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改革得失地看法
改革变化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我们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公民,我亲历了这一伟大变革的过程,深感改革的力量和魅力。
在此,我想就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改革的背景与历程1. 改革的背景改革开放,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伟大决策。
当时,我国正面临着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政治体制僵化等问题。
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党中央决定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了中国发展的新篇章。
2. 改革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以下列举几个重要阶段:(1)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逐步放开价格、利率、汇率等市场机制,培育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
(2)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3)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4)社会体制改革:推进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领域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5)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美丽中国。
二、改革变化的感悟1.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这一过程中,改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通过改革,我们破除了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了市场活力,推动了社会进步。
2. 改革需要敢于担当的精神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敢于担当,勇于突破。
只有敢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推动改革不断深入。
3. 改革需要持续创新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创新,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确保改革成果持续发挥。
4. 改革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努力改革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得失反思
年 中国加 人世 界 贸易 组 织 ,2 0 0 8年 又 成 功 举 办 总量 中所 居 位 置 ,由 17 9 8年 的 第 1 1位 ,上 升 2 9届 奥运 会 … … 。在 此 次 全 面金 融 危 机 的 爆 发 到 2 0 0 9年 的第 3位 ,仅次 于 美 国 和 日本 。 中国 中 ,中 国的表 现 也 充 分 显 示 了 一 个 强 国 的 实力 经 济发 展 对 世 界 经 济 贡 献 率 也 显 著 提 高 ,20 07
、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中 国经 济 社 会 建 设
发 展 取 得 的成 绩
1 、经 济 总量 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扩大 ,综 合实 力 显著增 强 改 革之 初 ,我 国工 业 生 产 相 对 落 后 ,多 数 行 业
就 经 济发 展水 平 衡 量 而 言 ,以 G P为 核 心 生 产能 力 低 下 ,一 些 行 业 门 类 甚 至 为 空 白 。而 D 的经济 数 量 指 标 直 接 体 现 着 经 济 数 量 上 的 增 长 现 在 ,中国 已建 立 独 立 完 整 的 现 代 工 业 体 系 ,
收 稿 日期 :2 1 0 0年 8月 1 21 3
作者简介 :胡若痴 (9 3一) 17 ,女 ,硕士 ,北京 城市 学 院经 济管理 学部 副教 授 ,中 国人 民大 学经 济学 院博 士研究 生 ,研究方 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消费经济 、城市经济 。
・
5 ・ D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中 国 经 济 社 会建 设 的得 失 反 思
改革 … … ,我 国加 快 了 建 设 步 伐 ,社 会 主 义 建 人 均 国 内生 产 总值 从 17 9 8年 的 3 9美 元增 加 到 7
如何评价改革中的“成败”
如何评价改革中的“成败”改革即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高中历史选修一的改革形形色色,成败各异。
在教学中如果不是教师明确,有不少学生很难确定改革的结果,针对这个难点,我进行了以下分析。
第一方面:改革的结果主要有两种成功的改革: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
譬如外国的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等。
中国的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等。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农业、工业的发展,使走向近代化。
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重工业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管仲改革:实现了齐国的富国强兵,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鲁国“初税亩”:取得了预期效果,鲁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诸侯列国纷纷仿效。
从税制改革的角度看它达到了预期目的,所以可以说是成功的。
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失败的改革: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
譬如外国的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等。
中国的魏文侯改革(李悝变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第二方面: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浅论改革开放之利弊(正文)
浅论改革开放之利弊摘要: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改革开放对中国是利是弊,如何去评判?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辩证的去看待这些问题,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对改革开放利弊评判的问题。
本文借助所学的自然辩证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地分析了改革开放对我国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改革开放;两面性;矛盾的主要方面1引言改革开放过去三十多年了,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尤为突出的是经济的发展,从78年的贫困落后到今天强大的经济实力,中华民族已开始崛起在世界的东方。
这些经济成就值得每个中国人为之欢欣鼓舞,但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饱受诟病。
环境污染,腐败滋生,外来不良思想的入侵,贫富差距加大……如何正确评判改革开放的成果,这要求我们使用自然辩证法归根溯源,客观地去看待它。
2改革开放的成就与弊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改革开放也是如此,在三十多年的改革进程中,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负面影响。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不能去忽视的,必须认清其成就和弊端。
