玉璧等小型佩饰。

追求神似,讲究和谐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一个突出特征。

红山文化玉器之所以种类繁多,造型独特,是有其一定的创造基础和历史渊源的。

红山文化玉器和南方良渚文化玉器已被学术界公认为是代表史前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红山玉器的创造基础是受自然环境、主题观念即“唯玉为葬”思想和细石器制作技术的影响。

首先,红山文化时期的自然环境,为红山先民玉器的创造特别是在造型和纹饰上带来了灵感。

在这一时段存在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和红山前期文化遗址中,都出土有大量的原始农具、捕鱼用具、动物遗骨和木炭,表明当时的西辽河流域一带,在农耕兼营狩猎的聚落周围,分布着广阔的森林草原和面积足够的水域。

关于红山玉龙的简介

关于红山玉龙的简介

关于红山玉龙的简介
红山玉龙,又称为红山文化玉龙,是1971年在内蒙古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出的一个玉制的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这条玉龙是用一块完整的蛇纹石质岫岩玉雕刻而成,整体呈勾曲形,身体卷曲,如同一根“C”字。

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通体琢磨光滑,工艺精湛,线条优美流利,表现了远古时期人们的卓越艺术才能。

红山玉龙的用途目前尚无定论,但因其高达26厘米,显然并非配饰之物,推测可能是用于宗教图腾象征或是用于祭祀的礼器。

这条玉龙在考古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研究中国的龙文化、古代玉器艺术以及红山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红山玉龙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这个国宝的发现和保存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艺术珍品,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古代人类的文化和智慧。

红山古玉的发现及C型龙的演变

红山古玉的发现及C型龙的演变

红山古玉的发现及C型龙的演变早在20世纪初年,日本著名古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先生为了研究东亚、东北亚地区的史前原始人类遗迹,曾来内蒙古南部及热河地区(今河北省承德一带)进行考古调查。

在林西县及赤峰红山地区的老哈河支流――英金河流域发现了古人类的史前文化遗存。

1919年法国神父学者桑志华、德日进先生又在这一带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和多处史前文化遗址。

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再次考查内蒙古及热河地区。

1930年我国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对这一地区又进行过多次考查,历尽艰辛,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会同考古学家裴文中、尹达等学者对这一地区的史前文化现象认真研讨,提出了很多预见性的课题。

并拟定编写《新石器时代》一书。

1935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滨田耕作、水野清一先生再次来到内蒙古赤峰“红山后”,在日本军队和警察的保护下,对史前红山遗址进行了局部发掘,获得了大量的实物数据及红山遗物。

其中将部分红山古玉转移到黑龙江某伪满警官学校的日本警官之手。

光复前,该警官以200两黄金抵押给该校华人“警正”朱××(已故)。

1938年日本考古学会发表了《赤峰红山后》的考古发掘报告,这篇报告内容丰富、数据详实,成为后期研究红山文化遗存的主要依据。

70年代前后,内蒙古的文物商店及县文化站,不断有老乡送来古玉件出售,在农村大集的地摊上也时有形态古怪的玉器出现,引起了文物部门的重视与关注,最后用跟踪尾随的办法,发现卖古玉的农民居住地多在红山文化遗址的周边地区。

1971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村,一个牧民在出工种植防风林的河滩上发现了一件墨绿色岫玉琢制(高26cm)的C字形大型玉龙,其造型粗犷简洁、昂首扬颈、弯背卷尾,无肢无爪、身如蟒蛇、长鬣飘举、势若凌空、工艺原始、雕刻细腻、内涵神秘、静中极富动感,雄壮矫健、精美绝伦,绝非夏、商、周三代之器。

经辽宁省考古专家郭大顺、孙守道先生认真研究,被认定为史前红山文化之典型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及相关问题试析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及相关问题试析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及相关问题试析作者:吕富华吕昕娱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吕富华,吕昕娱(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

红山玉器是红山文化最突出的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量的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向世人展示了红山玉器丰富的文化内涵。

红山玉器独特的造型设计和精湛的雕琢技艺,在我国玉器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对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及相关问题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发掘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从玉器造型特征中汲取营养服务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更进一步深刻认识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造型动因中图分类号:K87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012-04收稿日期:2014年12月10日作者简介:吕富华,女,1978年生,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吕昕娱,女,1963年生,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专门史、历史文献学。

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我国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

距今6500~5000年前,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大、小凌河流域。

红山玉器是红山文化最突出的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史前玉器发展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山文化玉器的出现,真实地传递了远在五六千年前,辽河流域部落的生活习俗、图腾崇拜和艺术美感等。

从考古调查或发掘的红山文化资料可知,红山玉器无论是造型特征,还是雕琢工艺以及用玉制度都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色,是东北地区史前玉器雕琢和使用进入鼎盛阶段的主要标志。

