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教案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两种命运的决战》课件(共29张PPT)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两种命运的决战》课件(共29张PPT)

长 春
锦州
关门打狗
沈阳 营口
2.淮海战役
猛虎掏心
陈官庄 双堆集
碾庄 徐州
淮海战役总前委领导成员合影 (左起: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解放区农民支援前线的车队
淮海战役的指挥者之一陈毅感慨地说,淮 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3.平津战役
瓮中捉鳖
张家口 新保安
大同
1949年1月31日
共产党
解放军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歼灭敌 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 灭敌人为作战原则,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式。
结果:歼灭了大量敌人,在战场上逐渐占据了主动地位 。到1947年2月,解放军粉粹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
2、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大举进攻延安, 陕北的解放军只有4万余人。
低 落
决战时机成熟
1948年9月到 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1949年1月,人 民解放军先后进 行了辽沈、淮海 、平津三大战役
。结果意义作用
三大战役共 歼灭和改编国 民党军150多万 人,国民党军 队的主力基本 被消灭。三大 战役大大加快 了解放战争全 国胜利的到来
1.辽沈战役
人民解放军为什么首选东北作为三大战役开始 的地点?
歼敌52万余人,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意义 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
本上被消灭,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全国胜利的到来
○ 有人说,解放战争是一场“人心向背的较量,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你同意 这种观点吗?请用相关史实证明。
○ 想一想,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时间由弱 变强,最后取得战争的胜利?这其中,有哪些 因素共同起作用? 政治:建立民主政权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共24张PPT)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共24张PPT)

时间 代表 内容
1946年1月10日
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
讨论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 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并通过一系列 决议,再一次确定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结果
并通过一系列决议,再一次确定避免内 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重庆谈判
政治协商会议
内战的全面爆发
时间: 标志:
延安人民欢庆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后的中国面貌
人们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
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 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 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 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 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 的损害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01:57:0701:57:0701:579/8/2021 1:57:07 A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1.9.801:57:0701:57Sep-218-Sep-21
和平解放
歼敌人数 军4最7万为多 有 52万多
利 主要战役 锦州、黑山
地点
沈阳
张家口、新保安 天津、北平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长国江民以北党的总中 原兵和力华东占地优区
55万势多
碾庄、陈官庄 双堆集
敌军起义 地点
长春
北平(北京)
平津战役中,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北平的和平解放能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了北平人 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能使这座千年古城,特别是使故 宫、颐和园等古建筑文物得以完整保存。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第四单元《两种命运的决战》课件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第四单元《两种命运的决战》课件

