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

合集下载

山中问答_山中问答的诗意及赏析

山中问答_山中问答的诗意及赏析

山中问答_山中问答的诗意及赏析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山中问答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开始,李白在安陆(今属湖北)居住十年,曾隐居碧山桃花岩。

此诗当作于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或公元730年(十八年)李白在白兆山桃花岩隐居时期。

原文:《山中问答》唐代: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余:我,诗人自指。

何意:一作“何事”。

栖:居住。

碧山:山名,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

一说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自闲:悠闲自得。

闲:安然,泰然。

“桃花”句: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载,东晋时,武陵有一渔人在溪中捕鱼。

忽进桃花林,林尽处有山。

山有小口。

从山口进去,遇一与外界隔绝的桃花源,里边的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此句暗用其事。

窅(yǎo)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别有天地:另有一种境界。

别:另外。

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诗意:有人疑惑不解地问我,为何幽居碧山?我只笑而不答,心里却一片轻松坦然。

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

此处别有天地,真如仙境一般。

赏析: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

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字词解释:⑴秋高:秋深。

怒号(háo):大声吼叫。

⑵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

三,泛指多。

⑶挂罥(juàn):挂着,挂住。

罥,挂。

长(cháng):高。

⑷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塘,一作”堂“。

坳,水边低地。

⑸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忍能,忍心如此。

对面,当面。

为,做。

⑹入竹去:进入竹林。

⑺呼不得:喝止不住。

⑻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⑽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

衾,被子。

⑾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

恶卧,睡相不好。

裂,使动用法,使……裂。

⑿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

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

“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⒀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雨脚,雨点。

⒁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⒂沾湿:潮湿不干。

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彻,彻晓。

⒃安得:如何能得到。

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李白人生经历与诗歌

李白人生经历与诗歌

李白人生经历与诗歌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神龙元年(705年),李白五岁,发蒙读书。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

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

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

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三十岁之前到处游历,广交朋友,希望得到引荐,却一事无成。

直到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

天宝二年,李白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又因权贵谗谤,玄宗疏远,内心烦闷,李白离开了宫廷。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春尘搭爆发,李白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

至德二载(757年),李白因投永王兵败下狱,被判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

乾元二年(759年),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

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762年兄闭),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李白的诗歌:《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小升初常考易错题-诗词曲鉴赏检测卷(二)-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小升初常考易错题-诗词曲鉴赏检测卷(二)-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小升初常考易错题-诗词曲鉴赏检测卷(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石灰吟千锤万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为下面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若( )A.如果B.好像(2)等闲( )A.平常B.随随便便(3)清白( )A.清楚,明白B.高尚的节操2.看一看,选一选。

(1)千锤万凿出深山——________(2)烈火焚烧若等闲——________(3)粉骨碎身浑不怕——________(4)要留清白在人间——________A.立志报国,发愤苦读,成为国家栋梁B.不畏强权,视死如归,不向恶势力低头C.宁死不屈、冰清玉洁的高大形象永存后人心中D.身在官场,廉洁正直,从容不迫地面对一切考验3.填空。

《石灰吟》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

通过对石灰石的描写,赞颂了石灰石__________的品质,抒发了诗人_______的高尚情操。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4.将古诗补充完整。

5.题目中“醉”的意思是____________,这首诗是苏轼在望湖楼____________的时候所写的一首诗。

6.这首诗中的每一句都是一幅图画。

请你参照示例,补充所缺的图画名字。

第一句:云翻图第二句:_________第三句:风卷图第四句:_________7.提到西湖,我不禁会想到诗人苏轼在这里写下的另一首诗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古诗《春夜喜雨》,完成下列练习。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8.这首诗的作者是___朝诗人_______。

诗的题目“春夜喜雨”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表示描写对象的词语是“_________”,表示作者感情的词语是“___________”。

《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原文及翻译

《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原文及翻译

《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原文及翻译《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原文及翻译《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原文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作者:唐·杜甫窦侍御,骥之子,凤之雏。

