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基因的本质》复习教案.doc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基因的本质章末总结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用与目的:
-巩固课堂学习的基因知识点。
-拓宽知识视野,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文章:《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20年)。
-论文:张伟,李明.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8,45(12):955-962)。
-书籍:《基因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年)。
学生可以在线或到图书馆查阅这些资料,进一步了解基因的本质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观看在线课程,如“基因编辑技术原理及其应用”(中国大学MOOC平台),加深对基因编辑技术的理解。
首先,我意识到这节课的亮点在于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例子,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对基因的概念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此外,利用动画和图表直观地展示了基因的表达过程,使学生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基因在生物性状中的作用。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在讲解基因突变的部分,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基因突变的原因和后果理解不够深入。因此,我计划在下节课中更详细地解释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并提供更多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基因研究相关书籍和网站。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完成作业,巩固知识。
-拓展学习:探索更多基因相关知识。
-反思总结:总结学习过程,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
高中生物第3章基因的本质---教学案设计人教版必修2
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教学三维目标二、自主学习——基础知识预览(一)旧知再现1.通过下列现象,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
(1)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后代会打洞。
(2)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以上两种自然现象各阐述了什么科学道理?2.回顾——形成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3.回顾——组成DNA的主要化学元素是什么?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它由几部分组成?(二)新知探究1、了解——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读P42内容,回答:(1)为什么早期人们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2)DNA被人们初步确定为遗传物质的原因是什么?2、掌握——脑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读P43内容,回答:(1)肺炎双球菌有几种类型?结构及致病性各有什么特点?(2)掌握——格里弗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过程。
根据教材图3-2,完成下列表格:①DNA酶:是一种能够分解DNA分子的酶。
(4)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①艾弗里实验缺乏严谨性的原因是什么?②T2噬菌体的结构有什么特点?画出噬菌体的模式图。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三、知识解析——知识挖掘和梳理(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该实验采取的实验方法是什么?2.该实验对艾弗里实验起了什么作用?3.该实验使人们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起了什么作用?(二)艾弗里实验1.艾弗里是如何在格里弗思的基础上展开实验的?2.通过艾弗里实验你能领悟到科学实验的什么基本方法?(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读教材P44,回答下列问题。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方式是什么?它是如何增殖的?2.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的原理和方法是什么?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读图3-6,了解实验过程。
(1)步骤:噬菌体培养——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物质35S和32P (2)实验分析:①实验原理:②实验目的:③实验方法:④实验现象:⑤实验结论:⑥分别标记35S和32P的原因是什么?可以用14C标记吗?(3)简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整个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 第3章 基因的本质(章末复习课)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பைடு நூலகம்章末复习课
主 讲 人:赵广宇 北京市大兴区第一中学 审核指导:闫景娟 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
DNA检测
“山羊肉”?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羚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928年
20世纪40年代
1952年
1. 结合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析DNA作为遗传物质所具 备的特点。
谢谢 看
收观
1. DNA分子杂交技术可以用来比较不 同种生物DNA分子的差异。当两种生物的 DNA单链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时,互补的 碱基序列就会结合在一起,形成杂合双链 区;在没有互补碱基序列的部位,仍然是 两条游离的单链(如右图所示)。形成杂合 双链区的部位越多,说明这两种生物的亲 缘关系越近,这是为什么?
DNA的结构
DNA的结构
3. 碱基互补配对对遗传信息的传 递具有什么意义?
DNA的复制
1. DNA复制是在为细胞分裂进行必要的物质准备,请问DNA复制需要的具体条件有哪 些? 2. 将DNA双链都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放在含有14N的培养基中培养,使其分裂3次,请 画出形成的子代噬菌体DNA链的标记情况。 3. 在DNA检测时,通常样品中的DNA含量很少,不足以进行序列测定,所以刑侦人员 需要先将样品中的DNA进行体外复制,请推测DNA体外复制需要的条件以及过程。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2节DNA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板书设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DNA的结构,这是高中生物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首先,我们需要了解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即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组成。接下来,我们要学习DNA的双螺旋结构,它是如何由两条互补的单链组成的。DNA的复制过程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我们要掌握半保留复制和全保留复制的区别。最后,我们要了解DNA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好了,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今天的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DNA的结构和功能。如果有任何问题,请随时提问。下节课再见!
