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臂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手传振动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手传振动一、职业病危害告知卡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是在工作场所向员工推广劳动保护教育的重要工具。
该告知卡通过展示某些危害因素的有害影响,为员工提供了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识,旨在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二、手传振动的危害手传振动是伴随着某些职业工种不可避免的生产过程。
频繁的手传振动可能对手和全身造成持久或永久的伤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频繁暴露在振动环境下会导致手指的麻痹、突然性疼痛、局部肌肉萎缩及关节噪音等症状。
2. 患有“白手套”病的人常常感到手脚麻木、干燥、粗糙和皲裂。
3. 频繁暴露在振动环境下的人也会遭受淋巴水肿、神经分叉综合症和冻结肩等疾病的折磨。
4. 频繁暴露在振动环境下的工人可能面临骨折和椎间盘膨出等相当严重的手臂、肩部和背部的损伤。
三、预防措施由于手传振动是无法避免的生产过程,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其对人体的负面影响。
在繁重危险的工作场所,职业工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减轻手传振动的风险。
1. 应当严格遵守工作规程,包括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2. 在选择手工具时应当尽可能地选用持有力的工具,使用防震材料,也可以占用附加装置和缓冲材料;3. 查看和保养手工具,包括油脂和磨具;4. 使用助推力和机械助力,以便减少反冲力;5. 使用电动工具而不是手提工具来完成工作,以尽可能地减轻对手臂的震动。
四、结论由于手传振动的危害导致了大量劳动者在工作生活中患有“白手套”病、骨折以及椎间盘膨出等疾病。
因此,我们必须严格遵守保护手袋的法规,加强劳动教育和工作保护意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手传振动的风险。
在工作过程中,我们应当保护好自己,让自己远离伤害。
最新《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诊断标准》的修订方案简介-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日本的手臂振动病诊断标准基本使用斯德哥尔摩分类,采用冷水 复温试验、指端收缩压的测定和冷风负荷试验等方法评估末梢循环障 碍,采用振动觉、痛觉、温冷觉测定和神经传导速度等方法评估末梢 神经损伤。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2005编制了《机械振动和冲击—评价
末梢循环功能的冷水激发试验》(ISO14835),详细讲述了冷水复
动觉、痛觉、温热觉,结合现场劳动卫生调查资料(职业接触
剂量、接触时间、混杂因素)及其它现行振动病诊断要求的指 标(振动性白指等),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冷水复温试验和肌
电图检查的规范操作。研究QST的影响因素及剂量效应关系,
探讨QST与振动性白指、冷水复温率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关系。
3.冷水复温试验、白指诱发实验、肌电图的操作规范和QST的
+++
26℃ 以下 6℃ 以下 15℃ 以下 22℃ 以下 15 g以上 17.5db以上 27.5db以上 22.5db以上 20.0db以上
手指皮温测定
冷却手指中间 指节背侧
痛觉
症状手指 常温下 冷却后直接测 浸泡后5分钟 浸泡后10分钟
振动觉
症状手指
7.5db 以上 17.5db以上 12.5db以上 10.0db以上
对照组 广东、山东某 运动器材厂及 造船厂非振动 作业工人各100 名 一般情况、 冷水复温 试验、肌 电 图 和 QST检查
日 等 臂 动 诊 标 及 法
本 手 振 病 断 准 方
接触剂 量、接 触时间、 混杂因 素
症状体 征:振 动性白 指等
影响因素及相关关系分析
专家组讨论,广泛征求意见 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诊断标准
功能损伤的诊断。
在因此,完善规范冷水复温试验、白指诱发方法和神经肌电图
现场作业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现场作业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措施编制:王士利审核:李海滨批准:宋前辉辽宁建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2015年6月1日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职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企业稳定发展,我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措施。
一、职业危害分析工程施工中容易导致的职业病一般为:接触各种粉尘,引起的尘肺病;电焊工尘肺、眼病;直接操作振动机械引起的手臂振动病;油漆工接触有机材料散发的不良气体引起的中毒;接触噪声引起的职业性耳聋;长期超时、超强度地工作,精神长期过度紧张造成相应职业病;高温中暑等。
二、防治方针职业病预防控制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依法为职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保障职工获得相应的职业卫生保护,依法为职工交纳工伤社会保险。
三、职业危害综合防治措施1、为作业人员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2、在施工现场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情况。
3、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设置警示标志,在施工现场配置急救用品、冲洗设施。
4、积极推广、应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限制使用或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
