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协同模式下高校实践育人的优化路径

合集下载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科研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科研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科研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1. 引言1.1 背景介绍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高校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而在这个背景下,“三全育人”成为了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探讨如何在“三全育人”视角下实施高校课程科研协同育人成为了当下的热点话题。

本文旨在分析高校课程科研协同育人的现状、问题和挑战,提出实施路径和政策支持措施,以期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高校课程科研协同育人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其意义重大且深远。

通过课程科研协同育人,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科研实践中,学生将有机会接触真实的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与课程无缝衔接的科研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高校课程科研协同育人对于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和促进产学研合作也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课程科研协同育人,学校可以更好地培养科研创新人才,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校企双方的互相合作与共赢。

研究高校课程科研协同育人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推动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校企合作与科研成果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以“三全育人”视角为指导,高校如何实施课程科研协同育人,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 分析高校课程科研协同育人的现状与问题,揭示存在的挑战和障碍;2. 探讨“三全育人”理念在高校课程科研协同育人中的重要性,阐明其意义和作用;3. 构建高校课程科研协同育人的实施框架,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方法;4. 完善高校课程科研协同育人的政策支持,为推动实施路径提供保障和支持;5. 加强师生互动,促进课程科研协同育人效果,实现综合育人目标;6. 总结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科研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新工科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实践探索——以南华大学为例

新工科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实践探索——以南华大学为例

[收稿时间]2021-06-22[基金项目]2020年湖南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校地合作平台的新工科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模式探索与实践”(湘教通〔2020〕90号,编号21);2019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湘教通〔2019〕291号,编号429)。

[作者简介]刘泽华(1966—),男,湖南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室内空气品质与辐射环境安全、高等教育管理。

[摘要]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重要时期,新工科建设吹响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号角,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正是解决人才培养实践欠缺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南华大学是一所省部共建的综合性地方高校,主动响应和参与国家新工科建设,在校地企“大对接”,强化人才培养目标;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大改革”,优化协同育人体系;校地合作办学模式“大总结”,完善校地企多方共赢机制;政产学研用“大协同”,拓展协同育人路径等方面开展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新工科;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地方高校[中图分类号]G64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01-0111-03新工科建设是我国新形势下国家发展战略、面向高等工程教育创新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重要举措[1]。

2018年教育部首批新工科实践项目开展以来,各高校积极应对高等教育的变革并投入新工科的研究实践活动中,主动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持续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培育了一批新工科建设与发展成果,极大地提升了高等工程教育服务与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

南华大学是一所省部共建的综合性地方高校,面对新工科整体发展形势,学校对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了改革创新力度[2]。

近年来,学校积极参与国家新工科建设战略,在完成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验收结果获得“优秀”的基础上,全面启动教育部与湖南省第二批新工科建设项目,如本项目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新工科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探索,力求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并为同类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建设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

“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高校学生党建育人路径探索—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为例

“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高校学生党建育人路径探索—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为例

“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高校学生党建育人路径探索—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为例摘要:“政校企”协同育人趋势以及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要求,给高校学生党建育人工作带来生机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前,学校在推进协同育人过程中还存在的协同育人模式单一、机制缺失、以及学生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存在“真空期”等问题。

鉴于此,政、校、企三方可以在凝聚协同育人合力、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协同育人模式方面下功夫,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政校企”协同;高校;学生党建;育人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2022年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建设项目“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建育人创新路径探析”作者简介:韩仕清(1991-),女,四川绵阳,羌族,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

高等学校学生党支部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最基层党组织,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堡垒和育人“最后一公里”,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直接影响育人质量。

当前,越来越多高校依托办学地理优势以及社会资源优势,主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政校企”协同育人,这给高校学生党建育人工作带来生机的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

一、“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重视学生党建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一)凝聚育人合力,提升育人质量政、校、企三大育人平台党建资源各有侧重和优势,协同育人过程中党建工作有效衔接,能够充分利用政府政策支持优势、企业宝贵人才资源以及丰富实习实践机会优势、高校教育创新优势,最大限度发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过程共管作用,促进“大党建”工作格局构建,进而有效推进高校学生成长成才供给侧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促进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有机衔接,提升育人质量[1]。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的探索——以宁波大学海洋学院为例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的探索——以宁波大学海洋学院为例

2022年2月第8期Feb. 2022No.8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的探索——以宁波大学海洋学院为例史西志,孙爱丽,张泽明(宁波大学 海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摘 要]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亮点与趋势,宁波大学紧紧围绕高质量育人这一中心,充分利用研究型高校的科研优势,依托科技成果,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效整合各方优质资源,推进科学研究与教学育人深度融合。

以宁波大学科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为例,探讨在当前情况下综合性大学科教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助力“双一流”建设水平提升。