教学资源拓展
六、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1)教材补充:请大家阅读《高中生物知识拓展》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相关内容,加深对DNA结构及其功能的理解。
(2)学术论文:阅读“Nature”杂志上关于DNA结构研究的经典论文,如Watson和Crick的“Molecular Structure of Nucleic Acids”,以了解DNA结构发现的历史背景和研究过程。
2. 拓展要求:
(1)阅读理解:阅读上述论文和文章,理解DNA结构的研究历程,以及DNA在遗传学中的关键作用。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分析文章的方法和结论。
(2)科普分享:学生可以将所观看的科普视频或阅读的文章与同学分享,进行小组讨论,提高交流和表达能力。
(3)课题研究:结合课堂所学,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个与DNA相关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如DNA损伤修复机制、基因编辑技术等,并撰写研究报告。
现在,让我们来讨论一下DNA的复制过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DNA复制是如何进行的呢?DNA复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三个阶段:解旋、合成和连接。在解旋阶段,DNA双螺旋结构被解开,形成两条单链模板。在合成阶段,以单链模板为基础,通过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最后,在连接阶段,新合成的子链与对应的模板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形成两个完整的DNA分子。
高中生物 第3章 基因的本质单元复习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第3章基因的本质单元复习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Ⅱ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Ⅱ基因的的概念ⅡDNA分子的复制Ⅱ1、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3、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4、说明基因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单元知识构建】通过阅读课本4260页,构建本章知识框架(全面概括、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探究案】课下独立完成以下题型题型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用同位素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然后去侵染没有标记的细菌。
侵染后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蛋白质分子应含有的P、S元素是()A、31P、32P与32SB、31P、32P与35SC、31P、32P与32S、35SD、32P与32S 、35S2、噬菌体和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分别是()A、RNA、RNAB、DNA、DNAC、DNA、RNAD、RNA、DNA规律总结:题型二:DNA分子的结构3、下列关于双链DNA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一条链上A和T的数目相等,则另一条链上A和T数目也相等B、若一条链上A的数目大于T,则另一条链上A的数目小于TC、若一条链上的A∶T∶G∶C=1∶2∶3∶4,则另一条链上也是A∶T∶G∶C=1∶2∶3∶4D、若一条链的G∶T=1∶2,则另一条链的C∶A=1∶2代表磷酸基代表碱基代表脱氧核糖4、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各“部件”之间需要连接。
下列连接中,错误的是()ABCD5、决定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A、细胞的多样性B、DNA的多样性C、环境的多样性D、蛋白质的多样性规律总结:题型三:DNA的复制6、下列关于DNA分子复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解旋酶的作用下先将整条链解开,然后再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B、DNA分子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C、通过复制,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D、DNA的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7、具有100个碱基对的一个DNA分子区段,内含40个胸腺嘧啶,如果连续复制两次,则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是()A、60B、80C、120D、180规律总结:题型四: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8、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B、每一个DNA分子片断都是一个基因C、每一个基因分别控制着不同的遗传性状D、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且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规律总结:对议:把以上题型讨论出正确的答案,并把相关选项理解正确。
人教版教学教案生物:第3章《基因的本质》复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基因(遗传物质)的本质【课标扫描】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运用水平)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理解水平);制作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理解水平);概述DNA 分子的复制(理解水平)。
【知识网络】一、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①R 型细菌(无荚膜,无毒)+ 小鼠②S 型细菌(有荚膜,有毒)+ 小鼠 小鼠死亡 ③杀死的S 型细菌 + 小鼠 小鼠不死亡 ④R 型细菌+ 杀死的S 型细菌+ 小鼠 小鼠死亡⑤从④中死亡的小鼠体内发现R 菌和由R 菌转化成的S 菌,转化成的S 菌后代也是有毒性的S 菌 结论:加热杀死的S 型菌内含有R 菌转化成S 菌的转化因子(假说) ① 提取S 型活菌中的 DNA 、蛋白质和多糖等,分别加入培养 R 菌的培养基中,只有加入 DNA 时,R 菌才能转化成S 菌。
② 用 DNA 水解酶 分解DNA ,S 型细菌则不能使R 型细菌发生转化。
结论: DNA 才是使R 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① 用35S 标记T 2 子代噬菌体 无 放射性② 用32P 标记T 2 子代噬菌体 有 放射性③结论:子代噬菌休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 DNA 来遗传。
DNA 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此实验还证明了DNA 能够自我 复制 ,在亲子代之间能够保持一定的 连续 性,也证明了DNA 能够 指导 蛋白质的合成。
两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设法将DNA 和蛋白质等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DNA 的作用。
(全部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既有DNA 又有RNA,其遗传物质是 DNA ; ②无细胞结构的生物- 病毒 ,由于只含有DNA 或RNA,它们的遗传物质是 DNA 或SARS 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T2噬物质是 DNA ③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核酸 ;④因为只有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因此说DNA 是 主要 遗传物质。
