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合集下载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PPT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PPT
人类难以控制的自然物以及自然现象都可能成为远古人 类的崇拜对象,其实质是远古人类认为自然物及自然现象 具有灵魂,意志,超人力量等,从而将此神化。而今, 人们面对某种自然物烧香叩头,及属于自然神崇拜。
人们崇拜自然神的行为方式有:跪叩,歌舞,绘画,雕
塑等,并以食物,金钱供奉,甚至杀人杀牲畜。
典型的自然神崇拜:
电神双手持尖头铁杵, 正要用力猛击。
风神 鄂伦春族遇月食时,竞相敲击一切 能敲响的东西。汉族也有这种习惯, 用敲击来防止“天狗吃月”:八月十 五仪式流传至今。
画面中有两尊风神,都是半裸的人兽合 体。上面的风神手持风袋,下面的风神 鼓腮吹气。
风姨,怀抱 风囊,身穿 花铠,跣足 奔行。
风伯,他 二目圆睁, 胡须上扬, 正在努力 鼓风,将 舍利佛旁 的魔女吹 得东倒西 歪,变成 丑陋的老 太婆。
原始舞蹈
恩格斯曾指出:原始舞蹈是“一切宗教 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揭示了原始歌 舞与原始宗教之间的关系。
原始舞蹈是人类早期为捕获猎物庆祝 的一种形式。
雕塑 氏族老祖母的形象
雕塑反映了妇女 在当时享有崇高 的社会地位。
洞穴壁画
鲁迅先生所说:原 始人“画一只牛, 是有缘故的,为的 是关于野牛,或者 猎取野牛,禁咒野 牛的事”。
春秋末年,魏国境内邺郡时遭水灾。有邺郡户房师爷陈三少, 勾结巫神,年选良家女子投入漳河以为河神妇。某年,漳河 又溢,吴惜英母女登高嘹望,其母去漳河沿岸查看其父坟墓, 吴惜英依门望母归时,遇陈三少贪美调情。吴严词以拒。陈 三少因事不遂,而与管大娘设计欲选吴惜英为河神妇。其时, 西门豹至邺郡为官,私行查访得知“河神娶妇”之劣俗,在6 月15日河神娶妇选亲之日,亲自恭送,又言所选妇人姿色平 常,奏明河神改日再选,并投神差和神姑于河中。巫神惧而 白其事,豹遂判巫神及恶霸陈三少罪,并发民众渠十二,以 分水力,劝民引水灌溉,恶俗遂改。总的来说《河神》是一 部很受欢迎的越剧。

2012年武汉体院考研专业课---中国文化概论

2012年武汉体院考研专业课---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1.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2.关于文化结构,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

我在这里以四层次说展开论述:(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实在人际交往中约定成俗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4)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3.依其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我们又可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别为基层意识形态(如政治理论、法权观念)和高层意识形态(如哲学、文学、意识、宗教)。

4.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一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1871年英国文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文化概念,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A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三种环境。

B这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又是互相重叠、相互联系的,从而构成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

C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D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

E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或生产力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A中国地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大部分地处中纬度,气候温和,季风气候发达。

大部分地区雨热同季,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B农业在中国的发展有及其悠久的历史和相当辽阔的地域,但主要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黄河中下游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归纳及对应页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归纳及对应页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归纳及对应页码
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材中,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及对应页码:
1. 第十三章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 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第120页)
- 中华文化的特点(第121页)
- "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精神传统(第125页)
2. 第十四章中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 中国的边界(第128页)
- 中国的主要海岛(第129页)
- 中国的宗教信仰(第132页)
3. 第十五章行政区划
- 中国的行政区划(第137页)
- 中国的五大地理区域(第139页)
4. 第十六章中国政府与世界
- 世界上的国际组织(第144页)
-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第148页)
5. 第十七章中国古代科技
-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第153页)
- 中国古代的造纸术(第155页)
6. 第十八章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 精神融合与文化交流(第161页)
- 中国古代通过丝绸之路与世界交流(第163页)
7. 第十九章家庭是最小的社会
-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第167页)
- 家庭成员间的权利和义务(第171页)
以上只是一部分重要知识点和对应页码,还有其他的知识点在教材中。

建议同学们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全面学习。

14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14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二、宋明理学具有一定的宗教功能 1、宋明理学最高范畴的“天理”、“天道”、 “本心”、“良知”等,在思想蕴涵上,是吸取了隋 唐佛教的“佛性”论,从而使宋儒之“心性义理之学” 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儒学化了的佛性理论色彩。 2、其修行方式逐渐由“修心养性”转向禅宗式 的注重证悟的“明心见性”。朱熹有“豁然贯通”之 说,王阳明则明言“本体功夫,一悟透尽”。他们极 力提倡的主观内省、“主静”、“居敬”、“半日读 书,半日坐禅”等,更具有浓厚的宗教式面壁修行的 色彩。 3、从思想内容来说,宋明理学教人“存天理, 灭人欲”,其“灭欲”说无疑具有强烈的宗教禁欲主 义倾向。
2、佛教的东传:汉明帝时永平十年传入中国。 、佛教的东传:
二.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三、中国化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1、佛教对哲学的影响: 2、佛教对艺术的影响: 3、佛教与四大名山: 4、不同佛教流派对不同地区的影响:
第四节 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功能
一、传统儒学的宗教色彩所表现的几个方面 1、天命观念 从思想渊源来说,儒家学说是夏、商、周三代思 想的继续,而在三代占统治地位的“天”、“天命”、 “天道”观念仍然是儒家学说的最高范畴。 2、天人感应 董仲舒在“天人感应”的理论下把进一步神化、 人格化,儒家的“天”又被彻底地宗教化了。 3、传统儒学的修养理论也大量地充满了宗教色彩。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 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 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 四达,能无知乎。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 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的影响
第一,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第一,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道教与古代尚未与
二、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古代宗教

