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化学教学与教材新理念的几点看法

合集下载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

仅仅 是传授知 识 . 授学 习技 巧 . 高解题 能 讲 提 力 . 重要的是让学生 由单一的接受性学 习方 更 式转 变为主动性的学习方式 . 掌握科学 的学习 方法 , 形成主动学习 、 自我提高 的能力 ; 通过探 究 性学习 、 与性学 习 、 参 体验 性学 习和合 作性 学 习. 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 . 新 课标理念 的落实 ,促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 、 过 程与方法 、 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 目 情 标方 面得 到发展 。因此 , 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 活动 不 同于传统 的课 堂教学 . 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 在新课程理 念指 导下发生变化 . 而学生 的学习 方式 的改变则是体现新课改理念的突破 口
( 责编 张晶Leabharlann 晶) 动参与 、 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课堂活动中 , 师 生互动 . 生生交 往 . 多方交流 , 成为教学方式改 革的重要 内容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 动 .教师 的教 和学 生的学是有机的统一体 . 这 种活动与统一的实质是师生的交流 堂活动 课 的主体是学 生 .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 用. 促进学生之 间的交 流与合作 主动参与就 是要 引导学生参 与教学 的整个 过程 .主动思 考, 主动发表 自己的见解。合作学习是交往 的 种重要方式 .它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 学 生之间的有效结合 . 是学习方式 的进步 。 因此 . 我在课堂上根据学 生的成绩 . 每四人为一个学 习小组 , 每组 当中化 学成绩分为好 、 差 三个 中、 层次 . 合作学 习时让 他们能够互相帮助 组建 的合作小组 .成 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例如 . 在利用元素周期 表中的第三周期元素分 析总结同周期金属性非金 属性 递变规律 . 我便 尝试 了小组合作 : 师对本 章的教学内容进行 教 提示 . 有针对性 地进行讲 解 。 后让各 小组根 然 据教材内容设计方案 . 设计过 程中要体现集体 的智慧 . 最后 由各 组选派代 表进行 交流 . 其他 成员可 以补充 .在小组 成员各抒 己见 的基础 上. 教师引导学生归 纳。 学生设计 问题 主要有 : ①利用钠、 铝与冷水反应证明钠比镁、 镁、 铝金

一个青年教师对新课程化学教材使用后反思感悟

一个青年教师对新课程化学教材使用后反思感悟

一个青年教师对新课程化学教材使用后的反思感悟摘要:我在对使用人教版新课程化学教材后,认为新课程教材在内容编排体系、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素养的形成等方面都颇有独到之处。

新课程对教师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广阔空间。

关键词:新课程教材内容体系自主学习科学素养创造性我是个刚走上讲台的青年化学教师,使用新课程必修1和必修2近一年,结合教材使用过程中的切身体会,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品味新教材教学过程中的点滴,再次全面认识新课程教材。

一、新课程“新”在何处1.新课程教材理念新新课程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而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必须强调其基础性。

从必修模块自身的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

2.新课程教材内容生活化新课程教材内容选材上都是从身边的化学知识入手,教材中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冷冰冰的化学知识活跃起来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切实感受到化学知识原来就存在于身边,而且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如我在“铁及其化合物”学习中,让学生分析耳熟能详的电视广告语“vc和铁搭档”的科学道理;在“葡萄糖”学习中,引用“三精葡萄糖酸钙”让学生更易接受葡萄糖酸。

3.新课程内容体现出层次性像电解质这个概念,在必修中有,在选修中也有;同分异构在必修中有,在选修中也有。

这些实际上都反映了核心知识在整个高中化学新课程中是螺旋上升的,体现出“层次性”。

4.新课程教材章节标题的名称新颖,让学生有亲切感比如选取的几个章节标题:“认识化学科学”“从实验学化学”“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从矿物到基本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乙醇和乙酸”。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反思
学 1 1 羁0年 1 2 第期 1
制 约 农 村 课 程 改 革
瓶 颈 ” 见 之我
张万 来 ( 肃 省庄 浪县 水洛 中学 7 4 0 ) 甘 4 6 0
二、 教学行为保守 。 改变不明显
静 改线 课在 静
摘要 : 化学教学的反思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情况, 教学反思
的 现状距离新课程的要求很远. 对此应该加强化学 教学的 反思: 教
多年 的“ 一纲统天 下” 的影 响下 . 多 众 农村教师仍然视教材为法宝 . 抱着“ 只
程中 . 教学 反思不仅体现在 一堂课后 的教学反思 . 而且表现
在对 自己整个教学行 为的反思 它对提高 教师 的教育能力 、
要把课 本讲明 白就行了” 的思想 . 视教 材为学生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的唯一 途径 殊不知 . 新课程倡导“ 一标 多本”

教 学观 念 陈 旧 。 观念转 变 不
反三” 他们游离于课标 要求的“ 大语 文教育观”教材多元 化” “ 的圈子之外
2课 堂练习设计 无创新 新课 程 .
到 位
1 . 传统教育观念存在 巨大的惯性 当前我市农村教师都是应试教育培养 起来 的 . 长期在应 试教育 环境下从 事 应试教育活动 他们其中一部分参加 过新课程 培训 . 新课程 的教育思 想 对 有一定 的了解 . 仍然不 自觉地 接受 但 着应试教育模式 的影响 。有少数教师
“ 教材不过是个例子” 目的在于“ 一 . 举
课堂教 学与新课 程倡导 的新观念 、 新 目标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究其原
因分析如下

