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梁实秋赏析

合集下载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它以其平和、幽默、睿智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的种种琐事与情趣,让人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又能品味到文学的韵味。

《雅舍小品》的题材广泛,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梁实秋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感受力,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文字。

无论是对人物的刻画,还是对事物的描绘,都入木三分,栩栩如生。

比如在《下棋》一文中,他对棋手们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棋局之中,感受到那种紧张与兴奋。

又如在《理发》中,他对理发店里的种种情景和理发师的技艺与态度的描述,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对生活中的这一平常之事有了新的认识。

梁实秋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平实质朴中蕴含着幽默诙谐。

他善于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复杂的事物说得通俗易懂。

同时,他的幽默不是那种刻意为之的搞笑,而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生活的调侃和对人性的洞察。

这种幽默让人在阅读时感到轻松愉快,同时也能引发深深的思考。

例如在《孩子》一文中,他写道:“我一向不信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因为我亲见孩子到处在做现在的主人翁。

”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却以一种幽默的方式揭示了孩子在家庭中备受宠爱的现象,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对教育和亲子关系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艺术手法上,《雅舍小品》也有着诸多值得称道之处。

梁实秋善于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在《中年》一文中,他将中年与青年和老年进行对比,突出了中年人的特点和心境,让读者对中年这一人生阶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他还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烘托氛围、塑造人物形象。

在《送行》中,对送行场景中人们的表情、动作和话语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送行时那种尴尬而又无奈的氛围。

读完《雅舍小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梁实秋精彩的文字,更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态度。

在他的笔下,生活中的琐碎与烦恼都变得充满趣味和意义。

雅舍梁实秋的全文赏析通用一篇

雅舍梁实秋的全文赏析通用一篇

雅舍梁实秋的全文赏析通用一篇雅舍梁实秋的全文赏析 1工作之余、闲暇之时,读点书,写点字,别有一番情趣,也算没有枉度时光。

我的书架上经常摆几本自己喜欢看的书,名人传记、历史、趣事、唐诗宋词之类。

不知何时梁实秋的,也跑到书架上来凑热闹,也许是被鲁迅骂得无处藏身了吧!也好,使我大饱眼福,一睹大家的风范。

说来,敢和鲁迅对阵的梁先生也真算不简单,文章写的'朴实无华,既无哗众取宠之意,又无刀削斧斫之痕;讽刺诙谐、妙趣横生,家常小事,娓娓道来,令人耳目一新;观察人物是那么细致,阐述观点是那么独到,引经据典__于鲁迅,真可谓是博学多才。

他的《雅舍》让我想起刘禹锡的《陋室铭》何陋之有?比之,似乎有点不“雅”,况且,“雅舍”还并非梁先生所有,他只是客居而已。

请看他的雅舍:“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来则渗如滴漏”。

如此说来,还不如刘禹锡的“陋室”。

说梁先生不简单,还因为,就凭寄居在这雅舍几日,竟然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大作。

梁实秋《雅舍》精彩片段:“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下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

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

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浓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

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

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

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

梁实秋佳作《雅舍》赏析

梁实秋佳作《雅舍》赏析

梁实秋佳作《雅舍》赏析 《雅舍》是一篇由梁实秋 写的散文 。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雅舍》是这本小品 集的代序言。

以下是小编带来梁实秋佳作《雅舍》赏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 帮助。

梁实秋佳作《雅舍》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 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 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 看上去瘦骨磷磷, 单薄得可怜; 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 不像是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 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 不算少, 什么“上支下摘”, “前廊后厦”, “一楼一底”, “三上三下”, “亭子间”,“茆草棚”,“玉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 过。

我不论住在那里,只要住得稍久,便对那房子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 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 月, 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 因为有窗而无玻璃, 风来则洞若凉亭, 有瓦而空隙不少, 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 “雅舍” 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 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 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 坑, 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 则月明之夕, 或风雨之日, 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光爬几十级的土阶,进 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 来无不惊叹, 我则久而安之, 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 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 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 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 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在文学的长河中,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这部作品以其平和、幽默、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的种种琐事与情趣,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与智慧。