背景:抗日战争作为一个历史阶段
宣告结束了,从此中国进入了国内斗争的新 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心问题是建立一个什么 样的国家。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人民建立 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 主义的新中国。但是蒋介石却在美帝国主义 的援助下,准备发动内战,消灭中国共产党 及其领导下的解放区。当时中国围绕两种命 运、两种前途的斗争十分激烈复杂。
《磨好刀再杀》
为什么重庆谈判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
重庆谈判将影响中国的命运,谈判成功则走向和平, 失败则再人士认为:毛泽东敢冒险来重庆,是“弥天大 勇”“一身系天下之安危”。毛泽东应不应该冒险到重庆
谈判? 应该去,原因:①为了尽一切可能 争取和平的局面,维护人民的利益 ②为了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 战”的阴谋 ③为了争取和团结那 些对美蒋尚抱有幻想的人们。
②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国民党进攻的重点:
陕北 ◇共产党运用的战术: “蘑菇战术” ◇共产党参战的部队及指挥者: 西北野战军、彭德怀 ◇结果: 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被粉碎
人民解放军在第一年度作战中,共歼灭国民党正规 军97.5个旅共78万人,平均每个月歼敌8个旅,连同非正 规军,共歼敌11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第一线的突击兵力, 已下降到只占开始进攻解放区时的总兵力的 34%,国民 党军队减少到373万人,人民解放军则在战斗中不断发展 壮大,总兵力增加到195万人,并积累了大兵团作战的经 验总兵力。
美国飞机空运国民党 军队到内战前线
国民党军队乘美国 登陆舰开往东北
3、内战的爆发
◇开始时间: 1946年6月 ◇起点: 国民党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 “全面进攻,速战速决” ◇国民党战略方针:
①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内战初期,国民党占有绝对优势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4.1《两种命运的决战》课件(共29张PPT)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4.1《两种命运的决战》课件(共29张PPT)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6月, 刘伯承、邓小平 率领晋冀鲁豫解 放军主力12万人, 在鲁西南强渡黄 河,刘邓大军千 里跃进大别山。
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解放战争形势图
1946年夏
1948年秋
延安 南京
西柏坡
北平
沈阳
徐州
西安
南京
武汉
敌我力量对比表 1948年7月
军队
兵总力
机动 兵力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现在
(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国统区与解放区的比较
1.国统区的经济状况
100元纸币可买的商品
国统区的人们纷纷到 银行兑换贬值的货币
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工厂倒闭。
2.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
国统区掀起“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 民主运动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947年10月10日, 中共中央正式公布 《中国土地法大纲》, 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 革,彻底消灭封建剥 削制度,实行耕者有 其田。
主内和要平人统物一:共 国民产党党
:蒋介石 :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结果:①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 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通常称为《双十协 定》,②国民党政府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 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1946年初,国共双方又签订了《停战协定》。
内战的全面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标志)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21/8/42021/8/4Wednesday, August 04,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8/42021/8/42021/8/48/4/2021 3:27:47 PM

2018年秋人教版(新)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同步教案:第4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共4份打包)

2018年秋人教版(新)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同步教案:第4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共4份打包)

2018年秋人教版(新)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同步教案:第4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共4份打包)一、教材分析《2018年秋人教版(新)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

本单元主要涵盖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事件,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胜利,最终实现了新中国的成立。

这一系列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他们来说,理解这些事件的意义和影响仍然具有挑战性。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计划通过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革命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同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紧密围绕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革命的历程和意义。

同时,我也会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批判性思维和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中国革命的胜利,学生将能够:1. 时空观念:理解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背景和前后联系。

2. 史料实证:学会运用史料,如历史文献、图片、地图等,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解读。

3. 历史解释: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4. 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5.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中国革命的胜利,使学生深刻理解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历程,培养其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 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事件及其意义。

2. 中国革命的胜利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4.1 两种命运的决战 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4.1 两种命运的决战  教案

教材内容: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第一课时《内战的爆发》。

一、学教依据1.课程标准3-1-5叙述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程,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核心素养本课涉及的核心素养有: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空间感知、家国情怀。

要求学生能够在史料辨析的基础上,对抗战胜利前夕的局势、重庆谈判等历史事件进行解释、比较、说明,进而形成客观、正确的历史认识;能对蒋介石、毛泽东等人物对国共统治下的两种命运从事实和价值等方面做出评价或判断,最终逐步形成国家认同感,培养家国情怀。

学生还应掌握史地综合分析战略变化的形势,综合运用空间感知素养与历史意识素养来提升综合思维素养。

最终在两种命运的决战中形成道路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3.教材分析本节课讲述了抗战胜利前夕国共两党的不同建国主张、重庆谈判、内战爆发的过程等内容,承接十四年抗战,开启解放战争,是学生理解抗战胜利后国内局势变化的重要一个章节。

是学习解放战争这段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国共两党阶级本质,通过剖析国共两党不同的建国主张所带来的和平——内战、民主——独裁、光明——黑暗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家国情怀素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学情分析:因为考虑到本课内容在九年级已经上过,所以本节课选择在八年级授课,上课前我给学生补充了内战前的历史,让学生对国共第一次和合作、国共十年内战、抗日战争等基本历史事件及脉络有了一定的认知。

