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步检测与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智能提升 岳麓版必修3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选择题1.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世俗王权的斗争白热化C.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D.剥夺天主教会的土地和经济特权答案:C2.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
一天,有个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
”此人最有可能是( )A.但丁 B.达·芬奇C.莎士比亚 D.马丁·路德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题中反映了信仰自由的观点,选择D项。
答案:D3.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
”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A.赎罪券和《圣经》B.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C.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D.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答案:B4.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中提到“十分之九的多数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德国人高喊‘罗马教廷该死!’”这段材料不能反映( )A.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已经不能维持下去B.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德意志各阶层与罗马天主教会的矛盾尖锐D.路德的宗教改革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愿望答案:D5.(2014·惠州一调)下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时(1334-1342年)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
对此,后来马丁·路德的回答是( )A.因行称义 B.先定论C.信仰得救 D.教随国定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教皇兜售赎罪券的历史现象,这是天主教“因行称义”,路德为此提出信仰得救的思想,排除A项,C项正确;先定论是加尔文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宗教改革后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即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信仰,D项排除。
答案:C6.马丁·路德主张一切宗教仪式从简,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测试
13 挑战教皇的权威1.1518年,马丁·路德将罗马教会称为“打着神圣教会与圣彼得旗帜的、人间最大的巨贼和强盗”。
他认为:教皇不是圣经的最后解释人,信徒人人都可直接与上帝相通而成为祭司,无需神父作中介。
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A.肯定了王权高于教权 B.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C.使人们摆脱了宗教束缚 D.动摇了上帝的神圣地位2.宗教改革后,新教牧师主要是受过教育的市民,来自于城市贵族、商人和手工工匠家庭。
据历史学家伯那特·弗格勒研究:16世纪斯特拉斯堡的第二代新教教士主要是牧师和手工工匠的儿子,贵族和商人退出了竞争教职的行列。
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A.新教教士必须服从世俗政府的管辖B.新教教会和神职人员需要缴纳赋税C.新教进一步简化了宗教仪式和教规D.新教倡导最高权威是《圣经》而非教士3.教会宣称购买赎罪券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因信称义”。
从本质上看“因信称义”A.揭露了赎罪券对民众的欺骗B.削弱了罗马教廷的神圣权威C.赋予了德国民众自由精神D.促进了资产阶级新教派的产生4.“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别。
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这反映了A.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B.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C.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领域的局限D.两场运动在不同领域产生的特殊影响5.有史学家认为,在马丁·路德发自改革基督教教义的最初目的之下,蕴含着几个世纪以来由于文艺复兴运动而孕育于人们内心的人文精神。
马丁·路德的下列主张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是A.简化宗教仪式B.建立民族教会C.信仰即可得救D.《圣经》是信仰的最高权威6.路德认为“经商、来往、吃喝、睡觉和其他一切于身体有益的事都是善功(美好的功德)”,甚至吃饭喝酒、衣服洁白和头发擦油也是善功。
最新精选岳麓版高中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最新精选岳麓版高中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后练习一百第1题【单选题】对下列杰出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审美情趣B、但丁创作长诗《神曲》,被誉为“由旧时代走向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C、美国独立后,华盛顿当选总统,他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总统D、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大革命达到高潮【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来管他。
”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A、倡导人的解放B、否定基督教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德国学者韦伯发现在欧美的一些宗教国家,“商界领袖和资本所有者,还有现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人员,绝大多数是新教徒”。
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思想密切相关( )A、人文主义B、因信称义C、先定论D、理性主义【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在西方,近代精神既表现为理性获得了胜利,又表现为宗教走向宽容的历史事件的是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D、工业革命【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有一位英国著名哲学家曾经明确指出:“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