2.1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已过去三十五年了,其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不言而喻的,这要归功于国家的有力政策和科技的发展。
试想三十多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
想想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时中国是何等的衰败,持续十年的经济倒退让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政策,由封闭半封闭的社会主义社会,变为高度开放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也由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制转换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对于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国内外的观察者都很少有分歧,就是中国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逐渐使中国从一个人均GDP只有199美元贫困的低收入国家,走进了人均GDP 5432美元(国家统计局2011年数据),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
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败与得失[2]
感受巨变礼赞辉煌----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就与经验述评1978年开始,由邓小平倡导和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
这过去的30年,是解放思想的 30年,是解决生产力和发展生产披荆斩棘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30年,是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30年。
迄今为止,这场中国历史上空前壮阔、持久和深刻的改革运动,从总体上来看,进行顺利,成果巨大,影响深远势头经久不衰。
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这场改革运动的成就,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和领导改革的中国共产党,受到国内外的普遍赞扬和高度评价。
中国当代的这场伟大改革已获得成功!这是当代中国人的幸运。
一、改革前后两重天——为什么要改革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时候,中国的老百姓处于什么状态呢?先看城里人。
工人是领导阶级,20世纪60年代初以后进厂的工人,转正后的工资一律是二级工的标准——42.5元,这还是多少有点社会关系的人,托人说情才能够谋到的一份工作。
当时没有自谋生路的可能,因为私有制或个体所有制被严格当成资本主义尾巴,是要被割掉的。
马路上是绝对没有摊贩的,打零工的机会也是没有的。
工厂里普遍人浮于事,大家干活没有积极性,干多干少都一样,基本上都拿二级工的工资。
收入分配是极其平等的,可又是极不公平的,因为贡献多的人事实上被懒人“剥削”了。
物资供应越来越差,凭证、凭票购买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就是没有货。
百货商店橱窗里的东西都是陈列品,都是非卖品。
售货员靠聊天打发日子。
老百姓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
青年人结婚时盼的是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那时生活苦,没有人会想着去赚钱,现在人们一天到晚忙赚钱。
对改革的评价
对改革的评价改革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方面来评价中国改革。
一、政治方面1.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走上了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实行了许多政治制度上的改革,如选举制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
这些改革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些制度上的变革,中国政府更加注重人民民主权利和公正性,加强国家法律体系建设和司法体系建设。
2. 政治改革仍有待深入推进虽然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变革,但是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在选举制度上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公正性和腐败现象;在司法体系建设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在行政管理体制中还存在着权力过于集中等问题。
二、经济方面1.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得益于中国政府实行的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
中国政府积极引进外资、扶持国内企业,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2. 经济转型仍需加强尽管中国经济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转型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例如,国有企业改革仍需加强;金融体系建设还存在一定问题;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等等。
三、社会方面1.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社会稳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稳定发展。
这得益于政府的努力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例如,在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投入。
2. 社会问题仍需解决尽管在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许多问题仍需要解决。
例如,城乡差距问题、教育不公问题、医疗资源不足等等。
四、文化方面1.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文化多元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多元化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化形式和艺术流派。
政府鼓励文艺创作和传播,加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2. 文化建设仍需加强尽管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
浅析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浅析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慢慢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它的丰硕性、独创性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引发了人们日趋普遍的关注。
虽然中国改革的成功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可是对于如何解释中国改革成功的原因和未来的走向问题,国内外经济学家却众口纷纭,熟悉相距甚远。
对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和经验进行认真的总结,无疑将会对改革的进一步深切产生踊跃的作用。
一、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中国改革的实践说明,通过慢慢和局部的制度调整,聚沙成塔,由量变到质变,不仅有可能实现经济体制的整体转变,而且有可能在转变进程中维持经济体制的相对有效性,从而在实现体制变革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快速增加。
