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刚 基于人工智能模拟的历史文化名城空间保护规划研究
基于脆弱性评价的国土空间布局引导研究——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
1引言在生态文明体制建设和“美丽中国”目标背景下,构建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核心的空间规划体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已成为我国政府的重大议题。
当前,借助“双评价”研究成果及其应用实践来优化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已成为主流趋势,为划定生态、农业和城镇空间“三区”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线”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在福建省、浙江省、广东省中山市[1-4]等地展开了一系列实践。
然而,现有“双评价”也存在着在地性较差、协同性不足[5]、对人居环境适宜性关注不够[6]、评价技术方法不完善、承载力与适应性内在逻辑不明[7]等问题,在实际应用推广中难以有效指导国土空间规划功能分区。
脆弱性的概念起源于自然灾害领域,并逐步应用到人地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等复合系统中,成为一个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研究范畴[8]。
Polsky 等学者于2007年提出使用VSD(vulnerability scoping diagram)评价整合模型 [9],通过暴露度(exposure)、敏感性(sensitivity)、应对能力(adaptive capacity)三个维度来解构脆弱性。
将脆弱性评价理论方法应用到国土空间用地布局优化中,能够综合反映区域资源本底条件与发展潜力,全面、综合地为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优化与校核提供参考。
因此,本研究立足于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及城镇建设三类功能导向,摘要 科学合理地布局用地功能是国土空间规划关注的重大议题。
文章以福建长汀县为例,借助VSD 脆弱性评价模型,以综合提升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三个功能为导向,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三个维度构建国土空间脆弱性评价框架,通过构建多功能耦合的三维评价矩阵,实现对国土空间功能布局的科学引导。
结果表明,单功能导向下的脆弱性分布存在差异,基于耦合评价结果进行国土空间功能引导,并进一步提出国土空间优化发展策略。
论虚拟现实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中的应用
论虚拟现实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中的应用摘要: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已渗透到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强烈冲击着现代城市建设。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城市的世纪,数字城市将改变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改变人们生产、生活和相互交往的方式,改变经济、生态、社会和家庭的面貌。
而作为城市建设重要研究部分的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的方法也必将发生根本的改变。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历史建筑保护;应用一、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又称灵境技术,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以多感性、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为基本特征的计算机高级人机界面。
其综合利用计算机图形学、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并行处理技术和多传感器技术,模拟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功能,使人能沉浸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境界中,并能通过语言、手势等自然方式与之进行实时交互,创建一种适人化的多维信息空间。
而这一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虚拟情境再现提供技术保证。
虚拟现实技术的优越性主要取决于本身特点:多感性是指用户在计算机虚拟的三维世界里如同在现实生活中一样,同时享有视觉、触觉、动觉、力觉甚至嗅觉与味觉;沉浸感是指用户作为虚拟环境中主角的真实感程度,在虚拟世界里听到的声音、摸上去的手感、闻起来的气味及拿起来的重量都有一种与现实世界完全一致的感觉;互动性主要指用户通过声音、手势等发出命令需求,虚拟环境会做出相应的信息反馈;构想性是指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可以再现真实环境还可以构想不存在甚至不可能发生的环境。
由于本身的优越特点,虚拟现实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工业、建筑、教育、娱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让民众最能感受虚拟现实技术给人类所带来的震撼,最成功的例子可谓是2010年在上海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从世博园功能设计、工程规划、大型活动方案审改、客流量统计、安全保障及展览展示等方方面面都运用大量虚拟现实技术等科技手段,成功汇集了世界各地的生活理念和文化遗产,让全世界见证科技与文化的结合是如何水乳交融,使古老文明在今天的科技帮助下焕发了新风采。
社区营造视域下的内城街区活力再生途径——以西安回坊为例
社区营造视域下的内城街区活力再生途径—以西安回坊为例THE WAY OF VITALITY REGENERATION OF INNER CITY BLOC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 BUILDING: A CASE STUDY OF MUSLIM QUARTER IN XI’AN CITY东昆鹏刘鸿琳徐建刚李昊DONG Kunpeng; LIU Honglin; X U Jiangang; LI Hao【摘要】内城街区承载着居民的情感记忆,是展示城市人文底蕴的魅力空间。
以西安回坊作为内城街区的典型代表,通过引入社区营造理论的多元视角,归纳西安回坊活力在“人、文、地、产、景”五方面的具象特征,探析了内城街区活力旁落的原因和社区营造激发活力再生的途径。
研究发现:居民的日常生活、社区的文化认同、场所的连续统一、业态的多元包容和生境的丰富体验,是西安回坊富有活力的重要原因。
基于 此,针对西安回坊面临因原住民流失、地域文化消解、场所空间凋敝、业态特色漸失、生境展示乏力所致的活力危机,提出以文化自信为指引,以居民需求为先导,以文化传承为核心,从场所、产业和生境入手的社区营造途径,促进活力再生。
【关键词】社区营造;内城街区;活力再生;文化自信;西安回坊ABSTRACT: T he inner city b lo ck s carried the residents' feelings and m em ories. It is a charming space to show the city's cultural heritage. Taking the M uslim Quarter in X i’an City —a typical inner city block as an exam ple, this paper sum m 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 f the vitality o f M uslim Quarter in X i’an from the five aspects o f “people,culture, geography, industry and landscape” based on the multiple perspectives o f community building. Then, this paper probed into the reasons o f inner city block vitality decline and the w ay o f com m unity con stru ction to stim u la te v ita lity regeneration. It's been found that d a ily life, cultural identity, c o n tin u o u s sp a ce, d iv e rse in d u stries and v iv id habitat experience are the m ost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vitality