5、公司质安部设专人负责施工现场职业卫生、劳动保护情况监督,加强对职工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提高现场作业人员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
6、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使用期间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7、一旦发现施工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
化学危害因素简介——手传振动
1.11 手传振动
1.11.1 接触途径:
手传振动主要来自使用风动工具、电动工具和高速旋转工具。
1.11.2 健康损害:
手传振动可引起神经系统(上肢手臂末梢神经障碍)、心血管系统(周围血管形态和张力改变)、骨骼-肌肉系统(手部肌肉萎缩、骨和关节改变)、听觉系统(低频部分听力下降)、免疫系统(出现超免疫反应)和内分泌系统等多方面改变,并可引起局部振动病。
局部振动病主要表现为手麻、手痛、手胀、手凉、手掌多汗等手部症状和神经衰弱综合症,出现雷诺现象(振动性白指),肌肉、骨骼和关节发生改变。
1.11.3 预防措施:
⑴消除或减轻振动源的振动:进行工艺改革,消除或减轻振动源的振动。
⑵限制作业时间:制订合理的工间休息制度和轮班作业制度。
⑶改善作业环境:加强车间环境的防寒保暖,控制作业环境中同时存在的噪声、毒物、高气湿。
⑷加强个人防护:使用防振手套,注意手部保暖,工间热水浸手。
⑸健康监护:进行就业前体检和定期体检,处理职业禁忌症,早期发现、治疗、处理受危害个体。
⑹职业卫生教育和技术培训:减少作业中的静力作用成分。
1.11.4 职业禁忌证;
周围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雷诺病。
1.11.5 国家卫生标准:
手传振动作业接振强度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不得超过5m/s2,日接振时间不足或超过4小时时按照接触振动时间进行换算。
手臂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3
手臂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手臂振动病是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以未稍循环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也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
发病部位多在上肢末端,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变白。
我国已将手臂振动病列为法定职业病。
●存在手臂振动的生产作业主要有以下几类:①操作锤打工具。
如操作凿岩机、空气锤、筛选机、风铲、捣固机和佛钉机等;筛选机、风铲、捣固机和佛钉机等;②手持转动工具,如操作电钻、风钻、喷砂机、金刚砂抛光机和钻孔机等。
风钻、喷砂机、金刚砂抛光机和钻孔机等。
③使用固定轮转工具,如使用砂轮机、抛光机、球磨机和电锯等;球磨机和电锯等;④驾驶交通运输车辆与使用农业机械,如驾驶汽车、使用脱粒机。
车辆与使用农业机械,如驾驶汽车、使用脱粒机。
●诊断原则具有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的职业史,出现手臂振动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结合末梢循环功能、周围神经功能检查,参考作业环境的劳动卫生学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观察对象具有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的职业史,出现手麻、手胀、手痛、手掌多汗、手臂无力和关节疼痛等症状,并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a)手部冷水复温试验复温时间延长或复温率降低;b)指端振动觉和手指痛觉减退。
●诊断及分级标准轻度手臂振动病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a)白指发作累及手指的指尖部位,未超出远端指节的范围,遇冷时偶尔发作;部位,未超出远端指节的范围,遇冷时偶尔发作;b)手部痛觉、振动觉明显减退或手指关节肿胀、变形,经神经-肌电图检查出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远端潜伏时延长。
出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远端潜伏时延长。
中度手臂振动病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1 / 3。
手臂振动病名词解释
手臂振动病名词解释
手臂振动病是一种神经肌肉疾病,也被称为震颤性肢端病。
它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运动控制的异常引起的,导致手臂肌肉无意识地发生震颤或颤动的症状。
这种疾病通常会导致手臂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震颤,而在运动时可能会加剧。
手臂振动病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使手臂的精细动作困难,并且可能会导致手部写字、握物和进行其他精细动作时的困难。
该病的具体病因尚不清楚,但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化学物质的异常以及神经细胞的功能紊乱有关。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
手臂振动病防治措施
手臂振动病防治措施
手臂振动病(Hand-Arm Vibration Syndrome, HAVS)是一种与使用振动工具或设备长时间接触有关的职业病,主要影响手臂和手部。
它通常会导致手指发白、麻木和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起功能障碍。
以下是一些手臂振动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1.接受适当的培训:在从事使用振动工具的职业之前,接受适当的培训非常重要。
