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材实验总结 图文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课件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课件

数据处理原理
了解数据处理的原理和方法,如统计 分析、图表制作等,能够正确处理和 解释实验数据。
实验操作原理
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原理,如离心、 过滤、消毒等,能够正确操作实验器 材和设备。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器材使用
学会正确使用各种生物实 验器材,如显微镜、离心 机、天平等,确保实验的 顺利进行。
实验操作技巧
样本量。
优化实验条件
可以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例 如调整温度、湿度、光照等条 件,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引入更多对照组
为了更好地比较不同条件对细 胞生长的影响,建议在未来的 实验中引入更多的对照组。
提高操作规范性
加强实验操作规范性的培训和 监督,以减少操作误差对实验
结果的影响。
2023-2026
PART 04
实验结果
数据记录与分析
数据记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详细记录了 每次实验的数据,包括温度、pH 值、颜色变化等,确保数据的准 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分析
通过表格和图表等形式,对实验 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出数据 之间的关联和规律,为实验结论 提供有力支持。
结果展示与解 展示,使数据更加直观易懂。
实验器材是进行生物实验所必需的工具 和设备,包括显微镜、离心机、培养皿
、PCR仪等。
这些器材在实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能够影响实验的效率和结果。因此, 选择和使用合适的实验器材是至关重要
的。
在使用实验器材时,需要注意器材的保 养和维护,以确保它们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同时,还需要遵循实验室的安全规
实验操作过程
实验操作规范
遵循实验操作规范,准确、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注意安全事项, 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高中生物超详细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超详细实验总结

(一)观察类实验1、高倍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实验原理: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一般是绿色的、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可以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

材料:藓类的叶(或菠菜叶等)。

步骤:取材(藓类叶)→制片→观察注意问题:实验过程始终保持有水状态2、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原理: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可用叶绿体运动作为标志。

实验材料:选材标准:细胞质流动快,含叶绿体,易获得,容易制片观察的新鲜植物。

如:黑藻幼嫩叶片:优点是叶扁平、薄,含叶绿体,易观察。

其它如:南瓜幼苗的表皮、向日葵舌状花瓣表皮、大白菜内层叶脉表皮细胞、紫鸭跖草花丝上的表皮毛等。

步骤:取材→制片→观察注意问题:①加快细胞质流动的措施:a.适当升高温度(20~25℃); b.事先在光下培养一段时间;c.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d.切伤部分叶片。

②选择参照物:叶绿体③选择最佳观察部位。

应寻找靠近叶脉部位的细胞进行观察,因为此处的细胞水分供应充足,容易观察到细胞质的流动。

考点提示:(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7)若观察植物根毛细胞细胞质的流动,则对显微镜的视野亮度应如何调节?(8)在强光、在弱光下、黑暗照射下,叶绿体的向光面有何变化?有何意义?(1)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叶脉附近的细胞。

(5)仍为顺时针。

(6)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高考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图片版)

高考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图片版)

高考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图片版)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实验四:体制备细胞潮膜的方法(必修一P40)实验材料: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用这样的红细胞做实验材料就只有细胞膜一种膜结构。

实验五: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彩粒体叶绿体(必修一P47)一实验原理:1.叶绿体的辨认依据:叶绿体是绿色的,呈扁平的椭圆球形或球形。

2线粒体辨以依据: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3,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二实验材料: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藓类的叶、黑藻的叶。

取这些材料的原因是: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整个小叶直接制片,所以作为实验的首选材料。

若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要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

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三讨论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不是静止不动的?为什么?答:不是。

呈椭球体形的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可以运动,这种运动能随时改变椭球体的方向,使叶绿体既能接受较多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答: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都有利于接受光照,完成光合作用。

如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改变方向。

又如叶子上面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比下面的多,这可以接受更多的光照。

实验六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必修一P61“探究”)一实验原理:1.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

