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与杜甫的关系

合集下载

唐代诗人杜牧与杜甫的风格差异与诗歌主题比较

唐代诗人杜牧与杜甫的风格差异与诗歌主题比较

唐代诗人杜牧与杜甫的风格差异与诗歌主题比较介绍在唐代文学史上,杜甫和杜牧是两位备受称赞的诗人。

尽管姓氏相同,但他们的诗歌风格和主题却截然不同。

本文将介绍杜甫和杜牧的风格差异,并对比他们的诗歌主题。

杜甫的风格杜甫被誉为“诗史之宝”,其作品充满激情、力量和社会关怀。

他笔触雄浑有力,语言质朴自然。

他经历了社会动荡与个人困境,在他的诗中表达了对社会不公、政治腐败以及平民百姓苦难生活的关切。

他倡导实事求是、反对逢迎奉承,因此他常用鲜明而朴实的形象描绘现实,并发出批评社会现象的声音。

杜牧的风格相比之下,杜牧的诗歌更加温婉雅致。

他以淡雅、轻盈和抒情见长。

在写作风格上,他更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善于运用典故、比喻以及意象来增强诗歌表达的美感。

杜牧的诗多为琴瑟之音,流露出对人生和自然的沉思和感悟,常以个体情感和身世境遇为抒发对象,展现了一种细腻而豪放的风格。

诗歌主题的比较杜甫与杜牧在诗歌主题上也有明显区别。

杜甫的作品更多地关注社会、国家大事及人民疾苦。

他以壮丽而恢宏的视野描绘了乱世时局下人民的苦难与希望,并呼吁政治改革与社会正义。

而杜牧则以个体情感、艺术表达为中心,更注重写人性、爱情、离别等私密话题,充满浪漫色彩。

结论通过对杜甫与杜牧风格差异和诗歌主题比较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创作上追求不同目标:杜甫追求真实、坚强和反抗;而杜牧则探索内心情感和审美享受。

他们各自独特的风格和主题使得他们在唐代诗坛上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也为我们理解唐代文学提供了多种视角。

以上内容是我根据您提供的主题进行编写,如有需要可以再次修改和完善。

杜牧的简介资料

杜牧的简介资料

杜牧的简介资料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杜牧的简介资料,供大家参阅!杜牧简介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人物生平早期仕途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

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

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

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长庆二年(822年),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

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

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

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岁,进士及第。

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

京衔是监察御史里行。

这时杜牧居住在扬州,特别喜欢宴游。

大和九年,杜牧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分司东都。

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

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

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张好好,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

在洛阳期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诗篇。

杜甫与杜牧关系

杜甫与杜牧关系

杜甫与杜牧关系杜甫与杜牧关系杜甫与杜牧,单是听名字就举得两者有关系?他们是什么关系呢?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与杜牧的关系,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与杜牧的关系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后世称其为诗圣、诗王。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嫡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按官职又称他为杜拾遗、杜工部。

杜牧(803-852),字牧之,晚唐著名文学家、诗人、军事理论家、书法家、画家。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嫡孙。

大和三年(828)进士及第,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官至中书舍人。

尤善七言绝句,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

据杜甫《祭远祖当阳君文》,甫自称为杜预“十三叶孙”;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亦云:“晋当阳成侯姓杜氏,下十世而生依艺,令于巩。

依艺生审言,审言善诗,官至膳部员外郎。

审言生闲,闲生甫。

”推算起来,杜预、杜甫之间是十三代。

此外,在杜甫诗文中,常常提到“从子”杜位。

据《杜氏宗谱》载,杜位此人出自杜预另一子杜尹,乃杜希望嫡子、杜佑胞兄,是杜预十四世孙。

杜位的另一身份为权相李林甫之婿。

至德中,与甫同在严武幕中任参谋。

唐肃宗暨至德二年(757年)因抨击朝中奸佞而贬新州任参军,十年后方离新州迁任夔州司马,历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湖州刺史等。

有组诗《新昌八景》传世。

杜甫与从子杜位极为要好,有多次赠诗,略举如下:《杜位宅守岁》作者:杜甫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译文:除夕来到阿戎(昵称)家相聚守岁,筵席上喝着掺了花椒的岁酒。

亲友围坐一堂,马匹在马厩里发出喧杂的声响,排开的火炬惊散了林子里的乌鸦。

到了明天,我四十岁这一年就要过完了,虽然正是强仕之年,可是剩下的日子已经像垂垂的夕阳那样了。

谁还想受拘束呢?就在痛饮中度过余生吧。

杜甫和杜牧有什么关系

杜甫和杜牧有什么关系

杜甫和杜牧有什么关系杜甫和杜牧有什么关系杜甫和杜牧都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与杜甫并称“李杜”,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那么杜牧和杜甫两人之间是否有交集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和杜牧有什么关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杜甫和杜牧有什么关系1杜牧和杜甫本身是没有任何血缘宗室之类的关系的。