o f M uslim Quarter in X i’an. Based on these, in the face o f the vitality crisis o f Muslim Quarter in X i’an ow ing to loss o f indigenous people,dissolution o f regional culture, decay o f site space,decline o f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agnationo f habitat d e v e lo p m en t, th is paper p rop o sed acommunity building path based on the site, industryand habitat by taking cultural co n fid en ce as thegu id e, resid en ts’ needs as the primary g o al, andcultural inheritance as the core, to stim ulate thevitality regeneration.KEYWORDS: co m m u n ity bu ild in g; inner cityblock; vitality regeneration; cultural confidence;M uslim Quarter in X i’an City内城街区承载着居民的情感记忆.是展示城市人文底蕴的魅力空间.它不仅包括物质的实物遗存.还包括非物质的日常生活m。
基于人工智能模拟的历史文化名城空间保护规划研究
1980年代,美国的圣塔菲研究所提出了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 其研究集中到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作用上,形成了新的一代系统观。上 世纪末,学者们逐渐意识到了城市系统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关 系。1990年代初,霍兰以纽约市等应用为例概括了CAS的七个基本点。 在CAS理论框架内,城市是一个关联着集聚、非线性、多样性、自组织、 自适应的系统,这一观点已经成为了城市规划界的共识。
• 历史城区总面积约1.6平方 千米
2 历史地段
• 中心城区范围包括3个历史文 化街区,2个历史地段,以及4 个历史建筑组群
3 文物保护单位
• 在空间分布上,主要聚集于东北和西 南,在叶坪、沙洲坝和绵江沿岸分布 较为集中
• 历史年代主要以清代及近代为主 • 类别以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为主
历史城区
驱动力因子选取
类型 交通区位 自然地形 社会经济
城市空间
变量 距高铁站距离 距汽车站距离 距城市道路距离 高程 坡度 距居住区距离 距商业设施距离 距公共服务设施距离 基质:自然水域及山 林绿地 斑块:历史文化保护 区 廊道:距绵江距离 距文保单位点距离 距城市公园绿地距离
数据处理方法 距离分析 距离分析 距离分析 —— 地形分析 距离分析 距离分析 距离分析
历史地段(部分)
文保单位年代分布
基于FLUS模型的瑞金城区文化空间演进模拟研究
文化空间界定:基于以上对瑞金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及城市空间的分析,将文化空间界定为文化遗产的建筑场
所本身及周围空间,以及其他具有明确文化主题的公共活动场所,具体包括: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用地,文 化主题公园等公园绿地,庙宇祠堂、会馆书院等传统文化场所,以及旅游景区。 根据文化空间界定标准,从用地数据中提取出瑞金市文化空间分布现状,具体包括城市用地分类中的文化设施用地 (A2)、文物古迹用地(A7)、绿地与广场用地(G)中的大型文化广场或纪念公园,占据较大面积的文物建筑本 体与其一定范围内的周围空间,以及历史文化街区或历史地段的核心保护范围。
【课题申报】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课题申报书一、课题背景与目标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然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常常受到忽视或被破坏。
为了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提出可行的保护与利用策略,成为当务之急。
本课题旨在探讨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协调关系,研究城市规划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并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策略,以实现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机统一。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课题拟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研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和方法,以及如何解决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问题。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从理论上探讨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分析其互动与影响。
2. 分析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城市规划的启示与意义,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源价值,发掘其在城市发展中的潜力。
3. 研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应用,包括如何合理利用历史建筑和遗址,在城市规划中保留与整修历史文化遗产。
4. 分析目前城市规划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5. 研究国内外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与教训,借鉴优秀的案例,为我国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参考。
本课题将采用综合性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和案例分析,梳理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经验;通过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获取更多的实证数据和经验教训;最终形成科学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三、预期成果本课题预期将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 形成关于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体系,明确二者的关系与作用。
2. 提出城市规划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与方法,为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2024年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范文
《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文化遗产资源所处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已成为当下重要议题。
保护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保存过去,更是对于文化传承、城市记忆的尊重与维护。
本文将就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性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
这些资源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还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
因此,保护好这些资源,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传承民族文化、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三、周边建筑环境的影响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周边建筑环境对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影响日益显著。
一方面,现代化的建筑可能对文化遗产造成视觉上的冲击,破坏其历史风貌;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城市建设可能对文化遗产的保存造成实质性损害。
