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病”攻坚要打开新思路(一线视角)

合集下载

解决大城市病的措施

解决大城市病的措施

解决大城市病的措施一、引言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大城市病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在我国,大城市病也越来越严重,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口过密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解决大城市病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二、交通拥堵交通拥堵是大城市病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解决交通拥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公共交通建设:加强公共交通建设是缓解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

政府可以通过投资公共交通建设来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覆盖面和运营效率,同时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

2.限行措施:限行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机动车数量,缓解道路拥堵。

政府可以根据车辆排放标准和尾号限行规定来实施限行措施。

3.鼓励非机动车出行:政府可以通过建立自行车道和步行街等方式鼓励居民使用非机动车出行,以减少机动车数量。

三、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大城市病中另一个严重的问题。

解决环境污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环保力度:政府可以加大对企业的环保监管力度,同时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2.推广清洁能源:政府可以通过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和推广新能源汽车等方式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排放量。

3.建立绿化带:政府可以建立绿化带和公园等绿色空间,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四、人口过密人口过密是大城市病中另一个重要问题。

解决人口过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推动产业转移:政府可以通过引导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缓解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压力。

2.建设新城镇:政府可以在城市周边或者其他地区建设新城镇,吸引一部分人口迁往新城镇居住。

3.控制土地供应:政府可以通过控制土地供应和加强土地利用管理,限制城市扩张速度,缓解人口过密问题。

五、结语大城市病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努力来解决。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加大环保力度、推动产业转移等方式来缓解大城市病带来的问题。

企业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排放量。

申论范文:人民城市为人民——破除城市病 建设宜居城

申论范文:人民城市为人民——破除城市病 建设宜居城

申论范文:人民城市为人民——破除城市病建设宜居城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息扩大,一些城市病也开始出现出来。

面对城市进步中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务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破除城市病,努力建设宜居城市。

一、城市病的表现与原因城市病是城市进步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房价高企、人口过度集中等。

城市病的根源主要在于城市规划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均衡以及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城市规划不合理导致了城市功能混乱,交通拥堵现象普遍存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

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一些地区进步滞后,贫富差距扩大,城市的可持续进步面临巨大挑战。

人口过度集中使得人口密度过大,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也给社会管理带来更多的困难。

二、破除城市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破除城市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起首,破除城市病是实现城市可持续进步的基础。

只有健康和良好的城市环境,人们才能享受到更好的生活质量,城市的进步才能真正长期稳健。

其次,破除城市病是保障人民幸福感的需要。

城市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场所,人民的满足度是衡量城市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只有满足人民的需求和欲望,才能真正建设起宜居城市。

最后,破除城市病是推动城市竞争力的关键。

城市的进步离不开人才的吸引和产业的茂盛,只有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进步机会,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和投资,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三、建设宜居城市的策略与途径为了破除城市病,建设宜居城市,我们需要实行一系列的策略和途径。

第一,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优化城市布局,合理规划和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推行区域协调进步,缩减人口过度集中的问题,缓解一些城市压力,增进各地区的可持续进步。

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交通系统,进步公共交通,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力度,提高交通效率,缩减交通拥堵,改善人们的出行条件。

同时,加强环境保卫工作,进行空气、水质的监测和治理,降低环境污染对人民健康的影响。

城市病的解决方案与实践

城市病的解决方案与实践

城市病的解决方案与实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病问题愈发明显,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城市病主要包括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社会隔离、居住拥挤、资源浪费等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则有可能造成城市的瘫痪和崩溃。

因此,探寻城市病的解决方案,进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意义。

一、发展可持续交通体系交通拥堵是城市病的主要表现形式,解决交通拥堵需要建立一个可以满足人们出行需求,同时又不增加城市交通负担的可持续交通体系。

因此,城市规划者可以考虑采用公共交通系统,如轨道交通、地铁、快速公交等,来减轻私人车辆数量,降低道路拥堵。

此外,在城市规划中优化道路布局、加强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等,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二、强化环境保护力度环境污染对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同时,也会对城市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对于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者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城市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