本文拟对红山文化玉器的创造基础、造型题材、造型特征及造型动因等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以便进一步探讨红山玉器的文化意蕴和中华文明起源问题。

一、红山文化玉器的创造基础及造型题材对红山文化玉器种类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设计的理论分析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设计的理论分析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设计的理论分析根据目前考古资料所知,我们所说的高古玉一般分为新石器时代玉器和商周、战汉时期。

而新石器时期的玉器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及辽河流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目前最早的文化遗址发现集中在辽河流域的查海文化、兴隆洼文化,其中也包括后来被我们统称统称的红山文化;在同一时期存在的还有长江流域,这里主要有代表的是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北阴阳营文化、薛家岗文化包括沿长江流域顺流而下的崧泽文化,后面有影响力的良渚文化、大溪文化等,还有就是沿黄河流域出现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以及黄河源头,青海区域的齐家文化等。

在这些璀璨耀眼,光彩夺目众多的史前文化玉器中,尤以北方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玉器最引人注目,并成为两个地域的代表性玉器,成为史前文化玉器研究的热点。

它们相互对应,又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又自成体系,似浩瀚宇宙中漫天的星光。

红山玉龙在万年以前的古老的中国大地上,交相辉映,叠彩纷呈,各具风骚。

从制作的工艺风格上来说,目前我们所见到的经过考古和博物馆早期征集回来的玉器实物中,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造型普遍浑厚凝重、概括而洗练,从造型的设计上,很难揣测古人的意图和制作的原始图形,擅长从总体上把握对象。

很多的器物表面琢制上一般不加以修饰,或仅采用少量阴刻线条,用寥寥数笔的琢磨线痕表现一下所要描述的鸟头、羽翅、兽面及獠牙。

从工艺造型的角度来看,它们虽然整体设计简单,质朴无华,琢磨方便,但仅用廖廖几笔的线条,就仿佛再现了器物整体造型,它的设计来源那种貌似形似和关键部位的神来之笔。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些看似简单,容易模仿的玉器作品,在当时看来绝非是单纯地对自然景物的一种描写。

无论是那些作出展翅飞翔状的猛禽,还是那些被神化了的一些动物形象,它们应代表着当时人们的一种神圣的情感和某些特殊的观念。

特别是在红山文化时期,那些玉器所独有的玉器造型,例如玉龙和兽形玉饰(猪龙),更使我们无法解读,感到神秘莫测。

翁牛特旗两条C形玉龙探源调查揭秘

翁牛特旗两条C形玉龙探源调查揭秘

翁牛特旗两条C形玉龙探源调查揭秘东拐棒沟出土的中华黄玉龙(现展藏翁牛特旗博物馆)中华C字玉龙出土地三星他拉遗址龙脉山著名史前考古学家苏秉琦鉴赏C形碧玉龙撰稿:两条C形玉龙探源调查组修改:张国强孙国权一、碧玉龙出土探秘1、碧玉龙睡卧三星他拉龙脉山五千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又是中国人的象征。

龙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历代帝王为之尊崇、万民为之敬仰。

但史前有没有龙,龙是什么样的,是灵动之物、还是图腾?这些谜团,吸引着历代无数志士仁人在不断地追寻探索,终没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考古界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古人类学家贾兰坡、中国史前考古界泰斗苏秉琦的引领下,进行了探索、发掘、求证。

经他们实地踏查推定:中国中原、北方地带蕴含着未知辉煌灿烂的历史。

具体地点在哪、会出现什么奇迹,尚不得而知。

但是,历史的新发现,往往是在不经意之中走到了人们的近前。

1971年,翁牛特旗乌丹镇三星他拉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张凤祥,就在他们村后小山上挖出了如今震惊世界的宝物———碧玉龙(现在人们知道是五千年前的玉龙了)。

远望古人藏玉龙的小山,是一波三折的龙脉山,它东西走向,长约3公里。

西龙头扬起,地面相对高度约100米;东是龙尾,龙尾一直延伸到布日敦湖中。

而碧玉龙出土地点,从东西走向看,恰好正是在龙脉山中间,南北观看正是在偏南的阳坡之上。

这种藏玉龙的形制给考古者带来了令人费解的一道难题,按常理,红山文化时期古人用于祭祀的玉都放在山头上,可它偏偏在小山之中。

它的藏点似乎与同一时代的墓葬相似。

但据挖掘者介绍:“它就在土层一铁锨深(约20-30公分)、石板下一铁锨深(约30公分)、内径约30多公分的窖中挖到的,周围除了小碎石以外,什么东西都没有。

”这显然不是墓葬。

那这种藏玉龙的形制意味着什么?史学界、考古界有诸多的说法,目前尚未统一。

但有一点得到了共识,那就是苏秉琦先生所说的:史前玉龙只有在红山文化区、黄帝所略的时空框架区域内才能出现。

这就应验了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2、碧玉龙出土的前后出土碧玉龙之地是三星他拉,地名普查后改为赛沁塔拉,汉译为:有祭祀物的草甸子。