一方面学生经过课前的历史知识铺垫,对内战前的国际形势及国共两党的概况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基于八年级对历史的学习掌握了解读史料的基本能力。

另一方面,学生对重庆谈判这样的复杂情境的分析、评判能力比较欠缺,综合运用多则材料,从多维度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有待提高。

情感上,受限于学生的个人经历,对坚定中共领导的道路自信和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素养有待提高。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4.1两种命运的决战——《内战的爆发》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4.1两种命运的决战——《内战的爆发》教案
②关键词:国共合作、合作破裂、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新中国成立。
③板书设计:
标题:《内战的爆发》
1.国共合作与破裂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合作破裂原因
2.解放战争
-背景
-过程(三大战役)
-结果(新中国成立)
5.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工具,以便于教师展示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6.学习任务单:准备学习任务单,以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学习任务单可以包括问题探究、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7.教学评价表:准备教学评价表,以便于学生在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和反馈。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便于更直观地展示国共两党的合作与破裂过程,以及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例如,可以准备国共两党合作与破裂的相关历史图片,解放战争的战役地图,以及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视频等。
3.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部分,因此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布置为分组讨论区和实验操作台。在分组讨论区,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分析历史事件;在实验操作台,学生可以进行史料实证的分析,如观察历史图片、阅读历史文献等。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4.1两种命运的决战——《内战的爆发》教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4.1两种命运的决战——《内战的爆发》教案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内战的爆发》。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国共两党从合作到破裂的过程,以及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具体内容包括: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

九年级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一.中共“七大”1.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七大”)在陕西省的延安召开(时间:1945年4月底至6月初)。

大会主张在中国面临着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情况下,要极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反对黑暗的前途(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

2.中共“七大”(1945年)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注意:1935年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二.国共重庆谈判:目的:①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②共产党:争和平揭骗局时间:1945年8月—10月结果: 双方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通常称为《双十协定》1.重庆谈判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全国人民非常关注谈判顺利与否?还会因谈判中的一点小小的争执的谣言而担惊受怕;对一件小小的挑拨离间之举动切齿痛恨。

为什么?全国人民的心情:期望重庆谈判取得成功!人民渴望和平,希望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

2.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冒着风险去重庆谈判,有人认为是“弥天大勇”“一身系天下之安危”,有人却认为,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毛泽东等人就不应该冒着风险去重庆谈判。

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毛泽东明知蒋介石迟早都要发动内战,但还是需要亲赴重庆谈判的。

通过重庆谈判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教育了广大被蒋介石假和平所蒙蔽的群众,孤立了蒋介石,赢得了中间势力的同情,并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三.全面内战(解放战争)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根据表格,说说内战初期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

想一想,这意味着什么?1.爆发:(1946年6月),标志: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国民党蒋介石凭借军事上占绝对优势(兵力充足、武器优良),其战略方针是:“全面进攻,速战速决”,共产党针对敌强我弱与国民党力量对比悬殊,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采用的战略方针是: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为作战原则,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式。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两种命运的决战》课件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两种命运的决战》课件

-----我们应当用全力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 明的命运……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讲话《论联 合政府》(节选)
……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日 本是我们外部的敌人,中共是我们国内的敌 人,只有消灭中共才能完成我们的任务! ——蒋介石1945年在国民党六大上的讲话 (节选)
国共两党分别提出怎样的建国主张?
①中共七大:
争取光明的前途,反对黑暗的 前途,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建立 和平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 想并写入党章
②国民党六大:消灭共产党,坚持一党专政 一个结局:内战不可避免,烽火必定再燃!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商谈和平的电报之一
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 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 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 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 之至。 蒋中正 八月十四日
重庆谈判未能阻止内战的爆发,因此 这场谈判毫无意义。这种说法正确吗?
不正确。 虽然重庆谈判后内战还是爆发了,但共产党在重庆 谈判中的努力向全国人民展现了其争取和平的诚意和决 心,在政治上获得了主动,赢得了民心。后来,蒋介石 撕毁了重庆谈判达成的“双十协定”,也揭示了国民党 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及其反动本质。因此,重庆谈判 并非毫无意义。
国共双方力量对比的转化: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430 万人 130 万人
1946年6月
373 万人 195 万人
1947年6月
国民党:全面进攻,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
共产党: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歼灭 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集中优势 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为作战原则,以运 动战为主要作战方式
毛泽东: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 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存人失地,人地皆有;存地失人,人 地皆失。