《雅舍小品》的题材广泛,涵盖了人生百态、社会万象。

梁实秋先生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将平凡的生活场景描绘得生动有趣。

比如在《雅舍》一文中,他对自己居住的简陋房屋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雅舍”的“陋”并没有让他感到沮丧,反而在其中寻找到了一份别样的乐趣。

他写“雅舍”的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这样的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宁静而美好的夜晚。

这种在困境中依然能发现美的心态,着实令人钦佩。

梁实秋先生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他的文字简洁明快,不拖沓不累赘。

他善于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讲述故事,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在《下棋》中,他写道:“有一种人我最不喜欢和他下棋,那便是太有涵养的人。

杀死他一大块,或是抽了他一个车,他神色自若,不动火,不生气,好像是无关痛痒,使你觉得索然寡味。

”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描述,将下棋时人们的各种神态和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捧腹大笑。

同时,他的文字也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在《中年》里,他说:“钟表上的时针是在慢慢的移动着的,移动的如此之慢,使你几乎不感觉到它的移动。

人的年纪也是这样的,一年又一年,总有一天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

”这段话让人深思,让我们意识到时间的悄然流逝,以及珍惜时光的重要性。

读《雅舍小品》,给我带来了许多感悟。

它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哪怕是在简陋的环境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温馨与快乐。

同时,梁实秋先生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也深深感染了我。

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从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梁实秋雅舍赏析

梁实秋雅舍赏析

梁实秋雅舍赏析梁实秋雅舍赏析梁实秋先生的的《雅舍》让我想起刘禹锡的《陋室铭》何陋之有?比之,似乎有点不"雅",况且,"雅舍"还并非梁先生所有,他只是客居而已。

赏析一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是我大学时期的最爱。

其文章简练朴实,幽默风趣,以“闲适小品”闻名于世。

读先生的散文是一种美的享受。

风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读后余味无穷。

第一次读《雅舍》还在我小学的时候,那时很难理解“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地势不平、逢雨漏水的破房子怎么会被这位先生唤作“雅舍”,看了一两段便丢在了一边。

初中时候再捡起来看,发现小时候未看完的后面,“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原来雅舍的在月夜是如此的雅致清幽。

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梁先生还喜欢翻新布置,打破中国旧式家庭千篇一律的陈设,一物一事安排拒不从俗,加上满屋书香扑鼻,雅舍之所以雅就很明白了。

在我看来,除了以上先生在文章里陈述的理由,雅舍之雅还在于其主人的气质。

梁实秋先生不仅文章恬淡平实,更是拥有一颗淡泊宁静的心。

居住在如此这般的陋室,却还能将其看作雅舍,苦中作乐的精神实在难得。

或者与其说是苦中作乐,倒不如理解为是先生的淡泊之心。

梁实秋先生自己曾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但那平不是平庸的平,淡也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我很喜欢这句话。

有这样的主人,我相信不论他住的是豪宅别墅还是陋室小屋都会是别样的雅致。

当我读完《梁实秋散文》之后,发现先生口中的这种平淡贯穿了整本作品,或者也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

毕竟唯有平淡方能隽永。

赏析二“雅舍”虽然有那么多缺点,但也并非一无好处。

从文中看,至少有两大优点:一是地势较高,得月较先,便于欣赏自然美景;二是陈设简朴,易于安排,最能彰显主人个性。

梁实秋雅舍

梁实秋雅舍

梁实秋雅舍梁实秋雅舍梁实秋的《雅舍》是一篇对舍之“雅”、“美”并未着几语,简陋正是它的个性的文学作品。

梁实秋,新月派成员,《雅舍》一文原载于1940年11月15日《星期评论》第一期,后收入散文集《雅舍小品》。

文章中,对舍之“雅”、“美”并未着几语,简陋正是它的个性。

作者抓住它个性的特征,生动而有层次的描写了“雅舍”的形态构造、地理位置、夜晚、雨天时的自然情状,以及雅舍内的陈设,使读者可想象雅舍虽简陋却又不俗的特点。

并让人感到它的可亲和可爱。

梁实秋《雅舍》原文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茅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