提升专业化水 平有着 重要 的作用


化学教 学反思 的现状

化学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5篇

化学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5篇

化学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活动方案、演讲致辞、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activity plans, speeche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化学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5篇心得体会是对过去的反思,对未来的规划,是自我成长的不竭动力,通过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有条理地理解生命中的点滴变化,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化学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践行新理念,提升化学教学活力

践行新理念,提升化学教学活力
新的课程标准调整了教学的侧重点, 又以建议形式提 出
即状
总结法、 习总 结法 、 练 联想总结法、 回顾 总结法等。 总结性的
教学, 每节课后或每小单元进行必要 的总结 , 对提 高学生的 能力, 可达事半功倍 的作用 。 四、 知识型课 堂” 知识 、 力、 由“ 向“ 能 生活型课 堂” 转变 教师必须尊 重学 生的意愿 , 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 , 为他 们营造一个 宽松 、 和谐 、 民主、 融洽 的学 习环境 , 能把化学 不
现象, 出问题 , 提 研究 问题 、 解决 问题 , 总结知识和规律的能
指导下主动地 富有个性地 学习, 要善于设计运用各种教学手 段 ( 观察 、 如: 实验 、 电化教育、 参观等 ) 采 用多种 启发方 式 , ( 讲述、 如: 谈话、 提问、 讨论、 实验、 读书指导和各种各样的练 习等)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 , 培养学生掌握获取知识
了新的学习方式 , 比如 , 合作学 习、 探究学 习等 , 不仅是教学 思想 不同, 课堂形式和课堂秩序 的要求都有所不同。 教师在 多年 的教学实践中熟悉 了原来的课程 内容和教学步骤, 要实 现新课程标准所建议的学习方式 , 必须对 以往有所超 越。 就 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 的关系 , 注重培养学生的
丢弃 了,这些所谓先进 的课程理念就 只能是虚无的空 中楼 阁。 因此 , 践行新理念在具体 的教学活动 中要理性地实现几
个转 变。

方 法的全盘否定 。 科学地安排好教学 内容 , 需要教师 寻求更
有效 、 更灵活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 学生在较 短时间 使 内掌握较 多的知识, 能力提高得更快 。新课程改革 , 提倡转
变教师 的教学方式和 学生 的学 习方 式。 因此, 教师要根据具 体情况 , 采用灵活 的教法 , 不拘一格, 凡是达到 目的快 的方 法, 便是好方法 。 传统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在长期 的教学

新课程理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转变

新课程理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转变

新课程理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转变21世纪是个发展的时代,挑战的时代,是一个以创新人才为主要竞争力的时代。

因此,我国全面贯彻新时期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中华民族实现她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个教师都要经受新课程的洗礼。

随着不断地学习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实践尝试,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初步的理解。

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我认为新课程理念在化学中的体现是建立绿色化学的理念,以及节约、高效、安全、创新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科学探究不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中学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在实验教学方面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转变:1.从只注重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向培养实验思维能力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并重转变,改变以往为“教”设计实验变为“学”设计实验,使实验更好地配合学生的主动学习,打破以往教师垄断实验方案的设计向教师帮助、指导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转变。

例如,课本上关于氢氧化铁沉淀的制备,采用了反常规操作,但实际操作中,仍然很难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学生对此就提出了很多改进方案,从改进实验到设计实验,是一个过程,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失败中汲取营养从而实现由“学”到“用”的质变,同时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帮助,增强了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2.从只重视理论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转变,更加重视化学实验与生活、技术的联系,注重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课内学习转变为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模式,更适应开放式学习的需要。

由于个地区学校的基础条件不同,我们的化学实验教学也应当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浅谈新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浅谈新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既 重知 识 的获 得又 关注 科 学过 程 与方 法 的掌握 ,关注 科学 态 度情 感 与价 值 观 形成转 变 。 《 课标 》中 强调 的教 育观 念 为:教 师是 一个 咨询 者 、引导 者 、 帮助 者 和促 进者 。具体 为 引导 学 生进 行 自主学 习 、探 究学 习 和合 作学 习 ; 帮助 学 生 形成 终身 学 习 的意识 和 能力 ;引 导 学生像 科 学家 那 样去 探 究科 学 的真 谛 ,像 科 学家 那样 去探 究 体验 科 学的 发展 过程 ,像科 学 家那样 去学 习 科 学知 识 ;把 学生 看成 是 一个 个天 生 的探 究者 , 从而 培养 学 生 的科学 学 习 方法 和创 新 意识 :把课 堂看 成 是一种 师 生互 动交 流 、积 极探 讨 、共 同发 展 , 双 边活 动 的场所 :把课 堂看 成 是一 个学 生发 现 问题 、分 析 问题 、解 决 问题 , 构建 “ 知 识 与能 力 、过程 与 方法 、情感 态度 与 价值 观” 的场 所 。所 以高 中教 师 教学 的 目的 不只 是让 学 生掌 握摹 本 的知 识 结论 ,其 最 终 目的是 使学 生 将 学 到 的知 识迁 移 到新情 境 中 ,让 学生 学会 创造 性 地解 决 问题 ,以此来 提 高 学 生的 科学 素质 和 创新 能 力 。在平 时 的教 学课 程 中要 鼓励 学 生大 胆发 言 、 表 达 自 己的意 见 、 自己 的观念 ,培 养 起学 生 忠于 科学 、严 谨 求 实 自主 的学 习 态度 。使课 堂教 学 日益 呈现 学生 A主、知识 至 上的 现象 ,实行 由“ 知识 型 课 堂教 育 传播 到 “ 生命 ” 型 课 堂教 育 传播 的 转型 ,实 现 由传 统 的传 播知 识 的 教育 观 念 到现代 的 培养 人 的生命 价值 的教 育 理念 更新 。 2 其 次应 转变 教学 角 色 ,向综 合型 教师 发 展。 新 课程 强 调 :教 学是 教 与学 的交 往和 互 动 ,是师 生之 间的对 话 ,是 交 流 与知 识建 构 的活 动 。在 教 学过程 中师生 应相 互 沟通 、相 互 启发 、相 互 补 充 ,从 而 达成 共 识共 享共 进 ,真 正实 现教 学 相长 共 同发 展 。而作 为课 程 改 革 的参 与 者和 实施 者 ,就 需要教 师 实现 教学 角色 的转 变 。 第一 ,在新 课程 下是一种 平 等合作 的师生关 系 ,一种平 等对话 互动 的教 学过 程 。教师要 从学 生需求 出发 ,注重个 别指 导 ,了解和研 究不 同学生 的需 求及 其发 展 的可 能性 ,尽可 能地 满足每个 学生 的不 同需求 ,充分 尊重他 们的 个 性发展 。为 学生创 设 一个 民主平 等、和 谐融洽 、快 乐有序 的学 习环境 。 第 二 ,教 师是 学 生学 习 的组 织者 、 引导者 、 合作 者 。教 学过 程 是师 生 交 流 ,积 极互 动 ,共 同发 展 的过 程 。学 习活 动 以学 生为 主体 ,以学 生 为中

