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复习资料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选择题
【A型题】
1.DIC时血液凝固功能异常表现为
A.血液凝固性增高 D.血液凝固性先降低后增高
B.血液凝固性降低 E.血液凝固性增高和降低同时发生
C.血液凝固性先增高后降低
[答案] C
[题解] 在DIC发病中,早期凝血过程被激活,血液处于高凝阶段,形成大量微血栓。

随着凝血过程的激活,凝血物质不断被消耗,同时继发性纤溶活性不断地增强,故在DIC
晚期时血液又转为低凝状态,临床发生多器官明显出血。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特征是
A.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激活D.纤溶亢进
B.凝血酶原的激活 E.凝血功能异常
C.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
[答案] E
[题解]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特征是凝血功能异常,包括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激活和消耗,凝血酶原的激活,纤溶系统的亢进。

3.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最常见的疾病是
A.败血症D.胰腺癌
B.宫内死胎 E.器官移植
C.大面积烧伤
[答案] A
[题解] 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常见病有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妇产科疾病、创伤及手术。

其中感染性疾病居首位,约占所有原发病的1/3。

4.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触发是由于组织细胞损伤释放出的组织因子与下列哪一凝血因子结合而开始的?
A.凝血因子Ⅹ D.凝血因子Ⅷ
B.凝血因子Ⅸ E.凝血因子Ⅶ
C.凝血因子Ⅺ
[答案] E
[题解]外源性凝血系统是由于损伤组织细胞释放出组织因子并与凝血因子Ⅶ结合而开始的。

5.激活的凝血因子Ⅶa与组织因子(TF)复合物可激活
A.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ⅩD.凝血因子Ⅺ和凝血因子Ⅻ
B.凝血因子Ⅹ和凝血因子ⅨE.凝血因子Ⅸ和凝血因子Ⅺ
C.凝血因子Ⅲ和凝血因子Ⅷ
[答案] B
[题解] Ⅶa-TF复合物既可激活Ⅹ因子(传统通路),也可激活Ⅸ因子(选择通路),从而启动凝血反应。

6.内皮细胞受损,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是通过活化
A.凝血酶原 D.Ⅻ因子
B.维蛋白原 E.组织因子
C.钙离子
[答案] D
[题解] 多种病因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广泛受损,使内皮胶原暴露,因其表面带有负电荷,因此血流中的带正基团的因子Ⅻ与其结合,转变为有活性的因子Ⅻa,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7.导致DIC发病的关键环节是
A.组织凝血因子大量入血 D.纤溶酶原激活物生成增加
B.凝血因子Ⅻ的激活 E.凝血因子Ⅴ的激活
C.凝血酶生成增加
[答案] C
[题解] 各种不同的病因可通过不同的途径激活体内的外源性凝血途径和(或)内源性凝血途径而诱发DIC,外源性凝血途径或内源性凝血途径激活的关键环节是血浆中凝血酶原的激活物—凝血酶生成增加。

8.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诱发DIC的机制是
A.机体抗血栓形成能力降低 D.继发细菌感染
B.激活凝血酶原E.增加组织因子的释放
C.激活纤维蛋白原
[答案] A
[题解]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使活化的凝血因子、FDP、细菌、毒素、异物等不能及时清除,机体抗血栓形成能力降低。

9.肝功能严重障碍诱发DIC与下列哪一过程无关?
A 抗凝血酶-Ⅲ生成减少
B.血小板生成减少
C.清除凝血因子Ⅸa、Ⅹa、Ⅺa的作用减弱
D.组织因子释放增多
E.解毒功能障碍
[答案] B
[题解] 肝脏不具备生成血小板的功能。

11.DIC患者出血与下列哪一项因素关系最密切?
A.凝血因子Ⅻ的被激活D.肝脏合成凝血因子障碍
B.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和纤溶活性增强 E.血管通透性增高
C.抗凝血酶物质增加
[答案] B
[题解] DIC患者出血的原因是随着微血栓形成有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性减少,同时继发性纤溶活性加强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它们都有抗凝血的作用。

12.DIC患者晚期出血的原因
A.凝血系统被激活 D.凝血系统活性大于纤溶系统活性
B.纤溶系统被激活E.凝血系统活性小于纤溶系统活性
C.凝血和纤溶系统同时被激活
[答案] E
[题解] 在DIC晚期,因凝血物质消耗性减少和继发性纤溶系统激活,使纤溶系统活性大于凝血系统活性,表现为出血。

