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传统武术“走出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让传统武术“走出去”

当今时代,世界呼唤着中华文化有新的作为,需要中华文化的诸多载体有更多的使命担当。中国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为中华文化“走出去”作出独特的贡献。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武术应将推动文明互鉴、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纽带效益,转化为各国发展与交流中双边或多边的人文交流黏合剂。这样才能通过武术,产生在“和而不同”的和谐世界构建过程中民心相通的动力源泉,进而使各国间的文化认同提质增效。相关专家学者则应对中国武术所蕴含的中华理念、气度、神韵等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向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深度诠释,阐发武术修身养性的独特效益。这样才能真正促使武术中所蕴含的“以武载道”“以武化人”的中华身体文化智慧,惠及世界各国民众,进而为新时代中国武术走向世界,提供有效的实践应答。

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历史较为久远,纵观其近百年来的国际化传播总体成就,可谓“喜”“忧”参半。之所以对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有如此评价,主要是其长期以来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传播所呈现的整体效益使然。中国武术显示出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合作、身体文化认同等多种效益,在“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中外人文交流合作综合能力建设中,其海外传播不断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因此,我们要从历史视野对中国武术“走出去”的综合效能进行整体考量。我们应以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学理论的应然逻辑为旨归,探寻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历程中的成就与不足。这样才能促进新时代中国武术更为深入地“走出去”,推动武术向海外民众的心里走,并实现武术的在地化发展。

人际传播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能够直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传播兼具“信息交

流”“社会协作”“文化传承”等多元社会功能,可以使建立在自愿、合意基础上的传播活动的效益最大化。在中华文化中,中国武术具有典型符号载体效益,从微观视角对其人际传播效果进行客观考量,对其承载的多元社会功能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全方位明晰其成就与不足。

就人际传播而言,中国武术以拳种为媒介进行不同层次的传播活动,为中华文化的海外发展赢得了良好的世界声誉。同时,人际传播提高了众多海外受众的武术技艺参与积极性。比如,很多埃及人民积极参与武术运动,仅在开罗就有47家俱乐部开设武术课程,约有1.2万名习武爱好者,在埃及全国范围内,至少有15万人在学习中国武术;武术运动在摩洛哥日益普及,越来越多摩洛哥青少年通过学习武术技艺深入感知中华文化,并以此了解中国;菲律宾武术协会主席陈著远说,“中国武术为菲律宾争光,成为(菲律宾)国家运动的一部分。不仅在体育界,在民间也传播很快。武术协会有三个分会、20多个会员单位,在马尼拉和外省也有一些武馆,在学校和社区推广武术。菲律宾教育部还将武术列为公立学校体育选修课的一个项目,让更多学生有机会练习这项强身健体和提高国家竞技体育实力的运动项目”。

近些年,咏春拳在全球发展更为迅速,全世界学咏春拳的估计已超过200万人。而太极拳目前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练习太极拳者近3亿人,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以拳种为媒介开展武术国际人际传播活动,在开启海外民众深度认知中华文化智慧殿堂大门的同时,更促使他们由本国文化者,逐渐也成为中华文化传播者。这种“文化复合体”角色,为中国武术海外在地化发展的相互认知度提升,植入了新生力量。这一点在中外人文交流、合作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非洲加蓬武术明星吕克·本扎,他在中国的30多年时间里创立了自己的武术门派,现在任职于国际武术联合会,致力于推广中国武术和中国文化、促进中非武术交流。

诚然,上述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利好消息,足以使我们为长期以来中国武术人际传播所取得的成就点赞,但人际传播的动机存在复杂性,中国武术的海外推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场景。对此,中国武术研究院院长高小军曾做过相关论述,即在武术国际推广过程中,尚存在组织和动作不统一、个人行为不规范、各自划界独自经营的不团结等现象。更有甚者,有些在国外进行武术教学的老师,“借助中国武术世界受宠的诱惑,在移居和留学之前,仅在国内进修两三个月,就跑到国外打着某某传人的旗号,招摇过市,严重损害了中国武术的声誉”。此类功利之举,俨然已成为制约当前中国武术深度国际化发展的极大障碍。

群体传播是群体进行的非制度化、中心化,缺乏管理主体的传播行为,以此审视中国武术群体传播的历史进程,我们能够发现,虽然武术群体传播的宣传较为有力,但管理的松散导致其效能产生了一定弱化。中国武术的群体传播活动由来已久,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就传播学层面的群体传播内涵而言,中国武术的群体传播活动尚存在一定问题。比如,自发性的国际武术社团和民间武术家群体,在国际范围内进行的武术文化推广活动,尽管增强了中国武术的海外知名度和美誉度,但也使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存在不规范、不统一、不团结等发展困境。这种状况既是参与武术群体传播的个人,对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共同价值取向的应然表达,更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联系松散与自发形成的传播群体为追求自身利益或达到某种目的所产生的问题。

当前,中国武术群体传播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武术群体传播借助民间力量所形成的传统武术组织(如民国时期在上海成立的“精武体育会”“中华武术会”“致柔拳社”等武术组织),对促进中国武术海外发展展现出巨大的推动力量。这为世界范围内迫切需要了解中国武术的受众,提供了组织和人才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多种类型的国外中华武术节和武术活动,中国武术的海外受众群体和文化影响力在不断扩大。比如,“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武术进一步走向世界”为宗旨的欧洲中华武术节,吸引了来自德国、奥地利、波兰、捷克等多个国家的几百名运动员参加。中国武术已成为海外民众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并且其名片效应也在全力彰显。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中华文化的载体非常丰富,而国际民众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为中国武术、中餐和中医。中国武术在国外取得的成就,足以使我们为之喝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正是由于国外受众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的狂热追求,使中国武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出现了难以避免的负面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