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但这一经验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是不是对于其他国家特别是原计划经济国家的体制变革和战略具有价值,既需要进行深切的理论探讨,也需要进行认真的实践总结。
这里只是从中国改革进程中的一些具体的策略性的(而不是战略性的)做法来熟悉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一)“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改革之初,人们只知道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不行,需要对其进行改革,但究竟什么样的体制行,需要改成什么样的体制,和先改什么后改什么等,人们并非清楚。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邓小平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要求人们依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斗胆试、斗胆闯,对了坚持,错了更正。
此刻回过头来看,“摸着石头过河”不仅成为贯穿于整个中国改革进程的重要思想,也组成了中国渐进改革的最重要特征。
依照“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首先,需要“过河”是明确的,坚定的。
建国以来的实践已经充分说明,虽然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曾经发挥了历史性作用,但已经不能适应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必需对其进行改革。
其次,过河的最终目的也是明确的,坚定的。
那就是要通过探索和成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富民强国。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1992年以前,我国利用外资主要是对外借款特别是政府贷款,外商直接投资一直偏小。 1979年至1991年,每年都是对外借款大于外商直接投资,13年间累计对外借款高达 526亿美元,而外商直接投资仅为251亿美元。1992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首次超过 对外借款,此后,外商直接投资逐年大幅度增长,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最主要的方式。
2008年北京奥运会
2010年上海世博会
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劣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
已经成为记忆,从此祖国的大部分地区河水不再清澈 ,蓝天不再蔚蓝,森林不再茂密,绿地不再常青,随 之而来的是,在鱼儿在污染的河流中哭泣,鸟儿在充 斥着废气,毒气的黑色天空中哀鸣…….
中国改革开放的得失成败
组员:潘荣强 林强 李明 孙富强
伟大创举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
决议,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这, 无疑成为中国历史一个新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 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 ,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改革前后的深圳
改革前
改革后
改革前后的教室
改革前 改革后
改革前后的学校
改革前 改革后
改革前后的照片
改革前 改革后
改革前后的农村
改革前 改革后
货物贸易规模增长超过100倍 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猛增到21737亿美元,增长了104倍。 其中,出口总额从98亿美元增加到12178亿美元,增长了124倍;进口总额从109亿美元 增加到9560亿美元,增长了87倍。1979-2007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7.4%,其中出口年 均增长18.1%,进口年均增长16.7% 特别是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抓住国际产业 加快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对外贸易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赢得了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 期。2002-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以年均28.5%的速度增长,其中出口年均增长28.9%, 进口年均增长27.3%。200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097亿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1万亿 美元大关,2007年又一举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
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
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
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对中国的现
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取得了许多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一些代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改革开放的得失成败。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同时,改革开放也带来了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了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民主进程。
此外,改革开放还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誉。
然而,改革开放也伴随着一些失去和代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
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严重,给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威胁。
同时,社会不公平现象也随之出现,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此外,改革开放也带来了一些文化传统的消失和价值观念的扭曲,对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进程,它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
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应该正视改革开放的得失成败,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让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学号:************学生所在学院:航空制造工程学院********任课教师:黄伟英吴云教师所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年11月16级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张振华南昌航空大学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首先来自对“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反思。
十年文革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还来自思想的解放,当时从思想理论上实现了从“两个凡是”向实事求是的重大转变。
