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平衡论: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论利益平衡基础上知识产权法定主义

论利益平衡基础上知识产权法定主义

论利益平衡基础上的知识产权法定主义韩萌1摘要:以利益平衡原则为基础,知识产权法定主义主张知识产权的重要内容必须由法律加以明确规定。

法定主义的提倡者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该理论是导致权利扩张的罪魁祸首,并通过功利主义寻找知识产权法定的理论依据。

但是,我认为,劳动价值论和知识产权法定主义之间并没有截然对立,法定主义实为作为绝对权知识产权的客观要求,弥补其局限和不足的最佳方式莫过于司法裁量权的行使,但是应当秉承谨慎的态度。

关键词:利益平衡;知识产权法定主义;劳动价值论;功利主义利益平衡是知识产权法的基本价值目标,旨在有效地保障权利人利益,促进知识的传播,进而激励权利人创造出更多的知识产品,以增进社会福利。

但是权利人、竞争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平衡并非是一种稳定的持续性的平衡,而是一种动态的变化中的平衡。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无形财产的价值剧增,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与之相伴的是权利人的权利呈现出日益膨胀的态势,主要表现在:权利客体更加广泛,权项内容更加丰富2。

在扩张的过程中,司法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此,一些学者提出了知识产权法定主义的主张,期待能够逆其势而行之。

该理念本身旨在使各方利益复归平衡,但是以此种方式来限权是否妥当值得商榷。

一、利益平衡与知识产权法定主义的内涵及关系(一)利益平衡与知识产权法定主义的内涵对于利益平衡的内涵,冯晓青教授认为“利益平衡是在一定的利益格局和体系下出现的利益体系相对和平共处、相对均衡的状态。

”知识产权利益平衡理论围绕着权利的专有性与社会对知识产品的合法需求这对矛盾,探讨利益平衡原则在知识产权法中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以及通过剖析知识产权法中涉及的各种权利的配置和利益的分配,试图提出一个以利益平衡原则和机制为基础与核心的知识产权法的理论框架和体系。

3吴汉东教授认为“利益平衡是指1郑州大学法学院2009级民商法专业研究生* 韩萌(1988.8- ),河南渑池人,郑州大学法学院2009级民商法硕士研究生。

试论以利益平衡理论为基础的知识产权制度

试论以利益平衡理论为基础的知识产权制度

试论以利益平衡理论为基础的知识产权制度1. 本文概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产权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兼顾社会公共利益,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利益平衡理论为基础,探讨知识产权制度的构建和完善。

本文将阐述利益平衡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应用。

分析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中存在的利益失衡问题,并探讨其原因。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从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层面提出构建以利益平衡为基础的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议。

本文将总结利益平衡理论在知识产权制度中的重要意义,并对未来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2. 利益平衡理论概述利益平衡理论,作为一种分析法律制度,特别是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工具,其核心在于探讨不同利益主体间的权益分配与协调。

该理论主张,在知识产权领域,应当平衡创造者、使用者及公众的利益,以促进创新的同时,保障信息的合理流通和使用。

利益平衡理论起源于18世纪的功利主义哲学,特别是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和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的思想。

他们将“最大幸福原则”应用于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强调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在知识产权领域,这一理念体现为在保护创造者权益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寻找平衡点。

创造者权益:知识产权制度的首要目的是激励创新。

保护创造者的独占权,使其能够从其创造中获得经济回报,是促进持续创新的关键。

使用者权益:知识产权的使用者,包括企业和公众,有权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知识产权。

这涉及到对知识产权的限制和例外,如公平使用原则。

公众利益:知识产权制度还需考虑公众利益,包括促进知识的传播、提高教育水平、保障公共健康等。

在知识产权的具体实践中,利益平衡理论指导着立法和司法决策。

例如,专利法在授予专利权时,需考虑发明的创新程度与对社会的贡献,同时限制专利权的滥用。

版权法在保护作者权益的同时,也设定了诸如合理使用等条款,以保障公众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

利益平衡原理及其在知识产权法中的应用

利益平衡原理及其在知识产权法中的应用

三一文库()〔利益平衡原理及其在知识产权法中的应用〕段茗今【摘要】利益平衡在法律范畴中,是一种基本的立法原则和司法原则。

其主要的内涵是在利益格局当中,尽量的保证一种相对均势的状态,从而确保公平和公正。

而对于知识产权法而言,利益平衡原則是其立法的基础,在知识产权法中利益平衡原理更是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对此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利益平衡原理;知识产权法;应用利益平衡在法律中是非常重要的原则,通过这项原则对各方主体利益做到有效的协调,从而促使利益处在一个最为优化、合理、各方面都可以相容的一个状态。

而知识产权法主要就是对权力的保护和限制,在这项立法中利益平衡原则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或者保护过当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所以要探讨利益平衡原理在知识产权法的应用。

一、利益平衡的内涵任何社会都存在不同的利益群体,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利益,从而构成了一个利益格局。

在这样的格局中,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利益关系。

一般来说,在多远化的社会中,利益自然也是多元化的,那么这些利益之间势必会存在矛盾和冲突,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相对利益平衡的原理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这种利益平衡中,每一个利益主体都在这个利益体系中占有一定的利益,而且彼此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样的平衡对于建立相关的利益制度、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利益平衡原理,主要是保证在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范围内,让利益更方都觉得公平合理,从而减少彼此之间的矛盾。

不过这种利益平衡是相对的,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如果我们所遵守的制度始终不改变,那么这种利益平衡的状态势必会出现失衡,这就需要相关的人员不断制定出新的利益平衡制度。

本质上,利益平衡是对利益主体之间存在冲突有效的调节,但是这种冲突让利益各方通过自身进行调节是不可能,所以才要借助法律的手段,而在制定法律过程中,要制定出一部良善的法律,保证社会稳定的发展的法律,那么就必须要对利益平衡原则做到充分的考虑,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论知识产权制度中的利益平衡

论知识产权制度中的利益平衡

论知识产权制度中的利益平衡范本1:知识产权制度中的利益平衡一、引言知识产权制度是保护知识创造者权益的一种法律制度,旨在促进创新和知识传播。

然而,知识产权保护也会涉及到不同利益之间的平衡,包括创造者的权益、消费者的权益、社会公共利益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知识产权制度中的利益平衡。

二、知识产权的定义和种类1. 知识产权的定义和意义- 知识产权是指个人或组织在思想、文化、技术等领域创造或发明的成果所享有的权利。

- 知识产权保护能够鼓励创新和知识积累,为创造者提供经济回报,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 知识产权的种类- 专利权:对发明创造的保护,确保发明人在一定期限内享有独占权利。