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梁实秋的雅舍好段赏析

梁实秋的雅舍好段赏析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

后来《雅舍》一文被收进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

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

在以前的文学史上,梁实秋是一个“反动文人”,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一直没有梁实秋作品的一席之地。

鲁迅先生曾痛批梁实秋的杂文连篇累牍,不一而足。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梁实秋也得到了重新评价。

他在文学事业和学术研究上的巨大成就,获得了充分肯定。

梁实秋在其漫长的人生历程中,虽然有某些严重偏见,但终究是一位爱国的文人学者、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和翻译家。

《雅舍小品》便是他的散文代表作,它风行全世界,先后印出300多版,创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发行的最高纪录(参见《才子梁实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他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译,为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梁实秋《雅舍》的艺术特色鉴赏

梁实秋《雅舍》的艺术特色鉴赏

梁实秋《雅舍》的艺术特色鉴赏梁实秋,名治华,字实秋,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散文家。

梁实秋早年在清华大学就读,之后留学美国,从他的散文中,也可以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散文中不但具有东方文化中“万物皆空”包容、恬淡宁静的思想,还结合了西方文化中洒脱、诙谐的写作风格。

因此我们可以称梁实秋的作品风格在散文界是具有典范意义的。

在抗战时期,他的散文《雅舍小品》以优雅、闲适的风格而轰动中国文坛。

《雅舍小品》的首篇《雅舍》,是作者在1940年写的散文。

抗战时期,梁实秋随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雅舍”其实就是当时他与吴景超夫妇在重庆郊外北购置的一栋平房,作者把这个陋室喻为“雅舍”虽然带有些许自嘲的意味,却体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雅舍》一文主要描写了作者当时居住在仅能“遮风避雨”的狭小空间中,却能够处之泰然、自得其乐的情趣。

“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从《雅舍》字里行间,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几分凄凉、几分忧愁和寂寞完全被他享受人生、自我慰藉的态度所代替了。

《雅舍》的艺术和语言特色非常值得鉴赏,文章的处处都显现出作者对生活自然随缘的人生态度。

括起来,散文具有两大艺术特色:第一,雅俗合一的言语流露出自然情感。

散文中除了运用精致、文雅的书面语还掺入贴近生活的口语。

其中“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便是运用了古代文言的句型;而邻人的“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则是作者运用了日常生活中伤“大雅”的声音,用口语的方式呈现,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第二,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增加文章的趣味。

对于寒舍中老鼠时不时的`来袭和蚊子的猖,作者却运用诙谐的语言轻描淡写:“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

“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

‘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作者虽然遇到蚊虫的骚扰,却没有叫苦连天,而是运用感性的语言,诙谐幽默中带有对事物的亲近感。

雅舍梁实秋自然段分析

雅舍梁实秋自然段分析

雅舍梁实秋自然段分析雅舍梁实秋自然段分析《雅舍》是一篇由梁实秋写的散文。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雅舍梁实秋自然段分析,欢迎来参考!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茅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

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棹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梁实秋散文《雅舍》赏析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梁实秋散文《雅舍》赏析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梁实秋散文《雅舍》赏析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

现在《雅舍》已被收进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

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

在以前的文学史上,梁实秋是一个“反动文人”,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一直没有梁实秋作品的一席之地,相反,鲁迅先生痛批梁实秋的杂文倒是连篇累牍,不一而足。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梁实秋也得到了重新评价。

他在文学事业和学术研究上的巨大成就,获得了充分肯定。

梁实秋在其漫长的人生历程中,虽然有某些严重偏见,但终究是一位爱国的文人学者、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和翻译家。

