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特殊教育比较研究论文
中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比较研究

中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比拟研究*特殊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工程组整理一、中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比拟分析(一)拟解决问题比拟制定中国专业标准是我国特殊教育开展的现实需求。
我国当前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虽取得专任教师比重逐年上升、教师待遇逐步提高、特殊教育专业数量逐步增加等初步成效,但总体上还存在以下问题:各类型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开展不均衡,康复训练师、言语矫正师等人员极其缺乏。
国家第一个“教育康复专业〞是才被教育部批准开设的,且目前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数量不多。
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师资配备过低,且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极其匮乏。
其中表现尤为突出的是随班就读教师普遍存在专业培训率低,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培训后的考核方案不完善。
特殊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们制订个别化教育方案、制作教材、评估学生等必要技能相对较弱。
针对上述中国特殊教师队伍出现的问题,中国专业标准的出台是极为必要的。
它有助于从源头上把控特殊教师的准入水平、建设/标准培训方案、完善考核标准。
CEC平均每三年就修订一次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第七版CEC标准的出台一方面是响应国家最新法律ESSA。
ESSA中提到除传统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外,针对特殊教育教师这类国家急需的教师,开发一些其他获取教师资格的开展途径。
在这样的背景下,CEC标准对特殊教育教师准入条件的要求相较于第六版有所减少。
制定CEC标准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美国目前特殊教育教师正面临师资严重短缺问题。
据统计美国每年有2万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数量在减少,其中农村特殊教育教师减少的数量是城市特殊教师减少的两倍。
此外,美国融合教育的广泛开展对特殊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非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在对特殊儿童进行补救教学时表现出明显的缺乏。
在全美致力让所有儿童得到良好教育的背景下,CEC修订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有助于吸纳更多特殊教育教师,对把控特殊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专业标准的出台主要基于中国特殊教师队伍质量不高的现实问题,CEC标准的修订主要基于美国特殊教师短缺的现状。
中外特殊教育比较论文

中外特殊教育比较论文特殊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近年来我国在发展特殊教育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中外特殊教育比较的论文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外特殊教育比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外特殊教育比较论文篇一《中外特殊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摘要:特殊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近年来我国在发展特殊教育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中外特殊教育在师资、立法、课程、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比较,探讨国外特殊教育发展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特殊教育;准入机制;法制建设;逆向监控一、研究特殊教育的必要性特殊教育不仅是国家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目前我国有八千万的残疾人口,但是其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
虽然近年来我国多措并举,也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在我国,特殊教育的目标是开发特殊群体的潜能,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定符合其特色的教育模式,扩大知识面、掌握技能、健全人格、增强其生存能力,进而帮其走向社会。
二、我国特殊教育的现状目前,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各级部门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目前我国各地的特殊教育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师资水平问题。
目前我国各地特殊教育的师资水平呈现良莠不齐的现状。
拥有高水准的师资队伍的特教学校极其稀少。
1.教师整体素质低:在普通学校教学效果差被调到特教学校的不在少数。
其中接受过正规的特教教育者不及半数。
学历也普遍较低。
2.教师从事特教意识差:有很多教师并没有从事特教的服务意识,只因未找到接收单位不得已来做特教者不在少数。
特殊教育有其极为特殊之处,如果特教学校没有严格的准入机制,很难保障师资队伍的素质。
如果不是真正热爱特殊教育的工作人员,且没有接受过严格规范的特殊教育,很难保障其教学质量。
《2024年中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比较研究》范文

《中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中美两国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逐渐成为国际教育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比较研究,分析两国在教育实践课程方面的异同,以期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中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背景与现状(一)中国教师教育实践课程背景与现状中国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教师教育实践课程逐渐向国际化、多元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
(二)美国教师教育实践课程背景与现状美国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其课程设置丰富多样,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中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比较分析(一)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比较中国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综合素质及教育教学理念。
课程内容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
而美国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包括教学方法、课堂管理、学生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比较中国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演示、练习为主,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而美国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实践环节的比较中国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占据重要地位,包括教育实习、教学观摩、教学研究等。
而美国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则更加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实践教学环节更加丰富多样,包括实地考察、社区服务、教育研究等。
四、中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启示与建议(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实践教学都是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美两国学前特殊教育之别

