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践育人策略研究
“博雅浙学”融入区域高校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策略研究
第2期2021年3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2Mar.2021[收稿日期]2020-07-15[基金项目]湖州市2019年社科规划课题“‘浙学+’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研究———基于湖州耕读文化个性与精神的思考”(项目编号:19HZGHY026)。
[作者简介]王亚晶(1985-),女,山东青岛人,硕士,湖州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领导与管理。
“博雅浙学”融入区域高校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策略研究王亚晶(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摘 要]“博雅”浙学内生性文化资源丰富。
基于浙北湖州教育文化,本文从历史与现实双重维度,系统梳理“博雅浙学”耕读文化传承典范示例,分析其耕读文化的思想旨归与道德精髓,挖掘耕读文化资源的内生性价值,探究“浙学”对教育现代化的借鉴启示,探讨“浙学+”思政实践育人体系建构路径。
[关键词]“浙学+”;耕读文化;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2-0082-06 [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21 02 015中国自古以农立国。
地处浙北区域的湖州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耕读文化底蕴,其文化个性和精神所在即“博雅”。
“博雅浙学”出自浙学名家章学诚。
乾嘉时代的浙东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浙东学术》中首次对浙东、浙西之学的学派特色做出区分,他说“浙东贵专家,浙西尚博雅,各因其习而习也”[1]。
章氏所言浙西、浙东是依水系方向为座标,在今天则以地理方位为基准,因此古浙西与今浙北区划几与重合。
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传统社会,浙北地区“博雅”耕读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
伴随杭州成为国都,浙学跃升为主流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
“博雅浙学”耕读文化以何种姿态呈现,耕读风尚形成机理及演进路径如何表征,耕读文化的思想精华与道德精髓如何汲取,耕读文化资源内生性价值与学生发展的内在关联如何把握等都值得深入探究。
实践育人体系下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探究
实践育人体系下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探究目录1. 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2. 实践育人体系概述 (6)2.1 实践育人的概念与内涵 (8)2.2 实践育人体系的环境构建 (9)2.3 实践育人体系的作用与影响 (10)3. 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现状分析 (11)3.1 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13)3.2 就业质量评估标准 (14)3.3 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 (15)4. 实践育人体系与高质量就业之间的关系 (16)4.1 实践育人体系对提升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 (17)4.2 实践育人体系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18)4.3 实践育人体系对促进就业质量的潜在影响 (19)5. 国外实践育人体系与就业质量的经验与启示 (21)5.1 西方发达国家实践育人体系的知名案例 (22)5.2 实践育人体系对就业质量提升的机制分析 (23)5.3 对中国高校的启示与借鉴 (25)6. 我国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26)6.1 当前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发展概况 (27)6.2 实践育人体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9)6.3 问题成因分析 (29)7. 实践育人体系下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策略 (31)7.1 完善实践育人体系顶层设计 (32)7.2 强化实践育人体系的系统性建设 (33)7.3 创新实践育人体系实现路径 (35)8. 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 (36)8.1 实证研究设计 (38)8.2 案例选择与数据收集 (39)8.3 案例分析结果与讨论 (40)9. 结论与建议 (42)9.1 研究结论 (43)9.2 对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建议 (44)9.3 对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策略建议 (45)1. 内容综述梳理实践育人体系的发展趋势与构建框架,分析其理念演变、基本内涵以及关键要素,并探讨其在高校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分析实践育人体系与高质量就业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帮助高校毕业生提升能力、拓展视野、掌握实践经验等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
高校实践育人经验
高校实践育人经验引言:高校实践育人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实践育人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关系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本文通过总结和分析高校实践育人的经验,旨在进一步探讨高校实践育人的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一、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高校实践育人活动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科研实践、实习实训等。
这些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和平台。
1. 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形式,通过参与社区、企业、组织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的现状和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 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有效途径。
高校可以组织创业竞赛、创业讲座等活动,鼓励学生提出创新创业项目,并提供相关的支持和指导。
3. 科研实践科研实践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
高校可以组织科研实验、科研项目、科研论文等活动,为学生提供科研平台和机会。
4. 实习实训实习实训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通过与企业合作,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使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
二、提供实践资源和平台高校应该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和平台,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支持。
1. 实践基地高校可以建设实践基地,提供实践实验设备和场地,供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这些实践基地可以包括科研实验室、实训中心、创客空间等。
2. 导师指导高校可以为学生配备导师,提供指导和支持。
导师可以是学校的教师、企业的专业人士或其他行业的专家,他们能够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3. 资金支持高校可以设立实践基金,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这些资金可以用于购买实验设备、支付实习费用、奖励创新创业项目等。
4. 项目合作高校可以与社会各界进行项目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项目任务。
乡村振兴视域下高校社团建设实践研究
乡村振兴视域下高校社团建设实践研究摘要:在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其在助力高校社团建设中的角色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乡村振兴视域出发,探讨高校社团建设实践的价值指向,并提出精准育人策略,以期为高校社团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高校社团;文化活动一、乡村振兴视域下高校社团建设实践的价值指向(一)助力高校实践育人,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高校社团作为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通过组织各类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其综合素质[1]。
首先,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可以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发现培养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