中国古代宗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道教知识
• • • • 《抱朴子》一书的特性(P232) 山中宰相陶弘景(P234) 以上二例,说明儒道之间的排斥并不剧烈。 道教与其他学术的关系,略。
第三节: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 其一:佛教的基本教义“四圣谛”、佛教 “三学” • 其二:中国化的佛教 • 中国化佛教的一些主要派别 • *最具中国化特征的佛教派别是“禅宗”, 这一派中代表人物是惠能,著有《坛经》。 (附,惠能被禅宗称为“六祖”,《坛经》 有时也叫“六祖坛经”。)
禅宗传说和知识
• 拈花微笑 • 《五灯会元· 七佛· 释迦牟尼佛》:“世尊在 灵山 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 迦叶尊者 破 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 嘱 摩訶迦叶 。’” • 禅宗:又名佛心宗或心宗,禅宗之名称始于 唐 代。 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一个宗派,着重以静虑和高度冥 想作为超度救世的法门。相传如来以心印付嘱迦 叶,为禅宗初祖。二十八传至达摩,来中国,为东土 初祖。
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王嚞)
• 王重阳:全真道的创始人王嚞(1112~ 1170)。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后,改 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 • 邱处机的修炼思想以断情绝欲为修道的前 提,以清静无为为修炼要旨。认为 “一念 无生即自由,心头无物即仙佛。”主张性 命双修,但与金丹派南宗相反,倡先性后 命,以性为主,谓“吾宗惟贵见性,水火 配合其次也。”
• • • • • • •
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其一:基本信仰 是“道”。信仰的外在表现是崇奉“三清尊 神”。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尊神为: *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其二:最终目标 “得道成仙”。 其三:修炼方法 丹鼎派、全真道认为通过内修、炼养便可达到 长生久视的目的;而符箓派、正一道则认为符 箓咒语、科仪斋醮可以达到禳灾求福、祛病延 年。修行方法,又有各类道功、道术。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说明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说明

•第六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 (本章内容分别调整到第二章和第十四章) •第七章 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2课时 略讲与 自学) •第八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2课时 略讲与 自学) •第九章 中国古代教育 (2课时 略讲与 自学) •第十章 中国古代文学 (自学)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与自学) 第十三章 与自学)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四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 政治结构
• 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 第二节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 社会结构的特征 •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 结构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 程
• 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第二节 殷商时期:从神本走向人本 • 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 • 第四节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 走向
•《尘埃落定》阿来 •《我与地坛》史铁生 •《马桥词典》韩少功 •《棋王》阿城 •《心灵史》张承志 •《人生》路遥 •《小月前本》贾平凹 •《狼图腾》马戎 •《叔叔的故事》王安忆
《中国文化概论》有关网站 国学网 佛教导航 维基网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史学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 宝藏 •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 第三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第十三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传统
• 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 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 发展 • 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价值开掘 •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十四章 中国的宗教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1,课程说明
2,章节与课时安排 3,目录
4,教学参考书目、文献 5,网站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说明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一、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宗教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环节。

2 宗教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更与各种文化现象接下了不解之缘。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几乎所有的文化形态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些直接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无不打上了深刻的宗教印痕;那些作为各个时代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制度、法律思想、道德规范等,也深受宗教的制约。

3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化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国古代宗教的影响,与中国古代宗教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4 很多文化是通过宗教的形式传播的。

二、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1 两汉时期独尊儒学,整个社会思潮皆以儒家思想为主流。

佛法传入东土后,由于与儒家思想有许多殊异处,也有不少共通点,因此一经接触,便互相激荡排斥,也互相融摄吸收,终于形成一股澎湃的新流,使得中国文化日益壮阔。

2 中国佛教与儒家关系密切,无论是思想渊源或内容,双方都有深厚的交互关系及影响。

佛、儒思想由相拒而相和,其间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就佛教而言,融入浓厚的中国色彩,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就儒家而言,吸取不少佛法的营养,从而复兴沈寂千年的儒家,有所谓的“儒表佛里”、“援佛入儒”的理学。

3 传统儒学具有宗教色彩:因为从思想渊源上说,儒学是夏商周三代思想的继承,而在三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天神观念;整个儒家学说都是在天之下谈道德,做文章。

董仲舒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天神话,也就是把儒家学说宗教化。

此外,其宗教色彩还表现在修养理论上和修行方法上。

4 宋明理学具有一定的宗教功能。

该学说置三教于一炉,是一种新儒学,首先表现在作为其理论纲骨之“心性”学说,实是隋唐佛教佛性理论的翻版。

其次,其修行方法也逐渐的由“修心养性”转向禅宗式的注重证悟的“明心见性”。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1014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总学时数:54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文化通论》是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对象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学生。

二、教学目的及意义中国文化史是文化学与中国历史学相结合的人文学科知识,反映中华族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的历史样态和传承重构中对于中国社会进程的动态影响。

本课程将在导引学生初步解读中国文化基本状态的基础上,拓展、增进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修养。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中国文化通论》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各领域诸如语言文字、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及其成就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的概述。

2、教学要求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②了解传统文化中哲学、史学、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科举等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演变。

③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树立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④以史为鉴、放眼未来、把握文化转型与发展的趋势,积极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贡献力量。

四、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程重点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重要文化典籍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基本内容、基本特征。

2、本课程将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语言文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作为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学生思维互动相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开展讨论,撰写论文。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3)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