浅谈中美两国学前特殊教育之别摘要:学前特殊教育是指为满足0~6或7岁特殊儿童的发展需要而提供的特殊帮助和支持活动。
中国和美国是两个不同国情的国家,且中国特殊教育起步晚于美国特殊教育,所以在特殊教育(尤其在学前特殊教育)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鉴于此,我将从教育安置形式、教育教学及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对中国未来学前特殊教育提出改革意见。
关键词:学前特殊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安置;比较近年来我国学前特殊教育频出状况,恶性事件不绝于耳。
面对这样的问题,社会舆论都倒向了受害方,大家都对特殊教育人员或者校方进行苛刻的批评。
很多人愤怒,谩骂,而很少去考虑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学校和人员的素质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通过对比美国的学前特殊教育,分析我国的问题,学习其美国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来弥补我国的不足。
一、学前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一)美国的师资培养早期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是为特殊儿童提供早期发展和适当的早期教育的关键。
美国的早期特殊教育(earlychildhoodspecialeducation,ecse)包括学前教育(preschool,直译为学前学校,服务对象为3-5岁儿童)和幼儿园教育(kindergarten,直译为幼儿园,为正式公共教育系统的开端,服务对象为6岁儿童,一般设在小学内),2004年起又把0-3岁阶段作为早期特殊教育的重要部分也纳入法定要求。
1、美国早期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政策层面美国高等院校的每一个师资培养专业(项目)都需要按照国家专业鉴定委员会的规定来制定其培养计划、进行课程发展等,早期特殊教育也不例外,通过鉴定的每个开设早期特殊教育专业的系部都要严格遵照《早期教育和早期干预专业标准》,该标准一方面规定了一套核心原则作为大学早期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项目(ecseprograms)设置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州级资格证书要求的相关内容。
2、美国早期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实践层面正是因为美国在政策上虽然有国家级的专业标准,但是每个早期特殊教育项目由于高校所在的州不同而深受各州的资格证书委员会的相应规定的影响,各州有不同的资格证书要求。
《2024年中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比较研究》范文

《中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教育改革的深化,中美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愈发频繁。
作为教育事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果与国家未来的发展。
本文将通过对比中美两国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现状,深入分析各自的特色与优劣,旨在为提高我国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水平提供参考。
二、中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概述(一)中国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中国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以培养具有良好师德、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的高素质教师为目标。
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教育实习、见习、研习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
同时,我国教师教育实践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二)美国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美国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课程设置涵盖了课堂教学、学校管理、学生心理辅导等多个方面。
在实践教学环节,美国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反思,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此外,美国还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在职教育和培训。
三、中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比较分析(一)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中国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目标以培养合格的教师为主。
而美国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目标更加多元化。
此外,美国在课程设置上更加灵活,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教师发展需求进行动态调整。
(二)实践教学环节中国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注重学生参与度,强调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
而美国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反思和总结,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此外,美国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相对较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真实的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活动。
(三)师资力量与培训机制中国在师资力量上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和进修机会。
特殊儿童教育_中美的比较与启示_韩克庆

特殊儿童教育:中美的比较与启示Ξ韩克庆 李 瑾内容提要 本文比较了中美两国在特殊儿童教育的体系建设、法律环境、财政保障、师资力量和社会支持方面的异同,对于我国特殊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加强立法建设、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和师资队伍建设、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特殊儿童 特殊教育 美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近年来免费义务教育已全面实现,然而,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残疾人教育事业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与完善。
特别是特殊儿童教育,现阶段的发展却不容乐观,其中,教育体系不完善、法律保障不配套、师资力量难保证等等因素严重制约着我国特殊儿童受教育权的实现。
在此情况下,学习借鉴他国经验,建立符合国情的特殊儿童教育体系十分必要。
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现状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界定:“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
”这与我国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的“未成年人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是一致的。
国际上对特殊儿童的概念一般有两种理解,广义的特殊儿童包括残疾儿童、问题儿童和资质优异的超长儿童,狭义的儿童是指残疾儿童。
据此,本文将特殊儿童界定为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残疾儿童(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
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是运用特殊的方法、设备和措施对特殊的对象进行的教育。
1994年6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所说:“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志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
”根据本文对特殊儿童的界定,特殊教育主要包括盲童教育、聋童教育、智力落后儿童教育、超常儿童教育、言语障碍儿童教育、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教育,多重残疾儿童教育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就十分重视残疾人教育问题。
中美学校教育差异对比论文

中美学校教育差异对比论文中美学校教育差异对比在中美两国这样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学校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不仅反映在学科知识、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也反映在学生生活、健康心理等情况上。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中美学校教育的差异,并探讨如何从不同的方式中获益。
一、教学方式在中美教育中,教学方式是两国的一个明显差异。
在中国,教师是主导者,学生则是被管理者,教师主要传授的是学科知识。
而在美国,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思维的培养,教师往往扮演一个指导者的角色,启发学生思考和创造性的思考。
因此,中美教育之间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教育环境和发展方式。
中国学生通常在课堂上主动听取教师的讲解,后期则主要依靠自己的记忆来完成课外作业和考试。
而在美国,则会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寻求答案,包括与同学讨论、阅读课外材料等,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学科设置在中美学校教育中,学科设置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中国,除了主要学科外,还有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这是中国学生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
而在美国,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历史等领域的学科则更加广泛,鼓励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这种差异也表现在校外活动和竞技体育上。
在中国,学生会按照课程表和机器码制度生活,在校外活动和社团文化方面的支持则较为有限。
而在美国,校外活动和竞技体育是学生社交和各种技能的发展重点,具有更高的社会认可度和便利性。
三、学生心理在中美学校教育中,学生心理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中国,教育系统普遍存在过重课业的问题,学生面临着极大的学业压力和考试压力。
这些压力不仅限于考试成绩和未来职业前途的压力,也包括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和责任压力。
相比之下,美国的学生则更加强调平衡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
在美国,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来进行体育、艺术、社交等活动,这有助于缓解学业压力和焦虑。
同时,在美国的教育中,强调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充分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创新和个性表达,这对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心理平衡具有积极的影响。
中美高校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比较研究