红山玉器②C形龙——中华第一龙

红山玉器②C形龙——中华第一龙

红山玉器②C形龙——中华第一龙玉器经过漫长旧石器时代玉石共存的孕育发展,到了新石器时代,便彻底与石器分离。

在东北地区辽宁仙人洞、黑龙江小南山和内蒙古兴隆洼玉器器型与砂绳切割技术的基础上,红山文化玉器在东北地区西南部开创了中国玉文化的第一个高峰,引领中国玉器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开启了中国玉文化的先河。

1970开始,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和辽宁省朝阳市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发现了近千处红山文化遗址。

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赛沁塔拉出土了一件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高26厘米,直径2.3厘米~2.9厘米,质量不足2千克,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

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目前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中华第一龙”是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从其首部特征看,吻部较长,鼻部前突,并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2个并排的鼻孔,似有猪首特征。

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首尾恰在一条线上,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心选择的。

1992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购了傅忠谟先生收藏红山C形龙,其由一整块黄绿色的闪石玉雕琢而成,整体呈长圆柱形,有着优美的虹形曲线。

高25.5厘米、最宽21.8厘米、曲长60厘米、直径2.2厘米~2.5厘米。

玉龙头部雕琢,梭形长眼凸出,边缘有单阴线勾出轮廓。

吻部长而前凸,鼻上翘,嘴及下颚以几道简练的阴线纹刻划。

脑后长鬣飘逸,神气生动,边缘呈刃状。

龙身光素,无肢无爪,无角无鳞,躯体似蛇,遒劲有力。

玉龙中部有穿系孔,两面对钻,如果以绳系挂中孔悬置,则正好水平平衡。

距今6000年~5000年的红山文化玉猪龙和C形龙的发现,不仅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而且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

5000年前长江流域的凌家滩文化和4600年前石家河文化中的龙形玉器,演绎着红山龙形玉器的南方版本。

在华夏进入文明时代后,“龙的传人”群星闪耀,延绵不绝。

红山文化玉龙原型及造型方法探析

红山文化玉龙原型及造型方法探析

红山文化玉龙原型及造型方法探析作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16期摘要:文章通過对三星他拉遗址出土碧玉龙的造型进行分析,探究它的原型以及承继、演化的关系,最终得出红山玉龙的造型方法为形与形的相加,是在以玉玦为母体的基础上增加动物的某些具象的特征,逐步抽象、演化、发展而来。

关键词:“C”字形玉龙;类“C”字形玉龙;玉玦1971年春,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遗址出土了一件大型圆雕碧玉龙(图1:1),玉龙造型规整,刚劲有力,长鬃高扬,威风凛凛,被称为“华夏第一龙”。

中华儿女自诩龙的传人,在悠久的文化传承中,龙文化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这枚玉龙的发掘出土,更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崇龙文化提供了实证,极大增强了龙的子孙们的民族自豪感。

此件玉龙造型精炼、灵动,形神兼备,为后世所惊叹。

若用现代装饰造型手法来分析,集合了省略、夸张、几何化、嫁接等多种变形手法于一身。

在赞叹的同时,我们也必然会反思,这件玉器诞生于距今5000余年前的原始先民之手,为何当时已经达到了如此高的审美和造型水平,难道先民们已经掌握了如此复杂的装饰变形手法?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理安·艾斯勒指出:“史前史就像一个毁坏或丢失了大部分部件的巨大的拼版玩具,完全恢复原状是不可能的。

但是,精确地恢复史前史的原状最大的困难并不是我们缺少许多部件,而在于流行的规范使这种恢复工作很难确切解释我们已有的部件,而且很难设想同这些部件相符合的实际模式。

”①这一观点提示我们,对于历史遗存,不能按照我们习惯的思维模式去诠释,也不能用既定的框框去限定,而应该以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线索去推测,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更接近事实的真相,为我们的疑问给出答案。

要分析、探究先民的造型设计模式,必须把玉龙还原到它诞生的文化语境中去。

三星他拉遗址出土的碧玉龙是红山文化具有代表性的玉器,所幸它并不是孤例。

若从造型相似性的角度去归类,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黄谷屯遗址的玉龙(图1:2)与其较为接近,亦为圆身,体卷曲,呈“C”字形,吻前撅,略上翘,颈后有长鬃,背部有钻孔。