《雅舍小品》便是他的散文代表作,它风行全世界,先后印出300多版,创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发行的最高纪录(参见《才子梁实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他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译,为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雅舍》1940年写于重庆。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

1939年5月,梁实秋随教育部中小学教科书编委会迁至重庆北碚,秋天,梁与吴景超夫妇在北碚主湾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

此屋结构系砖柱木架,瓦顶篾壁,有房6间,高低两蹬,梁实秋住一室一厅。

然而.梁实秋住进后,宾客盈门,骚人墨客,常聚会于此,吟诗作画,弹琴对弈,热闹非凡。

梁实秋在雅舍蛰居7年(1939-1946),其间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雅舍其名自然有所寄托。

那么,这“舍”到底“雅”在何处?作者于“雅舍”的描写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本文的语言风格又有何特色?这些是我们在阅读时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雅舍虽以“雅”为名,实乃是一栋典型的“陋室”,缺点多多。

大致有:1、结构简陋,2、风雨难避,3、地点荒凉,4、行走不便,5、门窗不严(隔墙传声),6、鼠子瞰灯(老鼠肆虐),7、蚊子猖獗(聚蚊成雷)。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偶然翻开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就像在喧嚣的街头转角走进了一条宁静的小巷,别有一番滋味。

梁实秋先生的文字,初读时只觉得平实朴素,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宏大的叙事。

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那字里行间流淌着的生活智慧和幽默风趣。

比如说在《雅舍》这一篇中,梁先生把他那所简陋的房子写得活灵活现。

他并没有因为居住环境的简陋而抱怨,反倒是用一种诙谐的语气来描述。

那漏雨的屋顶,“ 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 这要是搁在一般人身上,可能早就愁眉苦脸了,但梁先生却能打趣地说“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 这种乐观豁达的态度,真让人忍不住要竖起大拇指。

还有《下棋》这一篇,把下棋时人们的各种神态和心理描写得细致入微。

“ 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

喉间硬是痒得出奇,思一吐为快。

看见一个人要入陷阱而不作声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如果说得中肯,其中一个人要厌恨你,暗暗地骂你一声‘多嘴驴!’另一个人也不感激你,心想‘难道我还不晓得这样走!’如果说得不中肯,两个人要一齐嗤之以鼻,‘无见识奴!’如果根本不说,憋在心里,受病。

所以有人于挨了一个耳光之后还要抚着热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车,要抽车!’ ” 瞧瞧,这把观棋人的那种纠结和无奈写得多生动啊!仿佛那些下棋的人和观棋的人就在眼前,为了一步棋争得面红耳赤。

再说说《理发》这一篇。

理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了,可梁先生就能把这平常之事写出别样的趣味。

“ 你如果去理发,而挨到的是一个哑巴理发师,那才是人生最尴尬的局面。

他一点也听不见你说什么,你也无法听见他的解释。

他愈是比划,你愈是糊涂。

最后只有任他摆布,凭他怎么去乱剃。

” 读到这里,我不禁笑出声来,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那种无法沟通的无奈和尴尬真的是难以言表。

读《雅舍小品》,就像是在听一位老友在跟你唠家常,他不紧不慢地说着生活中的琐事,却能让你在这些琐事中品出人生的滋味。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提起梁实秋先生,就不得不说他那独具韵味的《雅舍小品》。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在文学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雅舍小品》所涵盖的主题丰富多样,从日常生活的琐碎到人生哲理的思考,从社会现象的洞察到文化传统的追溯,梁实秋先生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看似平凡的事物描绘得生动有趣且富有深意。

在梁实秋先生的笔下,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变得饶有趣味。

比如在《雅舍》一文中,他对自己居住的简陋屋舍“雅舍”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这“雅舍”地势较高,得月较先,有简陋的桌椅床铺,还有老鼠蚊子光顾。

然而,梁实秋先生却没有丝毫的抱怨,反而以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看待这一切,他写道:“‘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这种在艰苦环境中寻找美好的心态,让人不禁心生敬佩。