1990年代: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逐渐发展
中美高校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比较
02
美国高校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育背景:具备特殊教育专业背景,接受过系统的特殊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
教学能力: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能够针对特殊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培训体系:中美两国的教师培训体系存在差异,可以相互借鉴
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美两国都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但存在差异
教师评价体系:中美两国的教师评价体系存在差异,可以相互借鉴
教师发展路径:中美两国的教师发展路径存在差异,可以相互借鉴
感谢您的观看
职业素养:具备良好的学能力: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
中美高校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比较
教育理念:中美高校特殊教育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有所不同,中国教师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美国教师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教学方法:中美高校特殊教育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中国教师更注重知识的传授,而美国教师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认证有效期:5年
认证更新:需要定期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和考试
认证结果:获得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具备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资格
中美高校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比较
添加标题
中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由教育部统一管理,包括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等环节。
添加标题
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由各州自行管理,包括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等环节。
中国高校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培养
中美教育比较论文

中美教育比较论文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
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美教育比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美教育比较论文篇一《中美小学教育比较》摘要: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是整个国家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是孩子从家庭迈入校园,真正接受知识,思想不断走上成熟的过程,是一个人培养成才的起始阶段,是孩子成长的特殊时期。
小学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个体的一生发展、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的综合实力。
关键词:中国美国小学教育比较很多资料表明,一个人兴趣培养和才能形成关键时期是3―10岁,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个关键阶段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而在这一年龄阶段最为重要的就是小学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
[1]一、我国的小学教育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教育事业发展迅速的国家,对于小学阶段的教育都十分重视。
[2]在师资配置方面,这些国家大都会把本国最优秀的教育师资配置在小学阶段或较低的学段。
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做法似乎正好与他们相反。
自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改革”之声此起彼伏,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提倡“兴趣”教育,注重儿童自身的成长需要,呼吁因材施教,尊重儿童个人的行为习惯和心灵成长,要求教师和家长蹲下来和孩子交流。
除了经济方面的制约因素外,人为理念的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中国,家长普遍注重应试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虽然一再强调不能以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但是多年来家长和教师,包括学生自己都仍十分重视分数。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家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孩子的学习,看重分数。
不同的是,不再一味地追求分数,随着心理学、教育学等众多科学知识的普及,家长和老师们都越来越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尊重学生。
特殊儿童教育:中美的比较与启示

力 , 疾儿 童 的受教 育权 没有 得 到充分保 障 , 今 残 至
我 国还 没有 制 定 和 出 台统 一 的儿 童福 利政 策 , 更 缺乏 儿童福 利方 面 的基本 法 。 ④
在我 国 , 殊 儿 童 教 育 隶属 于现 行 的教 育 体 特 系 , 致 可 以分 为 学 前 教 育 、 务 教 育 、 业 教 育 、 大 义 职 普 通 高 级 中等 以上 教 育 。 目前 , 国 约 有 0~6岁 全
情 况 下 , 习 借 鉴 他 国经 验 , 立 符 合 国 情 的 特 殊 学 建
儿童 教育 体系 十分 必要 。 我 国 特 殊 儿 童 教 育 现 状
联 合 国 《 童 权 利 公 约 》中 界 定 : 儿 童 系 指 儿 “
1 8岁 以下 的 任 何 人 , 非 对 其 适 用 之 法 律 规 定 成 除
36 8 2 605 。
25 0
特殊儿童教育 : 中美的比较与启示
例 》规定 继续 发展 聋 哑 、 特殊 学校 , 求 在 普通 , 盲 要
学 校 附设 特 殊 班 , 疾 儿 童 在 普 通 班 随 班 就 读 , 残 要 求 各 类 中短 期 职业 培 训 班 和普 通 中专 、 工学 校 技
年年 龄低 于 1 8岁 。 这 与 我 国 在 《 成 年 人 保 护 法 ” 未
碍 儿 童 教 育 、 绪 和 行 为 障 碍 儿 童 教 育 , 重 残 疾 情 多
儿 童教 育等 。 新 中 国成 立 后 , 和 政 府 就 十 分 重 视 残 疾 人 党
中》 定 的 “ 成 年 人 指 未 满 十 八 周 岁 的 公 民 ” 规 未 是
关 键 词
中美教育差异探讨论文(2)