DN A 是遗物质的实验证据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生遗质二、DNA分子的结构1.DNA分子的化学结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三种小分子组成;很多个脱氧核苷酸聚合成为脱氧核苷酸链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而成;②外侧的基本骨架由[1]磷酸和[3]脱氧核糖交替连接而成,[4]碱基对排列于内侧;③两长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4]碱基对。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一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一生物学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及其稳定性,认识DNA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DNA分子结构的模型,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科学探究:通过构建DNA分子模型的实践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社会责任:认识到DNA分子结构研究在生物技术、医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的应用价值,培养科学服务于社会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特征。
•DNA分子中碱基配对原则及其意义。
三、教学难点•理解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空间构型。
•掌握碱基配对原则并理解其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DNA分子结构模型动画、图片、视频等)。
•DNA分子结构模型材料(如塑料片、磁铁、彩色小球等,用于构建模型)。
•教材、教辅资料及相关科学史资料。
•学生分组讨论材料(问题卡片、模型构建指南)。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DNA分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发现历程。
•模型构建法:组织学生分组构建DNA分子模型,直观感受其结构特点。
•讨论交流法:分组讨论模型构建过程中的问题和发现,分享见解。
•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总结DNA分子结构的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引入:讲述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提出问题:“DNA分子是如何构成的?它的结构有何特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DNA分子的结构。
新课教学1.DNA分子结构的基本概念•简要介绍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以及它们的连接方式。
2.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回顾科学史,介绍沃森和克里克等人如何通过实验和推理,最终确定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3.DNA双螺旋结构的详细解析•空间构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DNA双螺旋结构的动画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细节。
高中生物 第3章 基因的本质总复习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第3章基因的本质总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第3章基因的本质总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目标1、归纳知识,构建知识网络2、有关遗传物质的重点知识回顾重点有关遗传物质的实验二次备课难点有关遗传物质的实验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本本章内容,以“基因”为核心总结构建知识网络:(8分钟)生成问题:精讲互动1、遗传物质证明实验中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的结果分析。
(学生记在课本45页上)2、在含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酶和ATP的条件下,分别以不同生物的DNA为模板,合成新的DNA。
问:(1)分别以不同生物的DNA为模板合成的各个新DNA之间,(A+C):(T+G)的比值是否相同?为什么?(2)分别以不同生物的DNA为模板合成的各个新DNA之间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是什么?(3)在一个新合成的DNA中,(A+T)(C+G)的比值,是否与它的模板DNA任一单链的相同达标训练1、课本45页自我检测一、二2、由120个碱基组成的DNA分子片段,可因其碱基对组成和序列的不同而携带不同的遗传信息,其种类数最多可达A、4120B、1204C、460D、6043、具有100个碱基对的1个DNA分子区段,内含40个胸腺嘧啶, 如果连续复制两次,则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A、60个 B 、80个C、120个D、180个4、一个双链DNA分子为第一代,经过三次自我复制,在第四代DNA分子中,有几条第一代脱氧核苷酸的长链A、2B、4C、8D、185、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一个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D、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6、右下图是DNA的分子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①④分别是、。
(2)图中的碱基对是通过相连接的。
(3)图中的⑥是,⑦是。
作业小结板书设计。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一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一生物学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理解基因作为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片段。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基因与DNA的关系,培养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理解基因在遗传中的核心作用。
3.科学探究: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探究基因如何控制生物性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4.社会责任:认识到基因研究在生物技术、医学等领域的重要性,培养科学服务于社会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基因的概念及其与DNA的关系。
•基因如何控制生物性状。
三、教学难点•理解基因作为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在DNA分子上的具体位置和作用方式。
•掌握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机制(如基因表达、遗传密码等)。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基因与DNA关系的图解、基因控制性状的实例等)。
•教材、教辅资料及相关科学史资料。
•案例分析材料(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遗传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材料(问题卡片、案例分析指南)。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基因的概念、基因与DNA的关系以及基因控制性状的机制。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帮助学生理解基因如何控制生物性状。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基因与遗传的相关问题,分享见解。
•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总结基因作为遗传信息基本单位的重要性及其控制性状的机制。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引入:展示不同生物体(如人类、动植物)的遗传性状差异,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性状是如何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
提出问题:“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它又是如何控制生物性状的?”从而引出基因的概念。
新课教学1.基因的概念•讲解基因的定义: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片段。