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国防、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些教训和不足。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继往开来。
关键词: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建国之初,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很低,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我们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建设的。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急于使我们的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迅速实现富国强民的梦想,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赶超发展战略。
于是,适应于重工业优先增长的发展战略,国家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加强重点项目的建设,这样在制度安排上就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同时,从国际上来看,当时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使得苏联很快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实行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的20、30年代发生了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
二战结束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
基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的原因,我们迅速地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对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思考及启示
对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思考无庸置疑,我国三十年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正确之路。
但冷静思考,确实也存在不少尚待改进的问题。
第一,全面性不够。
没有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将政治、社会和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整体推进。
尽管我们所采取的“渐进式增量改革”的思路是正确的,但由于考虑欠周到,确实带来了一些“后遗症”。
如贫富差距拉大、腐败严重、社会不公、经济发方式粗放等。
第二,协调性不够。
我们没有很好地将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社会改革和文化改革协调推进。
由此而带来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等方面的不协调。
第三,公平性不够。
没有将公平与效率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很长时期过多地强调了效率,忽视了社会公平,以致形成了较严重的社会不公现象。
第四,前瞻性不够。
某些改革举措过多考虑了眼前的、局部的形势,相对忽视了长远的、全局的形势,过多考虑了既得利益阶层和社会强势群体的权益,相对忽视了新兴阶层和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因而较少考虑改革可能带来的“后遗症”和改革的可持续性。
三十年改革开放留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应当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改革与发展既统一又矛盾,有时改革能促进发展,有时改革可能损害发展。
若改革能在正确的时机和稳定的秩序下,调动多数人积极性,为多数人带来利益,则能促进发展;反之则很可能损害发展。
改革本身不是目的,发展才是目的,一定在发展中推进改革,努力实现在改革中发展。
第二,应当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我国的改革在很长时期内遵循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其初衷是为了打破改革初期“平均主义”的束缚,但由于这个原则实行时间过长,以致形成了当今比较严重的社会不公问题,并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影响了人对改革的评价。
因此,必须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在当前,尤其应该把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论重大改革得失及其对当下的启示
论重大改革得失及其对当下的启示
改革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要手段,它可以带来积极的影响,也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
重大改革的得失取决于改革的内容和实施方式,以及改革的影响范围。
重大改革的得失可以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来看。
从经济方面来看,重大改革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率,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从政治方面来看,重大改革可以改善政治体制,推动政治民主化,改善政治环境,提高政治稳定性。
从社会方面来看,重大改革可以改善社会结构,改善社会关系,改善社会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从文化方面来看,重大改革可以推动文化发展,改善文化环境,提高文化水平,提升文化质量。
重大改革也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如经济不稳定、政治动荡、社会动荡、文化混乱等。
因此,在实施重大改革时,应该充分考虑改革的影响,综合考虑改革的利弊,确保改革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重大改革对当下的启示是,要坚持改革,但要慎重实施,确保改革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只有这样,才能使改革取得成功,实现国家发展的目标。
解读改革开放三十年得失
农 民搞 了承 包 让 他 再 过 人 民公 社 生 活 他不 干 了 , 国有 企 业 已经 改 成 股 份 制 企 业 了 ,股 票 人 家 已 经买 了 , 你 叫他 再 退 回 去就 不 行 了 , 民营 企
“ ) 赵” :从 17 年 到 20 年 ,改革 98 08 给 我们 带来 的 成果 ,大 家 有 目共 睹 , 国 民收 入 实 现 了 迅猛 的增 长 。 当然
三 十 年 来 ,我们 经 历 了辉 煌 也 经 历
产 ,打 破 从 前 人 民公 社 大 一 统 农业 的情 况 ,所 以 当时是 冒着生 命危 险 。安 徽 凤 阳小 岗村 我 去 看 过 ,在 展览 室 里 还 陈 列 着 当初 十 八 户 农 民 按 了手 印签 的协 议 ,协 议 上有 一 句 话 :如 果 谁 被 抓 了 ,其 他 各 家 有 义 务把 他 们 家 的孩 子 抚 养 成 人 。这 是 冒 着危 险来 搞 的 ,但 是 承 包 制 就 推 广 了 。你 看 几 年 之 内 中 国市 场 的 东
有 直接 的关 系 ;第 三 就 是 根 据 19 97
年 的 十 五 次代 表 大会 规 定 的建 立 基
厉 :我是从 这个 角度 讲 ,要使
改革 有 不 可 逆 转 性 ,改 革 走 上 这 一
步 就 不 能 再 后 退 了 。 农 业 承包 制 ,
本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制度这个 改革 ,我们沿海地
生米 、鸡 蛋 、猪 肉这 些 全 有 了 ,所 以这 是第 一 个 大成 绩 ;
第二 个大 成绩是从 8 0年 代 中 后 期 开 始 的 同 有 企 业 的 股 份 制 改 革 , 由于 股 份 制 改 革 的 推 进 ,结果
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论分权式改革的得失
