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标准PDF.pdf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pdf

本书是参照1977年11月由高等学校基础工程课程的电气和无线电教材会议编写的“电子技术基础”(自动化)教科书的教学大纲,以及其他机构提出的修订建议而编写的。
兄弟学院和大学。
现在,它以两本书出版: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知识。
该课程的基础部分可用于高校自动化专业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两个学期。
在编译过程中,我们尝试着重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我们认为,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先瞻,二算,三选四的能力。
能够阅读就是能够理解专业中典型的电子设备的原理图,了解各个部分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能够进行计算的是对每个环节的工作性能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和估计;能够选择并做的是能够在满足专业的一般任务时大致选择方案并选择相关的元件和设备,并且通过安装和调试,基本上就可以开发出来了。
因此,为了能够阅读,本书加强了基本概念和各种典型基本单元电路的介绍,并专门设计了用于阅读图纸的章节;为了能够计算,本书加强了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
至于选择和做事的能力,应该主要在设计课程实验课和其他后续教学环节中进行培养,但为了满足这方面的要求,还有一些设计实例和一些章节。
电子设备的实际问题。
在应对新技术日益增长与空间有限之间的矛盾时,我们在确保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前提下,采取措施使学生适应1980年代电子技术的发展需求。
因此,大大减少了由分立元件组成的一些单元的内容,例如调制放大器,功率放大器,门电路和触发电路,而与线性集成电路和数字集成电路有关的单元则相应地得到了增强。
此外,还使用小写字母(更深入的部分),星号(其他内容)和投注(补充说明和参考资料)来满足不同的要求。
在总结了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章节之后,还附上了思路流程图,以帮助读者理解编译的意图和基本内容,并用粗线将其概述。
)童世白,金国芬,严世,吴百春,孙家新,张乃国等同志参加了基本模拟电子技术的编写。
童世柏负责组织和完成草案。
马中普,董洪芳,杨素兴,王汉伟,孙长龄,胡东成,尤素英等同志参加了讨论和整理。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pdf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华教网1电子技术发展2。
模拟信号和模拟电路3。
电子信息系统的组成4。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特点5。
如何学习本课程6。
课程目标7。
试验方法六氯环己烷华教网1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其“无所不在”并得到广泛应用!广播与通信:发射机、接收机、广播、录音、程控交换机、电话、手机;网络:路由器、ATM交换机、收发机、调制解调器;行业:钢铁、石化、机械加工、数控机床;交通:飞机、火车、船舶、汽车;军事:雷达、电子导航;航空航天:卫星定位、医疗监控:伽玛刀、CT、B超、微创手术;消费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空调、冰箱、电视)、音频、视频摄像机、摄像机、电子手表)、电子玩具、各种报警器,安全系统HCH a华教网电子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元器件的开发上。
1904年、1947年和1958年,从电子管到半导体管再到集成电路,集成电子管应运而生,晶体管研制成功。
HCH-atsin与电子管、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比较。
半导体器件的发展华教网. 贝尔实验室在1947年制造了第一个晶体管,1958年制造了集成电路,1969年制造了大规模集成电路。
第一个有四个晶体管的集成电路于1975年制造,1997年,一个集成电路中有40亿个晶体管。
一些科学家预测,整合程度将以每6年10倍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或2020年达到饱和。
学习电子技术课程时要时刻注意电子技术的发展!六氯环己烷华教网一些科学家要记住!第一个晶体管的发明者(由贝尔实验室的约翰·巴丁、威廉·肖克利和沃尔特·布拉丹发明)于1947年11月底发明了晶体管,并于12月16日正式宣布“晶体管”的诞生。
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6年。
1972年,他因对超导性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8年9月12日,第一个集成电路及其发明者Ti 的Jack Kilby在德州仪器实验室实现了将电子器件集成到半导体材料中的想法。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72学时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编码:200110课程类别:必修课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授课单位:智能工程系学分:4 学时: 72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2011/8/17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课程的性质课程是应用电子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是在讲授《电路基础》等课程之后讲授的。
本课程主要介绍常用电子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应用。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单元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电子线路的分析方法,并要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较强的实验技能。
课程的作用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有重要的地位,是应用电子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于模拟电子技术:1.器件方面,了解晶体二极管、三极管和集成电路的结构、符号和基本工作原理,掌握其外部特性、主要参数和等效电路,并能正确选择和应用。
2.电路方面,掌握整流滤波电路,基本放大器,负反馈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直流放大器,等基本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主要特点和基本应用。
3.实验技能方面,掌握基本单元电路的实验及调整测试方法,并有排除一般故障的能力,熟悉常用电子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