中美教育差异探讨论文(2)中美教育差异探讨论文篇二《浅论中美教育观的差异与冲突》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教育传统的国家,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观念。
而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自由的国家,也因其思想的自由,个性的张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
于是,由中美所分别代表的东西方不同教育观念的冲突也就一直存在着,并在华裔美籍第二代移民身上有所体现。
本文将以谭恩美小说中所体现的中美教育观念的冲突作为研究的支点,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美教育观念的差异,以及产生这种冲突的原因。
关键词:中美教育观差异冲突华裔美籍作家谭恩美是一位既了解东方文化、又难以融入美国文化的作家,她的具有奇异东方色彩的作品曾风靡了美国大陆,也影响了一代华裔美籍移民的成长历程。
其代表作《喜福会》、《灶神之妻》、《接骨师的女儿》、《沉没之鱼》、《灵异女孩》都以浓郁的东方本土色彩征服了美国读者。
在她的小说里既表现了华裔第一代移民创业的艰辛历程,也表现了第二代移民与第一代移民之间所产生的多种层面的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本文将以谭恩美小说中所体现的中美教育观念的冲突作为研究的支点,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美教育观念的差异,以及产生冲突的原因。
一教育观念的差异如果把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放在一起比较的话,就会发现中美教育观的差异主要集中于继承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分歧上。
1 在中国的教育理念中,最注重的是培养严格严谨的治学精神。
中国人尊重知识,崇拜读书,对知名的学者及其所代表的知识体系始终都处于一种全盘接受、继承的神圣心理之中。
而美国更注重培养创新的精神,他们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专家学者,敢于挑战权威,对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拓展式、创造式的学习,而不是被动承继式的接受。
一言以蔽之,中国的教育注重循规蹈矩,而美国的教育注重创新与反叛。
因此,两种不同的知识观和人才观,也引出了东西方家长不同的追求。
对于出生于中国本土,深受中国教育理念影响的华裔第一代移民来说,他们一边抱着“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思想,一边以这样的心态影响着他们的下一代――生长于美国的第二代移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黄皮肤的美国人。
中美特殊教育政策内容比较研究

中美特殊教育政策内容比拟*———以美国《身心障碍者教育法》(IDEA)为参照特殊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工程组整理一、美国《身心障碍者教育法》的内容分析美国的教育法律体系包括宪法(constitution)、法律(statutes)、判例法(caselaw)、行政决策和意见(administrativedecisionsandopinions)。
其中,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但美国宪法中并没有直接针对教育的条款,联邦政府通过授权国会为教育立法和为各州政府筹集教育资金的方式影响教育。
各州的教育政策必须符合宪法精神,遵守国会所公布的各项教育立法。
在特殊教育政策方面,美国的特殊教育立法十分丰富,现行的IDEA是标准与推动美国特殊教育事业积极开展的最重要法案。
〔一〕IDEA的背景与沿革IDEA的前身即《残障儿童教育法》(EducationforAllHandicappedChildrenActof1975,EAH-CA),又称为“94-142公法〞(P.L.94-142)。
94-142公法的制定与公布受益于美国当时的民权运动(civilrightsmovement),其对社会公平和自由的追求,激起了包括残障者在内的弱势群体的对抗,他们不断将教育不公平诉诸法律。
继“米尔斯诉哥伦比亚教育董事会案(Millsv.Board.ofEd-ucation.oftheDistrict.ofColumbia1972)〞和“宾夕法尼亚州智力障碍儿童协会(PennsylvaniaAsso-ciationforRetardedChildren,PARC)诉联邦案(PennsylvaniaAssociationforRetardedChildrenv.Com-monwealthofPennsylvania1972 )〞为代表的保护残障儿童平等受教育权的判例法之后,以“为所有特殊儿童提供免费且适宜的公立教育〞为主旨的94-142公法应运而生。
中美两国特殊教育体系的比较研究

第四章
中美两国特殊教育体系的比较研 究
现行规定及其实施现状
理念 对象 鉴定 安置 法律保障 师资培养 教育教学 教育管理
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 职业教育 普通高级中等以上教育
及成人教育
第一讲:中美两国学前特殊教育的比 较
1.理念
2.对象 3.鉴定 4.安置 5.法律保障 6.师资培养 7.教育教学
学前特殊教育:安置
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通过下列机构实施: (一)残疾幼儿教育机构; (二)普通幼儿教育机构; (三)残疾儿童福利机构; (四)残疾儿童康复机构; (五)普通小学的学前班和残疾儿童、少年特殊 教育学校的学前班。 残疾儿童家庭应当对残疾儿童实施学前教育。
——1994年《残疾人教育条例》第二章第十条
波特奇家访内容
直接干预(25-35分钟)
家长、家访者、儿童
在全部所需领域内直接 指向特殊技能的获得
非正式活动(30- 家长或家庭活动
35分钟)
(20-30分钟)
家长、儿童、兄弟 家长、家访者 、家访者
通过活动使行为保 扩大家长知识领域、
持、泛化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获得新或旧基线 家访者提出新活动 记录水平基线 示范教学技术 家长示范新活动 家长和家访者回顾 活动和记录 追踪
5、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Charles Chaplin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Thursday, June 17, 2021June 21Thursday, June 17, 20216/17/2021
浅析中美特殊教育法制的比较研究

