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和不足
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30多年的中国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中国的改革,举世关注,世人称之为“中国奇迹”;中国改革,举世困惑,世人称之为“中国之谜”。
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是什么?又有哪些不足?接下来我们就做一番讨论。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的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逐步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
全面回顾和总结改革的历程,我们不仅实现了经济体制上的重大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而且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丰富认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国的经济改革的特殊性在于:第一,它是与工业化和现代化联系在一起的,面临着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双重转型;第二,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或基本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第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逐步确立的,新体制的建立是通过不断试验逐步形成的。
第四,中国共产党在改革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它是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简而言之,中国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
在总结中国改革成功的经验和探索中国改革的内在逻辑时,市场化的方式和方法、成本和收益的计算并不是问题的实质,我们所面临的真正问题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能不能结合;如何结合以及这种结合的内在根据、具体形式、主要后果和一般前景。
归根结底,我们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框架内,市场化改革能不能持续推进下去并获得最后的成功。
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就是在不断解决这一难题的实践中形成的,它的成功之处在于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初步寻找到了一条把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具体途径。
从1978年开始,中国经过近三十年改革的伟大实践,其中最主要的经验就是: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对改革的评价
对改革的评价改革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方面来评价中国改革。
一、政治方面1.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走上了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实行了许多政治制度上的改革,如选举制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
这些改革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些制度上的变革,中国政府更加注重人民民主权利和公正性,加强国家法律体系建设和司法体系建设。
2. 政治改革仍有待深入推进虽然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变革,但是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在选举制度上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公正性和腐败现象;在司法体系建设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在行政管理体制中还存在着权力过于集中等问题。
二、经济方面1.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得益于中国政府实行的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
中国政府积极引进外资、扶持国内企业,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2. 经济转型仍需加强尽管中国经济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转型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例如,国有企业改革仍需加强;金融体系建设还存在一定问题;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等等。
三、社会方面1.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社会稳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稳定发展。
这得益于政府的努力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例如,在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投入。
2. 社会问题仍需解决尽管在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许多问题仍需要解决。
例如,城乡差距问题、教育不公问题、医疗资源不足等等。
四、文化方面1.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文化多元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多元化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化形式和艺术流派。
政府鼓励文艺创作和传播,加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2. 文化建设仍需加强尽管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
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摘要:本文通过概述中国改革取得的成就,总结经验,指明改革的意义,并反思在改革过程存在的缺陷,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中国改革意义成就不足一前言中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30年的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功,引起世界性关注。
全面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不仅实现了经济体制上的重大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而且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丰富认识,积累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的经验。
改革开放的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曲折的,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南巡讲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前无古人、规模空前的探索和实践。
当改革开放的帷幕刚刚拉开的候,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务实思想,中国30 年来的改革是在高一脚低一脚、进两步退一步的过程中走出来的。
“摸着石头过河”摸出了门道,到达了胜利的彼岸。
从总体上说,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主要表现在:1、在经济上,长期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高度集中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在相当程度上被突破,而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平等竞争和对外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
体制的变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从1979年到1994年的16年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平均年增长约9%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8. 8%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6. 8% ,分别高于前26年间( 1953— 1978)平均增长6%、6. 4%和3. 2%的幅度。
改革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改革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在改革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分析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在经济领域,改革中存在的一个短板是资源配置不合理。
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过大,导致资源分配效率低下。
此外,一些地区和行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深化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加强监管,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政治方面,改革中存在的一个短板是权力过于集中。