二、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课程设计理念:本课程的设计主要是以学生掌握扎实基本功为目标,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为今后的工作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结合先进教育理念及行及职业能力需求分析,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多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器件其外部特性、主要参数和等效电路,并能正确选择和应用;掌握基本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主要特点和基本应用;掌握电路的实验及调整测试方法,并有排除一般故障的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阐述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及相互所培养的职业能力支撑等,可以图表的形式来体现。
表1 与前导课程的关系表2 与后续课程的关系四、课程的教学目标参照行业企业、职业岗位标准和技术要求确定本课程的职业能力目标,用具体、可校验的语言,准确描述课程实际能够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对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要达到的职业能力培养提出明确的要求。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pdf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介1.电子技术的发展2.模拟信号和模拟电路3.电子信息系统的组成4.模拟电子技术的基础课程的特点5.如何学习本课程6.课程目的7.测试方法HCH atsin 1,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的发展,促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其“无处不在”,广泛用过的!广播和通信:发射机,接收机,公共地址,录音,程控交换机,电话,移动电话;网络:路由器,ATM交换机,收发器,调制解调器;行业:钢铁,石化,机械加工,数控机床;运输:飞机,火车,轮船,汽车;军事:雷达,电子导航;航空航天:卫星定位,监测医疗:伽马刀,CT,B超检查,微创手术;消费类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空调,冰箱,电视,音响,摄像机,照相机,电子手表),电子玩具,各种警报器,安全系统HCH a 电子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组件开发中。
1904年,1947年和1958年,从电子管到半导体管再到集成电路,集成电子管应运而生,晶体管得到了成功的开发。
HCH atsin与电子管,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比较半导体组件的发展,贝尔实验室在1947年制造了第一个晶体管,在1958年制造了集成电路,在1969年制造了LSI,在1975年制造了第一个集成电路四个晶体管,而1997年单个集成电路中有40亿个晶体管。
一些科学家预测,集成度将提高10倍/ 6年,到2015或2020年达到饱和。
学习电子技术课程应始终注意发展电子技术!hch a tsin 要记住的一些科学家!第一个晶体管的发明者(由贝尔实验室的John Bardeen,William schockley和Walter bradain发明)在1947年11月底发明了该晶体管,并于12月16日正式宣布了“晶体管”的诞生。
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6年。
1972年,他因超导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8年9月12日,第一个集成电路及其发明者Ti的Jack Kilby在德州仪器公司的实验室中实现了将电子设备集成到半导体材料中的想法。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pdf

本书是参照1977年11月全国高校工科基础电气与无线电教材会议编制的《电子技术基础》(自动化)教材的教学大纲,以及其他人提出的修改建议编写而成。
兄弟院校。
出版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两本书。
本课程的基础部分可用于高校自动化专业“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两个学期。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尽量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我们认为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有预见能力,二次计算,三选四。
会读是指能够理解本专业典型电子设备的原理图,了解各部分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会计算是对各环节的性能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和估算;能够选择和能在满足专业一般任务时大致选择方案和选择相关元器件和设备,通过安装调试,基本可以开发。
为了提高对电路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阅读能力,我们应该在课程中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阅读能力,其中还包括一些设计实例和一些关于实际问题的章节。
电子设备。
在处理新技术日益增多与空间有限的矛盾时,我们采取措施使学生适应上世纪80年代电子技术发展的需要,同时保证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
因此,一些由分立元件组成的单元,如调制放大器、功率放大器、门电路和触发电路的内容大大减少,而与线性集成电路和数字集成电路有关的单元也相应地增加了。
此外,小写字母(更深入的部分)、星号(其他内容)和投注(附加说明和参考资料)也用于满足不同的要求。
在总结了《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章节后,还附上了一个思路流程图,以帮助读者理解编写的意图和基本内容,并用粗线条勾勒出来。
)童世白、金国芬、严实、吴百春、孙家新、张乃国参加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编写。
童世白负责组织定稿。
马忠普、董红芳、杨苏兴、王汉伟、孙长岭、胡东城、游素英等参加讨论整理。
朱亚尔、蔡文华、朱占星、杨、胡二山等同志参加讨论整理。
李世新同志协助了部分绘图工作。
在对模拟电子基础技术进行梳理和确定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来自全国60多所兄弟院校的老师们的宝贵意见。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的行业通用能力培养课程,是校企基于模拟电子技术在实际中应用合作开发的课程。