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论分权式改革的得失引言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广阔领土的大国,其发展道路备受关注。
近年来,中国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模式。
而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方向就是分权式改革。
本文将探讨分权式改革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影响,以及其带来的得失。
1. 分权式改革的概念和意义分权式改革是指将权力下放到更低层级的政府和地方机构,使其能更加独立地行使权力,并负责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和发展事务。
分权式改革的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同时,通过分权,可以提高政府的执行效率,更好地满足民众的需求,并解决一些局部性问题。
2. 分权式改革的实施情况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逐步实施分权式改革。
其主要措施包括政府职能转变、行政审批简化、财政体制改革等方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地方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即将一部分财政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使其能更加自主地决策和使用财政资源。
此外,中国还通过实施“放管服”改革,推动行政审批程序的简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发展的便利性。
3. 分权式改革的优势与挑战3.1 优势分权式改革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首先,分权能够使地方政府更加熟悉本地区的发展需求,能更好地制定符合当地情况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其次,分权能够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其更好地服务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最后,分权还可以推动政府的执行效率提高,减少决策层级,加快政策的实施速度。
3.2 挑战然而,分权式改革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地方政府的独立行使权力,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和行政能力差异,可能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在决策和执行中出现问题。
其次,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也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和不公平的问题。
此外,分权也面临监管不到位的风险,如果地方政府滥用权力或出现腐败问题,可能对整个社会秩序造成负面影响。
4. 分权式改革的实践案例中国在实施分权式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对于如何看待中国改革开放30年
对于如何看待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话题。
因为,这些年来,不管是社会上还是党内,人们对过去近30年的改革开放,在认识上并不是很一致的。
有的人甚至把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简单地都归咎于改革开放本身。
持有这些观点的人虽然是很少的,但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
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达成对改革的共识,重聚改革的人气,将直接影响着未来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能否真正把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为实现小康目标而奋斗的党的工作大局落到实处。
看待中国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变化,要用大量的事实、数据和深入的分析,阐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的划时代意义,以及对中国经济、社会,对普通民众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后果等。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虽然与我们渐进式改革的推进策略有一定联系,但最主要的是由于一些关键性的改革还没有深入、到位所致。
因此,继续深化改革,特别是深化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如政府自身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就显得十分重要,也是化解我们前进道路上遇到问题的惟一途径。
正像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说的,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停顿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近30年改革开放最好的概括。
对一些重点领域的改革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其利弊得失.众所周知,近30年的中国改革开放,是在中国实行了30年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展开的,改革开放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又要对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一系列陈规陋习进行变革,在没有任何可资借鉴样板的环境下进行探索,其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构经济和社会秩序,同步加快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
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改革必将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巨大社会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
改革开放的得与失-毛概PPT演示课件
1
一、改革开放
十 一
•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届 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
三 中
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
全 会 上
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 伟大决策。
的
邓
小
平
2
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
• 1、改革
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 农企业;
②城市改革经济体制
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3
2、开放:建立了由“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 内地”的全面对外开放 格局
乡大日 差的益 距城扩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 不断提高。但城乡贫 富差异不断扩大,城 乡矛盾日益突出。农 民普遍出现上学难、 看病难等问题。
14
不断扩大的东西部收入差距
• 改革开放,促进了各 地区的发展,但由于 历史原因,各地区之 间的差异不断扩大。 最为典型的就是东部 的上海和西部的贵州 之间的差异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开发新能源,转变能
源需求结构。
20
15
社会各阶层差距扩大
• 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 个人技术能力的高低、 所服务企业的性质不同 等原因,社会各阶层的 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16