因此,对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四、保护与规划设计的原则(一)保护优先原则在规划设计中,应首先考虑保护文化遗产,确保其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不受破坏。
对于可能影响文化遗产的建筑项目,应进行严格的评估和审批。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保护的同时,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实现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的和谐共存,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公众参与原则公众参与是保护与规划设计的关键。
应广泛征求公众意见,让公众参与到保护与规划设计中来,提高保护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五、保护与规划设计的策略(一)建筑风格的统一性在周边建筑环境的规划设计中,应注重建筑风格的统一性。
通过统一的建筑风格,使周边建筑与文化遗产相协调,形成和谐的整体风貌。
(二)绿化环境的营造绿化环境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减轻污染、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在周边建筑环境的规划设计中,应注重绿化环境的营造,通过种植树木、建设公园等方式,提高周边环境的生态质量。
城市更新视角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的规划探索——以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古城墙为例
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迈入21世纪以来,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1],在此期间也产生了新增建设用地空间受限、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难以平衡等矛盾。
201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强城市更新;2021年3月,城市更新行动被正式写进国家“十四五”规划;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近年来,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亦越来越受到关注,以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求得平衡。
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倡导保护文物、珍惜文物,要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说话。
注重人文城市建设,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注重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风格、传统风貌和城市记忆,促进功能提升与文化文物保护相结合[2]。
进一步发挥好历史文化遗产内外部价值的显隐性效应,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共生[3]。
1袁州古城墙遗址概况1.1项目背景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古称“袁州”,其建城史可追溯至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迄今已有2 200多年的历史。
唐代文豪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赞誉袁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虽历经时代风雨变迁,但保存至今的文物古迹不在少数,全市共登记有不可移动文物4 533处,其中有以袁州谯楼为代表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难禅阁、袁州会议旧址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9处,文化遗产资源丰厚。
2019年,宜春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2 687.57亿元[4],城市发展进入了由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摘要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当代人,更属于子孙万代。
“十四五”规划时期,在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双重背景之下,肩负延续城市文脉、继往开来大任的规划工作者该如何让历史照进今时,创造古今交融的协奏,以期更好地为文化遗产和城市服务。
《2024年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范文
《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周边建筑环境的规划设计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对于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塑造城市特色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合理规划其周边建筑环境,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是当前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领域的重要任务。
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性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特色。
这些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对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塑造城市特色形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周边建筑环境的影响周边建筑环境对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影响是显著的。
一方面,合理的建筑环境能够与历史文化遗产相互映衬,形成良好的空间布局和视觉效果,提升城市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建筑环境可能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破坏,影响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因此,在规划设计周边建筑环境时,需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四、保护与规划设计原则1. 保护优先原则: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优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确保其不受破坏。
2. 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设计方案应考虑长远发展,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
3. 文化传承原则:规划设计方案应尊重和传承地域文化,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
4. 功能性原则:规划设计方案应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提高周边环境的舒适性和宜居性。
五、保护与规划设计策略1. 建筑风格与色彩的统一规划: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统一考虑周边建筑的风格和色彩,使其与历史文化遗产相协调。
2. 空间布局的优化: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存,形成良好的空间关系。
3. 环境保护与绿化:加强环境保...4. 环境协调性保护:以整体协调的理念处理与文化遗产的相邻区域的关系。
利用GIS技术开展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利用GIS技术开展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变迁,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受到了破坏和破坏的威胁。
