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地貌

一、地形概貌

黄河三门峡水库区,地质及水文地质可划分为四个地段。

第一个地段——从坝址到潼关的黄河两岸。这段河谷阶地不宽,是山岭地带,河漫滩以上有六个阶地,这个地段存在着黄土类土的沉陷和塌岸问题。

第二个地段——潼关以西的渭河河谷和洛河。这段南山北原,系关中平原低地,其特点是:河谷宽,阶地发育(有5个阶地),漫滩很宽,个别地段河床宽达4公里。右岸华县、渭南一带一级阶地最宽可达8公里,阶地标高350~360米。二级阶地比较发育,标高360~370米。三级阶地不太发育,标高380~400米,高于二级阶地10~15米。四级阶地标高在400米以上,阶地的特点是:阶面平缓倾向河床,接触面不明显(华县、渭南较明显),阶地有个陡坎,由于阶地宽广平坦,也造成了水库大片浸没与淹没的条件。

第三个地段——潼关以北的黄河河谷。这段从塌岸、沉陷、浸沉来看,很接近第一个地段,水库水边线大致在比较高的二级阶地上,南端水边线在黄土类土壤中,北端水边线在砂层中。浸没在这个地区占次要地位,只是在个别低的地方发生。在涑水河口以下这一段主要是塌岸和沉陷问题以上主要是塌岸问题,在水边线靠近黄土的地区最严重。

第四个地段——涑水河盆地。这段浸没和淹没都可能很严重。第二地段与第三地段,属于陕西省三门峡库区范围。

二、黄河小北干流地段

黄河小北干流地段,就地质构造运动而言,所处的大地构造单元为汾渭地堑。北为吕梁背斜,西为鄂尔多斯中拗陷,南为秦岭地轴,东南部有中条山隆起。自第三纪以来这里一直是相对沉降地区,这种沉降至今还在持续着。在相对沉降的趋势中,仍有相对上升的地段。就东岸而言,由北向南分为汾河地堑、孤山地垒(相对上升)及涑水地堑。而在屈村至东雷一线即为一早第四纪(Q1)上升的平缓背斜,轴部出露了新第三系(N)紫红色粘土,上覆之三门组以2~5°的倾角组成背斜,南北两翼,北至芝川,南至全兴寨始倾入河床面以下。

由于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主要为沉降运动,因此该河段自古以来便是淤积河段,从而使河谷宽浅,河势动荡不定。但存在有相对上升地段,使宽浅河谷在中段的安昌、浪店一带收缩为3~4公里,成为龙门至潼关段中间惟一的天然卡口。

在天然情况下,由于地质、地貌形成的河道两岸边界为黄土台原,黄

河出龙门后,即切入高50~200余米的黄土原中,在黄土原的内侧发育有三个阶地,东岸的发育情况较西岸为好。西岸所处的地貌单元:禹门口至林皋一段属山前洪积扇,芝川至太里、太里至夏阳、申都至华原为黄土原朝邑至洛河口为河漫滩,其余为一、二、三级阶地;东岸屈村至姚卓段为黄土原,其余皆为一、二、三级阶地。

河道岸壁的稳定程度,决定于接触水面的土层性质。对该河段来说,黄土台原较为坚实,尤以红色粘土和半胶结的砂层抗冲能力最强,洪积扇、三级阶地岸壁次之,一级阶地和沙苑地区比较松软。

根据地质地貌条件,特别是近水面土层的抗冲性,将岸壁的稳定性划分为:Ⅰ抗冲,Ⅱ较抗冲,Ⅲ中等抗冲与Ⅳ不抗冲4大类,见表1-1。总的情况是西岸岸壁抗冲能力优于东岸。

黄河小北干流西侧岸壁抗冲分类表

的赤壁嘴(东雷)、东王,东岸的大石嘴、小石嘴、庙前、独头等嘴子成为河道上的天然节点。由于河床的淤高,一些抗冲较强的地层已经在河床下面,如庙前、夹马口地段;有的也将淤在河床以下,如大石嘴半胶结卵石层、赵村的红土层、长旺的石嘴子等。