杜甫是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而杜牧是晚唐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两人的身世地位完全不同,杜牧完全不用为生计而担忧,只不过杜牧生出名于晚唐,写诗在某些方面受到过杜牧的影响。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杜牧的诗歌成就主要在七言绝句,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比如说《泊秦淮》这首千古名篇:“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做官儿时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佣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于是借歌女所唱《玉树后庭花》,来讥讽晚唐政治,群臣们沉湎于酒色,就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

通篇弥漫的忧时伤世的感情。

但是杜牧英姿豪爽,不避时事,终究卷入朋党之争中,被流放,杜牧本人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但当时李杜两家为世交,只能说杜牧自己作死,不拘小节,看不清官场的关系网,本来自己家就是和李家交好,按道理说是李党,但是杜牧和牛党的牛僧孺私交很好,并且为人洒脱的杜牧也不屑于向李德裕解释,然后稀里糊涂的成了牛李之争的牺牲品。

杜牧作为诗人,自然也有有风流倜傥的一面的,事关他的就是著名的《张好好诗》名篇了,事情经过大概就是沈家和杜家是世交,有一段时间,杜牧经常沈述师家中跑,一来二去的就看上了沈家的一个歌女——张好好,很有好感,可惜,这个歌女的主子对其很珍惜,抢先一步纳为了小妾,杜牧就只有眼睁睁地望着,羡慕嫉妒恨了。

杜牧杜紫薇生平

杜牧杜紫薇生平
杜牧
诗三首
杜牧
• 803年生,852年卒。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 士族。晚唐著名诗人,古文家 • 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 • 曾任中书舍人(中书省别名紫微省),人称杜紫 微 • 其诗英发爽俊,为文尤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 • 在晚唐成就颇高,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于杜 甫。又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参加了进士考试。由于他出身 名门,是宰相子弟,因此朝廷中不下二十人推举他。其中 吴武陵尤其出力。结果杜牧以第五名的成绩考取进士举。 依据唐朝制度,考取进士后,还要到吏部去应关试,才能 得到官职。杜牧到长安后,又赶上皇帝主持的制举考试, 杜牧应考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结果被录取。 • 杜牧制策登科后,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半年后,随外放江西观察使的沈传师做幕僚。根据唐朝惯 例,带京衔大理评事任团练巡官。令人不解的是,唐朝士 大夫喜作京官,不愿外放,杜牧去江西做幕僚的原因不明。 有人推测可能是因为家族关系密切,沈传师又欣赏杜牧的 才华,杜牧盛情难却,只好答应。 • 在洪州江西观察使府任职两年左右后,大和四年(830年) 九月,杜牧随调任的沈传师到宣州,直到大和七年四月沈 传师回京任职后,才离开宣州,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所辟 到扬州任职。
成就
• 晚唐文人大多喜作律诗、绝句,不擅长于长篇五言古诗; 但这正是杜牧最擅长的,他的长篇五言古诗气骨遒劲。晚 唐的张为在《诗人主客图序》中将杜牧的诗归为“高古奥 逸”类。杜牧自称作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 不今不古,处于中间”,他注重“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 乱,以激发人意”。杜牧也擅长七律,是晚唐时期最擅长 七律的诗人之一。他的七律善用拗峭之笔,见之俊爽。 • 作为古文家的杜牧,深受韩愈的古文影响,笔力健举,但 不免强造文句,但是在晚唐时还是相当杰出的。他认为文 章应当注重思想内容,文句词藻的华丽是次要的。主张 “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 杜牧诗文皆所擅长,在唐朝也不多见。洪亮吉称:“有唐 一代,诗文兼擅者,惟韩柳小杜三家。”

杜牧简介杜牧小故事

杜牧简介杜牧小故事

杜牧简介*杜牧小故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

(来源:中书省别名紫微省,因此人称其为“杜紫薇”)晚唐时期.唐代文学家,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阿(e)房宫赋》亦颇有名。

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

史馆修撰(xiūzhuàn),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杜甫与李白区别开来,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这样一个小故事。

当时,崔郾侍郎奉命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百官公卿都到城门外摆好酒席饯行,车辆之胜,官员之多,举世罕见。

此时吴武陵——他是柳宗元的老朋友——正任太学博士,也骑着一头老毛驴过来凑热闹。

崔郾正在酒席上喝得高兴,听说吴老这位有名的清流人士也过来了,非常吃惊,连忙离席前来迎接。

吴老看见崔郾,把他拉到一边,拍着崔郾的肩膀说:你担负此任,乃是众望所归。

我老了,不能为朝廷排忧解难了,不如为你推荐一个贤士。

前些日子,我偶然发现一些太学生情绪激昂地讨论一篇文章,走近一看,原来是这次要参加考试的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