化学新教材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化学新教材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化学新教材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化学材培训研究心得体会范文我参加了区实验优质课暨初中化学材培训,听了毕笑谊、单玉凤、陈海燕三位老师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

面对新的课程体系和理念,化学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同时也需要培养和提高以下几种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需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首先,理解教材和驾驭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依据。

教师需要依据课程标准来用好教材。

只有全面领会新课程理念,从学科系统的角度出发,深入地钻研教材,才能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地向学生解释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方法,科学、正确地传授知识。

同时还要善于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灵活掌握和支配教材,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

其次,根据课程目标体系和教材内容选择教法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特点,依据学生情况及教学条件,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增强探究意识,强化探究实验教学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就要强化学生探究意识,开展探究性实验。

这对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课程目标之一。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焦点,也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标志。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

实现这一整合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技能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和效果。

最后,懂得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

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化学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需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为学生的研究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指导。

互联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库,其丰富的教学资料及信息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高中化学新课程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6篇)

高中化学新课程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6篇)

高中化学新课程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6篇)高中化学新课程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化学新课程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6篇)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化学新课程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1进入新课程已快一年,深切感受到新课程开设对我本人的冲击,现谈谈几点体会。

一、教材方面:优点是: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生动活泼,有多样性,注重能力和方法,重视联系生活生产实际。

问题是:课时紧,知识系统“散乱”,深广度难把握,实验探究难实施,许多原理概念过于简略,不利于学生预习自学。

例如:必修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显著变化:不再分“周期律前”“周期律后”元素,仅从生活—化学—社会—应用的角度编排,变化促发思考:元素化合物知识整体放在物质结构和周期律之前,引发:编者的用意是什么?每种元素及其化合物从原先的三周时间约9—12节课降到3—4节课,还要实现三维目标,对教学内容组织和处理怎么办?如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教材对概念原理知识覆盖全面,但同一概念原理在必修与选修中分层建构,转变了学生原有认识及其认识方式,但引发了如下困惑和思考:概念和原理形成的层级结构,在必修中对概念和原理的认识与迁移的“度”如何把握?二、教师方面:感受冲击力很强,还不能完全适应。

大统一的课程结构已被打破,教材受到冲击,逼迫我们教师不得不树立新的教材观,稳定不变的教学内容体系被替换,使我们要重新构建对化学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单一的教学方式受到挑战,使我们要学习多样化的化学教学方式和策略。

但对教材的不适应之处就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之处,值得珍惜和利用。

三、学生方面新课程进入后,我们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60%的学生反映学习负担加重。

约20%的学生有厌学情绪。

原因很多,以下几点较普遍1. 高中扩招,生源水平跨度特别大,部分学生根不上.2. 现行各种教辅材料的习题(包括教材课后练习),大多数含有过高要求的内容,学生做起来很困难..3. 为了使学生能做出一些习题,教师增加了一些额外的知识,也加重了学生负担.四、教学建议(1)面对现实,注意教学定位针对高中扩招,生源水平跨度特别大的实际情况, 教学要求上要层次分明,各课任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定位好教学目标,定位好教学内容,定位好教学深广度,定位好教学难度, 研读“课标”,大胆取舍,在确保双基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提高和发展。

九年级化学老师个人教学反思(六篇)

九年级化学老师个人教学反思(六篇)

九年级化学老师个人教学反思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给教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新的《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为化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

化学教学正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巨大的变化,广大的化学教师响应用心,他们认真理解新的化学课程观,学习新教材,逐渐树立起了新的化学教学观。

透过几个月的新课改实践,我们有许多体会和反思,现总结如下:一、对化学新教材的认识新教材用先进的化学科学知识充实了化学教材,加强了化学与人们关心的课题,如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等的融合与渗透,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心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构成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个性突出了以下几点:1、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资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探究过程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进行科学探究和构成科学的价值观。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透过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来实现的。