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改革过程中滥用职权,导致腐败问题严重,权力监督不力。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加强政府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加强权力分立,推进依法治国,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在社会领域,改革中存在的一个短板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一些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不到位,社会福利水平不高。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在文化领域,改革中存在的一个短板是文化产业发展不充分。
文化产业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但在改革过程中,由于政策支持不足和市场竞争不充分,导致文化产业发展不够健康和活跃。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改革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主要包括资源配置不合理、权力过于集中、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以及文化产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深化改革、加强监管、完善制度、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和支持,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只有在不断完善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目标。
试论述中国行政改革的经验、困难及发展趋势
试论述中国行政改革的经验、困难及发展趋
势
中国行政改革近几十年来取得显著成就,但也存在经验、困难和
发展趋势。
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努力建立和完善行政体制,以更好地
促进经济发展。
从1978年起,中国在改革经济体制、减少官僚和重建
行政机构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例如,政府凭借强大的政策指导,有效地整合了许多政府职能,加快了政策的执行,推进了政府行政体
制的变革。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更加高效、面向市场和更新的行政体制,实现了行政管理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然而,中国行政改革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执行政策的效率
仍然较低,实施政策存在缓慢和不透明等问题。
其次,行政能力普遍
不足,实施结果难以得到有效的处置。
另外,官僚主义思想也在影响
行政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往往阻碍了政策的执行。
未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行政改革有望发展和改进,实
现更开放、更便捷、更先进的政策实施以及更加合理和更低效的行政
机构管理。
希望中国可以尽快突破行政困境,实现行政改革的历史性
突破。
综上所述,中国行政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经验、困难
和发展趋势。
未来,希望中国能够突破行政困境,实现行政改革的历
史性突破,实现更加合理和高效的行政体制。
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与教训反思
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与教训反思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事件,自1978年以来,中国改变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局面,迎来了快速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的崛起。
40年来,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和发展,也遭受了不少挫折和教训,这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改革开放之路上有哪些经验和教训需要反思和总结。
一、改革的初衷与意义改革开放的初衷是用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改革的理念和手段来解决中国内部的问题,提高中国的经济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里,中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和进步,这种转变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已经从原来的旧经济体系得到了解放,转向高效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壮大;另一方面,社会各方面的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居住等方面也得到了迅速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生存环境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二、经验总结与启示在40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首先,中国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位的重要指导方针,不断提升全国的各项基础设施。
此外,中国重视建设和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积极引入国际资本,并尽可能地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
中国的理性规划和主张跨越式进展,能加强国家的竞争力,也为国际和全球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另外,中国深知经济增长的根本所在是人才的培养,教育必须优先发展,学生才会有更多机会学习,进而展现自身的才华。
在国家教育优先推进的政策下,中国的高等教育生产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也迅速地形成了一支能够推动经济前进的知识经济发展力量。
三、教训与反思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不仅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也遇到了不少难题和困难。
如何对这些教训进行反思和总结,更好地助力下一个40年的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
总结教训是研究和规划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路径。
首先,我们应加强社会不公的矛盾解决,注重改善贫困地区、边缘人群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推动社会良性、和谐的发展;其次,中国的金融制度需要完善和改革,使其更能有效地支持企业、医疗和教育等行业的发展;最后,我们需要审慎考虑改善修正土地制度、开展环保和绿色科技等领域的政策,以此来促进未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谈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和不足
谈改革开放的成就与不足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落下帷幕,从1978至2013全世界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35年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35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强国。
改革开放使亿万中国人民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跨越。
到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并有望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
中国今天的繁荣昌盛也许可以说这是在35年前都不曾想到的。
数据显示,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1978年增长71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增长5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5%。
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显著增加。
2012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39.96万亿元,比1978年末增长1896倍。
收入增长带动消费升级,百姓生活一天比一天精彩。
35年前,人们的穿着色调单一;今天,色彩斑斓、时尚个性的服装成为主流。
35年前,许多人要到过节才能吃上一顿有荤有素的“大餐”;今天,百姓餐桌前所未有的丰富,吃营养、吃健康成为新追求。
35年前,自行车作为“三大件”之一,是重要的家庭财产;今天,汽车已走进家庭,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汽车达21.5辆。
人民的生活、娱乐、休闲。
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2013年12月1日《人民日报》总结了35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35年间,我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结出累累硕果,一度相对滞后的社会发展正迎头赶上。
在某些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行列,比如我过的航空航天科技。
特别是12月2日1:30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三号”,其携带着“玉兔”正飞往月球。
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第三个有能力发射航天器到月球的国家。
