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读书笔记点评
研读《中国政治思想史》有感
对我也 深受 启 发。如:评 价 一 种 思 想、 学术路径的好坏,应当从当时的社会政 治环境以及思想文化的实际构成出发, 而不能离 开 特 定 的 环 境 和 思 想 文 化 结 构去孤立地、绝对地断定孰是孰非。这 使得我们今后在看待问题、研究问题或 某个现象的时候,应该多角度、多维度、 多方面 的 去 思 考 研 究。 近 现 代 政 治 思 想的产生 形 成 发 展 基 本 上 和 近 代 中 国 的衰落同步进行,由于中国近现代思想 家们处于空前动荡的年代,就必须投入 到等待他们的残酷的现实斗争中,他们 的思 想 也 只 得 跟 着 瞬 息 万 变 的 社 会 局势。
国内背景,中 国 政 治 思 想 的 变 迁 离 不开中 国 传 统 文 化 自 身 的 因 素。 对 于 西方输入 人 现 代 价 值 有 着 顽 强 的 排 斥 因素,在根深蒂固的专制主义思想的影 响下,君权之上、伦理本位的思维 模 式 很难跳出专制主义的桎梏,很难做到客 观、独立的讨论政治问题。尽管对于外 来的挑战有着不适应的因素,但其思想 变革的内在动力,如:儒家思想本 身 就 存在着一些否定专制、强调民本和个人 独立的 因 素。对 于 背 景 的 分 析 使 我 们 多方位、多角度的看待中国政治思想的
再者,对 各 个 思 想 做 客 观 的 介 绍。 无论是龚自珍社会批判的思想,抨击封 建专制制度;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 想;太平天国平等、正义的思想;资产阶 级改改良派的思想,它们的产生都对社 会的进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同时也 具有历 史 局 限 性。任 何 一 种 思 想 都 是 历史潮河中的一部分,一起构成了中国 近现代 政 治 思 想 史 的 蓝 图。 比 如 早 期 的改良思想家们鼓吹天赋人权思想、反 对君主专制,进一步从人权的角度分析 西方与 中 国 强 弱 不 同 的 原 因。他 们 还 主张采用西方君主立宪制度,主张商战 固本,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但是他们在 思想上没有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思 想那么系统那么成熟,内部观点也有矛 盾。尽管 他 们 是 洋 务 派 思 想 到 康 梁 维 新变法思想之间的一个过度形态,但他 们的思想 为 改 良 主 义 思 想 高 潮 的 到 来
中国政治思想史学习心得
《中国政治思想史》学习心得【引言】本学期通过学院教师发展在线解除学习了《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程。
这是一门很有学术氛围和文化气息的课程。
它以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为线索,展开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的剖析。
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教师,提高自身修养,联系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历程,更好的为学生讲授相关课程有一定的帮助。
【正文】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她的政治文明发育的很早,当国家尚未开始的时候,政治文明便出现了。
在原始部落时期,部落家长制是最先出现的政治现象。
随着部落战争、部落征服的不断进行,开始出现部落联盟,这样军事民主制诞生了。
在传承了尧舜禹三代之后,禹的儿子启即位,“公天下”被“私天下”所取代,国家开始出现,政治文明成为一种更为明显的政治现象出现在人类的历史记载中。
在政治现象更加频繁发生的时候,由于政治主张的不同,便很容易的产生政治思想的碰撞。
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诸侯纷争,中国正面临着社会类型的转型。
整个国家割据林立,没有统一的统治思想,正是百家争鸣,派系纷争的时代。
在当时,儒、墨、道、法是力量比较强大的学派,也正是这几种学派在后来经过多年的磨合与发展形成了外儒内法,各派兼容的新儒学,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
直到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学才开始受到人们大范围的反思与批判。
但是,儒学其实对现代国家政策的出台和工作项目的开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在这本书中,我们重点学习的是儒家以伦理为中心的政治思想;墨家以兼爱、尚同为中心的政治思想;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法家以法、术、势为中心的政治思想;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儒道佛的斗争与交流;宋明理学;黄宗羲的政治思想。
但无论是墨家也好,道家也好,法家也罢,亦或佛教,亦或理学,都是围绕着儒学展开的,这本书、这门课的重点就在儒家的发展,它的完善与发展正好契合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
在封建时代相当长的历史中,儒学一直是国家机器运行的动力支持。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研修心得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研修心得《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研修心得凯里学院赵文敏通过半个多月的在线学习,有幸聆听葛荃和孙晓春两位教授对于《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设计的看法,虽然由于工作和教学的关系,在上面花费的时间不是很充足,有点囫囵吞枣之感,没有能全部消化两位教授的讲课内容,但总体感觉到收获不小。
下面结合两位教授的讲解内容及对《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程的思考,谈谈个人的感受。
首先,讲授《中国政治思想史》必须掌握好课程深浅难易的分寸。
这门课程一般不是面向哲学专业的同学,它只是从政治的角度,较为简单地对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思想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
很大程度上只是让学生在了解先贤思想的同时,能够培养对于中国古代思想的一种学习兴趣,以利于学生今后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
其并不是要学生对中国古代纷繁复杂的政治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