如何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而利用GIS技术进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一、GIS技术介绍GIS技术指的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空间信息技术。
利用GIS技术,可以将地理空间信息和非地理信息相结合,用数据来描述地图上的现象,再利用计算机来分析、管理和表达这些信息。
GI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交通运输等领域。
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城市的历史见证,更是人类文化的瑰宝。
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城市的文化传承、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利用GIS技术开展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意义利用GIS技术开展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可以实现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可视化和管理化。
通过GIS技术,可以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精准地图化,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分布情况、类型、数量、状况等信息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
另外,还可以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料、图片、文献等数据进行数字化保存和管理,便于后续的查询和分析。
通过GIS技术,可以优化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案,合理规划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方式,保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正常经营和管理。
四、利用GIS技术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分析和评估利用GIS技术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分析和评估,可以实现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准评估和科学分析。
通过GIS技术,可以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估,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例如,可以利用GIS技术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环境进行评估,研究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评估威胁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自然环境因素。
利用空间信息技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记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申遗 和2 1 年京杭运 河暨南水 北调东 0 6 线全 线 通航 的规 划 , 老 的京杭 运河 古
将迎 来生 态文 明的新生和沿 线 文化 的
复兴。
仍通航 、已断航 、 埋地下河道总长 超过
3 0 公里 。 50 为保证 中国大运 河申遗成
功 和保 护 国保单位 京 杭 运河 , 技部 科 于 2 0 年年底 在 “ 一五” 技 支撑 06 十 科 计 划中设立 “ 空间信息技术在大遗产之
挂 靠清 华大学 , 年 多来 , 研基 地在 4 科 基地主任 毛锋 教授 的带 领下 , 钻研 空间 信 息技 术在我 国历史 文化 遗产 保护 中
应用 的理 论、 方法和技 术 , 承担 了多项
国 家科 技支 撑计 划 课题 、国家 自然 科 学基金项 目和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 , 取
重视学 科交叉融合 服务文化 遗产保护
以 Gl 、 S、 S V 为 代 表 的 S R GN S、 R
空 间信 息 技术 涉及 测绘 学 、 理 学 、 地 计 算 机 科学 、通信 等 自然科 学 的分支
学科 , 文化遗 产保护涉及考 古学、 历史
位联合 中国社会 科学院考 古研究所 、 中
5 ・I 技 奖 励 8 I碍科 I
CHI AW ARDS F ENCEAND TE NA OR SCI CHNOL OGY
字考古 的理论、 方法和技术具有 重大现 实 意义 。基 于空 间信 息技 术 的数字 考
古也 是进 行中华文 明起 源及 进程 研 究 的迫切需 求, 0 1 以来科 研基 地 承 2 1年 担 了国家 “ 十二五” 技支 撑计划课题 科 “ S Gl 技术 与V R技术在 中华文明探 源 中的应 用研 究” 题 , 课 作为课题 牵头单
数字孪生的历史文化古城更新建设的案例
数字孪生的历史文化古城更新建设的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数字孪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技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将实体世界进行复制和模拟,以实现对实体世界的改进和优化。
在城市更新建设领域,数字孪生技术被广泛应用,为传统历史文化古城的更新和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
本文将以某历史文化古城的更新建设案例为例,介绍数字孪生技术在城市更新建设中的应用和价值。
某历史文化古城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增长的压力,这座古城的原有规划和建设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面临着发展滞后、环境恶化等种种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地方政府决定启动古城的更新建设项目,并引入数字孪生技术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和设计。
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对古城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建模。
通过激光扫描、三维建模等技术手段,将古城的每一个街区、建筑甚至每一片瓦片都进行精确的数字化记录和还原,实现对古城空间的精细化管理和优化。
利用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对古城的人流、交通、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监测和分析,为后续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借助数字孪生技术进行古城的功能更新和空间优化。
在古城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帮助设计师快速模拟各种设计方案,实现对古城功能布局、景观设计等方面的快速比对和优化。
基于模拟和仿真技术,可以实时检测古城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古城的运行效率和空间利用率。
数字孪生技术还可以为古城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实现对古城建筑、文物等重要遗产的精细化管理和保护,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展示和传承,提升其历史文化价值和观赏性。
数字孪生技术也可以实现对古城的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理,保障古城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某历史文化古城的更新建设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古城的规划和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功能布局更加合理、运行效率更高。
福建长汀古城保护与新区协调发展研究
福建长汀古城保护与新区协调发展研究
裘行洁;祁毅;徐建刚