年未三十忠义俱,骨鲠绝代无。

炯如一段清冰出万壑,置在迎风寒露之玉壶。

蔗浆归厨金碗冻,洗涤烦热足以宁君躯。

政用疏通合典则,戚联豪贵耽文儒。

兵革未息人未苏,天子亦念西南隅。

吐蕃凭陵气颇粗,窦氏检察应时须。

运粮绳桥壮士喜,斩木火井穷猿呼。

八州刺史思一战,三城守边却可图。

此行入奏计未小,密奉圣旨恩宜殊。

绣衣春当霄汉立,彩服日向庭闱趋。

省郎京尹必俯拾,江花未落还成都。

江花未落还成都,肯访浣花老翁无。

为君酤酒满眼酤,与奴白饭马青刍。

《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注释1、宝应元年(762)在成都作。

人奏:人朝奏事。

检察使:唐史诸书无检察使。

浦起龙《读杜心解》谓“此必非常设之官,时西川有备蕃军务,特命检察,即谓之检察使耳”。

侍御:唐代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皆称侍御,见赵璘《因话录》。

2、骥子、风雏:皆比喻年轻而优异的人才。

北齐时,人称裴景鸾为“骥子”,见《北史·裴延俊传》。

西晋陆云幼时,人称“凤雏”,见《晋书》本传。

3、骨鲠:喻正直。

《史记·陈丞相世家》:‘’彼项王骨鲠之臣。

”4、迎风、露寒:汉二馆名。

《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二年,因秦林光宫,复增通天、迎风、储胥、露寒。

露寒,原作“寒露”,校云:“一作露寒。

”据改。

玉壶:玉制的壶,喻高洁。

鲍照《代白头吟》:“清如玉壶冰。

”5、蔗浆:甘蔗汁。

金碗:天子所用的碗。

6、君:指代宗李豫。

7、政:全诗校:“一作整。

”典则:典章法则。

8、戚联豪贵:指与大家贵族联姻为亲戚。

唐高祖、睿宗皇后为窦氏,窦侍御与其同族。

9、兵革未息:指安史之乱未平。

10、西南隅:西南边境。

指蜀地,与吐蕃相邻,时有边患。

11、凭陵:侵凌,进逼。

12、应时须:全诗校:“一作才能俱。

”13、绳桥:竹索桥。

李白(唐朝诗仙)简介

李白(唐朝诗仙)简介

李白(唐朝诗仙)简介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见了,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

他所作诗歌,总体风格豪放俊迈,清新飘逸,大气磅礴,气势十足。

既反映了唐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极具浪漫主义情怀。

他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生平经历编辑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出生于吉尔吉斯斯坦碎叶河上的碎叶城,属唐安西都护府(今楚河州托克马克市),成长于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3] 。

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其与杜甫合称大李杜(小李杜指李商隐和杜牧)。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

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安史之乱发生第三年(756年),他感愤时艰,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斗争,兵败受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不久即病逝,也有说“醉致疾亡”(见皮日休《李翰林诗》)。

也有说是喝酒猝死(见《旧唐书》)。

也有说是醉酒入湖中捉月溺死,这种说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流传。

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

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经典,例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

李白求师的故事

李白求师的故事

李白求师的故事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李白的故事,希望你喜欢!李太白求师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怀着愁闷的心情往返于宣城、南陵、歙县(在安徽省)、采石等地,写诗饮酒、漫游名山大川。

一天清晨,李白象往日一样,在歙县城街头的一家酒店买酒,忽听隔壁的柴草行里有人在问话:“老人家,你这么一大把年纪,怎么能挑这么多柴草,你家住哪?” 回答的是一阵爽朗的大笑声。

接着,便听见有人在高声吟诗:“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

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 李白听了,不觉一惊。

这是谁?竟随口吟出这样动人的诗句!他问酒保,酒保告诉他:这是一位叫许宣平的老翁,他恨透了官府,看穿了世俗,隐居深山,但谁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里。