切实加强废弃物处理、空气质量监控和改善、水资源管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将环境保护纳入城市规划和管理的全过程。

三、促进社会共享社会隔离是城市病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要解决社会隔离问题,需要促进社会共享。

城市规划者应该在市区内实施多元化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设施更加普及。

同时,放松对于外来的劳动力和人口流动的管制,让城市公共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推进所有人的居住权利,激发全体市民的发展活力。

四、改善居住环境居住拥挤和住房不足是城市病的重要表现之一。

因此,城市规划者需要在城市的土地使用方面充分考虑居住环境,建立高质量的公共住房,以及保障中低收入群体房屋需求,从而改善居住环境。

五、建立资源节约型城市资源浪费也是城市病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由于城市的人口密度较高,资源损耗严重,因此,如何建立一个更加节约资源的城市,也是城市规划者应当思考的问题。

推广绿色建筑、减少浪费、开展经济式使用和低碳环保运动等,可以节省能源、保护环境、减少浪费、为城市发展铺平道路。

中国大城市病诊断与治理新思路

中国大城市病诊断与治理新思路

中国“大城市病”诊断与治理新思路——基于公共品供给视角2013年07月23日11:31 来源:《中国经济问题》2012年6期第25~32页作者:刘成玉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15【内容提要】集中于大城市的政治资源吸引和驱使着包括财政、教育、医疗、就业及安全保障等在内的公共资源聚集于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区,进而造成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过度密集。

这种过度集中的公共品供给格局是形成和加剧我国“大城市病”问题的根源之一。

为此,本文提出:强化人大主导的公共资源分配机制;弱化行政主导和国有垄断,加强公共产品的市场供给;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完善公众参与和制衡的监督评价机制;按照人口比例安排大中小城市的公共财政支出;新增公共品尽量往中小城市倾斜;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适当分离;公权机关和大型公众服务机构逐步撤离市中心。

【关键词】“大城市病”公共品供给政治资源交通拥堵【作者简介】刘成玉,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成都610074。

一、引言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51.27%,已进入了城市化中期和加速发展阶段。

而且大城市和特大城市①数量越来越多,1990年和2000年全国大城市数量分别只有59座和94座,到2010年就达到了236座,其中特大城市63座,全球5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四分之一都集中在中国。

②从国际经验和中国现实来看,我国的大型城市正步入“城市病”集中暴发期。

有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市区人口在2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都存在“大城市病”(张广威,2011)。

为此,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医治“大城市病”,学界对此问题也进行了广泛讨论。

在此背景下,本文拟对中国“大城市病”的形成机理与治理方略做深入探讨。

学术界把由于人口过度集中于大城市以及大城市的某些区位,所引发的对城市经济、环境、公共秩序及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称为“大城市病”。

现有研究多基于人口、城市化道路与模式、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及公共产品供给等视角对“大城市病”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大致形成了如下结论:人口过度集中于大城市是导致“大城市病”问题的直接原因,因而完善人口迁移与居住政策,控制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就成为了各大城市治理“大城市病”的共同选择。

“大城市病”怎么办?治病先除根

“大城市病”怎么办?治病先除根

“大城市病”怎么办?治病先除根“大城市病”是最近网络上很流行的一个说法,指的是在大城市里出现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物价过高等“症状”。

也由此提出来“智慧城市”的概念,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中各行各业,实现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有助于缓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精细化和动态管理,并提升城市管理成效,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刚刚步入萌芽阶段,但对发展的蓝图早已规划好,由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六个核心系统组成: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

这些系统不是零散的,而是以一种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

而城市本身,则是由这些系统所组成的宏观系统。

飞天光电研发的物联网智慧城市安全管理平台,解决了现有物联网技术标准不统一、兼容性差、缺乏强大管理平台支撑等应用弊端,可以接入市场所有的通用报警设备及消防设施,并且支持GIS地图、平面地图和三位地图展现方式,可以实现跨区域、大范围、多场景、多系统整合的消安一体化概念。