【期刊名称】《现代城市研究》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本文是在长汀总体规划工作中对其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地位进行分析,并对长汀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遗存作了系统的总结与理解.进行了科学论证后.提出:"长汀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古城是长汀的根本之所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古城保护是第一位必须要做的工作.文章进而分析探讨了长汀在城市定位时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只有在对古城充分保护的前提下,满足城市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使古城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同时得以延续与发展,才是历史文化名城发展之路.本文所论证的问题,对经济起飞期的其它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定位时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总页数】10页(P47-56)
【作者】裘行洁;祁毅;徐建刚
【作者单位】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
【相关文献】
1.古城保护与城市交通优化协调发展研究——以古城西安为例 [J], 马培建;崔曙光;梅蕾
2.历史城区道路等级划分方法研究r——以福建省长汀古城为例 [J], 李迎春;石飞
3.古城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以福建长汀为例 [J], 傅生生;许海群
4.探访福建长汀千年古城和没有蚊子的丁屋岭 [J], 潇湘
5.后金融危机时代高新区协调发展研究——以广西高新区协调发展为例 [J], 陈盛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数字技术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基于数字技术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正文】一、现状分析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建筑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见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然而,由于建筑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其保护和传承一直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传统的文物保护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保护需求,数字技术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备受关注。
在现有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数字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激光扫描、三维建模、现实等数字技术手段,可以对建筑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数字化记录和保护。
数字技术不仅可以帮助保护人员更加全面和准确地了解建筑文化遗产的现状,还可以实现对建筑文化遗产的全方位呈现和体验,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和直观的了解途径。
然而,数字技术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由于数字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和资金支持,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和技术基础相对薄弱,导致数字技术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受到一定的制约。
数字化记录和保护的工作也存在着技术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不畅等问题,导致数字化记录的质量和可靠性难以保证。
数字技术的应用需要与传统文物保护方式相结合,但是传统文物保护意识技术应用意识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不利于数字技术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深入发挥。
二、存在问题在数字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建筑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一些问题。
数字技术的应用成本较高,包括技术人员的培养和维护成本、设备和软件的购置成本等,这对于一些贫困地区或者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区来说是一个挑战。
数字技术的应用标准不统一,不同地区、不同组织可能采用不同的数字技术标准和方法,导致数字化记录的质量和可靠性无法保证。
数字技术的应用需要与传统文物保护方式相结合,但是传统文物保护意识技术应用意识之间存在隔阂,不利于数字技术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全面发挥。
三、对策建议为解决数字技术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加强数字技术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
基于智慧城市理念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策略研究——以桂林东西巷为例
基于智慧城市理念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策略研究——以
桂林东西巷为例
褚海峰;张晓玲;杜昕萌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空间》
【年(卷),期】2022(29)12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智慧城市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将智慧城市理念运用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实践中,探索历史文化街区“智慧化”建设路径,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运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桂林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实践性探索,从街区空间活力、文化活力、公共服务体系、沉浸式消费体验方面,提出多维提升空间活跃度、深度挖掘特色文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文化赋能消费体验等更新策略,达到促进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目的。
【总页数】4页(P28-31)
【作者】褚海峰;张晓玲;杜昕萌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
【相关文献】
1.城市修补视野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模式研究r——以桂林正阳东西巷为例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以桂林市正阳路东西巷为例3.关于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价值的探究——以桂林正阳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4.关于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价值的探究——以桂林正阳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5."城市双修"理念下的襄阳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策略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索历史文化名城多样性与活态化的保护路径——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徽寿县为例
探索历史文化名城多样性与活态化的保护路径——以国家历
史文化名城安徽寿县为例
冯新刚;李志新;单彦名
【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
【年(卷),期】2017(000)006
【摘要】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功能复杂,历史与现代共生.文章以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为例,结合历史城区的详细设计,探索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中多样性特征和活态化保护方法,对多样性特色的构成、评价及保护策略进行探索,以期从历史文化名城的长期活态发展角度提出适用的保护方法.