- 商标权:对企业标识的保护,确保企业在市场中识别度和独特性的维护。

- 著作权:对原品的保护,确保作者在一定期限内享有独占权利。

- 商业秘密:对商业信息的保护,确保企业的商业机密不被泄露。

三、知识产权制度中的利益平衡1. 创造者利益与利益最大化- 知识产权保护确保创造者的劳动成果得到回报,激励更多人从事创新活动。

- 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应该平衡保护创新者的利益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需求。

2. 消费者权益与知识共享- 知识产权保护也应考虑消费者的权益,确保消费者能够合理使用和获取知识和创新成果。

- 与此同时,鼓励知识共享和开放式创新,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3. 社会公共利益与社会创新- 知识产权制度要平衡保护创新成果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如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利益。

- 强调知识共享和可持续发展,引入弹性保护机制,确保知识创新对社会的最大化贡献。

四、结论知识产权制度中的利益平衡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

通过平衡创造者利益、消费者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我们能够建立一个促进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产权制度。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 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简称IPR,是指保护知识创造者在思想、文化、技术等领域创造或发明的成果所享有的权利的一种法律制度。

知识产权制度的基本原理

知识产权制度的基本原理

1、自然权利论(财产论)基于发明人精神创作劳动产生的权利是自然的权利,不可剥夺,其存在与否与国家授权无关。

国家法律只保障此权利不受到侵害。

国家授权只是证明发明人已有的自然权利。

2、非物质财产论(财产论)人们在发明创造时就好象将自己的生命的一部分融入到此项发明中,他人对此发明的侵犯被认为是对发明人个人权利的侵犯。

这一理论更强调发明劳动成果的思想性质和发明人权利的本质特征,从而把发明人的权利和成果所有人的权利相区别,即将发明人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清楚地划分开来。

发明人的财产权是可以转移的,而人身权是同发明人不可分割、不能转移的权利。

3、契约论为了使发明人能够控制对发明创造的利用,发明人应当得到禁止别人利用的权利。

为此发明人可与社会签定一项契约。

根据契约,发明人有义务将其技术公开以换取独占使用的权利。

按照契约论,专利制度是以国家的面貌出现的社会同发明人之间签定的一项特殊的契约制度。

对发明人来讲,公开技术获得垄断权可以补偿发明创造活动中支出的劳动和费用,还可以获得更大利益。

社会得到的利益表现为增加了新知识,这些知识丰富了科学与技术,并成为它们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专利权期限结束后,发明便成为社会的公共财富,公众可自由使用。

这一理论鼓励人们去创新、公开技术、获得专利的垄断权以创造更大的利益。

4、竞争论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以开展竞争为主要手段,为经济目的服务的专利法自然离不开竞争机制。

竞争的作用在于:及时排除落后的企业,淘汰过时的技术方法和产品,采用新方法生产新产品。

竞争的形式不仅体现于市场上的价格、广告、产品的新颖、质量好坏,也包括为市场上的竞争作准备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竞争。

科研和技术开发已成为竞争过程的决定性因素。

专利制度是开展科研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仅促进竞争的开展,也保证竞争者的切身利益。

尤其是对于科研周期长、发明起点高的领域,如果能利用专利制度创建的这一竞争机制,用最新、最准确的专利技术情报指导科研和生产,及时淘汰过时的工艺和方法,就能够促使这些领域的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同步。

我国知识产权的利益平衡

我国知识产权的利益平衡

我国知识产权的利益平衡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在创造精神劳动成果时所享有的权益,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

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不仅对于促进科技创新、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关系到各种利益之间的平衡。

本文将着重探讨我国知识产权的利益平衡问题,并介绍一些政策措施。

一、知识产权的利益知识产权保护是鼓励创新、激励创造的重要手段,对于鼓励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有助于维护创作者的权益,鼓励更多的人从事创新研发工作。

知识产权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和非经济利益。

经济利益主要体现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为创新者带来经济回报。

例如,专利权的保护可以保护发明人的专有权利,使得他们可以在专利权有效期内,独占地使用和处置自己的发明,从而获得合理报酬。

著作权的保护则可以保障作者的版权,使得作者可以通过销售自己的作品来获得收入。

非经济利益主要体现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鼓励和激励创新。

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为创新者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激励他们进行更多的创新研发工作。

同时,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有利于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维护国家的文化尊严和创造力。

二、知识产权的利益平衡知识产权的利益平衡是指在保护和利用知识产权过程中,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并通过政策调整来实现不同利益之间的平衡。

在知识产权的利益平衡中,需要平衡各种利益,包括公共利益、创新者利益和用户利益。

1. 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对知识产权进行限制和约束。

例如,在保护专利权时,可以设置专利无效制度和专利合理使用制度,以防止滥用专利权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在保护著作权时,可以设立国家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给予合理的使用例外,以促进文化的普及和创作的继续。

2. 创新者利益创新者利益是指为了鼓励创新研发,保护创新者的知识产权。

为了平衡创新者的利益,可以采取延长专利保护期限、提供专利保护补贴等政策措施,以确保创新者能够获得合理的回报和激励。

利益平衡论知识产权法的理论基础

利益平衡论知识产权法的理论基础

利益平衡论知识产权法的理论基础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利益平衡论:知识产权法的理论基础》这一主题。

知识产权法作为现代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在于平衡各方利益,确保创新者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同时也为公众获取和利用知识提供合理空间。

本文将深入探讨利益平衡论在知识产权法中的理论基础,分析其在保护创新、鼓励创作、推动科技进步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实现各方利益的和谐共存。

本文首先将对知识产权法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原则进行阐述,为后续讨论奠定理论基础。

接着,文章将详细分析利益平衡论在知识产权法中的具体体现,包括创新者权益保护、公众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自由、市场竞争秩序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利益平衡论在知识产权法实施中的挑战与困境,如权利冲突、利益失衡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知识产权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知识产权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为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保障。

二、知识产权法的历史演变与利益平衡知识产权法的历史演变与利益平衡的关系紧密相连。

自知识产权法诞生之初,其便致力于在知识创造者的独占利益与社会公众获取和利用信息的需求之间寻求平衡。

这种平衡并非静态,而是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在古代,知识产权的概念尚未形成,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主要依赖于口耳相传和手工复制。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知识和信息的复制和传播变得更为容易,知识产权的概念逐渐萌芽。

为了鼓励知识创新,保护知识创造者的利益,早期的知识产权法赋予知识创造者一定的独占权,如版权、专利权等。

然而,这种独占权的授予同时也限制了社会公众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自由,因此,早期的知识产权法需要在保护知识创造者的利益与促进知识传播之间寻求平衡。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法的平衡机制也在不断变化。