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完整版)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完整版)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完整版)高中生物实验总结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原理:DNA染成绿色,RNA染成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1、还原糖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含还原糖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样品,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XXX→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 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超详细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超详细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考纲规定的17个实验:1.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鉴定物质成分的生化实验2.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观察类实验3.观察细胞质的流动观察类实验4.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类实验5.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物质性质的探索实验6.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物质性质的探索实验7.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物质性质的探索实验8.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物质性质的探索实验9.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观察类实验10.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生理现象的分析设计实验11.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生理现象的分析设计实验12.DNA的粗提取与鉴定鉴定物质成分的生化实验13.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调查实验14.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调查实验15.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理现象的分析设计实验16.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调查实验17.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观察类实验一、教材实验复习一观察类实验1、高倍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实验原理: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一般是绿色的、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可以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材料:藓类的叶或菠菜叶等..步骤:取材藓类叶→制片→观察注意问题:实验过程始终保持有水状态2、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原理: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可用叶绿体运动作为标志..实验材料:选材标准:细胞质流动快;含叶绿体;易获得;容易制片观察的新鲜植物..如:黑藻幼嫩叶片:优点是叶扁平、薄;含叶绿体;易观察..其它如:南瓜幼苗的表皮、向日葵舌状花瓣表皮、大白菜内层叶脉表皮细胞、紫鸭跖草花丝上的表皮毛等..步骤:取材→制片→观察注意问题:①加快细胞质流动的措施:a.适当升高温度20~25℃;b.事先在光下培养一段时间;c.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d.切伤部分叶片..②选择参照物:叶绿体③选择最佳观察部位..应寻找靠近叶脉部位的细胞进行观察;因为此处的细胞水分供应充足;容易观察到细胞质的流动..考点提示: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7若观察植物根毛细胞细胞质的流动;则对显微镜的视野亮度应如何调节8在强光、在弱光下、黑暗照射下;叶绿体的向光面有何变化有何意义1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2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3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4叶脉附近的细胞..5仍为顺时针..6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7视野应适当调暗一些;可用反光镜的平面镜来采光或缩小光圈..8在强光下;叶绿体的侧面对着光源;在弱光下;叶绿体以最大的面对着光源;在暗处叶绿体呈无规律排列..3、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原理:1解离液将组织细胞固定杀死并相互分离..2龙胆紫醋酸洋红能将染色体染成深色..3显微镜可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期的图像..材料:洋葱根尖葱;蒜步骤:洋葱根尖的培养→装片制作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洋葱根尖的培养:实验课前3~4 d;将洋葱放在装满水的广口瓶上;底部接触水;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注意经常换水;目的是防止烂根; 待根长到5 cm提醒1先漂洗再染色;这两步不能颠倒;否则影响实验效果..2漂洗的目的①防止解离过度;根尖过分酥软..②洗去盐酸;防止与碱性染液发生作用;便于染色.. 3使根尖细胞相互分散的方法①解离时;盐酸可破坏细胞壁的果胶层;使组织细胞分离..②制片时用镊子捣碎..③压片..4显微镜下观察的都是死细胞;不能看到细胞分裂动态变化;若视野中找不到某一时期的细胞;可通过移动装片从邻近的区域中找..5在显微镜下观察到间期细胞数目最多;原因是间期历时最长..考点提示: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5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7为何要漂洗洗去盐酸便于染色..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9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10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能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11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12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1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14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1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5压片时用力过大..6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7洗去盐酸便于染色..8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9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10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分生区;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11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12不能;因为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13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14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 4、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原理:内因为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外因为细胞液的浓度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差..