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解释
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什么是供给侧改革?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产能过剩是结构失衡不是经济过热,化解产能过剩靠投资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而不是减少投资。
供给和消费的关系是本和末、源和流的关系;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等距经济学认为,新增产能短缺和经济过热无法划等号。
把新增产能短缺和经济过热划等号的理论根据就是经济“均衡点”理论。
“均衡点”理论就是布局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就是消极的理论,产生于小商品经济时期。
那时人们的市场需求结构直观、生产规模狭小、可以再生资源非常有限,可再生生产能力与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空间太小、生产与消费之间难“过剩”;一旦“过剩”,就可以发生所谓经济危机。
然而至了真正社会化大生产——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所有的“均衡点”(包含生产与消费)均已不复存在;人的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增添的市场需求的无限性,生产结构的变化增添生产发展的无限性,同意了主客体之间只有主体主导的无穷发展的可能性而并无静态的平衡。
此时只有结构调整问题而并无平衡问题。
“经济过热论”及其理论基础均衡点理论都已过时,再秉承这种理论就可以侵害可持续发展。
加强政府投资力度,以宏观拎微观,利用投资对消费的乘数效应、基本建设投资对投资的乘数效应,才就是化解新增产能短缺的显然。
基础设施建设对投资、投资对消费的乘数效应就是永远存有的。
而且由基础设施建设本身的基础性与延伸性同意,这方面的投资存有无穷沿袭的可能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基础性与杠杆功能,并使其具备连续性。
只要决策者正视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等距关系,舍弃布局经济学的“均衡点”理论,政府对这方面的投资没任何客观障碍。
企业依靠创业,创业依靠促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课程前言下面我就讲一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的“供给侧的结构改革”。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在11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会议上,那个会议是真正地为中央经济工作定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为明年的两会和政府工作报告定调,所以,政府的一些思路在之前已经酝酿了很久。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两个词的相加,一个是“供给侧”,一个是“结构性改革”,结构性的改革已经讲了很多年,特别是在一些外交场合都顺应的国际的说法,即“结构性改革”,现在强调供给侧,连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一个重大的思路的创新,政府抓经济,政府促改革、调结构的一个重要的创新,汇聚在这么一个说法上。
当中还有很多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因为有很深的学术背景,这是一个较学术化的说法,也存在较多的分歧。
就供给侧结构改革给大家作一个解读,主要是谈我的一些理解。
分三个方面:第一,结构性改革的国际共识,国际上有共识,这不是我们造的词,这个词已经在国际上说了很多年,是一个流行语,它有一些共识,这些共识是什么?是如何演化的?讲一下来龙去脉;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及重要的战略作用。
在中国,“结构性改革”一词的定义、内涵及内容;第三,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
这一讲重点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结构性改革的国际共识(一)新兴国家危机的应对之策第一,结构性改革的国际共识。
据我所知,国际改革的提法用了国际机构上的一些官方语言,主要是从90年代开始,90年代,世界上没有发生非常大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但会发生许多区域性的金融动荡。
主要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国家,墨西哥于1994年出现金融动荡,1997年出现的亚洲金融危机。
这些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处在一个加速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之中,经过一个黄金的发展时期,成为一个世界明星,但最后,持续了一段时间以后,许多的问题积累起来,爆发了危机。
这些危机在经济学界都认为它有某种制度性的缺陷,无论是监管上,许多发生危机的是对风险的控制,汇率自由浮动之后,体系就非常脆弱。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
香港
8.6%
韩国
8.9
中国
1998:825美元/人 2015:8016美元/人 2008:3441美元/人
9.3%
经济快速增长国家的5大普遍特征事实
世界银行增长委员会
对外开放和利用世界经济 维持宏观经济稳定 保持高储蓄率和投资率 运用市场配置机制
有一个坚定、可信赖且有能力 的政府
中国经济发达地区掉入 “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
战略判断
三期叠加
增长速度换档期
2013年
结构调整阵痛期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经济发展新常态
从高速增长转为 中高速增长 经济结构不断 优化升级
2014年11月
从要素驱动、投资 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判断依据
不可能
• 高速增长面临 生产要素供给 约束 • 严重资源、生 态、环境问题 • 国际经济形势 不利
不必要
9.7
4.5
1
1966-1988年
1989-2002年
2003-2015年
10.0
6.9
3.7
若干国家经济增长转型期情况
国家 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的年份 1950~1960 1970~1980 1970~1980 1980~1993 GDP年均增 长速度 (%) 3.3 2.0 4 7.9 粗放型发展期经
省份 人均 GDP(美元) 2015 1.62 1.69 1.16 1.07 6.7 9.4 7.5 2.7 GDP增速(%) 2014 7.3 10 7.8 5.8 2013 7.7 12.5 9 8.7 2012 7.7 13.8 11.5 9.5 2011 8.1 16.4 14.3 12.2
今天不以“壮士断腕”的改革促发展,明天就可能面临更大的痛苦。 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不得不迈过的坎,是不得不闯过的关,这 项改革拖不得、等不起,必须加快步伐、加紧推进,避免“病情”越 来越严重。 在推进过程中,要勇于做得罪人的事,否则过得了初一过不了十 五,结果延误了窗口期,把包袱留给后面,将来会得罪天下老百姓
2017贵州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知识3篇
