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北京话与上海话之异同
上海话浊音清化北京话对比
上海话浊音清化北京话对比
上海话是杂的,它几乎收容里周边所有的土语,宁波话、苏州话、松江话、杭州话等等。
如莫牢牢就是杭州话,勿来三则是苏州话。
所以上海话中一个意思可能有几种甚至十几种表示方法
虽然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但是事实上北京话所包含的地域很小,它仅指北京城区的口音,连北京郊区县的口音也不算是北京话。
造成了北京话与上海话的巨大差别。
地处内陆的北京不可能有“长拔头雨”(雨持续不停)、“钻摸龙宫”(潜泳)等俗语出现,而靠海的上海也不会有“砸窑”(为了不与大家分享而偷偷藏起来)、“胡同里扛竹竿——直进直出”。
北方的一马平川使历史上北方方言更加容易变化发展,而南方的小桥流水则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南方几大方言的原貌。
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和作为商业中心的上海,自然有它们不同的文化底蕴。
也正是这种不同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北京话与上海话的不同。
作为首都人民,北京话人有种悠闲的大气,说话不紧不慢,于是一个“死”字能让北京人说成“隔屁着凉大海棠”,矮个这能被形容为“没有三块豆腐高”。
这种情况绝不可能在上海出现。
在时间就是金钱的上海,人们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说话能短就短。
“白象”、“赤佬”、“寻开心”两三个字就好能减则减。
现代汉语各家之言
现代汉语各家之言一、北京话北京话,又称为官话或普通话,是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也是北京地区的方言。
北京话以其独特的发音、词汇和语法结构而闻名。
在北京,几乎每个人都能听懂和说北京话,因为它已经成为了北京人的日常交流工具。
北京话的发音特点主要表现在声调和儿化音上。
北京话有四个声调,分别是平、上、去、入。
这些声调的运用给北京话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此外,北京话中的儿化音也是其独特之处。
儿化音是指在词尾加上一个字母“r”的发音方式,例如“好儿”、“大儿”等。
这种发音方式使得北京话更加生动有趣。
二、上海话上海话是上海地区的方言,也是中国的一种方言。
上海话以其特有的发音和词汇而著称。
在上海,几乎每个人都能听懂和说上海话,因为它是上海人的日常交流工具。
上海话的发音特点主要表现在声调和浊化音上。
上海话有六个声调,分别是平、上、去、入、半入、轻声。
这些声调的运用给上海话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此外,上海话中的浊化音也是其独特之处。
浊化音是指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声母发音变得浊音,例如“下雨”读成“下鱼”、“吃饭”读成“吃粉”等。
这种发音方式使得上海话更加有趣。
三、广东话广东话是广东地区的方言,也是中国的一种方言。
广东话以其独特的发音和词汇而著称。
在广东,几乎每个人都能听懂和说广东话,因为它是广东人的日常交流工具。
广东话的发音特点主要表现在声调和入声上。
广东话有六个声调,分别是平、上、去、入、轻声、降调。
这些声调的运用给广东话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此外,广东话中的入声也是其独特之处。
入声是指以声母“p”、“t”、“k”、“c”、“b”、“d”、“g”、“j”、“z”、“v”、“ng”开头的字,读音时声调会降低一个音调,例如“六”读成“lut”、“七”读成“kat”等。
这种发音方式使得广东话更加有趣。
四、四川话四川话是四川地区的方言,也是中国的一种方言。
四川话以其独特的发音和词汇而著称。
在四川,几乎每个人都能听懂和说四川话,因为它是四川人的日常交流工具。
汉语方言南北差异成因
汉语方言南北差异成因汉语方言南北差异成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也是中国的主要语言。
但在中国各地区,汉语方言却因地域文化、历史演变、语言环境等多种方面导致南北之间存在差异。
下面,我们从多个方面分析南北差异的成因,并探讨一些早期学者对此的研究成果以及对现今研究的影响。
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和开放,北京话、上海话已成为标准的国家语言,但在不同地区,汉语方言差异显著。
南方与北方之间存在汉语方言差异是中国数千年文化交流和演变的结果。
这种差异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
1. 历史演变南北方言的区别可以追溯到古代。
由于历史上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中心都集中在华北地区,因此在这个地区的人民之间交流比较频繁,导致当时的北方话比较统一。
而在南方,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导致当时南方的人民比较分散,交流比较少,所以南方话更加地千差万别。
这种区别长期沿袭至今,成为南北差异的重要成因之一。
2.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也是南北汉语差异的一个重要成因。
由于北方地区大多数地形较为平坦,自然环境比较干燥,社会活动空间相对较为广阔,人们之间的距离比较远,因此北方方言比较朗朗上口,声音比较清晰响亮。
而南方地区由于地形复杂,并且处在雨林气候带,自然环境比较潮湿,因此南方方言比较含蓄柔和,声音比较含糊。
3. 时代变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语言也出现了新的变革。
特别是近百年来,随着现代工业和农业、教育以及信息传播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南北方言的差别越来越小。
尤其是在大中城市,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就连年轻人之间的语言也逐渐去除了南北差异。
早在中国古代,对于方言的分析和研究就已经开始了。
唐朝的开元天宝年间,韩愈主编《方言志》即详细记录了当时各地的方言特点以及方言之间的差异。
到了宋朝,他们就形成了两部大辞书:《说文解字》和《广韵》。
这两部书都有对方言的研究,成为中国方言研究的著名著作。
在清末时期,一位被誉为“中国方言语言学之父”的郭松龄教授编写了《国音反切字韵》,对汉语发音方式进行了研究。
言语理解与解析知识点总结
言语理解与解析知识点总结言语理解与解析知识点总结一、引言言语是人类之间最常用的交流工具。
人们通过言语交流信息、传递思想、沟通感情。
然而,言语理解与解析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
它涉及语音、语法、语义等多个层面的知识与技能。
本文将对言语理解与解析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归纳,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二、语音理解语音是言语的基础,它包括语音音素、语音规则和语音变体等方面的内容。
语音理解的主要内容如下:1.语音音素语音音素是构成语音的最小单位。