这样可以学习正确的工作姿势和使用技巧,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手臂振动的风险。
2.使用低振动工具:选择低振动的工具和设备可以降低手臂振动病的风险。
现代振动工具通常经过设计和改进,以减少振动水平。
因此,选择符合相关标准的低振动工具是非常重要的。
3.定期休息:长时间连续使用振动工具会增加手臂振动病的风险。
为了减轻手臂的负担,建议每隔一段时间就暂停工作,并休息一会儿。
这样可以减少手臂的暴露时间,帮助手臂恢复。
4.使用振动吸收手套:一些振动吸收手套或护腕可以帮助减轻手臂振动的影响。
这些护具可以减少振动对手部的传导,从而降低手臂振动病的风险。
5.保持手部温暖:寒冷的气温可能加剧手臂振动病的症状。
因此,在寒冷的环境中,应保持手部温暖。
可以使用手套或加热设备来保持手部温度稳定。
6.预防血液供应不足:手臂振动病可能导致血液供应不足,最严重的情况是缺血性坏死。
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应避免对手臂施加过度的压力或严重受伤。
7.就医治疗:如果出现手臂振动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医生会评估病情,并根据需要提供适当的治疗方案。
可以考虑使用药物来缓解症状,也可以进行物理治疗以加速康复进程。
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诊断标准
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Hand-Arm Vibration DiseaseGBZ 7—2002前言本标准的第6.1条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标准GB4869-1985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在接触手传(局部)振动的职业活动中,可发生手臂(局部)振动病.为了保护接触者的身体健康,有效地防治手臂振动病,曾发布GB4869—1985。
修订后的标准采用手臂振动病的名称;分级标准改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取消了甲皱微循环、两点分辨觉和深度觉的检查;采用改进的冷水复温试验和振动觉阈值检查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附录B、附录C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济宁医学院负责起草.参加起草单位有山西医科大学、铁道部劳动卫生研究所、辽宁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山东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防疫站和河南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Hand-Arm Vibration DiseaseGBZ 7—2002手臂振动病是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能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
其典型表现为振动性白指。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手臂振动病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活动中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发生的手臂振动病。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三篇)
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振动病是一种由于持续或重复的机械振动引起的职业性疾病,主要影响工人接触振动工具或机械时的手部和手臂。
振动病对受影响者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了许多危害,并且可能导致慢性伤病和工作能力的降低。
因此,预防振动病非常重要,有助于保护工人的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
首先,振动病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是明显的。
长期接触振动会导致手臂和手部肌肉疲劳、酸痛、抖动和僵硬。
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手指、手腕、前臂等部位出现疼痛和炎症,甚至局部感觉障碍。
振动病还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增加患者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风险。
此外,长期接触强烈振动还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和关节疾病等骨骼系统疾病。
其次,振动病对工作效率的危害也不容忽视。
受到振动影响的工人手部协调能力下降,可能导致精细操作和任务执行能力下降。
振动病还可能导致工作错误率增加,工作效率低下,对生产和工作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要预防振动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降低振动暴露:通过设计和使用低振动工具和机械设备来降低振动暴露。
对于必然存在振动的设备,可以通过加装减振装置和降噪设备来减少振动传递和噪音。
2. 控制工作时间和频率:减少与振动相关的工作时间,适当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暴露在振动环境中。
3. 增加员工的康复和锻炼:通过定期锻炼和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员工的肌肉和韧带,提高身体适应振动的能力,并促进康复。
4. 提供个人防护设备:对于无法消除振动暴露的情况,应提供个人防护设备,如护腕、护手套等,减少振动对身体的直接影响。
5. 健康监测和培训: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振动病症状,并进行相关的预防和治疗。
此外,还应为员工提供相关的预防知识和培训,以提高他们对振动病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总结起来,振动病对工人的健康和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包括对身体健康的直接影响和对工作效率的不利影响。
