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录:走过的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话录:走过的路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陈原的主要经历,理解“所有学科的研究方法往往是相通的”这一观点。

能力目标:提高对谈话类文章的阅读和鉴赏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学习作者“通才教育”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所有学科的研究方法往往是相通的”这一观点。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讲授、讨论、探究。

四、教学准备:

常规教具与多媒课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主要环节:

一、新课导入:

1、介绍陈原:

陈原(1918-2004),广东新会人。中国语言学家,编辑出版家,世界语专家。建国后,历任中国国际书店副经理、三联书店编辑室主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后任文化部出版局副局长,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兼总经理、顾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一、二届副主席,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副理事长,世界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学会(TAKIS)国际理事会副主席,国际科学院(AIS)最高评议会委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一、编辑出版界的贡献二、语言学方面的贡献三、中外关系研究(陈原在60年代初期当出版局长之余,开始研究起近代中外关系来,写了好多篇中英、中美关系的文章,在鸦片战争前后的帝国主义侵华、中国人民抗争史的研究上,颇具新见)。

2、写作背景:

作者在协助陈原同志校阅整理三卷本《陈原语言学论著》时,有机会经常跟陈原老泛投古今中外,议论有关社会语言学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听到他讲自己走过的路,深感启示颇多,教益良深。三卷集编成后,作者根据自己的记忆和简单的笔录,把其中部分内容整理成文,题名为《访谈录:一位社会语言学家走过的路》,请陈原过目。他细读全文,字斟句酌,删削润色;又将《访谈录》改为《对话录》,于是成有此书。

提问:对话与访谈的区别在哪?

二、传授新知:

1、初读感知:

这是一篇访谈,那么就请两位同学以访谈的形式来帮我们朗读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取谈话中的信息,稍后我们关书提问。

2、内容初探:

请大家合上课本,根据刚才我们听到的内容,抢答如下问题:

1)陈原什么时候开始对语言和语言学产生兴趣?(在校读书时,中学以前)2)陈原大学时期读的是什么类别的专业?(工学院,中山大学土木工程)3)柳凤运用一个奇特的比喻来说明陈原在她心里的印象,这个比喻是什么?(陈原在文明和文化的大厦里遨游,走进其中一个房间,然后走出来,再走进另外一间,不停地走)

4)陈原第一本正式的著作是什么书?(地理书)

5)陈原进入地理学领域的同时,还写了很多什么类型的文章?(国际问题评论文章)

6)陈原曾在文学的房间里张望,具体体现在哪里?(解放前是个文学青年,写过散文、杂文、书评、新诗,还翻译了好几部文学作品)

7)陈原曾在艺术的房间里张望,具体体现在哪里?(初中开始热衷绘画,学过炭笔素描、水彩、粉笔、油画;同时也迷上了音乐,学琴、合唱、乐理、作曲,翻译了不少音乐方面的书籍)

8)陈原在有的房间里却不曾留下什么,他未能实现的想法有哪些?(想写有声有色的鸦片战争史,甚至一篇关于林则徐的长篇历史小说)

9)陈原作为一个社会语言学家,他曾经怀疑过之前几十年他涉猎过的许多学科,但最终释然了,为什么?(所以学科的研究方法往往是相通的)

三、讨论研究:

1、你对“所有学科的研究方法往往是相通的”这一观点有何评价?

2、你赞成“通才教育”的思想与做法吗?理由是什么?(可以辩论)

四、课堂拓展:

观看《杨澜访谈录·正青春之通才与专才》;《世新大学VS香港科技大学--通才比专才更吃得开辩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