这篇文章写得真好,这个人也太有才了。

崔侍郎你工作繁重,日理万机,恐怕没有闲暇去浏览这篇文章,不如让我为你诵读一下。

说到这里,吴老就字正腔圆地、摇头晃脑地将《阿房宫赋》读了起来。

崔郾也是一个有品味的知识分子,听后也称赞不已。

吴武陵乘热打铁,要求崔郾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将杜牧评为状元。

崔郾面露难色,推辞道:状元已经被他人预定了。

吴老穷追不舍,大声说道:如果真得当不了状元,就退一步,让他以第五名进士及第。

崔郾还在踌躇犹豫,吴老倚老卖老地说:如果还不行的话,就把这篇赋还给我,看有没有比这写得更好的赋。

关于杜甫的介绍及事迹

关于杜甫的介绍及事迹

关于杜甫的介绍及事迹关于杜甫的介绍及事迹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杜甫的介绍和他的事迹,一起来学习一下吧!杜甫的介绍及事迹1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河北),因曾祖父杜依艺当过巩县县令,于是就定居在巩县(今属河南),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生于巩县。

远祖杜预是西晋名将,又是注释《春秋左氏传》的学者。

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膳部员外郎,与沈佺期、宋之问齐名的诗人。

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终奉天(今陕西乾县)县令。

杜甫对这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又有诗歌创作传统的家庭,是很引为骄傲的。

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

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所谓“舅氏多人物”,“吾舅尽知名”,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杜甫自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壮游》)杜甫到十四五岁,就“出游翰墨场”。

杜甫少年时期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他五六岁时在河南郾城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后在洛阳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府中,遵化里玄宗宠臣崔涤堂前,听过李龟年的歌声;在洛阳北邙山顶玄元皇帝庙里欣赏过画圣吴道子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

这些经历在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

当时社会名流崔尚、魏启心看到他习作的词赋,夸奖他有班固、扬雄之风。

还有李邕、王翰这样的长辈也屈尊来访问他。

看来他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并不是吹牛。

杜甫生在唐王朝的辉煌盛世时期,当时农村经济繁荣,交通也很发达,所谓“九州道路无豹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许多积极追求功名的青壮年读书人中,盛行着全国漫游的风气。

杜甫从二十岁左右到三十五以前,也曾经三次出游。

第一次是南游吴越,江浙的山水人物,引发他无限想象。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他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却名落孙山,于是他又带着蔑视考功郎的傲气,与苏源明等一起,来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

唐朝“二杜”

唐朝“二杜”

三、两者对比
• 相同之处 • 1.都出身名门。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曾祖父杜依艺曾
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 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 • 杜牧的祖父杜佑曾任三朝宰相,其父杜从郁也在朝为官。杜牧对自己 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 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2.风格不同。杜甫一生经历坎坷, 国家由盛转衰,因此杜甫的诗歌基 调“沉郁顿挫”; 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 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 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 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 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 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 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 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 川”,著有《樊川文集》。 其代表作有《阿房宫赋》。
二、文学风格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取得卓越成 就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大体可分 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杜诗具有很强的 思想性,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 情感、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统 治阶级罪行的憎恶与批判;杜诗具有 高度的艺术性,它采用现实主义表现 手法,融情于事,寄情于景,达到情 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杜诗的语言也取 得了惊人的成就,形成了凝炼精确、 生动形象的特点。杜甫对各种诗体都 有发展创造,尤其在五古、七律及新 题乐府上成就最为显著。
LOGO
•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 古文都堪称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 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 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 自己特殊的风貌。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 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 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 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

杜牧

杜牧

杜牧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人物介绍杜牧,字牧之,号称:杜紫薇。

(来源: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

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著名的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

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

《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

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

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

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

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

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

古代诗人杜牧

古代诗人杜牧

古代诗人杜牧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大家平时会关注古代诗人杜牧吗?关于古代诗人杜牧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人杜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古代诗人杜牧的人物简介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古代诗人杜牧的诗歌成就林建略《晚唐诗人杜牧之》认为,杜牧的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豪迈的,一是香艳的,前者"或为遣愁,或为吊古,或为感怀之作,多是用一种拗峭的笔调写成,立意奇特";后者"大半是用一种清新的笔调来轻描淡写的,所以便不至满纸都脂粉气了"。

王叔箱《诗人杜牧》认为,杜牧的"文是那样的陈厚奇变,诗又是那样的英姿雄发","他的诗辞旖旎动人,拗峭过甚,正以如此,有时也就流入纤巧了。

不过要知道,元镇、白居易、李商隐、温庭药等都是与他上下同时,他既不愿效风行一时的元白所创作的元和体,又不愿效温李的晦涩;不得不自成一色,力矫时弊,立意必在奇辟。

"缪钱《杜牧诗简论》认为,杜牧诗中俊爽的风格,能在峭健之中而又有风华流美之致,在晚唐是杰出的,在整个唐代诗坛中是独创的。

杜牧与杜甫的诗歌风格对比分析

杜牧与杜甫的诗歌风格对比分析

杜牧与杜甫的诗歌风格对比分析引言杜牧和杜甫是唐代著名的两位诗人,他们在诗歌创作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对杜牧与杜甫的诗歌风格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他们各自的特点、共同之处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1. 背景介绍在唐代,文化繁荣,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

而杜牧和杜甫正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位诗人之一。

1.1 杜牧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他的诗歌以爱情主题为主,并注重境界描写和意境营造。

1.2 杜甫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他常以社会时事为题材,关注民生冷暖,并善于抒发愤慨之情。

2. 风格对比虽然都是唐代的诗人,但是从创作角度来看,杜牧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有较大的差异。