浅析中美特殊教育法制的比较研究摘要:随着依法治国的理念在人们心里越扎越深,各行各业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法律制度的支持,而特殊教育的发展更需要以法制为基础。
中美两国法律文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文从中美两国法律文化的本质渊源方面、实践方面、结构体系方面着手,进行比较两国特殊教育法规的异同。
目的在于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完善国家残疾人法制建设,推动《特殊教育法》的制定。
关键词:法律文化;特殊教育法制;法制比较一、法律文化的内涵在我国,不同的学者对法律文化的界定有不同的观点,他们的主要观点主要为:孙国华教授认为,法律文化是包含在社会精神文明之内的,是法律思想、经验和有关法的制定、法的适用等的法律技术以及法的进步内容等的反应。
它具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武树臣教授认为,法律文化首先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当然应该包括法律思想、法律制度、法律设施等一系列法律活动及其成果。
它继承过去的法律成果,又在现实中不断实践属于社会上次建筑的部分;同时,杜万华先生则认为:“法律文化是关于法律产生、发展以及运行机制的各种观念的总和。
”[]基于他们理论基础之上本文认为法律文化既是社会上层建筑中一系列法律文化成果的总和又是法律运行机制各种观念的总和,它是人们进行法律活动的行动指引反过来又促进法律活动的前进发展。
因此,本文具体的从法律文化中的法律本质渊源、实践、结构体系方面比较中美特殊教育的法制。
二、特殊教育法制中法的本质渊源的比较1.物质本源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法的内容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
”[]由此得知,法律是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阶级意志的体现。
我国的特殊教育法制的本质渊源是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相对应的,经济条件的发展是特殊教育法制发展的经济基础,也即是我国特殊教育法制发展的本质渊源。
中美教育差异研究论文

中美教育差异研究论⽂ 教育是⽴国之本,强国之策。
中美两国由于⽂化背景、教育传统等的不同,在教育质量和⼈才培养⽅⾯存在差异。
下⾯是店铺给⼤家推荐的中美教育差异研究论⽂,希望⼤家喜欢! 中美教育差异研究论⽂篇⼀ 《中美教育的差异及思考》 摘要:教育是⽴国之本,强国之策。
中美两国由于⽂化背景、教育传统等的不同,在教育质量和⼈才培养⽅⾯存在差异。
本⽂就中美两国的教育差异进⾏了初步的分析和⽐较,以为中国的教育改⾰提供⼀些启⽰和思考。
关键词:中国美国教育差异思考 教育是⽴国之本,强国之策,是⼈⼒资本形成的最主要途径。
中美两国由于社会环境的差异,⽂化历史背景的不同,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也导致了中美两国在教育质量和⼈才培养等⽅⾯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如何评价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可谓众说纷纭,观点不⼀。
较为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的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学多悟少”;⽽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造⼒的教育,“学少悟多”。
换⾔之: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美国教育重视创造⼒的培养;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美国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重视“⼴”和“博”。
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差异之处颇多,不能简单地说孰优孰劣。
我们分析了⼤量的事实和资料,并结合对美国教育的实地考察,进⾏了初步的探讨: ⼀、中美两国的⽂化背景、教育传统及教育观的不同 中国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中国古代特有的科举制度⿎励读书⼈“学⽽优则仕”。
⼏千年的教育传统,造就了中国基础教育最根本的特点――以考试论英雄。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强调背诵和记忆,仅在考试范围内反复练习,达到熟能⽣巧;学⽣仅仅是知识的容器,是会考试的机器。
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类固有知识的传承和掌握。
教师在课堂中的所有教学⼿段都是向孩⼦们灌输⼤量的知识,然后⽤作业、考试强化学⽣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所有考试题⽬的设计都是考查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中外特殊教育比较论文(2)