六月,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二号,以每秒33.86千万亿次的持续计算速度,问鼎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指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作出了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到2012年,改革开放步入而立之年,回眸这30多年的过往:这30年的历史,是国家综合国力从“濒于崩溃边缘”到“自豪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通过一次次思想解放大讨论、破除各种思想束缚、寻找或者回归发展常识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改革不适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国家发展模式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放眼向洋看世界”对外开放、加大国际合作、逐渐融入世界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也是认识到须由单向的经济发展拓展为政治、文化、社会全面推进的科学发展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更是探求“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保护私产、保障自由、彰显权益的历史,因而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
总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对外,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升,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可和支持;对内,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同时,改革开放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这场新的伟大的革命不仅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开辟了道路,而且对当今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改革开放事业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从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就和问题,对于进一步坚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1、经济建设方面:改革开放中,我们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也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 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
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
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对中国的现
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取得了许多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一些代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改革开放的得失成败。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同时,改革开放也带来了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了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民主进程。
此外,改革开放还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誉。
然而,改革开放也伴随着一些失去和代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
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严重,给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威胁。
同时,社会不公平现象也随之出现,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此外,改革开放也带来了一些文化传统的消失和价值观念的扭曲,对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进程,它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
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应该正视改革开放的得失成败,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让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学号:************学生所在学院:航空制造工程学院********任课教师:黄伟英吴云教师所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年11月16级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张振华南昌航空大学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首先来自对“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反思。
十年文革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还来自思想的解放,当时从思想理论上实现了从“两个凡是”向实事求是的重大转变。
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国防、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些教训和不足。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继往开来。
关键词: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建国之初,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很低,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我们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建设的。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急于使我们的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迅速实现富国强民的梦想,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赶超发展战略。
于是,适应于重工业优先增长的发展战略,国家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加强重点项目的建设,这样在制度安排上就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同时,从国际上来看,当时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使得苏联很快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实行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的20、30年代发生了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
二战结束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
基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的原因,我们迅速地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失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失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
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遭遇了一些失败。
这篇文章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和失败之处。
一、成功之处1. 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的飞速增长。
中国经济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初期的低基数到现在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2. 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市场经济改革使得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资源能够更加高效地流动和配置。
企业和个人可以更好地自由选择经营方式和发展方向,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3. 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的崛起:市场经济改革促进了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的发展。
这些企业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了经济的多元化和市场化。
二、失败之处1. 收入差距扩大:市场经济改革导致了收入分配的不均衡,使得贫富差距扩大。
虽然改革开放带来了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一些社会群体的利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这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感的增加。