最近,他常到这一带来游历,每天天一亮,就见他挑柴进镇,柴担上挂着花瓢和曲竹杖。

卖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诗,一路走一路吟,过路的人还以为他是疯子哩。

李白暗想:这不是和自己一样的“诗狂”吗?他马上转身出门,只见那老翁上了街头的小桥,虽然步履艰难,但李白无论怎么赶也赶不上。

追上小桥,穿过竹林,绕过江汊(河流的分岔),李白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腿痛,定神一看,老翁早已无影无踪了。

李白顿足长叹,“莫不是我真的遇上了仙人!” 他撩起袍子又赶了一程,还是不见老翁,只好失望地回来。

那天夜里,李白怎么也睡不着,回想起自己大半辈子除了杜甫之外,还没结识到几个真正的诗友。

没想到今天竟遇上这样一个诗仙,可不能错过机会,一定要找到他! 第二天,李白在柴草行门口一直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见老翁踪迹。

第三天,第四天,天天落空。

第五天一早,李白背起酒壶,带着干粮上路了。

他下了最大的决心,找不到老翁,就是死也要死在这儿的山林里。

翻过座座开满野花的山冈,趟过道道湍急的溪流,拨开丛丛荆棘,整整一个多月,还是没见老翁的影子。

有关李白的轶事典故

有关李白的轶事典故

有关李白的轶事典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1、天宝初年,唐玄宗刚宠杨玉环时,李白结识了贺知章。

贺知章将李白引见给唐玄宗,皇帝见了李白的诗也赞叹不已,就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当诗人远远步上台阶时,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谈起当时的政事。

李白能当场根据唐玄宗的意思,写下一篇“和番书”,而且一面口若悬河地与玄宗谈话,一面手不停笔地写下来,唐玄宗大为高兴,亲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李白吃,从此任命他为翰林。

2、铁杆磨成针传说李白小时不爱学习,很贪玩。

一天,他逃学到小溪边,看见一位老婆婆手里拿着根铁杵(铁棍),在一块大石头上磨。

李白问:"你磨铁杵作干什么?"老婆婆回答:"我给女儿磨一根绣花针。

"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杵,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绣花针呢?"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杆磨成针。

"李白听后很有感触,回家刻苦用功,终于成为唐代大诗人。

3、李白下馆子李白的酒品不太好,或者说太不好。

他若是喝醉,连皇上都敢惹。

唐代的量酒单位是小斗,一斗约合2000毫升。

李白的酒量,也就那么回事儿,半打下去就开始说胡话了。

那么这一斗酒值多少钱呢?李白自己的诗说:“金樽美酒斗十千。

” 一斗是十贯,可真够贵的。

开元二十八年,两京的一斛米才两百多文钱;天宝二年,市面上一匹突厥敦马是9550文。

也就李白这种人能喝得起,一斗酒能换来一百篇诗,把诗折成稿费差不多能把酒钱折完。

但以长安之富庶,货产之丰富,李白下的这个馆子,即使不到一斗酒十千,相信价格也便宜不到哪里去。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故事。

李白《月下独酌》中的千古名句。

描写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

李白人物介绍

李白人物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轶事典故李白搁笔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

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便搁笔不写了。

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

”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

”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

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后来,李白也仿照《黄鹤楼》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友挚情●重访江东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

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

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

不久,孔巢父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父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镜湖,往来剡溪等处,当然也少不了在繁华都市会稽流连忘返。

李白的一生简介

李白的一生简介

李白的一生简介李白的一生简介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评价:“李白之诗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诗德参天地,源于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

“《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的一生简介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物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诗风雄奇豪放。

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汉族,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公元701年2月28日(武后长安元年夏历正月十六)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

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理想。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

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

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诗词《行路难·其二》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诗词《行路难·其二》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李⽩(701年-762年),字太⽩,号青莲居⼠,⼜号“谪仙⼈”,是唐代伟⼤的浪漫主义诗⼈,被后⼈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李商隐与杜牧即“⼩李杜”区别,杜甫与李⽩⼜合称“⼤李杜”。