[关键词]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基金项目] 2020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动植物检疫虚拟仿真实践”(201902238011);2021年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新农科背景下基于科教、产教融合的实验教学资源开发”(202002241007)[作者简介] 史西志(1979—),男,山东淄博人,博士,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环境与水产品安全、教学管理与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8-0102-04 [收稿日期] 2021-05-06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已不再只满足单一追求规模的扩大,而是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和内涵式发展,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社会的可持续高速发展需要强劲的内动力,其中高质量的教育是关键因素之一,高质量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

对于海洋学院毕业生而言,动手和实践操作能力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也与学生适应社会的程度密切相关,学生动手能力不能只靠课堂教学,须与科研实验室、实习基地以及实训平台等合作获得,这就需要高校调动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走协同育人的路线。

校企协同育人_实践教学(3篇)

校企协同育人_实践教学(3篇)

第1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成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校企协同育人,即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实践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本文将从校企协同育人的背景、内涵、实施策略和成效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校企协同育人的背景1. 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但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国政府提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2. 企业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企业参与高校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降低人才引进成本。

3. 学生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实习实训等活动,可以提前了解行业动态,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二、校企协同育人的内涵校企协同育人是指在政府引导下,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教学、科研、实训等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 合作主体校企协同育人的主体包括学校、企业、政府、学生等。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活动;企业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提供实习实训机会;政府负责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学生是实践教学的受益者。

2. 合作内容校企协同育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需求和企业岗位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培养的人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3)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是当前高校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工作者们开始意识到单一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综合发展需求。

传统的分科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上的不足,缺乏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旨在整合学生的学术学习、心理健康、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资源,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辅导员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扮演着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专业课教师则负责传授学科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二者的协同合作可以有效弥补彼此的不足,实现育人工作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通过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合作,学生可以更全面地获取知识,更充分地发展个人潜能,更有利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探索和实践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已成为当下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1.2 问题提出在当今高校教育中,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在学生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已经逐渐受到重视。

在实践中发现,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工不清和合作不足的现象。

这就引发了一个重要问题:如何更好地协同育人,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教育?这不仅涉及到高校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更关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急需研究和探讨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模式和路径,以期为高校教育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正是一个可以引发深入思考和讨论的话题,也是我们本文要探讨的重点内容之一。

1.3 目的引言:本文旨在探讨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旨在深入探讨他们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合作模式、意义和效果评估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这一话题的研究,旨在进一步强调协同育人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加强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合作,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本文旨在从实践案例和经验中总结出一些有效的做法和方法,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三全育人五进五精”育人模式的路径研究

三全育人五进五精”育人模式的路径研究

谢谢观看
二、主体部分
1、进企业:需求导向,实践锻 炼
1、进企业:需求导向,实践锻炼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将学生引入企业,通过 实习、实践等方式了解企业运作模式和人才需求,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职业 方向,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需要积极与企业合 作,提供合适的实践机会,实现校企共赢。
5、社会协同
5、社会协同
社会协同是“三全育人五进五精”育人模式的重要环节。高校应积极利用社 会资源,加强与政府、企业、社区等各方的合作,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工作。具体 来说,高校可以与政府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 实践教学和实习就业;可以与社区合作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调查。通过社会协同, 高校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在当今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备受。三全育人理念强调全员、全方 位、全过程育人,五进五精模式则是一种有效的实施方法。本次演示将围绕三全 育人“:五进五精”育人模式的路径进行深入探讨。
一、引言
一、引言
三全育人理念旨在将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实现人才培养的全面 性和整体性。五进五精育人模式作为三全育人的具体实施路径,通过“进企业、 进社会、进自然、进科技、进文化”五个方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 面提升。
2、课程建设
2、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在“三全育人五进五精”模式下,高校需 对课程进行精简和优化。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注重基础课程与专 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其次,要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拓展,及时引入学科前沿知识; 最后,要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实习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摘要:高校实践育人模式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对高校实践育人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实施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引入实践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实践育人模式,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引言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学术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实践育人模式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高校实践育人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探讨其在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以及所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概念及意义高校实践育人模式是指通过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育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学生不仅在课堂中学习理论知识,同时也要进行实践操作,将所学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解决。

这种模式的实施,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实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另一方面,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此外,实践过程中还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具备更好的职业竞争力。

二、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具体实施1. 引入实践教学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高校应引入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指通过实践项目、实验课、实践模拟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专业素养。

2. 推行社会实践除了实践教学,高校还应推行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社会实践是指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了解社会现状,认识社会问题,提高社会参与能力。

高校共青团组织育人模式的探索及优化

高校共青团组织育人模式的探索及优化

高校共青团组织育人模式的探索及优化1. 引言1.1 高校共青团组织育人模式的重要性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校园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组织之一,其育人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校共青团组织是引领青年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培训,促使青年学生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共青团组织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阵地,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