【总页数】6页(P72-77)
【作者】冯新刚;李志新;单彦名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研究所;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创新探索——以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例 [J], 张泉;俞娟;庄建伟
2.西北历史文化名城持续发展之比较研究--以西北4座绿洲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为例 [J], 常晓舟;石培基
3.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以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为例 [J], 方晓珍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型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以安徽寿县为例 [J], 王屹峰;许翔
5.历史文化名城全面保护观的构建与实施探索——以武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例[J], 商渝;李鸣凯;罗洁斯;哈思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缘风景名胜区与城市空间协调的策略和规划——以福建连城县城为例
城缘风景名胜区与城市空间协调的策略和规划——以福建连
城县城为例
王宝强;徐建刚
【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3)006
【摘要】基于对城缘风景名胜区与城市发展的认识,以两者空间协调为研究出发点,将福建省冠豸山景区邻近的连城县城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多尺度的空间分析与设计方法,分别从区域、中心城市、城景过渡区三个层面提出了城缘风景名胜区与城市空间协调的策略和规划.
【总页数】6页(P40-45)
【作者】王宝强;徐建刚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81
【相关文献】
1.洪涝安全视角下的山地城市用地布局规划研究——以福建省连城县城为例 [J], 王宝强;徐建刚;李勇
2.千年乡愁破茧化蝶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城景协调规划策略 [J], 周思瑜;杨戈骏;杨天人;吴梦荷
3.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景城协调发展的规划方法——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例证研究 [J], 邓武功;宋梁;王笑时;于涵
4.基于城景融合的规划协调探讨--以古丈县城为例 [J], 杨武亮; 欧秋菊
5.基于城景融合的规划协调探讨——以古丈县城为例 [J], 杨武亮; 欧秋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GIS技术的旧城改造规划--以苏州古城为例
基于GIS技术的旧城改造规划--以苏州古城为例
基于GIS技术的旧城改造规划--以苏州古城为例
许丰功;徐建刚;周建斌
【期刊名称】《计算机应⽤研究》
【年(卷),期】2002(019)007
【摘要】以苏州市古城32号街坊规划成果数据为基础,论述了运⽤GIS技术进⾏旧城改造与保护规划信息系统开发⽅法及其在规划管理中的分析应⽤.重点对系统结构设计、基础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地理建模等⽅⾯都做了详尽的讨论.其⼯作为建⽴旧城改造与保护规划信息系统提供⼀个成功的范例,也为规划设计和管理提出了⼀种新的⽅法.最后,还提出了规划设计和管理数字技术的发展⽅向应是城市规划空间决策⽀持系统.