其次,高校教育不只是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可以亲身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需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社团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和成长。
最后,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具备高素质、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可以深入了解乡村发展现状和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力量。
这样的实践经历和经验积累,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和社会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社团可以发挥其优势,为培养具有乡村情怀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二)推动高校文化活动繁荣发展,提升校园文化品质乡村振兴视域下,高校社团可以为校园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力推动者。
一是,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高校社团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如戏曲、书法、舞蹈等,可以促进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之间的文化交流,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同时可以促进吸收新的文化元素,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二是,提升校园文化品质。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校园文化更具内涵、更有品位。
高校通过社团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提升校园文化品质,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友爱的校园氛围。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多元协同实践育人机制构建探索——以金融科技应用专业为例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深入、全面地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1]。
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提出要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不仅有技术特长,还要具备敬业精神。
因此,建设政行企校多元协同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确立职业素养和思政素养育人目标,重视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对职业教育不断得到赋能与强化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有助于构建多方协同育人的思政体系,促进协作创新,为国家培养更高质量的职业技能人才。
本文立足创新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机制,探索互联网+行业趋势下如何培养财经类专业复合型技能人才。
一、课程思政概述关于课程思政的定义,李慧玲、孟亚等指出课程思政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课程思政是指高校通过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狭义的课程思政是指高校在大思政课程之外的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2]。
郑佳然认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也就是说课程体系中所有课程都包含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目标保持一致[3]。
邱伟光指出,与大思政课程不同,课程思政有自身特殊的价值范畴,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的道德因素、人文素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在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研究方面,孙杰认为要“建立协同育人工作理念,打造协同育人工作主体,构建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提出从政策导向、制度建设、机制保障等方面全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具体落实到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上,要确保课程思政的实施就要打造德技兼修的专业课程体系平台[5]。
高国希等认为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6]。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在顶层设计之后,具体实施的关键步骤。
教师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通过适合的教学方法,从细节设计,让学生学习体验,并且领悟其中的精髓,是课程思政取得效果的关键。
新时代高职共青团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第40卷第5期2020年10月惠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Vol.40.No.5Oct.2020新时代高职共青团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研究陈楚瑞,廖金宝(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640)摘要:高职院校是新时期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
在育人环节,高职院校各部门通过职责的履行,从不同层面实现了人才的多层次培养目标。
从深耕理论、投身实践、知行合一和深度融合四个方面提出高职院校共青团育人体系构建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育人;体系构建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34(2020)05-0111-05DOI:10.16778/ki.1671-5934.2020.05.020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科学论断,青少年作为我国国家建设与民族发展的希望,其育人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
2020年6月12日,共青团中央、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深化学校共青团改革的若干措施》,明确指出要健全大学生团员的实践教育机制,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学校育人和社会育人相衔接的实践育人构建模式,以促进大学生团员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彰显共青团实践育人的先进性。
中共中央对青少年实践育人的论述,成为新时代高职共青团实践育人建设的根本遵循。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国共有共青团员8124.6万名,其中学生团员5795.1万名①,高职共青团员作为中国共青团员的重要组成群体,加强实践育人的体系构建对于提升共青团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和大局贡献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高职共青团实践育人的本质(一)与时俱进的育人理念新时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能的培育上,而共青团作为高职院校相对特殊的部门主体,承担的是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育人模式探析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育人模式探析作者:李双来源:《中国电化教育》2024年第05期理论基础扎实、实操技能较高、学科素養突出、文学素养深厚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是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作为该专业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以及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培养高质量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是以,紧抓时代信息化特征,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优势作用,使之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以适宜的方式融合,创新学前教育专业育人模式,重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生态,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广泛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由张炳林、王淳等著写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基于发展适宜性的视角》一书,借鉴国外幼教工作中的发展适宜性立场,以教育信息化发展任务的框架为切入点,对幼儿教育应用信息技术展开了系统探究,构建了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阶段全面深入应用的指导思想体系与适宜性实践策略,为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育人模式探析带来了启发,为2022年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五位一体、融通共育’人才培养路径研究”(编号:M2022369)开展带来了参考。