在工业革命时期,专利权的授予范围逐渐扩大,以保护技术创新和推动工业发展。

浅析知识产权制度的利益平衡机制

浅析知识产权制度的利益平衡机制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浅析知识产权制度的利益平衡机制一、知识产权制度的价值取向知识产权是因个人创造性智力劳动而由知识产权人对其智力劳动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一种专有权。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新型的民事权利是一种有别于财产所有权的无形财产权,它的出现,是人类法律文明和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

知识产权是为在交易中获利以弥补智力支出而设置的一定程度的专有权,是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服务的利益驱动机制。

实践证明,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促成了知识呈几何数极的增长,加快了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发展的步伐,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丰富了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

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知识产权制度除了上述积极作用以外,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我们只有正视其负面影响并合理对待,才能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积极作用,促进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知识产权的专有性阻碍了知识的传播与利用。

知识产权是一种专有性的民事权利,其专有性不利于知识传播与扩散的一面是不可否认的,不论怎样润色,它都是一种受保护的法律意义上的垄断,是一种对知识资源自由流动与传播的人为障碍。

它同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是背道而驰的。

知识产权制度在承认权利人权利垄断的同时,是以牺牲一定程度上的自由竞争为代价的。

首先,知识产权法所确立的垄断会限制产品的产量、流通量,会维持较高的商品价格。

如果没有知识产权制度,一项发明就可以被其他人自由采用,产品的产量就会迅速提高,价格就会随之下降。

而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之下,只有专利权人可以使用其智力成果。

这样,产品产量就会受到限制,产品也就可能维持一种较高的价格。

如果知识产权权利人将其智力成果许可他人使用,被许可人就要为此向其支付费用,而后这笔费用又会转移到产品的成本里面,从而也会提高产品的价格。

知识产权制度的利益平衡

知识产权制度的利益平衡

知识产权制度的利益平衡知识产权制度的利益平衡是指在维护创新激励的基础上,兼顾公共利益和社会福祉的一种制度安排。

该制度旨在保护创新者的权益,同时确保可持续的创新和普惠性的知识传播,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知识产权制度的利益平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创新者的权益是知识产权制度的核心。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保护创新者的权益能够提供创新激励,鼓励他们进行更多的研发和创新活动。

知识产权制度通过给予创新者专利权、著作权等独占性权利,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合理回报,激励他们持续投入创新。

这种权益保护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然而,过度保护知识产权可能会对公共利益造成负面影响。

知识产权的独占性可能导致市场垄断,限制竞争,提高产品价格,降低消费者福祉。

为了平衡创新者的权益和公共利益,知识产权制度需要制定适当的例外条款和限制。

例如,合理使用制度允许公众在一定条件下使用已有的知识产权作品,以促进教育、科研、文化创意等方面的发展。

此外,也可以通过反垄断法等手段来防止知识产权的滥用,保护市场竞争。

与此同时,知识产权制度应该关注发展中国家和弱势群体的特殊利益。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平衡可能加剧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差距和贫富分化。

因此,国际知识产权体系需要更加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提供技术转让、技术援助等支持措施,让他们能够在创新中获得更多利益。

此外,知识产权制度也需要在弱势群体权益保护方面进行改进,例如在药品专利保护方面,允许在公共卫生危机期间实施紧急许可生产,以确保贫困地区人民的医疗需求。

此外,知识产权制度还应该鼓励技术转让和知识共享,以促进创新的跨界合作和共同发展。

在现代社会,创新常常需要跨学科的融合与合作,知识产权制度应该提供相应的机制,以便各方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和分享知识。

例如,专利合作制度和开放访问出版模式都能够促进知识的流通和共享,增加科学研究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知识产权制度的利益平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国知识产权的利益平衡

我国知识产权的利益平衡

我国知识产权的利益平衡我国知识产权的利益平衡一、引言知识产权是指由法律保护的包括专利、商标、版权等在内的一系列权益,它们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一直致力于在知识产权领域实现利益的平衡,既要保护知识创新者的利益,又要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从我国知识产权的利益平衡的观点出发,详细论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二、保护知识产权创新者的利益1.1 专利保护专利是一种对发明者提供的独占权利保护,使其能够享有其发明带来的经济利益。

保护专利权的措施包括:1.1.1 加大专利审查力度,提高专利质量。

1.1.2 建立健全专利侵权制度,加强专利侵权的惩罚力度。

1.1.3 推进专利许可及技术转移,促进专利的有效实施。

1.2 商标保护商标是企业标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品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商标权的措施包括:1.2.1 建立健全商标注册制度,提高商标保护的效率。

1.2.2 加强商标侵权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秩序。

1.2.3 开展商标行政执法,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查处力度。

三、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2.1 强化版权保护版权是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权和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的著作权人所享有的权利。

维护版权的措施包括:2.1.1 完善版权法律法规,提高版权保护的力度。

2.1.2 加强网络版权保护措施,打击盗版行为。

2.1.3 提高版权管理机构的服务水平,促进版权利益的合理实现。

2.2 知识产权教育和宣传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和理解。

措施包括:2.2.1 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知识产权的认知。

2.2.2 加强知识产权教育,提高知识产权法律意识。

2.2.3 加强知识产权维权信息公开平台,便于公众维护自身权益。

四、本文档涉及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详见附件页,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演讲发言等。

五、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 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指在法律上保护的包括专利、商标、版权等在内的一系列权益。

浅析知识产权法的理论基础

浅析知识产权法的理论基础

而利益平衡与不平衡 的不 断发 展 、 不 断解 决促 成 了知 识产权 法的修正与不断发展 。
( 二) 知识 产 权 法 的立 法宗 旨 “ 法 律 的 目的是 在 个 人 原 则 与社 会 原 则 之 间形 成 一 种 平 衡” , 知 识 作 为某 个 人 或 一 些 人 在 不 断 的 学 习 、 思 考 等 行 为 中 产生的一种智慧财富 , 它 有 着 一 定 的专 属 性 , 而 拥 有 者对 知 识
使 其专有权 利。另一方面 它维护 公众利 益不 受侵 害, 确保 社 会公众 对知识产品的合法需求 。当代 知识产权法理论 基础仍 是 利益平衡 论。如《 与 贸易 有关 的知识产 权协议 》 ( T R I P S协
都扩散 到了知识产权领域 , 足显其扩张性 特点。其次 , 个人或

个集体对知 识的专 有权利 , 使 知识产 权具 有 了一定 的私有
第2 l 0 4卷 1 3年 第 6月 2期
长沙铁道 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u n e . 2 0 1 3
Vo 1 . 1 4 N o . 2
浅 析 知 识 产 权 法 的 理 论 基 础
何 莉
( 四川信息职业技 术学院 , 四川 广元 6 2 8 0 0 0 )
议) 、 《 世 界知识产 权组织 版权条 约》 ( WC T) 等都是 以权力 和
义务之 间的平衡 为核 心 , 确保 各 方利 益平 衡 为原则 制 定 的。