”下列言论能够佐证这位哲学家观点的是( )A、赎罪券“增加的仅仅是贪婪之心”B、“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牧师”C、“上帝的恩典不是赐给所有的人”。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 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学案 Word版含解析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1.马丁·路德的改革(1)原因:①各国的人文主义思想十分活跃。
②教皇和教廷大员们荒淫无度。
③教皇利奥十世以修建教堂为名,印制大量赎罪券向教民兜售。
(2)主张:①强调因信称义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②他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宣称,每个基督徒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
(3)实质:这是一场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4)作用:①使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了序幕。
②出现了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讲重点宗教改革兴起的背景(1)经济上:14、15世纪,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逐渐衰落,近代资本主义关系逐渐产生,天主教会的统治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政治上:民族国家出现,王权不断加强。
(3)思想上: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各国人文主义思想十分活跃。
(4)教会从西欧各国搜刮财富,残害进步人士,其中德国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5)1517年罗马教皇派人到德国兜售赎罪券激起了德国人民的强烈不满。
【例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当钱币投入钱柜叮当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
……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幸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选集》材料二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路德选集》材料三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罗马教廷该死!’”——斯大林《宗教改革和伟大农民战争时期的德国》请回答:(1)材料一的论述针对的是当时的什么事件?(2)材料二中路德的要求反映了什么问题?(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参考答案:(1)罗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2)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与掠夺,建立适应其发展需要的新教会。
(3)德意志各阶层同罗马教皇的矛盾十分尖锐,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意志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得到了各阶层的支持。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同步测试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岳麓版必修3)(含解析)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1.马丁·路德最核心的思想是其“因信称义”学说,其实质含义是 ( )A.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B.人只有依靠教皇的祈祷才能得救C.人只有购买赎罪券才能得救D.人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才能得救2.《九十五条论纲》指出:“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教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材料反映作者的态度是( ) A.认可教皇搜刮财富B.天主教徒应该忠于信仰C.赞同教会建造教堂D.反对天主教会的经济掠夺3.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伟大人物”的是( )A.彼特拉克 B.薄伽丘C.马丁·路德 D.加尔文4.“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见,就不需要问别人。
”这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是( )A.极力反对教会神学B.信仰即可得救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D.主张因行称义5.有关右图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张贴《关于赎罪券的功效》B.其学说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依据C.提出“因信称义”的学说D.领导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6.加尔文指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
”这句话反映的观点出自( )A.《九十五条论纲》 B.“先定论”说C.“因信称义”说 D.《基督教原理》7.著名历史学家陈乐民说:宗教改革的影响是社会性的,它把欧洲人民的觉悟大大提高了一步,这点与文艺复兴有明显的不同。
据材料分析,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不同点在于( )A.实质不同 B.群众基础不同C.形式不同 D.反对对象不同8.某位历史老师在概括欧洲宗教改革时指出:“文艺复兴要呼吁的是‘天地之间,个人为尊’;宗教改革要宣扬的是‘天地之间,上帝为尊,上帝之下,个人为尊’。
”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宗教改革承认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权威B.宗教改革要求承认人们灵魂得救的自主权C.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反对天主教会和上帝D.宗教改革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彻底否定9.2014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497周年。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十三) 挑战教皇的权威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挑战教皇的权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马丁·路德主张“教随国定”,实际上是利用德意志东北部诸侯的力量推进宗教改革,因此,具有改革的一般属性,即( )A.改革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B.改革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展开的C.改革必须动员全体社会成员参与D.改革必须以保持原有体制为前提解析:选B “利用德意志东北部诸侯的力量推进宗教改革”,体现了“自上而下”,故B项正确。