13.纤维蛋白原被纤溶酶水解后生成
A.纤维肽A(FPA)和纤维肽B(FPB) D.交联纤维蛋白(Fbn)
B.纤维蛋白单体E.D-二聚体(DD)
C.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答案] C
[题解] FPA和FPB是凝血酶水解纤维蛋白原为纤维蛋白时放出的两种短肽。

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为一些可溶的多肽碎片,包括D和E片段及它们的中间产物X和Y片段,统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14.下列哪一项不是直接引起DIC出血的原因?
A.凝血因子大量消耗D.微循环障碍
B.血小板大量减少E.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作用
C.继发性纤溶系统激活
[答案] D
[题解] 在DIC时,随着凝血物质被激活,形成大量微血栓,继之凝血物质因消耗而减少,同时继发性纤溶活性不断地增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它们都有抗凝血和促进出血的作用。

而微循环障碍时有利于DIC的发生,本身并不直接导致出血。

15.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容易诱发DIC与下列哪一项因素有关?
A.组织凝血活酶大量入血D.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
B.血管内皮细胞广泛受损E.肝素的抗凝活性减弱
C.增加溶酶体膜稳定性
[答案] D
[题解] 皮质激素能抑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当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时,使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显著降低,故容易诱发DIC。

16.DIC产生的贫血属于
A.中毒性贫血D.缺铁性贫血
B.失血性贫血E.再生障碍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答案] C
[题解] DIC时微血管内沉积的纤维蛋白网将红细胞割裂成碎片而引起的贫血,称其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7.裂体细胞的产生是因为
A.微血管内微血栓形成D.微循环血液“泥化”淤滞
B.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腔内形成细网 E.微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C.异型输血
[答案] B
[题解] DIC发生时,主要是微血管内沉积的纤维蛋白网割裂红细胞所致。

缺氧、酸中毒及内毒素造成的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也是红细胞损伤的原因之一。

18.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是检测
A.纤维蛋白原 D.凝血酶原
B.纤维蛋白单体 E.纤溶酶
C.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答案] C
[题解] 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降解成纤维蛋白单体,而纤溶酶使纤维蛋白(原)降解成FDP,纤维蛋白单体和FDP中的X片段可与①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和②纤维蛋白晚期降解产物结合成可溶性复合物。

副凝试验利用鱼精蛋白使上述可溶性复合物中的纤维蛋白单体和FDP中与X片段解离,然后纤维蛋白单体又各自聚合成肉眼可见的凝胶状物析出,这种不经凝血酶的作用而引起的凝集反应称副凝反应。

19.妊娠末期的产科意外易诱发DIC,主要是由于: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低下
B、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C、微循环血流淤滞
D、纤溶系统活性增高
E、血中促凝物质含量增加
[答案] B
[题解] 妊娠时,随着孕周增加,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逐渐增多,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增多,胆固醇、磷脂及甘油三酯也均可增加,而抗凝和纤溶活性物质,如抗凝血酶-Ⅲ、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尿激酶等却减少,故易诱发DIC。

20.有关DIC的实验室检查,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凝血酶时间检查血浆中凝血酶活性
B.凝血酶原时间检查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消耗情况
C.纤维蛋白原定量检查凝血物质消耗情况
D.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检查血液中FDP-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存在
E.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检查血液中纤溶活性
[答案] A
[题解] 凝血酶时间试验是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后,测定受检血浆发生凝固所需要的时间,以反映凝血第三阶段(纤维蛋白生成阶段)和抗凝血的功能,在DIC时,由于高凝过程消耗了大量纤维蛋白原,而在继发性纤溶亢进阶段又会生成大量FDP而抑制凝血过程,故DIC时,凝血酶时间测定常延长。

若患者未用过肝素,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无明显降低,凝血酶时间延长则提示患者血浆纤溶降解产物含量增多。

21.华-佛综合征的机制是
A.肾上腺急性缺血坏死D.肾上腺血管栓塞
B.肾上腺皮质出血性坏死E.肾上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C.肾上腺髓质出血性坏死
[答案] B
[题解] 发生DIC时,可因肾上腺皮质微血管内微血栓形成,阻塞微循环,引起肾上腺皮质出血性坏死,造成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即华-佛综合征。