因此,采取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通过降低振动暴露、控制工作时间和频率、增加康复和锻炼、提供个人防护设备以及进行健康监测和培训,可以有效预防振动病的发生,保护工人的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
谨防手臂振动病让人手变“鹰爪”
谨防手臂振动病让人手变“鹰爪”小陈是南方某高尔夫球杆制造厂的员工,负责研磨回修作业。
有一天部门里的员工聊天时发现,大家的双手经常出现一些相同的症状,如天冷的时候,手会发白、发紫、发木,“感觉手不是自己的手”。
不久,小陈被职业病防治院诊断为职业性轻度手臂振动病,发生双上肢远端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不宜继续从事振动作业岗位,还被社保部门认定为工伤。
像小陈这样的手臂振动病,是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能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
目前我国已将手臂振动病列为法定职业病。
涉及行业领域手臂振动病的致病因素是长期处在生产设备、工具产生的剧烈振动的生产环境中。
主要振动作业有:矿业开采、机械制造、冶金行业、建筑行业及交通运输等。
尤其铆工、清砂工、链锯工、砂轮工、风钻工等更是手臂振动病的高发工种。
有可能患手臂振动病的主要是以下几类人群:经常从事操作锤打工具,如操作凿岩机、空气锤、筛选机、风铲和捣固机等工作的人;经常手持转动工具,如操作电钻、风钻、喷砂机、金刚砂抛光机和钻孔机的人;经常使用固定轮转工具,如使用砂轮机、抛光机、球磨机和电锯的人;长时间驾驶交通运输车辆与使用农业机械的人。
广东省高尔夫球杆制造业是手臂振动病多发行业,目前已有数百人确诊,而且患病都出现在从事杆头打磨工序的工人身上。
发病症状与危害手臂振动病患者都具有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的职业史,刚开始的时候只出现轻度的手麻、手胀、手痛、手掌多汗症状。
但有些病例并不会出现上述症状,到医院进行神经-肌电图检查时,却可出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远端潜伏时延长或周围神经源性损害,室温下使用自来水洗衣服30分钟亦会诱发振动性白指(职业性雷诺现象)。
一般来说,局部振动病早期表现多为手部症状和类神经症。
其中以手麻、手痛、手胀、手僵等较为普遍。
类神经症常表现为头痛、头昏、失眠、乏力、记忆力减退等,也可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振动性白指是手臂振动病的典型表现之一,其发作具有一过性特点,一般是在受冷后,患指出现麻、胀、痛,并由灰白变苍白,由远端向近端发展,界限分明,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再逐渐由苍白变潮红,恢复至常色。
手臂振动病应急预案
一、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应对手臂振动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公司所有可能存在手臂振动病的作业岗位,包括但不限于凿岩工、固定砂轮和手持砂轮磨工、铆钉工、风铲工、捣固工、油锯工、电锯工、锻工等。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手臂振动病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应急预案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2. 应急领导小组下设以下工作小组:(1)预防控制小组:负责手臂振动病的预防、监测、报告和整改工作。
(2)宣传教育小组:负责对员工进行手臂振动病知识的普及和培训。
(3)医疗救治小组:负责手臂振动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工作。
(4)后勤保障小组:负责应急物资的储备、调配和供应。
四、预防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对手臂振动病的认识。
2.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确保作业环境符合国家标准。
3. 定期对振动工具进行检测、维修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4. 对从事手臂振动作业的员工进行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
5. 对高风险岗位的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6. 采取技术措施,降低振动强度,如采用低振动力工具、优化工艺流程等。
五、应急处置1. 发现疑似手臂振动病病例,立即报告应急领导小组。
2. 应急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医疗救治小组进行诊断和治疗。
3. 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病情扩散。
4. 对受影响区域进行消毒、通风等处理,确保环境安全。
5. 对疑似病例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其心理负担。
6. 对确诊患者,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和康复措施。
六、后期处理1. 对确诊患者,进行追踪观察,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2. 对手臂振动病高发岗位进行整改,降低振动强度。
3.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 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七、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职业性手臂振动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要点解答
职业性手臂振动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要点解答一、概念职业性手臂振动病指长期从事手臂振动作业所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能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