2.1 杜牧的诗歌风格杜牧的诗歌风格更加婉约和多情,他注重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他的诗作常以爱情为主题,展现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他擅长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透露内心情感。

例如在《秋夕》一诗中,他以月圆人离散的景象描写了离别之苦。

2.2 杜甫的诗歌风格与杜牧相比,杜甫的诗作更注重社会责任和关怀。

他通过描绘战乱、灾难等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和自身遭遇。

他以深沉的思考、激烈的抨击式言辞以及平实而质朴的表达方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例如,在《登高》一诗中,他抨击了当时朝政腐败和社会不公。

3. 共同之处尽管杜牧与杜甫在创作上有着明显区别,但也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3.1 文人身份杜牧和杜甫都是文人身份,他们在与当代知识分子的交往中受到了启发和影响。

这种共同的文人意识也影响了他们的创作风格和主题选择。

3.2 受唐代文化影响作为唐代的两位诗人,杜牧和杜甫都深受当时的文化氛围的影响。

他们对唐代文学、艺术和审美标准有着相似的理解和追求。

4. 对后世影响杜牧与杜甫虽然生活在相同的时期,但是他们各自独特而精彩的诗歌风格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4.1 杜牧对后世影响杜牧以其婉约多情、情感细腻而著称,在爱情诗歌领域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浪漫与哀愁:杜牧和杜甫的爱情诗比较

浪漫与哀愁:杜牧和杜甫的爱情诗比较

浪漫与哀愁:杜牧和杜甫的爱情诗比较引言杜牧和杜甫是唐代著名的两位诗人,他们的作品广泛受到赞赏和研究。

虽然两人在写作风格和思想上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创作了许多关于爱情的诗歌。

本文将比较杜牧和杜甫的爱情诗,探讨他们对浪漫与哀愁这一主题的处理方式。

杜牧的浪漫杜牧以其细腻而优美的笔触而闻名,他在爱情诗中常常展现出淡雅迷人的浪漫氛围。

例如,在《秋夕》中,他以婉转动人的语言描绘了一场秋日相思之约;在《秋雨》中,他用如画般的描绘手法表达了对恋人温暖怀抱的向往。

这些作品展示了杜牧对于爱情浪漫情感及其所引发的心境的敏感度。

杜甫的哀愁相比之下,杜甫的爱情诗更多地呈现出哀愁和忧伤的色彩。

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困扰为背景,通过诗歌表达出一种深沉的悲凉情怀。

例如,《月夜忆舍弟》中,杜甫以凄婉悲切的笔触,讴歌了对已故弟弟的思念之情;而在《丽人行》中,他则描绘了女子被宫廷权力所摧残、导致爱情破碎的悲剧。

共同点与差异尽管杜牧和杜甫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但两位诗人都将爱情视作内心世界深处最珍贵、最复杂的情感之一。

无论是对于爱情浪漫心态还是哀愁情绪的描写,他们都具有独特而鲜明的风格。

相比之下,杜牧更注重于描绘爱情时带来的美好和欢乐,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出对于世事变迁及个人遭遇的感念与反思。

结论杜牧和杜甫作为唐代两位伟大诗人,他们对于爱情诗的创作极具代表性。

杜牧以其浪漫和优美的笔触塑造了许多令人动容的爱情场景,而杜甫则将爱情与自己的悲愤交融,表达出深沉的哀伤。

无论是浪漫还是哀愁,他们都带给读者一种深入人心的共鸣和思考。

他们各自独特的风格和观点展示了爱情在诗歌中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其成为不朽的文学珍品。

注:本文所引用的诗句为示例,并非原作。

请以原作作为最终参考依据。

古代诗人杜牧

古代诗人杜牧

古代诗人杜牧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林建略《晚唐诗人杜牧之》认为,杜牧的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豪迈的,一是香艳的,前者"或为遣愁,或为吊古,或为感怀之作,多是用一种拗峭的笔调写成,立意奇特";后者"大半是用一种清新的笔调来轻描淡写的,所以便不至满纸都脂粉气了"。

王叔箱《诗人杜牧》认为,杜牧的"文是那样的陈厚奇变,诗又是那样的英姿雄发","他的诗辞旖旎动人,拗峭过甚,正以如此,有时也就流入纤巧了。

不过要知道,元镇、白居易、李商隐、温庭药等都是与他上下同时,他既不愿效风行一时的元白所创作的元和体,又不愿效温李的晦涩;不得不自成一色,力矫时弊,立意必在奇辟。

"缪钱《杜牧诗简论》认为,杜牧诗中俊爽的风格,能在峭健之中而又有风华流美之致,在晚唐是杰出的,在整个唐代诗坛中是独创的。

这是杜牧平生忧国忧民的壮怀伟抱与伤春伤别的绮思柔情交织在一起而以艺术天才表现出来的特征。

葛晓音《杜牧和他的诗歌》认为,"渴望为国立功的理想给杜牧的诗歌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和豪放的气概,但他的务实精神又使他的想象和比喻从不带有神仙世界的险怪色彩。