常继发于暴发型流脑。

22.DIC晚期时高度纤溶亢进使D-二聚体含量降低的原因是
A.尿激酶作用减弱
B.α1-抗胰蛋白酶抑制减轻
C.D-二聚体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D.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多聚体作用减弱
E.凝血酶分解纤维蛋白原减少
[答案] C
[题解] 高度纤溶亢进,由于D-二聚体可进一步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使测定值比实际含量低。

23.产生凝血因子Ⅻf的途径是
A.凝血因子Ⅻ的酶性激活D.凝血酶作用于凝血因子Ⅻ
B.凝血因子Ⅻ的接触激活E.肝素作用于凝血因子Ⅻ
C.内毒素作用于凝血因子Ⅻ
[答案] A
[题解] 激肽释放酶、纤溶酶和胰蛋白酶等可溶性蛋白水解酶,可水解凝血因子Ⅻ或凝血因子Ⅻa,而生成三种分子量和活性各不相等的碎片,称为凝血因子Ⅻf。

这一过程称为凝血因子Ⅻ的酶性水解。

凝血因子Ⅻf可激活凝血因子Ⅺ,还可激活激肽释放酶原而激活激肽系统。

24.关于D-二聚体的表述,错误的是
A.在继发性纤溶亢进时,血中D-二聚体增多
B.在原发性纤溶亢进时,血中FDP增高,D-二聚体并不增多
C.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产物
D.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原的产物
E.D-二聚体是诊断DIC的重要指标
[答案] D
[题解] 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产物,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原不产生D-二聚体。

25.患者,男性,13岁,因拔牙后出血不止1小时来院急症。

查体:皮肤未见出血点及瘀斑,拔牙处齿龈渗血。

其余未见异常。

患者最可能出现的异常是
A.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B.纤溶功能异常
C.凝血功能异常
D.血小板数量异常
E.血小板功能异常
[答案] C
26.患者,女性,50岁,高热伴乏力、恶心1周。

查体:T39.5o C,P100次/分,BP140/95mmHg。

有鼻出血、皮肤可见大片瘀斑,肝肋下2指,30硬,腹部移动性浊音(+)。

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肝病毒e抗原(HBe)阳性,乙肝核心抗体(HBc)阳性。

导致患者出血的主要原因为
A.红细胞大量破坏
B.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C.血小板数量减少
D.肝功能严重障碍
E.血小板功能异常
[答案] D
[题解] 病人肝大质硬,有腹水,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阳性,表明患有乙型肝炎。

肝细胞合成大部分凝血因子、重要的抗凝血物质,肝功能障碍可导致机体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出现出血倾向。

27.患者,男性,52岁,高热伴呼吸困难1周。

查体:T39o C,P130次/分,BP80/40mmHg。

下肢可见大片瘀斑,双肺呼吸音粗,右肺下叶可闻及湿性啰音。

实验室检查:WBC16×109/L,PLT38×109/L,PT20秒(对照12秒),纤维蛋白原1.07g/L。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A.肺部感染合并DIC
B.肺结核
C.肺动脉血栓栓塞症
D.肺癌
E.肺水肿
[答案] A
[题解] 病人高热伴呼吸困难,体温升高,血压下降,WBC升高,双肺呼吸音粗,右肺下叶可闻及湿性啰音,表明发生了肺部严重感染。

下肢可见大片瘀斑,PLT降低,PT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表明病人发生了DIC
28.患者,女性,29岁,停经26周,胎动消失2天。

产科检查:宫底脐上2指,轻压痛,无宫缩。

住院治疗过程中发现输液时针管经常阻塞,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应首先考虑采用的治疗措施是
A.补充血小板
B.补充凝血因子
C.补充电解质
D.输入新鲜冷冻血浆
E.应用低分子肝素
[答案] E
[题解] 病人发生了宫内死胎滞留,出现输液时针管经常阻塞,应考虑发生了DIC,高凝期,首先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

(29-31题共用题干)
患者,女性,49岁,高热、寒战1周,尿少3天,意识模糊1天。

查体:T39.6o C,P129次/分,R28次/分,BP79/55mmHg。

皮肤散在出血点和瘀斑。

实验室检查:WBC27×109/L,Hb88g/L,PT21秒(对照13.5秒),DD1.0mg/L(D-二聚体,正常小于0.5mg/L),Fg1.4g/L(正常1.8-4.5g/L)。