功能特性:1、消防与安防智能融合,数据实时,联网查看;2、三维动态,实景检测,值班人员可根据所处的位置和周围情况做出合理的应急措施;3、软硬结合,模块化系统架构设计,系统可长期稳定运行;4、标准化数据传输转化模块,实现整个区域五连设备的高度统一性;5、物联网“标准化”平台的引领者,可支持市场上90%的传感器无缝接入;6、一个平台,两层管理,三级授权,多级联动,物联网“低代码”开发平台的建设者大都市发展带来的城市病,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垃圾处理、房价飞涨、生活成本高、疲于奔命等等,变成大城市发展的严重障碍。

治理“大城市病”要借助现代数据和网络的力量,从根本入手。

国务院出四招整治“城市病”

国务院出四招整治“城市病”

国务院出四招整治“城市病”增长引擎城镇化将会是创造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相关规划可能在下半年推出,而这一新规划会有哪些新的思路和提法?被寄予厚望的城镇化规划预期将在年内出台。

在近日刚刚结束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对大会作了《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这个报告,未来即将出台的规划雏形已经展现在公众面前。

目前由于城市承载能力有限,一些城市面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轻环境等“城市病”问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有研究人士指出,解决“城市病”最好的办法就是建设城市群。

在《报告》中,城市群的相关发展战略已经被列为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点之一。

国务院出四招整治“城市病”截至2012年,52.57%的城镇化率已经让我国同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不过在这个已经过半的城镇化率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的城市病亟待“医治”。

《报告》显示,大量农村转移人口的拥入已经让城市社会面临严峻的挑战,现实就是被纳入城镇人口统计的2亿多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平等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

现行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已经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制约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针对当前可预知的城镇化困境,徐绍史表示,接下来,国务院将围绕四大战略重点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户籍制度合理化分配城乡资源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首要难题非户籍制度莫属。

徐绍史透露,在未来城镇化进程中,要按照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异地就业城镇人口,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而对于关键的户籍制度改革,则是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如何有效治理“大城市病”

如何有效治理“大城市病”

如何有效治理“大城市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大城市病包括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社会矛盾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为了有效治理大城市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城市发展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一、优化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合理的城市规划是治理大城市病的基础。

首先,要制定全面的城市发展规划,为未来发展确定目标和路径。

其次,要加强土地利用管理,避免土地浪费和过度开发。

建设绿色生态城市,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优化人居环境。

此外,要推动城市功能疏解,将非核心产业和人口引导到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发展,减少大城市的人口压力。

二、改善交通拥堵问题交通拥堵是大城市病的一个主要方面。

为了减少交通拥堵,应该加强公共交通建设,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覆盖面。

同时,发展新兴交通工具,比如自行车、电动车等,鼓励绿色出行方式。

此外,要合理控制私家车数量,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引导居民选择更为环保的交通方式。

三、控制人口规模和流动庞大的人口是导致大城市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控制人口规模和流动,可以通过调整户籍政策,推行居住证制度等来控制人口增长。

同时,要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吸引外来人口分流到二三线城市发展。

四、加强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是大城市病的另一个主要方面。

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减少污染排放,提高环境质量。

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环保监管力度,推动工业绿色转型。

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同时,要加强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对环境的污染。

五、加强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社会矛盾是大城市病的一个重要表现。

为了缓解社会矛盾,要加强社会治理,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城市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机制,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

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保障居民的基本权益。

加大对特殊群体的关爱力度,解决贫困和弱势群体的问题。

如何缓解“大城市病”【精品范文】

如何缓解“大城市病”【精品范文】

如何缓解“大城市病”
如何缓解“大城市病”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高速发展,“大城市病”也应运而生,部分大城市产生产业的结构性老化、空间的物质性老化和人口老化等问题,城市发展变得臃肿艰难,阻碍居民幸福感提升。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经验,治理“大城市病”,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是重要出路。