2017贵州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知识3篇2017贵州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知识12017贵州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知识近年来,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国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新发展理念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之一。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优化农业供给,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专注于2017贵州公务员考试相关的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特别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知识。
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中国经济从过去的高速增长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发展质量和效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标准。
供给侧改革,是国家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发展和内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结构和效率的全面变革行动。
供给侧改革需要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制约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和升级的核心矛盾和瓶颈问题,实现整体上下联动、稳中求进的发展目标。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1.提高品质水平,推动“品类+品牌”战略。
在当前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农业品质的提高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重点是在推进传统优质农产品的全面升级换代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大力发展新品种、建设示范基地、加强生物技术研发等综合手段,扩大品类,升级品牌,提升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2.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提升农村经济增长点。
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力度是一个非常主要的任务。
需要加大与农村经济的紧密结合,加大农产品加工、流通、自营等环节的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结构性矛盾,脱贫攻坚,为农村经济增长点提供新的动力。
3.推进供需对接,打造农产品交易平台。
当前中国农业供给侧深度调整和提升的战略背景下,建设智慧农业供应链和交易平台,对于农产品的精细化生产、供应和服务,以及全过程管理等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理论逻辑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理论逻辑作者:牛小溪来源:《现代营销·理论》2018年第11期摘要:文章首先探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背景,进而梳理了一个关于各个学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逻辑,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针对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结构性矛盾而产生的全要素生产率地下问题所进行的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
继而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类产业对我国供给结构性改革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提升,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双重机遇与挑战,经济发展进入了“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长表现为“四降一升”的发展现状。
为了主动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党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任务与政策方向,致力于通过创新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加快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新旧动能的转变。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背景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趋势可以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面分析。
需求側主要从产品市场进行分析,有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了短期经济增长率。
而供给侧主要从要素市场进行分析,有劳动力、资本、技术与制度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的改进本质上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关于供给侧的提出,既是为了与西方经济学中的供给学派有区别,又突出了问题的关键在供给方。
但各个学者对经济发展专注的问题不同,对供给侧的认识也各不相同。
吴敬琏通过从资源错配分析经济结构的扭曲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增长需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来解决效率低下的问题。
黄群慧从生产要素的投入视角分析,认为面对当前中国“四降一升”的经济形势,需要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以培育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贾康从“双创”项目的实践中发现,关注供给侧首先就要解决有效制度供给问题,进而才可以提高整个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众说纷纭,但都强调关注供给侧是解决目前中国经济下行的必要之举。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供给侧改革的解释,欢迎大家阅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1-4]二零一六年一月二十六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供给侧改革的背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
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等等。