"又由于杜牧在"以直达的语言表现对生活美的敏锐感觉"方面特具的天赋,"他总是能从日常的景色中发现独特的美,并找到某一种与意境最相和谐的情调,通过画面的巧妙组织表现出来。

杜牧人物介绍

杜牧人物介绍

杜牧人物介绍杜牧在晚唐成就颇高,世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

下面是杜牧人物介绍,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杜牧,字牧之,号称:杜紫薇。

(来源: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

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著名的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

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

《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

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

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

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

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

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

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

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

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杜牧与杜甫:两位唐代大诗人的对比分析

杜牧与杜甫:两位唐代大诗人的对比分析

杜牧与杜甫:两位唐代大诗人的对比分析1. 简介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唐代文学家。

与杜甫并称为"小杜"和"大杜"。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

被誉为"诗圣",其诗作独具风格和深邃的思想。

本文将以多个方面对比分析这两位唐代大诗人的才华、创作风格、主题以及影响力等。

2. 才华2.1 杜牧杜牧早年即展露出了优秀的才华和天赋。

他的才情横溢,在各种文体中皆有涉猎,包括诗歌、骈文和散文等。

他尤其擅长写爱情和闺怨之作,并以抒写内心情感见长。

2.2 杜甫杜甫虽然经历了不少困苦和挫折,但却成就了令人瞩目的诗歌事业。

他是一个深思熟虑、富有洞察力的诗人,他的作品常常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

杜甫擅长于以犀利的笔触和饱含情感的诗句表达对时事和社会现象的关切和批评。

3. 创作风格3.1 杜牧杜牧的诗歌风格多以细腻、婉约为主。

他善于运用遣词造句,字字珠玑,句句入情。

他的诗常常委婉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形象细腻地描绘,给人一种静谧恬淡之美。

3.2 杜甫杜甫则更加偏向于豪放与激昂。

他在使用语言上喜欢运用雄浑有力、真实生动的表达方式,直接打动读者,把深沉凝重与辞章锋锐、充满节奏感的语言结合在一起。

4. 主题4.1 杜牧杜牧作品中较为突出而经典的主题之一是爱情,尤其是对失去或不能圆满的爱情进行了深刻描写。

此外,他的作品也展现了生活的琐碎和人生百态,犹如一面反映时代风貌的镜子。

4.2 杜甫杜甫则更多地关注社会和政治现象,关注百姓的遭遇和困境。

他以对社会不平等、贪污腐败以及战争带来的伤害等问题进行批判。

他同时也表达了深沉的思考、对命运不公的愤懑与痛哭。

5. 影响力5.1 杜牧虽然杜牧在当时就具有相当高的声誉并受到赞赏,但影响力相对于杜甫稍逊。

然而,在后世文人中,对于杜牧的创作和才华一直倍受推崇,并被称为“小杜子美”。

唐代诗人杜牧与杜甫的诗歌风格对比研究

唐代诗人杜牧与杜甫的诗歌风格对比研究

唐代诗人杜牧与杜甫的诗歌风格对比研究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对唐代诗人杜牧与杜甫的诗歌风格进行对比研究。

杜牧和杜甫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尽管同为才子,但他们的诗歌风格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通过对两位诗人的背景介绍和诗歌风格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们作品的特点,并从中探讨影响因素。

此研究将有助于增进对唐代诗歌发展及其传承演变的理解。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杜牧与杜甫的诗歌风格进行研究。

首先,我们会介绍两位诗人的背景信息,包括生平经历和作品概况。

然后,我们将详细对比两人抒情风格、叙事风格以及主题选择等方面。

接下来,我们会分析影响他们诗歌风格差异的一些因素,如时代背景差异、文化环境差异以及个人经历差异等。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会总结评价杜牧与杜甫的诗歌,并探讨这项研究对于理解两人诗歌风格对比的启示和意义。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唐代诗人杜牧与杜甫的诗歌风格进行对比研究,探索他们之间的差异性以及背后所隐藏的因素。

通过深入分析两位诗人不同的抒情表达、叙事方式以及主题选择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个性和风貌。

此外,我们也将探讨这项研究对于理解唐代诗歌发展和传承演变的意义,以及在今天对于文学创作具有何种启示。

2. 杜牧与杜甫的背景介绍:2.1 杜牧的生平与作品:杜牧,字牧之,号子美,是唐代杰出的诗人。

他出生于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并长大于盛唐时期。

杜牧来自一个文化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有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因此,从小杜牧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在文学、音律和政治方面得到了充分培养。

在诗歌创作方面,杜牧主要擅长写抒情诗。

他的抒情诗格调优美而内涵深远,常常表达对于人情世故、爱情和自然景观等主题的感悟与哀思。

著名作品有《秋夕》、《秋夕即事》等。

2.2 杜甫的生平与作品: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在唐代被誉为“诗圣”。

他出生于唐顺宗咸通三年(712年),经历了安史之乱后衰落的晚唐时期以及黄巢之乱带来的社会动荡。

唐代杜牧与杜甫的文学风格比较

唐代杜牧与杜甫的文学风格比较

唐代杜牧与杜甫的文学风格比较1. 引言1.1 概述在唐代的文学史上,杜牧和杜甫被誉为两位杰出的诗人,对当时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文学风格各具特色,展现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旨在比较和分析这两位诗人的文学风格,以揭示他们在题材选择、表现手法、文字运用等方面的差异与共同点。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切入,首先介绍杜牧和杜甫个人经历与背景对其文学风格形成的影响;然后重点讨论他们在诗歌题材选择与表现手法上的差异;最后探讨他们文字风格和语言特点之间的异同。