2. 资源环境破坏: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对资源和环境的过度开发和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一些地区和行业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导致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这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也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的健康带来了威胁。
3. 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一些传统行业遇到了困境,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这导致了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发展滞后,产业结构相对不合理。
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企业无法在竞争中生存下去,导致了失业问题的加剧。
三、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析1. 政府的作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失败与政府的作用密切相关。
成功之处在于政府适时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并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支持。
失败之处则在于政府在改革过程中没有解决好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贫富差距和环境保护等。
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分析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30多年以来,我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产生了历史性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日益强大起来。
但在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但是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取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提纲:第一部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
第二部分:阐述了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第三部分: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努力方向。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以来,中国社会在短短的30多年时间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有以下几点:1、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功30年中,我国经济保持年均9.7%的增长速度,世界第一。
最近5年中,我国GDP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不断提高,2002年为4.4%,2007年为5.5%。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已经成长为世界上的一个经济大国。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2、改革开放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中国外汇储备去年底达1.53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而在1978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5亿美元。
我们的载人航天飞机已成功发射,月球探测工程也正在顺利进行,等等,这都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
3、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迅速提高。
中国改革的经验和不足
中国改革的经验和不足总结中国建国后的改革之前,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中国的近代史。
1840年,中国封闭的国门被帝国列强强行打开,但清朝仍然奉行闭关锁国政策,所以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尽管有戊戌变法、奉行新政等,但改革的步伐赶不上革命的步伐,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终于宣誓对外开放;不久,袁世凯称帝北洋政府成立,中国虽然有所倒退,但基本上仍然遵循了清末新政的开放道路;后来国民党北伐成功,开始以党治国,自由的环境有所收缩,但创造了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而后,日本人大规模侵华,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盖过了开放与发展;抗战结束后,国民党确立了宪政原则,宪法中写入了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权力分立与制约、司法监察独立超越党派、保护公民权利等内容,可惜随之而来的内战硝烟吞没了美好的宪政憧憬,直到新中国成立。
1978年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新生的开始。
在经历了一二百年改革与反改革、开放与反开放的流血斗争与开闭循环之后,中国人民又开始走上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但现代化之路注定是不平坦的。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三十年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也积累了严峻的社会问题。
中国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成就斐然。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居世界第二位;而1978年时中国GDP仅为世界的 1.8%,为中国有史以来最低。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的份额不足1%,而现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已经提高到8%以上。
中国的钢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的水泥产量和煤产量世界第一等等,中国在航天、高铁、水电站、核电站、运载火箭、核武器、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超级杂交水稻等方面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除此之外,中国在社会生活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城市化率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大幅度上升,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事业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或一定的成就。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博士生数量世界第一、大中小学生数量世界第一;政府先后在农村和城市推广了免费义务教育。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与困境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与困境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可以说是一部充满挑战和变革的历史。
自1978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这一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与困境,并分析其原因与对策。
首先,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
中国的GDP增长迅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为中国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同时,中国还取得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减少了贫困人口数量,提高了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
其次,中国改革开放带来了全球化的机遇。
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推动建立了一系列自由贸易区和经济合作机制。
改革开放也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和留学生,推动了文化、教育和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与发展。
然而,中国改革开放也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首先,经济增长的模式存在诸多问题。
中国的发展依赖于大规模投资,但却忽视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问题。
过度依赖外贸和制造业也暴露出对外部经济环境的依赖性和风险。
同时,收入分配不均衡和社会保障不完善也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
其次,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面临的腐败问题仍然严重。
腐败不仅损害了公平和正义,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发展。
虽然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打击腐败,但仍然需要更加坚决的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此外,中国改革开放还存在着制度和文化的制约。