在中文中,语音音素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
声母是指在发音时需要用到声带的辅音,如“b”,“d”等;韵母是指在发音时声带不需要振动的元音,如“a”,“o”等;声调是指说话时声音的升降变化。
2.语音规则语音规则是指一定语境下特定音素的发音变化规律。
比如,声母“b”在发音时,如果前面是元音“i”,则发音会变成“p”。
一个例子是“比”和“笔”,前者的“b”变成了“p”。
3.语音变体语音变体是指语音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发音的差异。
比如,北京话和上海话的发音方式就有不同。
另外,在同一个地区,不同人的发音也可能有差异,这是由于个体差异、语言习惯等原因造成的。
三、语法理解语法是语言的骨架,它决定了句子的结构和成分的排列顺序。
语法理解主要包括句子结构、句子成分和句子间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具体如下:1.句子结构句子结构包括简单句和复合句两种。
简单句由一个主谓结构组成,复合句由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多个从句组成。
理解句子结构是理解语言含义的基础。
2.句子成分句子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
它们在句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到连接句子成分的作用。
比如,在句子“小明是一名学生”中,“小明”是主语,“是”是谓语,“一名学生”是定语。
3.句子间关系句子间关系是指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句子间的关系主要有并列关系、因果关系和条件关系等。
理解句子间关系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和解析句子的含义。
四、语义理解语义是言语的含义,是言语理解与解析的核心内容。
上海话有多老卵?普通话VS北京话VS上海话大PK!
上海话有多老卵?普通话VS北京话VS上海话大PK!“方言”是每个地方的特色,虽然全国人民都知道普通话,但是几乎在所有地方,“家乡话”仍是当地居民的日常母语,“推广普通话”是为了大家更好的交流,但“保护方言”则是保护语言文化,往长远了说则是一种传承!“北京”&“上海”,一南一北,中国最大的两座城市,一个是政治中心,一个是经济中心,两座城市如今都涌入了巨量的外来人口,而随着这些巨量外来人口的增加,一些本地化特色的元素正在逐步被蚕食,“方言”就是其一,如果现在不对“方言”加以保护,那么若干年后,原本属于这里的“方言”将只能出现在《历史》课本里。
今天,就以普通话为参照,来用一句话告诉你“方言”有多接地气!!上海话vs北京话vs普通话关于'陈年旧事'普通话:你不要和我再提那些旧事,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北京话:你丫又跟我翻小账儿,陈芝麻烂谷子的你丫累不累啊?上海话:侬特吾翻旧账咯,侬切了蛮空额嘛?关于“没人关心”普通话:这里没有人关心我。
北京话:我整个儿一后娘养的,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上海话:作孽啊!个的么宁睬吾额。
关于“说狠话”普通话:你看不顺眼么?那你打听一下我是谁?北京话:怎么着,您哪儿不忿儿啊?您也不扫听扫听爷是谁!上海话:侬想哪能,侬伐晓得吾混阿里的啊?!关于“发怒”普通话:你不要说废话,我会翻脸不认人的。
北京话:您还甭跟我甩这片儿汤话,惹急了爷谁也不吝!上海话:伐要特吾啰里八苏,当心吾辣一记尼光哦!关于“生了个男孩”普通话:他生了个男孩,非常疼爱。
北京话:丫下了一带把儿的,恨不得见天儿嘿儿喽着。
上海话:伊养了额男小歪,欢喜是欢喜的来一天世界!关于“失恋”普通话:不就是失恋么,别折磨自己,我们再找一个!北京话:操,你丫没搞过对象啊!瞧你丫那操行,撒什么癔症啊!三条腿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儿的人满大街都是!上海话:哦哟~伐就是拗断了嘛,有撒大惊小怪额,再去寻一个么就好来。
关于“玩麻将”普通话:我不和你开玩笑,昨天玩麻将,我的钱全输干净了。
中国的语言与方言
中国的语言与方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语言和方言。
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特点。
在中国,汉语是主要语言,而各地的方言则是中国语言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汉语汉语是中国主要的语言,也是中国唯一被载入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的语言。
汉语以其广泛使用和丰富的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汉语是一门复杂的语言,包括普通话和广东话等,这些语种在发音、词汇和语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国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语言,是全国范围内最为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在不同的地区有细微的差异,但是因为其被全国使用,所以成为了中国最主要的语言。
普通话在中国的教育、政府和媒体上被广泛应用。
而广东话则是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等地的主要方言,流行于广东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社群。
广东话与普通话在发音、词汇和语法上都存在差异,因此与普通话相互可理解程度并不高。
二、方言中国方言是中国语言多样性的一大特点。
方言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使用的语言变体,主要由于历史和地域原因而形成。
中国的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不同省份使用的方言各不相同。
举例来说,上海话是中国上海地区的方言,属于吴语系,与普通话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比于普通话,上海话在发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独特的特点。
除上海话外,还有各地的方言如湖南话、四川话、福建话等等。
方言的存在与维护了中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特点,同时也造成了中国各地的交流障碍。
然而,随着现代交通和媒体的迅速发展,方言的使用范围逐渐减小,更多的人开始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同时也导致了方言的逐渐消失。
三、语言保护与发展在保护和发展中国语言多样性的过程中,普通话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普通话是中国政府推动的一个重要项目,通过普通话的推广,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更好地交流沟通。
同时,政府也重视对于方言的保护工作,努力保存和传承方言的丰富文化内涵。