典型症状为发作性白指(VWF),一般难以治愈,严重影响病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
二、临床表现职业性手臂振动病是长期接触手臂振动所引起的以发作性白指为典型症状的职业病,大多病例报道集中在寒带以及寒温带地区,我国多数报道来自于北方地区。
但近年来随着振动工具以及生产方式的改变,南方地区职业性手臂振动病例也频发。
其临床症状起初主要表现为手麻、手僵、手胀、手疼等症状,夜间尤为明显,手颤、无力和动作不灵活。
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振动性白指和神经-肌电图异常等症状,其中振动性白指主要表现为手指受冷时出现麻、胀、痛等感觉,并由灰白转化为苍白,近端转为远端,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逐渐变潮红,直至恢复常色。
X线以及MR检查主要表现为小囊肿、骨皮质增厚、骨岛样病变、骨质硬化、腕骨缺血性损伤、骨髓水肿、软组织损伤、关节积液等。
神经-肌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正中神经、尺神经以及桡神经的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感觉及运动潜伏时延长等。
三、治疗原则根据病情进行综合性治疗。
应用扩张血管及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中医药治疗并可结合采用穴位注射、中药局部熏洗、艾灸与物理治疗,高压氧治疗、运动疗法等。
必要时进行外科治疗。
加强个人防护。
注意手部和全身保暖。
轻度手臂振动病应调离接触手传振动的作业,进行适当治疗,并根据情况安排其他工作。
中度手臂振动病和重度手臂振动病必须调离振动作业,积极进行治疗。
如需做劳动能力鉴定,参照有关条文处理。
四、护理(一)护理评估1.病史评估病人是否长期使用振动工具、接触手传振动工具及同工种工友患病情况。
询问用药史,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用法;病人有关的检查及过敏史等。
2.身体状况评估病人的全身情况,如生命体征,有无手麻、手胀、手掌多汗、手臂无力,手指关节有无肿胀、变形、疼痛,痛觉、振动觉有无减退症状体征。
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
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的危害,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根据国家实施《职业病防治法》。
特制定本管理制度:一、职业病的种类:目前我国公布的职业病共10类: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化学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肿瘤、其他职业病。
二、与建筑业有关的主要职业病:1、职业中毒:由于施工现场通风不良等原因,如地下室施工,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可造成局部环境大量的有毒物质积聚,造成急性中毒。
如油漆工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品,如果不注意防护,或者防护不当。
可造成慢性苯中毒,如白血球减少,进一步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2、尘肺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粉尘作业人员,如石工、电焊工、木工、化灰工等,如不注意个人防护,轻者可导致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或支气管哮喘,长期在粉尘的作业环境下工作,严重时可导致尘肺。
3、职业性耳病:建筑施工现场的打桩机、混凝土搅拌机、振动机等高分贝的噪声,长期在这种环境因素下作业,可使人听力减退,严重时可造成耳聋。
4、职业性眼病:如电焊工在操作施工时,不带眼罩,不注意眼部的保护,可导致电光眼,使眼睛红肿疼痛,不能视物。
5、心血管疾病:由于建筑施工人员大多为高空作业、长期高度注意力集中,容易造成精神紧张,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
长期在不良环境因素的刺激下,如长期接触噪声、振动等,也会导致高血压及冠心病的发病率提高。
6、骨髓及软组织损伤:因建筑施工人员大多为重体力劳动,主要由外伤、提重或负重、不良体位等因素造成。
如急性腰扭伤、慢性腰痛、腰肌劳损、韧带损伤和腰椎间盘突出症。
7、高温中暑:由于夏天高温露天作业,太阳直射,没有防护措施,或者防护不当,不科学安排工作时间。
很容易造成施工人员中暑。
再如夏天在地下室施工,由于局部环境高温高湿,或者通风设备不良,没有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也可导致施工人员中暑。
《手臂振动病》
2、发作性手指变白(振动性白指)
手臂振动病的典型表现是振动性白指,这是目前诊断 本病的主要临床依据之一。其发作具有一过性和时相 性特点,一般是在受冷后,患指出现麻、胀、痛,并 由灰白变苍白,由远端向近端发展,变白部位界限十 分明显。白指发作的常见部位是食指、中指和无名指 的远端指节,白指发作基本不累及拇指,严重者可累 及近端指节,以至全手指变白,故有“死指”、“死 . 手”之称。
.
5. 在诊断和鉴别诊断 需要进行特殊检查,其 中必查项目有,皮肤温度测定和冷水复温试验, 振动觉、痛觉阈值测定以及神经肌电图检查。需 要注意的是:上述检查应当规范。 鉴于手臂振动病的表现特别是白指的发作与外界 温度有关,振动作业健康体检最好寒冷季节进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影响手臂振动病发生和流行的因素
(1)振动参量主要指振动的频率和强度:
.
此外,手胀、手僵、手颤、手无力、持物易掉、 上肢关节酸痛,也是常见的症状,可伴有运动功 能障碍,如影响书写等细微动作,动作不灵活等。 还可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 症状。
.
检查可见,手部特别是指端的感觉减退,阈值 升高,振动觉、痛觉感觉障碍(阈值升高)更加 明显。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表现为正中神经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降低、 远端潜伏时延长,肌电图检查可见神经源性损害。
.