强调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展示基因与DNA关系的图解,帮助学生理解基因在DNA分子上的位置。
2.基因与DNA的关系•讲解DNA分子由许多基因和非基因片段组成,基因是DNA分子中能够编码蛋白质或RNA等生物大分子的特定区域。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二年级一班的学生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对细胞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在观察和实验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生物学实验操作。然而,部分学生对抽象的生物学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对于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理解存在困难。
在学习习惯上,学生们表现出较大的差异。部分学生课堂参与度高,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并与同学进行讨论;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较为内向,课堂参与度不高,对于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不够积极。此外,部分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对于课堂内容的复习和巩固不足。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实践活动法、合作学习法等,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在讲解DNA的双螺旋结构时,我利用了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以直观的方式呈现DNA的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抽象概念。同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疑问,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参与度不高,影响了课堂的整体氛围。此外,在实验操作环节,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实验经验,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实验的效率。
2.教学总结
然而,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影响了课堂氛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3.实例分析:
①DNA在医学中的应用:基因检测、基因治疗等。
②DNA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DNA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4.趣味性设计:
①利用图片或图示展示DNA的结构,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②通过动画或视频展示DNA的复制过程,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二节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8.易于修改和补充:板书设计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方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修改和补充。
课堂
1.课堂评价:
(1)提问评价: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DNA分子的结构和特点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反馈和纠正。
4.社会责任:让学生了解DNA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如DNA指纹鉴定、基因工程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板书设计
1.目的明确:板书设计应紧扣DNA分子的结构和特点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关键知识点。
2.结构清晰:板书设计应具备逻辑性和条理性,能够引导学生从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到功能等方面进行系统学习。
3.简洁明了:板书设计应尽量简洁,用简洁的文字和符号概括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特点和功能,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DNA分子的结构和特点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DNA分子的结构和特点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DNA分子的概念和分布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DNA分子的结构和特点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2.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在线课程平台等。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基因的本质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1.生命观念:通过学习DNA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建立“DNA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的生命观念,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传承机制。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DNA在遗传中的作用,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DNA通过编码遗传信息,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转录是指DNA序列转换成mRNA序列的过程,翻译是指mRNA序列转换成蛋白质序列的过程。
3. DNA在医学中的应用包括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等;在法医学中的应用包括DNA指纹鉴定等。
4. DNA复制过程是指在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分子能够准确地复制一份自己的过程。它对生物体遗传的重要性在于保证了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
7.安全措施:如果涉及实验操作,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安全培训,确保他们了解实验操作的基本规范和注意事项,如佩戴防护眼镜、手套等。
8.教学反馈表:准备教学反馈表,以便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进行教学改进。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DNA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是什么?”引发学生对DNA主题的兴趣。
在能力方面,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来探究问题。但他们在解决复杂的生物学问题时,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指导。此外,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特别是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方面。
在素质方面,学生们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对新的知识和技术充满好奇。他们也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焦虑和畏惧情绪,对复杂的生物学理论感到困惑。因此,教师需要通过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高中生物第三章基因的本质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一、教学目的要求知识方面1.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概述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3.概述DNA 分子的复制。