性 。而 知 识 产 品 的流 通 、 传播、 扩 散 以及 社 会 公 众 对 知识 产 品
的合法需求 , 又是其社会性 、 公共性 的体现 , 因此 它具有公 共 利益和公共性 。知识产权法研究的意义就是 平衡知识产 权的

知识产权法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知识产权法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知识产权法论文题目一、最新知识产权法论文选题参考1、《合同法》与知识产权法的相互作用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以知识产权法为中心的思考3、<<合同法>>与知识产权法的相互作用(下)4、合同法与知识产权法的相互作用5、法国知识产权法典6、知识产权法总论7、论知识产权法与竞争法在促进有效竞争方面的平衡与协调8、论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9、知识产权法与技术、文化创新10、商标法中在先权利的知识产权法解释11、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原理12、知识产权法教程13、知识产权法中的公共领域14、论我国知识产权法中的惩罚性赔偿15、知识产权法前沿问题研究16、知识产权法教程17、网络知识产权法18、知识产权法中公有领域的保护19、知识产权与民法典连接模式之选择——以《知识产权法典》的编纂为视角20、论信息财产的法律保护与大陆法系财产权体系之建立——兼论物权法、知识产权法与信息财产法之关系二、知识产权法论文题目大全1、知识产权法原理2、知识产权法的制度创新本质与知识创新目标3、论惩罚性赔偿在知识产权法中的引进及实施4、知识产权法与竞争法的冲突与协调——来自欧盟的经验及启示5、知识产权法价值的中国语境解读6、必须的修订——入世与中国知识产权法的完善7、重塑以民法为核心的整体性知识产权法8、知识产权法目的与利益平衡关系的实证分析——以美国《宪法》知识产权条款为例9、知识产权法的完善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改10、《反假冒贸易协议》与中国知识产权法的比较研究11、知识产权法详论12、融合还是交叉——《合同法》与知识产权法的相互影响13、知识产权法比较研究14、知识、知识产品、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法基本概念的法理解读15、《合同法》与知识产权法的相互影响16、论网络环境中知识产权法的法律效力17、西法中移的文化困惑——《偷书不算偷:中华文明中的知识产权法》评介18、知识产权法市场本位论——兼论知识产权制度价值的实现19、知识产权法典化论证质评20、知识创新时代的中国知识产权法三、热门知识产权法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万能制造机”背后的思考--知识产权法视野下3D打印技术的风险分析与对策2、中国知识产权法与植物新品种保护3、技术标准化过程中的利益平衡——兼论新经济下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的互动4、《反假冒贸易协定》与我国知识产权法比较刍议5、遵循与超越:对知识产权法与财产法原则的比较分析6、经济安全与知识产权法7、论知识产权法的合同限制8、知识产权法关键词9、知识产权法概要10、知识产权法研究的基础性与多样性发展11、知识产权法之和谐价值的正当性及其实现12、论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关系13、知识产权对价论的理论框架——知识产权法为人类共同知识活动激励机制提供激励条件14、市场支配地位的滥用与知识产权法——欧洲最新发展15、市场支配地位的滥用与知识产权法16、知识产权法体系下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优势和基本原则17、试析国际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18、论知识产权法的性质和立法模式19、知识产权法通论20、知识产权法纵论四、关于知识产权法毕业论文题目1、利益平衡论:知识产权法的理论基础2、科技、经济、法律协调机制中的知识产权法3、WTO与知识产权法研究4、知识产权法的价值构造: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机制研究5、知识产权的正当性——论知识产权法中的对价与衡平6、法哲学家对知识产权法的哲学解读7、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知识产权法8、论利益平衡原理及其在知识产权法中的适用9、知识产权法的公共领域理论10、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11、知识产权法若干基本问题之反思12、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13、知识产权法的公平正义价值取向14、知识产权法的平衡精神与平衡理论——冯晓青教授《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评析15、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16、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法理学考察17、论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18、高新技术与知识产权法19、知识产权法与公共利益探微20、知识产权法目的与利益平衡研究五、比较好写的知识产权法论文题目1、我国知识产权权利穷竭制度的立法设计——基于知识产权法典化的思考2、全球电子商务的知识产权法3、现代中国知识产权法4、>与知识产权法的相互作用5、知识产权法的激励功能及其发生机制6、知识产权法基本功能之重解7、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处理与知识产权法8、德国知识产权法的演进9、论法国知识产权法典的立法特色及借鉴10、知识产权法案例分析11、新编知识产权法教程12、知识产权法教学参考书13、知识产权法与民法典关系论纲14、知识产权法中的权利穷竭原则15、法国《知识产权法典》对著作权的刑法保护16、日本知识产权法17、论民法基本原则在知识产权法上的应用18、民法、民诉法与知识产权法研究19、欧盟知识产权法20、"知识产权法"课程调查分析与教学改革实践。

