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简介
清明来历简介
清明来历简介
《清明》的来历简介
清明节,即传统节日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的24节气之一。
每年农历四月五日前后,清明节都会如
期而至,这一天也被称为寒食节。
清明节最早源自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
在《尚书》中有“祭祀
有终始,以告始终敬人,此其始也”之句。
据传说,清明节最
初是用来祭拜先祖和缅怀先人的纪念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在祖坟前祭扫,献上鲜花、食品和纸钱,以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尊敬。
此外,清明节还有一个关于寒食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楚怀王为了纪念他,下令寒食节当天禁火,人们只能吃冷食以示哀悼。
后来,这一传统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之一。
随着历史的发展,清明节的习俗和意义也逐渐丰富起来。
如今,清明节不仅是祭祀先人的日子,也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人们还会举行龙舟比赛、草地飞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总的来说,《清明》这一传统节日既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又体现了中国人对先人的敬仰和对生命的敬重。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既缅怀往事,又欢度春阳,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清明节
因为清明仍在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 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 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扫墓、踏青、郊游、荡 秋千,射柳、放风筝、插柳,拔河,斗鸡等户 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 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 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 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 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 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 特别的节日。
清明时节,正是 采食螺蛳的最佳 时令,因这个时 节螺蛳还未繁殖, 最为丰满、肥美, 故有“清明螺, 抵只鹅”之说。
我国南北各地清 明节有吃馓子的 食俗。“馓子” 为一油炸食品, 香脆精美,古时 叫“寒具”。寒 食节禁火寒食的 风俗在我国大部 分地区已不流行, 但与这个节日有 关的馓子却深受 世人的喜爱。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的来历经历了一个相 当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最初大禹治水、武 王伐纣,秦皇祭祀等等,这一切活动都发 生在“清明风至”之时,唐朝以后便把清 明作为祭奠先人的节日,而且因为清明节 前两天为寒食节,唐代开始把清明节与寒 食节融合为一体。
寒食节
----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 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人们为纪念介子 推而禁火寒食。
1.清明节简介 2.清明节的由来 3.清明节习俗 4.清明节食俗
5.各地过清明
清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 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 明节扫墓。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或聪明节,按阳历来说,它 是在每年的农历三月间,即公历四月五日前后, 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 (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 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 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和简介的演讲致辞(通用12篇)
清明节的由来和简介的演讲致辞(通用12篇)篇1:清明节什么由来简介清明节什么由来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温上升,中国南部雾气少,北部风沙消失,空气通透性好),因此得名。
清明节介子推的故事
清明节介子推的故事摘要:一、清明节简介二、介子推的故事背景三、介子推故事的寓意四、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五、如何传承清明节文化正文: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又称踏青节、探春节。
这一天,春风拂面,万物复苏,正是人们出游赏景、祭扫祖坟的好时光。
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后来逐渐与介子推的故事相结合,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纪念活动。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忠臣,他忠诚于国,孝顺于家,成为后人楷模。
他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国外,遭遇种种困境,介子推始终忠心耿耿地跟随。
重耳回国即位后,感激介子推的忠诚,封他为相。
然而,介子推却因故被奸臣陷害,被逐出国境。
他心怀忧愤,在家乡绵山自杀,以示忠诚。
介子推的忠诚感动了天地,他的遗体在绵山化为一座山峰,后人称之为“介子山”。
介子推的故事深刻地寓意着忠诚、孝顺、正义等传统美德,成为清明节的象征。
清明节不仅是纪念祖先的节日,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刻。
在这个节日里,我们要学习介子推的忠诚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为了更好地传承清明节文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弘扬忠诚精神:忠诚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学习介子推的忠诚精神,对国家、对企业、对家庭都要忠诚不二。
2.倡导孝顺文化:百善孝为先,我们要以介子推为榜样,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弘扬家庭美德。
3.强化祭祖习俗:清明节是祭祖的重要时刻,我们要按照传统习俗,祭奠祖先,缅怀先烈,传承历史文化。
4.注重环保理念:清明节期间,我们要倡导绿色祭祀,反对铺张浪费,保护生态环境,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5.强化文化交流:通过清明节,我们要加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
总之,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
初五日是清明节,民间有扫墓、踏青、插柳等各种风俗习惯。
下面将
详细介绍清明节的来历。
一、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起源于中国古代。
相传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时期,即公元前
770年至前476年之间。
清明节最初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后来演变
为纪念先贤和忠烈祭奠烈士的节日。
二、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1. 扫墓:清明节是祭祀祖先和墓地的重要日子,许多家庭会在这天
扫墓,祭拜故人。
2. 踏青:清明节正值春季,气候适宜,许多人会选择出门踏青游玩,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3. 插柳:在南方地区,有一种风俗是在清明节时插柳,寓意着生机
勃勃,带来好运。
4. 玩风筝:有些地方还有放风筝的风俗活动,小朋友们也会在这一
天纷纷放飞风筝。
三、清明节的意义