2、突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化学推进了现代社会的礼貌与进步,对人类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粮食危机、人类健康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带给了可能的途径。

新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地介绍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建设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为学生带给了他们比较熟悉的情境素材,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与兴趣,使学生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强化了实验的探究性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透过探究活动获得更多的实验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不再是简单的训练某个技能或验证某个知识。

同时新教材不再划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而是留有必须的空间让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

新理念下的化学教学

新理念下的化学教学
代 潮 流 相 适 应 的 具 有 创新 意 识 和 创 新能 力
的内容动 态化 , 以便 于 学 生 获 得 准 确 深 刻
的 直 观 感知 , 从而完成理性认识。 如 物 质 结
够学以致 用。 因此 , 在教学过程 中, 应 结 合 教学内容 的实际设计一部 分简单的 论题 ,
如《 水 体 的 污 染 及 防 治 Ⅸ 土 壤 PH值 的 测 定 》
满足于 “ 传道、 授业 、 解惑” 的观 念 已经 不能 机 的 模 拟 功 能 使 抽 象 的 内 容形 象 化 , 静 止 点 而 设计 习题 , 有 碍 学 生思 维 的 开 阔 , 不能 适 应 社 会 发 展 的 需要 , 教 师 必须 更 新 观念 , 不 断 提 高 自身 素 质 , 由教 书 匠向 “ 专 家学 者
全 新的 教育理念 : 力 图 把 知 识 的 传 授
与能力的培养 结合起来 , 把 打 基 础 与搞 课 题研 究结合起 来 : 主 张 以 学生 为 教 学 活动 的 主体 , 以提 高 自学能 力 为 本位 , 以培 养 刨
教学与科技接轨 , 使 学 生 的 视 野 与 思 维 得
以开阔 。
仅靠 书 本 中有 限 的 知 识 是 远 远 不 够 的 , 这
网, 设 计 和 完 成 实验 , 进 行社会调查 等 , 这 样就 可以充分 地调动学生 的主动性 , 在 完
1营造 情感氛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 : “ 我 们 认 为学 醒、 鼓舞 , 没 有 兴 奋的 情 绪 , 怎 么 能 激励 人 ;
有 的 反应 速 度 太 慢 , 学 生注 意 力 不 集 中 , 教 成 论 题 的 同 时 ,自身 的 综 合 能 力 也 在 不断

新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浅谈新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1 关注学生情感世界,实施有效化学教学高中学生承受着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他们非常渴望自己能够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

化学课程严谨、抽象,如果教师忽视学生内在的情感需求,就更容易助长这种压力。

因此,化学教学中构建和谐课堂氛围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化学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以高效的课堂教学和显著的教学成果,来缓解学生的学习和升学压力。

其次,要形成一种严肃认真的工作习惯:上课前必须精心设计好教案,教案中既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强调课堂教学的有序性。

在教学常规中,教师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高化学教学水平,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以高效的课堂教学,化解学生所承受的各种学习压力。

2 更新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化学教师要想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建立与学生的和谐关系,就必须树立这样的工作和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是教师的职责;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犯一点错、出一点格都是正常的。

所以教师应宽容地对待学生,正视学生的差异,采用诱导的方法改变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只有以学生为本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与信赖。

为了更好地调动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化学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学理念,顺应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构建和谐高效的化学课堂。

新课程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课程资源。

因为教材的缺憾与空白靠教师去圆满,教材的运用与开发靠教师去创造。

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通过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根据学情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进行重组、活用,使预设尽可能得到精彩的生成。

因为预设与生成都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预设高水平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的。

过分强调预设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单纯依靠开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预设,课堂教学则会变得无序、缺乏目标和计划,也不会有良好的生成效果。

关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新课标理念的思考

关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新课标理念的思考
交 际 活动
【 摘 要】 在新课标理念 下,初 中化 学课 堂 教学中 如何 来完成化 学课程 的培养 目 标 ,即使 学 生在 “ 知识 与技 能、过程与方 法、情感 态度与价 值观 ”三 维 目标都得到发展。本 文从课 堂教学 中 “ 三维 目标”之间的关系、课 堂教学 中 “ 三维 目标” 的制定、课 堂教 学中 “ 三维 目标”的落 实以及落 实 “ 三维” 目 标的教学策略的思考等四个方面进
么。 “ H ei s w a t c h i n g" I T. ”教师重视认知 目 标 的达成 , 无疑 “ 知识与技能 ”是化学课堂教学关 注的核心所 在,而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究化学知识 的形成 过程 以及探究过程 中学生能否获得体验和 感受 , 则往往被教师忽略。这样单一的培养 目标 , 不利 于学生 的全面发展 ,偏离 了社会 的发展对人 才的要求标准。 因此 。 对传统化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 使我们深刻地 意识到 ,要使化学教学真正适应素 质教育 的要求 ,焕发 出教学 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 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 目标 的要求 , 课 堂 教学要体现 “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 这三维 目 标, 并使之成为有机整体 , 这才是符合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课堂数学 中 “ 三维 目标 ”之间 的关系
①创 设学生 自主探 究的学 习情境。 ②创设学生 “ 质疑问难” 的学习情境 。③创设学 生积极 参与和动手实践的学习情景 。
3 . 情 感 态度 与 价 值 观 目标
的 落 实