强调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学前教育开展的目的在于帮助孩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对外部世界和所处环境进行初步认知和探索、学会简单社会交往、形成健康情绪、获得健康体魄等,但具体如何实现是教育领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本书则立足时代特征,强调了信息技术在实现学前教育目的过程中的作用,为学前教育创新提供参考的同时,为高质量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启发。
例如,本书在“信息技术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推进幼儿教育信息化乃大势所趋”等章节内容中指出,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可推动教学资源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手段的革新,继而倒逼高校学前专业引进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以培养出适应新教学情况的专业人才。
关于实践育人的实施方案
关于实践育人的实施方案
首先,学校需要建立健全的实践育人体系。
这包括制定具体的
实践育人计划和目标,明确实践育人的重点和重点领域,为实践育
人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对实践育人工作的领
导和指导,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育人机制,确保实践育人工作的顺
利进行。
其次,学校需要注重实践育人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
在课程
设置方面,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合理安排实践育人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在教学安排方面,要注重实践
育人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有机结合,通过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学校还应积极开展各类实践育人活动。
这包括组织学生
参与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文体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和提高。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实践教学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最后,学校需要加强对实践育人工作的评估和反馈。
通过对实
践育人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加以改进
和完善。
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育人成果的评价,给予学生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总之,实践育人是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加强对实践育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注重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积极开展各类实践育人活动,加强评估和反馈,不断提高实践育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希望各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真思考和实践,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校共青团为党育人的政治责任及策略研究
高校共青团为党育人的政治责任及策略研究作者:刘恒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9期摘要:高校共青团拥有数量庞大且素质较高的团员青年,在共青团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青年强、则国家强,开展好共青团工作,充分发挥共青团“为党育人”的重要作用,为党、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综合性人才,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赋予高校共青团工作新的内涵,高校共青团要切实履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责,成为为党育人的坚定力量。
文章以高校共青团为背景,以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履行为党育人政治责任的重要性为切入点,通过分析高校共青团为党育人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探究高校共青团如何真正走近青年、服务青年,如何开展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问题。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为党育人;推优人党高校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领域,作为团结和联系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群团组织——共青团,承担着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职责,肩负着为党育人的光荣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极为重视青年工作,《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的相继出台,为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面对党和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共青团应牢牢把握政治性原则,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所开展的全部工作之中,把协助高校党组织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工作的根本目标,切实履行好为党育人的政治责任。
一、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履行为党育人政治责任的重要性(一)党长期执政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说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由此说明青年是党长期执政和国家发展的后备军,肩负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光荣使命。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培养忠诚可靠的接班人,是衡量共青团工作的试金石,也是广大共青团干部需要长期思考的命题。
基于“三全育人”模式的高校生涯教育实践路径
基于“三全育人”模式的高校生涯教育实践路径发布时间:2022-01-10T02:17:41.90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1年11期作者:张晶[导读] “三全育人”理念是从教育的主体、过程和载体三个方面对育人工作进行了科学统筹和系统实施,高校生涯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从开展协同教育,构建全员育人体系;强化重点教育,把握全过程育人重点;完善整合教育,建设全方位育人系统三项工作是高校生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对当前开展生涯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意义。
(济南大学学生生涯发展指导中心山东济南,250022)摘要:“三全育人”理念是从教育的主体、过程和载体三个方面对育人工作进行了科学统筹和系统实施,高校生涯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从开展协同教育,构建全员育人体系;强化重点教育,把握全过程育人重点;完善整合教育,建设全方位育人系统三项工作是高校生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对当前开展生涯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意义。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生涯教育;工作路径“三全育人”是一种系统化、全面化和科学性的教育理念,它充分将涉及到教育活动的各个要素和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形成育人合力,能够切实提高育人工作的有效性?1?。
生涯教育是从义务教育开始,延伸至高等及继续教育的整个过程,它教育下一代在心理上、职业上及社会上平衡与成熟的发展,使每个人成为自我认知、自我实现及自觉有用的人,特别是大学生,他们自我同一性逐渐建立,兴趣逐渐分化,并开始形成特定的职业偏好,帮助学生建构生命的意义和发现核心价值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责任?2?。
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基于“三全育人”模式构建完善的高校生涯教育模式,为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个新的实现路径,可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策略研究以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为例