【中华文化要略】第十三章 传统节日

【中华文化要略】第十三章  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
主旨的星神祭祀,六朝以来增加了 娱乐的内容。节俗有赏灯、吃元宵、 猜灯谜、走桥等。 3、上巳节
曹魏时期起固定为三月三日。起 源于上古时期全民参与的以招魂续 魂、祓除不祥、祈福祛疾、祈子求 嗣为目的的祭祀活动。节俗有水中
传统节日
洗浴、曲水流觞、春游踏青等。 4、寒食节
从冬至算起的第一百零五天。起 源于先民一年一度息旧火、升新火 的斋戒仪式。节俗有吃冷食、荡秋 千等。 5、清明节
放爆竹等。 春节的原始民俗观念是“鬼节”,
人们演习着种种模拟死亡的行为: ①停止劳作:不担水 ②寒食:年前准备大量的冷熟食品 ③上坟祭祖:先上坟,后团圆 ④敬老
传统节日
⑤回归意识:年夜饭(团圆饭) ⑥保种:以贴春联为标志,在此之 前把一切外借的东西还清,储存足 够的水、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短缺 不许外借,宣告人际关系暂停。 2、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灯节,在农历正月 十五。此节源于古代以祈求生殖为
阳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传统节日
二十四节气之一,到唐代,清明节 作为寒食节的一天成为全民族游乐 的节日。节俗有扫墓、踏青、插柳 等。
6、端午节
也称端午、端阳,农历五月初五。 是个旨在避邪的节日,节俗有龙舟 竞渡、吃粽子、佩菖蒲、悬艾、饮 雄黄酒等。
传统节日
7、七夕节 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在农历
端午、中秋等),主要建立在原始 崇拜、禁忌迷信、宗教祭祀基础上。
传统节日
2、定型期——两汉 除夕、元旦、元宵、上巳、端
午、七夕、重阳等节日基本定型, 节日活动的内容也由对历史人物的 纪念取代原始崇拜和信仰,礼俗对 节俗有较大的渗透。 3、融合期——魏晋南北朝
民族的大迁移、大融合推动
传统节日
民族文化的大交流。佛教、道教的 发展壮大为节日增添了宗教内容和 气氛等。 4、高峰期统节日主要指一个民族的庆祝 或祭祀的日子。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复习重点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一,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二,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三,封建制度(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对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而言,没有教育就没有文化的继承与创造.中国古代教育是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份,是中国古代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古代文化不断创新的动力.它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与创造力,在今天,古代教育所积淀下来的优良传统,包括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是一笔丰厚的宝贵遗产,对于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1. 古代中国,视教育为民族生存的命脉,很早就有了"尊师重教"的传统.《孟子・滕文公》:"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远在四,五千年前,就开始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并相当重视寓教于乐,道德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三代之前的传说时代,就已经有了教育的起源.如《尚书・舜典》载,虞时设学官,管理教育事务,如命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命夔典乐.2. 商周时期;3. 两汉时期(学制及选士制度);4. 魏晋南北朝时期(学制及选士制度);5. 隋唐宋元明清(学制,选士制度及书院;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意义和影响);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意义和影响: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以分科考试形式选择人才的一种选士选官制度.它自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设立"进士科"始,至清代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止,前后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隋代为科举制的初创期,唐宋渐趋成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明清时期逐渐僵化,成为文化发展的桎梏.科举制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和官制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教育封建制度的延续影响深远.对教育而言,大力促进了封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它为寒门庶士创造了学优从政的条件和可能,为他们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梦想和个人价值,参与政治参与社会提供了机会,由此深刻影响到 士人的人生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士人的性格,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士人文化.对政治而言,官员的选拔,任用,升迁,均服或从属于科举,选择人才与培育人才的标准和要求统一起来它使文官在政府行政结构中职能得以加强,造就了具有文官特色的官僚阶层.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封建政治的革新,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有效地抑制腐败因素的滋长,极大地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了封建社会结构的稳定性,有力地维持封建大一统政权的巩固,令家天下的封建制长期延续.并且,科举考试以儒经为主要内容,亦有利于儒家文化的薪火相传.在这些方面,科举制有其正负面的影响.科举制作为一种选士选官制度,它受制于封建官方的教育思想与统治思想.它不可能根除封建政体的弊端,相反亦有可能养成新的食利阶层,由此加强民众的负担和社会发展的凝重性.它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变成科举的附庸,不利于教育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就考试而言,它偏重经籍文辞,忽略德行才能,把受教育与仕进,利禄直接挂钩,知识分子思想的自由发展受到极大束缚,由此加强了对士子思想的牢笼与禁锢.同时,考试合格者不乏思想僵化,无真才实学的庸才和利禄之辈.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1. 综合观(大教育观);2. 辩证观(对立统一观);3. 内在观.三,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1.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2. 温故知新,学思并重;3. 循序渐进,由博返约;4. 长善救失,教学相长;5. 言传身教,尊师爱生.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学之一,经历了长达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是全人类文化宝库的瑰宝.除了审美价值而外,中国古代文学也有着它突出的认识价值.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最具活力的的一个部份,深刻,生动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它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所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梁.中国文学在文字发明和使用前就已产生了.其源头可上溯至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在每个时代中,"一代有一代之所胜":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明清之小说.概而言之,其文学成就体现在诗歌(诗,词,曲),散文,叙事文学(戏曲,小说)三个大的领域.中国是一个抒情诗的王国,中国古代文学中发展最为成熟的是诗歌.现实主义诗歌源头可上溯及至迟在公元前六世纪编定的诗歌总集《诗经》,它收录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则是《楚辞》.诗的形式有四言诗,杂言诗,五七言诗,古体诗与近体诗.唐以后又有词,曲等诗歌样式的出现与发展.中国古代散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卜辞与稍后的钟鼎铜器铭文.《尚书》的问世,标志着散文的形成.此后出现了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秦汉后散文在形式上发展为古文与骈文两大类.中唐古文运动确定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统地位.中国叙事文学的源头可上溯至上古神话传说与史传文学,而真正的文学创作则始于魏晋小说,影响到后代的笔记小说.到了唐代,作家有意创作小说,传奇小说代表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在宋元说话艺术基础上,产生了白话长篇与短篇小说.明清是我国古典小说大发展的时期.中国古典戏曲形成于宋金时代,成熟于元代,元有杂剧与南戏,元代是杂剧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明清传奇戏曲大力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思 考 题黄宗羲《诗历匙辞》说:"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情性,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试举例说明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体会和认识.