九上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复习提纲

九上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复习提纲

九上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复习提纲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一、两种不同的建国主张:①共产党:和平建国。

②国民党蒋介石:坚持一党独裁统治。

二、重庆谈判: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蒋介石妄图阴谋发动内战。

2.目的:①国民党方面:迫于人民要求和平的呼声,也为争取更多时间准备内战。

②共产党方面: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时间、地点:1945年8~10月;重庆进行谈判。

4.主要人物: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

5.结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通常称为“双十协定”。

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但是,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三、内战的全面爆发1.时间1946年6月2.标志: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

3.经过①国民党:凭借充足的兵力和优良的武器,蒋介石以“全面进攻,速战速决”为战略方针,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②共产党:解放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为作战原则,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式。

到1947年2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2.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1947年3月,大举进攻延安;中共对策: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采取“蘑菇战术”,不断打击敌人,粉碎了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四、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目的: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2、影响: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得到激发,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普遍掀起支援前线的热潮。

3、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4、三大战役第二课新中国的诞生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时间:1949年3月;地点:河北平山县西柏坡2.主要内容: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开始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上册课件:第四单元 第一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共40张PPT)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上册课件:第四单元 第一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共40张PPT)
毛泽东指出:“从本质上看,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貌似强大,实际虚 弱。从长远的观点看,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因为 反动派代表反动,人民代表进步”。
面对国民党的疯狂攻势,解放军采取怎样的策略最 终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的?
战略战术: 灵活机动 作战目标: 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作战原则: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共产党军队用缴获 的日军武器作装备
美国帮助国民党运 输军队到内战前线
国民党军队乘美国 登陆舰开往东北
美国飞机空运国民党 军队到内战前线
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1946年8月,毛泽东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 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坚定了中国人民革命必胜的 信心。图为《美亚杂志》用英文发表了这篇谈话和上海出版的《文萃》 第6期译载了毛泽东与斯特朗的谈话。
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日本是 我们外部的敌人,中共是我们国内的敌人,只有 在消灭中共才能完成我们的任务!
——蒋介石1945年在国民党六大上的讲话
国民党的政治主张
消灭共产党,维护一党专制,甚至不惜使用武力。
比较“国共代表大会的不同主张 独立、自由、民主、统一
争取光明的前途
一党专政
二、重庆谈判
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
中国的老百姓,不断内战,……我 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 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 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 的损害 ……
一、国共两党的代表大会
乙 :爸 爸 妈 妈 无微不 至地关 心教育 我们,将 人类 最崇高 的爱无 偿地奉 献给了 我们 甲 :那 么 我 们 应该怎 样爱爸 爸妈妈 呢?下 面是明 明在家 的一些 表现,请 大家看一看,评

精品2019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中国革命的胜利 第1课《两种命运的决战》教案2 新人教版

精品2019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中国革命的胜利 第1课《两种命运的决战》教案2 新人教版

两种命运的决战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国共两党不同的建国主张;知道重庆谈判及内战爆发等史实。

2、过程与方法:尝试通过图片、史料、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会用历史的辩证地眼光看待历史现象,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

2新设计3新设计4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对前面抗日战争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所以对解放战争的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了学习的基础。

同时平时通过电视电影对一些重要的人物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这部分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比较浓厚。

5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重庆谈判6教学过程6.1第一学时6.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图片导入1、图片导入出示两张图片,设问:这两张图片大家熟悉吗?它反映了那一历史事件?学生观察、回忆并回答复习旧知,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导入新课。