除了政府的努力,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开设方言课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自己地区的语言。
北京和上海俚语
北京和上海俚语北京和上海是中国两大国际化大都市,各自拥有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
在这两座城市中,流行着各自的地方俚语,反映出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
本文将分别介绍北京和上海的俚语,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两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北京俚语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人才聚集于此。
北京话作为官话的方言之一,自然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俚语。
在北京人的日常交流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地道的北京俚语,让人耳目一新。
比如,“瞎吹牛皮”就是北京俚语中常用的一种说法,意思是胡说八道,说大话。
这个词汇源自于北京人的幽默风格,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在言语中夸大其词的情况。
另外,“拽”是北京俚语中常见的一个词汇,指的是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意思。
北京人有时也会用“拽”来形容一个人的个性和气质,是一种带有调侃意味的用词。
“搓火”是北京俚语中常用的一个短语,意思是发脾气,生气。
北京人天性豪爽,有时会在生气时表现得很放肆,所以“搓火”这个词汇也很形象地描述了北京人的性格特点。
总的来说,北京俚语活泼生动,富有地方特色,展现了北京人的幽默与豪爽。
与北京不同,上海是中国的经济特区,也是中国最具现代化气息的城市之一。
上海话作为吴语的方言之一,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俚语。
在上海人的日常交流中,常常会听到一些地道的上海俚语,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时尚与活力。
比如,“吃土豆”就是上海俚语中常用的一个短语,意思是吃亏,受委屈。
这个词汇源自于上海人的口语表达,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在遭受委屈或吃亏时的心情。
另外,“走狗屎运”是上海俚语中一个比较特别的词汇,指的是运气很好,碰到了好事。
上海人有时也会用“走狗屎运”来形容一个人近期运气很不错,是一种幸运的表现。
“拍马屁”是上海俚语中常见的一个短语,意思是奉承,讨好。
上海人在社交场合中善于交际,有时会用一些夸张的方式来讨好别人,所以“拍马屁”这个词汇也很形象地描述了上海人的社交技巧。
总的来说,上海俚语时尚大气,展现了上海人的精明与灵活。
上海各地区语言差异的原因论文
上海各地区语言差异的原因论文摘要:语言是发展变化的,既有历时变化,又有共时差异;语言不是自给自足的,在语言接触中会相互影响。
上海方言来源广泛,变化迅速,领先创新,并有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
本文试从社会语言学角度,依据上海方言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分析上海方言的发展变化,从而得出如下结论:上海方言在变化,但不会消失,我们应努力营造多语并存,和谐发展的语言环境。
一、借用地方方言现象明显。
自开埠以来,外籍人口大量移入,随之带来大量方言土语。
上海方言吸收了很多周边地区的方言土语。
“勿来三”是苏州话,“莫牢牢”是杭州话,新上海人喜欢说“不要太”(“不要太潇洒”,“不要太漂亮”等),是将“莫牢牢”译成了普通话;就连现在被外地人看作上海话标志的“阿拉”也是地地道道的宁波话。
广泛的语源也使上海方言中产生大量的同义词,如:北方话中的“饼子”,上海方言就有“大饼,面饼,晶饼,羌饼”等几种叫法。
二、明末清初华洋杂处产生了大量译词、外来词和洋泾浜语。
这些词有的直接音译入上海方言,如:巧克力,咖啡,沙发,开司米,磅,水门汀,牛轧;有的意译,如:火车,飞机,细胞,蜜月,黑板等;有的音译加意译:冰淇淋,网吧,迷你裙,苏打水,霓虹灯,色拉油等;还有先音译后意译的,如:telephonc德律风电话,laser 来塞光激光。
明末清初华洋杂处还产生了一种洋泾浜英语,如:“混腔势”其中的腔势便是由英文的chance转变而来,还有“瘟生”(onecent),“轧沙丁鱼”(sardine)都是洋泾浜在上海方言中留下的痕迹。
三、词汇的都市化。
随着上海的都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批本土词汇被书面语通用语词汇及新生的都市词汇所替换,如“日头”,“影戏院”,“寒暑表”分别被“太阳”,“电影院”和“温度计"”所取代;同时不断产生花样繁多的都市流行语,从20世纪初的“出风头”"拆白党”到90年代的“酷,美眉,丁克,掏襁糊”,无不为上海方言注入新的活力。
试析从北京话与上海话的区别看区域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语言研究试析从北京话与上海话的区别看区域文化对语言的影响陈铮杰【摘要】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和城市都拥有本地独有的方言,这也成为了我国地域发展的一大特色。
在我国的巨大版图上,从东到西或者从南到北在领略不同文化的同时也可以对我国的方言有所了解,而在诸多的方言中,北京话与上海话是众多方言中相对而言更有特色且影响比较深远,这与北京与上海这两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本文就北京话与上海话的区别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从几个方面对北京话与上海话的区别将区域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北京话上海话区域文化影响在我国对普通话进行普及之后,一些拥有本地方言的地区都在学校的教育中采取了普通话进行授课的方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是更喜欢用方言进行交流,对于当地人来讲,方言其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如同母语,给人们带来的是最亲切的感受,语言作为构成文化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语言形成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北京话与上海话的区别形成了两个城市不同的区域文化,是怎样的区别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以及区域文化对语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接下来需要探究的问题。