对照经典经济学理论,当前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名词解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名词解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出发,对生产要素的配置进行改革,以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以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
具体而言,包括劳动力市场改革、资源市场改革、环境保护改革、制度改革和技术改革等。
一、劳动力市场改革,指的是优化劳动力的供求结构,改变劳动者就业方式,完善就业机制,改善劳动力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监管等。
1.鼓励和支持劳动力自主就业,支持企业自由组建劳动力,扩大外来劳动力就业机会;2.完善职业培训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3.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提高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水平;4.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恶意规避劳动法律法规行为;5.改善劳动力工作环境,改进劳动条件,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二、资源市场改革,指的是改革和完善资源市场体系,优化资源市场供给结构,实现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完善资源市场的交易机制,推行资源交易分类管理,规范资源交易行为;2.调整资源价格,实现价格市场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改善资源分配机制,促进资源公平合理分配,减少资源浪费; 4.加强资源市场的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意识,防止资源滥用和浪费; 5.改善资源市场的投资环境,促进资源市场投资增加。
三、环境保护改革,指的是改善环境污染状况,实施绿色发展模式,完善环境保护政策,推动环境保护技术的改进和应用。
1.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实施环境管理体制,加强环境保护监管;2.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改善环境质量;3.扩大绿色技术投资,加快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4.实施环境税收制度,提高污染控制成本,减少环境污染;5.推动绿色消费,提升社会环境意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制度改革,指的是改革和完善市场体系,改进政府职能,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实现市场有效供给。
1.完善产权制度,保护企业产权,改善企业投资环境;2.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增加市场竞争度;3.改进政府职能,放宽政府干预,提高市场运作效率;4.完善监管机制,建立市场的信用体系,加强市场的监管执法;5.改革金融体系,改善金融服务,促进资金高效流动。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所得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
所谓“结构性改革”是指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所谓“供给管理”是指针对供给侧问题而开展的管理。
广义供给是指所有能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起作用的“供给侧”(supply-side)因素或供给侧力量,包括经济活动主体(如企业和个人等)、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等资源、企业家管理、政府管理等)、要素升级(如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信息化等)、结构变动(如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等)、制度变革(减管制、减垄断、减税收等)等。
供给侧改革(或供给管理政策)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发挥企业和创业者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二是供给侧改革强调解决中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而需求管理政策更多强调解决短期经济波动问题;三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短期的政策调整。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一则形成新主体,即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二则培育新动力,即通过全面改革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通过全面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三则发展新产业,即一方面要尊重和顺应经济规律、市场规律,让市场及时出清,避免资源浪费,及时化解经济泡沫,避免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等。
编者:2015年11月23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等词很快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那么,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为何要推进供给侧改革?有何理论依据?如何避免推进中的误区?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解析。
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所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
浅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浅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
这主要得益于过去需求侧改革的发展思路。
这种改革思路主要是通过扩大由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增长三驾马车构成的总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
但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在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譹訛。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施供给侧性结构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工作的必然选择。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性条件近几年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结构性的问题,已经进入到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大势所趋。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性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生产成本提高在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产成本上升本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主要有劳动力成本、技术进步成本、环境成本以及自然资源成本。