高校共青团组织也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关键渠道,通过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让青年学生认识社会现实、关爱他人,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校共青团组织育人模式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综合素质,更在于引导和培养青年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栋梁之才做出积极贡献。

1.2 高校共青团组织育人模式的现状分析高校共青团组织育人模式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状分析至关重要。

目前,随着高校各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共青团组织也在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高校共青团组织育人模式在组织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高校共青团组织在组织结构、人员配置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导致育人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影响。

一些共青团组织在育人工作中的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缺乏有效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

高校共青团组织育人模式在思想引领和教育培养方面也存在挑战。

当前,部分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学生思想引领和教育培养方面存在不足,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影响了育人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高校共青团组织育人模式在现状分析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才能更好地提升高校共青团组织育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2. 正文2.1 高校共青团组织育人模式的经验总结高校共青团组织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涵、机制与实践路径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涵、机制与实践路径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涵、机制与实践路径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家庭、学校、社会应依法依政策履行各自的教育责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携手合作,共同发力,建立多元、立体、融通、互动的育人网络,以达到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自《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颁布以来,各地各校为了落实“双减”政策,围绕课堂教学提质、作业设计与管理、课后延时服务、规范校外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然而,任何改革都难免遇到疑点、阻点与难点,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和有悖“双减”精神的现象。

因此,有必要突破单一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等方面的问题,把握教育发展方向,站在全面育人的高度来探讨“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涵、机制与实践路径。

一、新趋势:“双减”助推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转变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价值多元化使得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正在被解构,教育的边界逐渐模糊,导致学校教育家庭化、家庭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学校化的错位。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要转变各自观念与行为,共同营造育人的良好生态,这是“双减”政策出台的出发点与旨归。

(一)家长要让孩子从“学业外溢”向“科学用餐”转变长期以来,家长对子女的高期望使其不断给孩子课后学习施加额外的负担,不断寻求适应“考选”文化的“抢跑”路径。

在教育行政部门多次发布“减负令”后,学校积极探索给学生减负,但有的家长则反其道而行之,课后给孩子不断增负,盲目给孩子报各种课外班。

在知识付费、价值变现、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呈指数级发展的年代,家长们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富”,但现实情况是多数家长由于家庭教育理念的缺失与方法的偏颇导致亲子关系紧张、教育效果不佳,甚至事与愿违。