通过对比分析这些要素,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两位诗人及其作品。

1.3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唐代诗人杜牧与杜甫的文学风格,《大纲》中明确列出了三个部分:个人经历与背景、诗歌题材与表现手法、文字风格与语言特点,并指出还需比较主题选择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与修辞技巧、文字运用及文笔特色等方面的异同。

本文旨在揭示和对比这两位诗人在不同层面上的创作风格,以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欣赏他们的作品,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唐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2. 杜牧的文学风格2.1 个人经历与背景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中期的一位伟大诗人和文学家。

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父亲是著名的文学家杜审言。

他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并且身世显赫,因此广交文人雅士,被誉为才子佳人。

2.2 诗歌题材与表现手法杜牧的诗歌以写景、咏史为主题,同时也涉及了爱情、友谊和社会动态等方面。

他擅长运用细腻而纤巧的笔墨描绘自然景物和美好时光。

与此同时,他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来展现出强烈的感情冲击力,加深读者对作品内涵的把握。

在题材选择上,杜牧倾向于描绘忧郁、离愁别绪等情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个人身世的不幸。

他常常通过凄婉动人的文字表达自己对逝去岁月和人生遭遇的怀念和痛苦。

2.3 文字风格与语言特点杜牧的文字风格清新简洁,富有韵律感,以及道出伤春怀古之情。

他擅长运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能够通过简单的词句表达出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李白、杜甫、李贺、杜牧,唐朝四大诗人之间的亲戚关系

李白、杜甫、李贺、杜牧,唐朝四大诗人之间的亲戚关系

李白、杜甫、李贺、杜牧,唐朝四大诗人之间的亲戚关系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混唐诗的人,绕不过两个姓氏,“李”和“杜”前有“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后有“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李白,李商隐,李贺三人则组成了一个新IP,“诗中三李”。

这五个人站在一起,基本上就是语文课本背诵科目的半壁江山了。

我们都知道这五个人牛逼,却不知道李白、杜甫、李贺、杜牧,4人之间存在着八个杆子打不着的亲戚关系。

杜甫和杜牧的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杜周的后人在魏晋时期出现了一位了不得的后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杜预,房玄龄称赞其为“杜武库”。

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下诏书,选历代先贤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二十二人中就有杜预。

杜预有四个儿子,其中三儿子杜耽这一脉,到了唐朝,便是杜甫;四儿子杜尹这一脉,到了唐朝则是杜牧。

五百年前是一家,说的就是杜甫和杜牧两人了。

杜甫与李贺的父亲李晋肃是亲属不等的舅表兄弟关系,杜甫还是李贺的长辈。

杜甫有诗歌为证《公安送李二十九弟晋肃入蜀,余下沔鄂》正解柴桑缆,仍看蜀道行。

樯乌相背发,塞雁一行鸣。

南纪连铜柱,西江接锦城。

凭将百钱卜,飘泊问君平。

李二十九弟晋肃,就是李晋肃,李贺的父亲。

《旧唐书》《新唐书》两本唐史均记载,李贺是唐宗师郑王李亮之后。

李贺在《金铜仙人辞汉歌》序文里也自称“唐诸王孙”,所以李贺的家族与大唐皇室是有血缘关系的。

而大唐F4中,杜甫和李白同样有皇室血统。

《新唐书》记载,李白是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大唐皇室同宗,身上同样流着皇室血统。

杜甫在《赠崔十三评事公辅》中说:“舅氏多人物”,在《奉送二十三舅录事之摄郴州》中说:“贤良归盛族,吾舅尽知名。

”可见,杜甫是以母舅为荣的。

杜甫的母亲崔氏,出自“五姓七宗”中的崔氏。

杜甫的外祖母,是唐太宗的孙子李琮的女儿,外祖母的母亲,是唐高祖李渊的李元名的女儿,唐太宗的亲侄女。

杜甫的母亲所在的家族与唐皇室联姻,杜甫的身上同样留着稀薄的皇室血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与杜甫的关系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白与杜甫并称“李杜”,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所以杜牧也被称为“小杜”,区别于杜甫的“大杜。

”但是杜牧和杜甫本身有没有关系的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后世称其为诗圣、诗王。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嫡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按官职又称他为杜拾遗、杜工部。

杜牧(803-852),字牧之,晚唐著名文学家、诗人、军事理论家、书法家、画家。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嫡孙。

大和三年(828)进士及第,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官至中书舍人。

尤善七言绝句,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

据杜甫《祭远祖当阳君文》,甫自称为杜预“十三叶孙”;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亦云:“晋当阳成侯姓杜氏,下十世而生依艺,令于巩。

