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834经济地理学(历年真题+答案+李小建笔记+考研大纲+课后习题答案)全套资料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第9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9.1 复习笔记一、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主要探讨区域之间建立发展关系的方式和对各自影响的机制。
1.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1)理论观点①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是用于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的学说。
②赫希曼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他区域产生作用。
③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势。
④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增长(北方)对欠发达地区(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2)极化效应的表现①随着北方的发展,南方的要素向北方流动,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
②由于北方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上升,同时,北方的劳动力收入水平高于南方,导致南方的劳动力在就业机会和高收入的诱导下向北方迁移。
③北方因劳动力和人口的流入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南方则因劳动力外流特别是技术人员和富于进取心的年轻人的外流,导致劳动力(包括智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小。
④北方的投资机会多,投资的收益率高于南方,南方有限的资金也流入北方。
而且,资金与劳动力的流动还会相互强化,从而使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被削弱。
⑤在国内贸易中,北方由于经济水平较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⑥在出口方面,南方由于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无法与北方竞争,导致出口的衰退。
⑦南方本来可以向北方输出初级产品,但是,如果南方的初级产品性能差或价格有所上涨,北方就有可能寻求进口,使南方的生产受到压制。
(3)涓滴效应的表现①北方吸收南方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有利于南方解决失业问题。
②在互补情况下,北方向南方购买商品和投资的增加,会给南方带来发展的机会,刺激南方的经济增长。
③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南方的涓滴,将对南方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多方面的推动作用。
经济地理学学习资料整理-李小建主编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 、概念题《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由1889 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 .G .Chisholm)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范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文化转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 、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
[全]经济地理学-李小建-考研真题详解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考研真题详解一、名词解释《货殖列传》[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真题]答:《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二、论述题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研]答: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如下:(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①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就是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在研究区位论的基础上,开始了对区域经济的整体研究。
③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
②一些学者根据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日益提高的实际,更加侧重于大型跨国公司内部组分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①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思维方式。
②20世纪60年代末,规范区位论和实证区位分析受到行为学派的冲击。
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③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结构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
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的增加,一些地理学家开始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第1篇经济活动区位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一、名词解释通达指数[中科院2012年研]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通达指数是指交通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通达指数越小,点的通达性越好,指数越大,点的通达性越差。
交通网的连接度[西北大学2012年研]答:交通网的连接度是指交通网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表示。
贝塔指数为交通网中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贝塔指数越大,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好,交通越便捷,贝塔指数越小,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差,交通越不方便。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位-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3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3.1 复习笔记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与目的(1)背景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19世纪德国(普鲁士)特殊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
①19世纪初,普鲁士的农业制度改革,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农民在法律上成为了自由农民,可独立支配属于自己的农场。
②促使贵族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和独立的农业企业家。
③大量获得了人身自由的农民成为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农业劳动者。
(2)目的以合理经营农业为目标的农业生产地域一般配置原则。
2.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1)理论前提①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②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③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且收成相同;④距城市80km之外是荒野,与其他地区隔绝;⑤人工产品供应只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只来源于周围平原;⑥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⑦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2)形成机制根据以上假设前提,杜能给出的地租收入公式如下:式中:R为地租收入;P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为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Q为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等同于销售总量);K为生产地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为农产品的运费率。
由该地租收入公式:①地租收入R对某一固定农作物产品而言,随距市场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②当地租收人为零及以下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因而零地租点成为农作物的耕作极限点。
③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结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④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图3-1上部)。
⑤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农场主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图3-1下部)。
图3-1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3)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依据杜能理论,农业生产将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六个农业带,即杜能圈。
2015年整理经济地理学李小建课后答案要点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1、概念题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例如人类活动包括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其内容或实体都是区位主体。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交通网:连接不同地点的交通线即为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
点即通常的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叉点、港口、机场等交通点,线则是连接点与点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路)等交通路线。
交通网的密度:是指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路线的总长度,当然也要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交通网的结构:是衡量交通便捷度的指标,要综合考虑连接度和通达度指标。
通达性: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计算。
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定点的最短路径。
分散指数: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和比较。
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2 、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经济地理学》课后答案 李小建版
2 、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 、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从企业角度研究经济地理学有何局限性?