改变孩子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双减”之后,家长要让孩子减少“学业外溢”,回归“科学用餐”;家长要通过自主学习、参与培训、与学校沟通等方式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提升育儿水平,实现亲子共成长。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协同育人路径研究——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协同育人路径研究——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7期基金项目:湖州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党建与思政课题 三全育人 理念下新时代高职院校 第二课堂 协同育人机制研究(2023DJSZ34)㊂作者简介:卓晓如(1993-),女,江苏徐州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㊁汉语国际教育㊂三全育人 理念下高职院校 第二课堂协同育人路径研究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卓晓如(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湖州313000)摘㊀要:在 三全育人 理念下,高校实施协同育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关键是要协同多个育人主体和多种育人资源,从而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㊂通过充分调研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课堂 制度实施现状,为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 第二课堂 制度㊁发挥其作用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议,对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㊁实现 三全育人 具有一定参考价值㊂关键词: 三全育人 ;高职院校; 第二课堂 ;协同育人中图分类号:G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7.079㊀㊀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 ,2018年7月,共青团中央㊁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 第二课堂成绩单 制度的意见“,全国高职院校积极探索符合本校特色的 第二课堂成绩单 制度㊂2019年秋季学期,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全面实施‘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课堂 学分管理办法“,经过多年的实践,获得广大学生的充分认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㊂1㊀高职院校 第二课堂 制度实施现状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世界上公认的成功典范,他们把 第二课堂 作为开展一系列工程训练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方法㊂在我国,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充分利用 第二课堂 来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㊂例如,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由教师团队建立平台,通过平台上真实业务的实践等学习场景的构建,利用第二课堂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彰显办学特色㊁落实实践训练㊁充实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做出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㊂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课堂 制度开展4年来, 坚持一个认定办法㊁依托一个职能部门㊁卡牢一条毕业红线㊁开发一个线上平台 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职院校 第二课堂 模式,不断增强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德育㊁美育㊁劳育等育人实效㊂1.1㊀坚持一个认定办法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实际,出台了‘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课堂 学分管理办法“,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课堂 学分认定范围包括思想品德㊁创新创业㊁社会服务㊁身心健康㊁文化活动等5个大类,例如:思想品德方面,学生参加党校㊁团校培训㊁思想引领类活动经历,以及获得的相关荣誉均可被认定;创新创业方面,学生参加 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校级及以上荣誉㊁考取大学生英语A 级证书等均可被认定;社会服务方面,学生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㊁担任学生干部等均可被认定;身心健康方面,学生参加运动会获奖㊁参加勤工助学项目等均可被认定;文化活动方面,以下内容均可被认定:学生参加微型团课比赛㊁校史馆讲解比大赛等㊂1.2㊀依托一个职能部门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团委是 第二课堂 制度实施的主管部门,为使 第二课堂 的运行规范化㊁科学化,各二级学院团委在校团委指导下,分别成立工作组,制定 第二课堂 制度实施的具体方案,做好统筹协调㊁监督及裁决相关工作,做到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㊁各部门工作协同统一,从而推进 第二课堂 制度的有效实施,不断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解决过程中学生的诉求㊂二级学院工作组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出台本学院认定的其他第二课堂项目㊁审核记录式学分㊁下发认定式学分㊁数据管理系统的日常管理工作等㊂1.3㊀卡牢一条毕业红线‘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课堂 学分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 第二课堂 学分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生获得毕业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㊂在校期间,三年制学生须修满6个学分㊁两年制学生须修满4个学分,为了便于与第一课堂学分区分和统计, 第二课堂 学分以 微学分 为计量单位,每20个 微学分 折合1个学分,三年制学生毕业前须修满120微学分,两年制学生毕业前须修满80微学分,各 第二课堂 项目匹配的 微学分 数值参考‘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课堂 学分认定表“,每个项目根据类别㊁难易程度等区别可以认定的微学分从5分至40分不等㊂该办法也是深化学分制改革㊃032㊃2024年第7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的重要内容,是对人才培养方案有关规定的细化和落实㊂1.4㊀开发一个线上平台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依托 PU口袋校园 APP实施 第二课堂 工作的信息化运行管理㊂学生登录该APP,可以实现多种功能,例如:在 活动计划 列表中的活动选择自己想要参加的报名,在活动开始时签到,结束后经审核认定便可得到相应的 微学分 ;学生加入自己所属部门的 部落 中,便可以收到 部落 活动提醒,及时收到相关的活动信息;在 校园生活 模块中发布自己的动态并可以给他人的动态点赞㊁评论等㊂学生可以在APP中查询相关记录㊁报名情况㊁签到人数㊁ 微学分 认定信息等,实现了信息公开,确保了 第二课堂 的公平公正㊂2㊀高职院校 第二课堂 制度实施中的不足目前, 第二课堂 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各高校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育人形式,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㊂然而在当前高职院校 第二课堂 建设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亟须解决㊂2.1㊀第二课堂 运行机制缺乏部门协同目前 第二课堂 仅靠校团委主要负责,二级学院也只有负责团学工作的辅导员一人在统筹,运行主体单一,故形成了 第二课堂 项目策划㊁组织实施㊁验收审校㊁学分发放等流程全部由团委负责, 第二课堂 毕业学分是否达标的审核也由团委定稿后再转交教务处㊂当前,教务处㊁学生处㊁就业处等部门缺乏 第二课堂 培养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没有形成上下一致㊁分工配合的良好局面㊂虽然在制度文件组织保障中要求学校㊁二级学院㊁班级成立工作组,相关部门和责任人参与其中,但是文字表述的工作职责较为模糊,未进行自上而下的责任划分㊂2.2㊀ 第二课堂 实践活动缺乏形式创新在调研的湖职院经济管理与电商学院1384名学生中,有超过73%的学生认为 第二课堂 的活动质量有待提高㊂虽然活动数量繁多,但是内容重复,以特殊时间节点的同质性活动尤为突出,总体来说缺少创新,缺乏吸引力,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 第二课堂 的兴趣㊂例如2022年举办的 花开如愿 女生节活动㊁ 清明追思㊃云祭英烈 线上活动㊁ 相伴成长,感恩有您 母亲节主体活动㊁ 皎皎明月,浓浓师恩 主题活动等,大多数活动的设计浅尝辄止,并未使同学们学到有深层价值的知识㊁经验,不能充分地体验生活㊂学院在举办 第二课堂 活动中能够投入经费的有限,这也给活动升级带来了很大障碍㊂管理 第二课堂 活动的老师同时又要负责学院学生工作的其他众多条线任务,无法投入足够的精力确保每一次活动的质量,也无法每次都进行精心筹划㊂2.3㊀ 