知识产权法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知识产权法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知识产权法论文参考文献一、知识产权法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利益平衡论:知识产权法的理论基础.《知识产权》.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3年6期.冯晓青.[2].知识产权法的价值构造: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机制研究.《中国法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7年1期.冯晓青.[3].我国知识产权法与科技法关系宏观性研究基于我国近10年相关文献统计的数理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6期.马治国.秦倩.[4].知识产权法制度研究的典范——评李明德著《美国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7期.杨丽娟.宋吉鑫.[6].知识产权法公法化宜慎行.《知识产权》.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2期.张富强.许健聪.[7].论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知识产权》.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3期.任寰.[8].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以知识产权法为中心的思考.《知识产权》.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6期.李宗辉.[9].我国知识产权法实施不利的原因分析——从“大多数”的角度.《知识产权》.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6期.王宏军.李源静.[10].论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关系.《知识产权》.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1期.刘丽娟.二、知识产权法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论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被引次数:2作者:李楠.法学;经济法学安徽大学2011(学位年度)[2].基于语料库的知识产权法英语情态动词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杨丹丹.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河南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3].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法保护探究.被引次数:5作者:杨维.经济法学武汉理工大学2008(学位年度)[4].电视节目模版的知识产权法保护.作者:徐梦洁.法律学重庆大学2014(学位年度)[5].《国际知识产权法》之“专利和商业秘密”翻译报告.作者:钱韵玉.翻译学西南政法大学2014(学位年度)[6].论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基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质的分析.作者:潘芳芳.民商法学苏州大学2014(学位年度)[7].遗传资源知识产权法保护问题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王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西安理工大学2010(学位年度)[8].国际贸易相关知识产权法的经济分析.被引次数:3作者:王圣.法律复旦大学2008(学位年度)[9].国际知识产权法基本理论研究.被引次数:5作者:张焱.国际法学大连海事大学2006(学位年度)[10].论诊所式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运用.被引次数:1作者:王亚萍.课程与教学论贵州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三、相关知识产权法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IP20132014:LookingForwardandLookingBack.《Computer》,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2[2]Lawmachines:Scalemodels,forensicmaterialityandthemakingofmoder npatentlaw.AlainPottage《Socialstudiesofscience》,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5[3]IntellectualProperty,PartI.Gaff,BrianM.Loren,RalphA.McCool,GabrielJ.《Computer》,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1[4]IntellectualProperty,PartII.Gaff,BrianM.Loren,RalphA.Spinney,ElizabethA.《Computer》,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2[5]ProtectingBioinformaticsasIntellectualProperty.Gaff,BrianM.Loren,RalphA.Dickson,Gareth《Computer》,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1[6]ProtectingBioinformaticsasIntellectualProperty.Gaff,BrianM.Loren,RalphA.Dickson,Gareth《Computer》,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1[7]IntellectualPropertyLawasanInternalLimitonIntellectualProperty RightsandAutonomousSourceofLiabilityforIntellectualPropertyOwners. ElizabethF.Judge《Bulletinof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被EI收录EI.20074[8]IntellectualPropertyLaw:APrimerforScientists.WilliamM.Brown《Molecularbiotechnolog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33[9]Intellectualpropertylaw.WilliamM.Brown《Molecularbiotechnolog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33[10]Softwareinteroperability,intellectualpropertyandcompetitionla wCompulsorylicensesforabuseofmarketdominance.AlexandraL.D.Pereira《Computerlaw&amp;securityreport》,被EI收录EI.20112四、知识产权法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重塑整体性知识产权法——以民法为核心.李扬,2008全国科技法制高峰论坛暨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2]论直接保护发散性正当竞争利益的集体维权机制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社会法.赵红梅,2014第九届中国经济法治论坛[3]论TRIPs协议与中国知识产权法的发展与完善.陈晓宇.院国强,2008WTO法与中国论坛暨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2008年年会[4]面向3D打印技术的专利申请和保护策略.伍春艳,2014武汉市第六届科学年会[5]韩国知识产权法的实施现状.朴榮吉,20082008知识产权南湖论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与知识产权制度完善”国际研讨会暨中国企业法律保障高峰论坛[6]高校计算机专业知识产权法的教学实践.赵志滨.鲍玉斌.秦勤.芦宙新,2010中国计算机教育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7]从土著民族的文化角度考察国际知识产权法…文化的相对性.铃木敬夫,2008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第七届常务理事会暨第十四届年会[8]当前国际知识产权法体系的审视与重构.王东君,2009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法研究会年会[9]试论我国知识产权法院的建立与运行.周方,2014“深化改革与中国知识产权制度”论坛暨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2014年年会[10]当前国际知识产权法体系的审视与重构.王东君,2008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

利益平衡论:知识产权法的理论基础

利益平衡论:知识产权法的理论基础

利益平衡论:知识产权法的理论基础利益平衡论:知识产权法的理论基础摘要:知识产权法可以被看成是在知识产权人的垄断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一种利益分配、法律选择和整合。

知识产权法本身是作为平衡知识产权人的垄断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而做出的制度设计,旨在激励知识创造和对知识产品需求的社会利益之间实现理想的平衡。

知识产权人的私权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利益平衡,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基石。

这种利益平衡机制在知识产权法上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专有性公共利益在知识产权法中,存在着知识产权人对知识产品的专有权利与社会公众对知识产品的合法需求之间的矛盾,需要对具有公共商品和私人商品双重属性的知识产品的使用、分配和利益分享做出合理的`安排,以实现知识产权法的公平正义价值目标。

正是在此意义上,笔者提出利益平衡论可以作为建立知识产权法的理论基础。

(一)“在法的创制过程中,认识各种社会利益是法的创制活动的起点……对各种利益作出取舍和协调,是法的创制的关键。

”1作为协调知识产权人的利益与知识产品中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的知识产权法更不例外。

从“利益”的角度考察,可以将知识产权法看成是在知识产权人的垄断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一种利益分配、法律选择和整合。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机制,是国家平衡知识产权人的专有利益或者说垄断利益与社会公众接近知识和信息的公众利益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更广泛的促进科技、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社会公共利益的制度安排。

毋庸指出,人类社会的创造性活动在很早即已存在。

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智力创造者和使用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一直存在。

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矛盾和冲突表现愈来愈激烈,在客观上提出了以有效的方式加以协调的需要,于是知识产权法在几百年前诞生了。

这种制度,一开始就是作为协调和平衡知识创造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作为平衡知识创造者的专有利益或者说垄断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制度安排而出现的。

知识产权法是一种激励知识创造,促进科技、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重要法律制度。

我国知识产权的利益平衡

我国知识产权的利益平衡

我国知识产权的利益平衡作者:金梦来源:《大东方》2015年第09期摘要:知识产权利益平衡制度在协调知识产品权利人合法利益与公共利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益平衡思想贯穿知识产权法立法宗旨、原则、规则始终。

它不可代替的地位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各权利人应提高对自身权利的保护意识。

本文将阐述我国知识利益平衡理论所具特色以及存在的利益不平衡,提出实现我国知识产权利益平衡的建议。

关键词:知识产权;利益平衡;利益失衡;建议一、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利益平衡理论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利益平衡理论是当代中国法治理论在知识产权领域的集中体现。

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利益平衡理论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符合中国特色法律机制,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促进知识产权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

一方面我国知识产权法以最大化的保护权利人的权利为出发点,例如许可、转让等权利内容。

另一方面,我国知识产权法对相关利益主体的保护也相当注重。

在知识产权法的价值目标引领下,私权不可侵犯与利益平衡的理念,是通过知识产权保护与限制的制度设计来实现的[1]。

例如强制许可、合理使用等都是维护各主体之间利益平衡的典型代表。

第二,促进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

知识产权是私权,知识产权法是私法,这一点无可厚非,同时知识产权法还具有重要的公共利益目标。

对权利人的专有权利进行限制,保障公众对知识产品的合理使用就是对公共利益的考虑。

中国知识产权利益平衡是具有本国特色的公共利益保护制度,例如在国家出现紧急状态或非常情况时,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可以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实施强制许可。

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执法为民”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三,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利益平衡。

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决定了我国社会发展注定会遇到一定困难。

在解决这些实质的矛盾和问题中,知识产权发挥着加快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的作用。