1. 祭祖: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祭祀祖先的节日,表达对故人的尊重
和缅怀之情。
2. 缅怀烈士:清明节也是缅怀英烈、纪念历史和祭奠烈士的日子,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3. 祈福平安:人们在清明节还会祈求风调雨顺,家庭平安,生活幸福。
四、清明节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清明节的风俗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人更注重生活质量和节日休闲,清明节也成为了一个与亲友团聚、放松心情的节日。
总而言之,清明节既是传统的祭祖节日,又是缅怀先烈的日子,更是一个与家人相聚,感受自然和美好的春光的节日。
愿我们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珍惜现在,缅怀过去,展望未来。
祝大家清明节快乐!。
清明节的简介20字
清明节的简介20字
1、春秋时期,有阿津文公。
当他陷入困境时,他的一位朝臣割下自己的肉来充饥。
后来,当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时,他隐居在山里,所以他不想被抚养。
晋文公在找火烧山的时候放了他,但他宁死也不出来。
后来在他去世的树上发现了他留下的一首诗,主要是劝文公老实。
最后一句是这样的:“清明再来清明”。
因此,这一天被定为清明节,全国都吃寒食,不准生火。
2、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清明节、祭祖节等。
在仲春和晚春之交举行。
清明节这种源于远古的祖先信仰和春季祭祀习俗,兼具自然和人文内涵,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
扫墓和郊游是清明节礼仪和习俗的两大主题。
礼俗这两个传统主题在中国自古流传至今。
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也就是阳历的4月4日或5日是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人祭祖扫墓的日子,也是缅怀先人、悼念逝者的节日。
清明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先秦时期,最初被称为“寒食节”,后来改称为清明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到祖先的坟墓前祭拜,祭祀祖先,扫墓祭奠。
此外,还会举行一些纪念活动,比如植柳、踏青、踢毽子等。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一些与清明文化相关的活动和民俗,比如放风筝、荡秋千等。
除了祭祀祖先和扫墓外,清明节还有一些特色的食品。
比如春笋、青团、清明粥等,这些都成为了清明节不可或缺的食品。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清明节的主题也有了新的理解和诠释。
除了传统的祭祀祖先和扫墓之外,人们还会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或者其他方式来缅怀先人、悼念逝者,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人们对祖先的敬仰、对逝者的思念,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的体现。
这一节日充分展示了人们对祖先的孝敬和对生命的尊重。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介绍ppt课件
中
/
国
/
传
/
统
/
节
/
日
清明节活动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 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 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放风筝、插柳,拔河,斗 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 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 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思亲追远的感伤,还融 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 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 的节日。
传说在古代的清明节当天,将领李秀成为了躲避官兵的追捕,装扮成农民的样子,在逃亡的过程中,无意 间发现了艾草和糯米的组合,而且吃起来口感也很不错,这样便解决了饥饿的难题,后来便流传至今。
4.风俗习惯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 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 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 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 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 鞠。
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后来
其 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 来
源
的 传说与介子推有关
三
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他随 手折了条柳枝,编成圈戴在头上,由此众大臣和民众纷纷效仿,衍生出寒食节折柳和门前插柳的习俗。
清明节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宋)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节的起源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 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 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节日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 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 育活动。相传
清明节扫墓 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 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 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 欢笑声,是一个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的简介50字左右
清明节的简介50字左右
范文1: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是用来祭扫祖先的重要节日。
每年农历三月三十日或四月初一,人们会去扫墓、烧香、悼念亲人。
此外,清明节还有插柳、踏青等风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
重点分析:文章首句直接点题,简单明了地介绍了清明节的基本情况。
用语简洁,清晰明了,符合学生文章的写作风格。
用词简单,直接,符合学生口语化写作风格。
范文2: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佳节之一,人们通常在这一天去扫墓、祭奠先人,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同时,也是一个春季的重要节点,人们会去踏青、赏花、放风筝等活动,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重点分析:第一句话采用“定义式”引出主题,适度冗长,让读者感受到节日的庄重性。
用语简洁,避免形式化的句式,符合学生口语化写作风格。
用词符合学生常见的用词模式,具有可读性。
总体分析:两篇范文都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了清明节的相关内容,符合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言习惯。
范文2采用了适度冗长的句子,在表达清明节庄重性的同时,也增加了语言的艺
术性。
两篇范文都采用了学生常见的用词,流畅易懂,同时也不失文化底蕴。
24节气清明的简介
24节气清明的简介清明节简介春分后15日为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祀祖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