第二课堂 缺乏学生激励机制在调研中的76%的学生更愿意参加身心健康与文化艺术类活动,主要原因是这类活动难度低,花费精力较少,有一定的趣味性㊂社会责任实践活动参与较少,因为此类活动时间较长,需要的能力比较全面,多数学生不愿走出舒适圈去挑战新的领域㊂从参与对象的层次来看,参加第二课堂的积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下降的趋势㊂不少学生修满了毕业所需的学分后就不再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参与活动仅仅浮于表面形式,敷衍了事,只在乎活动签到与否,完全不在意活动内容,由于过分在意学分或者学分已达到要求而懒于参加活动等,都会使学校所举办的活动流于形式,指导老师也无法做到一对一指导每一个参与对象,从而忽略了 第二课堂 活动的本质 通过 第二课堂 平台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了解自身兴趣爱好,提高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㊂2.4㊀ 第二课堂 育人实效缺乏评价机制第一课堂往往采用考试㊁考察等方式进行学习成果的验收,而 第二课堂 除了参与的学生自行从主观上进行感受之外,当前并没有一个统一量化的评价机制,所以无法将学期或学年的 第二课堂 育人成效进行清晰记录㊂参与同一个非竞技类 第二课堂 项目的学生,不论参与程度如何所得到的 第二课堂 微学分完全一致,无法促进学生沉浸式参与 第二课堂 项目的纵向发展㊂第二课堂 活动项目开展的准入方式也无固定指标监测,往往是负责老师一人决定活动项目开展的数量和内容,并无监管反馈等机制存在㊂鉴于此, 第二课堂 活动的同质性等问题的出现也不难理解㊂3㊀ 三全育人 理念下 第二课堂 制度改进方向3.1㊀优化 第二课堂 运行保障队伍建设运行保障队伍是 第二课堂 高效运行㊁高质量实施的关键支撑,要着力构建既能统筹协调㊁整体推进,又能分工配合㊁落实到位的组织实施机制㊂党委统筹,团委主导,学生处㊁教务处㊁就业处㊁社团等部门作为主体责任人参与到 第二课堂 制度运行中来,各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各自明确其责任,打破团委看似一方全揽实则孤立无援的状态㊂除扩充责任部门外,还应丰富指导教师类型,提升 第二课堂 的丰富性,根据不同的项目设置不同的 第二课堂 指导老师,实地推进 全员育人 ,指导老师可以是具有专业理论背景的教师,也可以是具有相对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食堂厨师㊁后勤园丁㊁安保大叔㊁宿管阿姨等具有丰富职业经验的校内外工作人员都可以被选聘为 第二课堂 活动的指导老师,结合自身特色针对学生进行 劳育 美育 德育 体育 等个性化项目开展,丰富 第二课堂 育人成果㊂㊃132㊃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7期3.2㊀完善 第二课堂 课程体系化建设第一, 第二课堂 目标要明确㊂ 第二课堂 活动课程必须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为目的,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造就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㊂在确定目标时,必须使长期目标同近短期目标保持一致,将课程目标写入 第二课堂 培养方案当中形成制度㊂从课程类型来分,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同类型的课程目标要明确,符合大学生培养规律㊂第二, 第二课堂 项目内容要丰富,从活动的时间㊁空间和参与对象上来看,第二课堂 活动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学生是参与主体,所以 第二课堂 项目设置既要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普遍需求,又要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㊂个性化原则的基本特点是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人格,尊重人的个性,发挥不同层次㊁不同个性学生在兴趣㊁能力㊁爱好㊁动机㊁意志等方面的心理优势㊁个性特长,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用鼓励的㊁发展的观点正确看待学生个性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增强学生发展个性优势的信心和动力㊂要让学生有所选择,因此课程设置必须科学㊁全面㊂第三, 第二课堂 应该完善项目结构,和第一课堂一样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㊂虽然 第二课堂 课程丰富,形式多样,但其中一定包含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中的一些核心活动,如社会实践㊁志愿服务等;还应包含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生活实用技术活动,如劳动技术㊁体育锻炼等;更应涵盖提高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活动,如艺术欣赏㊁文学创作等㊂可将这些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㊂选修部分由学生根据自身喜好进行选择活动课程㊂3.3㊀提高 第二课堂 参与者的重视程度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一定限度内,随着动机水平的提高,工作效率也随之提高㊂因此需要不断提高学校 第二课堂 管理者㊁教师㊁学生对 第二课堂 建设的重视程度㊂ 第二课堂 的培养主体是学生,他们也是最大的参与群体,因此要不断地教育引导学生认真参与 第二课堂 ,改变他们参与 第二课堂 的动机,由以往的被动参与转变成主动学习,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能为整体的 第二课堂 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㊂学生不仅是为了修满学分确保毕业,还应该在 第二课堂 学习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能力㊂3.4㊀建立健全 第二课堂 协同育人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验证 第二课堂 制度协同育人成效的科学依据,将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运用到 第二课堂 优化升级中,让 第二课堂 这一育人方式动态地发挥育人最佳效果㊂在建立健全 第二课堂 协同育人评价机制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各个部门的自评数据,又要结合参与对象的他评结果,还要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重视学生的描述性反馈,更直接地激励学生的参与感,将 第二课堂 育人过程中的做法与经验深入总结,推进 第二课堂 协同育人模式有序㊁高效运行㊂3.5㊀深化 第二课堂 与第一课堂的全方位协同模式将第一课堂拓展到 第二课堂 ,将 第二课堂 项目的设计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从而推动第一课堂与 第二课堂 实现1+1>2的育人效果㊂第一课堂与 第二课堂 目标一致,服务对象相同,在育人过程中坚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实践反思同步推进,协同育人效果将快速显现㊂在课程设计环节,充分考虑第一课堂与 第二课堂 各自优势,将适合在第一课堂开展的理论讲解等内容和适合在 第二课堂 体验㊁实践等内容进行分头梳理,在内容的展示形式上做到扬长避短㊁长短互相补充,在互补共进中强化㊁深化育人成效㊂在落地执行的过程中,充分做好保障工作,保证落地与设计不变形㊂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强化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高校 第二课堂 育人理念和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要进一步深化新时代 第二课堂 育人功能,尤其是要重视 第二课堂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直面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科学地去构建 第二课堂 育人体系,形成 第二课堂 与第一课堂育人的有效合力,推动形成全员㊁全程㊁全方位育人的 三全育人 新局面㊂参考文献[1]朱九思.高等学校管理[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2]蔡克勇,冯向东.大学第二课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3]喻晨玲.新时期江西高校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大学,2019.[4]陈文娟,袁大伟.新时期高校共青团 第二课堂成绩单 制度的深化与创新研究 以江苏高校共青团为例[J].高校共青团研究,2018,(03):44-49.[5]杨伟国,宋洪峰,许馨月,等.新时代高校第二课堂提升学生能力路径探索[J].高校共青团研究,2018(3):18-22.[6]李发武.高校第二课堂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0):94-96.[7]陈玲,陶好飞,谢明昊,等.论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一一以高校一二课堂学习联动为中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13-23.[8]李丽,周广,臧欣昱,等.创新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实践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4).[9]周国桥. 三全育人 视阈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的创新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0):52-54. [10]李娇楠.高校共青团 第二课堂成绩单 制度在实践育人中的运用与启示 以武汉大学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3):87-89.㊃232㊃。