2.“他呼吁世俗权力,要求国家驾驭宗教;他谴责教士不同于俗人是欺人之谈;他力劝人们在《圣经》中找寻真谛。
”他的主张( )A.完全否定了提倡人性反对神性的主张B.逐渐破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C.极大阻碍时人获得灵魂救赎的自主权D.深刻彰显反专制和求民主的时代精神解析:选B “他呼吁世俗权力,要求国家驾驭宗教;他谴责教士不同于俗人是欺人之谈”说明主张破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故B项正确。
3.之所以说宗教改革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主要是因为它( ) A.旨在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藩篱B.使人们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C.使人开始摆脱基督教神学的束缚D.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解析:选B 宗教改革宣扬信仰即可得救,倡导信仰自由,否定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和束缚,故B项正确;宗教改革没有提出冲破封建专制制度,C项是文艺复兴的意义,D项是古希腊人文主义起源的意义。
4.“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
……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这种观点( )A.要求废除天主教及其教会B.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C.增强了宗教改革引发的信仰苦恼D.表达了对民主政治的向往解析:选B 材料的意思是只要有虔诚的信仰,就可以成为义人,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故B项正确。
5.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步检测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步检测1.马丁·路德在16世纪以大无畏的勇气,毅然掀起了宗教改革的历史大潮,德意志成为宗教改革风暴的策源地。
导致这一事件的主要原因是()A.受文艺复兴的影响B.德国是罗马教皇的“牛奶”供应国C.罗马教皇对德国的剥削D.《九十五条论纲》的传播解析:教皇兜售赎罪券,搜刮民财,其中德国是受剥削最严重的地区,此举激怒了路德,从而进行宗教改革运动。
答案:C2.“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
……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这种观点()A.要求废除天主教及其教会B.使人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C.增强了宗教改革引发的信仰苦恼D.表达了对民主政治的向往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只要有虔诚的信仰,就可以成为义人,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故B 项正确。
答案:B3.马丁·路德指出,主教的权柄与政府的权柄“两者都有上帝的命令,所以应当尽心尊敬、重视,看为上帝所赐世人最大的福分”。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否定主教在宗教领域的地位B.强调世俗权力的优越性C.论证教权与世俗权力的对等地位D.强调世俗权力对教权的遵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从“两者都有上帝的命令,所以应当尽心尊敬、重视”来看,马丁·路德既没有否定主教在宗教领域的地位,也没有强调世俗权力的优越性,更没有强调世俗权力对教权的遵从,而是论证了教权与世俗权力的对等地位,故答案为C。
答案:C4.《九十五条论纲》指出:“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教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材料反映作者的态度是() A.认可教皇搜刮财富B.天主教徒应该忠实于信仰C.赞同教会建造教堂D.反对天主教会的经济掠夺解析:“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反映了作者对教皇搜刮财富的不满,所以D项正确。
答案:D5.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步练测(含解析) 岳麓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步练测(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答案与解析1.C 在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中,《圣经》是高于一切的,人人有权阅读《圣经》,人人可以与上帝直接沟通,而不必通过教皇和教士。
2.D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宗教改革前,“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意即教权大于皇权;改革后,“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即皇权不再从属于教权,地位上升。
3.B 从只有教皇可以解释《圣经》到所有基督徒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并非动摇了上帝的地位,而是动摇了教皇的权威,肯定了人的独立性与自由。
故选B项。
4.B 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会的统治,但并不否定上帝和宗教,因此A项说法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D项是客观结果。
宗教改革的重大意义是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5.D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在加尔文看来完全是上帝的恩赐,符合其先定论的思想,这是在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进行辩护。
6.A 文艺复兴基本上局限于知识分子的范畴,对下层群众影响不大。
在西欧,宗教渗透到整个社会,宗教改革也影响了下层民众的思想。
7.(1)否定教皇权威,主张信仰自由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
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2)资本主义的发展。
(3)主张:废除天主教的主教制,实行共和式的长老制;宣扬致富和参与政治。
原因:流行国家、地区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材料一反映了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材料二反映加尔文更为激进的主张,这些主张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2021-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习题
2021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习题岳麓版必修31.“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材料出自( )A.《圣经》B.《十日谈》C.《神曲》D.“九十五条论纲”【答案】D【解析】材料的观点是“信仰得救”,这出自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2.马丁·路德说:“穿美好的衣服,追求正当的生活,乃是必须,而不是罪。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纵欲主义B.人文主义C.民族主义D.理性主义【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正常需求,体现了人文主义色彩。
