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系统工程教学大纲

系统工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第一章系统工程概述为本课程的导论部分,主要介绍系统思想的发展、系统工程的产生及发展、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系统的特性、系统工程的定义及其基本观点等内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与系统工程的概念以及它们的特点,了解系统的分类、系统工程的发展过程与趋势、了解系统科学体系。

1.系统工程背景介绍、系统工程导论重点介绍系统工程的产生背景,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2.系统及系统工程简介重点介绍系统的定义、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3.系统的概念及特性重点介绍系统的基本概念以及系统的特点4.系统工程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基本思想重点介绍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以及系统工程在分析、解决问题时的基本思想。

5.系统工程的全体最优观点通过实例重点介绍系统工程基本思想中的全体最优思想6.系统工程的综合性观点通过实例重点介绍系统工程基本思想中的综合性观点7.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思想通过实例重点介绍系统工程基本思想中的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观点8.问题导向与反馈机制的系统工程思想通过实例重点介绍系统工程基本思想中的问题导向与反馈机制的观点9.系统工程的发展史及系统工程的应用重点介绍系统工程的发展历程以及系统工程在社会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应用第二章系统工程方法论方法论是整个系统工程课程的核心,本部分重点讲述两种针对不同系统的重要方法论:霍尔三维结构和切克兰德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系统工程方法论新探索进行简要的介绍。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基本概念,掌握霍尔系统工程方法论,切克兰德系统方法论;掌握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

系统工程方法论事系统工程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与总体框架1.系统工程的基本过程系统工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与程序2.“阐明问题”阶段重点介绍系统工程基本步骤中的“阐明问题”阶段,及应注意的问题3.“谋划备选方案”重点介绍系统工程基本步骤中的“谋划备选”阶段,及方案的选择方法4.“建模与预计后果”阶段重点介绍系统工程基本步骤中的“建模与预计后果”阶段,及建模的过程与评估的方法5.系统工程分析原理中的“评比备选方案”及“系统工程报告的形成”通过实例,重点介绍系统工程基本步骤中的“屏蔽备选方案”及“系统工程报告的形成”阶段,及屏蔽方案的方法及报告形成过程6.精益思想产生的背景介绍通过精益生产的实例,介绍精益思想的产生背景7.精益思想的本质与特点重点介绍精益思想的实质与基本特点8.精益生产的应用及国内外煤矿推行精益管理的意义与现状重点介绍精益生产在国内外企业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国内外煤矿业推行精益管理的意义与存在的问题9.精益化理论与方法的具体应用过程以及如何在我国煤矿业推行精益化重点介绍精益化相关理论及方法在煤矿行业的具体应用过程第三章系统模型与模型化—解释结构模型在系统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将对象系统抽象为模型,进而进行优化或仿真,这是系统工程的特色。

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系统工程课程代码:INDE2034英文名称:System Engineering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程学分/学时:2学分/36学时开课学期:第5学期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计算机信息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后续课程:无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杨歆豪大纲执笔人:郭镇宁大纲审核人:余雷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性质及主要内容,指明学生需掌握知识与能力及其应到达的水平〕课程性质:系统工程是以实际应用作为目的和特点的一门学科。

它以各类系统为研究对象,为各类系统提供分析、评价、优化及总体运筹的方法和手段,是一门跨越各专业领域从横向方面把它们组织起来的边缘性科学。

它为人们提供了思想方法论和工作方法论。

教学目的:1. 通过介绍一系列实用的系统工程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有关系统分析方法、建模、评价及决策方法,理解系统工程解决复杂大系统的理论及方法;2. 使学生具备自觉利用系统的观点与思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3.结合行业特点及生产管理实际,使学生树立系统观念,为解决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奠定坚实的根底。

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含课程教学、自学、作业、讨论等内容和要求,指明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