①创设增 强学生 自 信 心的
1 .“ 知 识 与 技 能 ” 维度 既 是 教 学 目标 , 又是 学 习情境。在教学 中:一 是鼓 教 学 的 载体 励 学生树立远大理 想,产 生学

如何在新理念下指导中学化学教学——教学反思

如何在新理念下指导中学化学教学——教学反思


认识 。 二 、 究 新理 念 。探 索 新 的教 研 2知 识 由 线 到 面 . 养 学 生 纵 学 方 法 . 培 向 思 维 1由灌 输 式 教 学转 向互 动 交往 . 发 展 横 向 联 想 . 跃 了学 生 的 性 教 学 活 思 维 . 高 了学 生 的思 维 积 极 性 和 提 传 统 的教 学 方 式 . 师 较 多 地 教 灵 活 性 然 而耍 激 发 起 学 生 的思 维 把 引 导 学 生 寻 找 现 成 的 结 果 、 成 现 兴 趣 . 仅 在 横 向 上 产 生 联 想 足 不 的认 、 成 的答 案 等 视 为 教 学 过 仅 F现 够 的 . 要 积 极 引 导 学 生 向 纵 向深 程 的 主 耍 任 务 . 此 必 须 “ 堂 还 满 入 . 所 学 的 知 识 不 断 深 化 . 富 灌 ”学 生 机 械 性 的接 受 。 符 合新 使 丰 . 和 完 善 。针 对 一 些 问 题 , 答 时 更 课 程 理 念 的 教 学 方 式 应 该 “ 较 多 解 1

① 向含 有 02 oA“的 溶 液 .m l1
巾 . 加 入 含 有 O3 oO 一 N O .m l H 的 a H 溶液 , 生 沉淀多少克? 产 ② 若 加 人 含 有 06 I H一 . O 的 mo N O 溶 液 , 生 沉淀 多少 克 ? aH 产

H3 一
H 3
① Hc C ,—


C- -
cH ,
②H~H 3 二 H c , c一 l c一H c :,
在 实 施 横 向联 想 过 程 巾 . 不 并
H3S H3
足简单 的重 复 、 板 的模拟 , 廊 刻 而
以 实 验 事 实 为 基 石;挖 掘 事 物 的 差 =. l 异 性 和 复 杂 性 . 过 分 析 比较 全 面 通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的几点新理念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的几点新理念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的几点新理念化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连。

面对新课标,必须从思想上转变教育理念,以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转变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质疑,开展探究教学;规范做题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标签:探究创新兴趣善思质疑效率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材的设计更是符合了新课标的精神,增加了彩图、生动的卡通图片、有趣的课外小活动、亲切的问题设计,诸如“生活启示”、“请你尝试”、“交流讨论”等,密切联系生产与生活,使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生活中,生活离不开化学,进而增加了学习化学的动力。

面对新的挑战,化学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呢?作为一线教师,我根据实践经验拟订了几条新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效果甚佳。

一、从思想上更新教育理念在新课改初始阶段,一些教师不知从何下手进行新课教学,有人觉得多问学生几个问题、教学设计多样化就是课改,而讲课思路和方式还习惯于原来的教学经验和模式,只注重双基教学,不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习惯于按自己的意愿安排教学,很少思考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也很少思考这个问题如何讲使学生更易接受。

教师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学生,视教学为结论性知识的传授,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把化学教学搞成仅为少数学生的升学服务,大搞“题海战术”,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使学生负担过重,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没有考试的教育也是不全面的教育,显然也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

事实上,随着考试内容及考试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高分低能现象也在逐渐减少。

从这个意义讲,考试与素质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

其次,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也并不是“齐步走”、“一刀切”或“扯平拉齐”,要承认学生的客观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一要保障优秀学生的正常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二要提高中等学生的现有水平,鼓励他们赶超优等生;三要加大转变后进生的力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正常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下九年级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下九年级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入了新 的生机 , 给教 师迎来 了新 的发展 机遇。新 的《 九
年级化学课程标准》 为化学教学树立 了新理 念 , 出了 提 新要求 。化学教学正在随着课程改革 的不断深入 发生
的培养 , 并发 展学生 喜欢 、 赏化 学 的个性 。所 以 , 赞 可
利用新教材 中的学生 实验和研究 性课题 。多开展一些 有趣的小实验 , 以及家庭 小实验 , 化学 实验的教学 和活 动形式必须更多样 和多元 化 , 化学 实验 有助 于激发学
3 1 教 学前反思 , 高教 学预 测和分析 能力 在以往 . 提 的教学经验 中, 教师只注重课 后反思 , 忽视或不做 教学
前的反思 。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 自己的教案 及设计 思
路进行反思 , 不仅是 教 师对 自己教学 设计 的再次查 缺 补漏 、 吸收和 内化 的过程 , 是教 师关注 学生 , 更 体现 教 学“ 以学生为本” 这一理念的过程 。经过课前 的反思 与 调整 , 教学 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 生 , 更符合学生 的认 知 规律和心理特点 , 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 习的主体。 3 2 教 学 中反 思, 展教 学思路 . 拓 在 教学 中进 行 反
思, 即及 时、 自动地 在行 动过 程 中反 思 , 种反 思能使 这
教学高质高效 地进行 。课 堂教 学实 践 中, 教师 要时刻 关注学生的学 习过程 , 关注 所使 用 的方 法 和手段 以及
达到的效果 , 捕捉教学中的灵感 , 时调整设计思路 和 及
方法 , 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 佳。 3 3 教 学后反 思 , 高评 价水平 . 提 教学后 的反思——
生的科学 思维 , 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 培养学生 的科学