因为农业经济和农村文化有很大部分内容涉及知识产权,如农产品商标、植物新品种保护,民间工艺品保护、戏曲等民间文学艺术与传统知识产权等[2]。

知识产权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知识产权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知识产权论文题目一、最新知识产权论文选题参考1、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2、论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保护3、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的法律问题4、私权、知识产权与物权的权利限制5、知识产权的正当性——论知识产权法中的对价与衡平6、侵害知识产权民事责任归责原则研究7、法哲学家对知识产权法的哲学解读8、知识产权保护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策略9、反不正当竞争与知识产权10、试论知识产权的“物上请求权”与侵权赔偿请求权——兼论《知识产权协议》第45条规定之实质精神11、传统知识与两类知识产权的保护12、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13、知识产权、竞争与反垄断之关系探析14、知识产权立法体例与民法典编纂15、注重"法权"专有性---: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的法律问题16、知识产权与竞争法17、外商直接投资、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福利——兼论发展中国家的引资战略18、AVS标准制定背景与知识产权状况19、论知识产权的若干限制20、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制度的变革与中国的应对方略二、知识产权论文题目大全1、知识产权法官造法批判2、中国"入世"与知识产权保护3、知识产权利益衡量论——兼论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新发展4、欧共体竞争法中的知识产权5、关于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之间的联动6、我国FDI、知识产权保护与自主创新能力关系实证研究7、平行进口与知识产权保护之冲突及其法律调控8、质疑知识产权之“人格财产一体性”9、信息高速公路知识产权问题探讨10、论利益平衡原理及其在知识产权法中的适用11、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知识产权法12、自主创新、国外模仿与后发国知识产权保护13、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分散机制研究14、网络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管理研究(3)——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技术及其规避行为的法律对策15、若干国家和地区对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控制16、知识产权行使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反垄断法》第55条的理解与适用17、知识产权行使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18、我国限制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思考19、知识产权法哲学理论反思——以重构知识产权制度为视角20、全球公共健康危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与WTO多哈宣言三、热门知识产权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问题研究2、论知识产权冲突协调原则3、欧盟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以欧盟新修订的《技术许可协议集体豁免条例》为中心4、知识产权法的公共领域理论5、信息、知识产权与中国知识产权战略若干问题6、论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7、数字资源长期保存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分析8、知识产权权利冲突及其解决原则9、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思考10、知识产权权利竞合研究11、网络时代知识产权保护的利益平衡思考12、惩罚性赔偿与知识产权保护13、累积创新框架下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14、基于遗传资源所产生的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与中国的选择15、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我国面临的挑战16、被动立法的百年轮迴——谈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历程17、我国知识产权审判组织专门化问题研究——以德国联邦专利法院为视角18、知识产权法律构造与移植的文化解释19、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及验证20、再论知识产权的概念四、关于知识产权毕业论文题目1、试论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及其公权化趋向2、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以〈知识产权协议〉与《世界人权公约》为对象3、利益平衡论:知识产权法的理论基础4、知识产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5、中国自主创新中研发资本投入产出绩效分析——兼论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6、关于知识产权基本制度的经济学思考7、关于知识产权私权属性的再认识--兼评"知识产权公权化"理论8、科技、经济、法律协调机制中的知识产权法9、侵害知识产权的无过错责任10、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变革与发展11、WTO与知识产权法研究12、关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定量分析13、中国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的评价与反思14、知识产权行使行为的法律规制——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15、知识产权本质的多维度解读16、关于知识产权本体,主体与客体的重新认识--以财产所有权为比较研究对象17、论我国知识产权的刑事法律保护18、利弊之间:知识产权制度的政策科学分析19、反不正当竞争-知识产权的附加保护20、知识产权法的价值构造: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机制研究五、比较好写的知识产权论文题目1、知识产权、财产权与物权2、知识表达、知识互补性、知识产权均衡3、从微软垄断案看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控制4、论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关系5、侵权责任、损害赔偿责任与知识产权保护(续)6、合作创新的知识产权风险与防范研究7、侵权责任、损害赔偿责任与知识产权保护8、构建知识产权优势理论与战略——兼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9、基于开放式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理论研究10、数字时代信息资源知识产权制度的现状与展望11、知识产权、市场结构、模仿和创新12、平行进口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13、论知识经济、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14、知识产权刑事司法解释若干问题研究1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16、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17、解决网络与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问题应坚持什么立场18、反垄断执法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平衡——美国《反托拉斯执法与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和竞争》报告述评19、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中的预警机制20、动态联盟形成阶段知识产权冲突及激励对策研究。

利益平衡论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利益平衡论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知识产权权利人与政府部门的利益关系
政策制定与执行
政府部门在知识产权制度中扮演着重要角 色,包括制定知识产权政策和相关法规, 以及监督和执行知识产权制度等。
利益平衡的必要性
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需要平衡 知识产权权利人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关 系,确保政府部门能够有效地管理和保护 知识产权,同时兼顾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 战略需求。
利益平衡论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利益平衡论的理论基础包括
社会契约论、公平正义论、经济效率论等。这些理论都强调 在知识产权制度中,应当在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利益的同时 ,兼顾社会公共利益和相关第三方利益,实现利益的均衡发 展。
利益平衡论的现实意义在于
有利于实现知识产权制度的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经济的发 展和创新,提高社会公共福祉和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利于 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减少知识产权纠纷和冲突的发生,维护 社会稳定和和谐。
知识产权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知识产权可以分为版权和工业产权、集体产权和个体产权 、原始产权和传来产权等。
知识产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产权制度的起源
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特权和商业习惯,最初目的是为了鼓励创新和保护商业 利益。
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国际贸易的扩大,各国开始通过立法和国际条约来建立现 代知识产权制度。
利益平衡论在知识产权制度中的应用
利益平衡论在知识产权制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专利法中,应当在保护专利权的同时,避免对公共利益产生负面影响 ;在著作权法中,应当在保护著作权的同时,促进作品的传播和利用;在商标法中,应当在保护商标权的同时,保障消费者的 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具体而言,利益平衡论的应用包括:合理确定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和期限、建立知识产权的审查和授权机制、制定知识产权的 实施和保护措施、建立知识产权的救济和赔偿机制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在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利益的同时,兼顾社会公共利 益和相关第三方利益,实现利益的均衡发展。

知识产权法中利益平衡原理研究

知识产权法中利益平衡原理研究

知识产权法中利益平衡原理研究知识产权法中的利益平衡原则是指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要平衡保护持有人的权益与保护公众利益之间的关系。

这种思想的核心是权利人和公众的权益并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因此,在知识产权法中,保护知识产权不应仅仅是一方面的保护,而应通过协调平衡责任,兼顾双方。

本文将探讨知识产权法中的利益平衡原则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首先,知识产权法中利益平衡原则的来源是法律的宗旨。

知识产权法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持有人利益,以保障他们受到自己劳动成果的利益;但是,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实体其实不仅仅是知识产权持有人,还包括周围的人和环境,以及整个社会。