4 、布置阅读相关研究文献,讨论新近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5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内涵。
区位主体 : 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 例如人类活动包括政治活动 、 文化活动 、 经济活动等,其内容或实体都是区位主体。
区位理论 : 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则。
区位条件: 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40页)
第一章 绪论
1 、概念题
《货殖列传》: 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 》 : 由 1889 年苏格兰学者 奇泽姆 ( G . G . Chisholm ) 出版 , 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 ,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 ,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4 ) 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 经济环境等 。 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 尤其是我国人口众多且资源有限 , 研究两者关系具更为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 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位-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第5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5.1 复习笔记一、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1.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1)企业增长动因①实现规模效益即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下降。
②实现交易内部化企业通过内部交易可以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从而实现范围经济。
③技术优势的发挥a.由于市场不完善,技术的价值很难在市场交易中充分实现。
为此,具有这些技术的企业通过该技术在企业内的使用,来获取较大的收益。
b.进一步的技术开发需要大量投资,这种投资必须有大规模生产才能支持。
④来自竞争的压力企业之间的生存与发展竞争十分激烈。
为了实现长期生存,企业必须发展。
⑤企业扩张与管理者和企业的行为有关企业扩张可为管理者带来成功感。
大的公司规模使公司具有较强的实力(势力)和讨价还价的力量,易于从多方面获取资本以继续增长。
(2)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和多样化扩张。
实现这些扩张的方法包括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合并和合资等)。
①横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a.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b.向与原产品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扩展;c.向国际市场扩展或向新的客户类别扩展。
通过横向一体化,可以带来企业同类生产规模的扩大,实现规模经济。
②纵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包括后向一体化和前向一体化。
a.后向一体化指企业介入原供应商的生产活动;b.前向一体化指企业控制其原属客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③多样化它可以涉及相关产品的活动,也可以涉及不相关产品的活动,这里的多样化仅指不相关产品的多样化。
2.企业的空间扩张(1)企业空间增长过程①企业空间增长过程的一般分析a.优越的原始区位条件,为企业增长提供了优势;b.企业在这些区位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便向外由近及远扩展;c.随着企业增大,信息获取量增加,技术发展带来生产联系变化,管理发展带来组织结构变化,引起企业向远距离扩展;d.市场的逐渐向外扩张也是引起企业由近及远扩张的原因。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2.1 复习笔记一、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1.区位与区位理论(1)区位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理论①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②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涵义:a.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从中优选最佳区位;b.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③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区位理论可以分为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
a.古典区位论产生于19世纪初,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学说、比较成本学说基础上,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发展起来的。
b.现代区位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艾萨德的《区位与空间经济》和贝克曼的《区位理论》为标志,并扩展到地理学、区域科学和经济学的一些领域。
2.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1)区位条件区位条件即区位本身具有的条件、特点、属性、资质。
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
区位条件包括主要区位条件和次要区位条件。
(2)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包括经济因子和非经济因子。
二、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土地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
土地的自身特征包括空间位置、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土地的形态以及土地的地表物质构成等。
(2)土地参与经济活动的方式①土地作为劳动对象,如农业生产活动。
②土地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如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
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决定性的作用。
在城市内部,由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地租的差异性,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呈现显著的圈层分化(图2-1)。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位-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第4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4.1 复习笔记一、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1.中心地理论形成的背景(1)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工业、商业、贸易和服务业的聚集点。