《模拟电子技术》是通信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有重要地位。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培养符合通信电子行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通信电子产品装接和辅助设计人员,让学生熟悉常用模拟电路的应用,使学生具备模拟电子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的前期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电路基础》和《电子工艺实训》,后续课程是《高频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顶岗实习》等,本课程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模拟电子技术》是基于模拟电子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始终把培养职业能力作为核心,以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为依据,培养课程能力目标。
在教学上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通过单元设计、过程引导、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综合能力,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应用模拟电子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由企业专家和学校老师结合行业企业标准构建课程内容,将“必需、够用、实用”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融入到典型模拟电路的制作、调试工作任务中,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在具体教学实施中,采用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实行“教、学、做、用”一体化,真正实现在“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教”。
二、课程目标(一)工作任务目标1.掌握电子产品电路组成及元器件作用;2.掌握电子产品的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3.会估算电子产品电路特性参数;4.能读懂电路原理图。
5.会查阅相关资料;6.良好的自我表现、与人沟通的能力;7.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较强逻辑思维能力。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标准适用专业:铁道机车专业课程编码:C2—3开设时间:第2学期课时数:56一、课程性质《模拟电子技术》是针对电子产品工艺和生产人员、电子工程师、电气维修与工艺员、工业信号检测与处理工、生产管理与技术支持员等所从事的测试电子元器件、焊接电子线路板、检测电子产品参数、工业信号检测与处理、维修电路板及整机产品等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来其所需求的元件测试、焊接、调试、检测、维修等能力要求而设置的课程。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掌握二极管、三极管、运放等常用半导体器件的应用,掌握放大电路等常用模拟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通过直流稳压电源制作与调试、音频单管放大电路的设计与制作、集成音频放大电路的制作与调试、功率放大电路的设计、制作与调试等4个项目的实施来进行课程的学习。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共同完成项目的设计、制作、调试,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电子基本技能、电路分析能力、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和自信心。
二、课程培养目标1.知识目标:(1)培养学生谦虚、好学;(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决策。
(5)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有关技术资料,自我拓展学习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2)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4)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
(5)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实施能力;(6)具备基本的生产组织、技术管理能力;3.专业能力目标:(1)掌握常见仪表的使用方法;(2)正确选择元器件的能力;(3)各种电子手册及资料的检索与阅读能力,把英语作为分析技术资料的辅助工具;(4)模拟电子电路识图与分析能力;(5)电路安装与焊接能力;(6)电路测试方案设计能力和测试数据分析能力;(7)电路故障排除能力;(8)简单电路设计能力;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1.与前续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前续课程有《电工技术与应用》。
(完整word版)模拟电路课程标准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三年制中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必须扎实学好的先行课。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电子技术基础理论、基本电路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后继课程和掌握不断发展着的电子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增强学生毕业后进入相关行业的竞争能力,为以后从事相应技术岗位及其发展做好必要的准备。
(二)课程基本理念打好学生的专业基础是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核心理念。
1、立足学生发展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学生学习电子专业的入门课程,应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的兴趣是学习模拟电子技术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课程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创设学习模拟电子技术的情境,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模拟电子技术的乐趣。