活动2【讲授】史料出示2、出示史料(读者来信)依据史料:抗战结束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急需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中国人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学生观看,思考并回答。

通过文字史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活动3【讲授】史料出示3、出示蒋介石给毛泽东的一封电报和漫画设问:为什么蒋介石要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学生思考并回答通过材料和漫画设置情境,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活动4【活动】辩论4、想一想,辨一辨作为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去还是不去?学生思考,辩论通过选择性的设问,引领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活动5【活动】自主学习5、结合教材,自主学习了解重庆谈判的人物,时间、谈判结果。

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并回答。

通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活动6【讲授】提问6、易错点睛重庆谈判未能阻止内战的爆发,因此这场谈判毫无意义。

这种说法正确吗?学生思考并回答通过问题引领,激发并培养学生学科的思维能力。

活动7【讲授】表格出示7、出示内战爆发的地图和国共双方力量对比表格根据上述材料,你能否对内战做出初步的预测,并阐述你的理由。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4.1《两种命运的决战》课件(共20张PPT)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4.1《两种命运的决战》课件(共20张PPT)
光明的命运
1949年3月,毛泽东 第一次成为美国《时 代》杂志的封面人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隆隆的雷声里诞生。 是如此巨大的国家的诞生, 是经过了如此长期的苦痛 而又如此欢乐的诞生。 就不能不像暴风雨一样打击着敌人, 像雷一样发出震动着世界的声音……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国统区人民黑暗的命运——广大人民渴望和平
经济上:物价飞涨、通 货膨胀
政权非常腐败,国民 政府声望一落千丈
国统区物价飞涨情况
时间 1937年 1939年 1943年 1945年
100元纸币可买商品 两头牛 一头猪 一只阅读卡: 中美合作所
京津沪民谣——《胜利的灾难》
重庆谈判
1945年8月28日 1945年10月10日 《双十协定》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协定,发动了全面内战。
提问:在这个时候,中国人民、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会有怎样的行 动?
•中国人民为了自己,为了保卫解放区人民的生命、 财产、权利和幸福,为了中国一个光明的前途,只 好拿起武器作战。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 人民群众的选择——
《新中国的诞生》之
金荷
1945年4月17日,中国昆明。三位中国士兵的面孔外 形结构从最小到最大变化不等,手持试戴的防毒面 具尺寸和类型也不同。
一群民工奋力拖拉着一个巨型石碾滚过飞 机跑道,用血肉之躯铺筑民族解放之路。
议一议: 1、图片给你什么感受? 2、如果你是图中的一名中国老百姓,抗战胜利 后,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3、但抗战后中国老百姓有没有得到和平呢?
(2)读图7-74和图7-75 ,提问:大生产运动解 决了根据地的什么问题?(军事包围、经济封锁、 自然灾害——财政经济困难——大生产运动)
四言诗·为开展大生产运动题词(1939年3月1日) 一面学习, 一面生产,克服困难,敌人丧胆。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教案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下:
1.重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形势变化、解放战争时期的决战过程及解放战争的胜利意义。
2.难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决战过程及其战略意义。
解决办法:
1.对于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形势变化,可以通过时间轴的方式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例题4:分析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
答案: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为解放军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如参加民兵、担任向导、提供情报等;他们还积极参与土地改革,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他们在战争中的作用,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3)小组讨论法:在讲解解放战争的胜利意义时,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讨解放战争胜利对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等方面的影响。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价值观。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为了促进学生参与和互动,我将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1)角色扮演:在讲解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形势变化时,我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国共两党领导人,从不同角度分析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在线工具:在课堂实践中,我将利用在线工具,如互动讨论区、历史地图等,方便学生随时查阅资料、交流讨论。通过在线工具,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结合以上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和教学媒体,我将努力提高本节课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两种命运的决战》课件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两种命运的决战》课件