红山古玉的发现及C型龙的演变

红山古玉的发现及C型龙的演变

红山古玉的发现及C型龙的演变早在20世纪初年,日本著名古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先生为了研究东亚、东北亚地区的史前原始人类遗迹,曾来内蒙古南部及热河地区(今河北省承德一带)进行考古调查。

在林西县及赤峰红山地区的老哈河支流――英金河流域发现了古人类的史前文化遗存。

1919年法国神父学者桑志华、德日进先生又在这一带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和多处史前文化遗址。

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再次考查内蒙古及热河地区。

1930年我国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对这一地区又进行过多次考查,历尽艰辛,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会同考古学家裴文中、尹达等学者对这一地区的史前文化现象认真研讨,提出了很多预见性的课题。

并拟定编写《新石器时代》一书。

1935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滨田耕作、水野清一先生再次来到内蒙古赤峰“红山后”,在日本军队和警察的保护下,对史前红山遗址进行了局部发掘,获得了大量的实物数据及红山遗物。

其中将部分红山古玉转移到黑龙江某伪满警官学校的日本警官之手。

光复前,该警官以200两黄金抵押给该校华人“警正”朱××(已故)。

1938年日本考古学会发表了《赤峰红山后》的考古发掘报告,这篇报告内容丰富、数据详实,成为后期研究红山文化遗存的主要依据。

70年代前后,内蒙古的文物商店及县文化站,不断有老乡送来古玉件出售,在农村大集的地摊上也时有形态古怪的玉器出现,引起了文物部门的重视与关注,最后用跟踪尾随的办法,发现卖古玉的农民居住地多在红山文化遗址的周边地区。

1971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村,一个牧民在出工种植防风林的河滩上发现了一件墨绿色岫玉琢制(高26cm)的C字形大型玉龙,其造型粗犷简洁、昂首扬颈、弯背卷尾,无肢无爪、身如蟒蛇、长鬣飘举、势若凌空、工艺原始、雕刻细腻、内涵神秘、静中极富动感,雄壮矫健、精美绝伦,绝非夏、商、周三代之器。

经辽宁省考古专家郭大顺、孙守道先生认真研究,被认定为史前红山文化之典型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的工艺及工痕

红山文化玉器的工艺及工痕

红山文化玉器的工艺及工痕红山文化玉器的工艺及工痕是一个不好谈明白的题目,因为谈明白工艺及工痕需要先搞清楚工具,很可惜先民们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文化期制玉工具的记载,或者即使留下了我们还没出土和发现。

关于红山文化的工具问题已经争论多年,到现在也还没有定论。

关于红山文化的制玉工具观点无怪乎两种:一种观点认为:红山文化处在新石器时期,那时工具还很落后,制玉水品还很落后,工具还很原始。

原料一般来自捡拾的成料(籽料),还没有掌握开料的技术;制玉的工具大略是硬度比较高的石核、玛瑙、和硬度达到莫氏7度以上的优质黄玉,打磨工具主要是砂岩等,至于方法无怪乎是原始的敲打、钻磨、琢磨、刮擦、划刻、原始的管钻工法(老鹰的骨骼、竹管加解玉砂)、原始的实心钻功法(木棒加解玉砂)、原始的线裁法(麻绳、兽皮加解玉砂)等,制玉难度大,耗时费力,玉器图案简单纯朴,成品玉器朴拙有原始的美感。

另一种观点认为:红山文化时期古人已经掌握了先进的开料技术、有尺寸较大的片状轮式开料工具,甚至已经有了高级的管钻、高级的砣机等,利用砣具雕刻、抛磨,制玉工具先进,工艺先进,速度快捷,功法精妙,图案精美,朴素中显露智慧。

究竟何种观点正确呢?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先进和落后的制玉工具同时存在,先进和原始的制玉方法和谐并生。

我们将这个话题简单化,从线裁痕、片裁痕、实心钻痕、管钻(空心钻)痕、刮擦痕、打磨痕、砣痕等几方面揣摩红山工痕。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红山制玉工艺也是综合使用的,在一件玉器上存在多道工序,多种制玉手法并用的现象,这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只不过我们为了学习方便,分解了而已。

第一:线切割痕因为线比较软,沾上泡水的解玉砂后,两手拉磨容易控制方向,加工出曲面的玉料,这是其他工具所不具备的。

哪究竟先祖用的什么“线”来裁的呢?其实这不重要,很多教授用麻绳、兽皮做过实验,效果不错。

重要的是通过观察线裁痕的曲线的自然分布和皮壳氧化特征,找到辨别真假线裁痕迹的方法。

红山文化玉器的加工工艺

红山文化玉器的加工工艺

红山文化玉器的加工工艺红山文化玉器的加工至今还是一个谜,我们现在还不能解释史前时代人类是用什么工具来雕刻玉器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人们经常用来解释古时玉器加工的老话,它被解释成为用比玉更硬的石头来加工玉器,因此有的专家认为刮削器就是加工玉器的工具,也有的专家认为是用鲨鱼的骨头来雕刻玉器的,因为在史前文化遗址中曾发现鲨鱼的骨头。