中外特殊教育比较论文(2)中外特殊教育比较论文篇二《中美特殊教育比较研究》【摘要】中国历来对残障个体非常关照,在公立学校也能照顾到残障儿童,中国现行的特殊教育很像1975年美国实施的残疾儿童教育条例。
中国在特殊教育上的规划与美国无明显差异。
本研究中,关于中美两国教师在帮助特殊儿童时能得到的支持问题上开展了一项调查,以比较两国特殊教育。
【关键词】特殊教育专家指导特殊教室班额毋庸置疑,中美两国是当今世界上强大而进取的国家。
但在特殊教育方面,美国为其他各国做出了榜样。
一、中国的特殊教育中国的特殊教育与美国先前在1975年实施的残疾儿童教育条例相似。
在中国,有一些对特殊教育进展影响深远的重要法律法规。
1982年,中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有教育残疾人的义务,这是中国在特殊教育方面的第一个法规。
198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这一基础得以巩固(Worrell & Taber,2009),规定所有儿童都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力――6年小学教育和3年中学教育。
特殊学校是为视觉、听觉和智力等方面有障碍的儿童设立的。
在1990年实施的《残疾人保护法》中强调:家庭、工作单位和社区组织有关照残疾人的责任。
1994年,这一法律被残疾人教育条例落实巩固,实行特殊教师资格证书体制(Deng & Harris, 2008)。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都要求为特殊个体分担教育责任。
中国正为教育残障儿童做更多努力。
在中国,普通教育也接受残障儿童,但教育结果却不如人意。
“普通教室学习”计划是为能够适应公立学校生活和学习的残障儿童准备的(Worrell & Taber, 2009)。
目前,在普通教室中有三种残障:视力障碍、听力障碍和智力障碍。
中国在这一计划上入学儿童数量显著增加,成就显著(Worrell & Taber,2009)。
中美两国学校教育差异论文

中美两国学校教育差异论文探析中美学校教育的差异,有助于加深教育模式的改革。
美国的教育代表着典型的西方教育模式,而中国的教育则代表东方传统教育模式。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美两国学校教育差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美两国学校教育差异论文篇一《探析中美两国学校教育的差异》[摘要] 探讨了中美教育观、知识观、教育规划的差异,分析其教育效果。
[关键词] 教育模式基础与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教育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适应社会并成长为社会中全面发展的人才。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教育制度及教育方法以传承不同的社会文化。
探析中美学校教育的差异,有助于加深教育模式的改革。
美国的教育代表着典型的西方教育模式,而中国的教育则代表东方传统教育模式。
本文比较了中美教育观、知识观和教育规划方面的差异,对其教育效果进行了分析。
1.教育观、知识观的不同引起的教育效果的差异中美两国学校教育中最明显的是教育观、知识观的差异。
譬如,到底什么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界认为,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是数学的基础,所以中小学阶段不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
而在美国,基本运算不受重视,计算器在中小学普遍使用。
美国人认为,计算器既然算得又快又准,又何必劳神费力地用脑算呢,人脑完全可以省下来去做机器做不了的事。
中国教育的“基础”是指,大脑在独立于计算机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储备知识,尽可能快地提取知识,因而中国学生的大脑在这两方面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美国教育的“基础”是指大脑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前提下,放弃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工作的领域. 开发那些计算机无法工作的领域所需的能力。
因此,在闭卷考试形式下,美国学生考不过中国学生,而在可以随意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现实研究中,中国学生就远远比逊于美国学生。
显然,在利用和开发大脑的内在功能上,中国的教育是卓有成效的,但在利用和综合外界的各种信息以及扩展大脑的功能方面,美国的教育则更胜一筹。
美国的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的精神。
中美教育差异探讨论文

中美教育差异探讨论文中美教育发展水平及差异也是相当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底蕴的不同而带来的结果。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教育反映出的是不同社会文化内涵。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美教育差异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美教育差异探讨论文篇一《中美教育观的差异》摘要:美国家长认为孩子是脆弱的、需要经常鼓励和赞美,他们遵循孩子的天性,主张自由平等、张扬个性,美国的课程设置相当灵活,关注生活经验,引导多元发展,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等;而中国的家长认为孩子天生就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只要施加足够的压力或用训斥的方式就可激发孩子内在的潜力,中国的课堂教学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主,强调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老师在教学上严谨性强,课堂知识容量大且深,但是灵活性不够强,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之势。
这种教育思想的最终体现在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上。
本文将从中美文化背景、家庭教育观以及学校教育几个方面来阐述中西方教育的区别,从中西方的教育方法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希望对我国教育方法上的改进有所启示。
关键词:中国美国教育观差异当今世界多元化的发展正稳步向前,国际上的竞争也越演越烈。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而要培养优秀少年,教育是关键。
教育从很大方面有得益于文化的传承。
由于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因素,不同的国家教育理念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就如美国拥有着并不长久的历史,但它的发展业绩却是每个人所看到的,追根溯源还是在教育问题上,美国教育倡导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个性发展及创造性,自信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鼓励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产生自己的见解,发明自己的方法。
相反的,在中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典型的好学生,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承着先人思想精髓,同时也使人们被许多传统和习俗所约束着。
古人有“学而优则仕”,以至于出现“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中美教育差异比较论文(2)

