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论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
2021届政治一轮复习辩证唯物论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1.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2.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1.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
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
“唯物论部分”知识结构图
C
)
5、2006年1月我国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正式实施,将工薪 所得起征点由原来的800元上调为1600元。在个人所得税法修 改过程中,有专家建议,今后对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应当充分
考虑不同纳税人的具体赋税能力。该专家的建议体现的唯物
论道理是(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A
)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A、①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
例题2 材料一:现在,随着疯牛病、禽流感、苏丹红、农药残 留、三聚氰氨等问题的不断报道,人们走进市场的时候, 越来越感到犹豫不决了。以至有的媒体提出:我们究竟能 吃什么? 材料二:联合国《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指出,滋养着 人类文明的河流在许多地方被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加上工 业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未来的水资源已经受到严重威胁 。 (1) 运用唯物论有关知识,说明出现材料一和材料二中 所述问题的原因。(6分) (2)运用唯物论知识,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如何 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8分)
到又好又快发展。与过去相比,虽然‚好‛字与‚快‛字只
是前后顺序调整,但却表明中央在经济工作指导方针上更加 注重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好‛在‚快‛前,成为明年
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请结合材料,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说明如何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尊重客观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
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伟大的红军长征翻开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 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培育了中国
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在长征途中,红军发挥勇于吃
苦,不怕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胜 利完成了战略大转移。这体现了( ①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两大总特征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联系的特征客观性: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主观转移普遍性:时时有联系,处处有联系每个事物都通过中介与他物联系着;同时也是他物联系的中介多样性:联系是多样的条件性1.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2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3.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系统的观点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系统的整体性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新功能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将丧失原有的功能永恒发展发展的含义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运动=变化→发展(上升的变化),不能说发展是无条件新旧事物的关系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百趋灭亡的东西新、旧事物的区分是否与时间的先后有关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事物具有新结构,适应新环境新事物是旧事物的改良,吸收了旧的优点,增添了新内容新事物符合群众利益,受到群众拥护过程的观点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一切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五对范畴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关系:对立统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方法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观的不确定的趋势关系:对立统一相互区别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事物的内部原因偶然性:外部原因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比较稳定,偶然性不稳定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起决定性偶然性起重要影响作用相互联系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方法论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观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必然是规律,偶然是机遇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可能性指事物发展腐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关系:对立统一相互联系: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现实,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中是否有依据)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他们都是可能(现实中是否有充分依据)方法论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主义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现象和本质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外在)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内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关系:对立统一相互区别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相互联系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是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区分假象(客观但虚假)错觉(主观感觉上的错误)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结构图【整体结构图】物质及其存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辩证唯物论物质世界与人的实践存在形式:运动、时间、空间世界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普遍联系基本特征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马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克原因与结果思现象与本质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义可能与现实哲偶然与必然学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过程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论认识的循环性和上升性认识的真理性真理观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与谬误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社会存在社会本质和社会的实践本质基本结构社会结构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和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社会历史进程社会发展和人的本质和价值人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哲学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第一性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本问题主观唯心主义(思维和存在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客观唯心主义可知论马克第二性问题思主不可知论义哲历史根源和阶级基础学是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科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直接理论来源的世哲学的基本主观条件界观特征科学性和方马哲的本质革命性法论特征实践性现代西方哲学科学主义马哲与现代的两大流派人本主义西方哲学马哲与现代西本质区别方哲学的关系相互影响深化了马哲的宇宙观现代科技革命对证明丰富了马哲的一系列马克思主马哲与现代马哲的丰富和发展基本原理义哲学与科技革命拓展了马哲的研究领域现时代马哲对科学技术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提供哲学论证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哲学中国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物质及其的意义义反映论存在形式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存在形式时空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时间和空间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实践的本质: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主体世界实践的要素实践客体的物实践手段质性物质世界客观现实性和人与实践的特征自觉能动性的实人的实践社会历史性践活生产实践动实践的形式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造成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实践的意义造成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分化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性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物质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劳动的产物统一性与意识本质: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实事求是功能: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和人工智能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普遍联系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普遍联系中的系统基本特征事物发展的方向性: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规律客观性和层次性永恒发展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矛盾是事物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对立统一发展的动力内外因的辩证关系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联系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和发质、量、度展的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规律基本规律质量互变量变和质变及其规律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核心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事物联系的环节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原因与结果:揭示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关系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外在表现与内在本质的相互关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揭示事物是内在要素与结合方式的统一可能与现实:揭示事物发展中现在和未来的历史关系偶然与必然:揭示事物发展中的两种不同趋势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认识的本质主体与客体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关系的关系价值关系: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与实践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区别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认识(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本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质和认识的过程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必要性过程到实践(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条件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认识的真理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真理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逻辑证明是实践标准的补充相互对立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归纳和演绎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历史和逻辑地理环境: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存在人口因素: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实践是构成社会特殊运动形式的基础和社会实践本质实践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社会本质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有机体劳动资料生产力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社会经济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人类结构产品分配关系及消费关系社会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的本政治制度质和要素法律制度结构社会政治政治法律设施结构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国家政权国家的对内、对外职能(核心)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类型社会意识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相对独立性自身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艺术社会观念观念形态道德结构的构成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对社会存在的认识功能观念形态对社会现实的评价功能的功能对社会活动的调控功能对社会生活的创新功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基本动力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直接动力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与技术本质特征创造性社会特征探索性发展连续性规律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科学技术科技作用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结构的变革史创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发展造者科教兴国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历史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历史人物人民群众个人历史作用反动人物:阻碍历史发展普通个人:参与历史群众路线的内容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第七章结构图】经济社会形态社会形态自然历史过程技术社会形态社会发展的社会的世界历史进程历史进程决定性与选择性的统一社会辩证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社会性人的本质多层次性社会(一切社会关具体性发展人的本质系的总和)历史性和人和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及其关系的发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实现途径:社会实践展主体自身条件人的价值实现条件机遇社会发展必然王国自由与必然自由王国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社会的特征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自行消亡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结构图
意 识 具 有 能 动 作 用
意识能够 反映物质
意识能够反 作用于物质
返回、第六页
错误的意识能 阻碍事物发展
表 现 联系的普遍性
事物内部诸要素 事物之间 整个世界 构成事物 事物存在的条 看问题
含义:事物本身固有的
原因:事物客观性决定
表现:既不能凭空“创 造” 也不能凭空“消 灭” 含义:联系是有条件的 现象与本质 主观与客观 直接与间接 主要与次要 原因与结果 整体与部分 内部与外部 必然与偶然 具体分 析事物 的联系
发 展
状态
质变
前进性
趋势
曲折性
普遍性 永恒性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客观性 返回、第六页
联系
物 质 运动
矛盾
内因、外因 静止 量变
意 识
发展
质变
规律
主观能动性
系
联系的具体性 联系的多样性 返回、第六页
……
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客观性 事物自身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普遍性 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之中
坚持两分 法,防止 片面性
矛 盾
关系
相互联结 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普遍真理与具 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问 题具体 分析 坚持两点 论与重点 论的统一
辩证唯物论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联系的观点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唯物辩证法
矛盾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物 质 与 意 识 的 辩 证 关 系 原 理
物 质 决 定 意 识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这个物质器官的机能
一切从实际出发
事业单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论思维导图
1、坚持了物质客观实在性原则、唯物主义一元论
物质范畴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3、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统 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物质
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
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物质和运动
运动
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
唯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哲
存在和思维
物 主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原子等粒子
学 及
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一切客观存在
其 基 本 问
流派
物质和意识 何者第一性
作为世界本原的意识是人的意识
唯
主观
心
我思故我在、认识万物的尺度、吾心即是宇宙
题
主
世界本原的意识是独立于“我”之外的客观精神
质
方法论意义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变