依艺生审言,审言善诗,官至膳部员外郎。

审言生闲,闲生甫。

”推算起来,杜预、杜甫之间是十三代。

此外,在杜甫诗文中,常常提到“从子”杜位。

据《杜氏宗谱》载,杜位此人出自杜预另一子杜尹,乃杜希望嫡子、杜佑胞兄,是杜预十四世孙。

杜位的另一身份为权相李林甫之婿。

至德中,与甫同在严武幕中任参谋。

唐肃宗暨至德二年(757年)因抨击朝中奸佞而贬新州任参军,十年后方离新州迁任夔州司马,历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湖州刺史等。

有组诗《新昌八景》传世。

杜甫与从子杜位极为要好,有多次赠诗,略举如下:《杜位宅守岁》作者:杜甫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译文:除夕来到阿戎(昵称)家相聚守岁,筵席上喝着掺了花椒的岁酒。

亲友围坐一堂,马匹在马厩里发出喧杂的声响,排开的火炬惊散了林子里的乌鸦。

到了明天,我四十岁这一年就要过完了,虽然正是强仕之年,可是剩下的日子已经像垂垂的夕阳那样了。

谁还想受拘束呢?就在痛饮中度过余生吧。

背景:《杜位宅守岁》是唐朝诗人杜甫在自己四十岁之年在族子杜位家中相聚守岁的场面,杜甫时献《三大礼赋》,明皇命待制集贤院,而未尝授官。

前四句主要在写守岁之境,下四句则在写感叹之语。

杜甫既见官场趋炎附势之徒,而自感不胜拘束,惟有烂醉度此生涯。

后杜甫得知杜位流寓新州,作《寄杜位》诗:“寒日经檐短,穷猿失木悲。

峡中为客恨,江上忆君时。

天地身何在,风尘病敢辞。

封书两行泪,沾洒裛新诗”。

骨肉真情,溢于言表。

在杜位离开新州时,杜甫又作《寄杜位》一诗相寄:“近闻宽法离新州,想见怀归尚百忧。

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

干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

玉垒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游”。

可见叔侄之间的深厚感情。

综上,杜牧显然为杜甫同族从子(俗称侄子)杜位的胞弟杜佑的嫡孙,因此杜牧称杜甫为从曾祖父,他们之间同宗共祖,有着浓得化不开的血缘关系。

拓展阅读:《感怀诗》杜牧《感怀诗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牧早年以政治为题材的一篇重要的抒情长诗,鞭挞了藩镇的跋扈,揭露了朝廷的无能,绘出了唐王朝的一幅西山落日图,表达了作者空有雄心而报国无门的苦闷。

全诗一百零六句,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追忆了唐朝的建立和唐初的政治,表达了对盛世的无限缅怀。

第二段以极大篇幅,历述“安史之乱”以后七十余年间藩镇割据、朝廷衰弱、兵连祸结的历史。

第三段是面对满目疮痍,自述忧愤,这一段重在抒怀,感情的起伏跌宕加快,忧恨也愈来愈深。

此诗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结合的手法:叙述大开大合,议论激情充沛,抒情激昂深沉,充分显示了作者坚实的笔力和精妙的构思。

全诗以历史的进程为经,以感情的起伏为纬,经纬交织,熔叙事、抒情、写景和政论于一炉,水乳融合,把作者的激情包寓其中,显得气魄雄浑而又悲愤激切,读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此诗向有“诗史”之称,可与杜甫的《北征》、李商隐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媲美。