中美教育差异比较论文(2)中美教育差异比较论文篇二《中美教育差异比较》摘要:杨振宁教授在比较美中教育时指出:“美国的教育比较重视启发式,中国的教育比较重视灌输式。
”那么,在教学方面中美之间到底有哪些具体差别?这些差异又有那些利弊?本文会从中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和阐释。
关键词: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中美差异一、基础教育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
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
美国中小学生的课时非常少,课外作业是有时间限制的,周末一般也不布置作业,如果某一门功课作业布置过多,该教师可能被学生或学生家长依法控告。
美国中小学生所学课业知识在这个阶段要少于中国中小学生,中国初中二年级数理化课本的知识程度与美国一般同类学校的初中三年级持平,美国的高校和中学都推行学分制、选课制和主辅修制,课程实行综合化,理论联系实际,抓好第二课堂,使学生们有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比如在语言教育方面,美国学校着重培养孩子的自我认识及语言能力,老师经常会出一些讨论性的题目,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写作业,比如:你长大后想做什么?要求根据该行业的特点,询问从事过该行业的成人,写出一篇真实可行的报告,然后在课堂上讲述。
所以大多数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在演讲及与人交往上更胜一筹。
我认为最理想的教育是将中美两种教育模式的优势相融合,使我们的孩子既有很好的基础又有很高的创造力。
在中美教育差异中,最明显的还是教育观、知识观的差异。
譬如,到底什么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我国教育的“基础”是指,大脑在独立于计算机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储备知识,尽可能快地提取知识,因而中国学生的大脑在这两方面是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美国教育的“基础”是指,大脑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前提下,放弃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的工作领域所需的能力,只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无法工作的领域所需的能力。
中美中小学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养比较研究