3.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使基督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答案】B【解析】宗教改革并非废除宗教信仰,也不是不信仰上帝,而是使人们取得宗教信仰的自主权,A、C两项错误,D项太绝对,选B项。
4.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它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 A.因行称义B.因信称义C.先定论D.理性主义【答案】B【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
材料体现了“因信称义”与“因行称义”两种观点的对立和不同,从“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等信息看,可知材料反映的思想是B项。
5.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B.信仰是否必要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答案】C【解析】马丁·路德与教皇的主要分歧在于信仰的自主权,两者都信仰宗教、都信奉《圣经》、都信仰上帝,故选C项;A项与材料不符。
高中历史3.13挑战教皇的权威优化作业岳麓版必修3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综合题1.中世纪晚期,天主教会的统治受到了种种挑战,这些挑战的产生都源于( )A.社会经济的发展B.民族意识的增强C.人们思想的解放D.世俗王权的增强解析:14~16世纪,西欧民族意识的增强、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以及王权的增强都是由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所决定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打破天主教会大一统的神权统治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答案:A2.1517年,为反对罗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发表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
它的发表( )A.揭开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序幕B.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进入了高潮C.引发了德国大规模的农民战争D.迫使教皇承认了路德教的合法地位答案:A3.在宗教改革时期,用各国文字印刷的《圣经》纷纷问世,这从实质上反映出( )A.资产阶级力量不断成长壮大B.欧洲的印刷技术在不断发展C.欧洲的民族意识在不断增强D.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解析:用本国文字印刷《圣经》,这是民族主义觉醒的重大体现。
答案:C4.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新时代”主要是指( )A.摆脱宗教信仰走向科学的时代B.摒弃天主教教义建立新宗教的时代C.摆脱罗马天主教会控制的时代D.摒弃教会束缚实现信仰自由的时代答案:C5.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解析:马丁·路德抨击的是天主教会和教皇,并没有否定宗教的地位与影响,由此可见A、C两项不符合史实。
题干中的材料未涉及君主与教皇的关系,故D项与题干材料所述的主张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B6.马克思指出:“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广东省中山纪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岳麓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时练习 Word版含解析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1.“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它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上述材料反映的思想是A. “因行称义”B. “因信称义”C. “人非工具”D. “理性至上”【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指的是教徒可以通过自己的信仰直接和上帝联系,而不通过僧侣这个中介,即“因信称义”。
而“因行称义”是指教徒只有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参加教会组织的各种宗教活动,才能得救。
只有教皇和主教等神职人员才能和上帝直接沟通。
这与题干思想是相违背的,而C和D和题干阐述是内容没有关系,答案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宗教改革·因信称义2.2.下列各项,体现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共同点是A. 反对禁欲主义B. 推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C. 矛头直指教皇D.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答案】D【解析】文艺复兴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二者均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
故答案为D项。
文艺复兴推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反对禁欲主义;宗教改革将矛头直指教皇。
ABC项不是二者的共同点,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中的类比,即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3.3.16世纪初,德国有一句谚语说:“德国是教皇的奶牛。
”这说明了A. 罗马教皇对德国搜刮掠夺B. 罗马教皇对德国的重视C. 德国的畜牧业发达D. 德国与教皇的关系密切【答案】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
奶牛是提供牛奶的,与人是不平等的,因此B和D 两项掩盖了这种不平等。
C项有断章取义之嫌。
只有A项表述最贴切,看到了教皇对德国搜刮掠夺的本质。
因此答案为A。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步测试
1.历史学家们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的现代化。