下⾯是分享的李⽩诗词《⾏路难·其⼆》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路难·其⼆》 唐代:李⽩ ⼤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鸡⽩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嫌猜。

剧⾟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萦蔓草,谁⼈更扫黄⾦台? ⾏路难,归去来! 【译⽂】 ⼈⽣道路如此宽⼴,唯独我没有出路。

我不愿意追随长安城中的富家⼦弟,去搞⽃鸡⾛狗⼀类的赌博游戏。

像冯谖那样弹剑作歌发牢骚,在权贵之门卑躬屈节是不合我⼼意的。

当年淮阴市⼈讥笑韩信怯懦⽆能,汉朝公卿⼤⾂嫉妒贾谊才能超群。

你看,古时燕昭王重⽤郭隗,拥篲折节、谦恭下⼠,毫不嫌疑猜忌。

剧⾟和乐毅感激知遇的恩情,竭忠尽智,以⾃⼰的才能来报效君主。

然⽽燕昭王早就死了,还有谁能像他那样重⽤贤⼠呢? 世路艰难,我只得归去啦! 【注释】 羞逐长安社中⼉,⾚鸡⽩雉赌梨栗:字⾯上是说⾃⼰耻于像长安的市井⼩⼈⼀般凭着⽃鸡⼩技赌胜微不⾜道的彩头暗讽唐⽞宗在宫内设置⽃鸡坊,⽃鸡⼩⼉因此⽽谋得功名富贵。

据陈鸿《东城⽗⽼传》记载,唐⽞宗宠爱⼀个叫贾昌的⽃鸡⼩孩,给了他极其珍贵的待遇,⽽且恩宠他达⼏⼗年之久。

弹剑作歌奏苦声:战国时代,冯谖投齐国贵族孟尝君门下为门客,但不受孟尝君的重视,便三番弹剑作歌,抱怨⾃⼰得到的待遇太低。

曳裾王门:语出《汉书·邹阳传》中的“饰固陋。

【赏析】 “⼤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这个开头与《⾏路难》的第⼀⾸不同。

第⼀⾸⽤赋的⼿法,从筵席上的美酒佳肴写起,起得⽐较平。

这⼀⾸,⼀开头就陡起壁⽴,让久久郁积在内⼼⾥的感受,⼀下⼦喷发出来。

李白《秋风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白《秋风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白《秋风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李白《秋风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秋风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风词李白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译文】秋风凌清,秋月明朗。

风中的落叶时聚时散,寒鸦本已栖息,又被明月惊起。

朋又盼着相见,却不知在何日,这个时节,这样的夜晚,相思梦难成。

走入相思之门,知道相思之苦,永远的相思永远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无止境,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牵绊,不如当初就不要相识。

【注释】⑴落叶聚还(huán)散:写落叶在风中时而聚集时而扬散的情景。

⑵寒鸦:《本草纲目》:“慈鸟,北人谓之寒鸦,以冬日尤盛。

”⑶绊(bàn):牵绊,牵扯,牵挂。

【创作背景】这是一篇言情之作。

根据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此诗当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

前人也有认为此诗是早于李白的郑世翼所作,但反对者多。

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一章说道:“有三五七言。

”自注云:“自三言而终以七言,隋世郑世翼有此诗:‘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郭绍虞先生校释曰:“沧浪所谓郑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据。

案《诗人玉屑》无‘秋风清’以下各句,以从《玉屑》为是。

‘秋风清’云云,见《李太白集》,当是李作。

【鉴赏】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

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饮中八仙歌》赏析及译文

《饮中八仙歌》赏析及译文

《饮中八仙歌》赏析及译文《饮中八仙歌》赏析及译文《饮中八仙歌》唐朝:杜甫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饮中八仙歌》古诗简介《饮中八仙歌》是中国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将当时号称“酒中八仙人”的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斑、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人从“饮酒”这个角度联系在一起,用追叙的方式,洗炼的语言,人物速写的笔法,构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图。