重点内容: ;难点内容:∆〕第一章系统工程概述课时:1周,共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系统工程的产生、开展与应用第二节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第三节系统工程的概念与特点一、本章的重点是深刻理解系统的含义及其相关概念如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等;二、掌握系统应具备的五个共性即目的性、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和环境适应性;三、通过这些特征的学习了解分析问题的有效方法;四、掌握系统的分类标准和类型;五、掌握系统思想的含义要点;六、了解系统工程的产生与开展及其方法的特点;七、能运用系统概念和系统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系统工程教学大纲课程概述:“系统工程”是工业工程、管理科学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提供了系统的思想、观点、方法论和相应的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为:系统和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模型;系统仿真;系统评价;系统决策等。

教学目的:系统工程是一门跨学科的工程技术,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在较为系统地介绍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系统观念,培养学生进行实际系统建模、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使学生具备正确灵活应用系统观和系统工程方法分析处理问题,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参谋能力。

教学任务:传授系统理论、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工程方法等知识;进行系统理论应用和系统工程的建模、仿真、决策分析等方法训练;引导学生关注学科研究与应用动态,了解学科前沿;培养学生综合、灵活、创新性地应用本学科知识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1.使学生掌握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2.重点掌握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正确理解管理系统工程方法论;3.掌握系统工程常用模型和技术的功能、原理、使用条件及初步应用;4.初步了解各类定量系统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作用和相互关系,并了解它们在系统工程的整个工作过程中的用途5.掌握系统评价与决策的原理和典型方法;6.具有初步运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分析本学科(专业)领域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系统工程概述(5学时)为本课程的导论部分,主要介绍系统思想的发展、系统工程的产生及发展、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系统的特性、系统工程的定义及其基本观点等内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与系统工程的概念以及它们的特点,了解系统的分类、系统工程的发展过程与趋势、了解系统科学体系。

一、系统工程的产生、发展及应用1.系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2.系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系统工程的发展概况。

4.系统工程在中国的发展及应用。

二、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1.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安全系统工程教学大纲

安全系统工程教学大纲

《安全系统工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Safety system engineering学分:2学分学时:32学时理论学时:32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教学对象: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专业课和从事本专业的科研、生产工作必备的理论基础。

通过课程学习,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深入地掌握各种系统危险分析方法及其在安全工程的应用,掌握过程系统安全评价的方法。

使学生获得必需的专业技能锻炼,有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得以充实与提高。

教学要求:了解掌握安全系统工程学的内容与任务及其现状与进展;熟练掌握各种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及其在安全工程中的应用;掌握可靠性工程在事故预防中的应用;掌握对各类重大事故的后果分析、各种安全评价方法;了解掌握科学决策作深入地阐述。

教学内容:第一章安全系统工程概述(1学时)1.安全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2.安全系统工程的发展概况3.安全系统工程的内容4.人-机-环境系统基本要求:了解掌握安全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安全系统工程的基本内容:系统安全分析、安全评价和安全措施;人-机-环境系统的内容。

重点:准确理解系统与系统工程、安全与系统安全、安全系统工程,系统安全分析、安全评价和安全措施和人-机-环境系统等基本概念。

难点:准确理解系统与系统工程、安全与系统安全、安全系统工程,系统安全分析、安全评价和安全措施和人-机-环境系统等基本概念。

第二章危险性预先分析(2学时)1.概述2.危险性预先分析的步骤3.危险性识别4.危险性等级5.危险性控制6.分析举例基本要求:了解掌握危险性预先分析的含义和主要内容;理解掌握危险性预先分析的步骤;分析掌握危险性的识别原理;理解掌握危险性等级;掌握危险性控制的方法。

重点:准确理解危险性预先分析的含义;分析掌握危险性的识别原理;理解掌握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和确定的方法;掌握危险性控制的方法。

难点:危险性的识别原理;确定危险性等级的方法;危险性控制的方法。

系统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系统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系统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系统工程课程设计课程代码:030559二、课程类别(基础、专业基础、专业):专业基础课三、设计周数:2周四、大纲说明(一)适用专业: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二)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1、先修课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应用软件2、后续课程:为毕业设计和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五、课程设计目的及基本要求《系统工程》是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特色课程之一,为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正确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的能力,提高本课程理论教学的效果,学生在进行《系统工程》课程学习的同时,应进行课程设计的训练,是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设计的目的是:1.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2.初步掌握系统工程设计的各主要环节,进行建立指标体系、求解最优解、找出最优方案等基本技术的训练;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独立工作能力。