(5)有人说,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并没有阻止内战爆 发,所以毫无意义。谈谈你的看法。
(二)谈判成果: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即《双十协定》
A、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B、国民党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 C、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D、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等; E、对于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等问题,中共虽然作出 让步,但是仍未能达成协议,留待政协商议。
重庆 坚持一党专政
内容
三、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一)重庆谈判
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 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 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 至。 蒋中正 八月十四日
请思考:
(1) 从字面上看,蒋介石急于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他 这样做,是否为了“国家大计”“以国家利益为重”?
(1)国共历史上有过两次合作,是哪两次? 1924---1927年第一次合作
1937---1945年第二次合作
(2)20世纪20--40年代,国共两党关系的变 化,呈现怎样的特征? 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
本节知识框架: 民族战争过渡到国内战争
国民党发动 内战的阴谋
抗战 胜利
中国社会 主要矛盾 变化
①不同意毛泽东去,因为有张学良的前车之鉴,人们记忆 犹新,所以为毛泽东安全担忧。 ②同意毛泽东去,为中华民族的利益,要戳穿蒋介石“假 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以防蒋介石以此作为发动内战的 借口 ①尽可能争取和平民主
(4)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赴重庆谈判是为了什么呢?
②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 谋 ③为了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
二、国共两党的不同主张 共产党 会议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中国革命的胜利 第1课《两种命运的决战》教案1 新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中国革命的胜利 第1课《两种命运的决战》教案1 新人教版

两种命运的决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知道重庆谈判,了解内战的爆发、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等史实。

通过学习有关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培养依据基本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旧知识分析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局势,结合有关史料,探讨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用意,毛泽东冒着巨大风险亲赴重庆的原因,以及重庆谈判所取得的成果。

分析全面内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的基本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

通过学习国共双方在和平民主与内战独裁之间的较量,理解民主与和平是中国人民的心声。

3.1.2学时重点重点:中共七大、重庆谈判和全面内战的爆发3.1.3学时难点难点:国共参加重庆谈判的目的3.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播放视频《内战爆发》问:刚才看到的这段视频资料,反映的是哪一事件?追问:交战双方是谁?为什么会发生?能否避免?活动2【讲授】那一年,清凉山下,延水河畔……多媒体出示图文资料,结合教材内容:资料1:“……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我们应当用全力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讲话(节选)资料2:“……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日本是我们外部的敌人,中共是我们国内的敌人,只有消灭中共才能完成我们的任务!”——蒋介石1945年在国民党六大上的讲话(节选)设问:面对中国的前途走向,国共两党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思考:面对这两种不同的前途主张,中国又该如何实现不同主张的统一?假设1:内战、武力、战争…………设问:蒋介石为什么没有直接发动内战?假设2:和平、谈判…………活动3【讲授】谈判桌上的较量多媒体出示一组图片,看图说话:这一组图片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历史故事?探究:蒋介石为什么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陪都进行谈判?毛泽东为什么会去参加谈判?活动:cosplay——如果你是蒋介石,说说为什么邀请毛泽东来谈判?如果你是毛泽东,说说为什么去谈判?出示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合影,说说看,他们此时此刻在想些什么?出示《双十协定》,设问:协定在哪些方面达成了共识?又在哪些方面存在分歧?这些分歧的存在,又说明了什么?能否举例说明。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第四单元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2份打包)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第四单元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2份打包)
4.战略决战的意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战略决战的意义,包括其对于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及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时空观念:通过学习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学生能够建立起正确的时间和空间观念,理解这些战役在中国解放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2.史料实证:学生需要学会通过战役的过程、结果以及影响等史料,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两种命运的决战》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这三大战役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些战役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2.淮海战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淮海战役的时间、地点、参战双方以及战役的经过和结果。学生需要掌握淮海战役对于国共双方的影响,以及其在中国解放战争中的地位。
3.平津战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平津战役的时间、地点、参战双方以及战役的经过和结果。学生需要掌握平津战役对于国共双方的影响,以及其在中国解放战争中的地位。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详细介绍了解放军的战役和战术,深入分析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战略意义。
-《中国现代史》:深入研究中国现代史的发展进程,探讨三大战役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解放战争时期的党的军事战略》:研究党的军事战略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其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的应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重庆谈判,通过学习重庆谈判期间国共两党政治较量的有关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培养依靠基本历史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2)通过了解内战全面爆发的情况,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2、过程与方法(1)结合有关史料及学生创作的情景再现,探讨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用意毛泽东冒着巨大的风险赴重庆的原因,以及重庆谈判取得的成果。