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通过项目制、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同时,高校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红色旅游创意策 划大赛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 好的育人环境
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宣传栏、校园网等多种形式,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同时,高校还应积极推动校园文化与红色文化的融合, 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
此外,高校应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共同开发红色文化资源, 推进红色文化育人的普及化和深入化。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一支优秀的红色文化 教育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的认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总之,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探索和 实践。只有将红色文化资源充分融入高校育人工作中,才能真正发挥其教育作 用,培养出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感和正确历史观、价值观的优秀 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引 导他们深入了解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通过比赛,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 了解红色旅游的内涵和意义,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创业精神,提高他们的综 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的特 点和优势
1、主题鲜明,具有时代性
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以红色文化为主题,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 参赛者需要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内涵和价值,结合当代人的需求和审美, 进行创意策划。这有助于引导学生时事政治,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 任感。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红色文化育 人策略研究以全国大学生红色
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为例
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本科教育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省某高校为例
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本科教育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省某高校为例龚佳佳,海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518055)作者简介:龚佳佳(1984—),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师资培养。
海鹰(1983—),男,回族,湖南长沙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师资培养。
[摘要]协同育人是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三二分段”协同育人模式为研究对象,以职业技能培养为导向,探讨两所高校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衔接、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创新点,旨在培养职业本科学生内化于心的理论水准、职业化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职业本科;学前教育;育人模式[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23)25-0177-04为满足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拓宽职业院校毕业生通道,打开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空间。
广东省在2013年启动了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协同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试点项目。
广东省教育厅实施的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协同育人试点项目包括两类:一是四年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项目,试点本科院校以“四年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的名义,通过普通高考与本校其他专业同批次录取,实施“2+2”人才培养模式,前两年在本科院校学习,后两年在高职院校和企业实施教学,强化技能培养;二是“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前三年在高职院校,通过转段考核后,接下来两年在本科院校继续接受教育。
一、学前教育专业职教本科的背景和意义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不仅幼儿教师数量增大,而且学前教育师资的专业化水平也成为用人单位更加关注的问题。
职业本科学前教育的发展,突出了职业性和职教精神,在人才培养上体现了人才发展的可持续性,符合当下对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需求。
我校积极开展学前教育本科层次教育,是落实国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决策,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一环。
黄河文化融入高中校内实践育人的策略与意义探究
黄河文化融入高中校内实践育人的策略与意义探究摘要:黄河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几千年来积累沉淀形成的厚重积淀;高中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高中生处于拔节孕穗期的成长关键时期,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要积极挖掘和整理高中育人资源。
该文章通过分析黄河文化潜在育人功能,通过探索各种校内课堂内外各种实践活动研究黄河文化传承对高中教育的意义。
提出通过课堂内外联动,实现黄河文化与实践育人融合,并最终引导高中学生传承黄河文化、黄河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提升高中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水平。
关键词:黄河文化高中校内实践实践育人策略意义中华优秀黄河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凝聚着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蕴含着鲜活的时代价值。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现代社会传承民族精神的客观需要,更是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特色、保持民族特性的需要。
当前,改革发展任务日益艰巨,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必然趋势,推进黄河文化繁荣刻不容缓,弘扬和发展黄河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使黄河文化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1]为了更好的传承黄河文化,弘扬黄河精神,让高中生切实的感受黄河文化就得让学生通过有形的活动去“触摸”这种无形的力量。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高中生的校园实践活动的策略。
实践活动又分为课堂外实践活动和课堂内实践活动两大模块。
在不同的情景中让孩子们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
一、课堂外实践活动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外活动不仅能激发中学生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使中学生的才能、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示和发展,有利于中学生的优良个性品质的培养。
1.举办洗衣大赛为了传承黄河精神,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
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探索和实践新的育人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从大思政视野出发,深入探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以期为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和效果提供有益参考。