【总页数】4页(115-117,137)
【关键词】GIS;城市规划信息系统;旧城改造;古城保护
【作者】许丰功;徐建刚;周建斌
【作者单位】南京⼤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南京,210093;苏州市规划局,江苏,苏州,215002
【正⽂语种】中⽂
【中图分类】TP391
【相关⽂献】
1.刍议GIS技术在旧城改造中的应⽤ [J], 王燕
2.基于GIS的旧城改造开发容量的研究--以南阳市旧城更新改造为例[J], 颜⽂涛; 邢忠; 张庆
3.基于GIS旧城更新改造多情景规划模拟与影响评价——以⼴州市⽕车站周边。
基于图像识别的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品质提升研究
基于图像识别的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品质提升研究
曹诚为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24(21)6
【摘要】为了更好地完成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编制工作,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空间品质变化评价方法。
其中,利用ArcGIS工具对文化古城的街景图像进行采样,然后利用DeepLabV3+网络对街景图像的客观要素进行识别。
基于以上识别结果,以机动化程度、空间围合程度、空间绿视率和可步行道路占比作为空间品质评价指标,进而对北京某区域进行评价。
最后,基于评价结果,提出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品质提升策略,包括对街道进行常态化监测与评估、控制机动化水平过度增长、提升可步
行街道占比、增加舒适开敞的休闲区域、提高街道的绿视率等提升空间品质的措施。
【总页数】4页(P8-11)
【作者】曹诚为
【作者单位】烟台市规划设计院(编研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4.3
【相关文献】
1.基于人本观测的北京历史街道空间品质提升研究
2.基于全域化视角的宁波历史城区历史文化空间品质提升研究
3.提升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历史传统街区品质
的途径4.基于多源数据的历史文化名城空间格局与形态导控——以长春市历史文
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例5.历史文化名城历史空间与商业空间关联性研究--以晋中盆地历史文化名城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GIS在当前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热点
GIS在当前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热点
赵雷;徐建刚
【期刊名称】《中华建设》
【年(卷),期】2007(000)010
【摘要】GIS技术作为规划辅助分析工具已经得到城市规划行业内的普遍承认。
本文讨论了当前城市规划中GIS应用的几个热点问题,籍此说明未来GIS应用的广阔前景。
然而,在目前我国还处于城市化高速推进的社会经济转型期,城市规划行业的GIS应用应侧重于GIS空间分析、三维分析等规划支持系统的发展,通过降低操作难度来达到GIS技术逐步推广的目的。
【总页数】2页(P77-78)
【作者】赵雷;徐建刚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2.91
【相关文献】
1.浅谈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以柳州市城市规划管理为例
2.数字化工程在当前城镇城市规划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3.试论火灾动力学理论在当前城市消防规划中的应用
4.加强城市规划设计中城市景观功能的研究——景观都市主义思想在当前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5.基于测绘数据库的GIS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开发研究——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名城保护的文化视点
名城保护的文化视点
陈泳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1999(15)4
【总页数】1页(P28-28)
【关键词】名城保护;发展中国家;中国;地区;工业化;城市发展;实物;丧失;地方;现实意义
【作者】陈泳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须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住房城乡建设部下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J], 孙晓璐
2.贯彻与执行并重保护与抢救联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讨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贯彻与落实 [J], 苏日娜;周恒
3.南京名城特色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中的体现初探——基于《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想到的 [J], 管亚锋;
4.基于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名城保护规划探索——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 [J], 张晓云; 谭许伟; 刘忠刚; 吴琼
5.摘要分析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发展过程中原有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城市的现代化改
造之间存在的矛盾,指出当前名城保护过程某些不确切的处理方法,提出名城风貌保护的两种规划模式,以厦日项保护的原则。
[J], 阮仪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地段(部分)
文保单位年代分布
基于FLUS模型的瑞金城区文化空间演进模拟研究
文化空间界定:基于以上对瑞金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及城市空间的分析,将文化空间界定为文化遗产的建筑场
所本身及周围空间,以及其他具有明确文化主题的公共活动场所,具体包括: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用地,文 化主题公园等公园绿地,庙宇祠堂、会馆书院等传统文化场所,以及旅游景区。 根据文化空间界定标准,从用地数据中提取出瑞金市文化空间分布现状,具体包括城市用地分类中的文化设施用地 (A2)、文物古迹用地(A7)、绿地与广场用地(G)中的大型文化广场或纪念公园,占据较大面积的文物建筑本 体与其一定范围内的周围空间,以及历史文化街区或历史地段的核心保护范围。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以人工神经网络、决策 树为代表的机器学习算法被应用到土地利用模拟和预测的研究 中来,为辅助城乡规划决策和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