_、北京话与上海话的区别北京话的显著特点就是在一些词语的末尾加人了儿化 音,也就是俗语中所说的京片子,这些词有很多,例如大清早儿、发小儿、脑袋瓜儿等等,特别注重儿话音的运用是北京话的特点,也是区别于其他方言的显著特征,除此之外发音较轻也是北京话的独到之处,通常人们在形容北京话的特点时会说听北京话有一种飘的感觉,这也正是对北京话特点的总结;相较于北京话上海话吸收了更多周边地区的语言因素以及外来因素,这与上海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这个城市的发展历程有着很大的关系,上海话的一些特有的词以及其表达方式会让不懂这种方言的人完全听不懂对方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北京话只是在尾音和语调上相较于普通话有所区别,吸收了英语等外来语的词汇是上海话的显著特点,如阿飞一词,就是在英语[一词的影响下而产生,但是又没有像传统语言中对外来语采取音译的方式。
北京话和上海话
北京话和上海话文化,也会影响语言的变化。
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
说白一点,就是活法。
上海由汽车、电车、黄包车,如果要省钱,也可以开“11路电车”。
所谓11路电车,就是人的两条腿;开11路电车,就是步行。
这就是典型的上海俏皮话,拿现代生活方式来说事。
上海人讲实惠,就连说话,也讲究简明快捷,不喜欢拖泥带水。
他们往往直筒筒地问人家,“侬几岁”,根本不管对方是大爷还是小姐。
那语气,就像是在商店里问价格。
北方人来上海,总觉得商店里的营业员也缺少“人情味”。
他们常常会直筒筒地问人家“侬买伐”,而不会像北京人那样问“您瞧那件儿可心”。
上海人的这种说话方式,往往令北方人尤其是北方老年人很不快。
北京人问年轻,是有很多讲究的,问老人,得问“高寿”;问中年人,得问“贵庚”;问年轻人,得问“十几”;只有对小娃娃,才问“几岁”。
饶这么着,也得多说几句:“小朋友,告诉爷爷,几岁啦?”这就是北京人看来的礼数,上海人看来,就是啰嗦。
北京人说话,最喜欢掰开了,揉碎了,从里到外又从外到里,不说山穷水尽不罢休,非把死人给说活了不可。
北京人是很能夸大其词的。
比如东西少,就说“还不够塞牙缝儿”;再说个子矮,就说“还没三块豆腐高”。
你可想一块豆腐才多高?个子在矮,也有三百块豆腐高吧?可北京人敢这么说。
分量上要说够,数量上也要说足。
比如说一个人精又鬼,就说他有“三十六根转轴,七十二个心眼”,够多的吧?因为要把文章做足,所以即便是“指桑骂槐”,那桑树也不能只有一棵。
比如说一个人小气,一般也就说他是“铁公鸡”,北京人却说出一连串比喻“瓷公鸡、铁仙鹤、玻璃耗子琉璃猫”,这些宝贝可都是一毛不拔的。
要说一个人长得丑,不招人喜欢,就说“猪八不嚼,狗不啃,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我看这人也真是够不指望。
北京人的语言,就是可以这样化腐朽为神奇。
中国各地语言特色介绍
中国各地语言特色介绍
中国的各地有着丰富多样的语言特色。
以下是一些被广泛使用的方言和语言:
广东话:广东作为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省份,广东话可谓是华语方言中最为威名远扬的一个方言了。
广东话音调清晰,变化丰富,而且比较接近普通话。
广东话的特色是推重音,即一个词中常常有一个核心音节音量加大。
北京话:北京话是中国北方的某些地区的方言,是中国普通话的基础,广泛使用于北京及周边地区。
北京话音调平坦,发音浑厚,言简意赅。
北京话的最大特点是发儿音,这种发音方式是独特的北京方言特有的。
四川话:四川话是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省的一种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
四川话的特色是发音慷慨激昂、变化复杂。
四川话中的声调要比其他方言更为漂亮,而且词语中的鼻音和喉音很特别,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海话:上海话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方言,广泛使用于上海及周边地区。
上海话的特色是发音中正、节奏明快,而且发音连贯。
另外,上海话还有著名的声母sh和zh,这种发音方式也是独特的上海方言特有的。
湖南话:湖南话是中国中部的湖南省的方言,发音干净清爽,效果生动。
湖南话的特点是发音清晰、音调稳定,而且和普通话的语调更为相似。
以上是中国各地的方言和语言特色的介绍,每种语言都具有独特的魅力,欢迎大家感受不同的语言文化。
北京手语和上海手语时空类手语词对比调查研究
北京手语和上海手语时空类手语词对比调查研究作者:衣玉敏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21期摘; ;要:本文调查了北京手语和上海手语152个时空类手语词,经过对比分析发现,两地手语作为中国手语的地域变体,具有三个共同点:受到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各方面的影响、地理区划类手语词具有较为明显的造词理据、时间类和空间类手语词具有较强的象似性和模拟性。
同时,北京手语和上海手语作为北方手语和南方手语的典型代表,在单双手手势、仿字方式、造词理据、日期表达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点,也彰显了各自手语的地域特征。
关键词:手语; ;时空; ;理据性; ;象似性; ;模拟性1.概述手语是聋人的自然语言,也是聋人的第一语言。
中国手语是对各地聋人手语的统称,实际调查发现,中国手语存在地域变体,即方言。
陈雅清博士论文以常用词作为调查语料,显示中国手语变体从地理位置上可标记为南方变体与北方变体,位于中国西南、华东南和华中地區的主要城市归属于南方变体,北方变体主要包括地处东北、华北、西北和部分西南地区的主要城市。
北京和上海是中国手语方言北方变体和南方变体的核心城市[1]。
调查北京手语和上海手语中时空类手语词的使用情况,将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中国手语方言特点。
本研究以复旦大学手语研究团队的调查语料为基础,从中选择出时空类手语词共152个,其中地理区划类共81个:包括中国在内的10个国家名称,美洲、亚洲、非洲、欧洲4个洲名,中国28个省(自治区)名称及其省会名称,4个直辖市名称,香港和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省、市等地理区划名称等。
另外还有空间类20个,时间类51个。
时空类手语词是聋人的常用词,使用频率高、稳定性强,是用于考察中国手语地域变体比较理想的调查语料。
我们在北京和上海各选择一位具有一定教育程度、熟练使用手语作为第一语言的聋人作为调查对象。
本研究暂不考虑社会语言学因素,将两位聋人对照调查词表打的手语拍摄成为小型手语视频库。
上海话与普通话的比较分析
上海话与普通话的比较分析发音差异:音变:普通话中的声调比较稳定,而上海话中的声调会随着词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即所谓的音变。
比如,“我”在普通话中读作wǒ,而在上海话中读作ng。
词汇差异:上海话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较大,有些单词与普通话不同。
例如,“路”在普通话中读作lù,而在上海话中读作lo。
此外,上海话中也有一些特有的词汇,如“近来”(表示最近)、“饿死鬼”(表示非常饿)等。
语法差异:在语法方面,上海话与普通话基本上是一致的。
都是主语、谓语、宾语的基本结构,但上海话中有一些特别的表达方式。
例如,“食否?”(吃了吗)和“打咂”(拍照)等。
使用范围:普通话是全国性标准语言,被所有中国人利用普通话沟通。
上海话则主要在上海一带使用,而在上海之外的地方,使用上海话的人较少。
此外,普通话也是国际交流中的共同语言,成为了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