高校实践育人的路径创新研究

高校实践育人的路径创新研究

JANUARY,2021/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ForumⅠSHIXUN YU SHIJIANTANSUO Ⅰ实训与实践探索Ⅰ实践育人是一种以实践为教育方法的育人理念,是理论教育的延伸与拓展,是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路径。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高校把实践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依托有计划且科学的体系进行实施,进而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一、高校实践育人内涵及价值定位(一)内涵高校实践育人是为培养学生专业的实践技能而创设的使学生深入生产一线、社区、基地进行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

高校实践育人是高校实施的培养学生爱国情感、高尚品格、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协作意识的综合性活动[1]。

高校实践育人是高校理论教育的补充和拓展,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口。

(二)价值定位高校实践育人的价值包括教育价值和哲学价值两个方面。

首先,教育价值。

高校实践育人是以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为依托,承担着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重任,进而彰显独特的教育价值。

高校开展实践育人能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使学生更好融入社会;高校开展实践育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开展实践育人能使学生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成为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哲学价值。

高校实践育人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在发挥实践育人导向功能、应用功能和检验功能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而改变传统的重技能轻素养的教育弊端,在丰富的实践活动辅助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哲学支持。

二、高校实践育人的创新路径(一)科学设计实践育人机制首先,依托多种合力构建实践育人机制。

从高校层面来看,高校实践育人的动力来自于需求,即高校的发展需求;从社会层面来看,政府的政策倾向、社会导向、市场需求等都是高校实践育人的动力[2]。

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实效性探析

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实效性探析

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实效性探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背景和意义、定义、特征以及重要性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其实效性。

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是指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一种教育方式。

社会实践育人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社会和谐发展。

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是指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调查: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基层,进行社会问题的调查和研究,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公益意识。

实习实训:组织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等进行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实践性: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注重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实践,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性: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强调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专业性: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注重与专业教育的结合,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增强就业竞争力: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促进社会和谐: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民生疾苦,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然而,当前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部分高校对社会实践育人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另外,由于安全、经费等原因,导致部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主题四: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面向实体、再现场景,产教融合建设新工科

主题四: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面向实体、再现场景,产教融合建设新工科

主题四: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面向实体、再现场景,产教融合建设新工科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旨在探讨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如何面向实体、再现场景,共同建设新工科,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文章首先分析了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的内涵及其在新工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然后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探讨了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面向实体、再现场景的实践路径和有效策略。

文章总结了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面向实体、再现场景在新工科建设中的成效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产教融合的内涵与价值产教融合是指产业界与教育界之间的深度合作与融合,旨在通过双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