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作用是()A.使人从封建愚昧中日益解放出来B.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精神枷锁C.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形成D.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2.刘祚昌教授认为,宗教改革猛烈地冲击了天主教会,促成了教会的分裂,有力地削弱了封建统治,从而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活动,为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宗教改革形成了资产阶级的宗教理论B.宗教改革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时代开始C.宗教改革运动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D.宗教改革成为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精神武器3.在16世纪漫画《灵魂的运输车》中,恶魔抡着木槌,将人的灵魂塞人大桶中,装在牛车上向地狱驶去。
车身是教皇的身体,车轮辐条分别由主教、枢机主教和修士构成。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依靠神职人员帮助,灵魂才能得救B.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C.人们要求摆脱宗教束缚D.主张通过苦行升入天堂4.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从材料中最有可能推知()A.教皇宗教领袖的地位岌岌可危B.教皇已成为封建势力的代表C.“他们”不再信仰宗教D.“他们”反对教皇的精神控制5.16世纪的欧洲,“在各种暴力活动和血腥屠杀中,世俗政权不断地向前推进……政府接受了以前教会人员占有的大多数财产,取得了任命或至少批准高级神职人员的权力”。
材料所述现象对西欧教会发展的影响是()A.王权专制取代了宗教自由B.推动了封建土地制度的建立C.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D.奠定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基础6.马丁·路德在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时,并没有意识到他已经发动了宗教改革,然而他的思想和行动却导致了基督教世界的巨变,这主要是因为()A.“因信称义”理念已经被基督徒普遍接受B.启蒙运动的思想深入人心C.其宗教思想表达了当时欧洲普通教众的普遍愿望D.“先定论”的思想广泛传播7.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复习与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复习与练习1什么叫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概念:在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发展大背景下,16世纪由新兴资产阶级发动、广大农民和城市平民强力响应、个别国家君主支持的对封建天主教会展开猛烈冲击并使天主教会发生分裂、涌现出反映资产阶级的基督教新教派的宗教变革运动。
2宗教改革实质:早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它为西欧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3宗教改革背景(原因)政治方面:天主教会在西欧社会垄断了一切(政治统治和精神统治)。
教会的独裁和腐败引起各国人民普遍不满。
经济方面: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摆脱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天主教会和神学。
根本原因思想方面: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后,人文主义思想也使天主教徒受到很大影响宗教方面:天主教会腐败,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印制大量“赎罪券”向教民兜售,引发宗教改革。
直接原因4德国宗教改革的结果及影响:结果:创立新教会,不受罗马教皇管辖,废除教阶制度,牧师取代神父,仪式从简,建立“廉价教会”。
影响:(1)性质:是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2)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3)出现新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4)沉重打击天主教会,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5)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显著进步,推动欧洲向近代迈进。
5加尔文宗教改革的结果及影响结果:(1)创立新教加尔文教,使新教会不再受制于罗马教皇,建立民主教会,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2)创办了日内瓦学院,影响遍及欧洲各国;影响:(1)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思形态方面的依据。
(2)加尔文创立了独到的宗教理论,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6结合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分析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含义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神学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7你怎样理解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路德的主张体现了这一时期蓬勃发展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神学束缚、打破天主教会精神独裁,争取精神自由和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十三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步训练1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十三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步训练(含详解答案)一、选择题1.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
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
”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B.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D.挑战天主教会权威2.马丁•路德认为: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为绝对精神性的、不可见的;后者存在于人世之中,但只不过是一种属世的组织,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
上述主张的主要意图是A.将宗教秩序与世俗秩序分离B.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C.将世俗的权力置于中心地位D.实现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3.中世纪教会倡导“日月说”: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
但丁提出“两个太阳说”: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
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他们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