在《下棋》中,他将下棋者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有下象棋者,久而无声音,排闼视之,阒不见人,原来他们是在门后角里扭做一团,一个人骑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在他的口里挖车呢。

被挖者不敢出声,出声则口张,口张则车被挖回,挖回则必悔棋,悔棋则不得胜,这种认真的态度憨得可爱。

”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些下棋者的痴迷与执着,也让人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点滴乐趣。

除了对日常生活的描绘,梁实秋先生在《雅舍小品》中还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

在《谦让》一文中,他对那种虚伪的谦让之风进行了抨击:“譬如在会场中,一席的坐次,若让别人占去,自己心中总是不安,总想设法夺回,即使夺回之后,还要惴惴然的怕那人心中不平。

又如在公共汽车中,自己占了一个座位,看见一位老人上车,心中总是不安,想让座又不好意思,不让座又觉得不安。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提起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那可真是让我如同在平淡生活中尝到了一道别具风味的佳肴。

起初,我只是偶然在书架的角落里发现了这本不太起眼的书。

本以为它会像那些枯燥的文学典籍一般,让我昏昏欲睡。

然而,当我翻开那泛黄的书页,就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充满了生活情趣和智慧的世界。

在《雅舍小品》中,梁实秋先生用他那细腻且诙谐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

他写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在琐碎日常中寻找乐趣和诗意的态度。

比如说在《雅舍》这一篇里,他把那所简陋的房子写得妙趣横生。

那房子“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每逢大雨,屋里就会“如米氏章法,诚惶诚恐”。

这要是搁在旁人身上,估计得天天抱怨。

可梁实秋先生呢?他却能调侃着说:“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

”瞧瞧,这心态多豁达!他还写那“聚蚊成雷”的夏夜,自己“在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我仍安之”。

这种在艰苦环境中依然能保持乐观的精神,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再说说《下棋》。

这一篇把下棋人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那叫一个绝!有慢性子的,有急性子的,还有观棋支招儿的。

“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

喉间硬是痒得出奇,思一吐为快。

看见一个人要入陷阱而不作声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如果说得中肯,其中一个人要厌恨你,暗暗地骂你一声‘多嘴驴!’另一个人也不感激你,心想‘难道我还不晓得这样走!’”这简直把观棋人的纠结和下棋人的脾气写活了!我仿佛能看到那些人在棋盘前争得面红耳赤的样子,听到他们或懊恼或得意的叫嚷声。

还有《理发》这一篇,读着读着我就忍不住笑出声来。

他写自己去理发,对理发师的种种“挑剔”和无奈,“有些女人所费的时间是在理发上,有些男人所费的时间是在等候女人理发上。

”这话说得太实在啦!想想那些在理发店漫长等待的时光,可不就是这样嘛。

读梁实秋先生的文字,就像是在和一位老友聊天。

梁实秋雅舍的赏析

梁实秋雅舍的赏析

梁实秋雅舍的赏析 梁实秋 ,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 家、学者、文学 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小编整理的梁实秋雅舍 的赏析,供参考! 梁实秋《雅舍》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 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 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 看上去瘦骨嶙嶙, 单薄得可怜; 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 不像是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不消说,这房子 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 不算少, 什么“上支下摘”, “前廊后厦”, “一楼一底”, “三上三下”, “亭子间”, “茅草棚”, “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 我都尝试过。

我不论住在哪里, 只要住得稍久, 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 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 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 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 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 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 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 坑, 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 则月明之夕, 或风雨之日, 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 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 来无不惊叹, 我则久而安之, 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 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 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 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梁实秋散文《雅舍》赏析