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质量浓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步骤:装片→观察考点提示:1洋葱为何要选紫色的若紫色过淡怎么办2洋葱表皮应撕还是削为何3植物细胞为何会出现质壁分离4质壁分离时;液泡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复原时呢5若发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原因是什么6高倍镜使用前;装片如何移动7换高倍物镜后;怎样使物像清晰视野明暗度会怎样变化如何调亮8所用目镜、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9物像清晰后;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和放大倍数的关系10总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放大倍数具体指面积的放大倍数还是长度的放大倍数11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大小、多少、视野明暗的关系12 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13怎样利用质壁分离现象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1紫色的洋葱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液泡的大小变化;缩小光圈;使视野变暗些..2表皮应撕不能削;因为削的表皮往往太厚..3当细胞失去水分时;其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动物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因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4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变小;紫色加深;当细胞质壁分离复原时;液泡变大;紫色变浅.. 5细胞已经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失水过多或质壁分离时间过长6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若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是倒像..7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8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9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10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11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12 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13①配制一系列浓度从小到大的蔗糖溶液②分别用以上不同浓度的溶液制成某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③用显微镜观察某植物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某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就介于不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和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之间..5、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原理:Na2So3与稀H2So4反应生成So2;将同种植物长势相同的幼苗分别放在同样大小的玻璃罩内;并且在玻璃罩内生成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硫;就可以观察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方法步骤测量玻璃罩容器→计算称取所需亚硫酸钠的质量→按要求完成实验装置→观察幼苗受害部位及受害程度..实验结论1SO2浓度越大;植物受害越严重..2叶片受害顺序:成熟叶→老叶→幼叶..3植物受害顺序:叶片→叶柄→植株..4症状:叶片褪绿;变为黄白色;叶脉间出现黄白色点状“烟斑”;随时间推移;“烟斑”由点扩成面;严重时叶片萎蔫;叶脉褪色变白;植株萎蔫死亡..配制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硫的方法可用注水法测出钟罩的容积三个钟罩容积要相等..用溢水法测出放入盆栽植物后钟罩的容积测量钟罩内剩余水的体积即是..二鉴定物质成分的生化实验6、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原理: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脂肪+ 苏丹III 橘黄色脂肪+ 苏丹III橘黄色苏丹IV 红色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还原糖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模拟尿糖的检测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脂肪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蛋白质的检测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疑难点拔:本实验为验证类实验..①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的分子内含醛基;醛基具有还原性;可与弱氧化剂反应..与醛基有特定颜色反应的化学试剂可用来鉴定这三种糖的存在:a、利用斐林试剂;b、利用班氏试剂:由A液CuSO4溶液和B液柠檬酸钠和碳酸溶液配制而成;c利用银氨溶液;结果出现银镜..②脂肪的鉴定可用苏丹III、苏丹IV..③蛋白质的鉴定可用双缩脲试剂、浓硝酸试剂结果形成黄色沉淀④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都由NaOH和CuSO4组成;但二者有以下不同:a、溶液浓度不同;b、使用原理不同斐林试剂是新配制的CU/OH2溶液;双缩脲试剂是碱性环境下的Cu2+c、使用方法不同..考点提示: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2 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1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2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3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4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5浅蓝色棕色砖红色6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7切片的厚薄不均匀..8 洗去浮色..9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7、DNA的粗提取与鉴定不同..第一次的目的是为了使外界溶液浓度大于血细胞内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大量吸水胀破得到DNA;第二次的目的是降低Nacl溶液浓度到DNA溶解度最低点;这样DNA分子可以从Nacl溶液中析出..考点提示:1鸡血能用猪血代替吗为什么2鸡血中为何要加柠檬酸钠为何要弃去鸡血细胞的上清液3胀破细胞的方法能用生理盐水吗4该实验中最好应用玻璃烧杯还是塑料烧杯为什么5前后三次过滤时;所用纱布的层数分别是多少为什么6若实验中所得黏稠物太少;其原因是什么7两次加入蒸馏水的目的分别是什么8实验中搅拌溶液时;为何总要沿一个方向搅拌9两次析出DNA的方法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10三次溶解DNA的液体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11鉴定DNA时为何要用两支试管其现象分别是什么1不能;因为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不能提取DNA.2防止血液凝固;因为上清液是血浆;不含细胞和DNA.3向血细胞中加入蒸馏水;使细胞大量吸水而胀破;不能用生理盐水;因为血细胞在蒸馏水中不能吸收水分..4最好用塑料烧杯;因为玻璃烧杯容易吸附DNA.5第一次用一层纱布;有利于核物质透过纱布进入滤液;第二次用多层纱布;能防止DNA丝状物透过纱布进入滤液;第三次用两层纱布;既有利于DNA透过纱布;又能防止其它杂质透过纱布..6第一次加蒸馏水过少;细胞未充分胀破;第二次加蒸馏水过多或过少;第一次过滤用了多层纱布;第二次过滤用了一层纱布..7第一次是为了使血细胞吸水胀破;第二次是为了降低氯化钠的浓度;有利于DNA有析出..8防止DNA分子受到损伤..9第一次是加蒸馏水;降低氯化钠的浓度;促使DNA析出;第二次是加入冷酒精;因为DNA不溶于酒精溶液..10第一次、第二次都是用浓度为2mol/L的氯化钠溶液;第三次用的是0.015mol/L 或2 mol/L的氯化钠溶液..其原理是DNA在氯化钠中的溶解度;是随着氯化钠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当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4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2mol/L的氯化钠溶液和0.015mol/L的氯化钠溶液对DNA的溶解度都比较高..11其中不加DNA的试管起对照作用..