一方面,优化供给侧结构布局。

通过整治违法建设、占道经营和环境脏乱,疏解低效产能,明晰城市存量中的“可再供给”空间。

实现拆违空地转变为“留白增绿”;腾退建筑空间补足公共服务设施;引入高精尖产业进行低效占地的盘活再利用等目的。

另一方面,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

打破城市管理现状的条块分割壁垒,将原来相对分离的历史文化、人口特点、百姓需求、业态特征、交通园林等各类信息,落到一张图上,实现统筹协同和科学布局的“多规合一”与“多项合一”,形成具体行动计划和项目库系统,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目标。

习总书记指出“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贯通历史现状未来,统筹人口资源环境,让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永续利用”。

心得体会:以新发展理念破解“大城市病”(最新)

心得体会:以新发展理念破解“大城市病”(最新)

心得体会:以新发展理念破解“大城市病”(最新)2015年12月23日,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2017年2月,总书记在视察北京的讲话中强调,要“下大力气治理‘大城市病’”。

为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凭借科学领导和科学规划,闯出了一条区内疏密有致、城市运行高效、创新特色鲜明的新路。

市委书记蔡奇到经开区调研后指出,这“是一个基本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破解“城市病”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以科学布局创发展之优26年来,经开区始终突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引领作用,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

明确经开区建设目标是按卫星城原则,建设“适合首都特点的高新技术为主,配套协调、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工业区”,从而奠定了产城融合的规划本底。

高点定位抢先机。

经开区始终瞄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前沿,围绕如何在新型工业化阶段中定位经开区发展方向、在全球化过程中把握经开区发展脉络、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经开区“宜居宜业”发展要求等问题,深入开展规划研究、把握特点规律。

通过采用实证对比、系统优化等方法,确立了“统筹引导、分区融合”“多心辐射、联组成轴”“生态产业、智慧园区”等规划理念,使经开区的特色不断彰显,影响力持续扩大。

精心谋篇布优势。

围绕经开区发展定位,统筹谋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编制区域规划、街区控规、控规深化方案、地块控规和各专项规划。

明确工业区、居住区和公建区的相对布局,做到分区明确、规模适度、距离适当。

对标对表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超前谋划和设置规划指标体系,为产城融合预留发展空间。

优化管理强特色。

持续开展年度规划实施评估、存量用地规划研究、交通流量调查、经营性产业园评估等工作,注重基础数据收集和运用,提高精准施策能力。

关于城市病及其治理

关于城市病及其治理

关于城市病及其治理一、对“大城市病”要有新认识所谓“大城市病”,是指在大城市里出现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物价过高等“症状”。

我上大学时就接触到了这一概念,当时受历史条件的限制,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无论国别,凡是大城市都会得病,似乎是“不治之症”。

对此,在全球学术界、城市规划界基本形成共识,甚至于对各国城市政策的制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于是有日本国土整治规划,从“一全综”到“四全综”,一直都在强调人口的分散化。

中国也同样,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对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实行的是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的政策。

可效果如何呢?现实情形是大城市人口规模仍在不断扩大。

全球人口500~1000万人的特大城市从1950年的7个增加到2018年的21个;人口1000万人以上的超大城市,从1950年的1个,增加到2018年的30个。

人口增长最为迅猛的时期是1994年至2018年,大多数500万以上的特大和超大城市人口都将近翻了一番。

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也是人口规模越控越大。

这一趋势引起有识之士的反思。

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末,在一次浙江城市化工作专家座谈会上,当一些城市规划专家发言中一再推崇发展中等城市时,时任浙江省委主要领导用打趣般的语气幽黙地发问:我想问问各位现在都住在什么规模的城市?答案当然是不言自明的。

近些年不赞成控制大城市规模的专家也越来越多,复旦大学陆铭教授专门著有《大国大城》一书,系统阐述了他的主张。

我国决策层的看法也在发生改变,比如要求除个别超大城市外,全面放开放宽城市户籍就是佐证。

我讲上述这些,无非是想说明一点,相较于大城市的吸引力,所谓的“大城市病”是被人们相对忽略的,我们不能因为大城市容易生病,而再次关上城市之门。

这肯定是不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

鉴此,我认为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大城市由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滞后于人口快速增长而产生的各种问题,但应慎言“大城市病”。