中国的政府机构和法律体系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平竞争的实现。
文化传统的束缚也导致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难以解决,如人权和言论自由的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困境和挑战,中国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首先,中国需要调整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培育新兴产业和技术创新,减少对外部经济环境的依赖。
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总结及反思
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总结及反思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总结及反思改革开放是中国在20世纪末启动的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变革。
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可以对这一历史时期进行总结与反思,以更好地认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
首先,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证明了,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取得成功。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通过市场化改革,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实施开放政策,积极吸引外资和外国技术,中国成功地融入国际社会,迎来了快速的经济增长。
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改革开放的成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和制度保障。
其次,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市场经济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的引导与规范。
然而,在不同阶段的改革中,政府的作用也要不断调整和转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更加注重公平与公正,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保证市场秩序和规则的顺利运行。
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引导,防止市场失灵和滥用。
再次,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提醒我们,要注重社会公平与民生改善。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差距加大等问题。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注重解决这些问题,推动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好地惠及每一个人。
要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的投入,努力解决好老百姓的实际困难。
最后,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呼唤我们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迎接全球化挑战。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走上了与世界接轨的道路,积极融入国际社会。
然而,当前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等问题,不容忽视。
我们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均衡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总之,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注重社会公平与民生改善,以及积极迎接全球化挑战。
浅谈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浅谈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机111-4 刘海锋1403关键词:改革开放成就问题正文: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相当厉害的事业,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突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束缚,彻底摆脱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单一的所有制结构”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逐步完善,经济发展又好又快。
同时,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也走了不少弯路,出现了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今天,我们总结这些成就和问题,在于继续坚持改革的方向,全面提高开放水平,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 改革开放使中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方面,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获得高速增长。
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中等偏下收入的行列。
其中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开放政策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经济运行机制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改革开放前,中国长期以来物资短缺问题,不仅生产资料靠计划分配,生活消费品市场化程度也很低。
如今商品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调节机制也已基本形成。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也日趋完善,劳动生产率得到明显提高,重视社会服务业的发展,以适应全球化、现代化、城镇化和居民的需求,加快了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速度。
在人口方面,计划生育取得很大成绩。
自计划生育以来我国共少生了四亿多人,不仅大大缓解了人口和劳动就业压力,也间接提高了人口素质。
随着教科事业的发展,中国人口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各类教育指数快速增长。
在思想方面,毛泽东思想转向邓小平理论、自力更生理论转向对外开放理论、国际战争理论转向国际和平理论、阶级斗争理论转向经济建设理论、社会公平理论转向社会竞争理论、农村化理论转向城市化理论、绿色经济理论等。
如何认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如何认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成就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从1979年到200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由0.40382万亿元增加到20.94万亿元。
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四位。
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三位。
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国家发展经济和抵御各种风险的物质技术基础大大增强。
国家先后启动了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
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到2004年底,陆续开工60多个重大工程,投资总规模达8500多亿元。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推动下,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基础设施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诸如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和绕月探测卫星的发射,标志着中国的科技研究的一些"高,精,尖"领域,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1978年到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4%,农村居民9.6%。
到2006年底全国城镇居民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1。
87亿人,1。
12亿人,1.57亿人和1.02亿人;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为5374万人。
到2007年6月,全国共有2235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人民的总体健康水平已经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日益完善,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正在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一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
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总结及反思