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关内容讲授对课程设计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设计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系统工程的理论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采用系统、全面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要求学生用计算机编程,必须按时独立完成,并提交课程论文。

六、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本课程设计的任务是完成一篇论文。

基本内容包括:要求:1、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2、确定★1的权重3、编程4、综合评价5、分析评价结果七、指导方式在系统工程课堂上就讲好课程设计论文的要求;利用上机时间介绍软件,讲解使用方法,上机实践.八、课程设计对图纸、编程、设计说明书等具体量化要求使用MATLAB计算软件或SPSS统计软件进行编程,在论文的附件中给出所编写的程序;计算结果在论文中给出。

论文统一用A4纸张打印。

九、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根据学生完成的论文进行成绩评定。

成绩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分。

必要时可进行口试抽查,以确保课程设计的独立完成。

十、课程设计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建议教材:徐克绍编.系统工程原理与方法.上海科普出版社.2006年教学参考书:1、谭跃进等编著.系统工程原理.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2、MBA核心课程编写组.评价与决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3、汪树玉等编著.系统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4、卢纹岱主编.SPSS for Windows 统计分析(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5、刘卫国等.MATLAB程序设计与应用.2004年12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十一、其他本课程设计的先修课程为: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应用软件,本课程设计应安排在《应用软件》的第二篇课程讲授之后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系统工程课程代码:INDE2034
英文名称:System Engineering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程学分/学时:2学分/36学时
开课学期:第5学期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先修课程:计算机信息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杨歆豪
大纲执笔人:郭镇宁大纲审核人:余雷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性质及主要内容,指明学生需掌握知识与能力及其应达到的水平)
课程性质:
系统工程是以实际应用作为目的和特点的一门学科。

它以各类系统为研究对象,为各类系统提供分析、评价、优化及总体运筹的方法和手段,是一门跨越各专业领域从横向方面把它们组织起来的边缘性科学。

它为人们提供了思想方法论和工作方法论。

教学目的:
1. 通过介绍一系列实用的系统工程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有关系统分析方法、建模、评价及决策方法,理解系统工程解决复杂大系统的理论及方法;
2. 使学生具备自觉利用系统的观点与思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结合行业特点及生产管理实际,使学生树立系统观念,为解决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含课程教学、自学、作业、讨论等内容和要求,指明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

重点内容: ;难点内容:∆)
第一章系统工程概述
课时:1周,共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系统工程的产生、发展与应用
第二节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系统工程的概念与特点
一、本章的重点是深刻理解系统的含义及其相关概念如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等;
二、掌握系统应具备的五个共性即目的性、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和环境适应性;
三、通过这些特征的学习了解分析问题的有效方法;
四、掌握系统的分类标准和类型;
五、掌握系统思想的含义要点;
六、了解系统工程的产生与发展及其方法的特点;
七、能运用系统概念和系统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八、本章为全课重点之一。

第二章系统工程理论
课时:1周,共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系统科学的学科体系
第二节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系统工程理论的新发展
一、本章的重点是深刻理解系统工程的基础理论和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

二、了解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层次的分类;
三、熟悉系统工程的三个基础理论及三个新理论;
四、熟悉控制论的基本原理,系统的构成、系统的结构,
五、了解黑、灰、白箱法和功能模拟法
六、熟悉信息论的基本原理,了解信息的概念、特点、模型和信息方法;
七、熟悉一般系统论,了解其基本观点:系统的整体性、开放性、动态相关性、层次等级性和系统的有序性。

八、熟悉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
九、了解协同学产生与发展,了解协同效应原理、支配原理、自组织原理。

十、熟悉突变论的基本原理及主要观点。

十一、了解运筹学在系统工程中的应用方法。

十二、熟悉系统工程理论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系统工程方法论
课时:1周,共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系统工程基本工作过程
第二节系统分析原理及应用
第三节对系统工程方法论的新探索
一、掌握系统工程中处理复杂问题的基本思想。