建议慎言“大城市病”的理由还在于,随着人类认知能力、规划水平和技术手段的提高,过去容易在大城市中产生的各种“病灶”,现在看来并非“不治之症”。

“大城市病”的成因及对策(100分)

“大城市病”的成因及对策(100分)

“大城市病”的成因及对策(三)(100分)
一、单选( 共2 小题,总分: 40 分)
1. 自(),东京经历了高速增长时期。

A.1930-1950年
B.1950-1970年
C.1970-1990年
D.1990-2000年
2. 从()起,墨西哥城的环境日益恶化,成为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二、多选( 共1 小题,总分: 20 分)
1. 根据本讲,伦敦大城市病的应对经验包括()
A.规划与立法引导城市功能疏解
B.实施计划生育
C.构建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提高私家交通成本
D.完善多样化、分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
三、判断( 共2 小题,总分: 40 分)
1. 东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高度注重依靠轨道交通引导副中心发展。

正确
错误
2. 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只有发达国家出现了界限比较分明的富人居住区和穷人居住区。

正确
错误。

“大城市病”如何防治

“大城市病”如何防治

“大城市病”如何防治2013-07-08 第15版:党校教育专刊理论科研作者:陈玉光来源:学习时报字数:2481与中小城镇和乡村相比,大城市意味着更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更好的公共服务、更大的市场需求、更多的投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更好的生活条件,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优先选择向大城市快速集聚。

在此过程中,如果相应的配套建设跟不上,就难免会产生“大城市病”。

防治“大城市病”,大城市政府必须确立统筹区域发展的观念,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产业、资金、技术、交通、水电、教育、医疗卫生、人口等要素向中小城镇疏散,使各种资源在不同等级城镇和城乡之间均衡分布。

唯有如此,才能有效缓解目前各种要素过于向大城市单向快速集聚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以系统长远的眼光做好城市建设规划,确保城市功能协调由于经济增长在很长的时间里被作为干部政绩考核中的重要指标,这就使大城市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具有一种追求GDP的强烈冲动,他们往往把主要精力、人力、财力、物力用于经济发展,把上项目、搞产业放在优于一切的地位,同时又缺乏对城市功能布局的通盘考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环境治理等民生领域的建设则常常被忽视。

诚然,经济发展是城市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但当一个城市的功能被简单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功能时,其赖以长期存在的基础就会逐渐丧失,城市的正常运行机制就会遭到破坏而难以为继。

城市有特色才有竞争力,城市的各种功能也并非越大越全就越好,但无论任何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生态等基本功能都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一个城市只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其它方面的建设,就会成为一个畸形的城市。

城市是一个是由生产、商贸、交通能源运输和通讯、金融保险等服务、科技研发、文教卫生、居住生活、休闲娱乐、生态循环、管理等多种功能紧密联系、互相作用的系统,是一个由上述各种要素、功能构成的复杂“生命体有机体”。

这些要素和功能在城市的成长发育和正常运行中是不可或缺的,不同的要素和功能对应着不同的城市空间,不可互相替代。

城市病的解决措施

城市病的解决措施

城市病的解决措施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发展过度膨胀,出现了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住房拥挤、人口过多等问题,被称之为“大城市病”。

未来大城市发展应该采取多中心组团式,以避免或缓解大城市病的发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采取空间调整的策略。

过去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单中心,摊大饼”,城市是发展中心,周边是居住区,大家早晨往中间走,晚上往外走,使得交通拥堵,并产生热岛效应。

如果改变城市发展方式,如采取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在城市之外构建一个中心,建设城市新区,成为另外一个组团,这就和单中心分开并形成互补,热岛效应也能够解决。

所以,未来大城市发展应该采取多中心组团式。

第二,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比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大,应该把制造业、重化工业逐步转移出去,重点发展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

一般情况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城市病”也都会缓解。

比如原来伦敦的大雾、纽约的案件频发、东京的环境事件等,都是“大城市病”的表现,但这些城市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已经得到不断的改善。