从劳动力成本方面来看,最近几年劳动力年龄人口呈现下降趋势,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导致人口红利逐步减退。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未富先老问题在我国凸显的越来越明显譺訛。
老龄化发展速度加快,就会推高劳动力成本,导致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落后于劳动力成本,加大企业用工成本。
在自然环境方面,国家对自然环境保护和整治力度逐渐加大,企业治理污染方面的成本相对比过去明显增加。
技术进步成本是指企业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加大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
在自然资源成本方面,近年来矿山、土地、森林、水等资源的使用成本都在不断加大。
二产品供需错位通过宏观调控,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大致平衡,是经济发展的理想状态。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供给侧改革”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例子:老王本来是个卖西瓜的,后来城里每家人都买了他的西瓜,市场饱和,需求不足,他想扩大经营规模,挣更多的钱,已经不可能了。
老王有一天突然豁然开朗,再围绕卖西瓜做文章,是不可能挣更多的钱的,思路得从怎么卖更多的西瓜,转向卖什么比卖西瓜更赚钱上面去。
这叫供给侧改革。
老王瞅了瞅,发现扫帚比较好卖,马上关闭了西瓜厂,投资建了一家扫帚厂,开始生产扫帚。
从产西瓜,转型为生产扫帚,这个叫做结构调整。
很快,大批的扫帚生产出来了,大获成功,老王又挣了很多钱。
大家看老王卖扫帚这么挣钱,都纷纷加入扫帚行业,世面上竞争对手一下子多了起来。
老王渐渐发现,卖扫帚的利润越来越低了。
怎么办呢,老王灵机一动,决定发明一项黑科技来打击他的竞争对手,他把扫帚升级成了吸尘器。
老王的吸尘器,大受欢迎,他又赚了很多钱。
从生产扫帚到生产吸尘器,这个叫创新驱动。
(听着有点像“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扩展资料改革背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
2016年高考政治必考热点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述及精选试题打印版
2016届第二轮复习2016年高考政治热点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述及精选试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述】P1-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选试题】P6-12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概念提出2015年1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研究经济结构性改革和城市工作。
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
2.改革背景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
“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
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
3.存在问题中国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的问题。
4.改革实质4.1供给方式供给侧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
说到底,供给侧改革,就是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来规范政府的权力。
离开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谈供给侧改革,以有形之手抑制无形之手,不仅不会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会损害已有的市场化改革成果。
4.2供给结构从中国中央政府“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改善供给体系的供给效率和质量”等明确表示看,供给侧改革就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市场所需供给约束为标准的政府改革。
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必要举措。
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实现经济发展由注重强调市场需求的“有没有”向注重供给的“好不好”方面的转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理论内涵,是解决经济发展“滞胀”的有效对策,与需求侧管理共同构成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做好“转型、创新和改革”方面的工作,才能真正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时代背景(一) 消费供给跟不上消费升级步伐这些年,随着居民财富的积累增厚,消费转型升级引发的有效供给不足问题日益突出。
但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给人的错觉却是消费能力不足.事实上, 2014 年我国消费者的全球奢侈品消费达到1060 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销售额近一半。
不少民众到国外抢购智能马桶盖、化妆品、婴幼儿奶粉等商品,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前国内省内初级消费市场已经饱和,产品供给体系总体上仍是以规模化、标准化产品为主,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一些企业“埋头苦干,拼命生产",致使库存积压、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甩卖,令人痛心。
这种漠视市场实际需求的经营行为,就是典型的供需脱节。
(二) 资本边际效率下降按照凯恩斯的定义,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政策刺激下国内投资的大幅增长,资本边际产出效率呈现出明显降低的趋势.从2008 年到现在,每新增1 元GDP 需要增加的投资已经显著上升.这主要是因为,投资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引起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增加生产成本也就相应地降低了投资回报率。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最通俗易懂的解释
近为 《 经济学 人》 年刊 《 世界 2 0 1 6 ) ) 撰文 中的一段话 。
中国“ 供给 侧结构 性 改革” 并非 简单 复制供 给 学
6 、 供 给 侧 改 革 的 实质 是 什 么?