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结合电子行业的各种行业规范和标准,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育,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一体,与其他课程及各教育环节一起,共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奠定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应当通过学生完成项目等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应根据《标准》能动地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鼓励个性特长的发展,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2、以实践为主要学习形式让学生初步认识和逐步领悟模拟电子技术技术,要依靠实践体验和时间的积累。
课程的安排,应以实践为主线,理论知识围绕实践过程展开。
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完成项目任务为中心,强化工程意识,而不是以学科本身的逻辑为中心,理论知识服务于、依附于实践过程。
(三)课程设计思路在改革背景与课程理念所阐明的原则下,本课程标准的设计突出“素质”、“知识”与“能力”三个特点。
这里的"知识"不是简单地把学科知识作为惟一追求的目标,而是通过与项目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实体上认识模拟电子技术,从而建立起模拟电子技术中的各项基本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课程代码:C2-2 开设时间:第2学期学时数:90
一、课程概述
《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基础课程,它是针对中级电子元器件检验员、初中级电子设备装接工、初中级电子设备调试工、初中级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等岗位工作人员从事的电子元器件测试、电子线路板装接与焊接、电子线路板调试、电子线路板检测、电子线路板故障分析,诊断和维修、简单电子线路设计等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其所需的元件识别与测试、电路分析、电路装接、电路调试、电路测试、电路维修、电路设计等能力要求而设置的课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直流稳压电源的组成;
◼整流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滤波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集成稳压电路的组成;
◼集成稳压电源的安装;
◼集成电源的调试与参数测量;
◼直流电源的故障排除;
◼开关直流稳压电源的构成框图;
◼音频单管放大电路的组成;
◼三极管的结构与特性;
◼固定偏置放大电路的组成与分析;
◼分压式放大电路的组成与分析;
◼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音频单管放大电路的设计与安装;
◼音频单管放大电路的调试与测试;
◼音频单管放大电路的故障排除;
◼场效应管及其放大电路;
◼集成放大电路的组成。
(二)能力目标
◼能识别、检测及选用电子元器件;
◼能识读电子电路图;
◼能进行电子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能使用常用电子测量仪器仪表;
◼能使用面包板制作电子线路;
◼能进行电子线路板的调试和检测;
◼能进行电子线路板故障分析、诊断和维修;
◼能进行简单电子线路的设计;
◼能利用信息媒体检索电子元器件数据手册及相关资料;
◼能阅读电子元器件数据手册及相关资料;
◼能进行电气安全操作;
◼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决策和实施,并准确进行和吸纳他人评价意见。
(三)素质目标
◼具有热爱本职工作、不断开拓创新的能力;
◼劳动组织能力、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
◼具有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协商沟通能力;
◼公共关系处理能力;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和安全、环保、成本、质量控制等职业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与挫折的能力;
◼人际交流能力;爱国、爱校、爱岗精神;诚信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文明、友善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1.与前续课程的联系
《电工基础》课程使学生具备了电路分析的基本能力,掌握了安全用电常识;《电子基本功实训》课程使学生掌握了电阻器、电容器、二极管等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方法,初步掌握手工焊接技术,初步掌握电子电路的分析、分析、组装与调试能力。
2.与后继课程的关系
为学生后续《数字电子技术》、《电子产品生产与检验》、《单片机技术应用》、《EDA技术应用》、《信号检测与处理》、《嵌入式技术应用》、《智能产品规划与实施》等课程打下相关专业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根据相关职业岗位的要求,本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以“电子电路的分析、组装与调试”为载体,由5个项目构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学习,通过共同完成项目资讯、电路分析、实验论证、电路装接、电路调试、总结评价等学习过程,掌握扎实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合理正确的电路分析、装接、调试、维修方法,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素养。
五、教材的选用
1.教材选取的原则
以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指导思想,贯彻高职高专培养目标,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教材与实际结合、操作与管理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
2.推荐教材
(1)理论教材:《模拟电子技术(第5版)》,胡宴如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实践教材:《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程》,赵巧妮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
3.参考的教学资料
教学课件、元件库、动画库、试题库。
学习网站:
http:// //
/
六、教师要求
1.具有系统的电子技术理论知识;
2.具备电子产品装接的能力;
3.课内实践部分指导教师必须具备现场实际工作经历3年以上;
4.具备设计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设计应用能力;
5.具有比较强的课堂教学管理的能力;
6.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七、学习场地、设施要求
万用表、直流稳压电源、示波器、低频信号发生器、手工焊接工具(焊接操作台、尖嘴钳、斜口钳、镊子、电烙铁等)一人一套,有授课区,多媒体设备等。
八、考核方式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