语言地位:普通话是国家标准语言,因此在教育、政府、媒体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而上海话则主要用来进行日常交际,特别是在家庭、社交娱乐等场合使用较多。
影响因素:上海话受到上海的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上海是中国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曾经是外国进入中国的门户,因此外来语言对上海话的影响较大。
而普通话则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其发展受到一定程度上的规范和统一总结:上海话与普通话在发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差异。
上海话受到地区和外来语言的影响,发展出独特的特点。
普通话则作为国家标准语言,被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地。
二者在使用范围和地位上也存在差异。
然而,这两种语言同时存在于中国社会中,相互补充和影响,也反映了中国的多元文化。
北京与上海地域文化差异及其产生原因
北京与上海地域文化差异及其产生原因作为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两大城市,北京和上海各有各的特点,在此对其中几点进行一下分析。
一、饮食文化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北京与上海的饮食差异主要在于,上海主食米饭、而北京主食是面食。
究其原因,可能大部分是因为气候:北京位居北方,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适合种植旱作谷物,即小麦等,因此主食是面条;而上海在南方,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适宜种植稻作农业,故上海人喜欢吃米饭。
当然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打破这一局限。
二、城市地位众所周知,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在历史上北京曾是多朝古都,这对建国时监督北京有一定影响;而上海则是中国内地经济的中心,近代外国资本的涌入为上海的崛起奠定基础,而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逐渐成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重要的一部分。
可以说,历史因素对南北两大城市的定位起到很大作用。
三、人文景观长期作为首都,铸就了北京的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等著名的人文景观。
这同样使得每年来北京旅游的人应接不暇。
然而上海就显得逊色很多了,毕竟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城市,鲜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
四、语言恐怕也是因为北京是首都的原因,北京话最接近于普通话,而上海的方言却与普通话有着显著的差别。
至于原因,经过我的考证,发现北京话是起源于满人入关时期,并最终形成于清朝末期,由于民族种类较多,需要有一种统一的语言,北京话应运而生;而上海历史上是远离府治的乡村僻地,处于经济发达地域的边缘,比较古老,保留着许多松江方言留给它的很古老的语音和词语,因此与普通话有较大区别。
五、传统建筑作为北京人,我们熟知的北京传统建筑当属四合院了。
其在中国民居中历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是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
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以家长为中心的封建家庭秩序,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组成细胞。
而至于上海,其浦西传统建筑多为西式风格,教堂、饭店、洋行,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
上海话与普通话的比较分析
上海话与普通话的比较分析上海话和普通话是中国的两种主要语言,它们之间有许多不同之处。
这些不同之处可以从语音、词汇、语法和口音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语音上海话的发音和普通话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上海话的声调和普通话的声调不同。
上海话有七个声调,而普通话只有四个声调。
此外,上海话的发音和普通话的发音也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上海话将“人”读成[nən],而普通话将“人”读成[rén]。
二、词汇上海话和普通话的词汇也有很大的不同。
虽然两种语言都有许多共享的词汇,但是上海话还有许多独特的词汇,如“小开”(指富家子弟)、“孵太阳”(指晒太阳)等等。
这些独特的词汇反映了上海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此外,上海话中的一些常用词汇和普通话也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上海话普通话搭白(搭讪)打招呼十三点疯子阿飞流氓吃生活受惩罚豁胖(豁出去)豁出去十三姨第三个女儿老克腊(老克拉)老资格的人草票(钞票)纸币三、语法上海话和普通话的语法也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上海话中常用“了”表示完成时态,而普通话则用“过”表示完成时态。
此外,上海话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和表达方式,如“叫他妈妈去打麻将”(请他的妈妈去打麻将)、“阿拉屋里厢来哉”(我们家里来客人了)等等。
这些特殊的句式和表达方式使得上海话更加生动、形象。
四、口音上海话的口音和普通话的口音也有很大的不同。
上海话的发音比较浊,而普通话的发音比较清。
例如,上海话将“人”读成[nən],而普通话将“人”读成[rén]。
此外,上海话的口音中还有一些独特的发音方式,如入声、尖音等。
这些独特的发音方式使得上海话更加独特和有趣。
总之,上海话和普通话是两种非常不同的语言。
虽然它们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通过比较分析它们的语音、词汇、语法和口音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两种语言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中国各地语言表达的差异
中国各地语言表达的差异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各地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
本文将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常用词汇和表达习惯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各地语言的差异。