文章首先将对大思政视野下的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概念界定和背景分析,明确其内涵和特点。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梳理和总结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探讨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实践育人模式,如项目式学习、社会服务、校园文化活动等,并分析其育人机理和实施效果。
文章还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价值进行深入剖析。
理论上,实践育人模式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思政教育理论体系,提升思政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践上,实践育人模式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文章将结合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实际情况,对未来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发展方向和策略提出建议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断创新和发展。
二、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内涵与特点在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是一种全面、系统、创新的育人方式。
该模式强调以实践为导向,以育人为核心,将思政教育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内涵方面,大思政视野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而是将思政教育延伸到课外实践、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个领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特点上,该育人模式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一是实践性强。
教学科研实践育人(3篇)
第1篇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与创新成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教学科研实践育人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理念,旨在通过教学、科研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从教学科研实践育人的内涵、意义、实施路径和挑战与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新时代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一、教学科研实践育人的内涵教学科研实践育人是指将教学、科研和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实现教育、科研和社会实践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
1. 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科研环节: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实践环节:通过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科研实践育人的意义1.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科研实践育人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 推动教育改革:教学科研实践育人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创新。
3. 促进科研发展:教学科研实践育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推动科研事业发展。
4. 服务社会需求:教学科研实践育人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科研实践育人的实施路径1. 优化课程体系: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课程设置的实用性。
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
3. 搭建实践平台: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搭建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的机会。
4.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5. 强化校企合作: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一引领一依托两融合三赋能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引领一依托两融合三赋能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作者:***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24年第04期“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和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高校办学治校的首要问题。
“三全育人”是对高校育人现实问题的有力回应,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
本文通过介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商务学院党建品牌建设经验和做法,提出“一引领一依托两融合三赋能育人模式”,以期促进高校育人工作的全面高质量发展。
一、学院党建工作背景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十四五”党建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出“15610”新时代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的建设思路,要求基层组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增強党组织“四力”为着力点,以严格做到“六个过硬”为落脚点,以“三全育人”为主线,构建新时代立体化“大思政”育人体系,从而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实施“一院一品”基层党建品牌和“示范支部”建设。
品牌建设核心在于育人,本品牌建设将秉承“党建引领、多维驱动、深度融合、铸魂育人”的理念,由学院党总支牵头,以“主题引领、问题导向、多维互动、知行合一”的原则,按照外语商务学院党建规划,从着力健全党建长效机制、着力推动党建改革创新、着力打造党建“双创”品牌、着力解决发展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四个方面着力,针对外语商务学院专业群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践行育人新理念等过程遇到的问题寻求解决策略和方案,提出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党建与育人实践相融合的具体措施与做法。
外语商务学院开设有商务英语专业、旅游管理、应用英语、应用日语和国际商务(外籍学生)四个专业,目前正在建设(省级)商务英语高水平专业群。
学院党总支按照学院党委工作督署、以党建“双创”为抓手,按“双高”建设和商英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等要求,在总结外语商务学院发展成果、沉淀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学院的语言、文化专业优势,提出“一引领一依托两融合三赋能育人模式”的党建工作品牌建设行动。
“双高”建设背景下“五色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研究——以雅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双高”建设背景下“五色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研究①———以雅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王伟才,高川程(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雅安625000)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相关部署。
2017年2月,《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同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聚焦短板弱项,将育人工作深化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方面,形成一体化育人体系,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和成效[1]。
一、“双高”建设背景下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作用教育部于2019年启动实施第一轮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重点支持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
2021年,四川省教育厅贯彻落实《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文件精神,为推动全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高质量发展,启动实施四川省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并提出实施意见。