清明节礼俗丰富,但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01清明节习俗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
清明节的祭祖习俗,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虽然清明的节日禁火寒食习俗在宋代才揉合定型普及成为全国民间习俗,但清明节扫墓祭祖、礼敬祖先习俗早已有之。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踏青、扫墓之外,在历史发展中还吸收了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清明节扫墓祭祖的节俗传统自古持续不断,就是到了当今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墓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等,又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祖先的追念。
全国各地清明节的习俗不同之处1 、北京清明节习俗传统的“寒食节”又称“换火节”,说的是家家户户烧了一冬的炉膛,开春后要灭火清理了,所以家里停火一两日,只能吃凉食了。
因此旧时北京很多家庭都在寒食节的前一天准备出次日的食品,大多是一些小吃,逐步就演化出了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绝。
寒食十三绝是什么?有一种说法,“寒食十三绝”具体包括:蹄烧饼、螺丝转、馓子麻花、姜丝排叉、驴打滚、糖火烧、艾窝窝、糖卷馃、糖耳朵、豌豆黄、焦圈、硬面饽饽、芝麻酱烧饼。
另版“寒食十三绝”:奶油炸糕、螺丝转、馓子麻花、姜丝排叉、驴打滚、糖火烧、艾窝窝、面茶、糖耳朵、豌豆黄、焦圈、硬面饽饽、芝麻酱烧饼。
2、浙江清明节习俗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浙江桐乡民间流传着“清明大如年”的俗语。
桐乡是江南蚕桑的主要产地,其乡间流传着丰富的蚕乡习俗,清明轧蚕花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
清明节来历及习俗介绍(优秀5篇)
清明节来历及习俗介绍(优秀5篇)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篇一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
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要去扫墓,表示对已故人的尊敬与怀念。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篇二清明节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宋代吴惟信所作的《苏堤清明即事》诗,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清明踏青的盛景。
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则写出了清明踏青流连忘返的心情:“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欧阳修的《踏青》动静结合:“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爱不释手。
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这一天要禁动烟火,等到清明要“乞新火”。
人们往往将这两个节日合起来过。
白居易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韦应物咏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彩绳拂花去,轻毬度阁来”。
说的是清明寒食之际,人们在园中踢球为戏。
清明节的来历简单介绍
清明节的来历简单介绍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也就
是农历的清明节。
清明节是祭祀祖先、扫墓和悼念逝去亲人的日子,同时
也是踏青赏春的好时节。
以下是清明节来历的简单介绍:
清明节最早是农耕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它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开始。
人们在这个时候会扫墓祭祖,燃点纸钱,并在墓前供奉食品和饮品,以表
达对已逝亲人的思念和崇敬之情。
在传统的清明节习俗中,人们还会踏青赏春。
踏青是一种户外活动,
人们在这一天会前往郊外、公园或山区,欣赏春天的美景,同时锻炼身体,放松心情。
清明节还有一个独特的活动,就是放风筝。
在古代,人们认为放风筝
可以驱逐邪气,保护身体健康。
因此,许多地方的清明节都举办风筝比赛,人们可以一边观赏各种各样的风筝,一边感受春天的气息。
清明节不仅是一个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也是一个重要的农事节气。
在古代,人们相信在清明节这天扫墓会早点下雨,这对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
因此,一些地方还会有人在清明节这天故意洒水,希望能带来丰收的
好兆头。
尽管如今社会发展,人们对于清明节的理解和庆祝方式已经有了一些
变化,但是人们依然保留着祭祀祖先和扫墓的传统。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
人们都希望通过这一天的祭祀和扫墓,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
也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总之,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它不仅有着悼念逝者的含义,也是春天的开始和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祖
先、扫墓、踏青赏春和放风筝,希望能在纪念亲人的同时,享受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轮回。
清明是什么意思
清明是什么意思清明是什么意思清明是意思?什么是清明?清明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下面就随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吧!清明简介介绍清明节,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此节日现已列入国假3天)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
清明的由来《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时节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
但是就一些地区而言,情况并非如此。
特别是华南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 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
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清明气候特点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简介_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简介_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清明最开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那么清明节是怎么形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清明节的来历故事简介,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简介【1】清明节是因为一个传说而起的,从前有一个人旁边跟着一位大臣叫做介子推,他们走到了一个荒地,那个人非常的饿,结果就昏倒了,介子推到处找吃的,只好将自己腿上的肉给割下来,给这个人吃,这个人吃了烤肉醒了过来。
他十分奇怪,就问这肉是从哪里来的,介子推只好说是从自己大腿上割下来的肉。
这个人张大了嘴巴,他非常感动就说:"等我以后当了国君,我一定重赏你。
"十九年之后,这个人果然当上了国君,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有功的大臣发奖,大臣的名字都快念完了,还是没有念到介子推,旁边的一位大臣安慰他说:"大王把你留在后面,肯定发好的。
"可是大臣的名字念完了,还是没有念到介子推,这个人竟然把他忘了。
中间有一个大臣说:"大王,你竟然忘了介子推,他可是救了您的性命啊!"他一听脸红了,他在人群中找来找去还是没有找到介子推,后来他知道介子推因为伤心,收拾了行李躲进了绵山。
后来他派御林军去绵山上找,找了好半天还是没有找到介子推。
重耳想了一个办法,从北、东、西三面放火,自己在南面等。
他自言自语说:"介子推要避火,肯定要从南面出来。