该试管溶液不变色;另一支加有DNA的试管溶液变蓝色..三物质性质的探索实验8、酶的高效性原理:略注意问题:①实验时必须用新鲜的、刚从活的动物体中取出的肝脏作实验材料..肝脏如果不新鲜;肝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等有机物就会在腐生细菌的作用下分解;使组织中酶分子的数量减少且活性降低..②实验中使用肝脏的研磨液;可以加大肝细胞内过氧化氢酶与试管中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从而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考点提示:1为何要选新鲜的肝脏2该实验中所用试管应选较粗的还是较细的为什么3为何要选动物的肝脏组织来做实验;其他动植物的组织的研磨液能替代吗4相同质量的块状肝脏和肝脏研磨液;哪一个催化效果好 为什么 5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下个吸管 为什么1因为在不新鲜的肝脏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由于细菌的破坏而降低..2应选用较粗的;因为在较细的试管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气泡;而影响卫生香的复燃..3因为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酶含量较丰富;其它动植物组织也含有少量的过氧化氢酶;所以能够替代..4研磨液效果好;因为它增加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 5不可共用;防止过氧化氢酶与氯化铁混合;而影响实验效果.. 9、酶的专一性1方案一:用同一种酶催化两种不同物质淀粉非还原糖 麦芽糖还原糖 ①蔗糖非还原糖 蔗糖②用淀粉酶分别作用于淀粉和蔗糖后;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根据是否有砖红色沉淀生成来判断淀粉酶对二者是否有催化作用;从而探索酶的专一性.. 2方案二:用两种不同酶催化同一种物质麦芽糖还原糖 ①淀粉非还原糖 淀粉②再用斐林试剂鉴定;从而探究酶的专一性.. 疑难点拔:这三个实验为探索类实验..①探索酶的高效性时;应合理设计对照实验;严格控制实验变量..②探索酶的专一性时;设计实验首先要从已知入手;确定何为实验变量自变量;何为因变量;何为控制变量..淀粉、蒸糖水解的产物;水解的速率等为变化的结果;即因变量;从因变量入手我们将推知自变量实验变量即淀粉酶对其的影响程度或它们之间的关系..淀粉、蔗糖在实验过程中的浓度、用量;淀粉酶的浓度、用量..水解过程的温度等都为控制变量;需遵循同时等量原则;以排除控制变量对2个水解反应的影响..③探索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通过研究某一因素;如温度实验变量对某一特定反应的影响时;要在其他因素控制变量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观察不同的实验变量如不同的温度对特定反应的影响结果因变量;以便对实验结果实验变量与因变量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 10、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原理 :淀粉遇碘变蓝;淀粉酶可水解淀粉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不变蓝..材料: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热水;冰块;碘液 步骤: 淀粉酶 淀粉酶 淀粉酶淀粉酶①探索酶的高效性时;应合理设计对照实验;严格控制实验变量..②探索酶的专一性时;设计实验首先要从已知入手;确定何为实验变量自变量;何为因变量;何为控制变量..淀粉、蒸糖水解的产物;水解的速率等为变化的结果;即因变量;从因变量入手我们将推知自变量实验变量即淀粉酶对其的影响程度或它们之间的关系..淀粉、蔗糖在实验过程中的浓度、用量;淀粉酶的浓度、用量..水解过程的温度等都为控制变量;需遵循同时等量原则;以排除控制变量对2个水解反应的影响..③探索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通过研究某一因素;如温度实验变量对某一特定反应的影响时;要在其他因素控制变量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观察不同的实验变量如不同的温度对特定反应的影响结果因变量;以便对实验结果实验变量与因变量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 11、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于丙酮中;可以用丙酮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色素在石油醚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石油醚在滤纸上扩散的速度不同;从而分离四种色素..步骤:1提取色素研磨2制备滤纸条3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4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5观察和记录: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疑难点拔:四条色素带的分布与色素扩散速度有关;而扩散速度大小由分子量大小所决定;这四种色素的分子量分别是:胡萝卜素C40H56536、叶黄素C40H56O2568、叶绿素aC55H72O5N4Mg892、叶绿素bC55H70O6N4Mg906;所以色素带从上到下;即扩散从快到慢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与叶黄素分子量相差32;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分子量相差14;故前二种色素的距离大于后二种色素的距离..色素带的粗细与色素的含量有关..通常叶绿素含量是类胡萝卜素的四倍;叶绿素a的含量是叶绿素b的三倍;叶黄素含量是胡萝卜素的二倍;含量越多;色素带就会越浓越粗;故由浓粗到淡细依次是: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考点提示:1对叶片的要求为何要去掉叶柄和粗的时脉2二氧化硅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对实验有何影响3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么来替代用水能替代吗4碳酸钙的作用不加碳酸钙对实验有何影响5研磨为何要迅速要充分过滤时为何用布不用滤纸6滤纸条为何要剪去两角7为何不能用钢笔或圆珠笔画线8 滤液细线为何要直为何要重画几次9 滤液细线为何不能触到层析液10滤纸条上色素为何会分离11色素带最宽的是什么色素12滤纸条上相互间距最大的是哪两种色素13色素带最窄的是第几条色素带为何1绿色、最好是深绿色..因为叶柄和叶脉中所含色素很少..2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硅;会使滤液和色素带的颜色变浅..3溶解色素..它可用酒精等有机溶剂来代替;但不能用水来代替;因为色素不溶于水..4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不加碳酸钙;滤液会变成黄绿色或褐色..5研磨迅速;是为了防止丙酮大量挥发;只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来..色素不能通过滤纸;但能通过尼龙布..6防止两侧层析液扩散过快..7因为钢笔水或圆珠笔油中含有其它色素;会影响色素的分离结果..8防止色素带的重叠;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带的颜色更深一些..9防止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10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们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11最宽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它的溶解度比叶绿素b大一些..12胡萝卜素和叶黄素..13第一条色素带;因为胡萝卜素在叶绿体的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少..四生理现象的分析设计实验12、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原理:植物受单方外界的刺激而引起的定性运动叫做向性运动..其运动方向随刺激的不同方向而定..如单侧光使植物表现出向先性运动;地心引力重力引起的向地性运动..植物的向重力性实验设计方案示例1.实验题目:植物的向重力性实验..2.目的要求:了解植物根的生长具有向重力性的特点..3.材料用具:刚萌发的玉米种子胚根长0.5 cm左右、培养皿、棉花、滤纸、胶布、橡皮泥、剪刀..4.实验假设:根的生长与地心引力有关..5.实验预期:经过一定时间之后;4粒玉米种子的胚根都向下生长..6.方法步骤:1取4粒同样大小已萌发并长出胚根的玉米粒;平放在一个培养皿内;使其胚根尖端部分朝向培养皿中央..各萌发的玉米粒分别位于罗盘的东、南、西、北位置..2将滤纸剪成培养皿大小;盖在玉米粒上;然后再盖上湿棉花;直到填满整个培养皿..注意不要将棉花塞紧;以免影响根的生长..。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总结必修一高中生物实验总结一比较酶和Fe3+的催化效率考点提示:1为何要选新鲜的肝脏?因为在不新鲜的肝脏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由于细菌的破坏而降低。