外周血涂片可见裂体细胞。

血培养示大肠埃希菌生长。

核磁共振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诊断为大肠埃希菌败血症合并DIC
29.患者不属于DIC临床表现的症状是
A.寒战、高热
B.少尿
C.贫血
D.皮肤瘀斑
E.意识模糊
[答案] A
30.患者出血的机制不包括
A.凝血功能障碍
B.纤溶系统激活
C.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形成
D.骨髓功能抑制
E.微血管损伤
[答案] D
31.与外周血涂片裂体细胞相关的DIC功能代谢变化是
A.贫血
B.出血
C.休克
D.肾衰竭
E.希恩综合征
[答案] A
【B型题】
A.大量组织因子入血引起DIC D.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引起DIC
B.激活凝血因子Ⅻ引起DIC E.其它促凝物质入血引起DIC
C.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DIC
1.宫内死胎主要是通过
2.羊水或其他异物颗粒入血
3.急性胰腺炎主要是通过
[答案] 1 A
[题解] 产科意外中宫内死胎是由于胎儿在宫内死亡后组织细胞分解,释放大量组织凝血活酶(凝血因子Ⅲ,或称组织因子),进入母体后,激活母体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母体发生DIC。

[答案] 2 B
[题解] 羊水或其他异物颗粒入血通过表面接触,可激活凝血因子Ⅻ而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引起DIC。

[答案] 3 E
[题解] 急性胰腺炎时,因胰腺细胞坏死,释放大量胰蛋白酶入血,胰蛋白酶入血后直接激活凝血酶原及凝血因子Ⅺ,诱导血小板聚集反应等作用而激活凝血系统引起DIC。

A.释放大量蛋白水解酶入血D.释放大量磷脂入血
B.直接激活凝血因子ⅫE.直接激活凝血酶原
C.释放组织凝血因子
4.中性粒细胞受损致DIC的原因是
5.异型输血发生溶血致DIC的原因是
6.肿瘤细胞转移入血致DIC的原因是
[答案] 4 C
[题解] 正常的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含有类似组织因子的促凝物质,在内毒素或败血症所引起的DIC,内毒素可使中性粒细胞合成并释放组织凝血因子,故当中性粒细胞受损时,即可释放出大量组织因子而致DIC。

[答案] 5 D
[题解] 红细胞大量破坏释放出的ADP可触发血小板释放反应,造成血小板磷脂(血小板第三因子,PF3)入血,促进凝血过程。

另外,红细胞膜内的大量磷脂有直接促凝作用(组织凝血活酶样作用),并能促进血小板释放反应而间接促进凝血过程。

[答案] 6 B
[题解] 肿瘤细胞转移入血后,通过表面接触使凝血因子Ⅻ活化(固相激活,或称接触激活),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而诱发DIC。

A.外源性凝血系统D.FDP含量
B.内源性凝血系统E.血液凝固调控系统
C.纤溶系统
7.凝血酶时间测定是检查
8.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检查
9.3P试验是检查
[答案] 7 D
[题解] 凝血酶时间测定是将凝血酶加入被测血浆中,观察血液凝固的时间。

取决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FDP的含量,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或FDP含量增多均可使凝血酶时间延长;反之,使凝血酶时间缩短。

[答案] 8 A
[题解]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试验是给被测血浆中加入富含组织凝血活酶的兔脑粉和钙离子后,观察正常血浆和待测血浆发生凝血所需时间的差异,故该试验检查外源性凝血系统活力。

DIC时,由于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等被大量消耗,在血浆中加入兔脑粉和钙离子后,发生凝血所需时间显著延长。

[答案] 9 D
[题解] 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降解成纤维蛋白单体,而纤溶酶使纤维蛋白(原)降解成FDP,纤维蛋白单体和FDP中的早期X片段可与①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和②纤维蛋白晚期降解产物结合成可溶性复合物。

副凝试验利用鱼精蛋白使上述可溶性复合物中的纤维蛋白单体和FDP
中与X片段解离,在无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单体又可聚合为纤维蛋白不析出,形成肉眼可见的纤维蛋白原或胶冻状的絮状沉淀。

A.水解凝血因子ⅢD.抑制纤维蛋白多聚体形成
B.使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E.使激肽释放酶原变成激肽释放酶
C.水解纤维蛋白原
10.Ⅻf
11.FDP
12.纤溶酶
[答案] 10 E
[题解] Ⅻf 作为激肽释放酶原激活物使激肽释放酶原变成激肽释放酶。