(2)许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把研究的焦点对准了城市。
在城市社会和经济行为研究基础上,对城市的形态、空间分布和规模等级也开始了研究。
(3)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是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是怎样的规律”这一课题。
2.基本概念(1)中心地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2)中心性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
(3)货物的供给范围货物供给范围是指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到达多么大的范围。
(4)中心地的等级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地等级相对较高。
3.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市场原则是建立中心地系统模型的基础。
在构建市场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时,克氏首先假定了以下前提条件:①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②具有相同的交通条件,且运费与距离成正比;③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④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都一致,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⑤人口也是均匀地分布,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
(2)中心地的形成①在上述前提假定条件下,中心地均匀地分布在平原上,同类中心地间的距离也相同,且每个中心地的市场区域都为半径相等的圆形区域。
②任何一个中心地都与6个和自己相同等级的中心地为邻。
各中心地不断竞争,同时组成一个有规律递减的多级六边形空间模型,所有中心地达到空间均衡。
③克里斯泰勒认为,中心地的市场区域规模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变化的。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新近进展-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第13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13.1 复习笔记一、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公司(企业)调查的两种常用方法:问卷调查、公司案例调查。
1.企业问卷调查及定量分析(1)公司调查的定义公司调查是指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找出答案或根据已有文献和经验提出理论假设,通过调查数据来验证假设的真伪对一定数量的公司进行的同样的调查。
(2)公司调查的特征①所调查的样本公司应具有一定代表性;②调查获取的数据应有一定规范性。
(3)公司问卷调查方法①问卷的设计原则:a.所问问题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情况;b.问题数量应该适中;c.所列问题必须符合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能力;d.尽量避免禁忌和敏感性问题。
②问卷的对象选择在公司调查中,一般采取抽样方法和典型调查方法选择样本公司。
a.抽样方法从企业总体中,按照随机原则,抽选一部分企业作为样本。
该选取方法被世界科学界公认为非全面调查中用来推断总体的最完善、有科学依据的方法。
b.典型调查方法在企业总体中,按照一定目的选择样本企业进行调查的方法。
包括分层次选择法、中等选择法和主要企业选择法③问卷的发放a.试填在正式发放问卷之前,一般要在同类公司中请人试填。
通过试填,了解对问卷设计的意见、可能的回答情况、填写问卷所需时间等。
根据反馈意见,可对问卷进行适当修改,再行发放。
b.发放方式根据公司地理研究的实际,一般采用邮寄、传真和派人送达等方式发放问卷。
c.发放原则发放问卷时,一般均附一封说明信函,说明该项调查的重要意义、其成果的应用方式、保密措施,请求对方在某一时间内(一般2周至1个月)寄还等。
问卷发放的数量应多于所要研究的问卷数量。
④问卷的回收a.审查问卷回收问卷中总会有一些回答不正确、不完整的问卷。
通过审查淘汰无效的问卷,以加强研究的科学性。
b.编码处理由于问卷调查数据要为统计分析所用,必须对各种非数据型回答进行统一编码。
最后,与调查表相对应,应列出一份完善的编码表。
c.输入计算机MINITAB和SPSS软件均具有对调查表数据进行各种分析处理功能。
经济地理学课堂笔记--李小建版.
经济地理学课堂笔记--李小建版.第一章绪论预备知识: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其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
地理学可划分为通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应用地理学。
这三个分支学科各又包括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地理学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地理学:通论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含部门自然地理、综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学(含人文地理学概论、部门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含区域自然地理、区域人文地理)应用地理学(地图、遥感、 GIS、地理规划学、地理管理学)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一)欧美学者观点多数欧美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1、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问题;2、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如工农业)、交换(商业)、消费(服务业、旅游)等各相关部分;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各种利用等);4、这种研究包括各种尺度,从小区域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
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圣才出品】
第2篇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第7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一、概念题1.区域经济结构答: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了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2.区域产业结构答:区域产业结构就是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是区域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
在经济体制和企业效率一定的前提下,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与发展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及变化。
3.主导产业答:主导产业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主导产业从量的方面看,应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或者将来有可能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从质的方面看,应是在整个国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