基于此,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受众及其知识结构和水平,对古人思想能够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启发学生对这些思想的来源及影响的思考,从而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如果一味地求深或是一味用一些古语来和学生进行交流,显然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因此,对这门课程深浅难易的把握,就是考验授课老师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的能力,从而才能够做到举重若轻,化繁为简,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必须把握《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程中各种政治思想前后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同样考验的是教师对于这门课程知识结构的驾驭能力。
纵观古今中外,某一种思想或某一思潮的产生和发展,绝对不是破天荒地产生的,而是后人在认识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的思考后进行发展和推进的。
因此,在前人和后人之间必然存在着思想上的对话与沟通。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同样存在着这种情况,尤其是儒家思想,前后纵贯两千四百多年,一直得到后人的传承与发展,从孔子、孟子、荀子到贾谊、董仲舒再到程朱理学,儒家的思想核心“仁”和“礼”都贯穿始终,这些应该成为认识儒家思想的关键词,从中了解到儒家思想在面对自身发展困境时是怎样进行调适和发展的。
中国政治思想史_的心得体会
学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心得体会站在历史的长河遥望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了大量的丰富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大文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它们都代表着不同时期、不同阶层和地域的人类的劳动成果。
我们吸收和继承着古人的优良传统继往开来,我们摈弃和批判着落后思想展望明天。
谈到中国政治思想,我们无论如何都会从记忆里找出那深刻了脑海的常识,儒家孔子的“仁、义、礼、智”道家老子的“无为而治”法家韩非子的“依法治国”“以刑去刑”……中国古人的政治思想是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璀璨的历史文化,而中国政治思想也将永远以其独特的姿态闪烁在中国历史的长空,不断的指引着中国的进步。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今天的我们越来越西方化,西方的经济体制好,西方的政治制度好……各种吹捧西方的舆论异常活跃,而在鼓吹背后,祖先的许多智慧结晶,却被我们遗忘在历史的尘埃中,仅存的传统文化也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中摇摇欲坠,遥想当年那些引起西方瞻仰的古代政治思想,现如今又会被多少人嗤之以鼻?那些我们引以为傲的古人智慧,现如今又多少人懂?多少人用?渐行渐远的儒道法墨思想是否也正如我们现代所理解的那样肤浅?其实不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的“礼治”、老子的“无为”、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子的“法治”不正贯穿了中国的历史,至今仍然延用么?社会的进步没有缺少史人的指导,社会的复杂关系,人类的微妙情感其实也正是恪守了“礼治”“兼爱”等各种育人的原理,而当代人很多的将社会的各种丑陋现象上溯为前人留下的弊病,对各种文化大肆的抨击和批判,而我们不能遗忘的历史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孔子的严重的批判,认为孔子没有民主,没有科学,从而彻底的去否定孔子,这在历史的进化过程中,不能不说是文化的摧残。
而纵然有了前车之鉴,我们却不能痛改前非,至今仍有人全盘否定中国的政治思想,认为那是历史遗留的垃圾,从而对西方的那一套所谓的文明极力的吹捧,这是怎样的一种心痛啊?纵观历史,中国被称为世界的文明古国,考究其政治经济文化,哪一样不是傲然璀璨?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更是犹如万古明灯,照亮后人为中华民族的民主、富强而奋斗。
中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读后感
中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读后感读完这本书啊,我就感觉像是跟着一位超级博学的导游,在时间的长河里穿梭,从先秦诸子一路走到晚清的思想家们。
先秦那时候可热闹了,诸子百家就像一群各怀绝技的武林高手,在思想的江湖里“大打出手”。
孔夫子站在那儿,温文尔雅地讲着“仁”,那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理想境界,就像给混乱的社会开了一剂温柔的药方,希望大家都能当个好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
墨家呢,他们就像一群充满热血的侠义之士,讲“兼爱”“非攻”,感觉就是在呼吁大家放下争斗,一起爱来爱去的,多和谐。
道家又不一样了,老子和庄子就像两个看透尘世的隐士,说“无为而治”,仿佛在告诉统治者们,别瞎折腾,让大自然和老百姓自己按照规律发展就好,这种思想就像是给忙碌又混乱的政治生活泼了一盆凉水,让人冷静下来。
然后到了汉朝,董仲舒这个“思想魔法师”把儒家思想和阴阳五行等杂七杂八的东西揉在一起,弄出了个适应大一统王朝的新思想体系。
这就像是给儒家思想穿上了一身华丽的新衣服,让它登上了政治思想舞台的C位,而且一坐就是好多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朝代都有不同的思想闪光点。
不过有时候也觉得那些思想家们挺不容易的,要在封建王朝的大框架下,努力地给统治者出主意,又想让老百姓过得好点。
就像走钢丝一样,一边得讨好上面,一边还得顾着下面的人。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政治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以前我觉得古代的政治思想可能就是一些干巴巴的教条,但是萧公权先生这么一梳理,我才发现每一种思想背后都有当时社会的影子,就像镜子一样反映着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比如说在乱世的时候,法家思想可能就比较受重视,因为需要严刑峻法来稳定社会秩序;而在太平盛世,儒家的那种道德教化的思想就更流行,用来维护社会的和谐。
而且啊,我还发现中国的政治思想有着很强的传承性。