笔者认为,上述说法应该不会错,但不全面。

我们虽然不能确切知道红山文化玉器是用什么工具加工的,但是还是能从红山文化玉器本身观察到其工艺特征。

我们已经知道,红山文化玉器的玉材多为岫岩玉(蛇纹石),硬度为4-6摩氏度。

一般来说,红山文化玉器大多着重平面的大块抛光,仅在眼部、口部和足部作精细的雕琢。

它的器形多为扁平体,无论单面或双面雕琢均有厚薄变化,常将器物外轮廓琢成薄形钝刀状。

玉器中也有立体圆雕的艺术品,堪称史前人类雕刻的杰作。

红山文化的玉器加工工艺,擅长以磨碾手法制作类似泥塑刮削效果的沟槽,即我们习惯称之为瓦沟纹的纹饰。

同时还经常出现压地隐起的阳纹和斜面棱线,称之为凸弦纹,有的棱线触之有感,视之不见,说明琢磨十分精细。

在红山文化的后期,可以发现在隐起图案上加刻的阴线纹。

红山文化的玉器很多都琢有孔洞。

在没有使用金属工具的红山文化时期,人们的琢纹手段和技术,表现出相当的原始性。

它做工朴拙,线条简单,而且由于琢刻工具的原因,沟槽呈浅斜切状。

这种被称为瓦沟纹的工艺,可以明显看出其加工的方法。

下面,笔者把能体会到的红山文化玉器加工工艺介绍给读者。

(一)琢纹的加工工艺。

从红山文化现存的玉器来看,红山文化时期已经发明了铊具。

铊具是历代玉工雕琢纹饰的主要工具,也应该是红山文化玉器加工的主要工具。

台湾的吴棠海先生认为:红山文化玉器“大多数以逐段雕琢的方法完成纹饰制作,所雕琢的线纹具有中间宽深、两端尖浅的特征”。

吴先生讲的是有道理的,从前面介绍的勾云形佩上的瓦沟纹上就可以看出这种工艺的特征。

细数红山文化的典型器型及其细节特点(一)

细数红山文化的典型器型及其细节特点(一)

细数红山文化的典型器型及其细节特点(一)C形龙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玉龙,其身体卷曲内弯呈“C”字形。

头部较长,龙嘴前伸略上翘,嘴紧闭,前端平齐并有对称的两个圆孔。

双眼微呈梭形,额及颚底有细密的方格网状纹。

颈背部有一长鬣,末端向上卷,约占龙体的三分之一,背部中央有一两面对穿的圆孔,似作系挂之用。

龙体光素,琢磨细腻。

玉猪龙呈“C”形。

兽头较大,两只近三角形的大耳竖立于头顶,鼻梁微凹,嘴部略凸,前端并列有两个圆形鼻孔。

口微张,外露一对獠牙。

圆眼周围有双圈或扇形眼眶,口与眼之间还有多道横向沟纹皱褶,极富猪的特征。

整体除头部外,光素无纹,首尾之间常切磨一横向切口,或完全断开,或内壁有少许相连。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其形象可能来源于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猪,是一种高度概括化、图案化的猪首形象,也是一种被神化了的神灵崇拜物。

龟造型较为写实,一般龟背近圆形或椭圆形,外缘分别琢出近三角形的头及短粗的四肢。

有的还有三角形尖状尾。

腹部正中有一竖脊,脊正中横穿一孔。

工艺虽然简单,又无图纹装饰,但寥寥数刀,就把龟的结构特征刻画的生动形象,可见当时的玉雕工艺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了。