二、理解处理系统的整体、综合、层次、价值、发展等基本观点;
三、了解系统方法论、熟悉系统工程方法论。

四、能运用方法论说明如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应的系统工程问题。

五、熟悉处理复杂问题的基本思想、系统工程三维结构、系统工程的构思途径和综合集成工程方法学等。

六、本章重点掌握系统工程的构思途径。

七、本章难点在于理解两种方法论的应用环境与特点。

第四章系统模型与模型化
课时:2,共4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第三节系统定量分析模型
第四节系统工程模型技术的新进展
一、熟悉系统模型的定义和系统模型的特征;
二、熟知系统模型的分类,并了解系统模型对于解决系统工程问题的作用;
三、了解系统建模的要求和原则。

四、掌握系统建模的工作程序和系统建模的主要方法;
五、了解并体会系统建模者应具备的素质。

六、通过对系统工程典型模型的学习,掌握静态和动态、连续和离散、图标
和网络等典型模型,并能运用这些典型模型解决相关问题;
七、掌握投入产出模型,了解投人产出模型在社会经济和企业管理中的应
用。

八、掌握系统模型概述、系统建模方法、典型模型介绍、投入产出模型、应
用介绍等。

1、系统模型概述
①系统模型的定义
②系统模型的特征
③系统模型的分类
④系统模型的作用
2、系统建模方法
①系统建模的要求和原则
②系统建模的工作程序
③系统建模的主要方法
④系统建模者应具备的素质
3、典型模型介绍
①静态、动态
②连续、离散
③图表、网络
4、投入产出模型
5、应用介绍
九、本章重点掌握系统建模方法。

十、本章难点在于建立递阶结构模型。

第六章系统评价方法
课时:2周,共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系统评价理论
第二节关联矩阵法
第三节层次分析法
第四节模糊综合评判法
一、本章的重点是理解系统评价过程中系统价值的相对性和可分性,
二、掌握系统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三、掌握系统评价的大类指标及确定系统评价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四、掌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步骤,熟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点。

五、熟练掌握关联矩阵法的具体内容、方法步骤和使用范围;
六、要求同学深刻理解层次分析法的构模思路和基本步骤,
七、掌握判断矩阵的构造方法及单排序和总排序的计算方法,
八、熟悉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和工作步骤;能用层次分析法熟练地解决
实际问题。

九、实际工作中模糊评价矩阵和判断矩阵的构造是难点。

十、掌握系统评价的概念,了解系统评价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第七章决策分析方法
课时:2周,共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管理决策概述
第二节风险型决策分析
第三节冲突分析
一、本章的重点是掌握决策的含义要点及其分类标准,
二、能画出风险决策的决策树并求解决策树,
三、掌握不确定型决策的五个决策准则;
四、了解信息与决策的关系,并能计算信息价值,
五、能用事态体概念表达决策方案和决策过程,
六、掌握效用曲线的类型、含义和应用;
七、了解风险与概率分布的关系,
八、本章主要难点是决策树法的多阶段决策问题。

三、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平时测验及作业,实验报告
成绩评定方式:笔试成绩70%,平时成绩15%,实验报告15%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汪应洛,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

参考书目:
[1]姚德民主编,系统工程实用教程,哈工大出版社,1996。

[2]王诺,系统思维的轮回,大连理工出版社,1994。

[3]吴国富等,实用数据分析方法,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

[4]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上海三联书店,
1998。

[5]齐欢,数学模型方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6]王其藩,系统动力学(修订版),清华大学版社,1994。

[7]许国志等编,系统科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8]王众托,系统工程引论,电子工业出版社,1991。

[9]谭跃进等编著,系统工程原理,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10]汪树玉等编著,系统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11]秦寿康等编著,综合评价原理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

[12]王金山等编,系统工程基础与应用,地质出版社,1996。

[13]夏劭伟等编著,系统工程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14]肖艳玲,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石油工业出版社。

[15]魏宏森等著,系统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6]王美今,经济预测与决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

2016年7月修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