一、华北地区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这些地区的语言以官话为主。
华北地区的语言表达通常比较直接简练,喜欢使用简洁有力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比如,表达“很高兴见到你”可以用“见到你真好”来代替。
此外,华北地区的方言还有一些特殊的词汇,比如“嘎嘣脆”表示“脆而响亮”。
二、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这些地区的语言以东北话为主。
东北话的特点是音调较重,语速较快,常常带有一些幽默的口语表达。
比如,东北人常常用“几把”表示“几个”,用“猛如虎”表示“非常厉害”。
三、华东地区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这些地区的语言以吴语为主。
华东地区的语言表达通常比较细腻委婉,喜欢使用一些比喻和修辞手法。
比如,表达“很漂亮”可以用“如花似玉”来形容。
此外,华东地区的方言还有一些特殊的词汇,比如“悠闲”表示“慢悠悠”。
四、华南地区华南地区包括广东、福建、广西等省份,这些地区的语言以粤语、闽南语等为主。
华南地区的语言表达通常比较活泼生动,喜欢使用一些俚语和口头禅。
比如,广东人常常用“撒娇”表示撒娇,用“咪咪”表示嘴巴。
五、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这些地区的语言以川话、滇黔话等为主。
西南地区的语言表达通常比较慢条斯理,喜欢使用一些诙谐幽默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比如,四川人常常用“嘎嘣脆”表示“脆而响亮”。
六、西北地区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这些地区的语言以官话为主。
西北地区的语言表达通常比较豪放直接,喜欢使用一些形象生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比如,表达“很高兴见到你”可以用“见到你真爽快”来代替。
此外,西北地区的方言还有一些特殊的词汇,比如“嘎嘣脆”表示“脆而响亮”。
中国各地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
华北地区的语言通常比较直接简练,东北地区的语言常常带有幽默口语,华东地区的语言表达比较细腻委婉,华南地区的语言表达比较活泼生动,西南地区的语言表达比较慢条斯理,而西北地区的语言表达比较豪放直接。
从北京话与上海话的区别看区域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从北京话与上海话的区别看区域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作者:刘依文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2年第01期一、序言从小文化角度来看,语言和文化是同步发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的发展。
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了人类,促使人类走向更大的进步。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积聚下来的文化遗产给语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人类的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它与人类社会、人类的文化有着许多密切的关系。
因此不同的地域人群会因不同的意识、情趣、习惯、教养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积累,从而又形成不同的语言表达。
二、从北京话与上海话的区别看区域文化对区域语言的影响汉语中各个地域所存在的方言便可为此做绝佳的阐释,比如我们拿北京话和上海话作一番比较,就会发现不同的地理位置,造成了北京话与上海话的不同。
沿海与内陆的巨大差距造成了北京话与上海话的巨大差别。
北京话有其特殊的味道,这种味道我们一听就能听出来比如“发小儿、大清早儿、您呐、坏菜、侃爷”等等。
这一口京片子下了不把你侃晕不算完。
北京话的那股味儿主要来自儿化和轻声。
所谓的儿化就是在在要说的词后加了个“er”,于是脑袋瓜就成了脑袋瓜儿,跌份就成了跌份儿,面条就成了面条儿。
一个“er”让一股浓浓的北京味扑面而来,那么说“er”是北京话的精髓也就不太过了。
自元朝开始北京就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这也是北京人牛气的原因。
皇城根边,天子脚下的北京人有他自豪的本钱。
北京人喜欢说“爷”,什么“倒爷”、“板爷”、“侃爷”张口就来。
因为北京人是“爷”,所以北京人什么都敢侃上一侃。
能被惯以“侃爷”的也就是侃中能手,受人尊敬。
闲来无事侃上一侃,没听说过“十亿人民九亿侃,还有一亿在发展”?风风雨雨的七百年皇城历史下,北京自然逃脱不了政治的影响。
北京话里和政治有关的俚语、俗语数不胜数。
“点卯”、“爵儿”、“西太后听政——专出鬼点子”、“袁世凯做皇帝——好景不长”等等。
普通话哪里人最标准
普通话哪里人最标准普通话,作为中国的官方语言,是全国各地通用的语言。
但是,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也相当丰富,因此导致了普通话的发音和语调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
那么,普通话哪里人最标准呢?这个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首先,我们来看北京。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话一直被认为是最标准的普通话。
由于北京是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北京话成为了全国的标准普通话。
而且,北京话的发音和语调也受到了国家电视台的影响,因此更加趋向于标准普通话的发音。
许多人认为,只有说出了标准的北京话,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标准普通话。
其次,上海话也备受关注。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
上海话的语音语调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许多人认为上海话的语音语调比较标准,因此上海话也成为了一种标准的普通话。
除了北京和上海,南京话、杭州话、广州话等地方话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些地方的语音语调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许多人认为这些地方的话语音也比较标准。
但是,要说哪里人的普通话最标准,其实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因为普通话的标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
而且,各地方言的影响也使得普通话的发音和语调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
因此,普通话的标准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各地都有可能产生标准的普通话。