试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新理念

试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新理念

试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新理念彭蜀晋(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反映了新世纪我国基础化学教育的新思路和新理念,我们对这些新的理念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新理念1.把培养科学素养作为化学课程的教育价值中枢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这些新的理念可概括如下:①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科学素养;②激发学习兴趣,倡导探究学习;③扩展认识视野,理解化学与社会的联系;④促进学生发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可见,新课程的核心是强调培养科学素养,这与当今世界科学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向是吻合的。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所提出的“科学素养”包括一个人所具有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以及他在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能力、思维方式、乃至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认知、兴趣、态度、情感、价值观、精神等。

它反映着一个人所拥有的科学经验、科学本领、科学品质和科学行为。

因此,培养科学素养就是培养能理解科学技术并有进取精神的人和主动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去分析、探究和处理要解决的问题,并做出科学的判断、解释和结论。

所以,培养科学素养必然要成为化学教育课程革新的重要理念。

显然,这与过去仅以掌握知识的数量、基本技能来评价人的教育观是大不相同了,其培养的内涵更为充实、范围更为宽广,内容也更为丰富、多样了。

2.实施多维度的科学素养教育写在《标准》中的科学素养目标选取了六大要素,分别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部分,其特点是从观念、知识技能和做人、做事的素养上来框定的。

(1)知识与技能:这组科学素养教育目标的核心是把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培养科学素养的基本构成,有其新的特点:第一,重视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理解科学的本质,“突出化学与生活、社会和技术的密切联系,逐步认识和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二,扩展了化学技能的训练范围,不仅要训练实验技能,更要训练科学探究的技能、培养探究的能力。

对高中化学教育新理念的思考

对高中化学教育新理念的思考

二、 新课改对高中化 学教育所提出的要求 高 中化学新理念 中要求引导学生 自主地观察 自然 、研究化学 变化 , 通过亲身体验使他们对化学知识 更加敏锐 , 探索的兴趣更加
浓厚 , 并 H南此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及解决 问题 的创新能力 , 总 自然 、 有 效 激起 学 生 兴趣 的特 点 , 有助 于增 强 学 生 解 决 实 际 问题 的
平 的要 求 。 让学 生 发 挥 其 全 部 的潜 力 参 与 到 学 习 中去 , 培 养 他 们 在 内容 , 因此 要 运 用建 构 主 义 的 某些 观点 。 学 生 的 自 由创造 和求 真 务 生 活 中学 习 的习 惯 , 提 高 他 们 的实 践 能 力 和 综合 素 质 。
顷” 的 时 代 要 求 因而 高 中化 学 教 育 的重 点 应 是 培 养 学 生 综 合 能 2 . 新 教 学 策 略 ( 1 ) 以过 程 来促 转 变 教学过程集教学 观点 、 内容 、 日 的为 一 体 , 教育 观 融 合 在 教 学
力、 关注学牛健康成 长。这是对传统 高中化学教育的经验总结 , 也
认 知 日的也 难 以达 到 . .
( 2 ) 问题作为资源 问题在教育 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 它关系到教学的品质 、 学生 的创造力。问题是一种有着很大收益 的课程资源。 ( 3 ) 活动作为教学的基本形式
活 动 教 学 是 与课 堂 教 授 不 同 的一 种 教 学 方 式 ,具有 知识 还 原
预 示 着 新 一轮 教 育改 革 的 方 向 。
传 统 高 中化 学 教 育 的 根本 问题 在 于 :化 学 教学 脱 离 了学 生 生 过程之 中,教学 内容不仅仅包括 书本上的知识 ,还渗透 着科学态

高中化学新教材使用几点做法论文

高中化学新教材使用几点做法论文

高中化学新教材使用的几点做法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教材的实施者,也是研究者和开发者,作为一线教师深有体会。

课堂是实施新课改的阵地,而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如何使用好新教材,避免出现拿新书走老路的情况,这也是摆在教师面前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在几十年前就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灵活地使用教材,突出新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教学氛围,使师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那么,教师如何很好的使用新教材呢?下面本人就如何使用高中化学新教材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一、比较新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实验教材的版本比较多,作为一线教师应想方设法弄一点其他版本的教材和资料。

经常对比着看看,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适合学生,有利于学生潜能开发的材料。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选择。

我们应以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作为鉴别的依据。

选择出更能适合学生发展的教材,在比较中发现鲁科版和人教版教材的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能体现出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知识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宽阔性、灵活性等多种优秀品质,学生的多种潜能正真得到了伶俐尽致的发挥。

二、源于新教材,改进新教教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抱着这个理念,一线的教师要深入探究教材的精髓,不断地改进新教材,使课改更有意义,更有效果。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教材按循环扩展进行编排,有些知识出现重复、零乱的缺点,教师不应受制于教材、教参,应跳出教材、教参,教师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地调整,对教学内容做适当改变,便于进行任务型教学,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例如:我在讲必修i第二章《第二节电解质》时,把电解质、非电解质和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的讲解顺序做了适当调整。

略谈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体会(5篇)

略谈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体会(5篇)

