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室王小明哲学论文优选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所室王小明哲学论
文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浅谈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形成和传承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古代巴比伦,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而中国是唯一的一个文明没有间断的有着上下5000年文明的国家。那么中华民族的5000年文明史如何形成而又如何传承下来的呢?我希望我的这篇论文能从哲学的角度给出一个较为合理的推断。本论文分为四部分分别介绍中华文明的发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以及与国外文明的比较,最后是综合。(这里所说的形成和传承不是具体的过程,只是说其中的一些重要因素)。
第一部分
既然本论文谈到文明,那什么是人类文明呢?按照唯物史观,人类历史首先是一部劳动的历史,因此广泛的讲人类文明大致包括5个阶段:狩猎文明,以猎杀动物为吃物作为最基本特征。以血源关系为主的原始部落,是人类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农业文明,以手工劳作作为最基本特征。农业文明年代,以躯体武力和群体庞大,作为国家强权的重要标志。金字塔、长城等就是庞大的群体人力的重要象征。以机器复制作为最基本特征。机器开始取代手工劳作。机器制造业,和提供机器运转的能源业,就成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经济体。机器制造能力,和机器设计能力,成为国家力量的重要标志。以逻辑思维堆积作为最基本特征。集约智力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力量。逻辑思维堆积为代表的软件产业,以提供软件运行为代表的IT产业,作为人类最主要的商业力量,并且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这是人类迈进智力文明时代的象征。以机器智能取代人类思维模式作为基本特征。人类理性意识的逻辑思维能力
逐步失去价值。拥有复杂的潜意识并行模式思维能力的人将成为未来的幸运儿。而人类文明史是指出现文字以后的有考的人类历史,故我们这里所讲的文明史只包括上面的后四个阶段。中国的文字最早是甲骨文,它的出现距今约4000年,但是根据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辽河流域红山文化考古获得重大发现,专家们在辽宁省西部山区发现一处原始社会末期的东山嘴大型石砌祭坛遗址,随后又在与其相距50公里的辽宁省凌源市、建平县交界处的牛河梁村发现一座女神庙、数十处积石大冢群以及一座面积约4万平方米类似城堡或方形广场的石砌围墙遗址。经碳十四测定和树轮校正,确定这些遗址距今已有5500年。另外依据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着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关于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古国—方国—-帝国”的理论,辽河流域考古的惊人发现表明,红山文化在古文化聚落层次性分化的基础上,已经达到产生最高层次中心聚落的水平,并以宗教形式将这种以一人独尊为主的等级分化固定下来,同时在制度化的前提下又见多种变化,其中不少都是氏族公社原始性的保留。这正是基于公社又高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的组织形式即古国的特征,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这个意义上讲中华民族应该是5000年文明。
下面先说中华民族的发祥。中国史学界一直公认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但是如上所述实际上辽河流域实际上也是发祥地之一,因此考古学家郭大顺说,中国传统史学一向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象征中华5000年文明的考古证据在辽河流域一再被发现,证明中华文明起源不是一个中心而是多中心,包括辽河流域在内燕山南北长城
地带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这里我们不去关心到底是一个中心还是多个中心,因此按照传统史学界认为就以黄河流域作为中华名族的发祥地吧。按照马克思主义,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那么,我们的祖先他们在哪里从事实践活动呢,又为什么在那里而不是别的地方呢?按照唯物论,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那么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也具有客观必然性。生活在约5000年前祖先他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地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这就大大制约了他们的生存和活动的范围,我们都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因此他们只有去适应客观的自然条件,去有水的地方生活;或者说适者生存,在别的缺水,少水的地方的人类就会被淘汰或被迫迁移到有丰富水资源的地方生活。另外,有水的地方亦不见得适合他们生存,比如在易发生水灾的地方,由于他们的能力有限,因此只能生活在一些河流的上游地区或者说不易发生水灾的地方,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祖先早期聚居地是必然的(这里不排除别的流域亦是我们祖先聚居地)然而,合适古人居住的有水地方实际上很多,但是每条河流能容纳的居住人数却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像黄河,辽河这样的大河周围才有可能有数量较大的古人类居住。我的博士导师姜山说过一句话:“什么叫科研,科研就是合作与交流”。实际上这句话蕴含的哲学就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社会的进步是集体智慧的表现。在现在社会是这样,在古代,或者说古人类时代亦然,所以在古代只有有着大量的居民生存的地方,人类的“合作与交流”相对的多的地方社会发展的会快一些。从上面的分析,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不排除别的其他文明)是显而易见的。
关于人类的发祥,在外国也是一样的,如古埃及的发祥地尼罗河畔,古印度的发祥地印度河畔,古巴比伦的发祥地两河流域。
第二部分
接下来谈谈中华文明为何绵延不断。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既然如此,物质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的规律也是客观的,人类虽然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是更需要的是适应自然,在一定的客观世界架内进行劳作。看看中国的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然其疆域的大小始终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察其地理: 西边有人类难以翻越喜马拉雅山脉;东南皆为沿海区域;唯有北边与别的国家接壤,因此古代中国的边界也基本上是在北边伸缩。也就是说我国世世代代基本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一个文明能否得以延续,无非和两种因素有关:战争和语言。先说战争,他是摧毁文明的直接破坏者,不但有表面上实体的破坏,而且两股势力交锋必定有一方胜出,要统治另一方,一旦一方被另一方统治,意味着很多的文化有可能消失;再说语言,他是文明得以传承的载体,人类文明都是一代代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一个区域被外族入侵是常有的事情,短暂的入侵最多是实体的破坏,然而长期的入侵导致其语言的中断才是可怕的,其语言一旦中断,意味着这个地区的很多文化要么流失,要么融入到别的民族中形成另外的文明。对于中国来讲,古代的战争虽然不断,经常遭受一些实体上的破坏,但是独特自然地理条件极大的限制外族入侵的可能,一道万里长城即可奠定“万世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