尤以神经过敏者好发,男女比例约为1:10,发病 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受累手指常两手对称,小指 与无名指常最先受累,以后波及其他手指,不发作 时,除手有寒冷感外,无其他症状。不伴有感觉障 碍,多有阳性家族史。
.
局部营养障碍严重时,可发生溃疡,指尖溃疡可 向指甲下扩展,引起指甲与甲床分离,伴有剧烈 疼痛,甚至可发生指端坏疽,无肌肉萎缩。约有 1/3的患者症状呈进展性,发作频繁,每次发作可 持续一小时。根据职业史、临床特点,结合其他 检查与振动性白指鉴别,列表如下。
手传振动病
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诊断标准前言本标准的第6.1条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标准GB4869-1985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在接触手传(局部)振动的职业活动中,可发生手臂(局部)振动病。
为了保护接触者的身体健康,有效地防治手臂振动病,曾发布GB4869-1985。
修订后的标准采用手臂振动病的名称;分级标准改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取消了甲皱微循环、两点分辨觉和深度觉的检查;采用改进的冷水复温试验和振动觉阈值检查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附录B、附录C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济宁医学院负责起草。
参加起草单位有山西医科大学、铁道部劳动卫生研究所、辽宁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山东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防疫站和河南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Hand-Arm Vibration DiseaseGBZ 7-2002手臂振动病是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能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
其典型表现为振动性白指。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手臂振动病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活动中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发生的手臂振动病。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76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GB/T16180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3诊断原则具有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的职业史,出现手臂振动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结合末梢循环功能、周围神经功能检查,参考作业环境的劳动卫生学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措施
• •
五、长期超时、超强度地工作,精神长 期过度紧张造成职业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 减小工人劳动强度,为职工提供良好的生活、休 息、娱乐场所,加强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 • 2、个人防护措施:不盲目抢工期,即使抢工期 也必须安排充足的人员能够按时换班作业,采取8 小时作业换班制度,及时发放工人工资,稳定工 人情绪。 • 3、检查措施:工人劳动强度适宜,文明施工, 工作时间不超时,工人工资发放情况。
一、接触各种粉尘,引起的尘肺病预防 控制措施:
•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加强水泥等易扬尘的材料存放处、 使用处的扬尘防护,任何人不得随意拆除,在易扬尘部 位设置警示标志。 • 2、个人防护措施:落实相关岗位的持证上岗,给施工作 业人员提供扬尘防护口罩,杜绝施工操作人员的超时 工作。 • 3、检查措施:在检查项目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工人 作业场所的扬尘防护措施的落实,检查个人扬尘防 护措施的落实,并指导施工作业人员减少扬尘的操作 方法和技巧。
•
三、接触有机材料散发不良气体引起的 中毒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加强作业区的通风排气措施。 2、个人防护措施:相关工种持证上岗,给作业人员提供 防护口罩,采取轮流作业,杜绝作业人员的超时工作。 • 3、检查措施:在检查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作业场 所的良好通风,工人持证上岗,佩戴口罩,工作时间不超 时,并指导提高中毒事故中职工救人与自救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力。 • •