后代的思想家往往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思考,虽然有时候会批判前人的观点,但也都是在那个思想脉络里的一种发展。
研读《中国政治思想史》有感
研读《中国政治思想史》有感书为政治思想史,正如其序言,所说。
一部政治思想史,不仅在于记录各种言论与历史片断,更在于通过重述政治及政治思想的变迁,获得深刻的政治洞察与在思想领悟。
从书中可见其精神脉络。
但相应的是,由于想要展示政治思想的变迁,加上作者中文系的出身,使得它在思想上的描述有些凌乱了。
也未尝不是一种特色。
并非一味地按照朝代介绍其主要人物的主要思想。
通过政治变迁的脉络,来时刻反思如何拥有现代化的政治。
反思历史上哪些事件和时间节点是具有现代性政治的。
我们的政治从远古开始,久远的几位有名的帝皇,留给我们的政治观念并不多。
但其中可知的是:为天下,公事,比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当然,此时的天下含义仍尤其的狭隘。
但从起流传的精神可以看出古典政治的风范。
黄帝推崇黄老之术,此为君面南墙之术。
此时的道术指的是统治之术,也并非后世的老庄之学。
老庄的避世精神真正的流传是从魏晋时开始。
及至夏商周三代,可谓古典政治的开端。
此时中国的贵族。
书中一种观点讲得很好,君主对人民的维护来自于内心的怜悯,是那种天生的优越感带给他们的对下层人民的怜悯之心。
正是这种世代传承的高贵感,构成了贵族的精神和道德感和荣誉感。
我们今天一味地抨击贵族并不合适。
这种精神在西方社会里流传至今,构成了上层社会道德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中国,早已经消失不见。
自从蛮族入侵,蛮族政治的实行,我们的贵族精神彻底的失去了。
宋襄公遵守贵族的战场礼仪,在今天看来殊为可笑,早在春秋战国远去之后,就遭到了人的耻笑。
贵族精神的失落,也代表着古典政治的失落。
它本当有更好的传承或者更好的变化形式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空前繁荣的时期,影响至今天。
其思想根源皆可从此寻到。
这也是一个中国文明发展的转折点。
西周传统的礼仪社会,经过了一个大的战乱和更替,形成了法的社会管理体制。
及至秦一统天下。
走上了中央集权的道路,就已经无法回头了。
在一个广阔的平原地区,人数众多,又怎么能形成其他种类的政治体制呢?我们经历明清的政治落后难免会兴起探寻西方政治发展以及起源的想法。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后感外交班杨辉20110802963今天我终于狠下心来翻阅了萧公权先生的成名之作《中国政治思想史》。
萧先生洋洋洒洒,笔舞龙蛇,将上下中华文明中的政治思想百家进行了系统的概括论述,为质疑中华文明,低估中国古典政治思想的人们提供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由于个人见识浅薄,思想不够成熟,实在是不敢对本书评头论足。
感觉自己在这种著作简直是卑微至极。
初读本著作,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困惑。
换而言之,尽管萧公权先生的论述如此精辟,文采如此出众,我还是无法说服自己去完全信服本著作的观点。
以下是我初读本书前的困惑:中国存在真正的政治思想吗?倘若存在,中国政治思想真正开始于何时?对于困惑一,中国是否存在真正的政治思想?我个人是持肯定的态度。
何为政治思想,我个人认为便是为政治服务的系统化社会化的理论体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今天仍然得以存在,思想文化,特别是政治思想是功不可没的。
事实上,倘若以今天的民主,法治,人权观念去评估古代的政治思想,这是无稽之谈。
时代不同,社会基础相异,无从比较。
我知道今天很多人,特别是新生代,九零后,包括自己在内,都对中国古代政治是持一种不屑的态度。
这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今天中国已经是进入了政治现代化的时代,各种文化冲击,特别是西方的民主,法治,人权等等现代文明,政治文化的传入,很容易使人感觉到迷惘,困惑。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再去全盘接受祖先们留下的政治思想,更加不必去评头论足。
因为无论如何,中国政治历史悠久,中华政治体系尽管朝代更迭频繁,却不会影响到中国政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既然中国政治思想是存在的,那到底其是于何时形成的,就成为了下一个值得考究的问题。
我自己是对孔子,孟子,庄子等等是持怀疑态度的。
我无法说服自己去相信论语就是孔子的理论集成,我甚至不能相信书中关于孔子或者孟子,庄子等人的身世,成长历程诸如此类的论述。
尽管我国的历史记载很丰富,但相关著述也是汗牛充栋,纷繁复杂,甚至有些是无从考究的。
中国政治思想史笔记
如何理解周公的政治思想是重在调节?周公政治思想以注重调节为特色。
表现在①对传统天命观修正;周公根据周初形势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1、他提出了“惟命不于常”,即上天所赐予的“大命”不是恒定的,而是不变的。
2,、周公提出天根据德行“求民主”。
民主即民之主,就是君主,周公认为,君主是由天选定的,选择的标准是德行。
3、周公主张以民情见天命。
即上天的意志可以通过民情表达出来,通过体察民情可以变的传统观念,认为天命的存废取决于统治者是否有德,从而成功地为西周政权的政治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周公的思想代表了早期政治家对于政治兴废,社会变革的规律性认识。
②施政指导思想:“惟命不于常”意味着任何已经得到了天之大命的人都可能失去天命的眷顾,因而当政者要有一定的政治危机。
这实际上提出了推行治国的积极政策,以及改善政治状况的必要性。
周公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有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等等。
在周公的诸多施政思想中,最重要和最价值的是保民与慎刑罚。
保民:就是处理好统治者与民的关系。
慎刑罚:意为要刑罚适当。
慎刑罚要点有三:要根据成法成典用刑,不能随心所欲;用刑时要考虑犯罪者态度。
施用刑罚根本目的是惩恶扬善,维护正常统治秩序。
所以用刑要出于善心,判决罪犯要慎重。
周公根据周初的形势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提出了德的思想。
主张按照德的要求,敬天、敬祖、明德、保民、慎罚,调节处理好统治者与民、与天的关系,以上得天助,下得民和,最终确保周朝统治的长期延续。
儒家学派政治思想有哪些基本特征?1、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以重道德、讲礼仁为特色,注重的是政治秩序,着眼于从整体上调节社会关系。
总之,儒家学派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有三个方面:第一,尊崇先王之道。
第二、崇尚礼仪。
政策原则倾向于人治,德治。
第三,尊崇孔子。
2、儒家学派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体现为:①礼治与正名。