从地貌观察,小北干流河段穿行于汾渭地堑谷凹地区。河出禹门口后由上宽100米左右的峡谷河槽,骤然展宽4公里以上的河漫滩,河道宽阔,河势浩瀚,呈西南20°方向流向潼关,东西两岸地形陡峻,多为悬崖峭壁地带,至潼关黄河受秦岭阻挡,折向东流,中条山和华山将该处河宽压缩为850米,形成一卡口,主流被约束在狭窄的河槽内。从地形上看,该河段分为上、中、下三段,中段为窄河段,上、下两段为宽河段,呈哑铃状上段禹门口至芝川,长42公里,汾河、澽河、盘河在此段汇入,河宽一般在4公里以上,在汾河口处最宽达13公里,两岸均有滩地,西岸有芝川滩,东岸有清涧湾和连伯滩。

中段芝川至合阳县团结村,长30公里。该河段地处第三纪红土层背斜顶部,红土出露较高,土质坚硬,耐冲刷,河道比较窄,河漫滩宽3~5公里,河势比较稳定无大摆动。

下段团结村至潼关,长60公里,平均河宽10公里,最大河宽18公里。金水、渭河、洛河和涑水均在此段汇入,称“小汇流区”,其中高程335

米以下,属三门峡水库库区。因河道宽浅,边界条件差,主流摆动大,具有典型的游荡河道的特点。该段滩地面积较大,西岸有新民滩,朝邑滩,东岸有永济滩。

自从修建黄河生产围堤之后,将新民、朝邑滩分为内外滩两大部分。由于河床淤积抬高,外滩普遍高出内滩2~3米,形成了“地上河”;内滩地面积水,地下水排泄条件恶化,导致土壤盐渍化不断发展,沿三级地坡脚处形成南北走向的带状洼地。

三、渭河下游地段

渭河下游地貌大势可分为近代冲积平原及黄土地阶地平原两大类。黄土阶地平原以数米甚至100米以上的土壁高出近代冲积平原,其上部主要为黄土和黄土状沉积物构成,台原相接,成梯级状(俗称头道原、二道原)。渭北的黄土阶地平原较南岸发育与完整。

渭河关中谷地的地质构造型式,南北两侧都有正断层存在(疑是复式地堑的性质),是在大的断陷谷地中,是现地垒——地堑——地垒相间隔的阶梯状断裂情形。如蒲城、白水一带的尧山是由奥陶系及石灰二迭系所组成的断块山,位于渭河谷的北侧边缘。其在尧山东南洛惠渠源头苏坡村附近,又出现奥陶系的地垒式的丘陵;及至苏坡村南面温塘村一带再出现奥陶系的地垒式小丘。这些大小不等的地垒,依次排列在渭河断陷谷地中,突出在黄土阶地平原上,宛如黄土海中的小岛;在它们之间,又分别隔以大小不等的地堑。再如西安附近突出的渭河平原上的临潼骊山,也是一个较大地垒式断块山,其南北两侧都在正断层与地堑式的断陷谷地相接触。

渭河是这个复式断陷谷地中逐渐发育成为整一的水系,并在谷地中逐步充填淤积很厚的新生代沉积物(冲积物、洪积物、风积物,包括砾石、粗砂、细砂、粉砂、粘土等)。正因为谷地被新生代的松散沉积物所填充,特别是有巨厚的黄土层复盖,以致有些小地垒被埋盖在沉积物的下面。只有上升幅度较大的地垒,才能够突露地表形成小丘陵。

渭河谷地中各地的构造升降幅度不尽一致,尤其新地质构造运动比较活跃,其对于渭河下游地貌的塑造过程及河流纵横剖面的发育,起着根本性的影响。

在成因类型上渭河下游可分为四大地貌类型:即构造剥蚀类型、构造堆积剥蚀类型、侵蚀堆积类型及堆积类型。其中以侵蚀堆积类型及堆积类型所占面积最广,是渭河谷地中主要的地貌特征。见表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