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总结及反思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总结和反思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以更好地把握未来。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这段历史进行概述,包括背景、主要成果、经验教训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通过引进外资、加强科技创新、扩大内需等措施,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中国人民的辛勤努力和艰苦奋斗,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导向和有力推动。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其中最大的教训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改革路径。
同时,也需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避免出现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的情况。
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但也要保持独立自主的立场和态度。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具体来说,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三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五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相信中国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政府和人民通过改革开放,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进步。
以下是我们总结的一些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经济增长与就业机会: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机遇,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它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数亿人摆脱了贫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这一成就得益于市场化改革、开放贸易政策以及科技创新的支持。
经济结构调整与全球化: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推动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升级。
改革的成功与不足
浅析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摘要】:改革开放已经进行将近34 年,在这34 年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探索,在改革开放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成功经验和不足是今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奠基石,无疑将会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验不足一、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㈠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增长速度超越世界平均增速,经济总量名列世界前列。
来自人民网的消息,2011 年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连续八年增产,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企业利润继续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投资结构继续改善,房地产开发呈回落态势,商品房销售增速回落,市场销售平稳增长,汽车销售回落幅度较大,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外贸顺差继续收窄,货币供应量平稳回落,新增贷款有所减少,市场物价同比上涨.三大产业结构重新优化配臵,农业保持稳步增长,工业仍是主导力量,第三产业中金融业、服务业比例扩大.一些民营企业逐渐进入原先国企控制的领域,非公有制经济正在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补充力量。
对外开放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二)行政逐步改革,民主法制渐趋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对原先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体制进行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贯穿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一共六次,实行大部制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深入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列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依法治国”的论述和要求,重点集中在两个字上,即“全”和“快”,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新高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慢慢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它的丰硕性、独创性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引发了人们日趋普遍的关注。
虽然中国改革的成功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可是对于如何解释中国改革成功的原因和未来的走向问题,国内外经济学家却众口纷纭,熟悉相距甚远。
对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和经验进行认真的总结,无疑将会对改革的进一步深切产生踊跃的作用。
一、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中国改革的实践说明,通过慢慢和局部的制度调整,聚沙成塔,由量变到质变,不仅有可能实现经济体制的整体转变,而且有可能在转变进程中维持经济体制的相对有效性,从而在实现体制变革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快速增加。
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但这一经验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是不是对于其他国家特别是原计划经济国家的体制变革和战略具有价值,既需要进行深切的理论探讨,也需要进行认真的实践总结。
这里只是从中国改革进程中的一些具体的策略性的(而不是战略性的)做法来熟悉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一)“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改革之初,人们只知道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不行,需要对其进行改革,但究竟什么样的体制行,需要改成什么样的体制,和先改什么后改什么等,人们并非清楚。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邓小平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要求人们依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斗胆试、斗胆闯,对了坚持,错了更正。
此刻回过头来看,“摸着石头过河”不仅成为贯穿于整个中国改革进程的重要思想,也组成了中国渐进改革的最重要特征。
依照“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首先,需要“过河”是明确的,坚定的。
建国以来的实践已经充分说明,虽然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曾经发挥了历史性作用,但已经不能适应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必需对其进行改革。
其次,过河的最终目的也是明确的,坚定的。
那就是要通过探索和成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富民强国。
但要过的河有多宽,有多深,彼岸是个什么样子,则是不清楚的。
换句话说,虽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明确的,但究竟什么是适合中国国情特点、能够增进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模式,人们或是不清楚的,或存在严重的熟悉不合,因此也就不可能清楚改革所面临的任务、风险和艰巨性。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即从中国不同时期所面临的现实矛盾和问题动身,依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和查验标准,不断消除体制中无益于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目标和改革办法。
同时,按照发展阶段和所面临的矛盾、问题和任务的转变,不断对过去提出的改革目标和办法进行调整,并提出新的目标和办法。
有人说中国改革的成功在于始终坚持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我以为这种说法低估了中国改革领导者的思想境界。
从中国改革的实际进程来看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因为中国改革的实际进程整体上是一个慢慢用市场体制代替计划体制的进程。
但这样的归纳只看到了问题的表象,而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