礼治是儒家学派的主要政治主张之一。
礼治儒家政治思想所倡导的礼,其在本质上强调尊卑上下有序的等级原则,礼治的核心就是用等级规范来调整社会政治关系,约束人的行为。
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读后感
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读后感哎呀,说起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我可真是有点话要说。
这书啊,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不过说实话,一开始我还真没打算看,毕竟政治思想史听起来就挺枯燥的。
但你知道的,有时候人就是得逼自己一把,不是吗?我记得那天,阳光正好,我坐在咖啡馆的角落里,手里拿着这本书,心里想着:“好吧,今天就让我来挑战一下自己。
”我翻开书,第一页,第二页,慢慢地,我发现这书其实挺有意思的。
萧公权先生真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把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政治思想,用大白话讲得活灵活现。
比如说,他讲到孔子的时候,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而是说孔子就像个老邻居,总是喜欢在街头巷尾跟人聊天,讲些做人的道理。
这种描述,让我一下子就觉得孔子这人挺亲切的,不再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形象。
再比如,他谈到孟子的时候,也不是那种“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而是说孟子就像个倔强的老头,总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哪怕别人不理解。
这种描述,让我对孟子的印象一下子鲜活起来,觉得他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书里还讲了很多其他的思想家,比如老子、庄子、韩非子等等,每个人物都被萧公权先生描绘得栩栩如生。
我读着读着,就感觉自己好像穿越了时空,跟他们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听他们辩论,看他们争论。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萧公权先生在书里提到了一个细节,他说老子出关的时候,守关的士兵问他:“你要去哪里?”老子回答:“我要去远方。
”士兵又问:“远方是哪里?”老子说:“我不知道,但我要去。
”这个细节,让我对老子的哲学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的那种超脱和对未知的探索,真的很打动我。
读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
我开始意识到,政治思想史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它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就像萧公权先生说的,这些思想家们,他们的思想穿越了千年,依然在今天发挥着作用。
所以,如果你问我《中国政治思想史》这本书怎么样,我会说,它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是一次心灵的对话。
中国政治思想史笔记
中国政治思想史笔记绪论几个概念及学科定位一、政治思想内涵(政治学定义)1、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心理和精神的反映,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总称。
政治文化包括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方面。
政治心理是表层、感性方面的,指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表现的一种心理反映,最直接的包括认知、情感、兴趣、愿望、信念等。
政治心理的特征:自发性、个体差异性、是一种潜在的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在较长时间内具有稳定性。
2、政治思想内涵(1)含义: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和,包含着政治认识、政治判断、政治标准。
(2)特征:是阶级政治的要求;是理性思维的产物;相对独立性。
(3)结构A内容结构关于对人的研究:人的本性本质的研究(属性);对人需求的研究(利益需求、精神需求、自然和社会属性需求);对人的社会过程的研究。
对人存在的政治体系的研究:对政治体系产生的研究(政治生活的起源、政治权力的来源);对政治权力及其组织结构的研究;对政治过程的研究。
对政治发展的研究:政治变迁的原因;政治理想;政治方式、途径。
B思维结构对政治现实的事实判断和描述;对政治现实的因果分析;对政治现实的价值判断。
C理论层次单一性的政治理论;专门性的政治理论;综合性的政治理论。
D政治思想的类型从政治思想的历史演进和发展上,有古代的、近代的、当代的……从思维结构和研究方法上,分为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二、中国政治思想学位定位1、研究对象(1)中国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政治哲学与伦理政治的紧密结合;(2)研究对象:哲学基础—天人合一、理论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治平”学说。
2、中国政治思想的文化模式:和谐文化模式(1)人际和谐,三大和谐的基础,是关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原则,有序、友爱、真诚;(2)群体和谐,三大和谐的核心,探讨国家、社会对人民的关系,爱民、尊民,人民也要爱国,维护国家的利益等;(3)天人和谐,三大和谐的最高境界。
中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读后感
中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读后感刚开始读的时候,心里还有点打鼓,这书听起来就很“学术”,会不会读起来像啃干巴巴的馒头一样难受呢?没想到,读进去之后发现别有洞天。
书中那些古代思想家们就像一个个鲜活的人站在我面前。
孔子就像一个特别执着的老夫子,到处传播他的“仁政”思想,感觉他就是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者,一心想着怎么让国君实行善政,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他的那套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论,以前觉得有点刻板,可在萧公权先生的解读下,好像也能理解这是孔子为了构建一个有序社会的一种努力。