"结果火从早上烧到了晚上,一直没有见到介子推出来,重耳着急了,就命令人将火给扑灭了,亲自进去找,他在一棵大树找到了介子推。
旁边写着首诗,意思是想让重耳和人民,不在这天生火。
重耳将这天称为清明节也是寒食节。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简介【2】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的由来与意义
清明节的由来与意义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具有悼念祖先、扫墓祭祀的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清明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和节日意义三个方面详细介绍清明节的由来与意义。
一、清明节的历史起源清明节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一个具有悼念和祭拜祖先的节日。
据传,晋国人民为纪念贤臣介子推,这一天戒除烟火,特意设立“寒食节”,以表达对贤臣的敬仰之情。
后来渐渐衍化为纪念先祖、扫墓敬祭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的名字来源于《尚书·周书·夏书》中的“清明之日”。
清明即大概地处在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春分”后的两周内,象征着大地回春、万物复苏。
在这个时节,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传统习俗1. 扫墓祭祖: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是扫墓祭祖。
人们会前往祖坟,整理坟墓周围的杂草,烧香、祭拜祖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2. 祭祀祖先:在清明节,家庭会备办丰盛的食物,摆放在祖先牌位前或者坟前作为供品,祭祀祖先。
这种传统认为祖先在另一个世界里仍然存在,对于子孙后代有一定的保佑和庇佑作用。
3. 务农行乐:清明节也是春耕时节,农耕民众会在这天进行特殊的活动,如办农耕文艺表演、举行田野运动会等,既庆祝丰收的同时也增进农民之间的友谊。
4. 编织柳条、放风筝:清明时节正值春风吹拂,人们会采摘柳条编织柳艺品,将其挂在门前或者佩戴在头发上,寓意吉祥。
同时,清明节还是放风筝的好时机,人们会放飞各式各样的彩色风筝,享受春天的美好。
三、清明节的意义1. 祭扫祖先:清明节是祭扫祖先的重要时刻,通过扫墓祭祖,人们传承着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弘扬着尊重祖先、敬畏生命的优秀传统。
2. 重视亲情:清明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通过祭拜祖先,加深了对家族的认同感和亲情的关怀,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3. 勤劳务实:由于清明时节正值春耕时节,清明节也象征着农耕民众忙碌的开始。
劳动与务实的精神被强调,同时也增进了人们对农耕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简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报告总结、合同协议、申报材料、规章制度、计划方案、条据书信、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report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application material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schemes, doctrine letters, emergency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清明节简介清明节简介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
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
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精选10篇)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1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源于商代时代,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
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
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
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简介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简介清明节的来历故事清明的来历一: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清明的来历二:相传春秋时期,晋献公宠爱的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于是设计谋害太子申生。
太子申生被逼无奈,最后自杀。
申生死后,他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战乱,只好流亡国外。
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谦虚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身边不乏有才能出众的朋友。
重耳流亡的日子,遭受很多的屈辱,在前途一片渺茫的时候,跟随他的臣子都陆陆续续弃他而去,身边仅剩下几个忠心耿耿的人。
重耳在这期间跋山涉水,历尽艰辛。
一次,重耳在途中又累又饿,差点晕倒,他的臣子介子推便从大腿上割下—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动得留下泪水。
前636年春,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晋国杀晋怀公而立。
至此,流亡19年的,重耳才继任国君,即晋文公。
晋文公当上国君后,自然要封赏跟随他流亡的臣子。
但是晋文公却忘了流亡途中为他割肉充饥的介子推。
介子推呢?他淡泊名利之人,所以他到绵山隐居了。
晋文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追悔莫及,他于是派人四处寻找介子推。
得知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晋文公命人搜山,但是并没有找到介子推。
晋文公情急之下火烧绵山,想逼介子推现身,没想到这样反而害死了介子推。
等晋文公发现介子推的.时候,他背着母亲死在一棵老枯柳树下。
介子推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悲痛万分的晋文公,将这—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登山去祭奠介子推,发现去年烧死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
晋文公当下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并且当场折下几支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
24节气清明的简介
24节气清明的简介清明节,即24节气中的清明,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华人社区中最重要的祭祖节日之一。
它是根据太阳赤经划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4月4日或4月5日之间。
清明时节,正值春秋之交,万物复苏,是人们祭祖和扫墓的节点。
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寒食节。
相传,古代的楚国有个忠臣名叫介子推,他为了劝谏国君戒奢行俭,选择在寒食节这一天不生火煮饭,只食冷食。
后来介子推因为得罪了国君而被迫放逐,最终在寒食节的日子离世。
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后来,根据太阳运行的节气将寒食节归属于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扫墓清明节的最重要的习俗是祭拜祖先和扫墓。
人们会去祖先的墓地,整理墓地,并祭奠祖先。
他们会烧纸钱、烧香、烧纸衣等物品,以供给祖先的亡灵。
同时,人们会给墓地添上新土,并在墓前摆放鲜花和食物等供品。
清明节正值春天,气候宜人,人们也喜欢利用这个好时机踏青郊游。
许多人会选择出门欣赏春色,去郊外公园、森林或山区赏花赏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吃青团清明节期间,人们还有一个重要习俗就是吃青团。
青团是以糯米制作的一种传统食品,外面包裹着青色的艾草叶子。