这首诗在体裁上是一个创格。

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前不用起,后不用收;并列地分写八人,句数多少不齐,但首、尾、中腰,各用两句,前后或三或四,变化中仍有条理。

八人中,贺知章资格最老,所以放在第一位。

其他按官爵,从王公宰相一直说到布衣。

写八人醉态各有特点, 纯用漫画素描的手法,写他们的平生醉趣,充分表现了他们嗜酒如命、放浪不羁的性格,生动地再现了盛唐时代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

《饮中八仙歌》翻译/译文贺知章酒后骑马,晃晃悠悠,如在乘船。

他眼睛昏花坠入井中,竟在井底睡着了。

汝阳王李斑饮酒三斗以后才去觐见天子。

路上碰到装载酒曲的车,酒味引得口水直流,为自己没能封在水味如酒的酒泉郡而遗憾。

左相李适为每日之兴起不惜花费万钱,饮酒如长鲸吞吸百川之水。

自称举杯豪饮是为了脱略政事,以便让贤。

崔宗之是一个潇洒的美少年,举杯饮酒时,常常傲视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树临风。

苏晋虽在佛前斋戒吃素,饮起酒来常把佛门戒律忘得干干净净。

李白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他去长安街酒肆饮酒,常常醉眠于酒家。

天子在湖池游宴,召他为诗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称是酒中之仙。

张旭饮酒三杯,即挥毫作书,时人称为草圣。

[唐]杜甫《秦州杂诗》原文、注释、赏析

[唐]杜甫《秦州杂诗》原文、注释、赏析

[唐]杜甫《秦州杂诗》原文、注释、赏析[唐]杜甫《秦州杂诗》原文、注释、赏析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下面跟着店铺来看看[唐]杜甫《秦州杂诗》原文、注释、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唐]杜甫《秦州杂诗》原文、注释、赏析篇1原文: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注释:1、《秦州杂诗》: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从长安出发,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

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20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

本篇是第七首。

2、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万重山:即层层叠叠的山。

因为陇南是山区,峰峦密布。

3 、孤城:指秦州城。

山谷间:秦州坐落于两山之间的河谷地带。

4 、“属国”两句:诗人连用了两个典故,表明了希望扫除障碍,使唐朝同周围各少数民族友好交往。

诗人在这里所要表现的,是希望和平安宁的生活。

属国:汉代官职名称,在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后才得以返回,汉昭帝任命他为典属国。

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希望各族人民重新和好,使节顺利往来。

5 、独:一作“一”。

长:一作“怅”。

长望:向西眺望。

6、衰飒:即衰落萧索的景象。

摧:一作“催”。

摧颜:催人衰老。

赏析:“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首联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

“莽莽”二字,写出了山岭绵延和雄奇的气势,“万重”则描绘出山岭的深广。

在“莽莽万重山”的狭窄山谷间矗立着一座“孤城”,由于四周环境的衬托,越发显出了它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写的是陇南山区特有的自然现象。

山区多风,因为有山峰阻隔,所以感觉山谷无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简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简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简介 导语:李白 (701 年-762 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 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 与杜牧即 “ 小李杜 ”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 大李杜 ”。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 》、《行路难》、《蜀道难 》、《将进酒 》、《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 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人物简介 李白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 李白与李诸王同宗, 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

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因为被灭族而搬至西域;但此说缺乏佐证。

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 任城尉。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三年(756 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 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 兵败之后, 李白受牵连, 流放夜郎(今 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当涂 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也有说是:“醉致疾亡”,就是喝酒引发 疾病而死(见皮日休《李翰林诗》)。

也有说是单纯的喝酒猝死(见《旧唐书》)。

也有说是醉酒入湖中捉月溺死,这种说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流传。

第一种说法:那是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

李白的父母 亲就酷爱读书,他们要培养儿子做个高雅脱俗的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1)知识点+同步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1)知识点+同步练习