然后是法家的那些人物,他们就像是一群很务实的“改革派”。
商鞅变法那劲头,感觉就是一个猛人,想着用严厉的法律来迅速让国家强大起来。
他们眼里,规则就是要强硬,这样才能让大家听话,国家才能高效运转。
不过也有点像那种很严厉的班主任,虽然学生成绩可能会变好,但大家在他面前都小心翼翼的。
读到后来,我发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就像一场热闹的接力赛。
每个学派都接过前一棒,然后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加上自己的想法再跑一段。
而且这些思想之间还经常互相吵架、互相融合。
就像儒家和法家,一开始感觉水火不容,儒家讲究道德感化,法家讲究严刑峻法。
可是到了后来,汉朝的时候不就搞了个“外儒内法”嘛,这就像是把两个风格完全不同的衣服给缝一块儿了,还穿出了新花样。
萧公权先生写这本书的方式也特别棒。
他不是干巴巴地罗列这些思想,而是把它们放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
就像看电影一样,先给你展示一下那个时代的大舞台,什么诸侯混战啦,老百姓生活困苦啦,然后再让这些思想家们登场。
这样一下子就能明白为啥他们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了。
读完这本书,我就像一个在古代政治思想大观园里逛了一圈的游客。
我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也看到了他们的局限。
有时候我就想,要是能把古代这些好的思想,像“民本”思想之类的,和现代的一些理念好好融合融合,说不定能创造出更适合咱们中国的发展模式呢。
而且,了解了这些思想的发展脉络,再看现在的一些社会现象,就好像有了一种从历史深处照过来的光,能让我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和思考,而不是只看表面的热闹。
《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考研笔记
中国政治思想史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了解)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定位(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1.关于政治哲学问题就中国先秦的政治思想理论看,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浑然为一体。
天人合一是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政治思想系统。
在《大学》中作了精辟论述。
2.关于社会模式的理论(又可称之为理想国的理论)社会模式思想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思想,虽有密切的关系,但范围不同,两者不是一回事。
社会模式或理想国理论是关于社会总体结构与相互关系的理论或设计,它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政治思想史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就先秦情况看,这一类的论述是相当丰富的,许多有关的思想和设计别开生面,耐人寻味。
孔子的“有道”之世的模式,老子关于“小国寡民”的设想,庄子的“至德之世”、“无何有之乡”的幻境,孟子的王道世界,《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境界,荀子的“王制”社会,农家人人劳动、自食其力,不分君臣的美境,杨朱童子牧羊式的田园生活,等等,都属于理想国范围内的课题。
研究和分析社会模式思想和理论,应该是政治思想史重要内容之一。
3.治国的方略和政策国家和法与治国方略和政策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又有区别。
我们从先秦政治思想中不难发现,一些人在国家组织体系和法律规定上并没有什么原则区分,但在治国方略和具体政策上却有明显的不同,甚至形成水火之势。
4.伦理道德问题不过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有些派别把伦理道德政治化,这一点在儒家那里表现得十分突出。
关于政治实施理论以及政治权术理论也应是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内容。
进行政治决策以及如何把政策、政治规定和各种行政措施付诸实现,这是政治思想家们经常讨论的问题,比如关于进谏、纳谏、庭议、兼听、独断、考课、监察等等,都属于这方面的问题。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化模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乃以人文化成天下。
文化整合的过程就形成了具有一定价值取向的文化模式。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版)考研笔记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学科的研究方法论,是研究一个学科的科学方法,为研究一个学科提供整体性思维和基本原则,主要揭示一个学科的科学性质、基本规律、文化蕴涵以及学术前沿等。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主要讲四个问题:(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定位研究一个学科,首先必须对这个学科的科学性进行明确的定位,这是研究的前提,确立科学定位在研究方法论中属于科学性分析的前提研究。
(2)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作为思想发展史,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科学地分析其发展规律,是研究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发展历程在研究方法论中属于规律分析的发展研究。
(3)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化体系作为文化科学研究,不能停留在表面,应该揭示其深层次的文化底蕴,阐发文化体系在研究方法论中属于底蕴分析的深入研究。
(4)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术创新研究思想史不能局限于历史研究,应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创新,这样才能更具生机和活力,具有前沿性。