从更深的层次看,中国改革始终坚持的,并非是市场的或计划的取向,或某种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而是在维持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下,通过不断的体制调整,不断消除经济旧体制中制约生产力提高的因素,解决中国面临的各类现实问题,增进经济发展,实现“三个有利于”。
换句话说,只要能够解决中国不同阶段面临的现实问题,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的改革者既不会刻意放弃计划或行政手腕,也不会盲目采用市场或经济手腕。
在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看来,不论是计划仍是市场,乃至不论是计划经济仍是市场经济,都不过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富民强国的手腕,而不是目的。
中国改革的实际进程之所以呈现出市场化的取向,并非是确立或坚持了市场化的目标使然,而是针对中国现实问题,结合中国实际,在不断探索适合的解决方案中所做出的选择。
熟悉到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正是由于坚持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动身——而不是从理论或先验的目标模式动身--选择改革目标和改革举措,渐进改革才在不断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和不断增进中国生产力发展中慢慢使得整体体制不断趋于完善,最终成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
同时,还需看到,“摸着石头过河”不仅是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体制模式的必然选择,也是克服阻力、争取时间、推动改革、增进发展的明智之举。
目标的渐进性首先反映了人们熟悉水平的提高进程。
若是在人们熟悉水平没有达到时提出太高的目标,不仅会碰到较大的阻力,而且会面临很大的执行困难。
比如,改革开放初期别说提出市场经济,就是提出商品经济,也会面临很大的阻力和引发激烈的争辩,因此1979年开始改革时只是提出一个比较笼统的改革目标:“对内弄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
随实在践的进展和熟悉的深化,改革的目标也呈现不断深化和提高。
从1982年提出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1984年提出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和后来对其经济运行模式的进一步表述:“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直到1992年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肯定为改革的目标。
贯穿始终的一个特点,就是按照中国实际需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不断解放生产力,而具体要建成如何的经济体制,或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和内容,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丰硕和发展。
(二)改革率先从农村开始这是中国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回顾30年的改革开放,可以说率先从农村开始进行改革,既是客观形势所迫,又是最合理的改革选择,对于保障改革的整体成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农村面临的问题最为突出,最为迫切。
改革之初,中国面临严重的物资欠缺,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粮食和食物的欠缺。
因此,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解决食物欠缺,成为那时的头等大事。
虽然致使粮食和食物欠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长期实行农业集体经营,挫伤了广大农人的生产踊跃性,是最为根本的原因。
因此,要解决粮食欠缺问题,必需改变农业的集体经营方式,探索适合中国那时农业生产力水平的经营方式。
其次,农村经济相对独立。
相对于城市经济而言,农村经济相对独立,与其他领域的联系相对简单,因此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涉及复杂的配套改革或关系调整。
再次,农村是计划经济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
与前苏联不同,中国农村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不完全的。
中国既没有集体农庄,农人也不是农业工人,农户始终保留少量自留地,农贸市场也一直存在。
因此,改革从农村开始相对比较容易。
最后,农村经济关系相对简单,改革办法容易形成。
实际上,农村改革的主要举措,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非是改革决策者的发明,而是来自于安徽农人的实践。
改革办法只是简单承认了过去被以为是非法的农人自发实行的做法为合法,并在全国各地普遍推行。
正由于以上原因,农村改革不仅受到广大农人的热烈欢迎,进展顺利,而且成效显著。
从1982年年初中央文件正式承认包产到户合法,至1983年末,实行包产到户的农户就达到95%以上。
随着包产到户的实施,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到1984年,全国粮食产量就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大体解决了粮食欠缺的问题。
农村改革成功和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对整体改革有多个方面的推动作用。
首先,鼓舞了士气,增强了信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快速推行和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使得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了旧体制对生产力的束缚,看到了改革的必要性和中国经济中存在的庞大的发展潜力,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参与改革的踊跃性,壮大了改革的力量。
其次,粮食欠缺问题的大体解决为整体改革的推动创造了最大体条件。
用饭问题是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和任何发展阶段的头等大事,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其他方面的事情无从谈起,乃至社会政治的稳定也很难维持,更遑论改革开放。
再次,农业生产率提高所释放的劳动力和产生的价值剩余,不仅增进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也为“中国制造”的迅猛发展创造了条件。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不仅调动了广大农人的增产踊跃性,更增大了农人生产经营的自主权,释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各类种植养殖专业户、为农业产前产后服务的专业户、为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专业户,和从事运输、加工制造的专业户等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成为中国乡镇企业兴起的发端和雏形。
同时,农业价值剩余的增加和源源不断的廉价剩余劳动力,成为中国加工业取得比较优势并迅猛发展的最主要的条件。
最后,为其他领域改革提供了示范和经验。
由于农村承包制的成功经验,使得承包制成为后来几年城市和工业领域改革的主要思路。
虽然由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相较所具有的复杂性和承包制本身所固有的缺点,承包制不可能作为城市经济改革的最终模式,但在那时情况下承包制的推行对于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对工业生产增加等所发挥的增进作用等仍是值得肯定的。
(三)以增量和局部改革带动全局改革这实际上是中国渐进改革最主要也是最为直观的特征。
这种改革思路可以说贯穿了中国改革的全数进程。
依照这种改革思路,当一项改革举措一下子难以全面铺开时,往往采取两种渐进的推动方式:一是增量改革,即改革政策首先针对经济增量实施,而针对经济存量的政策维持不变。
二是局部改革,即改革政策首先在局部地域实施,而针对其他地域政策维持不变。
价钱改革是典型的增量改革模式。
1984年,为全面启动城市经济改革,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俗称“扩权十条”),规定国有企业超计划生产的产品可以自销,并在国家定价上下20%的浮动范围内自主决定价钱。
这项政策致使了价钱的双轨制,即同一种产品既有国家计划价钱,又有计划外市场价钱。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超计划部份在生产总量中的比重愈来愈大,而计划部份在总产出中的比重则愈来愈小。
发展到一按时候,完全取消计划价钱,实现价钱的并轨就变得相对容易了。
增量改革的另一个典型例子是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
1986年国务院公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为了减少改革阻力,规定劳动合同只适用于国有企业新招用的职工,而不适用于老职工,即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随着老职工不断减少和新职工不断增多,发展到一按时候实行用工制度的并轨也就成为比较自然的事了。
实际上,至20世纪90年代,劳动合同就慢慢推行到各类企业的全部职工,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
局部改革是渐进改革的另一种方式。
即当一项改革影响重大,一下子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施时,往往首先在部份地域进行实施和实验。
(四)大力增进非国有制经济超前发展国有企业改革是任何实行传统计划经济的国家进行改革时都会面临的最主要和最艰巨的任务,中国也不例外。
在改革初期,当大规模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条件还不够成熟时,中国采取了在踊跃探索改革路径和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创造条件的同时,大力鼓励和扶持非国有制企业的发展的策略。
非国有制经济包括私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各类混合所有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