略谈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体会(5篇)第一篇:略谈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体会略谈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体会摘要:新课程教学要求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探索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它是一门全新的学科,是科学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同时,初中化学教学又是学生接触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和基础阶段,因此,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能力关等,这样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初中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经验,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巧妙设计问题,引入学习目标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强烈的学习动机是由学生高层次的学习需要和成就感激发的。

在教学目标的引入上,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内涵,巧妙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有助于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弄好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质疑。

问题设计要在“巧”上下功夫,要有中心,有重点,有启发性、挑战性和研究性。

如在学习化学反应时,针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设计的探究性学习问题是:面粉可以爆炸吗?面粉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面粉可燃烧吗?等等。

在初中学生的常识中,面粉是不会燃烧和爆炸的,这种“违反常识”的问题,可以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二、注重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合作能力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所以要充分认识实验教学方法的质变,积极主动地搞好实验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化学教学与教材新理念的几点看法宋心琦(清华大学化学系100084)王晶黄儒兰(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1应当加强科学精神的教育这里所提的科学精神教育问题,主要指对教育科学和化学科学的主要精神的体会,以及在教材中是如何体现的问题。

在这里,首先着重提一下科学精神的问题。

20世纪不仅有着许多重大的科学技术成就,有些成就,如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已经深深地影响到整个世界,不但可以使得某些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地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信息共享的程度与速度也是空前的;而且可以使得某些有效行动或措施在极短的时限内达到全球高度协调一致。

伊拉克战争和这次全球性的SARS事件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但是,20世纪也是伪科学泛滥的时期,水变油、人体超常功能(如意念移物等)、假医假药、试管内就可以实现低温核聚变等伪科学信息也能够借助于各种传播手段,在极短的时间之内迅速地充斥于世界各种媒体之中。

20世纪80年代,伪科学事件曾经一度甚嚣尘上,影响面极广。

那个时期与各式各样的伪科学进行斗争的许多事例,大家应当仍留有印象。

这些事件所给予我们的最深刻的教训就是,如果只热衷于普及科学知识仍然不足以有效地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要使广大群众不仅具备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科学素养,并且同时具有分辨科学事件真伪的意识和初步能力,必须重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关于科学方法,本文将在后面结合探究性学习的问题谈到,这里着重谈一下什么是科学精神的问题。

所谓科学精神首先是由科学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

科学工作是一种追求深入全面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中一切过程或事物的探究性活动。

这类活动通常是由个人或人数有限的集体来完成的。

由于存在着无法避免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科学探究的结果或结论往往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主观片面性。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问题。

科学探究工作的持续发展,必须满足2个前提条件,一个是已有探究结果的真实性,这是知识具备积累性的前提之一;另一个是承认并坚信已有探究结果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

因为只有这样,由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完成的探究活动才具有互补性和延续性。

所以科学精神的主要特征是实事求是和敢于向已有结论和权威挑战的一种精神。

伪科学得以盛行一时,给我们的教训很多,和我们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是科学教育工作中,过分重视具体科学知识的数量和应用(常常是为了应付习题和考试),而对科学精神的教育往往进行得不够系统、不够生动有密切的关系。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对此看法提出反对意见的声音现在已经很难听到,但是把科学精神的教育认真地落实在教材编写或具体教学过程中的鲜活经验却并不多见。

2 初等化学教学的目标—兼论多样性和规律性的关系关于课程价值,在化学课程标准中已经做了比较完整而全面的叙述,不再重复。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初等化学教学的目标不应当定位于“为学生未来成为化学家”打基础,而应当着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

所以除去化学中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之外,不应当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更多的化学事实;不应当再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够熟练地掌握化学基本操作技能;不应当再要求学生反复练习那些脱离实际的化学计算题。

应当重视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和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思考、交流与讨论、实验探究等方式,来加深对化学现象和规律的认识,扩展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以及通过学习和其他活动提高学生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运用科学方法的自觉性。

在这里,首先简单地讨论一下关于多样性和规律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只要认真地分析和总结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追求多样性原本就是人类的本性之一,是发现、好奇、探究、研究和创新等活动的动力之一。

我们也可以把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所从事的科研、生产以及其他活动,简单地归结为追求多样性的过程。

例如,我们所熟悉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上述说法的一个证明。

艺术家和文学家所贡献的不同风格的文艺和文学作品;影视、戏剧所呈现的多种不同形式和不断发展的新的流派;科学家们对大自宇宙、天体、大自然界,小到电子、质子、原子和分子,以及处于二者之间的山川河流、动植物和人类本身的永不休止的研究与探究活动,包括化学家所痴迷的新分子和新物质的合成与利用等等活动,就其性质而言,都是一种以发展“多样性”为目标的有意识的活动。

正是因为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世界,才会使得我们感到生活丰富多彩,从而使得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永远存在着一种蓬勃向上的活力。

这种体验在化学教学中应当也是很多的。

问题在于,当我们把学习的目的局限于回答习题、考题或竞赛题以求得高分时,追求多样性的积极性便会受到极大的抑制,这时最受欢迎的反而是一些可以背诵或有利于背诵的“确定的”知识或规律,其结果之一是使得学生丧失主动学习的兴趣。

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可以看成是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之一。

科学在发展多样性的同时,也致力于寻找事物之间的规律性。

多样性的持续发展,不仅为研究事物间的规律性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和资源,同时也在为不断地检验、修正和完善已经发现的规律性提供新的要求。

我想,只有这样来了解科学、学习科学,才能够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做到轻松愉快地学习,游刃有余地应试。