【原文】感怀诗一首高文会隋季⑴,提剑徇天意。

扶持万代人,步骤三皇地。

圣云继之神,神仍用文治。

德泽酌生灵,沉酣薰骨髓。

旄头骑箕尾,风尘蓟门起。

胡兵杀汉兵,尸满咸阳市。

宣皇走豪杰⑵,谈笑开中否。

蟠联两河间,烬萌终不弭。

号为精兵处,齐蔡燕赵魏。

合环千里疆,争为一家事。

逆子嫁虏孙,西邻聘东里。

急热同手足,唱和如宫徵。

法制自作为,礼文争僭拟。

压阶螭斗角,画屋龙交尾。

署纸日替名,分财赏称赐。

刳隍咸万寻,缭垣叠千雉。

誓将付孱孙,血绝然方已。

九庙仗神灵,四海为输委。

如何七十年,汗赩含羞耻? 韩彭不再生,英卫皆为鬼。

凶门爪牙辈,穰穰如儿戏。

累圣但日吁,阃外将谁寄? 屯田数十万,堤防常慑惴。

急征赴军须,厚赋资凶器。

因隳画一法,且逐随时利。

流品极蒙尨,网罗渐离弛。

夷狄日开张,黎元愈憔悴。

邈矣远太平,萧然尽烦费。

至于贞元末,风流恣绮靡。

艰极泰循来,元和圣天子⑶。

元和圣天子,英明汤武上。

茅茨覆宫殿,封章绽帷帐。

伍旅拔雄儿,梦卜庸真相。

勃云走轰霆,河南一平荡。

继于长庆初,燕赵终舁襁⑷。

携妻负子来,北阙争顿颡。

故老抚儿孙,尔生今有望。

茹鲠喉尚隘,负重力未壮。

坐幄无奇兵,吞舟漏疏网。

骨添蓟垣沙,血涨滹沱浪。

只云徒有征,安能问无状? 一日五诸侯,奔亡如鸟往。

取之难梯天,失之易反掌。

苍然太行路,剪剪还榛莽。

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

请数系虏事,谁其为我听?荡荡乾坤大,曈曈日月明。

叱起文武业,可以豁洪溟。

安得封域内,长有扈苗征!七十里百里,彼亦何常争。

往往念所至,得醉愁苏醒。

韬舌辱壮心,叫阍无助声。

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

【注释】⑴高文:高指唐高祖李渊,文指唐太宗李世民。

⑵宣皇:唐肃宗李亨。

⑶元和圣天子:唐宪宗,年号元和(806—820)。

⑷舁(yú)襁:背负婴儿之意,这里指准备归顺朝廷。

【白话译文】高祖文皇正当隋末,提剑起兵顺承天意。

扶助万代人民,步骤三皇业绩。

圣人自言是承继天神,要用文德把人间治理。

恩德普及生灵,像美酒深入骨髓。

旄头星光照箕尾,战尘从蓟门刮起。

胡兵杀戮汉兵,长安市上堆满尸体。

肃宗驱使豪杰,谈笑间扭转中衰之局。

安史之党在河南河北盘结,死灰复燃终不得熄灭。

驻扎号称精兵的地方,有齐蔡燕还有赵魏。

合兵足以环绕千里疆土,争相勾结只为连成一家。

叛逆家的女儿嫁给胡虏孙子,好似西邻下聘东里。

火热情同手足,唱和就像宫徵。

法度自己制作,礼仪争相僭拟。

临阶装饰着螭斗角,屋壁画的是龙交尾。

颁公文渐不署名,分发赏予也用“赐”。

挖掘城壕到万寻,筑设城墙迭千雉。

权位定要传予小儿孙,直到血统断绝才休止。

大唐九庙仰仗神灵,资财仍需四海供奉。

为什么长达七十年,脸红汗流忍着羞耻?韩信彭越不能复生,英公卫公都已死去。

如今凶门出征尽爪牙之辈,扰扰攘攘如同儿戏。

历朝天子只能终日叹息,阃外将有谁可寄托?屯田兵虽有几十万,提防乱事仍多忧惧。

紧急征收以供军旅所需,加重赋税以制作战器具。

毁坏了祖宗画一的法度,姑且追逐眼前的利益。

朝廷官员流品多庞杂,律令也日渐松散废弛。

夷狄一天天嚣张,百姓愈来愈憔悴。

今世离太平年月太遥远,满目萧条尽是骚动耗费。

直到德宗贞元末,风俗越加绮靡。

艰难已极泰会来,来了元和圣天子。

好个元和圣天子,英明高在商周上。

茅草覆盖宫殿顶,奏章封套缀帷帐。

队伍里选出勇武将,梦卜用上真宰相。

好像乌云勃起雷震响,河南之地一举平荡。

接着时至长庆初,燕赵百姓终也舁襁,率领妻儿前来,争向北阙顿颡。

老人们抚摸着儿孙道:你们这辈子有了指望!如同咽喉狭窄难吞鱼骨,就像负重还嫌体力欠壮。

运筹帷幄缺少奇兵,致使吞舟大鱼漏网。

蓟门外平沙上新添白骨,滹沱河鲜血流涨起大浪。

只说天子出兵有征无战,哪能够真正地讨问无状?一天里派出五节度,如同飞鸟般往来奔忙。

取之艰难如登天,失之却易如反掌。

茫茫太行山路,重又生满榛莽。

我这关西的贱男子,发誓要把逆虏作肉羹!请让我列举捕虏之策,可又有谁为我倾听?荡荡乾坤广大,曈曈日月光明。

唤起周代文武业,可以开朗洪溟。

哪能让封疆之内,长有扈苗之征?当年商周只有七十里地,又何尝有过与人纷争?常常想到这里,一醉但愁清醒;闭口不言屈辱了壮心,呼吁宫门又无人支持相应。

姑且写下这《感怀》长诗,付之一炬赠与知我贾生。

【创作背景】此诗为杜牧早年所作。

题下原注:“时沧州用兵。

”公元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横海节度使(治沧州,今河北沧县)李全略死,其子李同捷反叛。

公元827年(文宗大和元年)旧历八月开始讨伐李同捷,公元829年(大和三年)旧历四月始告平息。

据缪钺先生考定,此诗作于战争刚刚开始的公元827年(大和元年),杜牧二十五岁。

唐朝以“安史之乱”为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史乱后,唐朝中央势力减弱,强藩悍将遂拥兵自重,分庭抗争,战争连绵不断,搅得国无宁日,民不聊生。

生当唐朝末世的杜牧,面对藩镇的祸害和国家的危乱,心中忧虑,他以一腔青年热血写下了这篇充满强烈感情色彩的佳作。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