4.支柱产业答: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诱导新产业崛起;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变化,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支柱产业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强调大规模产出;②强调现在;③强调发展;④强调扩大就业;⑤强调带动作用;⑥强调节约能源和资源。
5.潜导产业答:潜导产业代表了区域产业未来的发展希望。
在构建区域产业结构时,必须考虑如何根据世界技术进步的大趋势和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向,结合本区域的具体经济发展状况与条件,选择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作为潜导产业。
并且,在技术引进、资金供给、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扶植,创造条件促使其逐步发育、壮大。
6.资源密集型产业答:资源密集型产业,亦称“土地密集型产业”。
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中需要使用较多的土地等自然资源才能进行生产的产业。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位-跨国公司区位)
第6章跨国公司区位6.1 复习笔记一、跨国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1.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1)产品周期理论该理论主要用于解释国际投资的空间变化,把产品的发展分为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
①在新产品阶段,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的都市中心。
②在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这使得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
企业开始关注生产成本,在出口与投资他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
③在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
(2)折衷理论英国学者邓宁将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相结合,提出了折衷理论。
按照邓宁的观点,这三种优势对于解释跨国投资均具有重要意义。
①企业的所有权优势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企业来说,跨国投资企业应该拥有服务特定市场的净所有权优势。
这些优势主要表现为拥有无形资产、协调或减低风险优势。
②内部化优势假若已经满足所有权优势条件,那么拥有以上优势的企业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a.比起把它们出售或租借给外国企业来说,自己利用这些优势更加有利。
b.这些利益可通过现有的价值链或者建立新的生产经营机构实现。
这种通过公司内部交易而获取的优势,被称为内部化优势。
③区位优势假若已经满足以上两个条件,那么拥有这两项优势的企业必须从全球利益考虑,将这些优势的利用与国外生产要素投入相结合,充分利用其他国家的要素优势。
2.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1)根据区位论成本学派的观点,生产成本最低的区位便为企业所追求的最佳区位。
最小成本可在一国之内找到,也可发生于多国之间。
(2)根据区位论市场学派观点,市场区是企业是否赢利、甚至是否存在下去的关键。
可以服务较大市场的区位,成为企业追求的最佳区位。
(3)根据工业区位论,生产原料可分为遍在原料和局地原料。
局地原料对区位具有一定的影响。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区域经济发展)
第8章区域经济发展8.1 复习笔记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区域经济增长因素(1)资源禀赋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资源两大类。
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风景资源等。
经济社会资源主要有劳动力和人口、资金、技术和社会环境。
①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
a.区域内自然资源的禀赋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活动的类别、规模与效益。
b.自然资源的组合状况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的现实可能性及增长的潜力。
②劳动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a.在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的时代,区域的经济增长与劳动力的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正比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的质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b.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关键作用。
c.在不考虑收入水平的情况下,人口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区域内市场的容量和潜力,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③资金是区域经济增长中完成各种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区域所拥有的资金量直接决定了它所能配置的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进而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④技术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保持着上升趋势。
a.技术可以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弥补区域在自然资源方面的缺陷。
b.技术进步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形成新的经济部门,使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⑤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了社会传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明程度等等。
社会环境良好,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吸纳区外资源、鼓励创新和科学决策。
(2)资源配置能力资源配置能力主要由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水平和经济结构等构成。
①经济体制决定了制约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进而影响到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效率。
②政府能够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经济政策来引导、规范企业和个体的经济行为,调节资源的部门和空间配置状况,从而调控区域经济增长。
③企业是区域经济的基本活动单位。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圣才出品】