一
派的“ 供给 管理 ” , 而 是希 望通 过 改革 实现 经济 结构
则形 成新 主 体 , 即耍 发 挥 市场 在 资源 配 置 中
大 策 哟 赚 蠊 燃 赚
器 睦舌 觥 瓣 乇 黻靴 匿嚣圈} 魏
中央财 经领舄d 、 组 在第l 1 次会 议上攫比 “ 5 + 碡+ 3 “符 动方 案
重于 需求 侧 , 即投 资 、 消费 、 出 口“ 三驾 马 车 ” 。 而现 在, 高层 已经明 确要把调 控的重 点转 向供 给侧 。 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2 0 0 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 速逐年下滑 ,但 需求刺激效果甚微 。需 求不足仅是表
调整 经济结构 ,使要 素实现 最优 配置 ,提 升经 济增 长的质 量和 数
量。
廉的产品 钨不必 海海 ”
购娶
以鼹购瓣磐簿方式拄 制需 求, 导致嚣房难、卖 痨难 席价 姆纂 涨
增加庶地产土地供蛤 莽褪
离开发商 缭住房的 厩煎 稳 觳 率
” ^ 西罐、入学磺 蝣驻仍
■重庆拥 抱“ 供给侧 结构性 改革”
提高 全要 素 生产 率来 实现经 济 可持 续发 展 ;
三则 发展 新产 业 , 即一方 面 要 尊重 和 顺应 经 济 规律 、 市场 规 律 , 让市 场 及 时 出清 , 避免资源浪费 , 及 时 化解 经 济 泡沫 , 避 免 系统 性 风 险 , 另 一 方 面 要 大 力发展 新产 业 、 新技 术 、 新 业态 等 。
供给侧改革名词解释
供给侧改革名词解释引言供给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领域的重要政策方向,旨在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
本文将对供给侧改革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解释和探讨。
一、供给侧改革的概念供给侧改革,简称“供给改革”,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改革供给侧的结构和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变革升级的一种改革措施。
它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引导经济发展朝着以质量为中心、效率优先的方向转变。
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1. 快速经济增长背后的供给侧矛盾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快速增长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生产能力过剩、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等。
2. 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新要求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特征是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加快、动力转换加速。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供给侧改革来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实现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三、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供给侧改革涉及多个领域和方面,下面我们将逐一进行解释和介绍。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主要目标是优化供给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具体措施包括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等。
2. 创新驱动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路径和手段,通过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经济增长的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
重点包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创新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等。
3.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主要包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完善市场机制和体制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
4. 促进供给体系协同发展促进供给体系协调发展是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旨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各个供给主体之间的协同配合和互动发展。
具体包括优化供应链、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等。
浅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60浅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刘心怡作者简介:刘心怡(1995—),女,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金融投资。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本文探究供给侧改革的历史渊源,阐明其理论基础,并分析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背景,在此基础上对改革措施的重点进行论述,丰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
关键词:供给侧;要素;改革本文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发现古典经济学和供给学派等均对供给侧的作用进行了论述。
厘清已有关于供给侧的经济学说对我国现代经济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提出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笔者通过列举改革的具体措施,总结出了现在我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
一、理论由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凭空产生的说法,它的背后有丰富的经济理论作为支撑。
在经济理论的发展历史中,需求和供给的对立统一始终是极为关键的问题。
主流经济学似乎强调需求对拉动经济的作用更多,而对供给有所忽略。
事实证明,维持二者的平衡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与强调需求的凯恩斯主义相对,强调供给侧作用的最重要的经济理论是四要素理论———宏观经济学中,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索洛、罗默和卢卡斯研究经济增长时,认为总供给增长来源于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四种要素。
以往经济理论对供给的强调也大多是从这四种要素入手论述。
较早开始探讨供给的作用的是古典经济学家。
古典经济学强调经济总量的增长,指出随着劳动分工越来越专业化,资本不断积累增加了总产出,多余的资本会流向生产领域从而形成新一轮的良性循环。
重农学派强调财富来源于生产而非流通,而只有农业能生产产品创造财富,农业资本可以代表一般资本。
而亚当斯密认为一切生产部门都会创造财富,通过社会分工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分工的过程中工具和资本十分重要。
威廉·配第提出劳动价值论,认为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转型和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对这个词可能不太熟悉,也不太了解。
那么,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它有什么作用?以下是一些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正确理解。