2该实验中所用试管应选较粗的还是较细的?为什么?应选用较粗的,因为在较细的试管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气泡,而影响卫生香的复燃。

3为何要选动物的肝脏组织来做实验,其他动植物的组织的研磨液能替代吗?因为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酶含量较丰富;其它动植物组织也含有少量的过氧化氢酶,所以能够替代。

4相同质量的块状肝脏和肝脏研磨液,哪一个催化效果好?为什么?研磨液效果好;因为它增加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

5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下个吸管?为什么?不可共用,防止过氧化氢酶与氯化铁混合,而影响实验效果。

必修一高中生物实验总结二色素的提取和分离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2、步骤:1提取色素研磨2制备滤纸条3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4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5观察和记录: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

考点提示:1对叶片的要求?为何要去掉叶柄和粗的时脉?绿色、最好是深绿色。

因为叶柄和叶脉中所含色素很少。

2二氧化硅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对实验有何影响?为了使研磨充分。

不加二氧化硅,会使滤液和色素带的颜色变浅。

3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么来替代?用水能替代吗?溶解色素。

它可用酒精等有机溶剂来代替,但不能用水来代替,因为色素不溶于水。

4碳酸钙的作用?不加碳酸钙对实验有何影响?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不加碳酸钙,滤液会变成黄绿色或褐色。

5研磨为何要迅速?要充分?过滤时为何用布不用滤纸? 研磨迅速,是为了防止丙酮大量挥发;只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来。

2020年-2021年高中生物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知识点实验总结(完美图文版)

2020年-2021年高中生物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知识点实验总结(完美图文版)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生物&第一册分子与细胞1.1细胞的分子组成1、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大约占细胞干重的50%,是由 C H O N(少数含有S)化学元素组成。

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酶大部分是蛋白质,胰岛素和生长激素都是蛋白质)1)氨基酸的结构与脱水缩合(理解)﹡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氨基酸结构特点HNH2—C—COOH R 都有一个氨基(—NH2),一个羧基(—COOH)同时与同一个C原子相连,而且这个C原子还与一个氢原子、一个可变的R基(—R)相连。

﹡氨基酸之间通过脱水缩合以肽键的形式相连形成多肽链,(附: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用“—CO—NH—”表示)链数氨基酸数名称肽键数失去水分子数氨基数、羧基数一条链 2 二肽 1 1 1+R基中所含有一条链 3 三肽 2 2一条链 4 四肽 3 3一条链N 多肽N—1 N—1结论:肽键数=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氨基数=肽链数+R上含有的氨基数羧基数=肽链数+R上含有的羧基数2)蛋白质的结构(理解)﹡.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构成的肽链不同;同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导致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多样性。

3)蛋白质的功能(理解)﹡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②催化作用如:酶;③有些蛋白质有运输的作用如血红蛋白;④调节作用,很多激素都是蛋白质;⑤免疫作用,比如抗体。

2、核酸的结构与功能(了解)﹡核酸的分类是根据五碳糖的不同来区分的:DNA(脱氧核糖核酸):脱氧核糖 T RNA(核糖核酸):核糖 U﹡结构: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8种),碱基(5种)﹡核苷酸:磷酸、五碳糖(脱氧核糖或核糖)、含氮碱基(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或尿嘧啶U)﹡功能:遗传信息的载体;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糖类的种类与作用(理解)﹡种类:单糖/双糖/多糖(单糖不需要水解,葡萄糖是最常见的单糖)植物中的多糖有:淀粉(植物中储存能量的物质)和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基本组成成分)动物中的多糖有:糖元(动物中储存能量的物质)﹡作用:由 C H O 化学元素组成。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汇总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汇总

4 / 27
⑤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⑥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⑦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⑧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请用序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生物活性的是②⑧。 (2)在上述实验中,常用到酒精的实验有③⑤⑦。 (3)在上述实验过程中, 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完成的是②③⑥⑦, ⑥,为得出结论,需要借助颜色观察的是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4)常用到盐酸的实验有:①⑥⑦
反应条件
水浴加热
反应现象
砖红色沉淀
双缩 脲 试剂
蛋白质或多肽
A液
B液
0.1g/ml
0.01g/ml
NaOH溶液
CuSO4溶液
先加 A液 1ml,摇匀;
再加 B液 3~4滴,摇匀
不需加热,摇匀即可
紫色
2 / 27
五.盐酸的作用
①8%
在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中,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休中的 质分离,有利于 DNA 与染色剂结合。
DNA 和蛋白
三.方法步骤:
操作步骤
注意问题
解释
取口腔 上皮 载玻片要洁净,滴一滴质量分数为
防止污迹干扰观察效果
细胞制片
0.9%的 NaCl 溶液 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
需要水浴加热的是①
实验详解
一、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呈像原理、放大倍数计算方法
光学部分:目镜、镜筒、物镜、遮光器(有大小光圈)和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
机械部分:镜座、倾斜关节、镜臂、载物台(上有通光孔、压片夹)

2023年二轮复习:高中生物学教材实验总结

2023年二轮复习:高中生物学教材实验总结

二轮复习:高中生物学教材实验总结1.鉴定复原糖、蛋白质和DNA都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提示:鉴定蛋白质时不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2.用纸层析法别离色素时,假设滤液细线画得过粗可能会导致色素带出现重叠。