第三,大城市的发展要和周边城市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

比如把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到小城镇。

大城市之所以膨胀就是因为人口密度过大,城市管理也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第四,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传统城市化走的是一条“拼土地、拼资源、拼成本”的道路,随之带来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管理水平粗放等系列问题,新型城市化道路正是对传统城市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城市病”的反思和纠偏,是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所谓新型城市化道路,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民生幸福为方向,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遵循工业化与城市化、农村与城市、人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规律,倡导建立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城市化机制,着力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集约型、可持续的城市化模式。

在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强调布局上必须科学合理,功能上必须宜居宜业,品味上必须特色鲜明,产业上必须高端化,管理上必须精细化,执行上必须落实到位。

浅析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破解京津冀“城市病”的策略

浅析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破解京津冀“城市病”的策略

浅析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破解京津冀“城市病”的策略摘要:本文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破解京津冀城市圈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破解京津冀“城市病”的策略:一是优化科学布局,坚持规划先行,破解“城市病”;二是从供求两端着手破解京津冀的“城市交通病”;三是多措并举实施治理京津冀的“城市环境病”;四是力求长远发展之效,破解“城市病”必须坚持效率优先。

关键词:新型城镇;京津冀;“城市病”;破解策略一、前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全党全中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载体,也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着薄弱的投资和出口,短期内无法扩大内需,经济结构日益突出。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发挥城市人口集聚和工业集聚的效益,还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所以,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对新型城镇化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二、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破解京津冀城市圈所面临的困境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空间迁移的过程。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每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发展大多反映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我国对城市化的促进受到政府机构的影响与限制。

政府主导的城市化进程更加明显,因此我们要解决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京津冀城市圈所面临的困境。

1.京津冀城市圈过度透支土地红利,内需提振不足在过去的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我国各级政府对于城市土地使用与出售的规模扩张得过快,权力下放呈现出低密度的明显趋势。

同时,也有土地资源存在浪费和过度集中,或者是使用和功能分配错位,缺乏支持生产和生活功能,城乡土地利用效率差距也呈扩大趋势,京津冀“城市病”的特征尽显,尤其是日益演变成“房地产化”,导致地价推高房价,使得城乡居民也面临房价快速上涨的问题,这种土地高速非农化以及农村严重空心化现象日益加剧,将可能引发城市现有居民和进城农民的购买力进一步下降,反而造成内需提振困难。

2.京津冀城市圈的城镇化集聚效应低,大城市病突显由于中国存在城乡分割和城镇等级化,那些重要城市通过非市场方式占用大量的资金、资源和人才等,造成较为严重的资源误配,使得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严重失调。

治理“城市病”开出新药方

治理“城市病”开出新药方

治理“城市病”开出新药方连玉明【摘要】化解“城市病”,再不能坐着等、站着看,推给历史,留给子孙,必须从创新城市规划体制机制入手。

【期刊名称】《人民周刊》【年(卷),期】2017(000)011【总页数】1页(P54-54)【关键词】“城市病” 药方治理城市规划体制【作者】连玉明【作者单位】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1.1化解“城市病”,再不能坐着等、站着看,推给历史,留给子孙,必须从创新城市规划体制机制入手。

当务之急,治理雾霾要见成效。

雾霾是一种新的“城市病”,也是一种最严重的“城市病”,必须放到全面治理的首要位置,系统推进,综合施策。

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迫切之需,在治理交通拥堵上求突破。

治理交通拥堵“城市病”,一方面,要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的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摊大饼”向“蒸小笼”转变。

另一方面,要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

重中之重,在解决房价过高问题上开良方。

要按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的要求,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通过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加快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让城市住房体系更加合理和健全。

刻不容缓,在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上找出路。

当前最迫切的就是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等,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攻坚克难,在解决管理粗放问题上走新路。

坚持以人为本、源头治理、权责一致、协调创新的原则,理顺管理体制,提高执法水平,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