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伦理道德和法律一样,是一种社会规范,对对社会生活秩序与个体生命秩序的设计.不过,伦理道德是一种内在的规范,它以追求人的道德自觉为最高目的,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提炼出来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中国社会生活中,道德的影响是大的.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突显人的价值与尊严,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历史上的各种哲学派别都曾对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其中以儒家思想的影响尤为重要和深远.早在孔子之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三不朽"思想:"太上有立德,其次是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孔子也说过:"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孔子认为人类应有三种伟大德性,即知,仁,勇"三达德":"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以知,仁,勇为核心的道德论,是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几千年儒家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三德之中,以仁为根本,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其基本意思是"爱人".三达德后来衍为仁,义,礼,智,信,汉董仲舒称为"五常",唐韩愈称"五德",宋代程朱理学称为"五性","五伦".在今天,经过扬弃和创造发展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人类社会的价值提升依然有普遍意义和现实意义.如"五常":仁,义,礼,智,信,尽管有时代性和阶级性,也含有普遍性和超时代性的意义.在今天,爱人民(仁),明正义(义),有礼节(礼),辨是非(智),守信用(信),还是必要的(见张岱年《文化与价值》).儒家思想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重大,其中尤以孔孟"仁"学为基础.仁是儒家学说中一个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也是儒家伦理学说中最基本的范畴.其本意是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内省),提倡忠恕之道.孔孟仁说是其主体和基础.孔子仁学内容主要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孝,弟等,"爱人"是其基本思想.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即仁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与爱心,又是一种忠恕之道,具有宽容忠恕的精神.并且,孔子的仁学是建立在"亲亲"的基础上的,故他认为爱有等第与差等("爱有差等").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在他的仁说中,认为"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即仁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仁人志士"自当具备所谓"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性善是天赋予人的本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孟子・离娄上》),主张要"扩充善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即把仁爱的精神,由亲人推广于社会,推广于宇宙万物(爱自己的亲人,进而爱人类,爱草木鸟兽,爱自然万物,把自己和天地万物看成一体,通过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提升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时代都有具体不同的道德规范,但同时每个时代都有共同的道德价值取向,传统美德即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具有延续性的道德.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实现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 十大传统美德:1.仁爱孝悌:仁在各个历史时期,有各种道德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是各种伦理道德的总原则.在中国文化中,"仁"与"人","道"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而"仁"的核心是"爱人",仁爱的起点和根本是亲亲,即孝悌.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2.谦和好礼:礼是仁德推衍到社会,并在各种人伦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一系列规范的总称.3.诚信知报;4.精忠爱国;5.克己奉公;6.修己慎独:慎独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原则,它旨在启发培养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道德实践中的自觉性,能动性.语出《中庸》,即要求每个人在道德修养和实践中严于律己,坚持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戒慎恐惧,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以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7.见利思义:义利关系处理的原则.8.勤俭廉正;9.笃实宽厚;10.勇毅力行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为什么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远古宗教:自然神崇拜,动物神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根底在道教."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民间风俗习惯的联系尤为紧密,从而成为了解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门径.1.道教的形成,有三大来源:其一是中国古代的自然神崇拜与鬼魂崇拜.中华民族的远祖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有了宗教观念.在原始宗教理念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对自然神的崇拜及对鬼魂的敬畏到公元前15至前11世纪的殷商时代,逐渐形成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天神崇拜,对上帝和天命的信仰取代了自然神崇拜,原始的鬼魂崇拜演变为以血缘为纽带,结合宗法体制的祖先崇拜.周朝时鬼神崇拜更为系统,出现了天神,地祗,人鬼三大支系.自然神崇拜与鬼神崇拜是道教神系的主要来源.其二是战国至秦汉盛行的神仙方术.《庄子》,《列子》等对神仙生活,仙家世界有着动人的描绘:服气辟谷,长生久视,白日飞升.为时人所乐道.秦皇帝曾几度巡视天下,专为寻求不死药,还不断遣方士入海寻找仙山.汉武帝亦好神仙,慕长生.统治者的好尚和追求对当时社会风气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后来的道教也从中补充了自己的法术成份,宗教宗旨也受到影响.道教与其它宗教不同,是一种乐生,重生的宗教,以追求长生不老为最高目标.其三是产生于战国,盛行于西汉的黄老之学.黄老之学先秦道家思想的变种,初为讲求"君人南面之术"的政治哲学派别.齐宣王时稷下先生假托黄帝之名,杂糅老子学说而倡言"黄老",传习"黄老道德之术"者"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故称.战国末,黄老学相当流行,西汉开国将相及最商统治者多受其影响黄老学为后世道教奠定了哲理基础两汉之交,佛学始传入中国,客观上对道教形成有刺激作用最终道家创始人老聃被神圣化,宗教化,黄老之学的学术气息荡然无存,演变为宗教性质的"黄老道".成帝时甘忠撰《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宣传黄老道术.顺帝时山东有于吉得"神书"170卷,实际上是于吉整理各类黄老道书而成,号《太平清领书》,后世称为《太平经》.后为张角所得,据之创立了最早的道教派别"太平道".2.道教的形成:原始道教有三支,其一是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即天师道),其二是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其三是以魏伯阳为代表的金丹道.道教在魏晋时期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东晋时葛洪从神仙方术角度发展了道教,创立了道教中的丹鼎派.他将玄学与道教纳为一体,将方术与神学纳为一体,将道教丹鼎,符水从理论上纳为一体,从而确定了神仙理论体系.北魏道士寇谦之和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在整顿和重建道教组织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寇谦之调整改善了道教与皇权的关系,使道教由原来的民间宗教变成官方宗教,他改革后而成的"新天师道"一度成为北魏国教,称北天师道;陆修静广集道书,总括道教义理,倡导斋仪科范,其倡导的以斋仪为修道本的天师道,称南天师道.道教在唐代地位最高,皇帝认老子为先祖,加尊号为"太上玄元皇帝",极力扶持和利用道教,使之成为皇族宗教.唐宋时,南,北天师道等道教派别合流形成以讲究符0为主的"正一道".唐宋之后,道教又出现了一大派系"全真道".全真道兴起于金朝统治的北方,传说始于"五祖",即东华子,正阳子,纯阳子,海蟾子,重阳子,实际为咸阳王重阳(重阳名中孚,0,曾中武举,40岁于终南县南时村建"活死人墓"穴居修道.门下有马钰,孙不二,郝大通,谭处端,王处一,刘处玄,丘处机等七真子).他主张三教平等,注重清修,是对唐宋以来道教的一大改革,后来丘处机嗣教,成吉思汗令其掌天下道教,故元代全真道盛极一时,与正一道为当时两大派别之一.3.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道教信仰的根本核心为"道",它源于先秦老子,不过其涵义已不是老子原意,已宗教化,神学化.