解决措施:和谐发展才是王道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统筹城乡发展,不断缩小城乡收
入的差距; • 我国要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
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城 乡居民的增收打好基础 ; •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 对民生领域的投入; • 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 ,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 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
4
二、伟大的成就
1、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 国力进一步提高。 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 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 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 年均增长速度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与反思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的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
40年前,中国走上了一条开放的道路,真正的实现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这是一部伟大的历史。
然而,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仅是成功的,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的利与弊。
1. 带来的好处改革开放可以说是中国的历史性突破,它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这一点:1.1 中国的经济走向新的高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基础极其薄弱,当时的首要任务就是搞活经济。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开始出现了一大批勇于创业、勤劳智慧的人。
而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的是勇于开拓的精神和持续努力的毅力,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中国才有了乘势而上的胆略,从而迅速崛起成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超级国家。
1.2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提高,国民经济飞跃发展,人均收入大幅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累计达到了90万亿元以上,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1.3 接触世界不断增多改革开放也拓展了中国和外界的交流,让更多人有机会从外国文化、思想和技术中受益。
这不仅体现在于中国能够更好地了解世界,而且受益更多。
2. 问题与困境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的。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境。
2.1 人民对贫富差距的不满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特别是民生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们过上了更丰富的生活。
但是随着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也出现了严重的分化,贫富差距持续扩大,这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不公的不满。
2.2 高房价给人们带来的压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大量的人民获得了物质财富,但是房价的高涨也让很多人无力承担昂贵的住房费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压力。
2.3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对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得失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得失反思胡若痴(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 100083)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中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
本文总结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以及由此取得的各项成果,并从多方面分析了三十余年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经济社会建设;成绩;经验教训;发展思路中图分类号:F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13(2010)-06-049-07收稿日期:2010年8月12日作者简介:胡若痴(1973-),女,硕士,北京城市学院经济管理学部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消费经济、城市经济。
1978年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邓小平提出了/坚持改革开放0的伟大决策。
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国有企业的改革,,,我国加快了建设步伐,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逐渐展现出了一个大国的形象,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又成功举办29届奥运会,,。
在此次全面金融危机的爆发中,中国的表现也充分显示了一个强国的实力与抉择。
可以说,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风雨历程,中国经历了多方面、全方位、根本性的发展与变化,尤其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很多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取得的成绩1、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就经济发展水平衡量而言,以GDP 为核心的经济数量指标直接体现着经济数量上的增长和规模上的扩张,因而具有显著的增长意义,包括GDP 总量和人均水平,GDP 的增长速度等。
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1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35353亿元。
年平均增长111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79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3680美元,年均增长1319%。
从城乡经济对比看农村经济改革得失
村 为载体 , 以 自然物 为劳 动对 象 , 以生 产 消费 资料 为 主要 依托 , 具 有替 代性 强 、 分散 性 广和 地域 性 限制 多 等特 点 , 特别 适合 自给 自足 的 自然 经济 发展 方式 , 农 村 经 济与 劳动 力关 系 密切 。城 市 经济 和农 村经 济是
上城 市 。
2 . 城 市 经济 与农 村经 济市 场上 的差 距明 显
( 1 ) 信息 滞后 , 农 民 的生 产很 迷 茫 , 经 常 生产 跟 风 。产 品忽 多忽 少 、 经 济 存 在 忽热 忽 冷 。生 产 产 品