指导从事一切实践活动
区分标志
是否超出度(适度原则)
量变是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发生变化,是显著的变化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辩证否定观
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规律
过程 揭示规律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 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
方法论意义: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大
辩
和
规
证
发
律
法
展
内外因关系
原理
内因是依据,是第一位原因;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应用
打铁必须自身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高考政治高中政治原理思维导图
高考政治高中政治原理思维导图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实践决定认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联系具有普遍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辩证的否定观原理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发展的环节和联树立创新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对于社会的责任。
考研政治思维导图-辩证唯物论
M 哲学基本问题
唯心主义 G
什么是意识 O
a.主观唯心主义 O b.客观唯心主义 O
人的意识 O 本我意识 (我思故我在) 独立于 "我〃 之外的客观精神 O 宗教创世说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G)
可知论 O 意识【可以认识】 物质 G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V 不可知论 O 不能/不能完全认识 O 二元论+不彻底的唯心论V
实践是 【自然存在】 与【社会存在】 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考点11 O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O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O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1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o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人通过感觉感知
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G
列宁 G
物质是标志 【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O 这 种 客 观 实 在 0/ 不 依 赖 于 我 们 的 感 觉 存 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 定义方式 O 从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
特点 O
物质的 【唯一特性】一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 【根本属性】一运动
运动和静止
^
二者关系 O 两种错误观点
相互区别 O
对立统一 ㊀, 相互联系 o
运动=无条件性+绝对性 静止=有条件性+相对性
相互依赖、 渗透、 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夸大静止,否定运动 = 形而上学
G
夸大运动 ,否定静止 = 诡辩论
辩证唯物论
时空的概念 G
时间:一维性 (一去不复返)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山东事业单位公共基础考试知识点思维导图(马哲——辩证法)
积极做好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方法论 防微杜渐
坚持适度原则 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划清界限,防止过犹不及 治大国如烹小鲜
包含肯定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观
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实质是扬弃
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 肯定——否定——否定知否的
否定之否定
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辩证法
两个观点
客观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
特点
普遍性:时时有联系,事事有联系 多样性:形式
条件性:具体的 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整体
功能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有机)
部分
联系
特殊联系
整体与部分
辩证关系
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
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部分也制约整体,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起决定作用
作用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一方发展以另一方发展为前提
斗争性
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含义 内因是内部矛盾,外因是外部矛盾
内因与外因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
对立统一
关系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是变化的条件,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关系 本质决定现象
方法论 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科学研究的任务
内容 事物内部各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内容与形式 形式 构成内容各种要素的结构或内容的外部表现形式
【无水印 思维导图】唯物辩证法
国内外关系
原理: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是内外 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出淤泥而不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质量互变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标志:是否超出度(坚持适度原则)
量变和质变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备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辩证否定的实质 扬弃
唯 物 辩 证 法
by ET新视界
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来自基本属性同一性 斗争性
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
普遍性
时间有 处处有
特殊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对症下药、量体裁衣、精准扶贫等
不平衡性
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方法论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辩证唯物论思维导图
2辩证唯物论思维导图一、辩证唯物论的基本概念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它是一种关于世界本质、发展规律和人类认识的理论体系。
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辩证唯物论强调事物的矛盾性,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实现的。
二、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1.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体,世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物质的表现。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2. 运动是有规律的。
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人们可以通过实践和科学实验来发现和掌握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来改造世界。
3.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实现的。
辩证唯物论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实现的。
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是事物发展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三、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辩证唯物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们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通过实践来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认识。
2. 矛盾分析法。
辩证唯物论认为,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
人们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指导实践。
3. 发展的观点。
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发展的,事物是发展的。
人们应该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世界,看待事物,看待自己。
2辩证唯物论思维导图四、辩证唯物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1. 自然科学:辩证唯物论为自然科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强调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揭示自然界的规律,为人类服务。
2. 社会科学:辩证唯物论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3. 思想文化:辩证唯物论强调思想文化的相对独立性,认为先进的思想文化可以推动社会进步,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可能阻碍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