道教认为它是宇宙主宰,是生成万物,主宰万物的造物主,是至高无上的具有神秘力量的人格化的神.道教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因其无名无形,故早期道教不搞偶像崇拜.道教所尊奉的祖师太上老君为"道"的化身.道教的最高目标是"得道成仙"认为通过修道而人可返本还原,与道合一,修炼成仙方法因不同派别而不同,概而言之,以内外金丹为主要,外丹即以铅汞为原料炼丹药,服之以求长生,内丹不假外药,以人体之精,气,神为三宝,进行内部修炼而实现不老.此外,符0派,正一道则认为符0咒语,科仪羰醮可以禳灾求福,祛病延年.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化佛教是一种外来宗教.自从传入中土以后,佛教逐渐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最终与中国传统相融合而成为中国化的宗教.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我国.经过数百年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整合,南北朝开始迅猛传播与发展,到隋唐时期我国内地佛教进入极盛时期,印度佛教于公元十三世纪时绝灭,而中国佛教则如日中天,辉煌一时.1.佛教的创立与流传: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悉达多・乔达摩(公元前565―485),其生活年代大致与孔子同时.据传他创立佛教,是有见于世间的苦难与社会的黑暗,他于菩提树下静思49日,终觉悟成佛.从此,人们称他为佛陀(简称佛),即真理的觉悟者,又称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信徒们称他为世尊,佛祖.中国农历四月初八为佛之诞生日,十二月初八为佛之成道日,二月十五日为佛之涅般日.佛祖在世和去世后的一百年佛教处于原始阶段,教内团结,教徒对教义的理解和修持的戒律基本一致.后来经历了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三个发展阶段,至十三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的侵入和密教自身的粗浅,佛教在印度基本上绝灭了.传入我国内地的为大乘佛教,传入西藏的是密教,称藏密.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说法不一.一般以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大月氏国的使节伊存向博十弟子景庐口授《浮屠经》,为佛教传中国最早的确切文献记载佛教最早在上层社会传播汉明帝夜梦天降金人,遂遣使西域,抄回佛经42章,名《四十二章经》,延请西僧到洛阳,创建了中国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东晋南北朝时,佛教进入高速发展期.佛教在这一时期的中国化进程加快,从而增强了生存能力,动荡的局势又给佛教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尤其是统治者的大力倡导和扶持,佛教迅猛发展.其主要体现在朝廷扶持,寺庙广建,僧尼巨增,高僧辈出等方面.南北朝时都有皇帝倡导信佛.如后赵石勒请西僧佛图 澄,后秦姚兴请西僧鸠摩什,梁武帝萧衍还狂热信佛,不仅著书立说,阐释经律,而且还四次舍身同泰寺 .北朝北齐时僧尼竟达400万人之多,寺院200万所,是见于中国古代史记载的最高僧尼数.隋唐是中国汉语系佛教的鼎盛期.隋朝二帝致力于佛教的发展,尤其是炀帝自称"菩萨弟子",自度僧人1620个.唐朝国力强盛,三教并重,利用国家财力,物力,人力进行译经,求法,建寺等活动,不仅使汉地佛教极盛一时,而且推动了佛教向朝鲜,日本,越南的传播.尤其是武则天统治时期全国有寺院数千所,僧尼50余万,寺院经济实力雄厚.当时高僧辈出,派别林立.当时汉地佛教出现了八大宗派(天台宗,三论宗,律宗,净土宗,密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这八宗的兴盛正是中国佛教极盛的体现.其中,禅宗是中国僧人独创,中土产生的佛教宗派.2.佛教的基本教义:基本教义由"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组成."四谛"为佛教的四个最基本的道理,为佛教全部教义的总纲.谛,为真实不虚之义.四谛由苦,集,灭,道组成.苦,即"人生皆苦",除了生,老,病,死诸苦外,还有"求不得苦"(人生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引起的痛苦),"爱别离苦"(与亲爱的人生离死别之苦),"怨憎会苦"(由怨憎引起的种种痛苦),"五取蕴苦"(因执着于把五蕴和合之虚空当成真实存在所造成的种种痛苦.五蕴指色,受,想,行,识).灭,即"入灭","涅般",指脱离人生苦海而达到的超脱彼岸.集,本义为"招集","集合",指招致苦难的原因.道,即脱离苦海的方法."八正道"是八种通往涅般境界的正确途径与方法,实为道谛之发挥,称为"八船","八筏".后来高僧佛学家把"八正道"归纳为戒,定,慧三学.戒为戒律,定即禅定,专注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慧即智慧,是洞察宇宙人生一切实相,断绝无名烦恼的智慧.戒,定,慧三学概括了学佛修行的全部内容,三者扩展为具有丰富社会内容的"菩萨行",即六度.十二因缘,又叫十二缘起,是佛教宇宙观,人生观和宗教实践的基本理论.因,即原因,缘是关系和条件.佛教认为一切事物或现象都由一定原因和条件结合而成,有因就有果,有果必有因.佛教原先比较重视个人的解脱,后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由注重个人修行发展为强调"慈悲普度",故后来的佛教称大乘,贬抑地称原先的佛教为小乘.大乘,小乘的区别反映在教义教理和持戒修行上如在对待佛陀上,小乘虽有神化倾向,但保留了佛祖身上的历史痕迹,而大乘则把佛陀神化,甚至提出佛有三世十方的说法.又如在追求理想的境界和目标,小乘重视自度(自觉),即自我解脱,以证得阿罗汉果为最高理想,而大乘则重视度他(觉他),即普渡众生,以修持成佛为终极目标.儒学与儒教儒学并不是宗教,但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因承载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具有较强的宗教功能,故人们称之为儒教,尤其是魏晋以来,因儒学以礼教为核心,故称儒学为名教或儒教.1. 儒学的天道观具有宗教色彩:从思想渊源来说,儒家学说是夏,商,周三代以来思想的延续和总结,三代占统治地位的天神观也影响到了原始儒学.孔子伦理思想中极力强调"人为",注重"人事",但也主张"听天命,敬人事","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表明他并没有全然抛弃"天命"(孔子的天命也含有自然和人伦社会关系的必然性),也承认天命的存在,只不过在人神关系,人鬼关系中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到了汉代,从儒学被作为意识形态正统以来,天神观被进一步发挥,董仲。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3)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5)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5)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6)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7)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7)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8)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8)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2)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15)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15)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21403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学时54学分 3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2006年11月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中国文学概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着重介绍、讲述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史上创造出的灿烂的文化成就,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哲学、宗教、史学、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几个方面。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有关中国文化的基本的理论观点、历史传承及各类文化的内涵、行为和思想模式,进而能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增强热爱并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并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和文化修养,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必备的传统文化根基。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根据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即能够适应广播电视传播事业发展的需要,应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与文化素养,并结合本课程的教学性质、特点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对本课程的不同要求而制定的。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设置主要面向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非师范专业),属专业选修课,于第七学期开设,每周3课时,开设18周,共54课时,占3学分。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一是系统性的原则:本大纲内容涉及有关文化的基本概念并由纵横两个方面阐述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横向分类,因而,各章之间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相互的联系,体现出了较强的系统性。