(2)通过多媒体演示,资料展示,结合教科书的文字描述,分析全面内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的基本史实。

(3)通过了解战局变化,从对比中区别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从装备优劣、兵力众寡、战局起伏等方面分析对比国共双方军力的发展演变,归纳出蒋家王朝灭亡的必然性。

(4)活动探究“以史带论”,讨论、列举共产党以弱胜强,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中共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代表。

通过学习国共双方在和平民主与内战独裁之间的较量,理解民主与和平是中国人民的心声。

(2)决心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军民避免了伤亡,大家都能比较安定地迎来新生活,保护了许多文物,保护了人文环境,有利于此后北京的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重庆谈判和全面内战的爆发;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期间复杂的斗争;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三、教学策略多媒体、视频资料分析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单元导言第一段)第4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是抗日战争,在此期间国共两党的关系是?(生答第二次合作关系)哪一年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为了独裁、为了消灭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动内战,国共两党于是从合作走向分裂。

中国的近代历史就进入了解放战争时期。

今天开始学习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这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内战)。

本单元第一课是全面内战的爆发。

(二)整体感知学生根据学案,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本课的几个字目,了解课文结构,划下本课重点知识。

同时,教师出示本课课程目标。

(三)新知探究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命运该何去何从?对中国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是两大政治力量,即国内的两大政党:国民党和共产党身上。

国共两党围绕“和平”与“内战”书写了不同的历史篇章。

他们首先在谈判桌上展开了一番生死较量。

一、和平之光——重庆谈判1、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重庆谈判的背景)出示《抗战胜利后,各地群众在平毁碉堡》图,引导学生思考其中隐含的内容,思考:这幅图片说明了什么?学生:当时人民要求和平的愿望之强烈。

教师:说明抗战胜利后,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

设问:抗战胜利后对中国命运能起决定作用的国共两党,面对抗战后的新形势,他们又采取什么样的方针呢?(出示课前上网查找的两段材料)“今日的中心,在于消灭共产党!日本是我们国外的敌人,中共是我们国内的敌人!只有消灭中共,才能达成我们的任务。

”——1945年国民党“六大”蒋介石的讲话“我全民族面前的重大任务是: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思考:国共两党的主张分别是什么?谁的主张代表了人民的愿望?学生:国民党——内战独裁。

共产党——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民主;共产党的主张符合人民的意愿。

教师过渡:蒋介石发动反共内战的方针已经确定了,但是国民党并没有立即发动战争,而是非常高调的三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去谈判。

(出示网上查找的蒋介石给毛泽东的急电)材料一:“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

”(蒋介石急电)问:从材料一看,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谈判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二:“形势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陶希圣)探究一:蒋介石发动反共内战的方针已经确定了,但是国民党并为什么不立即发动战争,还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商国家大计”?小组讨论得出:如果毛泽东不来,就可以把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从而在政治上争取主动;如果毛泽东来了,既可以诱使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又可以争取时间部署内战。

探究二:你认为毛泽东该不该赴“鸿门宴”去重庆谈判呢?为什么?小组讨论得出:应该。

只有这样才能用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是真诚谋求和平的,是一贯代表人民意愿的,同时也能有力地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进一步在政治上获得主动,以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教师过渡: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最后决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出示课前查找的资料——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照片。