“大城市病”的破解良方

“大城市病”的破解良方

“大城市病”的破解良方
王桂新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中旬刊》
【年(卷),期】2010(000)011
【摘要】大城市与"大城市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一些所谓的大城市病,只是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城市化和城市发展规律,从区域和城市角度,高瞻远瞩地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完善市场经济机制,提高政府决策水平,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平衡发展。

【总页数】3页(P16-18)
【作者】王桂新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
【相关文献】
1.破解首都“大城市病”
2.“大城市病”的破解之道
3.人挤车堵大城市病生成主因及根治良方探析
4.以新发展理念破解\"大城市病\"
5.破解“大城市病”,北京需“借力”与“助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城市病”攻坚要打开新思路(一线视角)
朱竞若
2016年01月28日03: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战略,也是战术。

它对治理“大城市病”也有效,因为它打开了追根溯源的大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来的一个热词。

热,是因为它管用。

老顽症,新疗法,如何起沉疴?
正在举行的北京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大城市病”攻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这场持久战打开了新思路。

先说治堵,治堵离不开“供给”的“双增一减”。

增加道路供给,是最没争议的一招。

过去道路建设,责权都在市一级,治堵,区一级政府是瞧热闹的。

今年北京大力改革,改职能设置,改管理权限,把次支路的建设权限,下放给了区一级,投资、拆迁,都由区一级负责,一年内立马可以新增90条道路,打通城区内部循环,而市一级投资力度不减,上下形成合力。

增加停车位,是有车族最盼望的。

北京560万辆车,只有290万个备案车位,停车难、收费乱。

增加停车楼、停车井、停车场供给,也要通过供给侧改革。

一是要理顺停车价格,调动市场力量,吸引民间投资;二是调整服务业的结构,把一些区域批发市场调出去,把城市急需的停车服务业调进来,这是矫正要素配置扭曲;三是改革城市管理,改变20个部门有权管理乱停车却管不好的原有管理路径。

减少道路车辆,拥堵费、单双号,最牵动舆论神经。

供暖季要不要实行单双号?北京两会上,议得多,问得多,说得多,市交通委表示正在听取意见。

另外,总量怎么减?摇号之下,每年增加15万辆,10年新增两个香港的机动车总量。

车的减法到底要怎么做?这项改革是要市民全员参与的。

再说治水。

有水皆污,有河皆枯,说的是北京。

有代表说,最不应该“供给”,却长期大量“供给”的,是污水!累积而成了祸水,要坚决压、调、灭。

北京治理了90%的城市污水,并使再生水成为城市第二大水源,成绩不可谓不显著,但水的流动性决定了,10%的少量直排水,污染了城市大部分水域。

这次北京两会上,市水务局向代表委员们介绍,全市梳理出了141条黑臭水道,要用三年时间集中治理还清。

方法就是要治河里,先治岸上。

以朝阳区的通惠河为例,摸清了沿线29个排污口,又摸清了干支流139个污染源,水务局与朝阳区通力合作,治河里病,先治岸上的病,把排污的根拔了去,果然收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战略,也是战术。

它是经济治理的药方,为什么对治理“大城市病”也有效呢?因为它打开了追根溯源的大门。

透过这个大门,可以看到,交通的事,只交给交通部门管,常常是疏了又堵,束手无策;治水的事,只交给水务部门管,往往是清了又污,徒唤奈何。

只有加强统筹,从顶层管理入手,大刀阔斧,打破部门藩篱,改革体制机制,转换发展思路,才能起沉疴,收疗效。

北京治堵治水的案例,也让我们看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艰巨、复杂的。

增加道路供给、车位供给,要从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抓起;改变河道水质指标,水务部门要先去干环保部门的事,如果像过去那样,职能单位楚河汉界,秋毫无犯,也干不成。

攻坚克难,需要部门之间有合作、有沟通、有谅解、有支持、有配合。

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问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北京治理“大城市病”的攻坚新思路,得到代表委员的充分肯定,也让公众有了新的期待。

(作者为本报北京分社记者)
《人民日报》( 2016年01月28日 05 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