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
这个词可以分成三部分进行解释:•供给侧:指的是生产者侧的供给,也就是制造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领域,这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结构性:指的是不同领域、不同产业之间的结构构成,也就是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市场结构等。
•改革:指的是阻碍经济发展、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体制机制、政策、法律等需要进行的改革。
综合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种针对经济供给端的结构性调整和改革措施,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通过深入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通过市场化手段,加速转型升级、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增强动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是中国面临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压力。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制造业和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发展需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目的在于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三个问题:1.供给质量不断提升:过去,中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多以数量和速度为核心,造成了产品质量不足、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加强对企业质量、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支持,提高供给质量,提高消费者口碑和品牌形象,在贸易和服务领域更具竞争力。
2.减少过剩产能:中国在过去几年的高速发展中,不同产业间存在着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等问题,这样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企业效益下降、产品品质下降等。
因此,通过适度限制过剩产能,并整合资源,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提高总体效益,可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3.调整经济结构:中国经济正在转向以内需为驱动的增长模式,需要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增加消费占比。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含义:
就是从产期以来依赖“三驾马车”拉动经济 增长的需求刺激政策,转向从生产端、供 给端入手,一方面,改善供给的有效性, 提供更多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 从根本上刺激企业活力,鼓励创新,以推 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我国近期供给侧改革的目标
• • • • • 1、去产能 2、去库存 3、去杠杆 4、降成本 5、补短板
• 《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显示,中国 全社会总杠杆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截 至2014年末,非金融企业的债务余额为 94.93万亿元,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由2008年 的98%提升到2014年的149.1%,猛增51%以 上;非金融企业负债占GDP比重则从2007年 的195%上升到2014年的317%,上升122个 百分点。
• 供给学派的思想和政策主张由来已久,其理论渊源实际 上来自于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把生产、成本、生产 率等供给因素视为增长的源泉,强调市场经济和自由放 任的政策主张。马丁•费尔德斯坦在1986年的《美国经 济评论》中撰文写到,供给主义不过就是要回归到亚当 斯密以及十九世纪古典经济学家的扩大生产能力、减少 政府干预、发挥个人创造力的基本思想,所以费尔德斯 坦说,在听说供给学派这个名词之前,包括他在内的诸 多经济学家早已是供给主义者了。而在20世纪后半叶建 立起来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以及内生增长 理论中,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储蓄、人均资 本、技术、人口以及人力资本等供给要素。因此,所谓 的供给学派的兴起虽然是在20世纪70年代,但其理论根 基早已存在,并一直贯穿在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当中。
• 3)货币超发导致经济泡沫
• 4)产能过剩、库存增加。
2、供给侧改革
• 1、供给经济学产生背景 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遭遇高失业 率和高通胀率并存的“滞胀”问题,导致 凯恩斯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受到质疑和挑战: 一方面,该理论被认为是造成滞胀的主要 原因;另一方面,该理论无法解释也无力 解决滞胀问题。因此,当时迫切需要新的 经济学理论和政策指引西方走出困境。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李佐军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热词,这是好事。
供给、需求、价格乃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建立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
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组成。
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时期某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总供给可近似用总量生产函数来表示,由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共同决定。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供给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企业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别对应着收入法计算的GDP中的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如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要素升级(即生产要素质的提升,与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增加不同,包括技术进步、知识增长、人力资本提升等,创新驱动即是解决这些问题)“三大发动机”(其中制度变革又是根源性发动机)决定。
隐含在其中还有三个重要的供给侧因素:一是主体发展,包含劳动力或创业者、企业和企业家、投资者、政府管理者等主体素质的提高,及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二是产业发展,含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成长等);三是区域发展,包含区域创新、区域结构优化、区域新增长点的形成等。
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问题、消费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要素投入结构问题、排放结构问题、增长动力结构问题、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等。