二是重点突出的原则:本大纲着重讲述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文化成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生发展原因、内在精神和发展趋向等内容涉及较少,更有助于学生学习。

三是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本大纲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尤其在具备了文化基础知识以后,提升内在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时数分配表(五)考核方法与要求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讨论情况和平时作业(平时作业不少于两次),占总成绩的10%。

2.期中考试或期中考查成绩:占总成绩的20%。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 ]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文化概论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一)基础部分40%(二)综合部分60%4)题型结构简答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考试目标:1、考查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框架的掌握。

2、考查考生对有关中国历史文化重大理论问题的了解。

3、考查考生结合历史与现实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考试内容: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基础知识中国历代的疆域、政区、民族、人口迁移。

二、综合知识对古代中国疆域不断变化与现代领土神圣这一事实的认识。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一、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的开发,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二、综合知识中国经济重心南移问题。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一、基础知识宗法制度,家国同构,中国君主专制制度,三纲五常。

二、综合知识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一、基础知识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中国青铜时代,诸子百家,儒学独尊,经学,玄学,道教创制及佛教传播,宋学,理学,明代王学,西学东渐。

二、综合知识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明清的中西文化交流。

第五章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一、基础知识汉语,汉字,六书,竹书,纸卷,蝴蝶装,线装,类书与丛书。

二、综合知识汉语的结构及其人文精神。

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一、基础知识天象记录,天体测量,历法修订,十进位,五行、经络与针灸,中药学,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

二、综合知识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与选举一、基础知识乡举里选,官学与私学,国学与郡县学,太学,察举,科举,书院。

二、综合知识中国古代科举制评价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一、基础知识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doc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doc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中国文化概论》是文学院公共平台选修课程之一。

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厚文化遗产的简明文本,使之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脉络、文化成果和特征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引发思考。

该课程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规律,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其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该课程的任务: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二、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及所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机制和发展规律,熟练掌握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史学、伦理道德、宗教等方面的知识,从而能够做到将历史的梳理与逻辑的分析相结合一一提高对中国文化的理论思维能力;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一一熟悉传统文化、分析传统文化、变革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理性态度与务实精神,提高其人文素质。

三、教学内容(一)、绪论(2学时)1.文化的性质。

2.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3.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4.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二)、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1学时)1.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三)、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学时)1.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2.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3.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

4.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5.理解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四)、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1学时)1.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2.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3.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第一章:中国文化的源头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理解史前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址和文物。

2.掌握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佛家等。

3.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方式,如经典、教育等。

二、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周等。

2.史前重要文化遗址和文物:陕西半坡遗址、河南安阳殷墟等。

3.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

4.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方式:经典传承、教育传承等。

三、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史前文化遗址和文物。

2.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特点。

3.小组合作,探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方式和特点。

四、教学评估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史前文化遗址和文物的了解。

2.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比分析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能力。

第二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一、教学目标1.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

2.掌握道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

3.了解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仁、义、礼、智、信等。

2.道家思想的基本原则: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

3.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禅宗等。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详细阐述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内涵。

2.小组讨论,探讨儒家和道家的现实意义。

3.案例分析,分析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四、教学评估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掌握程度。

2.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现实意义的理解。

第三章: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体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

2.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如李白、杜甫、苏轼等。

3.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形式,如绘画、书法、音乐等。

二、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体裁:诗歌、散文、小说等。

2.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李白、杜甫、苏轼等。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5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5

第⼗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这⼀章的核⼼是 第⼀节中国远古宗教 1 、宗教的本义是指⼈与神的⼀种关系。

2 、宗教的最主要特征之⼀,是⼈对某种超⾃然⼒量的盲⽬信仰和崇拜,这使得它与象征⼈类⽂明之理性、理智等在相当程度上是对⽴的。

3 、宗教产⽣的认识根源是⼈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即意识,是指对⾃⾝的本质及⾃⾝与⾃然界相互关系的意识。

4 、宗教的产⽣本⾝就是⼈类⽂化活动的结果,是⼈类⽂化发展⼀个重要的环节。

5 、中国远古宗教形式以⾃然崇拜、动物神崇拜、⿁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形式,其中尤以⾃然崇拜和⿁魂崇拜最为盛⾏。

6 、⾃然崇拜就是把诸如⽇⽉星⾠、风云⾬雪及⾄名⼭⼤川等⾃然现象神化,进⽽把它作为⼀种超⾃然的⼒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与赐福。

其中尤以⽇神为重。

第⼆节道教与中国古代⽂化 1 、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是⼀种较成熟、系统的⼈为宗教。

2 、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是中国古代的⿁魂崇拜;⼆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道。

3 、道教成为⼀个有组织的独⽴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

五⽃⽶道主要是教⼈悔过奉道,以符⽔咒语治病,创始⼈是张陵,即张天师;东汉时期另⼀派为太平道,创始⼈是张⾓,与黄⼱军有联系。

4 、道教在魏晋时期有较⼤的发展,东晋葛洪从神仙⽅术的⾓度创⽴了道教的凡⿍系,代表作是《抱朴⼦》。

5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由道家经典《⽼⼦》⽽来,主张道是宇宙万物之本原,同时⼜是灵⽽有性的神异之物。

6 、道教信奉的神是三清尊神,最终⽬标是得道成仙。

7 、中国古代科学中不少学科与道教关系密切,包括化学、医学、药学、⽓功。

8 、道教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成为⼴泛,深刻,有些影响甚⾄延续⾄今。

第三节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1 、中国的佛教是外来宗教,来⾃于印度,创始⼈是悉达多。

乔达摩。

2 、佛教四谛:苦集灭道,是佛教的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或真理,也称“四圣谛”。

3 、佛教的修⾏⽅法是戒、定、慧。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中国文化概论是中文系的必修课。

中国文化概论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

在中国文化领域里,它不仅要关注一切上层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要研究吸取底层民俗文化的诸多成果。

它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入门课程。

其基本内容是(l)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

(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

(3)中华民族与文化多样性和一体性特征。

(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

(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等等。

中国文化概论的前置课程是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后置课程可以做文化专题研究和区域文化研究,如粤北文化研究等。

二、课程目标1、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一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的民族自身;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三是有助于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末来。

2 、学习中国文化:一是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二是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三是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要求学生了解我国悠久、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把握中国文化的特征,从而认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我国的国情,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深入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

3、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是我们开创新文化的历史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知道—指对中国文化的基本常识和文化现象的记忆和识别。