3、历史城区空间功能智能优化研究
案例1: 瑞金城区文化空间演进模拟研究
3、历史城区空间功能智能优化研究
十九大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发展总纲。 2015年8月,瑞金市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瑞金红色 文化的弘扬,需要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激活各类文化遗产空间。
瑞金地域红色革命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体系框架
基于FLUS模型的瑞金城区文化空间演进模拟研究
瑞金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资源梳理:按空间尺度从不同层面对瑞金中心城区的历史文化
资源进行梳理,包括历史城区、历史地段以及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
1 历史城区
• 历史城区是瑞金古城址所 在区域,历史风貌保存相 对较为完整
城市复杂适应系统理论(UCAS, Urban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1980年代,美国的圣塔菲研究所提出了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 其研究集中到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作用上,形成了新的一代系统观。上 世纪末,学者们逐渐意识到了城市系统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关 系。1990年代初,霍兰以纽约市等应用为例概括了CAS的七个基本点。 在CAS理论框架内,城市是一个关联着集聚、非线性、多样性、自组织、 自适应的系统,这一观点已经成为了城市规划界的共识。
瑞金中心城区文化空间分布现状
基于FLUS模型的瑞金城区文化空间演进模拟研究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模型精度来自证多情景模拟未来空间变化
用地类型划分
将土地类型划分为文化空间用地、其他城 市建设用地、水域、农林用地、未建设用地5类 其中,其他城市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 (H11)中除文化空间之外的其他所有用地,水 域为用地分类中的水域(E1),农林用地对应 用地分类中的农林用地(E2),未建设用地对 应其他非建设用地(E9)。
规划空间模拟方法 3、历史城区文化空间保护与发展模拟 4、历史城区空间功能智能优化研究 5、结论
1、引言
新时代历史城市文化发掘和建设的必要性
十九大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发展 总纲;《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要求深入研究发掘历史文 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编制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好重要保 护地段的详细规划。
研究思路
引入CAS理论,将历史城区的社区服务与文化旅游空间看成 相互适应的整体,以网络社会感知和遥感遥测大数据建库为基 础,构建了基于知识图谱、人工神经网络、多尺度CA智能模拟 等系列分析模型,对历史城区的文化空间演变、功能转换的适 应性和空间功能优化进行模拟预测。
2、城市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与人工智能规划空间模拟方法
驱动力因子选取
类型 交通区位 自然地形 社会经济
城市空间
变量 距高铁站距离 距汽车站距离 距城市道路距离 高程 坡度 距居住区距离 距商业设施距离 距公共服务设施距离 基质:自然水域及山 林绿地 斑块:历史文化保护 区 廊道:距绵江距离 距文保单位点距离 距城市公园绿地距离
数据处理方法 距离分析 距离分析 距离分析 —— 地形分析 距离分析 距离分析 距离分析
2、城市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与人工智能规划空间模拟方法
人工智能规划空间模拟方法
城市模拟模型 系统动力学模型(SD):“自上而下”,从宏观出发,能较
好地模拟城市社会经济等方面整体的发展态势; 离散动力学模型(CA):“自下而上”,从空间个体行为的
微观角度出发,自下而上研究城市空间的动态演变特征和规律。 机器学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思路转变与战略转型
从单纯的物质保护到物质文化、社会空间综合保护和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新一代人工智能将为城市规划领域包括思想、技术、方法、管理在内 的全面变革带来可能性,贯穿城市规划管理全过程的城市规划决策也 必然会因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而得到优化。
1、引言
• 历史城区总面积约1.6平方 千米
2 历史地段
• 中心城区范围包括3个历史文 化街区,2个历史地段,以及4 个历史建筑组群
3 文物保护单位
• 在空间分布上,主要聚集于东北和西 南,在叶坪、沙洲坝和绵江沿岸分布 较为集中
• 历史年代主要以清代及近代为主 • 类别以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为主
历史城区
近几年来,南京大学数字城市与智慧规划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项目支持下开展了以CAS为理论指导的山地城市适应性规划方法研 究,提出了基于中国传统哲学整体观的城市复杂系统认识论框架。该 框架将城市系统划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大对立统一的“双螺旋结构” 组织体系,并由用地、建筑、交通、基础设施和园林5大物质子系统和 社会、经济、文化、管理和生态5大非物质子系统组成,在概念模型层 面上阐明了城市规划要素的空间复杂性、关联性和适应性特征,从而 为城市系统的相互作用模式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019(第十四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9(the Fourteenth)Conference on Urban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基于人工智能模拟的历史文化名城 空间保护规划研究
徐建刚教授 南京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9,8,28
汇报目录
1、引言 2、城市CAS理论与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