吃青团有着丰收和避邪之意。
清明节的意义缅怀先人清明节是人们祭奠祖先的时间,人们会祭拜祖先的墓地,并将亡灵的善念带给他们。
这是一种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代表着对祖先的感恩之情。
倡导环保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到大自然中踏青,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这也是对环保和生态平衡的倡导,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爱护自然。
传承文化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人们祭祖和扫墓的习俗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祭祖和扫墓,人们表达了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同时,清明节也鼓励人们关注环境和生态,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
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传承和保护这一重要的传统节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的简介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1]。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的来历1、介之推的传说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
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2、节气清明与清明节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
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三、关于清明节的内容: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1、扫墓祭祖的习俗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
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
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2、踏青的习俗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
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
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3、插柳的习俗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
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
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
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
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4、清明游乐的习俗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纯属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促谷)。
5、牵钩的习俗"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
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
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吶喊,热闹非常。
6、放风筝的习俗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
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
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
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
《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
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7、荡秋千的习俗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
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
《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
”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今日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8、射柳的习俗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
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9、蹴鞠的习俗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
在这些活动中,“蹴鞠”就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
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
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
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
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近年来,在蹴鞠的发源地山东淄博又兴起蹴鞠热,许多市民参与其中,既锻炼了身体,又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
10、斗鸡的习俗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
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
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
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11、蚕花会的习俗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
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
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
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12、拔河的习俗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
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
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
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四、我国各省对于清明节的农事谚语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桂)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鲁)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贵高原)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冀、晋)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苏、鄂)清明节气的霜、雾、雷及寒暖与未来天气均有一定预示,相关谚语有: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云)清明有霜梅雨少(苏)清明有雾,夏秋有雨(苏、鄂)清明雾浓,一日天晴(豫)清明起尘,黄土埋人(晋、内蒙古)清明响雷头个梅(浙)清明冷,好年景(辽、冀)清明暖,寒露寒(湘)清明节气的风对未来天气及年成好坏也有一定预示,农民极为关心,因此,在民间流传不少有关这方面的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