梁实秋散文《雅舍》赏析
“雅舍”既有那么多缺点,也并非一无好处。从文中看,至少有两大优点:一是地势较高,得月较先,便于欣赏自然美景;二是陈设简朴,易于安排,最能彰显主人个性。物质形态未能尽如人意,作者就从自然界去找快乐,觅情趣。正如李白
诗云:“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苏轼赋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为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种面对困境的释然、达观的态度,比起一碰到逆境就沮丧、颓废,总是要积极得多。余秋雨
本文语言上的特色十分鲜明,非常值得赏析、发挥。概括起来,有四大特点:
(一)骈散相间。作者喜用排偶,对偶、排比句
式,几乎每段都有,或铺叙,或描写,异彩纷呈。这些排偶句显示了很强的文学功力,语言老到,文采斐然。作者又善于将整句与散句配合使用,奇偶互见,骈散相宜,行文活泼,舒卷自如,恰如行云流水,姿态横生。
《雅舍》1940年写于重庆。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1939年5月,梁实秋随教育部中小学教科书编委会迁至重庆北碚,秋天,梁与吴景超夫妇在北碚主湾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此屋结构系砖柱木架,瓦顶篾壁,有房6间,高低两蹬,梁实秋住一室一厅。然而.梁实秋住进后,宾客盈门,骚人墨客,常聚会于此,吟诗作画,弹琴对弈,热闹非凡。梁实秋在雅舍蛰居7年(1939-1946),其间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这里写就的。雅舍其名自然有所寄托。那么,这“舍”到底“雅”在何处?作者于“雅舍”的描写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本文的语言风格又有何特色?这些是我们在阅读时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先生痛批梁实秋的杂文
倒是连篇累牍,不一而足。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梁实秋也得到了重新评价。他在文学事业和学术研究上的巨大成就,获得了充分肯定。梁实秋在其漫长的人生历程中,虽然有某些严重偏见,但终究是一位爱国的文人学者、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

梁实秋雅舍小品的特点及语言特色

梁实秋雅舍小品的特点及语言特色

梁实秋雅舍小品的特点及语言特色一、特点:1.洒脱自由:《梁实秋雅舍小品》表现了梁实秋自由洒脱的个性特点。

他对社会风俗和传统观念持着独特的见解,不受俗套束缚,对传统权威和束缚持怀疑态度。

他主张追求个人自由,反对道德、宗教等对个人自由的限制,强调个人个性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2.思想深邃:梁实秋雅舍小品反映了梁实秋深刻的思想和对人生、社会、文化的深度反思。

他既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态度,也对社会的种种问题有独到的观察和见解。

这种思想深度是他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反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观察、思考以及对人性和人类命运的思索所形成的。

3.饱含情感:梁实秋雅舍小品中融入了丰富的情感表达。

他对婚姻、父母、友情等人际关系表达了深深的关怀和感悟。

他的情感表达既包含了浪漫儿女情长,又包含了亲情、友情等真挚之情。

情感是梁实秋作品的灵魂,也是他对人性关怀的最真切体现。

二、语言特色:1.简练明快:梁实秋雅舍小品的语言简练明快,没有冗长的词藻和华丽的修辞,言简意赅,不啰嗦不拖沓。

他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深入的思考和感悟,文字流畅,简洁的句子中包含着丰富的意义。

2.质朴自然:梁实秋雅舍小品的语言质朴自然,遣词造句不做作,淡化修饰,注重质朴的真实感受。

他以原汁原味的生活材料,借助日常生活的细节,呈现出真实的感受和真实的人物形象。

3.措辞犀利:梁实秋雅舍小品的语言措辞犀利,往往用尖锐的笔锋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和讽刺。

他以直接的方式挑战了社会的偏见和传统观念,对弊端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社会问题的谈判和思考。

4.意蕴深远:梁实秋雅舍小品的语言意蕴深远,一个简单的句子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和哲理。

他以寥寥数语表达深层意境,把复杂的思想通过简单的文字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在细腻的语言中感受到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考。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在忙碌的生活中,偶然间翻开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就仿佛是在喧嚣中寻得了一处宁静的角落,让人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生活中的点滴趣味。

梁实秋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藻堆砌,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就像是一位老友在你耳边娓娓道来,亲切又自然。