鸮鸟造型基本呈方形或长方形,线条简洁明了,仅具轮廓而已。

大多双翅平展作飞翔状,并多用去地隐起的阳纹线表示翎羽。

头部浑圆微凸,嘴呈鹰钩形,尾平齐且较宽,双爪多以浅浮雕手法,或隐或现的收于腹部。

这种飞禽,并不是单纯的模拟写实,也应是当时备受先民敬仰和推崇的一种神物。

凤鸟扁薄片状,正面雕琢凤体,背面光平。

凤呈卧姿,曲颈回首,高冠,圆眼,疣鼻,扁喙带钩,背羽上扬,尾羽下垂,凤爪隐露,背面有四组横穿孔洞。

蚕造型肥胖呈浑圆状,头部平齐,并以双圈纹为目,背部内凹而且还用数道凸弦纹装饰简化的躯体,尾部呈圆弧形,蚕体两侧及腹部平直,穿孔或头尾贯通,或腰间横穿。

红山文化玉龙

红山文化玉龙

红山文化玉龙
索秀芬;李少兵
【期刊名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39)005
【摘要】红山文化玉龙发现数量较多,分为兽首龙、猪首龙和鸟首龙.红山文化玉龙造型为昂首、弯背、卷尾,整体大致呈圆形,首尾相接或相对.首尾相连者呈环形;首尾之间有小缺口者呈玦形;首尾之间缺口较大者呈"C"字形.使用方法是吊挂在巫师胸前.玉龙是想象的灵物,是被崇拜和祭祀的对象,是巫师通天地的法器之一.通过玉龙通天达地,达到人与神的沟通,以实现人们祈祷的目的.
【总页数】4页(P61-64)
【作者】索秀芬;李少兵
【作者单位】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1;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
特,01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浅析凌家滩、红山文化玉龙、玉龟的文化内涵——兼谈史前社会晚期的几个特点[J], 陶治强
2.读解凌家滩、红山文化玉龙的社会文化内涵——兼谈史前文明因素特点 [J], 陶
治强;张后武
3.红山文化“玉龙”中的“猿” [J], 徐峰;
4.红山文化玉龙原型及造型方法探析 [J], 张晶
5.红山腾出“中华第一龙” 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之红山玉龙 [J], 多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山文化东拐棒沟C形玉龙的工艺试析邓聪(香港中文大学)刘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一、前言近世是中国学术飞跃发展时代,考古发现使中国古代史的景象完全改观。

当前考古对中国玉文化认识, 同样出现了革命性变化。

古代中国科学智慧的早熟,充分表现于东北地区8000年前兴隆洼文化真玉(软玉)文化的发现。

然而,其后继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之玉器群,如横空出世,玉质精美,造型奇特,工艺精致,往往让人有不敢置信的感觉。

其中,尤以红山文化的C形玉龙,更是中国史前玉器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重要器物之一。

从2008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在赤峰开展了国家科技部支撑“中华文明探源工程II--红山文化玉器工艺项目”课题。

其后此项目在赤峰和沈阳等地顺利开展,取得极其丰硕的成果,初步完成了第一期的工作。

我们在2009年完成的“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玉器制作技术研究”初步报告,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袁靖先生统筹发表,此外正式详尽的报告,计划以分册专项形式,公诸于世。

然而,近来由于涉及此项课题中之一内蒙翁牛特旗博物馆馆藏C形玉龙(又称为黄玉龙,与赛沁塔拉碧玉龙对应),受到学术界及社会普遍热切的关注。

因此,我们把有关此玉龙工艺研究的初步成果,个别抽出提前发表,以飨告国内外红山文化玉器同好殷切的期待。

我们相信,学术界应将最新知识,迅速传达到社会广大民众之间。

而学术界亦因此与广大社会群众会有更紧密的联系,从而又得到社会更大力的支持。

2008年8月15至16日,我们在翁牛特旗乌丹镇翁牛特旗博物馆内,对C形黄玉龙进行多角度的拍摄及硅胶微痕复制。

其间,据悉过去此玉龙出土地点,一直未能确定。

我们恳请翁牛特旗文化局及博物馆同仁,核实此玉龙出土准确地点。

经过近近两年多努力,探访相关人士百人次,在相关遗址采集实物标本上千件,直至在2010年10月下旬,由学界最终确认此件玉龙出土地点为翁牛特旗乌丹镇新地村东拐捧沟红山文化遗址群中(图版一)。

2010年11月2日,新华网上以“中国国宝:华夏第一龙出土地被专家最终确定”,公布东拐棒沟C形玉龙准确出土地点的突破性发现,并由学界证明这件玉龙是红山文化玉礼器中的重器,显示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项重要成果1。

这项消息如春雷突发,包括国家文物局为代表以至国内外数百家网页媒体迅即的转载传播,引起了一般社会及地方政府对东拐棒沟C形玉龙再度的重视。

2010年10月27-28日,在翁牛特旗政府支持下,在乌丹镇举行就“中华C形黄玉龙发现与研究学术会议”,出席有两岸三地的学者。

其中,对东拐棒沟C形玉龙研究的突破性认识包括两点:其一:由刘国祥所发表《红山文化C形黄玉龙发现经过及出土地点考察》。

介绍自2008年8月以来,由翁牛特旗文化局和博物馆组成的C形黄玉龙出土地点调查组,如何找到C形玉龙的真正发现者马忠信(已去世)的夫人,详细讲述其中发现经过。

此后2010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与翁牛特旗文博工作者对东拐棒沟及周边遗址进行了调查,东拐棒沟遗址总面积约三万平方米,地表采集到红山文化陶片及石器。