4.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3.初步形成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能力方面1.制作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2.进行遗传信息多样性原因的探究。
3.就科学家探索基因的本质的过程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领悟假说—演绎和模型方法在这些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基本单位;双螺旋本质 其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的遗传信息。
半保留一、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 体内转化 1928年 英国 格里菲思① 活R ,无毒 活小鼠② 活S ,有毒 小鼠 死小鼠;分离出活S③ △杀死的S ,无毒 活小鼠④ 活R + △杀死的S ,无毒 死小鼠;分离出活S转化因子是什么?(2)体外转化 1944年 美国 艾弗里多糖或蛋白质型活S DNA + R 型 培养基型 + S 型DNA 水解物型转化因子是DNA 。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952年赫尔希、蔡明 电镜观察和同位素示踪32P 标记DNA35S 标记蛋白质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实验也是遗传物质。
二、DNA 的分子结构1.核酸 核苷酸 核苷 含氮碱基:A 、T 、G 、C 、U磷酸 戊糖:核糖、脱氧核糖2.1950年鲍林 1951年威尔金斯 + 富兰克林1952年查哥夫3.DNA 的结构①(右图)双螺旋② 骨架③ 配对:A = T/UG = C4.特点①稳定性: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②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各异③特异性:每个DNA 都有自己特点的碱基对排列顺序5.计算1.在两条互补链中C T GA ++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
人教版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2教案第3章基因的本质
教学设计一、教学策略在复习课中,老师满堂灌的现象极为普遍,学生要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回忆并熟练掌握大量的知识是枯燥的学习过程。
新课改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本节复习课,选取相同,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并举出相应的例题,通过学生对例题的独立解答、合作探究、展示点评,教师的适当点拨、归纳,以及课堂检测题的巩固,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达到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以知识点帮助解题,以解题帮助巩固知识点的目的。
二、学习目标1.回扣课本P47-50相关内容,正确说明DNA分子的结构和结构特点;能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与DNA分子结构的计算。
2.回扣课本P52-54相关内容,进一步理解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及复制的特点;能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与DNA分子复制相关的计算。
3.回扣课本P55-58相关内容,准确说出基因的本质,并构建基因与脱氧核苷酸、遗传信息、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网络图。
三、设计流程1.课前:独立完成预习学案发现问题查阅课本,选看微课课前上交2.课中:独立完成课堂案例题,原生态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疑难、展示答案小组代表点评、归纳总结,学生质疑,教师适当点拨提升课堂小结构建知识网络独立完成课堂检测题,检查目标达成情况3.课后:10分子复习加深巩固,完成课后拓展学案。
四、教学实施程序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引导教学意图一、导入二、展示学观看课件,分析问题学案中出现的错误阅读学习目标展示预习案的反馈:1.优秀学生及优点展示。
2.问题学案展示表扬先进鞭策后进,查漏补缺。
四、课堂小结五、课堂检测六、作业布置独立完成检测题并进行自我评价3.几种酶的作用部位:解旋酶、DNA聚合酶、限制酶、DNA连接酶。
4.碱基计算方法归纳。
5.高中生物涉及“同位素标记法”、“荧光标记法”的实验总结。
6.构建知识网络:脱氧核苷酸、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课件展示本节知识网络,师生共同完成小结,总结学习方法:DNA结构层次记忆技巧,即结构层次的“五、四、三、二、一”课件展示参考答案和评价量表,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解读
第3章《基因的本质》是在前两章学习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基因的本质。
第3章教材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详尽地阐述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
通过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功能,以及基因的基本概念等内容,使学生对DNA和基因的有关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在遗传上的作用等方面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其教学内容的结构
单元目标
一、知识方面
1.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3.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4.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3.初步形成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三、能力方面
1.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2.进行遗传信息多样性原因的探究。
3.就科学家探索基因的本质的过程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领悟假说—演绎和模型方法在这些研究中的应用。
学法导航
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主要讲述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本节的“问题探讨”,首先呈现了一个曾经在科学界争议了很长时间的问题:“DNA和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直接回答(因为节标题已经说明答案),而是让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了解科学家当年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兴趣。
在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前,本文首先讲述了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与原教材比较,本段没有从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出发,而是以简洁的语言,指出20世纪中叶,为什么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这样讲述可以简洁明确地引入对本节主题的讨论,避免了与前面所讲内容的重复。
在讲述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的基础上,本节又讲述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实验,是因为这两个实验是20世纪中叶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具影响力,也是最经典的实验。
通过两个实验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这两个实验虽然实验对象不同,方法不同,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但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从而认同科学结论的获得,最基本的方法是实证的方法。