在《雅舍小品》中,他写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之事,比如《雅舍》这一篇,他把自己居住的陋室描绘得生动有趣。

那房子“篦墙不固,门窗不严”,“风来则洞若凉亭,雨来则渗如滴漏”,可他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乐趣,说“‘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这般对月色的描写,细腻而又充满了诗意,让我仿佛也置身于那雅舍之中,与他一同感受着那独特的氛围。

还有《下棋》这一篇,更是把下棋时人们的各种神态和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

他写道:“有下象棋者,久而无声音,排闼视之,阒不见人,原来他们是在门后角里扭做一团,一个人骑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在他的口里挖车呢。

被挖者不敢出声,出声则口张,口张则车被挖回,挖回则必悔棋,悔棋则不得胜,这种认真的态度憨得可爱。

”这一段文字,把下棋人的那种较真和投入写得活灵活现,让人看了不禁捧腹大笑。

《雅舍小品》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梁实秋先生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把那些平凡的事物描绘得饶有趣味。

他写的不仅仅是事物的表面,更是透过这些事物,展现出了人性的种种。

比如在《理发》中,他写道:“我们中国人一向是把头发看得很重的,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可是到了如今,谁还管这一套?头发是可以乱剃的,而且越乱越时髦。

”看似在说理发这件小事,实则是对时代变迁中人们观念变化的一种调侃和思考。

读着梁实秋先生的文字,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一次有趣经历。

情暖无寒室——梁实秋《雅舍》赏析

情暖无寒室——梁实秋《雅舍》赏析

情暖无寒室——梁实秋《雅舍》赏析我在西雅图暂住的最后一天,秋高气爽。

我们开车去看北岸的那些古建筑。

归途中,我带着喜悦,感慨万千地写下了《雅舍》一文,来记录自己在异国他乡由“山中雅舍”到“沙漠甘泉”的变迁。

回家后,立即上网浏览该文,觉得其真情暖人,可谓:诗情暖寒室,真情照千里!第二天清早,读者梁实秋的一首旧体诗,令我心头一热。

“古月清光冷欲冰,两年无梦到今宵。

江湖夜雨何人问,茅舍春风唯我骄。

”读到这里,有谁能想象出作者此刻心境?也许正处于所谓的“动荡之秋”吧?相隔数千里,遥思华夏故土,心中怎能不怅然若失?想必很多人都会产生同样的感觉:明月当空,浮云散尽,雨雪交加,还有谁能与你共话今宵?再联系第一段中的第三句:“我以为许多日子已经从我的记忆里消逝了;但今天早晨,我才知道它们没有消失,它们不过是化作了绕树的青阴、吹过的和风、滴在叶上的雨露……”细细品味,又怎么不觉得梁实秋的心底一阵酸楚?在当时西雅图,连本国人都受到美国种族歧视的压抑,外国人更是备受歧视。

梁实秋深受这些压抑,又如何敢对自己充满信心?“我曾想,假如我是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那么一切痛苦就要比现在少百分之九十九。

”显然,西雅图之旅并未使梁实秋忘掉烦恼,他那“痛苦”的根源依然在心中。

“而我恰好不幸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

”难道仅仅是因为多愁善感吗?显然不止于此。

因为老舍笔下的“雅舍”,就像天堂,而梁实秋的小屋呢?除了“窄”,恐怕没有什么能形容它的“简陋”吧!我常常想起鲁迅笔下的“草屋”。

他们所居之所皆与梁实秋的小屋有着天壤之别。

这里唯一称得上“奢侈”的东西,大概就是一张床了吧?假如草屋的主人是鲁迅,那么我想,他也决不会整天坐在书房发愁吧!因为喜欢老舍的缘故,我特别欣赏他对百姓平民的挚爱。

虽然此时梁实秋已是多病之身,穷困潦倒,四面楚歌,却还是无怨无悔地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