但丁本意在于A.坚持教权的至高无上B.厘清王权与教权职责C.阐述王权与教权平等D.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4.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年轻的人文主义者萨琉塔蒂、布鲁尼等人提出了“市民人文主义”思想。
他们的共和政治观以“自由”为核心,世俗伦理观以“美德”为核心,价值观以“积极生活”为核心。
市民人文主义的出现A.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B.推翻了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C.冲击了传统的宗教神学思想D.巩固了世俗政府的主导地位5.“它在一般人和虔诚信徒中唤醒了宗教,将宗教逐出或几乎逐出了政治,世俗权力恢复了独立性。
它的主要性质在于人类心灵的解放以及精神领域内绝对权力的废黜。
”这里的“它”A.冲破了宗教对人的精神控制B.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弘扬人文主义C.打破民众对天主教会的迷信D.宣扬进化论挑战基督教神学创世说6.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成功失败、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3-岳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选择题1.16世纪初,德国有一句谚语说:“德国是教皇的奶牛。
” 这说明了( )A.罗马教皇对德国搜刮掠夺B.罗马教皇对德国的重视C.德国的畜牧业发达D.德国与教皇的关系密切解析:选A。
解答本题要结合某某改革的背景来理解。
试题题干强调的是“德国是教皇的奶牛”,很明显这是表明教皇对德国的压榨和搜刮掠夺,并不是说德国的畜牧业发达。
2. 1517年,传教士马丁·路德揭露赎罪券的欺诈,某某改革像野火一样烧遍欧洲,教徒自读《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
材料反映了这场某某改革( ) A.主X废除某某仪式B.否定对上帝的信仰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D.挑战教会权威解析:选D。
“教徒自读《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体现了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思想,旨在否定和挑战教会的权威,选D项。
某某改革既不主X废除某某仪式,也不否定对上帝的信仰,故A、B两项说法错误,D项与C项相比,D项更符合题意。
3. 马丁·路德曾说:“除了以《圣经》为根据证明我是错误的以外,我将永不改悔。
”“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罚。
”这表明该某某改革家( )A.主X信仰得救,给人以精神的自由B.否定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要建立本民族教会C.使人们以本民族语言解读《圣经》,与上帝直接对话D.批判神权统治,否定某某礼仪,鼓吹人性解放解析:选A。
马丁·路德某某改革主X人的灵魂得救无须教士作为中介,不能靠向教会购买赎罪券,而要靠自己虔诚信仰。
材料内容反映了路德“信仰得救”的思想。
4.1525年7月23日,这位不受法律保护的僧侣娶了逃亡的修女。
婚礼不在教堂,而是在路德的住所举行。
……路德结婚的消息……在罗马,人们怒不可遏。
这说明马丁·路德( )A.开始向现实世俗生活转变B.努力实践其“因教称义”的主XC.其行为严重背离了新教伦理D.坚持国家权力与罗马教会平等解析:选A。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 第三单元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作业:2 Word版含解析
[随堂检测]1.路德说:“我是一个人,这个头衔比君主还要高些。
原因是:神未曾创造君主,神唯有创造人,使我成为一个人。
”材料体现了()A.信仰得救B.人文主义C.先定论D.神权至上解析:选B。
解读题意可知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地位和尊严,故B项正确;A项是马丁·路德的观点,信仰得救强调的是信仰上帝就可得救,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C项是加尔文的观点,他认为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是无法改变的,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D项是以神权为中心,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2.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
”马丁·路德在此所说的“第三者”指的是()A.教皇教士B.资产阶级C.广大民众D.封建领主解析:选A。
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即教徒直接和上帝交流就能赎罪,不需要教皇教士作为中间者,即第三者,选A项。
3.“《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宗教改革的发生完全出于偶然B.《九十五条论纲》没有达到预期目标C.罗马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势力D.宗教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解析:选D。
宗教改革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产物,其发生具有必然性,故A项错误;《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罗马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封建势力的信息,故C项错误;从材料“《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却点燃了整片森林”可知宗教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故D项正确。
4.1522年,马丁·路德在“致基督教徒贵族的公开信”中提出:每人皆为教士,有权照他个人之判断以及个人的理解解释《圣经》。
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 A.使人们摆脱了宗教信仰B.抨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腐败C.继承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解析:选C。
高中历史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挑战教皇的权威(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岳麓版高二必修3历史试题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挑战教皇的权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某一运动,使得“地方世俗政府的智力权威取代天主教会的权威”,使欧洲有80所大学从国际性大学变成了国内大学。
这一运动是( )A.文艺复兴B.某某改革C.智者运动D.资产阶级革命解析:选B 文艺复兴主要提倡人性,反对禁欲,没有涉及世俗权力,故A项错误;某某改革使地方世俗权力摆脱了天主教的束缚,故B项正确;智者运动是古希腊智者学派所发起的运动,故C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是以推翻封建专制为主要目的,世俗的封建政权也是其革命的对象,故D项错误。
2.德意志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娶了一位修女为妻,打破了欧洲中世纪教会修女不能拥有世俗婚姻的规定,以亲身践行自己提倡的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