理解—指透过文化现象理解本质特征,达到形而上的认识。

掌握—指在“知道”、“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地分析问题,具有自己分析文化和思想作品的能力。

教学目标符号“√”为知道,“○”为理解,“△”为掌握,以下各章同。

绪论文化与中国文化一、“文化”的涵义(△)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三、文化的特征(△)四、文化的功能(√)五、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六、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思政题:什么是文化?文化的三层次说。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
经学,十三经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玄学崛起 72
玄学的意义:理想人格、生活方式、审美趣味
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
道教鲜明的民族性格 73
第六节 隋唐:隆盛时代
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三教并行的政策 74
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75
唐诗,古文,传奇, 书法、绘画、雕塑
第七节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传统美德规范与传统美德 董仲舒“三纲五常” 212 “三从四德” 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具体内涵
传统美德与典范道德人格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
结合实例阐述传统文化内涵 为什么说书法在传统艺术中最具特色?
五、论述题 15%(1题×15)
对现代社会中的传统文化现象的理解与认识 传统道德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六、理解题 20%(5题×4)
文化现象、经典文本理解分析
名词解释
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观念之一。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 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 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的区别及代表 77
理学建构
经典论述 78 宋明理学 250
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
主要表现形态 78
市民文化之勃兴
清明上河图,瓦舍勾栏
教育和科技成就
第八节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 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神崇拜
《后羿射日》神话传说:十日并出,植物枯死。羿射去九日,
民得安宁。
这反应了对太阳神又爱又恨的复杂心态。因为太阳给人类带
来光明,带来温暖,但它也并非一味赐福与人,烈日常常使
人炽热难熬,长年久旱,晒得大地生烟。 据中国古代各种典籍记载,日神在中国古代诸天神中曾经具 有“群神之首”的地位。
太阳神崇拜
《史记· 五帝本纪》说:“黄帝者, 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 又云:“故黄帝为有熊。”《史 记》集解引谯周曰:“黄帝,有 熊国君,少典之子也。”又引黄 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 也。”又,集解徐广曰:“号有 熊。”班固《白虎通义· 号章篇》 也说:“黄帝有天下,号曰有 熊。”故黄帝部落的图腾当为 “有熊”即熊。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
原始舞蹈
恩格斯曾指出:原始舞蹈是“一切宗教 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揭示了原始歌 舞与原始宗教之间的关系。 原始舞蹈是人类早期为捕获猎物庆祝 的一种形式。
雕塑
氏族老祖母的形象 雕塑反映了妇女 在当时享有崇高 的社会地位。
洞穴壁画
鲁迅先生所说:原 始人“画一只牛, 是有缘故的,为的 是关于野牛,或者 猎取野牛,禁咒野 牛的事”。
人类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是产生宗教的 最基本起因。当然,对自然现象无法解释, 对自然天象的惧怕,也是宗教产生的原因 之一。
英国文化学家泰勒说:“宗教是对神圣的 存在物之信仰。”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宗教根源于人跟 动物的本质区别----意识。”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萌芽于旧石器时代 的中期。在原始社会里,它以自然崇拜、 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生殖 器崇拜,神灵崇拜等形式表现出来。
“十日带出”——《楚辞》
“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 也,大报天而主日”—— 《特效性》
鬼魂崇拜
中国古代,魂指心之灵, 魄指体之能。鬼魂崇拜其 理论依据是“灵魂不死” 说。肉体与灵魂的的二元 论,再加上不能解释做梦 与生死等现象以及对于死 亡的恐惧,故灵魂或鬼魂 成为崇拜对象,再进而转 变为对自己祖先鬼魂或本 部落首领鬼魂的崇拜。演 化出祖先崇拜(民间祭祖, 如清明节),这是鬼魂崇 拜的最高阶段。
“宗”的含义: 祖庙;祖先;宗族;归向、朝见;尊崇;本源、 主旨等。 “教”的含义: “上施下效”“从学入道”。表示人们对“神 道的信仰”。故“教”指用神道信仰来教化 人民。 “佛教以佛说为教,佛弟子所说为宗,宗为 教的分派,合称宗教,指佛教的教理。”现 泛称对神道的信仰为宗教。
西方里的宗教一词源于拉丁文religare。 religare 有“联系”之意, 故“宗教”之本义,是 指人与神的一种关系。
电神双手持尖头铁杵, 正要用力猛击。
风神
鄂伦春族遇月食时,竞相敲击一切 能敲响的东西。汉族也有这种习惯, 用敲击来防止“天狗吃月”:八月十 五仪式流传至今。
风姨,怀抱 风囊,身穿 花铠,跣足 奔行。
画面中有两尊风神,都是半裸的人兽合 体。上面的风神手持风袋,下面的风神 鼓腮吹气。
风伯,他 二目圆睁, 胡须上扬, 正在努力 鼓风,将 舍利佛旁 的魔女吹 得东倒西 歪,变成 丑陋的老 太婆。
其他各国先民也有过太阳神崇拜,如古希腊神话
中的太阳神阿波罗。
古代自然崇拜
§
月神崇拜:先民也有过月神崇拜。部分少
数民族地区,月神崇拜尤甚。
§
鄂伦春族遇月食时,竞相敲击一切能敲响
的东西。
雷神
雨神
电神
鼓围成了圆形,雷神是人 兽合一的形象,手脚并用, 正在击鼓
雨神是龙首、龙爪、 人身,有双翅,壁 画中的雨神正在向 人间降雨。
中国的古代宗教
中国的宗教信仰则起源于自然神崇拜、动物 神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的宗教 形式。 (一)自然神崇拜:太阳崇拜 、月神崇拜、 山神崇拜、河神崇拜 (二)动植物崇拜和图腾崇拜 (三)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信仰和崇拜的次 序是:天-神-鬼-祖先
自然神崇拜
自然神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霜雨雪乃至名山 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他们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 加以崇拜,祈求它们的护佑和恩赐。 人类难以控制的自然物以及自然现象都可能成为远古人 类的崇拜对象,其实质是远古人类认为自然物及自然现象 具有灵魂,意志,超人力量等,从而将此神化。而今, 人们面对某种自然物烧香叩头,及属于自然神崇拜。 人们崇拜自然神的行为方式有:跪叩,歌舞,绘画,雕 塑等,并以食物,金钱供奉,甚至杀人杀牲畜。
中国远古宗教
早在远古时期,我 国就出现过自然神 崇拜、动物神崇拜、 鬼魂崇拜等原始的 宗教形式,其中尤 以自然神崇拜和鬼 魂崇拜最为盛行。
自然神崇拜
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 作具有生命、意志和 伟大能力的对象而加 以崇拜。是最原始的 宗教形式。诸如日月 星辰,风云雪雨乃至 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 神化,进而把它作为 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 崇拜,祈求它的保护 和赐福。
典型的自然神崇拜: 太阳神崇拜,自远古,直至夏、商、周三 代,先民都很崇拜太阳。原始陶器上有太 阳或太阳神图案,各种典籍上有人们对太 阳神崇拜的记载。
日月神
十一面观音双手托的是中国传统的日月神, 右手托日神,左手托月神,体现了佛教文化 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日神是三足鸟。月 神中间是桂树,左边蟾蜍,右边玉兔捣药。
日神崇拜
生产力水平极度 低下的原始人, 既需要太阳的恩 赐,又对其变化 感到神秘莫测和 无可奈何,渐渐 地把他作为一种 神秘的超自然力 量,匍匐于它的 脚下,
典籍记载
“帝俊之妻(羲和)生十 日” ——《山海经· 大荒南 经》 “尧使羿......上射十日而下 杀猰㺄”——《淮南子· 本 经训》
动植物崇拜和图腾崇拜的意义
图腾崇拜可能对推进人类由血缘杂交乱婚向 氏族外婚转变有一定的影响,提倡相同图腾 者不能婚配,这可能对提高人类身体素质和 优化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有深远影响。 图腾是原始人氏族的徽号或者标志,是他们 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 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 图腾崇拜遗迹至今犹存,如中国民间对龙的 偏爱,一些国家在国旗,国徽或签批上饰以 狮、鹰、象等图案。
月神崇拜
§
汉族也有这种习惯,用敲击物品来防止“天
狗吃月”;八月十五祭月仪式流传至今。
§
美洲的印第安人对太阳和月亮的崇拜尤然现象都曾经在不
同时期、不同情况下被当作一种人格化的超
自然存在而受到崇拜。
§
中国古人对山河之神的崇拜也曾一时盛极。
山神崇拜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崇拜与祭祀山神常常成 为各代最高统治者的一项重大的宗教活动。 殷代卜辞中有许多关于山神崇拜和祭祀山神 的记录。
动物神崇拜和图腾崇拜
自然神崇拜的同时,人们对庞大的狮,虎,豹等动物即害怕 又崇敬;人们对自己赖以生存的植物也怀有敬畏的心情。认 为动物和植物都有灵性,英雌把它们当做神灵来崇拜。 图腾崇拜,也是流行于原始时期并影响后世的一种宗教信仰。 “图腾”是印第安语“它的亲族”的音译。先民相信每个氏族都 与某种动,植物有着亲属关系或者其他特殊关系。于是此物 就成为了这个氏族的图腾,成了这个氏族的好护者和象征。 多数氏族以动物如熊、狼、鹰、鹿等为图腾,人们对本氏族 的图腾禁杀禁食,还时常举行仪式崇拜。 图腾崇拜与动植物崇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宗教的制约
在各种宗教里,几乎都有要行善、互相帮 助、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 言行一致、秉公作证、不贪婪他人财物等 戒律,这些戒律,与社会道德是相一致的, 是对现实人性的思考。
饮食习惯在大多宗教里都有不同,各有差 异。