[答案] 11 D
[题解] FDP能抑制纤维蛋白单体合成纤维蛋白多聚体而阻止纤维蛋白形成。

[答案] 12 C
[题解] 纤溶酶能水解纤维蛋白原而产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二、名词解释题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答案]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的增加而引起的一种以凝血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2.裂体细胞(schistocyte)
[答案] 在DIC出现的溶血性贫血中,外周血涂片中出现一些形态特殊的变形红细胞,其外形呈盔甲形、新月形、星形等,统称这些变形的红细胞为裂体细胞。

3.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
[答案] DIC时,出现一种由于微血管病变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因受微血管内纤维蛋白丝切割、挤压而引起碎裂,外周血中出现各种裂体细胞。

裂体细胞出现为溶血的表现,因溶血而导性贫血。

4.D-二聚体(D-dimer)
[答案] 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多聚体的产物,DIC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5.FDP(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
[答案]纤溶酶水解Fbg及Fbn产生的各种片段的统称。

6.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plasma protamin paracoaulation test, 3P试验)
[答案] 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降解成纤维蛋白单体,而纤溶酶使纤维蛋白(原)降解成FDP,纤维蛋白单体和FDP中的早期X片段可与①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和②纤维蛋白晚期降解产物结合成可溶性复合物。

副凝试验利用鱼精蛋白使上述可溶性复合物中的纤维蛋白单体和FDP中与X片段解离,然后纤维蛋白单体和FDP又各自聚合成肉眼可见的凝胶状物析出,这种不经凝血酶的作用而引起的凝集反应称副凝反应。

三、简答题
1.DIC病人发生贫血的机制
[答题要点] ①微血管内纤维蛋白丝网的形成,对通过红细胞的割裂;②缺氧、酸中毒等致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③出血使红细胞减少。

2.DIC病人发生广泛出血的机制
[答题要点] ①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消耗性的减少;②继发性纤溶系统的激活;③FDP 的形成;④微血管的损伤。

3.肝功能严重障碍患者为何易发生DIC?
[答题要点] ①肝脏合成抗凝血物质减少;②肝脏灭活凝血因子功能下降;③肝细胞坏死释放组织因子;④吞噬解毒功能下降。

4.什么是D-二聚体?D-二聚体升高、不变或下降各说明什么?
[答题要点] 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多聚体的产物。

D-二聚体升高说明DIC时继发性纤溶亢进;D-二聚体不变说明原发性纤溶亢进;D-二聚体下降说明高度纤溶亢进,D-二聚体可进一步被分解。

5.蛇毒入血如何引起人体DIC的发生?
[答题要点] 蛇毒含有两种促凝成分,或激活因子Ⅹ,或加强因子Ⅴ的活性;还可使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

6.简述各种原因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DIC的机制
[答题要点] 血管内皮细胞广泛损伤,促凝作用增强、抗凝作用降低、纤溶活性降低,NO、PGI2、ADP酶等产生减少,促进血小板粘附、聚集,激活Ⅻ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7.简述严重感染引起DIC的机制
[答题要点] 严重感染时,由于机体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功能不足,血小板、白细胞激活等,使凝血与抗凝血功能平衡紊乱,促进微血栓的形成,导致DIC的发生、发展。

四、论述题
1.试述DIC的发病机制
[答题要点] DIC的发生机制包括:①组织严重破坏,使大量组织因子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DIC的发生发展。

②血管内皮细胞广泛损伤,凝血与抗凝血的调控失调,激活Ⅻ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抗凝作用减弱;纤溶活性降低;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能力降低,促进血小板粘附聚集能力增强。

③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导致DIC。

④胰蛋白酶、蛇毒等促凝物质进入血液,也可导致DIC。

2.试述急性DIC病人发生休克的机制
[答题要点] 急性DIC时由于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使回心血量明显减少;广泛出血使血容量减少;心肌损伤,使心输出量减少;补体及激肽系统的激活和FDP大量形成,造成微血管平滑肌舒张,通透性增高,使外周阻力降低。

这些因素均可促使休克的发生和发展。

五、判断题
1.DIC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 )
2.DIC的主要病理特征是有继发性纤溶亢进。

( )
3.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只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 )
4.在严重外伤时,因释出大量组织因子主要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 )
5.异型输血可引起红细胞的大量破坏并释放ADP促使DIC的发生。