产教融合不仅体现在学校与企业的物质资源共享,更体现在双方文化、理念、师资、技术等多个方面的深度融合。

产教融合的内涵包括:一是教育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学校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场景相契合;二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增强其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三是双方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四是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社会服务职能,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产教融合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对于学校而言,产教融合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

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学校可以及时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调整教学方向,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对于企业而言,产教融合有助于解决人才短缺和技术创新难题。

通过与学校的合作,企业可以获得稳定的人才供应和技术支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对于社会而言,产教融合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可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高校协同育人培养机制创新方向探讨

高校协同育人培养机制创新方向探讨

高校协同育人培养机制创新方向探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协同育人培养机制的创新方向。

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为后续内容打下基础。

接着,正文部分分别阐述了高校协同育人的概念和特点,现状与问题,创新路径探讨,实施策略以及评价体系建构。

结论部分强调了高校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高校协同育人的发展方向。

总结提出相关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高校协同育人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促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和改进,推动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教育质量、合作、评价体系、发展方向、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协同育人是指多所高校之间通过合作、协同的方式共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机制。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高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通过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探讨教育理念和方法,可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高校协同育人还可以弥补各个高校单打独斗、资源浪费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背景介绍部分将从高校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当前高校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探讨高校协同育人的概念、特点和意义,为后续正文部分对高校协同育人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提供理论支撑。

通过对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分析,可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2 研究意义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对于推动高校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转型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传统的单一高校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实施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可以促进高校之间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形成合力,更好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可以有效促进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与共建共享,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真正实现全员参与,共同育人的目标。

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实现路径探究

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实现路径探究

学科探秦Disciplines Exploration 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实现路径探究金少芬(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盐城224000)摘要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学工作呈现发展新形态,并面临全新的教育工作任务和挑战,为提高思政育人成效,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在协同育人理念下实现教学环境的优化与教育模式的创新,需要深化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政课程的融合,并通过建设高校课程思政体系的方式,转变传统育人思想,树空协同育人理念,推动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调发展和联动配合,进而最大程度强化学生综合素养,使其明确价值取向,提高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水平及德育建设质量。

关键词协同育人理念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20.12.022Research on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Effect under the Concep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JIN Shaofen(Yancheng Kindergarten Teachers College,Yancheng,Jiangsu224000)Abstract In the new era,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esents a new form of develop­ment,and is facing new educational tasks and challenge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mode under the concep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it is necessary to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p rofessional curriculum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and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university curriculum,the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carried out.We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ought,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linkage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o as to maximiz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make them clear the value orientation,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mor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Keywords concep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colleg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la education;education effect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对于专业课程改革以及人才培育创新等工作发挥着积极作用。

“双减”背景下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双减”背景下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双减”背景下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作者:张小燕来源:《家长·下》2023年第12期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双减”政策着力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然而教育工作不能完全依靠学校的力量来完成,而是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形成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合力。

因此,本文探讨“双减”背景下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教育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校家社协同育人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双减”政策的落实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家庭应当弥补学校在育人中的不足,努力配合学校落实“双减”政策。

学校和家庭作为学生重要的两个成长环境,共同育人可以综合利用两方的资源和优势,促进学生社会认知、情感态度、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

首先,家庭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品质,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两者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家校互动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家长的陪伴与指导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家长和教师可以共同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品质。

其次,家庭和社会是学生面向社会的“桥梁”,校家社协同育人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和人际交往经验,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共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传递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道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最后,校家社协同育人还可以让教育资源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得到共享,共同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促进优质教育的改革发展。

二、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一)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家风从学生品质培养来看,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明确家庭教育的目标和重点,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品德培养和人格塑造。

家长要改变功利主义和盲目攀比的理念,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特长,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新时代下高校组织员开展育人工作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下高校组织员开展育人工作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下高校组织员开展育人工作的实践路径摘要从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包括组织员在内的管理人员在对育人工作的认知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偏差,组织员开展党务工作与育人工作结合不够紧密,本文从规范管理模式、强化思想引领、激发组织活力三个方面介绍了组织员如何通过优化工作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扎实做好新时代育人工作。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建、管理育人组织员是各级党组织专门从事党员发展、党员教育管理、协调和处理上下级党组织关系、指导下级党组织开展组织工作的党务工作者。

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要求的不断提升,组织员队伍不断壮大,工作范围不断拓展,作用发挥不断增强,但在高校体系中出现了组织员开展党务工作与育人工作结合不够紧密的情况。