这一行为表明马丁·路德( )A.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B.践行“因信称义”C.抛弃自己的某某信仰D.主X政教分离解析:选B 作为欧洲某某改革的发起者,“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所坚持的政治和某某主X,他娶修女为妻正是在践行自己的某某主X,故B项正确。
3.运用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A.某某改革发生的必然性B.灵魂自救途径的转变C.信徒地位的重大变化D.新教主X过世俗生活解析:选B 根据题目可以看出,某某改革之前是“因行称义”,某某改革后是“因信称义”,某某改革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资产阶级利益的需求,是教会腐朽的结果,并非某某改革发生的必然性。
信徒可以直接和上帝对话,即灵魂自救途径发生转变,故B项正确。
4.962~1806年的德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却被伏尔泰称之为“既非神圣,又非罗马,更非帝国”。
这个阶段的德国( )A.首倡了文艺复兴B.发生了某某改革C.结束了民族分裂D.完成了工业革命解析:选B 首倡文艺复兴的是意大利,故A项错误;某某改革发生在16世纪,最早开始于德国,故B项正确;德国结束民族分裂是在1871年,故C项错误;德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时间是20世纪初,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如果说16世纪之前,……那么这一时期,至少在大学法律系课程设置中,绝大多数学者都接受了如下的学说,即教会和王权彼此独立,但相互呼应和支持……”文中学者“接受如下学说”主要是受到下列哪一事件的影响()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C.近代自然科技的发展 D.启蒙运动【考点】宗教改革【解析】文艺复兴在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硕果累累,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但与“教会和王权彼此独立”不符,故A项错误;1517年,德意志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新教简化了宗教仪式,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与“教会和王权彼此独立”相符,故B项正确;“大学法律系课程”、“如下的学说,即教会和王权彼此独立”,与近代自然科技无关,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不可能“接受了如下的学说,即教会和王权彼此独立,但相互呼应和支持”,故D项错误。
【答案】B2.马丁路德主张“教随国定”,实际上是利用德意志东北部诸侯的力量推进宗教改革,因此,具有改革的一般属性,即()A.改革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B.改革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展开的C.改革必须动员全体社会成员参与 D.改革必须以保持原有体制为前提【考点】宗教改革【解析】材料未体现“社会矛盾不可调和”,故A项错误;“利用德意志东北部诸侯的力量推进宗教改革”,体现了“自上而下”,故B项正确;东北部诸侯不是“全体社会成员”,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保持原有体制”,故D项错误。
【答案】B3.美国学者余英时说:“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上帝和理性这两个最高的价值观念都通过新的理解而发展出新的方向,开辟了新的天地。
”下列事件能印证该观点的是()A.加尔文的财富观有助于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B.科学革命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生C.德文版《圣经》有利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D.胡格诺派最终在法国赢得了宗教宽容【考点】宗教改革【解析】材料意思是,宗教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有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有利于文艺学术的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加尔文先定论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会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显然其财富观有助于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故A项正确;17世纪末科学革命的理性思维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不是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生,故B项错误;C.D项与材料观点不符,故C.D项错误。
【答案】A4.“他呼吁世俗权力,要求国家驾驭宗教;他谴责教士不同于俗人是欺人之谈;他力劝人们在圣经中找寻真谛。
”他的主张()A.完全否定了提倡人性反对神性的主张B.逐渐破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C.极大阻碍时人获得灵魂救赎的自主权D.深刻彰显反专制和求民主的时代精神【考点】宗教改革【解析】“他力劝人们在圣经中找寻真谛”说明并没有完全反对神性,故A项错误;“他呼吁世俗权力,要求国家驾驭宗教;他谴责教士不同于俗人是欺人之谈”说明主张破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故B项正确;从材料“他力劝人们在圣经中找寻真谛”说明主张人人有权读圣经,理解圣经,使人获得灵魂救赎的自主权,故C项错误;深刻彰显反专制和求民主的时代精神是启蒙运动,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故D项错误。
【答案】B5.加尔文认为:“得不得救在乎神的拣选,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这一主张()A.强调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B.否定了个人努力的必要性C.批判了因信称义学说 D.否定了对教皇的盲从【考点】宗教改革【解析】材料信息“得不得救在乎神的拣选,人的意志无法改变”,强调神的作用,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故A项错误;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故B项错误;加尔文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发展了因信称义学说,故C项错误;加尔文的先定论否定了对教皇的盲从,故D项正确。
【答案】D6.之所以说宗教改革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主要是因为它()A.旨在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藩篱 B.使人们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C.使人开始摆脱基督教神学的束缚 D.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考点】宗教改革【解析】宗教改革没有提出冲破封建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宣扬信仰即可得救,倡导信仰自由,否定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和束缚,故B项正确;C项是文艺复兴的意义,故C 项错误;D项是古希腊人文主义起源的意义,故D项错误。