《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实施四川省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要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服务贡献、坚持提质培优、坚持对标竞进、坚持产教融合、坚持绩效导向的“六个坚持”基本原则,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提升专业群和课程建设水平、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提升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水平、提升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等十项改革发展任务。
在育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中明确了要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新时代高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健全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强化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育人模式,完善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实践育人的策略研究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实践育人的策略研究
胡鹏;麻琪方
【期刊名称】《活力》
【年(卷),期】2022()23
【摘要】将党史教育融入实践育人全过程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高校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思政课应对挑战和传承红色基因的需要。
当前,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存在目的功利性、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育人的实效性。
高校需要在加强思想引领、拓展育人平台、丰富教育方法、推进队伍建设、构建协同机制、深化过程评价等方面深化党史教育与高校实践育人的融合,为社会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总页数】3页(P4-6)
【作者】胡鹏;麻琪方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中诚信和感恩教育的融入——评《高校资助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2.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育人全过程
3.以史育人以史赋能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4.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
5.百年党史融入高校铸魂育人工作的实践探析
——以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实践育人策略研究
第一章:引言
高校实践育人是指通过创造一系列的实践课程、社会实践、实习等学科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深度学习和社会的联系,同时开展青年创业、创新、众创等特色项目,加强和完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因此,高校实践教育是一种有益的教育形式,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制定更好的高校实践育人策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成为了许多高校教育者思考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高校实践育人策略的制定,包括科学的高校实践育人的意义、高校实践育人策略的内容,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实践育人。
第二章:高校实践育人的意义
高校实践育人是一个创新发展的教育理念,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学生仅仅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远远不够,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和实践经验。
高校实践育人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在具体的
工作当中。
通过实践育人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
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2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高校实践育人是促进大学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联的重要
途径。
采用实践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的知识更加扎实,更加全面,这使得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合理的改进和完善。
实践育人对
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2.3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实践育人在学生就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
变化和发展,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
础知识,还需要具备实际操作技能,能够应对复杂的岗位要求。
高校实践育人通过学生实践锻炼,可以让学生更快地适应实际工
作环境,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三章:高校实践育人的策略
3.1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来进行实践育人体系。
通
过调研,需求分析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获得一些有助于实践育人
的创新模式,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系,包括实践育人的学习性、发展性和全面性。
3.2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高效的实践育人质量管理机制是保障实践教学教育质量的
基础。
应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完善实践教学安排,做好实践计划
和实践管理,开展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育人的监测和考核,确保实
践育人的结果满足既定的标准,并且得到高校所期望的完整性和
反馈。
3.3构建多元化的实践育人环节
多元化的实践育人环节是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各专业的
实践方向。
可以通过实习、社会实践、部门/学术团体参加工作、
学术研究、海外实践、竞赛或创业等多种方式,丰富自己的实践
育人经验和感受,掌握更加广泛的领域。
其次,大学生可以通过
跨学科合作,开展课外项目或社会项目,并从实践中获得学习、
交流和成长。
因此,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育人机会。
3.4 推进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为教育提供了
新的途径。
高校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建立虚拟实践环境,拓展
学生的实践育人范围,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第四章:高校实践育人的有效实践
4.1建立以思考为中心的实践课程
高校的课程设置应当不光关注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覆盖率,还
需提高课程质量和可操作性。
实践教学课程应设置为以实践为主
领域,以思考为主导,开展探究实践问题的学术活动,探索实践
研究的思考模式。
4.2注重实践育人与课程整合
实践教育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实践育人策略的关键内容,其
核心目的是加强实践教育在学科性中的地位,公平地分配实践教
育资源,促进学科教育创新和发展。
可以制定具有探究思维和创
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在一定的时间内,与学华同步或等价运作。
这种模式把研究生学习和实践锻炼的过程全方位融合,并使研究
生能够自由地推进自己的学习。
4.3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体验
学生是高校学习和实践的主体,建立学生中心的实践体验,为
提供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建立夜校的实践教育体系,形成与学生
的利益相衔接和愉悦育人的网构。
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诉求和需求,开展实践课程,丰富实践经验。
学院可以注重学生意见反馈,并根据反馈及时改进实践课程,确保实践教育体验的学生中心。
第五章:结论
高校实践育人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建议高校应建立科学的实
践教学体系,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多元化的实践育人环节,推进互联网+教育。
在实践教育中,注重以思维为中心的实践
课程,注重实践育人与课程整合,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体验,这些内容可以有效提高高校实践育人效果,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
坚实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