(√)3.以月季成熟的紫红色叶片为材料,用质壁别离和复原实验探究细胞的失水与吸水。

(√)4.“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低温处理的目的是阻断洋葱根尖细胞的DNA复制。

(×)提示:低温处理的目的是通过抑制相关酶活性,进而抑制纺锤体形成。

5.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应设空白对比排解无关变量的干扰。

(×)提示:此实验中形成前后对比,不需设置空白对比。

6.检测酒精的产生时,缓慢往试管滴加溶有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

(√)7.探究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时,进行预实验的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确定浓度范围。

(×)提示:进行预实验的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浓度范围和条件,不是减少实验误差。

8.恩格尔曼利用衣藻和好氧细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和需要光。

(×)提示:恩格尔曼选的实验材料为水绵和好氧细菌。

9.艾弗里通过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10.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用到的特征元素是14C。

(×)提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用到的特征元素分别为32P、35S。

11.列文虎克建立了“细胞学说〞。

(×)提示:施莱登和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

12.沃泰默揭示了胰腺分泌的促胰液素只受神经调节。

(×)提示: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

13.生长素最初是由温特命名的。

(√)一、物质提取与检测类实验二、观察类实验四、实验技术方法(1)显微观察法——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观察细胞减数分裂、观察质壁别离和复原、观察染色体变异等。

(2)差速离心法——别离各种细胞器、制备细胞膜等。

(3)比照实验法——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拟分析,探究某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法〞及“酶作用特性相关实验〞等。

(完整)高中生物必修三及选修三实验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高中生物必修三及选修三实验总结,推荐文档

必修三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一、实验原理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

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酸碱缓冲液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二、实验材料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5:1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PH=7的磷酸缓冲液,0.1mol/L HCl(盛于滴瓶中)、0.1mol/L NaOH(盛于滴瓶中)、4副防护手套、50ml烧杯1个、50ml量筒1个,彩色铅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自来水。

三、实验步骤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测试起始的PH值,并作记录3、一次加一滴0.1mol/L HCl,然后轻轻摇动,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

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充分冲洗烧杯,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

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6、充分冲洗烧杯,选两种生物材料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

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四、实验结论1、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

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PH的变化。

再用其他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

2、根据实验结果,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的特点。

五、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充分冲洗烧杯”,其目的分别是:第一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HCl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发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

第二次和第三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响实验效果。

2、实验过程中使用的HCl和NaOH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它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

最新高中生物教材实验总结-图文

最新高中生物教材实验总结-图文

教材实验总结1、生物科学实验的一般程序为: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并完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2、实验操作步骤应遵循四大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符合实验的原理和程序;(2)可重复性原则——使其他人能按照该步骤完成实验并能不断重复而得到相同的结果;(3)简便性原则——能以最简单的步骤、材料(经济易得)完成实验;(4)单一变量原则——排除干扰、控制变量(强调变量的惟一性)。

3、设计实验步骤常用“四步法”。

第1步:共性处理实验材料,均等分组并编号。

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应用一些表示等量的描述性语言,如:“生长一致的”,“日龄相同的,体重一致的”等等。

分成多少组要视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而定,(一般情况分两组)。

编号最好用A、B、C或甲、乙、丙,而不用1、2、3 避免与实验步骤相混淆。

第2步: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处理各组材料。

方法为一组为对照组(往往为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其余为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单因子变量),其他条件要注意强调出相同来,这是重要的得分点或失分点。

至于变量是什么要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

第3步:相同条件培养(饲养、保温)相同时间。

第4步: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的预测(预期);首先要根据题目判断该题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如果是验证性实验,则结果只有一个,即题目中要证明的内容。

如果是探究性实验,则结果一般有三种:①实验组等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无影响。

②实验组大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正相关。

③实验组小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负相关。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1、原理、步骤、结论2、实验注意事项(1)选材:口腔上皮细胞、无色的洋葱表皮细胞,不能用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或叶肉细胞,防止颜色干扰。

(2)缓水流冲洗目的:防止玻片上的细胞被冲走。

(3)几种试剂在实验中的作用①0.9%NaCl溶液(生理盐水):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1实验设计的一般程序:1.1明确实验目的;1.2分析实验原理;1.3选择材料用具;1.4设计实验步骤;1.5预测实验结果;1.6观察收集数据;1.7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2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⑴单一变量原则①自变量与因变量自变量是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因素或条件,而因变量是指由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结果,二者之间是前因后果的关系。

实验的目的就在于获得和解释前因与后果。

例:关于“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实验中,“低温(冰块)、适温(37 C )、高温(沸水)就是实验变量,而这些变量引起的实验变化结果就是反应变量。

该实验旨在获得和解释温度变化(自变量)与酶的活性(因变量)的因果关系。

②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无关变量是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的影响实验结果与现象的因素或条件。