还调查了东拐棒沟东北约2.5公里的大窝铺遗址,面积约5平方米,地表可见成行排列的房址灰圈。

其二:由邓聪、刘国祥发表《中华C形黄玉龙工艺分析》。

报告了我们在2008年8月15-16日在翁牛特旗博物馆内东拐棒沟C形玉龙考察成果,分析了玉龙制作几个工序,以及在香港中文大学以SEM显微镜初步观察玉龙下颌纹饰硅胶的一些成果。

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学界对红山文化玉器特别是对C形玉龙的认识,经历了相当曲折的过程。

二、对东拐棒沟C形玉龙的一些疑虑一直以来,学术界对红山文化的玉器,存在有不少的疑虑,郭大顺先生,概括为两点:其一,对红山文化玉器所属时代怀疑;其二,认为红山文化玉器并非中国文明起源的主流文化,涉及红山文化玉器对后世影响的评估2。

首先,如1981年第三届中国考古学会年会上,东北学者公布赛沁塔拉红山文化C 形玉龙时,虽然引起较多的关注,但更多的还是来自考古界的疑虑。

最近2008年《考古学报》中,还登载了完全否定赛沁塔拉C形玉龙为红山文化玉器的论点,反映过去近二十多年来,对红山文化玉器年代疑虑仍不绝如缕。

迄今学界从玉器的工艺学角度考察,对东拐棒沟C形玉龙的认识,亦存在着不少的差异。

贾鸿恩先生第一次报道东拐棒沟C 形玉龙时(原报告误作黄谷屯出土),可能是由于以赛沁塔拉C形玉龙先入为主,认为前者的“……雕刻风格、工艺水平以及所表现的粗劣、简单的原始特点……”3。

此后,这件玉龙被认为粗劣和简单的形象,挥之不去。

牟永抗先生对中国史前良渚文化玉器有开创性贡献的考古学家。

据他从玉工艺上的认定,此玉龙“鬣毛整体平直,外缘斜杀如刃边,近似红山风格,但两侧弧坡基本保持对称与红山有别。

……此器之细部若与三星他拉相比,此器缺少鬣背及斜刃部二处阴刻细线。

红山时代的玉工艺也有优劣之分,已知玉勾龙不一定琢于同年代”4。

牟先生认为此玉龙工艺风格,一方面有红山文化玉器的特色,也具备别于红山文化玉器的特色。

笔者后来曾有多次机会,向牟先生当面就C形玉龙的问题讨教请益。

从而知悉牟先生对此玉龙最深刻印象,是显现得有点过于“整体平直匀称”,为史前的玉器所罕见。

另一方面,可能是受到学术界由来已久对红山玉器年代疑虑的影响,牟先生认为此玉龙年代,不应过早锁定在红山文化之内。

牟先生提出以是否有考古发掘品作为验证最重要的标准,当然是有一定的道理。

总之,东拐棒沟C形玉龙整体均称的形态,却使牟先生产生更多的疑虑。

此外,如日本著名学者林巳奈夫先生,在他的《中国古玉器总说》(1999年) 一书中也曾讨论C形玉龙工艺与年代关系。

林先生称C形玉龙为“勾龙形品”。

据他自己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对赛沁塔拉C龙实物的观察,该龙头上羽冠、尾端,与裁缝所用Spatula 刃部相似,如果以之与红山文化中的钩形器柄部的顶端边沿、勾云形器四侧的勾角比较,或者与其它红山文化玉器相互对比,均可以辨认此玉龙是属于红山文化的年代5。

很可惜,林先生当时没有谈及到东拐棒沟C形玉龙的发现。

但从林氏以玉器制作工艺角度的推理方式看,我们相信他一定认为东拐棒沟C形玉龙,是属于红山文化的年代。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朱乃诚先生在2008年《考古学报》的文章中,对东拐棒沟C形玉龙的工艺也作了一些讨论。

朱先生接受了贾鸿恩的意见,谈及此玉龙利用玉石天然赭黄色石皮作为龙的吻部及尾端。

朱先生更进一步发挥“使其吻部及尾端的色泽与龙体为优质黄色不同,呈赭黄色,似具有玉器制作的俏色工艺”,并随认为“而其所具有俏色工艺的特色,在新石器时代玉器制作工艺中,尚未见到其他的例子”。