)“毛泽东在延安登上飞机向人们挥手告别时,送行的人们失声痛哭。

”为何痛哭?(答略)当他到达重庆时,许多人又感动得流下热泪,称他是“弥天大勇”,“一身系天下安危”。

为何感动?(答略)2、重庆谈判的内容(播放课前上网查找并剪辑的视频,提醒注意时间、中共代表人员、谈判结果)时间:1945年8月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探究三:重庆谈判的焦点问题是什么?这次谈判结果如何?还有什么未达成协议?学生回答: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学生回答:结果签订《双十协定》,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分歧: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问题教师补充:(1)在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上两党达成了协议。

实际上是中共的和平民主主张取得了胜利。

毛泽东认为重庆谈判取得了什么成果呢?(出示课前上网查找的材料)(2)国民党认为重庆谈判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于是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协定,加快了内战的步伐。

二、和平之忧——内战阴霾阅读教材,学生根据课前上网查找的资料,列举蒋介石加快内战步伐的证据。

小组合作得出结论:1、印发《剿匪手本》2、抢占战略要地和重要交通线3、接受日本军队的武器装备,收编大量伪军4、镇压反战民主人士教师:蒋介石通过这一系列的举动,加快了内战的步伐,最终撕毁了《双十协定》,发动了内战。

三、和平之殇——内战爆发布置学生阅读教材,说出内战爆发的时间、标志。

探究四:重庆谈判后,蒋介石为什么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内战?(出示课前网上查找的资料:内战初期国共力量对比的表格,和美国援助的武器)学生思考得出:国民党军事力量的强大和美国的援助。

由此可见,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学生回答:美帝国主义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的一场反共反人民的战争。

探究五:人民解放军是如何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的?(播放全面内战爆发的视频)学生得出:以运动战为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

(即实行正确的作战原则和方针)最后歼灭大量敌人,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教师出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毛泽东(战略上藐视对手,战术上要重视对手)教师补充:在这一课中,国共两党由和平谈判到内战,经历了合作与对抗,回顾我们学过的知识,拓展一下思维,历史上国共关系走过了哪些历程?(课前布置上网查找的任务)(四)拓展思维:提示历史上国共关系走过了哪四段历程?学生小组合作,利用课前共同上网查找资料并分析得出:1924——1927 1927——1937 1937——1945 1946——1949第一次国共合作十年内战第二次国共合作三年内战创办黄埔军校给日本侵略者可乘之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抗战胜利造成台海对峙取得北伐胜利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国民党军队被消灭的数字达到200多万。

他们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

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他们的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

(布置学生阅读93——98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四、三大战役1、学生根据94页《三大战役示意图》与教师在黑板上手书的草图比对,通过认识地理范围加深理解各个战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在书上做标记:)A、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B、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猛虎掏心”——奠定解放江南的基础C、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分而取之”——华北全境基本解放)2、组织小组探讨: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用“分层法”启发引导: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3、“动脑筋”,让学生讨论回答: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人民群众的支持[直接参军、组织民兵、踊跃支前等]是解放战争胜利原因之一。

)4、继续探讨: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继续用“分层法”启发引导——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C、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5、完成97页“练一练”:填《三大战役》表教师补充、过渡: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打到长江边,国民党妄想依靠天险“划江而治”,要求和平谈判,当时国际上也都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格局。

党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谈判,拟出了“惩办战犯”等和平协议。

但是,在蒋介石的“遥控”下,国民党代表拒绝签字。

于是,党中央决定发动渡江战役。

五、百万雄师过大江1、学生阅读97页“文献资料”,即时回答: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彻底消灭敌军,解放全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2、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提醒学生联系98页“自由阅读卡·邓小平走进原总统府”回答:A、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B、革命力量方面: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3、“活动与探究”,小组讨论: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从五个层面进行启发:第一层面:力量对比[如表格所列数字,这是可以随着战争进程发生剧烈变化的];第二层面:军队士气、人心向背[如书上原因A和D];第三层面:政权性质、国家职能[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压迫和镇压人民,对外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旧社会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第四层面:战争指挥者的素质[如书上原因B和C];第五层面:历史发展趋势[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