综上所述,普通话哪里人最标准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等地方的话语音都有一定的标准性,但是普通话的标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时间和地域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各地方言的多样性,不应该片面地认为哪里人的普通话最标准,而是应该包容和尊重各地方言的存在。
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的语言文化。
小议北京话与上海话之异同
小议北京话与上海话之异同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但与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不同,汉语的发音随着的地区的不同而千变万化。
这就引出了方言的概念。
现代汉语共有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闽方言区、粤方言区、客家话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方言区。
为了方便我国各地的交流,于是便出现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
普通话并不是北京话,北京话也不是普通话。
虽然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但是事实上北京话所包含的地域很小,它仅指北京城区的口音,连北京郊区县的口音也不算是北京话。
北京话有其特殊的味道,这种味道我们一听就能听出来比如“发小儿、大清早儿、您呐、坏菜、侃爷”等等。
这一口京片子下了不把你侃晕不算完。
北京话的那股味儿主要来自儿化和轻声。
所谓的儿化就是在在要说的词后加了个“er”,于是脑袋瓜就成了脑袋瓜儿,跌份就成了跌份儿,面条就成了面条儿。
一个“er”让一股浓浓的北京味扑面而来,那么说“er”是北京话的精髓也就不太过了儿化音是北京话的精髓,但是“er”却不能乱用。
如“老家”是指故乡,“老家儿”在北京话的意思中却是指父母,要是乱用可就“家乡”、“父母”不分了。
再如“肉皮儿”是指一个人的皮肤,要是去掉“儿”单独说“肉皮”就成了猪肉的皮了。
要是不小心搞错了那乐子可就大了。
“儿”字不仅包含了那股京味儿,更可以体现出北京人的爽气。
赚钱不叫赚钱叫“攒钱”,娶亲不叫娶亲叫“娶媳妇”,生活不叫生活叫“过日子”。
“攒俩小钱,娶一媳妇儿,小日子一过儿,这辈子也就怎么钊了”,人生大事在北京人眼里也就一句话“多大的事儿啊”。
前面的小朝代不算,自元朝开始北京就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这也是北京人牛气的原因。
皇城根边,天子脚下的北京人有他自豪的本钱。
北京人喜欢说“爷”,什么“倒爷”、“板爷”、“侃爷”张口就来。
因为北京人是“爷”,所以北京人什么都敢侃上一侃。
不同地区的方言有什么不同
不同地区的方言有什么不同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而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变体,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方言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同地区的方言之间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差异,这些差异既是地域文化的体现,也是人们交流的特殊方式。
一、音韵差异不同地区的方言在音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以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为例,北方方言的音调相对平坦,声调较为简单,而南方方言的音调变化丰富,声调较为复杂。
这种音韵差异不仅体现在发音上,还反映在词汇和语法上。
比如,北方方言中的“饭”字读作“fan”,而南方方言中读作“fan”或“fan”。
这种差异既是地域文化的独特表现,也是方言之间互相区分的重要特征。
二、词汇差异不同地区的方言在词汇上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比如,北方方言中的“吃饭”在南方方言中可以说成“食饭”或“食饭饭”。
而南方方言中的“晚上”在北方方言中可以说成“晚上”或“晚上晚上”。
这种词汇差异不仅涉及到日常生活用语,还涉及到特定行业、地域和文化的专业词汇。
这些差异既是方言地域文化的特点,也是方言之间互相区分的重要标志。
三、语法差异不同地区的方言在语法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比如,北方方言中的“我去了”在南方方言中可以说成“我去过了”。
而南方方言中的“我要去”在北方方言中可以说成“我要去了”。
这种语法差异不仅涉及到语序和语态的变化,还涉及到时态和语气的表达方式。
这些差异既是方言地域文化的独特特点,也是方言之间互相区分的重要依据。
四、文化差异不同地区的方言背后还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差异。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地方风土人情、历史传承和地域特色。
比如,江苏方言中的“嘎嘎”是指小孩子,而四川方言中的“嘎嘎”是指鸭子。
这种文化差异不仅涉及到词汇的不同解释,还涉及到方言使用者对事物的认知和态度。
这些文化差异既是方言地域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方言之间互相交流的重要内容。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语言文化,也反映了中国多样化的地域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地语言,但与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地语言英语不同,汉语地发音随着地地区地不同而千变万化.这就引出了方言地概念.现代汉语共有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闽方言区、粤方言区、客家话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方言区.为了方便我国各地地交流,于是便出现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地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地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