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
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解释
从社会主义本质论出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核心标志是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福利水平。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包含多重任务:从长期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各类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之举;从中期看,推动产业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是发展生产力的核心步骤;从中短期看,克服各类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是发展生产力的核心内容;从近期看,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核心内容的五大歼灭战是发展生产力的切入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侧重解答实际问题,是针对我国宏观经济供求关系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
过去,我国宏观经济供求矛盾主要表现为供给短缺,需要扩大生产规模;随着发展水平提高,现在我国宏观经济供求矛盾主要表现为部分产能过剩和部分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并存,需要供给和需求更好匹配。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使我国供给能力、供给质量和供给结构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与生态环境需要。
这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也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资本、资源等要素活力的释放,使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三期叠加”时期,面临产能过剩、供需错配等突出问题,加之投资回报率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人口老龄化加快等不利因素,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从国际看,全球外贸低迷造成出口下滑,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加速追赶的两面夹击,低成本优势减弱,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
在新形势下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必须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根据政治经济学市场运行理论,市场供求失衡不仅意味着需求不足或供给过剩,而且表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环节都出现了问题,是多环节的市场失灵。
其中,生产环节中的所有制、企业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以及竞争体系尤为重要,是很多资源配置问题的根源所在。
因此,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必须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多环节寻找答案,从整体调整、全面改革、协调发展的角度展开。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要从生产环节入手,推动过剩产能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近些年,我国居民境外消费或国内“海淘”形式的跨境购买金额迅猛增长。
海外购买力旺盛,说明国内需求空间巨大。
拉回海外消费,需要国内产品来一场“品质革命”,跟上消费升级步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生产端入手,破除体制障碍,降低企业成本,推动适应新需求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完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
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种基本手段,前者主要解决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后者侧重熨平短期的经济波动。
宏观调控既需要需求管理,又需要供给管理;既需要总量调控,又需要结构调控;既需要短期调控,又需要中长期改革。
如果市场充分有效,需求刺激也能推动结构优化。
但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的,需求政策的经济拉动作用有时并不明显,还可能加剧结构矛盾,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通过综合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其核心要义是通过市场取向的综合创新,促使政府管理更科学、市场更有效、企业更有活力,从而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行业出清和盈利状况改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下一步推进工作,要坚决按照中央要求,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主攻方向和本质属性,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为提高质量激发内生动力、营造外部环境。
通过简政放权等改革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简政放权改革取得显著成绩,但一些地方政府在某种程度上的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依然存在。
以投资领域为例,当前束缚企业活力的最大障碍依然是投资审批时间长、程序多。
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行政审批形成了“行政部门设权、事业单位评估、行业协会认证、关联企业收费”的“审批套娃”,制约着企业投资经营。
这些行政审批权力又通过法律、条例、办法、细则等形成了“法规套娃”,固化了部门利益。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厘清市场与政府的边界,加快拆解两种“套娃”,进一步减少不必要的审批许可,改进政府管理方式,提高监管和服务水平。
通过要素价格等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市场价格反映供求关系,价格信号引导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逐步增强,但仍有一些价格信号不明确,甚至是紊乱的。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清除市场壁垒,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进水、电等领域价格改革;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加强产权保护,发展技术市场,使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
通过深化改革使国有企业做到生产能多能少、员工能进能出、企业能生能死。
当前,供给过剩的领域主要是传统重化工业,生产要素流动难、“僵尸企业”多等问题在一些国有企业比较突出。
一些国有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自己不能决定;越是经济困难的地方,人们越往国有企业里挤,企业减员困难;企业破产涉及人员和债务,没有钱解决不了问题,难以顺利破产。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研究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富余人员的分离和再就业、不良债权的重组,以及“僵尸企业”的破产重整或清算,进而激发国有企业的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