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定位(来源https:///BoVJDuXm)学科定位是对一个学科的科学性给予明确的评价,也是进行学科研究的前提。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定位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中国政治思想史主要阐述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以及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它作为一门学科,是具备科学体系的,具有思想的联系性和整体性。
具体地讲,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历史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思想联系、价值取向、历史局限等问题。
2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定位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政治思想史是受和谐文化模式制约而展现的思想进程,追求和谐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的基本轨迹,和谐文化模式构成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精髓。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化模式可以概括为和谐文化模式,即以人际和谐为基础,进而实现群体和谐,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理想目标,经过文化整合过程,从而形成了基本的文化模式。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后感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一本让我眼界大开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这本书给我展示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流派。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代表了不同的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政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其次,我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书中介绍了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中国政治思想的变革历程。
封建时代的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社会秩序、君主专制和道德伦理。
而近代以来,西方思想的传入和中国社会的变革使得中国政治思想也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如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思想逐渐在中国得到关注和传播。
这些思想的交流和融合,为中国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最后,我认识到中国政治思想与中国历史的密切关系。
中国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历史的背景和社会变革。
每一个时代的政治思想都受到了历史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与矛盾。
通过对中国政治思想的研究,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政治思想与历史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中国未来的启示和借鉴。
总的来说,读完中国政治思想史让我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中国政治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政治思想与历史的相互关系,以及政治思想的发展趋势和动力。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我对中国政治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的阅读无疑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和启迪。
中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读后感
中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有点犯嘀咕,想着这会不会是那种干巴巴、充满学术术语,让人看几页就想打瞌睡的书呢?还真不是。
萧公权先生就像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老伯伯,他把那些古老又深奥的政治思想,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呈现出来。
读着读着,我发现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得很呐。
从先秦诸子百家开始,就像一场超级大辩论,儒家倡导的“仁政”,感觉就像给政治披上了一件温暖的外套,充满了人文关怀,统治者要是能按照这个来,那简直就是大家心中的理想君主。
可是道家呢,又有点“仙风道骨”,主张无为而治,好像在说:“你们都别瞎折腾,让世界按照自然的规律走就好了。
”这就好比是在一群积极分子当中的那个淡定哥,别有一番风味。
再往后看,法家就像是严厉的教导主任,提出以法治国,规章制度必须严格执行,谁要是不听话,那就得挨板子。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乱世之中,就像是一把利刃,能够快速地让国家建立起秩序。
这把利刃要是用得不好,也容易伤着自己。
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的朝代又有不同的思想侧重。
有时候是儒家思想占据主导,整个社会就像被儒家的“礼”给包裹起来一样,大家都规规矩矩的。
但是呢,在实际的政治操作中,又不可能完全只依靠一种思想,往往是几种思想互相交融、互相博弈。
这本书还让我深刻地感觉到,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家们可真是绞尽脑汁啊。
他们想要构建一个完美的政治体系,让国家繁荣昌盛,让百姓安居乐业。
他们在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对社会的观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想法。