并认识到一个正确的结论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不断
完善的过程,如在艾弗里实验的8年后,赫尔希和蔡斯才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最终使人们确信DNA是遗传物质。
在讲述这两个实验时,为了让学生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教材不仅按照科学家的探索历程,以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地进行思考,还较详细地讲述了这两个实验的具体方法。
虽然艾弗里与赫尔希等人的实验方法不同,但是实验的设计思路却有共同之处。
通过对两个实验方法的讲述,使学生理解科学家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把DNA与蛋白质区分开,分别观察DNA或蛋白质的作用。
结构特点,而是在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之前,采取讲故事的形式,以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
通过阅读这则故事,学生不仅能自然地了解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还能得到多方面的启示:在众多有造诣的科学家中,两个年轻学者之所以脱颖而出并非偶然,对问题的兴趣是科学探索的开端;多学科知识的背景是科学发现的前提;科学的思维方法,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善于利用前人的成果和与他人合作的品质,是科学发现的关键。
在引导学生了解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历程的基础上,本节又以简洁的语言、图文并茂地概述了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最后通过让学生动手尝试建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第3节《DNA分子的复制》以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为题引导学生进入对复制问题的讨论。
2008年奥运会是令国人瞩目的话题,对学生十分熟悉的北京奥运会会徽画面进行的讨论,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本节包括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选学)和DNA分子复制的过程三部分内容。
在讲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之前讲述DNA分子复制的推测,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沃森和克里克在制作DNA模型时,就已经推测出了DNA分子的自我复制的机制这一事
实,更重要的是在使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内在联系,即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决定了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方式。
在此基础上讲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这样安排内容,实际上再次体现了假说—演绎法的应用。
讲述DNA分子复制的推测后,讲述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主要出于以下考虑:一是使学生理解对DNA分子半保留复制机制的揭示必须于实证;二是使学生了解DNA分子半保留复制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由于DNA半保留复制实验的难度较大,出于对不同学生接受能力的考虑,将这部分内容安排为选学。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由一个游戏活动引入对问题的讨论的。
在活动中运用排列组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DNA分子可以贮存大量的信息。
本节包括说明基因与DNA关系的实例,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两部分内容。
这两部分内容分别通过两个活动来完成。
在说明基因与DNA关系的实例中,主要是通过资料分析使学生认识基因与DNA的关系。
资料分析中共列举了4个实例,其中资料1、3实例是从数量上说明基因是DNA 片段;资料2、4实例是从现象上说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综上所述,学生可以很自然得出如下的结论: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在“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部分,主要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DNA上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多样性的关系。
活动中创设的两个情境设法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推算的方法,得出DNA分子中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的结论,从而推出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结论。
这一结论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生物体的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课时分配
第3章包括4节,均用1课时。
备课资源
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基本单位。
人们对基因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19世纪60年代,遗传学家孟德尔就提出了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观点,但这仅仅是一种逻辑推理的产物。
20世纪初期,遗传学家摩尔根通过果蝇的遗传实验,证明了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是呈线性排列,从而得出了染色体是基因载体的结论。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
尤其是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双螺旋结构以后,人们才真正认识了基因的本质,即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
研究结果还表明,每条染色体只含有1~2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每个基因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
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序列)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就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
1994年中科院曾邦哲提出系统遗传学概念与原理,探讨猫之为猫、虎之为虎的基因逻辑与语言,提出基因之间相互关系与基因组逻辑结构及其程序化表达的发生研究。
从孟德尔定律的发现到现在,一百多年来人们对基因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
1866年,奥地利学者G.J.孟德尔在他的豌豆杂交实验论文中,用大写字母A、B等代表显性性状如圆粒、子叶黄色等,用小写字母a、b等代表隐性性状如皱粒、子叶绿色等。
他并没有严格地区分所观察到的性状和控制这些性状的遗传因子。
但是从他用这些符号所表示的杂交结果来看,这些符号正是在形式上代表着基因,而且至今在遗传学的分析中为了方便起见仍沿用它们来代表基因。
20世纪初孟德尔的工作被重新发现以后,他的定律又在许多动植物中得到验证。
1909年丹麦学者W.L.约翰森提出了基因这一名词,用它来指任何一种生物中控制任何性状而其遗传规律又符合于孟德尔定律的遗传因子,并且提出基因型和表现型这样两个术语,前者是一个生物的基因成分,后者是这些基因所表现的性状。
1910年美国遗传学家兼胚胎学家T.H.摩尔根在果蝇中发现白色复眼(white eye,W)突变型,首先说明基因可以发生突变,而且由此可以知道野生型基因W+具有使果蝇的复眼发育成为红色这一生理功能。
1911年摩尔根又在果蝇的 X连锁基因白眼和短翅两品系的杂交子二代中,发现了白眼、短翅果蝇和正常的红眼长翅果蝇,首先指出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可以通过染色体交换而分处在两个同源染色体上。
交换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遗传现象,不过直到40年代中期为止,还从来没有发现过交换发生在一个基因内部的现象。
因此当时认为一个基因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