二、直接操作振动机械引起的手臂振动 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 •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在作业区设置防职业病警示标 志。 2、个人防护措施:机械操作工要持证上岗,提供振动 机械防护手套,采取延长换班休息时间,杜绝作业 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警示 标志的悬挂,工人持证上岗,防震手套佩戴,工作 时间不超时等情况。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以中心位置(平衡位置)为基准的往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简称振动。
物体离中心位置的最大距离为振幅。
单位时间内(S)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它是评价振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常用基本参数。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
全身振动是由振动源(振动机械、车辆、活动的工作平台)通过身体的支持部份(足部和臀部),将振动沿下肢或躯干传布全身引起接振动为主,振动通过振动工具、振动机械或振动工件传向操作者的手和臂。
常见的振动作业全身振动的频率范围主要在1Hz~20Hz。
局部振动作用的频率范围在20Hz~1000Hz。
上述划分是相对的,在一定频率范围(如100Hz以下)既有局部振动作用又有全身振动作用。
1.局部振动作业:主要是使用振动工具的各工种,如砂铆工、锻工、钻孔工、捣固工、研磨工及电锯、电刨的使用者等进行作业。
2.全身振动作业:主要是振动机械的操作工。
如震源车的震源工、车载钻机的操作工;钻井发电机房内的发电工及地震作业、钻前作业的拖拉机手等野外活动设备上的振动作业工人,如锻工等。
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及危害从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观点看,人体是一个极复杂的系统,振动的作用不仅可以引起机械效应,更重要的是可以引起生理和心理的效应。
人体接受振动后,振动波在组织内的传播,由于各组织的结构不同,传导的程度也不同,其大小顺序依次为骨、结缔组织、软骨、肌肉、腺组织和脑组织,40Hz以上的振动波易为组织吸收,不易向远处传播;而低频振动波在人体内传播得较远。
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临床表现是明显不同的。
1.全身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振动所产生的能量,能过支承面作用于坐位或立位操作的人身上,引起一系列病变。
人体是一个弹性体,各器官都有它的固有频率,当外来振动的频率与人体某器官的固有频率一致时,会引起共振,因而对那个器官的影响也最大。
全身受振的共振频率为3Hz~14Hz,在该种条件下全身受振作用最强。
手传振动职业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手传振动职业危害及其控制措施一、手传振动职业危害高尔夫球杆生产等手持式机械作业经常手传振动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导致手臂振动病(白指病)发生。
二、手传振动职业危害防治措施根据《职业病防治法》《手持式机械作业防振要求》(GBT/T 17958),对手传振动作业进行整改:三、手传振动职业禁忌证之多发性神经病(polyneuropathy)多发性神经病(polyneuropathy)又称多发性神经炎,是指表现为四肢对称性末梢型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综合症。
药物、农药、重金属、有机溶剂中毒、营养缺乏、代谢性疾病及慢性炎症性病变均能引起本病。
如糖尿病,应用异烟肼、呋喃类、痢特灵及抗癌药,重金属或正己烷、1-溴丙烷、汽油中毒,恶性肿瘤,慢性酒精中毒、慢性胃肠道疾患及胃肠大部切除术后,麻风、尿毒症、白喉、血卟啉病等。
部分病因不清。
神经原发受损部位可分类为:神经轴索变性、节段性脱髓鞘和神经元病变均可导致多发性神经病,轴索变性最常见和典型。
起病可急可缓。
通常始自下肢的肌力减退.并向躯干、上肢、颜面发展。
同时,常有四肢远端对称性麻木、自发性酸痛等感觉异常。
多数患者在起病3-15天内达最高峰,四肢呈现程度不等的弛缓性瘫痪和远端肌肉萎缩。
严重者可有声嘶、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甚至呼吸困难。
起病后10-25天内病情稳定,并开始恢复,患者常表现出运动、感觉及植物神经的功能障碍。
四肢末梢发凉、发红、发绀,少汗或多汗,皮肤变薄嫩或粗糙,指(趾)甲变厚变脆,失去光泽,或有白色横痕;四肢远端对称性感觉减退或消失,或感觉过敏;四肢肌张力下降,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
四、手传振动职业禁忌证之雷诺病(Raynaud disease)雷诺病是一种遇冷或情绪紧张后,以阵发性肢端小动脉强烈收缩引起肢端缺血改变为特征的疾病。
发作时肢端皮肤由苍白变为青紫,而后转为潮红。
该病目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也无根治方法,预防以避免寒冷刺激和情绪激动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手臂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1 页共6 页
手臂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振动(vibration)系指质点或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围绕平衡位置(或中心位置)作往复运动或旋转运动。
由生产或工作设备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
长期接触生产性振动对机体健康可产生不良影响,严重者可引起职业病。
振动的分类与接触机会
根据振动作用于人体的部位和传导方式,可将生产性振动划分为局部振动(seg?mentalvibration)和全身振动(wholebodyvibration)。