虽然有些想法在现在看来可能有点过时或者不太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但是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那可都是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点子。
读完这本书,我也会时不时地想,如果我能穿越回古代,和这些思想家们来一场对话,那该多有趣啊。
我肯定要问问孔子,他老人家的“仁政”到底要怎么具体实施才能让那些贪心的君主们真正听进去;我还要问问韩非,他的严刑峻法有没有想过可能会让老百姓太害怕而失去活力呢?。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后感《中国政治思想史》全书五编二十五章,七十余万字,内容范围自先秦至孙中山。
萧氏于绪论中提出中国政治思想史两种划分的标准:“思想演变之大势”与“思想之历史背景”。
他首先否定了西方学者对于中国政治思想的停滞论,并按“思想演变之大势”将政治思想史分为四个阶段:“创造时期”(自孔子降生至秦始皇统一,即所谓先秦时代)、“因袭时期”(自秦汉至宋元)、“转变时期”(自明初至清末)、“成熟时期”(自三民主义之成立至1940年本书完稿时)。
对于政治思想创造于晚周、先秦之时的原因,萧公权先生认为是两大主因:“社会组织之迅速变迁,与伟大思想家之适生其会而已。
”同时,萧氏亦指出“假使社会之进化甚速,政治之变革甚剧,则环境既殊,问题迭起,思想与之共变,亦能日新月异,与时消息。
不必得永久可用之真理,而自有继续不断之进步。
”但这里的疑问便是:为何吾国政治思想在萧氏所谓的“创造时期”之后的二千余年间便没有了“再创造”呢?而只是“因袭”、“转变”呢?萧公权先生对此也是有回答的,他认为是由于吾国政治思想一个异于西方的特点——“重实际而不尚玄理”——以及“由秦汉至明清二千余年之中,君统无改,社会少变。
”那这两者的原因又何在呢?萧氏并未作具体解答,只是一笔带过。
在我看来,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正因秦开创的君主(或皇帝)专制统一,而使得自秦以后的政论都是以专制政体和君道为中心的治术,更偏实际致用。
萧公权先生认为,孔子所提出的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政理和治术,但秦统一后的政治思想则绝大数为治术了。
但更为重要的是“君统无改,社会少变”的原因,此可称为中国历史的第一等大问题,我深感若无陈寅恪、钱宾四、何炳棣等历史大师之学识,绝不足以论之,更遑论我等学识尚浅的学子。
然冯芝生先师有云:“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以我所学,试提出其中一个原因的话,便是:科举制度及其产生的士绅阶层。
因为这个科举制度是打通了政府与社会的一条路,使得民众有自下向上流动的空间,更为依附和尊奉王朝统治。
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读后感
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这会不会是那种超级枯燥,看几页就能让人呼呼大睡的学术专著呢?事实证明我小瞧它了。
萧公权先生就像是一个超级厉害的导游,带着我在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丛林里穿梭。
一会儿是孔子那充满仁爱和秩序的儒家世界,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秩序井然的大家庭,大家都彬彬有礼,互相尊重,孔子就像那个智慧的大家长,告诉你怎么做人、怎么治国。
再一会儿又到了老子那玄之又玄的道家天地,就像进入了一个云雾缭绕的仙境,“无为而治”这个概念就像一阵清风,吹得我晕乎乎的,又觉得特别有深意,原来不瞎折腾也是一种治国的高招呢。
读着读着,我发现这本书可不仅仅是在罗列各个思想家的观点,那简直是一场场激烈的思想辩论赛。
就拿儒家和法家来说吧,儒家讲道德感化,就像用温暖的阳光慢慢融化冰块;法家则是挥舞着严厉的律法宝剑,像是秋风扫落叶一样,要快速地建立起社会秩序。
萧公权先生把这两种思想的碰撞和交锋描写得就像武林高手过招,让我看得热血沸腾,一会儿觉得儒家的方法好温柔、好人性化,一会儿又觉得法家在乱世中好像更能迅速起效。
而且,萧公权先生在讲述这些思想的时候,还巧妙地把它们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
这就好比看电影的时候,你不仅看到了主角们的精彩表演,还看到了整个舞台的布置、灯光效果,一下子就明白了他们为什么这么演。
比如说在讲汉朝董仲舒的思想时,就提到了当时大一统的政治需求,董仲舒把儒家思想进行改造,让它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就像是给儒家思想穿上了一身华丽的政治礼服,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思想也是随着时代的需求不断变装的啊。
不过呢,这本书也有点小“调皮”,因为它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了。
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在知识海洋里快要溺水的人,拼命地划水想跟上萧公权先生的节奏。
那些密密麻麻的论述和引用的文献,就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我眼前跳来跳去,搞得我有点眼花缭乱。
但是呢,当我好不容易把一个章节读懂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就像是征服了一座小山丘,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中国政治思想史 读书笔记.doc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书笔记《中国政治思想史》作者:萧公权阅读时间:2015年10月《中国政治思想史》是萧公权先生的代表作品,所取政治文献的研究资料上自晚周,下迄辛亥革命,全文所论及古今学者六十余人,文献资料相当丰富。
此书给我印象深刻是是第二章,第二章介绍了我们所熟悉的孔子的身世和他所处时代以及他的思想。
第一节介绍了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曾经编修《诗》、《书》,订正《礼》《乐》,序写《周易》,撰写《春秋》。
并且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从周与正名是由第一节略述作为铺垫,第二节开始加较详之论述。
从周是孔子政治思想的起点。
也就是恢复周朝礼治,而恢复周礼首要的一条就是正名。
他明确表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而正名是孔子实行从周思想的具体主张。
所谓正名,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自己的等级名分尽义务,作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作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作父亲的要像父的样子,作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总之,正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环节。