【答案】B7.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两者主张的共同点有()①都要求获得人的彻底解放②都反对信仰天主教③都抨击对罗马教会的迷信④都利于冲破封建思想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考点】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比较异同型选择题(精选)【解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是部分解放,依然服从于宗教,信仰宗教,故①②错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抨击了罗马教会的腐朽统治,对于封建思想也造成了很大冲击,而伏尔泰更是大力抨击封建思想和教会迷信,故③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8.“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
……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这种观点()A.要求废除天主教及其教会 B.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C.增强了宗教改革引发的信仰苦恼 D.表达了对民主政治的向往【考点】宗教改革【解析】马丁·路德只是主张改革教会,并不是废除,故A项错误;材料的意思是只要有虔诚的信仰,就可以成为义人,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故B项正确;材料中马丁·路德提出苦恼,通过思考,解决了苦恼,明白了“那段话的意思”,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针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禁锢提出解决方案,并没有涉及民主政治,故D项错误。
【答案】B9.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个主张()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考点】宗教改革【解析】宗教改革并不反对信仰上帝,依然坚持宗教迷信,故A项错误;西欧宗教改革是为了将人们从天主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故B项正确;“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与历史事实不符合,故C项错误;“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与材料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10.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新的枷锁。
”材料中后一个“枷锁”是指()A.《圣经》 B.新教 C.人文主义 D.禁欲主义【考点】宗教改革【解析】前一个“枷锁”是指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宗教改革前后《圣经》本身没有变化,不是“新的枷锁”,故A项错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但宣传信仰新教,人们仍然受新教的影响,因此后一个“枷锁”是指新教,故B项正确;人文主义推动人的思想解放,不是“新的枷锁”,故C项错误;禁欲主义是天主教会宣传的内容,属于前一个“枷锁”,故D项错误。
【答案】B11.“圣经的核心信息是,天地之主上帝在这个世界上活动,要使人性摆脱一切危害人生的东西,最终完全实现他要给自己的子女即人类的一切力量与欢乐。
”材料对圣经的认识体现了()A.人文主义 B.因行称义 C.信仰得救 D.理性主义【考点】宗教改革【解析】依据材料“天地之主上帝在这个世界上活动最终完全实现他要给自己的子女即人类的一切力量与欢乐”可知上帝是要人类欢乐,体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心,也就是人文主义,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只说明上帝的目的是什么,并未说明如何实现上帝的目的,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是上帝的愿望是最终完全实现他要给自己的子女即人类的一切力量与欢乐,并没有说明是靠信仰实现,故C项错误;理性主义反对宗教神学,而材料中是上帝关心人类的欢乐,故D项错误。
【答案】A12.有学者将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所说的“宗教的理性化”概括为“怀着宗教般的热情赚钱、从事商业和经济活动”。
下列教派最能体现韦伯所指的“宗教的理性化”的是()A.天主教 B.路德教 C.英国国教 D.加尔文教【考点】宗教改革【解析】天主教奉行禁欲主义,反对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高利贷和手工业,与题干的“宗教的理性化”相反,故A项错误;路德教主张“因信称义”和“信徒皆为祭司”,主要是否定教皇和教会,肯定正当手艺和职业,没有体现“怀着宗教般的热情赚钱、从事商业和经济活动”,故B项错误;英国国教主要是与罗马教廷断绝关系,成立民族宗教,与题干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加尔文教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先定论”,肯定资产阶级追求利润和财富,符合“怀着宗教般的热情赚钱、从事商业和经济活动”,故D项正确。
【答案】D13.Francesco Petrarca是西方著名学者、诗人。
他说:“我要问:对飞禽、走兽、鱼蛇的特性知道的很多,而对人的本性一无所知,不知我们从何而来,往何而去,以及为什么生活,这到底有什么好处?”这段话体现的是()A.人文主义者对人性的思考 B.宗教改革家对信仰自由的标榜C.启蒙思想家对理性的阐释 D.达尔文主义者对生物进化的探索【考点】宗教改革【解析】根据题干中“对人的本性一无所知,这到底有什么好处”可知该学者主要是强调对人性进行思考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到宗教改革中信仰自由的信息,故B 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提到启蒙思想中相关的资产阶级理性思想,故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提到生物进化的相关观点,故D项错误。
【答案】A14.马丁·路德提出了“惟独圣经、惟独信心、惟独恩典”的三大原则,又提出了“人人是祭司、人人有呼召、人人是管家、人人有圣经”的四大口号。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宣扬信仰上的个人主义②强调了人信仰中的上帝主权③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④高扬了神权,也高扬了人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考点】宗教改革;排列组合型选择题(精选)【解析】“惟独信心”强调个人灵魂的救赎不能靠教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来实现,惟有个人的信心,这标志着个人主义的诞生,故①正确;“惟独恩典”强调了“上帝的主权”,故②正确;四大口号实质上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故③正确;“惟独圣经”破除了政府、教皇、修士等阶层的特权,让人单单敬拜神,在神之下就是单独的个人,使个体信仰权利逾越了世上一切专制权利的拦阻,实际上这就高扬了神权和人权,故④正确,选项D项符合题意。
【答案】D15.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为自由的斗争是从宗教问题上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