他否定了东拐棒沟C形玉龙是红山文化的玉器6。

上述举出牟永抗、林巳奈夫和朱乃诚三位学者,均涉及C形玉龙的制作技术和风格,并讨论相关年代等问题。

看来,目前在未有考古科学出土此种玉龙的发掘品证实之前,从已采集有出土地点的C型玉龙本身风格及工艺技术的特征,应该是对此类型玉器年代的考察比较科学的根据。

以下我们简略对东拐棒沟C形玉龙工艺作初步的探讨。

三、东拐棒沟玉龙工艺学考察从考古学角度对玉器工艺技术研究,应包括对人类身体各种动作的分析,从物质文化提升到人类思想行为系统性的认识。

人的身体是实践技术最重要的道具。

在这样的工艺概念下,玉器制作连锁动作分析,从原料获得、制作、使用以至入土后变化过程和原因等,都视为对玉器工艺结构相关的有机组成环节7。

我们对东拐棒沟C形玉龙工艺学分析,也是从上述概念出发的,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如下:1、玉器表面痕迹的抽出。

玉器表面痕迹除文字描述,以实测绘图、单镜反光相机近摄,各种相适应的显微镜对微痕的观察。

2、从红山文化中不同遗址出土玉器相互对比分析。

其中尤以辽宁省牛河梁遗址出土大量有科学发掘出土玉器,作为同时代对比标本的分析根据。

3、从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不同时玉器工艺对比分析,作为认识C形玉龙制作技术特征的基础。

(一)原料目前东拐棒沟C形玉龙玉料来源,尚未进行任何科学鉴定,暂时只能以玉石的颜色包括基本色和特征色、光泽和透明度的表面特征去分析。

东拐棒沟C形玉龙在强烈背光下,有微透明的现象,整体表现为黄绿色到黄白的色调,是已知岫岩软玉中显着的特征色或本色。

我们初步判断是由岫岩一带所产软玉制成,也和大多数现今所知红山文化玉器的玉料,是比较相近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认为,黄绿色是岫岩软玉的特征色,从8000年前兴隆洼文化玉器开始,就已开创了黄绿色真玉文化传统的先河。

黄绿色玉器是中国以至东亚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很受推崇的颜色。

如果从对玉颜色的选择来看,理所当然东拐棒沟要比赛沁塔拉的C形玉龙的玉色,更具备中国新石器文化玉器传统的玉符上代表性意义。

(二)河砾(籽玉)玉料鉴别对东拐棒沟C形玉龙玉料的来源,最初研究者贾鸿恩认为:“其质料经过特殊的选择和处理,利用玉石天然赭黄色石皮,使其吻部及尾端呈赭黄色”。

这里所谓“玉石天然赭黄色石皮”,或者可以理解为砾石玉料的解释。

但毕竟东拐棒沟C形玉龙表面,并没有留下河砾玉料石皮的证据。

对红山文化玉器特别是一些大型重器,曾使用较多河砾玉料事实的认识,也是由2008年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红山文化玉器工艺技术研究工作中,才得到首次确认。

其中尤以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四号大墓内出土的玉人,最具有代表性。

据观察,该玉人头顶上仍保留了较完整原河砾玉料的表皮,也即是俗称籽玉外皮。

玉人的背后足跟,同样是覆盖了褐红色斑痕,从而可以大致推测河砾玉料原来体积的大小。

近年据北京大学王时麒教授等对岫岩软玉矿体产状考察,特别是对细玉沟一带玉矿出产的分析,河床中的软玉普遍特点都是表面有一层颜色的表皮,厚约几毫米到几厘米,但一般更多是1-3毫米左右。

河砾玉石表皮颜色,可以分为褐红色、土黄色、黄褐色和褐黑色四种。

而尤以褐红色的皮壳玉砾玉质量最好,多为质地很细腻的黄白色玉或黄绿色软玉。

褐红色皮壳往往具有油脂光泽。

王时麒教授等对玉皮的矿物成分、化学组成、物理性质等均有进一步分析8。

就以目前所知岫岩细玉沟软玉河砾皮壳分析可知,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器,就有不少可辨别为河砾玉料所制成。

如牛河梁河砾玉人头部表皮厚仅数毫米,表皮呈现油脂光泽,就是玉人细腻玉质最好的辩证。

同样最初在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四号墓玉猪龙的背后,也是留有鲜明石皮内褐红色皮斑9。

从以上岫岩细玉沟河砾玉料的认识,再配合牛河梁遗址出土玉器,使我们认识到红山文化玉器中存在着使用河砾玉料的事实。

东拐棒沟C形玉龙尾部虽然不见河砾最外的表皮,但从保留较大面积的褐色玉斑可以判断,这个位置与原河砾玉料石皮是相当贴近。

再联系到玉龙背部、吻部和尾部残留红褐色石皮斑考虑,东拐棒沟C形玉龙原料无疑为一个未经分割过河砾的原料。

唯有这种具有褐红石皮的河砾玉料,正是内里玉质细腻黄绿色软玉最醒目的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