第三节说的便是仁爱。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以德治人",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统治阶级以博爱的心去对待百姓。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
第四节讲的是德、礼、政、刑,它们是封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主要方法,最早由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
孔子认为政刑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德治、教化才是根本的治国方法,他首先提出重德轻刑、以德去刑的主张。
苛政猛于虎,只有德治、教化的治国方法才是治国的根本。
中国政治思想史 读书笔记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书笔记《中国政治思想史》作者:萧公权阅读时间:2015年10月《中国政治思想史》是萧公权先生的代表作品,所取政治文献的研究资料上自晚周,下迄辛亥革命,全文所论及古今学者六十余人,文献资料相当丰富。
此书给我印象深刻是是第二章,第二章介绍了我们所熟悉的孔子的身世和他所处时代以及他的思想。
第一节介绍了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曾经编修《诗》、《书》,订正《礼》《乐》,序写《周易》,撰写《春秋》。
并且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从周与正名是由第一节略述作为铺垫,第二节开始加较详之论述。
从周是孔子政治思想的起点。
也就是恢复周朝礼治,而恢复周礼首要的一条就是正名。
他明确表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而正名是孔子实行从周思想的具体主张。
所谓正名,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自己的等级名分尽义务,作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作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作父亲的要像父的样子,作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总之,正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环节。
第三节说的便是仁爱。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以德治人",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统治阶级以博爱的心去对待百姓。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
第四节讲的是德、礼、政、刑,它们是封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主要方法,最早由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
孔子认为政刑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德治、教化才是根本的治国方法,他首先提出重德轻刑、以德去刑的主张。
苛政猛于虎,只有德治、教化的治国方法才是治国的根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政治思想,不过是这政治或者说王权或君权如何产生,又如何运转的——运转当然是你制定什么样的政策还有法律治理或是统治这个国家(天下),说具体一点就是治理或统治这个天下的芸芸众生。
就前者而言,就是先分封天下的分封建制,这个政治制度是如何实现的,同时又是如何运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帝国制(皇帝制,秦以后)也就是这郡县制是如何建设的,又是怎样运转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同时这个帝国制又是怎样的治理国家的——儒教立于思想纲常,法律立于国家制度外予以规范。
至于到了近代西学东进,一套政治思想(共和、民主、法治)进入中国,冲击中国的政治体制,却引发不断的政治变故,最后还是强权政治那一套管用,中国的政治体制以一套新的意识形态为精神纽带,建立党国一体的政治体制,进而达成了国家的秩序与稳定,而后开始了治国的一些列现代化的经济政策——工业化的生产力加计划经济的生产方式,最后在强权的支配下通过改革开放达成市场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政策,至于法律那当然是要适应这个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型需要,可因为这个党国体制的存在,法律作用的上升十分缓慢,且还要受制于权力的支配。
就那个先秦古代分封制时代,中国基于游牧还有渔猎经济转向,人民确立了因地而居的小农生产方式,这就出现农耕经济基础上的分封制的治理如何进行的,虽然政治上以分封确立了,但国强与民富如何实现,换之于政治上如何治理了,这时各类治国思想应时而生,什么农家、儒家、道家、兵家、阴阳家、墨家,它们共同回答的问题是,国家如何不打仗,国家如何强盛。
经过春秋、战国大混战,国家统一于帝国政治的秦朝了,这国家这么大如何不乱就是永保秩序与统一,还有这个政治与人民的关系如何处理,就是当时最大的政治了,于是废除封建成了历史的选项,这靠法家的思想,但法家太过猛烈,秦朝二世而亡,刘邦得天下处理与人民的关系,采取黄老思想无为治国,国力大增,可分封形成的政治紧张出现了,只好在汉武帝时彻底铲除。
正好,边患的问题突出了,是安抚还是剿灭,汉武帝有了财力,也有了政治统一,无力剿灭成了既定国策,可过度消费民力,导致社会矛盾异常紧张,他汉武帝晚年不得不反省了。
以后的中国历史,就是在庞大的帝国(人多、疆域大)、农耕生产力与生产方式、与民族关系、如何确保帝国政治行王道、去霸道、有序运行上面提出自己的政治思想与主张了,不过时代的具体背景不同,这政治思想的具体内容存在差异,如宋朝商业发达、文化发达,莫不与帝国的开国者赵匡胤扬文息武直接相关,但恰恰又碰到了一个或几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建国与宋对抗,于是如何处理与辽金西夏的关系成为极重要的国策,这个政治思想就要体现了。
至于明清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各自运行了两百多年,主要的任务是处理内政,国家的政治思想早已在前人的不断总结中日渐成熟,没有了创新,也就只好支配这个帝国政治与农耕经济互为表里的运行,只有外族更先进的经济生产方式与生产力的冲击爆发出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思想了——梁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