由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化结果就叫额外变量。

它们之间也是前因后果的关系。

但它们的存在对实验与反应变量的获得起干扰作用。

例如:“唾液淀粉酶实验”中,除实验变量(温度)外,试管的洁净程度、唾液的新鲜程度、淀粉浓度、温度处理的时间长短等等就属于无关变量。

实验变量,或称自变量,指实验假设中涉及的给定的研究因素。

反应变量,或称因变量,指实验变量所引起产生的结果或结论。

而其他对反应变量有影响的因素称之为无关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强调: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确定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这就是单一变量原则,它是处理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的准则之一。

⑵对照性原则对照实验是指除所控因素外其它条件与被对照实验完全相等的实验。

①空白对照空白对照是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

如,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的实验中,实验组滴加了唾液淀粉酶液,而对照组只加了等量的蒸馏水,起空白对照。

②条件对照条件对照是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或不是所要研究的处理因素。

即虽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研究的实验处理因素;这种对照方法是指不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的对象都作不同条件的处理,目的是通过得出两种相对立的结论,以验证实验结论的正确性。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③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记录3个 烧杯中的枝条生根的数量,取平均值。
不同浓度2,4—D对扦插枝条生根的记录表
组别
生根数
枝条1 枝条2 枝条3

1 观察值
平均值
2 观察值
平均值
3 观察值
平均值
2、赤霉素能促进豌豆茎节间的伸长,生长素也可以促进茎的伸长。 请依据如下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赤霉素与生长素具有协同作用。 实验材料:多株豌豆幼苗、培养液(经灭菌处理)、适宜浓度的赤 霉素、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培养皿、刀片、刻度尺、计时器等。

。若②号家兔出现糖尿,则该兔的尿量将
会 增加 ,原因血糖含量过高,。在排出糖的同时,带走更多的水,导致多尿
2、研究者在研究肥胖症病因时,给成年的肥胖者和正常体 重者一次性口服足量的浓葡萄糖溶液后,随即测定血液中血 糖浓度和胰岛素浓度在2小时内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1)根据图1和图2,请分析肥胖者血糖浓度偏高的原因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00:59:5400:59:5400:5910/20/2020 12:59:54 A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10.2000:59:5400:59Oc t-2020- Oct-20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00:59:5400:59:5400:59Tuesday, October 20, 2020
组 实验对象 别 处理
实验过程处理
结果 血糖含量 胰岛素含量
1 一次性口
不处理
血糖平均 胰岛素平均


2
服一定量 浓葡萄糖 溶液的若 干只肥胖
注射等量的适宜浓 度的噻唑烷二酮溶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实验总结1、生物科学实验的一般程序为: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并完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2、实验操作步骤应遵循四大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符合实验的原理和程序;(2)可重复性原则——使其他人能按照该步骤完成实验并能不断重复而得到相同的结果;(3)简便性原则——能以最简单的步骤、材料(经济易得)完成实验;(4)单一变量原则——排除干扰、控制变量(强调变量的惟一性)。

3、设计实验步骤常用“四步法”。

第1步:共性处理实验材料,均等分组并编号。

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应用一些表示等量的描述性语言,如:“生长一致的”,“日龄相同的,体重一致的”等等。

分成多少组要视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而定,(一般情况分两组)。

编号最好用A、B、C或甲、乙、丙,而不用1、2、3 避免与实验步骤相混淆。

第2步: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处理各组材料。

方法为一组为对照组(往往为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其余为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单因子变量),其他条件要注意强调出相同来,这是重要的得分点或失分点。

至于变量是什么要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

第3步:相同条件培养(饲养、保温)相同时间。

第4步: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的预测(预期);首先要根据题目判断该题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如果是验证性实验,则结果只有一个,即题目中要证明的内容。

如果是探究性实验,则结果一般有三种:①实验组等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无影响。

②实验组大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正相关。

③实验组小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负相关。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1、原理、步骤、结论2、实验注意事项(1)选材:口腔上皮细胞、无色的洋葱表皮细胞,不能用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或叶肉细胞,防止颜色干扰。

(2)缓水流冲洗目的:防止玻片上的细胞被冲走。

(3)几种试剂在实验中的作用①0.9%NaCl溶液(生理盐水):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

②8%盐酸:a.改变细胞膜等的通透性;b.使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分开。

③蒸馏水:a.配制染色剂;b.冲洗载玻片。

④甲基绿吡罗红染液:混合使用且现配现用。

(4)DNA和R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分布,只是量的多少不同。

故结论中强调“主要”而不能说“只”存在于细胞核或细胞质中。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1、实验原理及步骤2、实验注意事项(1)还原糖鉴定实验材料要求①浅色:不能用绿色叶片、西瓜、血液等材料,防止颜色的干扰。

②还原糖含量高:不能用马铃薯(含淀粉)、甘蔗、甜菜(含蔗糖)。

(2)唯一需要加热——还原糖鉴定,且必需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若不加热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3)非还原糖(如蔗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现象不是无色而是浅蓝色[Cu(OH)2的颜色]。

(4)唯一需要显微镜——脂肪鉴定,实验用50%酒精的作用——洗掉浮色。

(5)记准混合后加入——斐林试剂,且现配现用;分别加入——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后加B液,且B液不能过量)。