般 与 货 币符号 的关 系 比较 密切 。农 村经 济 是 以农
农 村经 济 的积 累。 ( 1 ) 2 0 0 8年 的调 查 显 示 , 农 民平 均 受教 育年 限 7 . 8年 , 城 市 居 民平 均 1 1年 。 …( 2 ) 2 0 1 2年 农 村 居 民人 均 纯 收 入 7 9 1 7元 , 城 镇 居 民人
[ 收稿 日期 ] 2 0 1 3—1 0— 2 9
式难 淘 汰 , 先进 的生 产技 术 缺 乏 资 金 支 持 得不 到提 升, 存在“ 劣 币驱 逐 良币 ” 的现 象 。 ( 4) 产 品竞 争 力 弱, 产 品缺 乏定 价 权 。 国家 掌 控 着 与此 有关 的产 品 的定 价权 , 农 村 的 产 品低 于成 本 供 应 市 场 。 ( 5 ) 农
制、 维护公 平 的 经济环境 和 借 市场 无形 的手 来发展 农 村 经济 。
[ 关键 词 ]城 市经济
农村 经 济
思想
产业布 局 市场缺 陷
[ 中 图分类 号 ]F 0 4 5 . 5 1[ 文献 标识 码 ]A [ 文章 编 号 ] 1 6 7 2—3 4 7 3 ( 2 0 1 4 ) 0 2— 0 0 0 2— 0 5 城 市经 济 和农村 经 济 的划分 是根 据依 托 载体 的 不 同来 划分 的 。城 市 经 济 就 是 以城 市 为 载体 , 以 生 产生 产 资料 和 知识 的再 生产 为 主要 内容 , 在 知识 、 资 本、 人才 等生 产 要 素 方 面 高 度集 中 的经 济 。城 市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中国改革得失的看法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对于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从此我国进入了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其实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在此之前,中国社会封闭,基本与外部的资本主义阵营国家没有太多交流。
进行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就出现了一个转变时期,即由革命时代向和平建设时代、由阶级社会向公民社会、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在此过程中,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也暴露了很大不足。
下面就来分别谈一谈。
中国改革成功的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我国进行的改革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并不是单单针对经济或其他领域,这是由当时的国情和问题所决定的。
改革之前我国的社会制度是先进的,但在这之下的各种体制却严重束缚这我国社会的发展。
这是因为,在我国之前只有苏联这么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各领域的体制、方针、路线对中国产生了很多影响,中国在各方面向它进行了学习,但苏联的很多政策并不适合中国。
所以,中国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中国的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也是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
这是由当时的中国的国情决定的,那时中国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十分低,各方面的问题都会牵扯到经济领域。
所以,中国要想发展就要改革限制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就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进行改革,以经济的发展带动其他各领域的发展。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改革中心,保证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是我国改革成功的首要经验。
同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和关键。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则是因为改革充分的考虑了我国的国情。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先例可循,所以一切都要自己摸索。
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时,我国并没有急于冒进,而是逐步推进,这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
我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年的原因:第一,打破了僵化的思想意识,引入了市场经济体制。
自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以来,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认为这才是社会主义下的经济体制,认为市场经济体制是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国家性质就变了。
这种意识一直是中国社会的错误认识,由此也造成了一些问题。
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这种僵化的思想模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引入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这是我国经济体制的伟大创新。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的成功发展无一不是依托于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的力量来调节。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很多缺陷,它的所有制形式单一,经济管理的决策权在国家手中,以行政手段进行管理。
这造成人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生产效率低下,国家的大量资源被浪费。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主体是独立的、平等的,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是平等的,他们具有自主地作出经济决策的权力,独立地承担决策所带来的风险。
市场对资源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由市场形成价格,保证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各种经济资源由市场来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
第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时,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支持,否则市场经济仍然是有名无实。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虽然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的来说生产力不发达和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给非公有制经济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鼓励、支持和引导,使之健康发展。
这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下的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
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干预较少,企业具有高度的市场自由和自我管理。
但这也造成了国家经济缺少监管,经济容易出现问题,跳不出经济周期性的四个阶段。
宏观调控是政府实施的政策措施以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
它是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通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来达至经济调节的目的。