因此,知识产权法在保障持有人权益的同时,也应考虑如何确保公众利益的平衡。

利益平衡原则的实质是,在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应当在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权益的同时,保障社会公众合理的使用需求。

在此基础上,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平衡知识产权保护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其次,在实践过程中,利益平衡原则的应用也十分重要。

因为在有些情况下,严格保护知识产权可能会对社会公众的利益产生负面影响,例如,高额的专利费用可能会对公共利益、社会创新和竞争力造成损害。

因此,通过平衡知识产权保护与社会公众的权利,可以实现社会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平衡,促进经济创新和社会公正。

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具体实现这种平衡呢?首先,政府可以采取措施鼓励技术转移、知识产权共享等方式,促进创新。

其次,政府可以推出一系列覆盖面广泛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和制度,既加强创新权利人的保护,也保障了社会公众的利益。

例如,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中可以设置非法行为的界限、保护公共利益等措施。

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确保权利的行使不会对社会和生态造成负面影响。

比如,对新兴事物的监管,监控知识产权的行使及整个知识产权市场的监管等。

利益平衡论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利益平衡论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利益平衡论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知识产权制度是现代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创新、发展和经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利益平衡论是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旨在解决知识产权保护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问题。

本文将对利益平衡论的理论基础进行详细探讨。

利益平衡论认为,知识产权制度应当在保护创新者的权益的同时,也应考虑到社会大众的利益。

它主张知识产权制度的目标是促进创新和公共福祉的双重利益。

利益平衡论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和方法。

首先,利益平衡论强调知识产权制度应该具有公正性和合理性。

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中,应当避免滥用知识产权权力导致不平等竞争和垄断现象的发生。

知识产权制度应确保创新者获得合理回报,同时保护消费者权益和社会福祉。

其次,利益平衡论主张知识产权制度应该具有灵活性。

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其价值和期限具有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

因此,知识产权制度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产业和创新环境的需求。

例如,在一些行业或领域中,可以采取缩短知识产权期限、降低权利要求或重视合法使用等灵活措施,以平衡创新者利益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利益。

同时,利益平衡论主张知识产权制度应该有利于技术转移和知识流通。

知识产权的目的是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而这需要知识的传播和交流。

因此,知识产权制度应该鼓励创新者将知识转化为可利用的技术和产品,促进技术的传播和应用,为社会带来更大的利益。

此外,利益平衡论还主张知识产权制度应该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和弱势群体的利益。

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权制度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因此,知识产权制度应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和弱势群体的利益,避免过度保护知识产权对其造成不利影响。

最后,利益平衡论主张知识产权制度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

由于知识产权具有跨国性和全球性的特点,其保护和运作需要国际合作和协调。

国际社会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框架、规则和标准,建立起公平、有效和可执行的国际知识产权制度。

综上所述,利益平衡论是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强调知识产权保护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知识产权/利益平衡/信息分配内容提要: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分配权利与利益的平衡机制。

在信息的生产、专有和使用之间达成平衡,是知识产权制度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利益平衡因而成为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它涉及到智力产品的创造、传播之间的平衡、智力产品的创造和使用之间的平衡以及知识产权人的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等。

知识产权制度本是一种确认知识产权人对知识产品的专有垄断权的制度,但通过其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围绕知识产品所产生的各种利益关系得到了均衡,从而保障了这种制度宗旨的实现。

(一)“平衡”也可以理解成均衡。

所谓均衡,用法律经济学的观点看,是指每一方都同时达到最大目标而趋于持久存在的相互作用形式。

[1] 在知识产权理论上,平衡涉及到在信息的生产、专有与信息的接近之间达成平衡。

知识产权可以看成是一定的信息,从信息产权的角度看,知识产权可以被看成是一定的信息财产、信息产权。

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信息的容量总是有限的。

在这个有限的信息量内,信息的专有和公有具有彼此消涨的关系。

专有的成分太多,势必会给信息接近造成障碍,从而影响到公众对信息的获取以及信息的自由流动,最终将妨碍知识产权制度的目的的实现;公有的成分太多,则会形成知识产权的弱保护,可能导致对信息的生产的原动力严重不足,从而造成信息的稀缺,最终也不利于社会效用实现最大化。

在这样一个简单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知识产权制度应当在信息的生产、信息专有和信息的接近之间达成一个适当的平衡。

平衡论特别是强调利益平衡的平衡论就是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知识产权是一种专有权,或称之为垄断权。

这种垄断权的授予无论是从智力创造的劳动学说、还是从智力产品的人格属性或者激励主义层面上都具有充分的正当性。

然而,知识产权的客体——知识产品(或称为智力产品)具有无形性、继承性的特点,从而使之也具有公共商品的属性。

换言之,社会公众对其也有合法的需求。

知识产权法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实现创造性表达的最大化。

该法律通过创造者对其劳动果实的权利和未来的创造者自由表达的权利之间探寻一个适当的平衡,并试图实现这样的目标。

缺少知识产权的保护将会减少对于创造的激励;而创制垄断权的过度的保护会超过创造性表达的原材料。

这样一来,立法者在进行知识产权立法时,必须考虑两个问题:第一,立法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激励创造者并在多大的程度上使公众获得利益;第二,在多大的程度上垄断权的授予会损害公众。

这种垄断权的授予,在适当的条件下,赋予了公众一个利益,该利益超过了临时的垄断带来的弊端。

例如,著作权法就提供了两种机制,通过这两种机制著作权所有人的权利可以获得保护,而不会损害公众接近信息。

这些设计的第一个方面是,在具有著作权性的表达与不具有著作权性的思想与事实之间做了明显的区分。

一方面,作品中的思想不具有著作权性,主张保护思想会因为阻碍了信息的传播而减缓社会效用。

另一方面,思想的表达受著作权保护,通过这种保护,著作权法为作者的权利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第二个方面是确保公众需要利用信息和作者对于原创物的垄断之间的一个适当的平衡的手段。

知识产权制度中的知识产权人对智力产品的垄断和社会公众对其的合法需求构成了矛盾的两个方面。

这种矛盾始终存在,知识产权制度从设计(立法)到实施都体现了这种矛盾的彼此消涨。

为了实现知识产权制度的宗旨、功能,确立平衡原则具有关键的意义。

否则,要么是知识产权权利的权利过大,损害了公众接近和利用智力产品的权利和利益,从而使知识产权制度的根本目的——通过对智力产品提供充分的保护,激励对社会有益的创造性智力产品的生产,同时有利于广泛传播这种知识产品,从而为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法律上的保障——无从实现。

或者要么是损害知识产权权的利益,使智力产品生产的原动力不足,同样使知识产权制度的目的不能实现。

从国外几百年来知识产权立法的轨迹看,一方面,知识产权人的权利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在不断的扩张,另一方面则是公众信息自由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围绕着立法设计和实施,在背后作为一个根本的指导原则在起作用的实际上是利益平衡的原则。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在一般的法律中同样存在这种原则,甚至它被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律解释方法论。