两者成分相同,但CuSO4的浓度不同,所以不能混用。

(6)若用大豆做材料,必须提前浸泡;若用蛋清作材料,必须稀释,防止粘在试管壁上不易涮洗;且该实验应预留部分组织样液做对比。

(7)易写错别字提示:“斐”不可错写成“非”;“脲”不可写成“尿”。

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1、显微镜的使用2、显微镜使用的一般程序:①、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轻拿轻放,并略偏左;装好目镜和物镜。

②、对光:扭动转换器,使镜头(低倍镜)、镜筒和通光孔成一直线;根据光线强弱,调节反光镜和遮光器(光圈)③、放置标本:玻片标本放置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央,用压片夹固定④、调焦观察: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应当看到物镜镜头与标本之间,以免物镜与标本相撞);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象为止,在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清晰;移动装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动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调节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

⑤、善后整理: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物镜偏到旁边,下调镜筒至最低,送回镜箱。

3、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先低后:先低倍镜后高倍镜;先放低镜筒,再向上调节(换高倍镜后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成像规律:上下、左右颠倒(如何移动玻片)变化规律:图像变大、数量减少、视野变暗放大倍数:物×目指的是长度上的放大倍数高放大倍数的表现:目镜越短,物镜越长,物镜距离玻片越近(目短物长距离近)污点位置判断:分别转动镜头、移动装片,看污点是否随之而动 4、高倍镜与低倍镜的比较物像大小看到细胞数目视野亮度物镜与玻片的距离视野范围实验四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1、实验原理:①叶绿体呈绿色的椭球形或球形,不需染色,制片后直接观察。

②线粒体呈无色棒状、圆球状等,用健那绿染成蓝绿色后制片观察。

2、实验步骤:①观察叶绿体: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叶绿体②观察线粒体:制作临时装片(健那绿染液)→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线粒体3、注意问题①实验过程中的临时装片要始终保持有水状态。

②要漱净口腔,防止杂质对观察物像的干扰。

③用菠菜叶带叶肉的下表皮的原因:靠近下表皮的叶为海绵组织,叶绿体大而排列疏松,便于观察;带叶肉是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④叶绿体在弱光下以椭球形的正面朝向光源,便于接受较多的光照;在强光下则以侧面朝向光源以避免被灼伤。

实验五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1.渗透系统的组成(如图)及条件(1)半透膜可以是生物性的选择透过性膜,如细胞膜,也可以是物理性的过滤膜,如玻璃纸。

(2)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浓度差实质是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分子数的差,即物质的量浓度之差,即摩尔浓度而不是质量浓度。

2、注意事项①若溶质能通过半透膜,则先是浓度高的一侧液面升高,后另一侧液面上升,最后平衡。

②上图中,在达到渗透平衡后,只要存在液面差Δh,则S1溶液浓度仍大于S2溶液的浓度。

③若S1为10%蔗糖溶液,S2为10%葡萄糖溶液(葡萄糖不能透过半透膜),则水分子由漏斗进烧杯使漏斗液面下降。

④水分子的移动方向:双向移动,但最终结果是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多(低浓度)溶液流向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少(高浓度)溶液。

实验六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1、原理: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

2、流程3、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4、特别提醒(1)实验成功关键是实验材料的选择,必须选择有大液泡并有颜色的植物细胞,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

(2)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中水分子移动是双向的,结果是双向水分子运动的差别所导致的现象。

(3)质壁分离后在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充满的是浓度降低的外界溶液,因细胞壁是全透性且有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渗出来。

(4)若用50%蔗糖溶液做实验,能发生质壁分离但不能复原,因为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

(5)若用尿素、乙二醇、KNO3、NaCl做实验会出现自动复原现象,因外界物质会转移到细胞内而引起细胞液浓度升高。

实验七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1、酶的高效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1)实验过程分析(2)实验注意事项实验时必须用新鲜的、刚从活的动物体中取出的肝脏作实验材料。

肝脏如果不新鲜,肝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等有机物就会在腐生细菌的作用下分解,使组织中酶分子的数量减少且活性降低。

2、酶的专一性3、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1)实验过程分析(2)实验注意事项①因为过氧化氢酶的反应底物过氧化氢受热会分解,所以用其做温度探究的实验,会对实验结果带来干扰。

②因为斐林试剂在使用时需要加热,这对温度探究带来干扰,而使用碘液无需加热,对实验无干扰。

4、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思考:为什么不能用淀粉酶做探究pH的实验?答:因为淀粉在酸性条件下会分解,这对于判断淀粉酶能否使得淀粉水解出现干扰。

故不能使用。

实验八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

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3、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4、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5、注意事项:(1)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2)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实验九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C6H12O6+ 6O2+ 6H2O6CO2+ 12H2O +能量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C6H12O6 2C2H5OH + 2CO2+少量能量2、检测:(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实验十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2、步骤:(1)洋葱根尖的培养(2)装片的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3、观察(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考点提示:(1) 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答: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

(2)培养根尖,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答:选用旧洋葱,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答: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

(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答:解离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再加一块载玻片是为了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

(5)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答:压片时用力过大。

(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答: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为何要漂洗?答: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答: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

(9)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答: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