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容易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是超越时空。

但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人们不但不感到重复,而且认为是绝唱,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江行的经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它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

五、课文主题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李白《口号吴王美人半醉》全诗翻译赏

李白《口号吴王美人半醉》全诗翻译赏

李白《口号吴王美人半醉》全诗翻译赏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口号吴王美人半醉李白风动荷花水殿香,姑苏台上宴吴王。

西施醉舞娇无力,笑倚东窗白玉床。

译文:风送荷香,充满水殿,沁人心扉。

吴王在姑苏台上豪宴。

吴王的爱妾美如西施,醉后艳舞,娇柔无力。

舞毕,笑着醉倚在东窗下的白玉床上。

主要成就:诗歌综述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

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春望作者简介

春望作者简介

春望作者简介
春望的作者是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1。

诗词鉴赏: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诗词鉴赏: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导语】李⽩(701年-762年),字太⽩,号青莲居⼠,⼜号“谪仙⼈”,是唐代伟⼤的浪漫主义诗⼈,被后⼈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李商隐与杜牧即“⼩李杜”区别,杜甫与李⽩⼜合称“⼤李杜”。

李⽩有《李太⽩集》,诗作多为醉时所写,代表作有《望庐⼭瀑布》《⾏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帝城》等。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李⽩《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代:李⽩ 江城如画⾥,⼭晚望晴空。

(⼭晚⼀作:晓) 两⽔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烟寒橘柚,秋⾊⽼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译⽂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样美丽,⼭⾊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潭湖⽔像⼀⾯明亮的镜⼦;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

橘林柚林掩映在令⼈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呢? 注释 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南朝齐诗⼈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故址在陵阳⼭顶,是宣城的登览胜地。

谢朓是李⽩很佩服的诗⼈。

江城:泛指⽔边的城,这⾥指宣城。

唐代江南地区的⽅⾔,⽆论⼤⽔⼩⽔都称之为“江”。

两⽔:指宛溪、句溪。

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

明镜:指拱桥桥洞和它在⽔中的倒影合成的圆形,像明亮的镜⼦⼀样。

双桥:指凤凰桥和济川桥,隋开皇(隋⽂帝年号,公元581~600年)年间所建。

彩虹:指⽔中的桥影。

⼈烟:⼈家⾥的炊烟。

北楼:即谢朓楼。

谢公:谢朓。

鉴赏 谢朓北楼是南齐诗⼈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名谢公楼,唐代改名叠嶂楼,是宣城的登览胜地。

宣城处于⼭环⽔抱之中,陵阳⼭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鸟去鸟来⼭⾊⾥,⼈歌⼈哭⽔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阁阁下宛溪夹溪居⼈》)。

⼀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独⾃登上了谢公楼。

岚光⼭影,景⾊⼗分明净。

诗⼈凭⾼俯瞰,“江城”犹如在图画中⼀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 李白 (701 年 2 月 8 日—762 年 12 月) ,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 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 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 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 》、《行路难》、《蜀道难 》、《将进酒 》、《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 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诗仙李白有两个儿子,老大叫李伯禽,小名明月奴;老二叫李天然,小名颇 黎。

诗仙李白给小儿子起小名为“颇黎”很让人费解。

有学者曾指出诗仙李白有突厥血统, 突厥语中狼的发音就为“颇黎”, 在崇 尚“狼图腾”的国家, 唤儿子为“狼”, 就如汉族昵称孩子为“虎儿”、 “龙儿” 一样普通。

然考突厥语狼的发音为“Kurt”或“Kurdu”,其音与“颇黎”音相 差较远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玻璃,本作颇黎……颇黎国名也。

其莹如 水,其坚如玉,故名水玉。

”李时珍此解也有误,玻璃并非“颇黎”。

据佛藏经 典, 也是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名著 《玄应音义》 一书中称水晶的梵语音为“颇置迦” 或“娑颇致迦”,其音与“颇黎”接近。