3 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关系对于一门学科来说,有一部分基础是不会改变的。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基础中某些内容的阐述方式是可以改变的,而且基础组成中的各个部分的相对重要性也是可以改变的。

例如,在道尔顿时期、波尔时期和近代原子结构理论时期对原子的阐述方式,就是一个大家都熟知的例子。

虽然在不同时期,人们都承认原子是化学的基础,但是对原子的阐述内容和着重点却差别甚大。

道尔顿时期的原子的主要特征是每种原子有一定的质量即原子量;波尔时期的原子不仅仍然保持着具有一定的原子量的特征,而且有一个类似于太阳系的结构,并且原子的质量基本上集中于原子核之中;近代原子结构理论时期的原子除了上述的一些基本特征之外,在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前提下,形成了对原子中组成粒子,特别是电子的运动规律的量子力学描述,大家所熟悉的所谓电子云模型,就是这种描述的一种最通俗、最浅显易懂的表现方式。

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技术,并且已经在试图直接操纵原子分子。

在这个基础上,原来那个“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电子云模型,表述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原子时已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这意味着对于原子的描述方式将可能再次改变。

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关系应当是比较典型的。

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关系还应当从某些基础知识对于21世纪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未来发展需要来考虑。

例如硝酸、硫酸的酸性和氧化性仍然是化学的基础,但是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中,硝酸中的氮和硫酸中的硫的变价问题,在考虑它们在基础化学中的教育价值时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虽然了解某些常见元素的变价性,观察和确定某些产物的方法,仍然是初等化学所应当重视的基础。

但是在强调科学素养的前提下,对于一个普通公民来说,有关的化学反应式和结论的教育价值,应当低于过去。

因为即使对于一个化学家来说,这些要求也只是一种职业性的常识,熟练地背诵大量化学事实的必要性,对于信息时代的化学家来说,应当认为已经不很大了。

目前,中学教育仍然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从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原来中学化学教育为部分学生的就业提供必要的准备的要求已经不再成为基本任务,因此原来为了学生就业而强化的那部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与价值都已经发生了变化。

这是我们在研究21世纪教育改革动向和学习教改方针和课程标准时,必须注意到的另一个重要前提。

像这样的例子在其他学科中也不罕见。

例如,过去学习外语时,教学重点的顺序是:单词拼写和记忆,造句和语法,然后是文章主题思想的连贯性、思想性。

在有了可以自动检查并校正拼写和语法的应用软件之后,教学时的重点顺序目前已经建议改变为:文字的连贯性、思想性,拼写和语法。

又如,过去在处理大量实验数据时,人们先要通过反复的手算或手摇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初步处理,然后用各种拟合方法逐个进行试验,有时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现在,利用手持计算器就可以轻快地完成这项工作,而且能够很快地找到最佳的拟合方法。

所以在数据处理的课程中,教学的重点也转移了。

过去工学院有一门投影几何课,属于工科大学生的必修课。

据说是为了工程师在设计等工作中建立必需的三维立体感而设置的。

由于涉及大量复杂的立体几何证明和运算,被学生戏称为“头疼几何”。

后来不知在什么时候,这门课竟然从教学计划中消失了,可是高水平工程师的培养工作并没有因此受到明显的影响。

现在有了在计算机屏幕上对物体进行三维显示,包括对任意剖面的显示软件之后,这门课程的消失理由就更加充分了。

这几个例子对于说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关系,应当认为很有代表性。

4 关于学生基本素质的考虑关于素质教育的意义、内涵、方法等等,经过多年的讨论和实践,大家都有了比较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应当认为已经深入人心。

目前这个讨论还在继续深入,一时众说纷纭。

我们在这里提出一点个人的看法,它也是在新教材中试图贯彻的一点想法。

根据“以学生为本”的精神,我们认为,在教育工作中(至少是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的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应当从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需要着眼,其次是国家、社会、家庭和职业的需要,再其次是作为某个领域中的特殊人才的需要。

因此可以把所谓素质归纳为4个方面,依次是:身心健康,逐步发展的安全意识;良好的品德、习惯,逐步提高的环境和法律意识;必需的科学、人文与社会知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学习要求;实用的技术和能力。

这4个方面的重要性、教育的力度和考核评价的要求应当是不等同的。

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承认差异性,它也是“以学生为本”等原则的基础。

有不少老师和家长对于以上的看法是同意的,而且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生动而且有效的经验。

也有一些老师和家长只在理念上表示支持,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仍然认为科学或化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灌输科学知识。

二者的差别在于对中学教育目标的理解和重点选择的不同。

不能把一切都推给应试教育,应当从我们对教育在社会和人类发展中的主要任务,从全体受教育的公民的未来发展来探讨这个问题。

现在社会上人们过分热衷于名校、名师,而且扩大到了一省、一市甚至一地的所谓高考状元身上。

其实对于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来说,对于急于摆脱贫困落后面貌的中华民族来说,本来无可厚非。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古话。

把注意力高度集中于青年人的高中、大学以及研究生阶段,使得他们误以为高考的成功、竞赛的得胜、论文的获奖,就是人生的最高理想。

忘记了对于百年的人生而言,这些仅仅只占到很少的一个部分,从个人的聪明才智的成熟与发挥水平;从社会中种种诱惑对自己品德考验的程度;从创业历程中种种艰难困苦的自我承担能力等等来看,学生(包括研究生)阶段仍然属于在老师、家长和社会呵护下逐步成长的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