( )
6.内毒素可促使单核中性粒细胞合成和释放组织因子而加速凝血过程。

( )
7.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凝血酶等可直接损伤血小板,使其聚集并释放血小板内含有的丰富的促凝物质和血管活性物质,促使血液凝固。

( )
8.一定量的羊水、转移的癌细胞、骨折时的脂肪颗粒或其他带负电的异物颗粒进入血液,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 )
9.严重酮症酸中毒患者,可存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封闭。

( )
10.肝功能障碍时,只能发生出血倾向,不会出现血液凝固性增加。

( )
11.妊娠后期、应激、严重酸中毒等患者的血液常处于高凝状态。

( )
12.DIC患者典型的病理变化是微血栓形成,但其最初的临床表现常为出血。

( ) 13.FDP可通过强烈的抗凝作用和增加血管壁通透性而引起出血。

( )
14.DIC常伴有休克,重度及晚期休克又可促进DIC形成,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 )
15.DIC患者外周血涂片中可出现裂体细胞。

( )
16.D-二聚体是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

( )
17.严重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病人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
18.急性胰腺炎病人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
19.严重创伤病人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
答案:
1.(×) DIC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2.(×) DIC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凝血功能异常。

3.(×)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也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4.(×) 在严重外伤时,因释出大量组织因子而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5.(√) 红细胞破坏后,释放ADP入血浆。

ADP作为血小板激活剂,具有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和促进血小板释放血小板第3因子和第4因子等方面的作用,可导致凝血。

6.(√) 单核细胞内含有较丰富的促凝物质,内毒素可促使单核细胞合成和释放组织因子而加速凝血过程。

7.(√) 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凝血酶等可直接损伤血小板,使其聚集并释放血小板内含有的丰富的促凝物质和血管活性物质,促进血液凝固。

血小板内主要的促凝物质和主要作用是①血小板第3因子:提供催化反应表面,加速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②血小板第4因子:抗肝素作用;③血小板第2因子:促进凝血因子I转变成纤维蛋白;④β-血小板球蛋白(β-TG):促进血栓形成。

血小板内主要的血管活性物质和主要作用是①血栓素A2、ADP:使血小板进一步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②5-羟色胺、儿茶酚胺:使血管收缩、血流减缓(血栓素A2也有此作用)。

8.(×) 一定量的羊水、转移的癌细胞、骨折时的脂肪颗粒或其他带负电的异物颗粒进入血液,均可通过表面接触形式激活凝血因子Ⅻ,从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9.(√) 在严重酮症酸中毒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大量脂质等,可导致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封闭,使机体易于发生DIC。

10.(×) 肝脏组织有丰富的单核吞噬细胞,肝脏功能障碍时机体清除凝血物质的能力降低;肝功能障碍时肝脏产生抗凝血酶Ⅲ、蛋白C和纤溶酶原的能力降低,均可使血浆凝血活性相对增强。

11.(√) 妊娠三周开始孕妇血液中血小板及凝血因子I、Ⅱ、V、Ⅷ、Ⅸ、X、Ⅻ(Ⅻa未增高,只有在产科意外时才增高,所以凝血酶含量未增高)等逐渐增多;而AT-Ⅲ、t-PA、u-PA 常降低;胎盘产生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增多。

机体血液渐趋高凝状态,表现为高凝血及低纤溶状态,到妊娠末期这种状态尤为明显。

应激时机体常表现为血液凝固性和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高。

儿茶酚胺可增加血小板及某些凝血因子的数量,又可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使其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

酸中毒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内皮下的胶原纤维等暴露,促发凝血因子Ⅻ的激活,启动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引起DIC的发生。

另一方面,由于血液pH 降低,使凝血因子的酶活性升高;相反,酸性环境下,体内肝素的酸性功能基团如羧基、硫酸基等作用减弱,故其生理性抗凝血活性减弱;血小板聚集性加强,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等,同时聚集后的血小板释放促凝血因子增加,易引起DIC。

12.(√) 在DI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微栓形成,大量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包括凝血因子I(Fbg)、凝血因子V、Ⅷ、Ⅸ、X被消耗,虽然肝和骨髓可代偿性产生增多,但若其消耗过多,会发生代偿不足,从而导致血液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含量显著减少。

血液中凝血因子中又常以凝血因子I、凝血酶原、凝血因子V、Ⅷ、X等的减少较为明显,使凝血过程障碍,血液处于低凝状态。

这是引起DIC出血的重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