笔者认为“颇黎”即为水晶的梵音。

此 外李时珍称“颇黎”为国名也有误, 因为搜索史乘, 难以找到颇黎国。

然而据 《新 唐书》卷二二一下《吐火罗传》称,吐火罗国“居葱岭西,乌浒河之南,古大夏 地。

北有颇黎山……”吐火罗国有山叫颇黎山,其山名为颇黎,大概缘自山中富 藏水晶的缘故。

又据《册府元龟》卷九七一载“开元二十九年(741)三月,上(吐 火)罗遣使献红颇黎、碧颇黎、生玛瑙、生金精及质汗等药。

”这里把“颇黎”
1/6


称为药,可见唐代“颇黎”已具有药用价值了,李时珍把“颇黎”录入《本草纲 目》,也是看到它的药用价值,只是他把吐火罗国误称为颇黎国了。

此外,《太 平御览》卷八八引汉东方朔《十洲记》称“昆仑山上有红碧颇黎宫,名七宝堂是 也”。

按古昆仑山位于今帕米尔高原,帕米尔高原即中国古代所谓的葱岭,是自 汉武帝以来开辟的丝绸之路之必经之地,吐火罗国的颇黎山大概位居昆仑山系。

又据南朝沈约的《梁四公子记》载,刘宋文帝时扶南国商人曾从西天竺国带 来一面广一尺五寸,重四十斤的碧颇黎镜。

宋文帝问其价,商人称值钱百万贯。

文帝让官吏们算了下, 结果是即使把皇家内库里的钱全拿出来也不够付账, 书称 “举国不识,无敢酬其价者”,又可见“颇黎”的价格不菲。

至此,我们大约可以明白,商人出身、据说出生在西域碎叶城的诗仙李白, 自然是从葱岭西来的商人那儿熟悉“颇黎”的。

他为小儿子取名为天然,小名 “颇黎”, 显然是希望儿子像天然的稀世宝物“颇黎”那样卓尔不凡, 为人所重。

纵观历史,很多王朝,其兴也悖焉,其亡也忽焉。

下面就选取其中最有代表 性的两个王朝秦朝和隋朝做一下比较, 让秦始皇大战一下隋文帝。

为了比较客观 形象,比较结果实行十分制,总分最高者获胜。

一、俩人都对历史发展作出贡献。

秦始皇结束了东周以来的春秋战国时代, 完成了中国封建制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 隋文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到隋统一前近 300 年的分割割据状态,实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国的又一次统一。

各打十分。

二、在政治、经济改革方面。

秦始皇创造了中央集权制,统一货币、文字、 伦理、度量衡等;隋文帝则开创了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秦始皇十分,隋文帝八 分。

三、秦始皇完成了一项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秦长城,加十分;隋文帝疏 浚和重修广通渠,加五分。

四、在对外扩张方面。

秦始皇攻打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又南攻越族,统一 珠江流域;隋炀帝派人去流求,又派人去西域,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各打 十分。

五、在社会治理方面。

秦始皇大兴土木,滥用民力,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 把人民逼上绝路,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隋文帝则开创了开皇之治,天下仓库的 积储可供全国五六十年正常使用。

秦始皇五分,隋文帝十分。

六、在选择接班人方面。

秦帝国建立 15 年就灭亡了,隋朝也不过 29 年就灭 亡了。

这说明他俩选的接班人都不行,不过一个是被动选,一个是主动选,秦始 皇用人不当,打九分,隋文帝选人不当,打五分。

七、从取得政权的方式来看。

嬴政是继承王位后兼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 王朝;杨坚则是以外戚身份掌握大权,夺取政权,建立隋王朝,之后灭陈完成统 一的。

秦始皇八分,隋文帝十分。

八、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不同。

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隋文帝则摒弃门第观念,实行科举制,笼络读书人。

秦始皇五分,隋文帝十分。

综上所述,秦始皇得六十七分,隋文帝六十八分,杨坚小胜嬴政一分。


2/6


3/6


4/6


5/6


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