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经济发展历程
前言:总览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国GDP占世界经济的份额
历史高点1820年三分之一
20世纪50年代5%并且长期停留在这一水平直至1979年1979——1990年均增长9%
1991——2011年均增长10.4%
(中国的复兴之路:经验、挑战和未来的展望林毅夫)
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概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解放前的一穷二白一跃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及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我们有必要进行反思与总结。中国的经济为何能快速发展,为了快速的发展我们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这种快速的发展是否可以持续下去,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新一轮的改革能否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带着一系列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我国的经济进行一下探讨与总结。
三大几段划分
首先我们将我国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大阶段。第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阶段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但是市场扭曲、效率低下;第二阶段我们将其定义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时间从1978年末至今,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但是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第三阶段定义为今后的一段时间,降速度,调结构,注重质的增长,探索改革的新方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成功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逐渐形成和完善了以高度集中为特征、以行政管理为主要机制、以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与评价研究述
评钟瑛)实行计划经济并且将重心放在重工业的建设上有其深刻的历史条件与社会背景。在这里我们将其主要归为一下两个原因。一是理论经验原因二是实际需要。经验理论原因主要有:1、苏联的影响2、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此时的经济模式被后来的一些学者称为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极端化模式。实际需要:计划经济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政府集中资源配置以及高积累机制是政府选择计划经济的重要原因(中国计划经济重新审视与评价武力)。甚至有学者指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必定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不可避免,比如陈雨军的《中国为什么在50 年代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指出新中国在20 世纪50 年代之所以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 主要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社会主义要搞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是意识形态因素, 通过加快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是其制度和发展目标因素, 国际经济环境的空间限制是发展战略选择的制约因素。在这样的条件下, 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中心, 搞计划经济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不存在可以替代的其他道路。从取得的成果上看实行计划经济也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在短时期内,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创造卫星上天、原子弹爆炸、成为钢铁大国等等这样的业绩,以及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没有一个高度集中地体制是不可想象的。这也是历史事实。(穆敏、杨明清在《中国
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与历史评价》)
计划经济的利弊以及为什么我们要改革开放
董志凯认为, 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其有效发挥作用的时空是有限度的, 对实现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最佳结合, 对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都难以达到, 妨碍社会主义经济活力的进一步发挥。(《中国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管理若干问题》)
原国家计委的林中萍、黄振奇在《关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问题》一文中, 对中国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进行了概括分析: 片面强调计划的作用, 完全否定市场的作用; 片面强调宏观管理, 微观经济丧失活力; 单向宏观管理缺乏来自微观自主权的制约, 宏观决策的几次重大失误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在产业结构上过分突出重工业, 农业和轻工业落后等。由此, 导致中国技术进步缓慢, 经济管理落后, 经济效益低下, 人民生活提高不大,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国家宏观调控为前提的市场经济逐渐被一些学者提出。
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通过施行一系列的政策,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同时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污染,贫富差距的拉大为代价的。吴敬琏,在《中国改革再出发》中指出21世纪以来中国主要面临两类问题:一类是经济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另一类问题是社会政治方面的问题,概括起来说,及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腐败蔓延、官民关系紧张,以及社会仇富仇官情绪日益强烈。这一系列问题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的成就
洛伦兹曲线
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在2004年之后,基尼系数达到0.465后,国家统计局不再公布该数据,被嘲笑为贫富差距过大不好意思公布。2013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补上了这一课,从2003年至2012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分别为:2003年是0.479,2004年是0.473,2005年0.485,2006年0.487,2007年0.484,2008年0.491。然后逐步回落,2009年0.490,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
然而西南财经大学公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0.61,城镇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56,农村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60。东部地区基尼系数
为0.59,中部地区的基尼系数为0.57,而西部地区的基尼系数为0.55。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相隔悬殊。其中2010年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0.61,大大高于0.44的全球平均水平。
区域发展不平衡
逐渐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虽然近年来国家实行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东部地区还存在巨大差距。以西部大开发为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主要是将西部地区的资源进行开发,不可否认资源的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在资源开发的同时不能够不重视培育新的支柱性产业,一旦资源枯竭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会陷入更加困难的时期。并且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进而导致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资源利用效率有多低?
中国的资源从开采到使用环节都存在着利用率低的问题。世界银行《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要点和建议》(2009)的报告以2005年为例分析,指出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GDP的14.5%(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但却消耗了世界15.8%的淡水资源,26%的钢材,25%的铝和47%的水泥。这一资源利用率是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