这样既能发挥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作用,又不会因为没有监管机制造成经济的崩溃。
2、以农村为改革重点,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首先,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
俗话说无农不稳,不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不首先解决农村人口的吃饭问题,整个国民经济就很难持续地发展下去,社会也不会稳定。
要改革就要首先解决占中国人口多数的农民的利益,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改革首先要解决农民问题。
解放农村的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农民走上富裕的道路。
只有这样,改革才能得到占多数人的农民支持,社会才不会出现动荡,改革才能顺利进行。
其次,农村面临的问题最为突出,最为迫切。
改革之初,中国面临严重的物资短缺,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粮食和食品的短缺。
因此,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解决食品短缺,成为当时的头等大事。
虽然导致粮食和食品短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长期实行农业集体经营,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最为根本的原因。
因此,要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必须改变农业的集体经营方式,探索适合中国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的经营方式。
再次,相对于城市经济而言,农村经济相对独立。
农村经济与其他领域的联系相对简单,因此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涉及复杂的配套改革或关系调整。
同时,农村是计划经济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农村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不彻底的。
因此,改革从农村开始相对比较容易。
实际上,农村改革的主要举措,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非是改革决策者的发明,而是来自于安徽农民的实践。
被证明有效后,在全国各地普遍推行。
随着包产到户的实施,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基本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
农村改革成功和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对整体改革有多个方面的推动作用。
首先,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使得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了旧体制对生产力的束缚,看到了改革的必要性以及中国经济中存在的巨大的发展潜力。
其次,粮食短缺问题的基本解决为整体改革的推进创造了最基本条件。
再次,农业生产率提高所释放的劳动力和产生的价值剩余,促进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增大了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释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最后,为其他领域改革提供了示范和经验。
由于农村承包制的成功经验,使得承包制成为后来几年城市和工业领域改革的主要思路。
3、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协调关系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触而就的,这就要求我们遵守客观规律,循序渐进,不能激进的实行改革措施。
否则,不但改革不会成功还会引起社会动荡。
这就要求我们协调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贯穿整个改革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就是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它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条基本经验。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中国改革的不足有以下几点:1、政治体制改革过于谨慎和滞后,严重制约其他方面的改革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各方面的改革同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也在同步进行。
但从现实中可以看出,后者是滞后于前者的。
当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才考虑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而且往往是推而不动或大推小动,甚至越改越令人不满意,例如,机构改革,越改越臃肿。
可以说,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渐进式改革需要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但这在现实中成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愿望,这对改革的顺利推进产生了严重影响。
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出于自身利益,对简政放权、引入市场、实现经济自由化的各项改革措施加以抵制,使庞大的行政管理体制难以打破,市场化进程不断受阻。
其次,权力缺乏制衡,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各级政府部门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严重削弱政府权威和政策的效力,是改革发展陷入困境。
再次,民主建设受到挑战。
各地官员徇私舞弊,裙带关系横行,以权力为非法活动提供庇护,对民主公正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渐进式改革能否成功的又一关键问题。
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是克服腐败,克服官僚主义,提高政府效率,最终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为改革提供强大的动力。
当前除了反腐倡廉教育和严厉惩治外,更重要的是加强政府行为制度建设,将政府行为限制在法律范围之内。
2、对收入分配制度重视不够,造成贫富两极分化严重我国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也在收入分配领域进行着相应的改革,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
但是,实际情况是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沿海与内地之间、城乡之间、不同行业和所有制之间,个人收入差距都有不断拉大的趋势。
这是由于我国的激励机制、制约机制、政府调控机制不健全造成的。
目前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已经导致了严重而长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
例如,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虽然有许多种,但是大多数居民收入低、收入分配不合理,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多数居民虽然有强烈的需求冲动,但是没有购买力,无法形成有效需求。
收入差距的拉大在短期内难以消除,而且随着我国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政策的实施,这种收入差距还会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政府应尽快建立起切实有效的、易于操作的调节机制和法规,并尽快建立起相应的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