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化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 中国古代宗教的影响,与中国古代宗教有着十分密切的联 系。因此,要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就有必要梗概地了 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宗教。
占卜
龟壳、铜钱、竹签、纸牌或星象等 手段和征兆来推断未来的吉凶祸福 的迷信手法。获得尘世间事物的信 息或预卜凶吉祸福的活动。它通过 研究观察各种征兆所得到的不完全 的依据来判断未知事物或预测将来。 流行于全世界各个时代的文化中, 而且方法多种多样。早期的占卜和 宗教密切相关,其发展受到宇宙观 和民族心理的影响。常见的占卜方 式有询问性占卜(如中国民间的求 签)、鸡卜、鸟卜、鸟占、水占、 星占、纸牌占卜等。
山神崇拜
许多天子、国君登基之后都要举行封禅天地的 盛大仪式,其中最常受封受祭者,当推泰山, 其次则是中岳嵩山。 (泰山素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
河神即常说的河伯。河神常指黄河水神,是中国古代最有影 响的河流神,殷王朝建立以后,对河神的祭祀极为重视,建 立河神庙,春秋战国时地方性的河流崇拜十分活跃。 春秋末年,魏国境内邺郡时遭水灾。有邺郡户房师爷陈三少, 勾结巫神,年选良家女子投入漳河以为河神妇。某年,漳河 又溢,吴惜英母女登高嘹望,其母去漳河沿岸查看其父坟墓, 吴惜英依门望母归时,遇陈三少贪美调情。吴严词以拒。陈 三少因事不遂,而与管大娘设计欲选吴惜英为河神妇。其时, 西门豹至邺郡为官,私行查访得知“河神娶妇”之劣俗,在6 月15日河神娶妇选亲之日,亲自恭送,又言所选妇人姿色平 常,奏明河神改日再选,并投神差和神姑于河中。巫神惧而 白其事,豹遂判巫神及恶霸陈三少罪,并发民众渠十二,以 分水力,劝民引水灌溉,恶俗遂改。总的来说《河神》是一 部很受欢迎的越剧。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 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 至今一直影响着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社会 心理。
宗教在发展过程中,与各种文化现象结下 了不解之缘。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几乎 所有的文化形态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有深刻的宗教印痕 深受宗教的制约
政 治 制 度 法 律 思 想 道 德 规 范
殷商时代的统治阶段最崇尚鬼神,社会上下广泛 兴起祭祀神灵之风。为了和神灵沟通,这时有了 专营此业的巫祝。殷商卜文,“巫”字像两手捧 玉状,为事神之状。卜者替人占卜吉凶,周代出 现了占书《周易》。 周继殷商而统治天下,把祭祀天地和崇敬祖先统 一起来,成为敬天尊祖,规定宗祀文王于明堂以 配上帝(不是指西方的那个耶和华)。此时祭祀 神鬼成为国家祀典,设置官员专门管理,并且形 成了天神、地祗、人鬼的神鬼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