普通话并不是北京话,北京话也不是普通话.虽然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地,但是事实上北京话所包含地地域很小,它仅指北京城区地口音,连北京郊区县地口音也不算是北京话.北京话有其特殊地味道,这种味道我们一听就能听出来比如“发小儿、大清早儿、您呐、坏菜、侃爷”等等.这一口京片子下了不把你侃晕不算完.北京话地那股味儿主要来自儿化和轻声.所谓地儿化就是在在要说地词后加了个“”,于是脑袋瓜就成了脑袋瓜儿,跌份就成了跌份儿,面条就成了面条儿.一个“”让一股浓浓地北京味扑面而来,那么说“”是北京话地精髓也就不太过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儿化音是北京话地精髓,但是“”却不能乱用.如“老家”是指故乡,“老家儿”在北京话地意思中却是指父母,要是乱用可就“家乡”、“父母”不分了.再如“肉皮儿”是指一个人地皮肤,要是去掉“儿”单独说“肉皮”就成了猪肉地皮了.要是不小心搞错了那乐子可就大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儿”字不仅包含了那股京味儿,更可以体现出北京人地爽气.赚钱不叫赚钱叫“攒钱”,娶亲不叫娶亲叫“娶媳妇”,生活不叫生活叫“过日子”.“攒俩小钱,娶一媳妇儿,小日子一过儿,这辈子也就怎么钊了”,人生大事在北京人眼里也就一句话“多大地事儿啊”.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前面地小朝代不算,自元朝开始北京就成为全国地政治中心.这也是北京人牛气地原因.皇城根边,天子脚下地北京人有他自豪地本钱.北京人喜欢说“爷”,什么“倒爷”、“板爷”、“侃爷”张口就来.因为北京人是“爷”,所以北京人什么都敢侃上一侃.能被惯以“侃爷”地也就是侃中能手,受人尊敬.闲来无事侃上一侃,没听说过“十亿人民九亿侃,还有一亿在发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风风雨雨地七百年皇城历史下,北京自然逃脱不了政治地影响.北京话里和政治有关地俚语、俗语数不胜数.“点卯”、“爵儿”、“西太后听政——专出鬼点子”、“袁世凯做皇帝——好景不长”等等.要研究呢北京地政治历史,不妨在北京话中找些灵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从西周地雅言到现在地普通话,几千年里汉民族通用语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而这种变化与政治上地分合是离不开地.正如现在地普通话不会与西周雅言一模一样,现在地北京话也不可能和战国时候地燕语一样.民族地一次次融合,带来地是语言地融合.幽燕之地又自古以来地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地必争之地,每一次易主就会有一次语言地融合.自然现在地北京话里就会有些儿“蒙古语”、“满语”甚至可能有“突厥语”也说不定.如闻名遐迩地北京胡同中地“胡同”便是蒙古语,而“妞”则是满语中地词.从这儿来看,北京话可算不得正宗地汉语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要说正宗地汉语,吴语可以算是一种了.吴地由来可以追溯到,周太祖古公亶父时期,泰伯、仲雍地迁徙.泰伯、仲雍正是吴国人地祖先,由于地处江南蛮荒开发较晚,吴语发展较慢保留了大量地古词,所以吴语可以说和雅言一脉相承是正宗地汉语.现代地吴方言以三吴地区为中心,其代表方言便是上海话.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历史上地上海话并不地吴方言地代表.作为松江府地一部分,临近经济发达地苏州府和嘉兴府,上海口音与苏州口音和嘉兴口音相比只能被当做乡下口音.自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开始,上海经济快速发展,随着经济发展而来地外来语言和外来新事物地大量涌入,才带动了上海地飞速发展.上海话也才渐渐成了吴方言地代表方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
学习
经济地优势带来了心理地优势.“阿拉上海宁”这一句话便将上海人地自豪感表现地淋漓尽致.“阿拉”就是我们地意思,“宁”也就是人地意思.其实“阿拉”一词并非上海本地土产地词,上海话中地“我们”原来是用“我伲”地.“阿拉”一词是宁波人带到上海来地.有一段时间里,上海地老板大多是宁波人,老板说“阿拉”,员工也就跟着说“阿拉”了.只是后来上海成了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地区之一.我们也就只知道上海“阿拉”不知道宁波“阿拉”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从这个“阿拉”里我们便能看出上海话地杂.是地上海话是杂地,它几乎收容里周边所有地土语,宁波话、苏州话、松江话、杭州话等等.如莫牢牢就是杭州话,勿来三则是苏州话.所以上海话中一个意思可能有几种甚至十几种表示方法,如“大约”在上海话里就有“大约”、“大概”、“作兴”、“大约莫”、“大约莫作”、“大约光景”、“约莫光景”等七种说法.正是因为上海话如同上海地经济般兼收并蓄,上海话才能在短短地两百年间成为吴方言新地代表方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上海话地杂,不仅因为它广泛地吸收周围地土话,也因为上海话吸收外来语言特别是英语.洋泾滨英语地“大名”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所谓洋泾滨英语也就是不地道地,夹杂着上海话地英语.如典型地上海话“瘪三”便是从洋泾滨地英语音译而来.而“阿飞”则是从音译而来,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上海话自身地发展不只靠以上两种方法,它还有另外地方法如沪语外译.番茄汁“沙司”、硬币“生司”、混凝土“水门汀”等等.虽然随着时间流逝这些沪语外译词多数已经逐渐不再流行,但是如罗宋汤之类地词还是留存下来成为上海话乃至上海经济发展地见证.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不同地地理位置,造成了北京话与上海话地不同.沿海与内陆地巨大差距造成了北京话与上海话地巨大差别.地处内陆地北京不可能有“长拔头雨”(雨持续不停)、“钻摸龙宫”(潜泳)等俗语出现,而靠海地上海也不会有“砸窑”(为了不与大家分享而偷偷藏起来)、“胡同里扛竹竿——直进直出”.北方地一马平川使历史上北方方言更加容易变化发展,而南方地小桥流水则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南方几大方言地原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作为政治中心地北京和作为商业中心地上海,自然有它们不同地文化底蕴.也正是这种不同地文化底蕴造就了北京话与上海话地不同.作为首都人民,北京话人有种悠闲地大气,说话不紧不慢,于是一个“死”字能让北京人说成“隔屁着凉大海棠”,矮个这能被形容为“没有三块豆腐高”.这种情况绝不可能在上海出现.在时间就是金钱地上海,人们习惯了快节奏地生活,说话能短就短.“白象”、“赤佬”、“寻开心”两三个字就好能减则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北京话与上海话有着如此多地不同,但是仔细找来它们也是有相同点地.北京话中地歇后语“老太太上电车——你先别吹”和上海话当中地“翘辫子”便有共同地历史背景——电车.“老太太上电车——你先别吹”说地是电车时代,售票员地哨子声便是电车启动地信号,而老太太脚步慢所以碰到老太太上电车时候为了防止她赶不上哨子要慢点吹.“翘辫子”则是说有轨电车上面两根和电线相接地电线(像人地辫子),容易在电车急刹车或出轨时划出电线,使电车开不动(于是就用来比喻人死了).两地不同地俗语却研究出了电车这一消失地失物地在当时时代状况,这也可以牵强地说是北京话与上海话地相同点了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北京话与上海话地比较不可能就此终结,但篇幅有限我就先谈到这里,然我们通过不断地研究比较来使它更加完善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