第2篇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第7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一、名词解释配第—克拉克定理[中国科学院2013年研][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配第——克拉克定律是克拉克在配第关于国民收入与劳动力之间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霍夫曼系数[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霍夫曼系数是指霍夫曼使用了近20个国家的工业结构方面的时间序列资料,重点分析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
即: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主导产业[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主导产业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主导产业从量的方面看,应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或者将来有可能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从质的方面看,应是在整个国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
产业集聚[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二、简答题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1)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技术创新的结果是:①新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形成相应的生产行业或部门。
②新产品在功能、品质上超过原有产品,使同一生产部门发生内部的分化。
技术创新通过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使得一些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和发展壮大,部分原有产业的地位逐渐下降,从而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更新。
李小建版经济地理学课后题答案
1 、概念题《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由1889 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 . G . Chisholm )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范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文化转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 文化转向” 。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 、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
从企业角度研究经济地理学有何局限性?4 、布置阅读相关研究文献,讨论新近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5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经济活动区位分为四部分, 一是经济活动区位影响因素,要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 (5)产业布局方面。掌握产业结构和布局演变规律;掌握产业布局条件;掌握第一产 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布局条件;掌握城市布局;掌握区域发展战略。
……………… (5)不断扩大国际学术交流,让中国的经济地理学走向世界。应更加积极主动地让我 们的学术研究走出国门,通过交流和合作促进我们学术研究的发展。
【展示细节 2】:参考书未详述部分,地学考研中心予以补充
1、举例说明城市近郊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及形成原因。 【地学考研中心人文小组解析】:考察的是课本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对举例的地区先进行 概述再展开土地利用方式与形成原因。 【参考答案来源】:根据齐永华《大城市郊区农业土地利用及变化趋势——以北京市平谷区 为例》,地学考研中心人文小组总结。
(1)经济地理学科的研究中,经济地理学的性质、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在社会发展中 的作用及用经济地理学原理来解释现实经济地理现象、研究方法和新进展;
……………… (7)产业布局方面: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布局;城市布局;区域发展战 略;区域规划等。
4、考试重点
以李小建第二版《经济地理学》和杨万钟修订四版《经济地理学导论》为基础,经济 地理学考试的重点内容,具体如下:
……………… 第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中长三角也正是凭借优越的区位及其良好的发展环境成为长 江经济带的龙头,而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更是推动了长三角的区域分工合作动力,强化了长 三角在长江经济带的优势。
【展示细节 4】:重点明确,利于复习
5、论述距离衰减原理及其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地学考研中心人文小组解析】:距离衰减原理是考试中的重点内容,曾多次考到,距离衰 减既有文化方面的、也有经济方面的,考生应多注意该方面知识的积累。 手册缩略版(下)
(2016 版) GIS 遥感地理学,考研我们做的更专业
适合专业:人文地理学 地学考研中心人文小组倾力打造之精品资料
版块八 研究生学长对《经济地理学》科目的总结
一、考试范围和重点
1、题型方面
首师大《经济地理学》跟自然的“名解+简答+论述”的三大传统题型不同,采用的“名 词解释+简述/论述/问答题”的形式,…………
距离衰减规律的实质是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与距离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地理 要素间的作用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距离衰减规律的理论基础是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公式。 地理客体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间的距离成反比,距…………
经济活动与其活动区位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其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增加而降低 的现象,即经济活动区位因素的作用距离衰减规律。距离衰减规律是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 的出发点之一,也是区位论的基本理论的出发点之一。因此在做区域规划时,必须考虑到 距离衰减原理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距离衰减原理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地理 区位选择与布局上:
2、各章节试题分布数量统计
通过统计不同章节出题分布情况,可以总结出,首师经济出题对各章节有明显的偏重, 第七章出题最多,占 16 分,其次为…………
3、考试范围
首师官方没有关于考试范围的具体说明,但经济地理学本身肯定是有重点和难点的, 并且老师在出题的时候,也是不会随意而出,因为试卷本身一方面要保证一定的难点,另 一方面也要保证考生对该专业真正掌握的程度,特别是一些老师所认为的重点和难点。通 过对近十年真题进行认真研究和深度解析,我们发现首师出题以李小建《经济地理学》为 主,杨万钟《经济地理学导论》为辅,故考试范围具体为:
(1)商业区应分布在区域的中心位置,至少是离居民区较近的地方,因为按照距离衰 减原理距离消费者越远,商品物价越高,消费者进行消费的可能性就越小,那么经济活动
获得的利润也就越低。 ……………… 地学考研中心买家权益提示 1、收到资料后,请现场查阅,在不拆书钉的前提下,如果对资料不满意,三天之内,只需 给我们打个电话,无条件退回,由此产生的一切费用由我们负责。 2、大家都是这个专业的,所以在考研复习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问题,特别是专业课这块, 请多和我们联系,还有就是复试的时候。我们会与大家分享面试经历,应该对大家会有所 帮助。总之,会陪伴大家度过这一年时光,小问题 qq,大问题电话就行。
版块九 地学考研中心《经济地理学》精品课件(打印版)
课件和视频是课堂知识的精华,也是老师课堂思路、个人理念的集中体现。首师经济 地理学出题,一般均来自于李小建版《经济地理学》及杨万钟《经济地理学导论》,所以, 我们提供本经济地理学课件给大家。
2
版块十 初试真题情况介绍(扫描打印版,另附)
一、资环院初试真题《经济地理学》2003-2014 年
充沛,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故在长三角的发展中以农业为主,且农业较为发达,这为区 域经济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低平的地………………
②长三角地区主要是指以上海为中心包括苏州、杭州、宁波、南京等的浙江省与江苏 省的部分城市。
第一,该区域濒江临海,水陆交通便捷,对内对外联系密切,优越的区位因素与便捷 的交通条件加快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长三角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的重心,是中国对外 发展的窗口之一。目前长三角正在努力打造水陆空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这对长三角 今后的经济产业发展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4
请多和我们联系,还有就是复试的时候。我们会与大家分享面试经历,应该对大家会有所 帮助。总之,会陪伴大家度过这一年时光,小问题 qq,大问题电话就行。
【展示细节 3】:明确思路和流程,培养大家答题方法
5、举例说明区域经济发展的地理基础。 【地学考研中心人文小组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对区域经济及其发展的地理基础做一 下概述,再具体举例分析,将它的具体地理因素作解释。 【参考答案来源】:地学考研中心人文小组总结。
【展示细节 1】:标注了答案来源和页码,清晰明了
一、名词解释 1、专门化指数
【参考答案来源】:李小建第二版《经济地理学》第八章第二节 P217,与 03 年重复出题。 专门化指数即专业化指数,是某工业部门的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与区域工业总产值占全
国的比重之比。一个部门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指数越大,则专业化程度越高。 5、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的认识和看法。 【地学考研中心人文小组解析】:该题可以参考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二版第十四章 370 页。但书中没有明确答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和应用能力,盖提要求考生对经济地理 学要有明确的宏观了解。首师大 16 年地学考研群:306642939 【参考答案来源】:地学考研中心人文小组总结。
第一遍复习,结合书本和资料的笔记部分进行复习,书本在细节方面比较详细,但笔 记在考点和重点确定方面更好些,边看边划,两者结合,复习效果比较好。
第二遍复习,如果第一遍效果不行,就再来一遍。 第三遍复习,本套资料所有内容都来自手册,按照手册目录,将本套资料大致浏览一 遍(先别看真题答案部分),其中对重点或难点,自己要再次标记。 ……………… 第七遍复习,也就是考试前面了。通过前几轮,书本和资料从一开始的厚厚一摞,已 经变的很薄了,因为你现在手里就剩下那些难啃或者难记或者重要的知识点了。考试前, 自己再背诵一遍。背诵不要求完全的一模一样,而是能熟练的表达,所以要注意记忆关键 点和专业术语。
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走过了比较独特的道路。除了发展阶段、制度环境、文化传统、 意识形态等因素外,来自欧美国家和前苏联学术思想的交替输入也影响了中国经济地理学 的发展过程。总的来讲,建国后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可以用“以任务带学科”来概 括,………………
(1)把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派”经济地理学。 受制度、文化和发展阶段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地理学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走“以任务 带学科”的发展道路。
(1)区域经济:受区位、交通等因素的影响由若干个城市所组成的一个地区在整体上 的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地理基础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基础(地质地貌、地形、土壤、 植被、水文)和社会经济地理基础(交通、区位)………………
(2)以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为例作如下分析: ①长三角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下游,多平原丘陵、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较为肥沃、雨量
三、学长的复习建议
1、喜欢在某些领域出些综合性题目,需要你对书本知识进行理解,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所以在看课本的时候,一定要理解其含义,并注意其应用。
2、首师经济真题具有很大的重复性,对历年真题要足够重视,有条件下,整理出历年 真题答案,不要求完全记忆,以理解为主。 ……………………
四、完整的专业课复习流程(结合资料)
(2)形成原因 ①人口增长是平谷区近郊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的首要原因。近年来北京市各区的人口增 长较为显著,这主要源于北京外来人口的迁移。 ……………… ⑤非农产业与各作物的运费以及价格差异是平谷区近郊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的内在 驱动力。根据杜能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的划分中提到的郊区作物等的分布主要源于利润的 差价。平谷区的近郊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也是充分考虑地租与作物的各自特征比如易腐烂、 体积大、运输不便等的基础上形成的。 地学考研中心买家权益提示 1、收到资料后,请现场查阅,在不拆书钉的前提下,如果对资料不满意,三天之内,只需 给我们打个电话,无条件退回,由此产生的一切费用由我们负责。 2、大家都是这个专业的,所以在考研复习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问题,特别是专业课这块,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大城市郊区由 于具有市场和区位等诸多优势,近郊农业发展较快。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进行如下分析。
(1)近年来北京市平谷区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农用地快速向非农 地转化;在农地内部大田迅速向果园和菜地转移;土地利用程度降低。以平谷区市区为中 心,从里向外土地利用方式依次为———非农产业、其他经济作物、畜牧业、菜地、果园、 大田作物。其中非农产业主要是以近郊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