局部振动常称作手传振动(hand-transmittedvibration)或手臂振动(hand-armvibration)系指手部接触振动工具、机械或加工部件,振动通过手臂传导至全身。
有机会接触局部振动的作业,常见的是使用风动工具(如风铲、风镐、风钻、气锤、凿岩机、捣固机或铆钉机)、电动工具(如电钻、电锯、电刨等)和高速旋转工具(如砂轮机、拋光机等)。
全身振动系指工作地点或座椅的振动,人体足部或臀部接触振动,通过下肢或躯干传导至全身。
在交通工具上作业如驾驶拖拉机、收割机、汽车、火车、船舶和飞机等,或在作业台如钻井平台、振动筛操作台、采矿船上作业时,作业工人主要受全身振动的影响。
有些作业如摩托车驾驶等,可同时接触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
振动对机体的影响
适宜的振动有益于身心健康,具有增强肌肉活动能力,解除疲劳,减轻疼痛,促进代谢,改善组织营养,加速伤口恢复等功效。
在生产条件下,作业人员接触的振动强度大、时间长,对机体可以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疾病。
手臂振动病
第 2 页共 6 页
手臂振动病是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可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
其典型表现为振动性白指(vibration-inducedwhitefinger,VWF)。
手臂振动病在我国发病的地区和工种分布相当广泛,多发工种有凿岩工、油锯工、砂轮磨光工、铸件清理工、混凝土捣固工、铆工、水泥制管工等。
影响振动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1.振动的频率一般认为,低频率(20Hz以下)、大振幅的全身振动主要作用于前庭、内脏器官。
振动频率与人体器官固有频率一致时,可产生共振,使振动强度加大,作用加强,加重器官损伤。
低频率、大强度的局部振动,主要引起手臂骨-关节系统的障碍,并可伴有神经、肌肉系统的变化。
如30Hz?300Hz的振动对外周血管、神经功能的损害明显;300Hz以上的高频振动血管的挛缩作用减弱,神经系统的影响较大,而1000Hz以上的振动,则难以被人体主观感受。
据调查,许多振动工具产生的振动,其主频段的中心频率多为63Hz、125Hz、250Hz,容易引起外周血管的损伤。
频率一定时,振动的强度(振幅、加速度)越大,对人体的危害越大。
2.接触振动的强度和时间手臂振动病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取决于
接触振动的强度和时间。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2-3-10)表明:VWF检出率随接触振动强度和接触时间延长而增高,严重程度亦随着接触振动时间延长而加重。
3.环境气温、气湿环境温度和湿度是影响振动危害的重要因素,低气温、高气湿可以加速手臂振动病的发生和发展,尤其全身受冷是诱发VWF的重要条件。
所以手臂振动病多发生在寒冷地区和寒冷季节。
第 3 页共 6 页
4.操作方式和个体因素劳动负荷、工作体位、技术熟练程度、加工部件的硬度等均能影响作业时的姿势、用力大小和静态紧张程度。
人体对振动的敏感程度与作业时的体位及姿势有很大关系,如立位时对垂直振动比较敏感,卧位则对水平振动比较敏感。
有些振动作业需要采取强迫体位,甚至胸腹部直接接触振动工具或物体,更加容易受到振动的危害。
静态紧张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并增加振动的传导,加重振动的不良作用。
据研究,常温下女性皮肤温度较低,对寒冷、振动等因素比较敏感。
年龄较大的工人更易产生振动危害,并且治疗效果较差,较难康复。
振动危害的预防措施
1.控制振动源改革工艺过程,采取技术革新,通过减振、隔振等措施,减轻或消除振动源的振动,是预防振动职业危害的根本措施。
2.限制作业时间和振动强度通过研制和实施振动作业的卫生标准,限制接触振动的强度和时间,可有效地保护作业者的健康,是预防振动危害的重要措施。
我国实施的《局部振动卫生标准》(GB10434-1989)规定,使用振动工具或工件的作业,工具手柄或工件的振动强度,以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ahw)不得超过5m/s2。
这一标准限值可保护90%作业工人工作20年(年接振250天,日接振2.5小时)不致发生VWF。
当振动工具的振动暂时达不到标准限值时,可按振动强度大小相应缩短日接振时间。
3.改善作业环境,加强个人防护合理配备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振手套、减振座椅等,能够减轻振动危害。
4.加强健康监护和日常卫生保健依法对振动作业工人进行就业前
和定期健康体检,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患病个体。
加强健康管理和宣传
第 4 页共 6 页
教育,提高劳动者保健意识。
定期监测振动工具的振动强度,结合卫生标准,科学地安排作业时间。
长期从事振动作业的工人,尤其是手臂振动病患者应加强日常卫生保健:日常生活应有规律,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
可使血管收缩,吸烟者血液中一氧化碳浓度增高,可影响组织中氧的供应和利用诱发VWF。
因此,要力求戒烟。
一般认为,手臂振动病的预后取决于病情。
经脱离振动作业,注意保暖,适当治疗,多数轻症可逐渐好转和痊愈。
曾报道,林业链锯工首次出现VWF即脱离振动作业者,10年后VWF检出率为57.7±2.9%,而继续接振者高达94.1%,VWF检出率随继续接振时间延长而明显增高。
忽视振动作业工人健康管理,延误治疗等是影响振动病预后的主要因素。
因此,加强振动作业工人健康管理应予重视。
第 5 页共 6 页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6 页共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