比较:中美特殊 教育教师在专业 知识和技能方面 各有特点,需要 相互借鉴和学习
结论:中美特殊 教育教师在专业 知识和技能方面 存在差异,需要 加强交流与合作, 共同提高特殊教 育教师的职业素 养。
中国特殊教育教师:注重师德,强调奉献精神,注重对学生的关爱和尊 重
美国特殊教育教师:注重专业素养,强调职业责任感,注重对学生的个 性化教育
加强特殊教育教师 与普通教育教师的 交流与合作,共同 提高教育质量
Part Seven
中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养存在差异 中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美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养具有借鉴意义 加强中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养交流与合作
添加 标题
研究方法: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对中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养进行比较研 究
共同点:都注重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不同点:中国特殊教育教师更注重师德和奉献精神,美国特殊教育教师 更注重专业素养和职业责任感
中国特殊 教育教师 注重因材 施教,注 重学生的 个性化发 展
美国特殊 教育教师 注重培养 学生的自 主学习能 力和自我 管理能力
中国特殊 教育教师 注重课堂 纪律和教 学秩序, 注重教师 的权威地 位
专业知识:对特殊教育领域 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 度
教学能力:在教学设计和实 施方面的能力,以及对特殊
教育教学方法的掌握程度
心理素质:对特殊教育学生 的理解和接纳程度,以及应 对特殊教育学生问题的能力
Part Six
建立完善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包括课程设置、实习实践等环节 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建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发展支持体系,包括晋升、奖励等机制 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特殊教育比较研究
【摘要】中国历来对残障个体非常关照,在公立学校也能照顾到残障儿童,中国现行的特殊教育很像1975年美国实施的残疾儿童教育条例。
中国在特殊教育上的规划与美国无明显差异。
本研究中,关于中美两国教师在帮助特殊儿童时能得到的支持问题上开展了一项调查,以比较两国特殊教育。
【关键词】特殊教育专家指导特殊教室班额
毋庸置疑,中美两国是当今世界上强大而进取的国家。
但在特殊教育方面,美国为其他各国做出了榜样。
一、中国的特殊教育
中国的特殊教育与美国先前在1975年实施的残疾儿童教育条例相似。
在中国,有一些对特殊教育进展影响深远的重要法律法规。
1982年,中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有教育残疾人的义务,这是中国在特殊教育方面的第一个法规。
198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这一基础得以巩固(worrell & taber,2009),规定所有儿童都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力——6年小学教育和3年中学教育。
特殊学校是为视觉、听觉和智力等方面有障碍的儿童设立的。
在1990年实施的《残疾人保护法》中强调:家庭、工作单位和社区组织有关照残疾人的责任。
1994年,这一法律被残疾人教育条例落实巩固,实行特殊教师资格证书体制(deng & harris, 2008)。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5)都要求为特殊个体分担教育责任。
中国正为教育残障儿童做更多努力。
在中国,普通教育也接受残障儿童,但教育结果却不如人意。
“普通教室学习”计划是为能够适应公立学校生活和学习的残障儿童准备的(worrell & taber, 2009)。
目前,在普通教室中有三种残障:视力障碍、听力障碍和智力障碍。
中国在这一计划上入学儿童数量显著增加,成就显著(worrell & taber,2009)。
二、美国的特殊教育
1975年以来,美国为所有残障学生保证了免费而相应的教育。
《残疾儿童教育法案》认定13种残障,分别是:孤独症、发展迟滞、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情绪困扰、创伤性脑损伤、语言和言语障碍、盲或聋、多种障碍、肢体伤残、智力落后、其他的健康损坏和特定的学习障碍。
目前为止,发生率最高的是学习障碍(disability , 2011)。
在美国学校,特殊教育一贯坚持实施。
教师尝试自己的方法后,根据需要会把学习困难学生转交给“学生研究小组”,这是设立在所有初级学校用来解决问题的一个部门,有时也称“儿童研究小组”或“学生成功小组”。
它是一个多元小组,包含学校校长(或其他被校长授权的人)、针对未受到足够关注学生的咨询教师、学生家长、一名特殊教育专家、一名学校心理咨询教师、一名护士和其他必要人员,如双语翻译(如果该生是第二语言受教育)。
研究小组先分析学生的课堂作业,在小组内头脑风暴一些措施来帮助该生。
他们会先尝试其他方法,当没有最优方法之后,才测试该生是否需要接受特殊教育服务。
如果儿童符合特殊教育的条件,将生成关于该生的教育个别化项目(iep)报告。
iep会提供给学生上学需要的所有支持,包括为学生量身设计的目标、不受环境限制的教育安排、咨询、辅助性技术、食宿、行为支持、转学、交通等服务。
学生的iep报告有效期一年。
iep会至少每年1次复查来确定是否需要改变儿童的教育规划。
在一学年里家长会收到几个进步报告单,详述儿童在特殊教育目标上的进步。
每3年,学生会被重新评估以确定是否仍需特殊教育服务,由学校心理教师和特殊教育专家完成该测试。
在美国,针对学习困难儿童的特殊教育是艰辛的实践,为与已有的法律和规范适应,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但在国家范围内,已确保了特殊教育服务的一致性。
三、中美特殊教育对比
特殊教育在美国执行良好,这归功于2004年《残疾儿童教育法案》,它是美国规范特殊教育的法案。
不管儿童在哪入学、学校在城市还是农村、家庭是中产阶级还是贫民,所有的服务都完全一样。
而中国在特殊教育方面的执行不够坚持,因为现行中国学校的不同环境和服务与美国不同,对两国系统的对比不好进行。
一些中国学校也有iep,在一些普通学校也有残障儿童,但中国的确认过程还未标准化。
1.方法。
中美特殊教育背景虽不同,但可对比中美教师帮助学
困学生过程中得到的支持。
感谢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支持,让作者有幸到石家庄市两所公立小学参观并与其教师座谈。
为了研究中美特殊教育的差异,在这两所学校和美国的三所学校开展了调查,研究对象为自愿参与调查研究的五年级教师,调查内容是如下问题:①您班上有多少学生?②是否有过专家到您的班上指导学习困难儿童?③是否有过学习困难儿童去特殊教室接受指导?
2.调查结果。
与中国相比,美国班额明显要小,中、美班额平均数分别为59.46、22.62。
美国研究中有74.3%的实施专家指导,然而在中国的研究却没有。
美国研究中有89.7%送孩子去特殊教室,但在中国的研究却没有。
所有的美国特殊教育都得益于专家指导和送往特殊教室的保障,但中国的研究中却没有。
四、讨论
调查结果中描述的小班教学是美国典型的教室模式(oecd,2009),美国有法律限制班额,1~5年级班额很少超过30。
一些州禁止1~3年级班额超过20。
中国的班额大可能是因为人口基数大所致,但班额过大使教学个性化的实现受限。
在调查中,美国特殊教育的一贯坚持与中国的不够坚持可能是由于以下因素:美国要求其学校提供一个“统一地点”用于常规教育和特殊教育。
此外,所有学校都至少有一名特殊教育专家和一名学校心理咨询教师。
尽管中国实行的“普通教室学习”计划和美国的专家指导有相似性,但仍有诸多不同。
美国的政策是基于机会均等、自由政治系
统和多元文化,但中国长久以来有层级管理制度,平等和地方自治程度有待提高。
中国小学教育目标是让大多数儿童有机会上学(即行使受教育权)。
美国的专家指导和送往特殊教室的目的是让儿童平等地接受教育。
中国很多有严重障碍或多种障碍的儿童,甚至中度残障的儿童都没有学上。
中国特殊教育系统仍简单而缺乏系统性,个性化教育项目、不受环境限制的教育和家长参与教育在中国还不太普遍(deng, poon-mcbrayer & farnsworth, 2001)。
而且,“普通教室学习”计划并不是专家指导的反映,而恰恰是反映了师资的缺乏和受地域限制。
五、结论
美国残障儿童接受特殊教育的均等性确保了所有儿童能够受到得当教育,美国在这方面为其他国家做出了榜样。
中国应该在特殊教育方面做出一些努力。
首先,各学校准备“统一地点”用于特殊教育教室。
其次,为有残障儿童的大班额班级教师配备协助人力。
再次,教师培训也很重要,大学应扩大特殊教育专业规模,增加师资。
普通教育中的教师也应接受美国专家指导式培训。
最后,应制定法律法规限制班额,减轻教师负担。
【参考文献】
annual disability statistics compendium. (2011). retrieved from / compulsory educa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99).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32(3), 14-18.
deng, m. and harris, k. (2008). meeting the needs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gene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