本文拟从规范管理模式、强化思想引领、激发组织活力三个方面谈谈对“新时代下高校组织员开展育人工作”的一些思考。

一、高校组织员开展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高校组织员对育人工作的认知存在偏差从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包括组织员在内的管理人员在对育人工作的认知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偏差,具体体现在单纯地认为育人活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有专任教师和辅导员能够承担育人工作、发挥育人功能,无法把握育人工作的定位与总格局,在拓展育人工作的维度、创新育人工作实践路径方面发挥作用有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育人目标的实现效果。

2.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育人工作的融合度不高高校与学生直接相关的党务工作为学生党建工作,负责学生党建工作的部门为组织部门,组织员负责统筹协调发展党员的进度以及最终党员档案的审核等。

学生党建工作与育人工作的融合度不高具体体现在:一方面,发展党员工作流程基层党组织耗费大量精力在材料筹备、审核上,而对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的理论知识培训与党性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在考察积极分子、发展对象时,无法对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养、学习成绩、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情况进行全面考察,过度注重某一方面的现象较为普遍,使得党建工作与育人工作缺乏有效的融合机制。

“五育”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践育人的时代表征、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

“五育”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践育人的时代表征、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

“五育”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践育人的时代表征、现实困境
及优化路径
苏维;王金娥
【期刊名称】《教师》
【年(卷),期】2024()1
【摘要】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新时代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而“五育”融合需要通过实践育人手段来实现。

文章从分析“五育”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践育人的时代表征出发,提出当前职业院校“五育”融合实践育人存在背离本质规定性、忽视个体能动性、缺少多元协同性等问题,建议从“五育”场域、“五育”系统、“五育”生态三个方面进行优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页数】3页(P105-107)
【作者】苏维;王金娥
【作者单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2
【相关文献】
1.新时代职业院校“三全育人”质量提升:现实困境、学理渊源与优化路径
2.“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困境与实践路径研究
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境和实现路径
4.“五育融合”视域下
中华特色体育课程的现实意蕴、学理阐释与实践路径——以“射艺”为例5.五育融合视域下中小学课后服务的现实困境与路径匡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科研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科研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科研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
“三全育人”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强调了教育的多元化、个性化和全面性。

其中,课程、科研和协同育人作为三个重要方面,相互促进,构成了“三全育人”的理论框架。

在此框架下,高校课程科研协同育人成为了重要的实施路径,其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
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实现“三全育人”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首先,在课程方面,高校应该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从内容、形式、教学方法等多个方
面进行优化。

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采用模拟实验、案例教学等方式,增强学生
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同时,要注重课程与社会需求的对接,积极推广新课程,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探索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
选择和发展空间。

其次,在科研方面,高校应该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科研与生产实践的紧
密结合。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让他们通过实
践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同时也为科研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同时,高校应该加强科研
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实现科研成果的最大价值转化。

最后,在协同育人方面,高校应该加强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建立协作平台,
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

要注重“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需求,提供不同形式
的教育服务,协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课程科研协同育人是“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重要实施路径,通过优化
课程、加强科研、促进协同育人,可以深入实现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目标,为推进素质教
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地协同模式下高校实践育人的优化路径
以校地协同模式下高校实践育人的优化路径为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高校如何通过校地协同模式来优化实践育人。

一、加强与社会合作,丰富实践育人资源
高校应积极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关系,拓宽实践育人的资源渠道。

可以与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等建立校地合作项目,共同开展实践活动。

通过与社会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资源,使实践育人更加丰富多样。

二、建立健全实践育人的机制体系
高校应建立健全实践育人的机制体系,明确实践育人的目标、任务和责任。

可以设立专门的实践育人部门或机构,负责统筹实践育人的各项工作,制定实践育人的规划和政策,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三、优化实践育人的课程设置
高校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践需求,优化实践育人的课程设置。

可以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如实验课、实习课、实训课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同时,还可以开设跨学科的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加强实践育人的导师制度建设
高校应建立健全实践育人的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可以邀请企业专家、社会资深人士等作为学生的导师,指导
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实践经验和指导意见。

通过导师制度,可以提高实践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加强实践育人的评价体系建设
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育人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成果进行评估。

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实践报告、实践成果展示、实践能力考核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表现。

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学生绩点、奖学金等的依据,激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六、加强实践育人的信息化建设
高校应加强实践育人的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实践育人的效率和效果。

可以建立实践育人的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资源、实践指导、实践交流等服务。

同时,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实践情况,为实践育人提供科学依据。

七、加强实践育人的国际化合作
高校应积极开展国际化合作,拓宽学生的实践视野。

可以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实践项目。

通过国际化合作,可以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文化和环境,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

校地协同模式下高校实践育人的优化路径包括加强与社会合作、建立健全实践育人的机制体系、优化实践育人的课程设置、加强实践育人的导师制度建设、加强实践育人的评价体系建设、加强实践育人的信息化建设和加强实践育人的国际化合作。

通过这些措施,可
以提高实践育人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出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