[2] 然而,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中,利益平衡之特色较之其他的部门法可能要强得多。

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所致的:(1)对于一种权利明确被法律赋予专有权,这在其他法律中不多见;并且,在知识产权法中,必须解决好这种专有权的范围、限度——法律上体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时间性和地域性等,以及公众可以自由或有限地接近的领域和程度;(2)知识产权制度的根本目的决定了其立法设计必须围绕专有权的分配和公有领域的设定、专有权和公众权利的合理、公平配置展开;(3)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产权专有权在不断的膨胀,而社会公众对智力产品的合理需求同样在不断扩大,两者始终处于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之中,需要不断修改立法来加以完善;[3](4)在知识产权司法实践中,利益平衡原则被用于指导司法实践。

利益平衡论围绕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与社会对智力产品的合法需求这对矛盾,探讨利益平衡原则在知识产权制度中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以及通过剖析知识产权中所涉及的各种权利的配置和利益的分配,试图提出一个以利益平衡原则为基础和核心的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框架和体系。

应当说,这一思路和理论构建在知识产权法理论意义上是值得充分重视的。

这里先从信息的生产、控制与信息自由、对信息的接近之间的关系初步阐述这种平衡论的思想,然后再提炼这种思想的一些实质性的原则。

我们可以看出,利益平衡确实可以作为认知知识产权制度的一种方法论。

(二)对个人所有权建立以“自由”为基础的权利将会创造有形物中的财产基础。

然而,对财产权的以自由为基础的讨论,则可能会得出反对知识产权制度的结论,因为专利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垄断权妨碍了其他人以某种方式占有智力财产的自由,知识产权制度限制了思想的自由流动和个人自由。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主张知识产权存在道德上的障碍,它妨碍了个人自由,故应该被废除。

这些权利限制了涉及到合法占有财产的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行为的全部范围。

与有形财产权仅仅排除其他人对于该物的控制相比,知识产权是排除了人类行为的全部领域。

从表面看,“自由”和知识产权似乎是不匹配的,因为有形客体中的财产对行为的限制只是及于特定的商品,而观念客体的财产限制涉及到没有空间和时间界限的全部范围的限制,涉及到除了被国家授予垄断权以外的人的所有合法占有的智力财产。

也就是说,知识产权在限制自由方面与其他财产权的限制不同。

有形客体中的财产权根本就不限制自由——它们只是限制行为。

以拥有一个苹果为例。

甲拥有一个苹果的实质是,在他希望时他可以随意地处置它,而这要求其他人在任何时候需要时却不能拥有它。

但这不等于说,除非甲允许,否则其他任何人不能拥有一个苹果。

但知识产权则不同,它不只是如对有形财产的所有权控制一样——排除他人对于该物质的控制,而是涉及到人类行为的很多领域,甚至涉及到个人的私人生活领域。

[4] 知识产权则确实限制自由。

如前所述,有人正是从知识产权限制个人自由的角度认为知识产权由被授予特权的那些人限制了“涉及到合法占有财产的在时间和地点上不受限制的行为的全部”而主张知识产权存在道德上的障碍。

这种被限制的自由从信息产权的角度讲,实际上是信息的接近和利用的自由,或者简称为信息自由。

知识产权和信息自由是否为完全对立的关系呢?是否确实因为知识产权“是抑制自由的特权”而应该否定这种制度呢?这里得借助于利益平衡论的观点解决这个疑团: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典型的利益平衡机制。

利益平衡机制的构建兼顾了知识产权人的专有权和社会公众的自由接近信息的利益,最终使得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对信息接近的有限的抑制,扩张了信息的总量,为更大程度的信息自由提供了保障。

从权利的自由度看,在知识产权领域中,社会在权利界定与分配上实行的是“专有区域”与“自由区域”的分野。

所谓专有区域,是指知识产品创造者独占的领域,在专有领域中,他人使用知识产品一般既要征得权利人的同意也要向其付酬,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如法定许可、强制许可),虽然不需要征得许可,但是要向权利人付酬。

所谓自由区域,是指对知识产品的使用,既不需要征得许可,也不需要向权利人付酬。

著作权制度中的合理使用原则就是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

专有区域的设立,可以为智力创造者从事智力产品生产提供足够的激励,在经济学上讲是有效益的。

自由区域的设立则在不损害智力创造者的利益的前提下促进的信息的传播和利用也是有效益的。

这种专有区域与自由区域的分配,实际上反映了知识产权人和知识产品的使用人利益的平衡问题。

作为信息选择的工具,知识产权通过专有权的保护,对信息的有价值的交换带来了便利,并且达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和获得福利。

另一方面,信息的使用者以不损害信息的交换价值的方式利用信息,这会相应地刺激信息的交换。

在信息的生产、交换、流动过程中,从知识产权的角度看,信息的最佳分配关注的是怎样构建一种信息生产和传播的制度,使其最大限度地分配相关的信息给那些最需要使用信息的人,而不是怎样地被公正地分配的问题。

这样一来,知识产权制度必须考虑一下一个平衡问题——知识产权法有效地促进信息的选择和分配,而不会损害信息提供者扩散信息的积极性。

知识产权对信息和思想的自由流动的限制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知识产权也确保了思想和信息总流量的增加、确保了思想和信息的公开、确保了信息的专有只是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一定的时期内,从而促进了信息的有效选择和分配,协调了专有权利与公众对信息接近的权利的矛盾,最终实现了对知识产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均衡保护。

从信息产权的角度看,增加智力公有物容量的最佳的办法是通过分配信息的和更广泛的知识产权增加对产生新信息的激励。

思想和信息的有效的公开,自然是思想与信息自由流动和传播进而促进信息的分配的必要条件。

在促进思想和信息的公开方面,特别是通过产权激励促进信息的公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知识产权制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促进思想的使用和传播。

除了商业秘密保护制度比较特殊外,专利、商标制度对于权利的获得、保护都有公开的要求。

特别是专利制度,技术公开是其非常重要的特点。

专利法律赋予发明者以专利垄断权,排除他人对其发明的某种使用,以换取其发明向社会公开。

这种直接激励公开的产权模式甚至被演绎为专利制度的一种重要理论——契约论。

即国家以授予发明者专利权为代价,换取发明者将其发明向社会公开,国家和发明者之间就好像是在订立一个契约一样。

当代的著作权制度虽然一般没有公开的要求,著作权人要实现其权利也必须公开其作品,否则著作权只是处在一个期待权利状态。

由于人们学习知识离不开对他人思想成分的吸收,思想与信息向公众公开对满足公众的需要就是不可缺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