甚至连著名的影星奥黛丽·赫本,都无意间成了他的资助对象。

真让人感叹:活到老,学到老,贫穷到老,扶危救困,矢志不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梁实秋散文《雅舍》赏析(精选6篇)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梁实秋散文《雅舍》赏析(精选6篇)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梁实秋散文《雅舍》赏析(精选6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梁实秋《雅舍》赏析篇1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

现在《雅舍》已被收进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

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

在以前的文学史上,梁实秋是一个“反动文人”,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一直没有梁实秋作品的一席之地,相反,鲁迅先生痛批梁实秋的杂文倒是连篇累牍,不一而足。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梁实秋也得到了重新评价。

他在文学事业和学术研究上的巨大成就,获得了充分肯定。

梁实秋在其漫长的人生历程中,虽然有某些严重偏见,但终究是一位爱国的文人学者、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和翻译家。

《雅舍小品》便是他的散文代表作,它风行全世界,先后印出300多版,创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发行的最高纪录(参见《才子梁实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他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译,为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雅舍》1940年写于重庆。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

1939年5月,梁实秋随教育部中小学教科书编委会迁至重庆北碚,秋天,梁与吴景超夫妇在北碚主湾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

此屋结构系砖柱木架,瓦顶篾壁,有房6间,高低两蹬,梁实秋住一室一厅。

然而.梁实秋住进后,宾客盈门,骚人墨客,常聚会于此,吟诗作画,弹琴对弈,热闹非凡。

梁实秋在雅舍蛰居7年(1939-1946),其间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雅舍其名自然有所寄托。

那么,这“舍”到底“雅”在何处?作者于“雅舍”的描写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本文的语言风格又有何特色?这些是我们在阅读时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雅舍虽以“雅”为名,实乃是一栋典型的“陋室”,缺点多多。

大致有:1、结构简陋,2、风雨难避,3、地点荒凉,4、行走不便,5、门窗不严(隔墙传声),6、鼠子瞰灯(老鼠肆虐),7、蚊子猖獗(聚蚊成雷)。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

梁实秋《雅舍⼩品》赏析梁实秋《雅舍⼩品》赏析 导语:梁实秋先⽣的《雅舍⼩品》,每次读读笑笑,赞叹连连,下⾯就⼀起来欣赏下。

原⽂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烧过的砖,常常⽤来做柱⼦,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盖上⼀个⽊头架⼦,看上去瘦⾻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四⾯编了⽵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能说不像是座房⼦。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座典型的房⼦。

不消说,这房⼦有砖柱,有⽵篦墙,⼀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下摘”,“前廊后厦”,“⼀楼⼀底”,“三上三下”,“亭⼦间”,“茅草棚”,“琼楼⽟宇”和“摩天⼤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

我不论住在哪⾥,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便发⽣感情,⾮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我的好感油然⽽⽣。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因为有窗⽽⽆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空隙不少,⾬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雅舍”还是⾃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层的⼟阶。

前⾯是阡陌螺旋的稻⽥。

再远望过去是⼏抹葱翠的远⼭,旁边有⾼粱地,有⽵林,有⽔池,有粪坑,后⾯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明之⼣,或风⾬之⽇,亦常有客到,⼤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级的⼟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势⽽铺,⼀⾯⾼,⼀⾯低,坡度甚⼤,客来⽆不惊叹,我则久⽽安之,每⽇由书房⾛到饭厅是上坡,饭后⿎腹⽽出是下坡,亦不觉有⼤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彼此均可互通声息。

邻⼈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来,破我岑寂。

⼊夜则⿏⼦瞰灯,才⼀合眼,⿏⼦便⾃由⾏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下,或吸灯油⽽推翻烛台,或攀援⽽上帐顶,或在门框棹脚上磨⽛,使得⼈不得安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舍》梁实秋赏析
《雅舍》是一篇对舍之“雅”、“美”并未着几语,简陋正是它的个性的文学作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雅舍》梁实秋赏析一
梁实秋(1903~1987),名治华,字实秋,北京人,原籍浙江杭县。

一生著作甚丰,散文集《雅舍小品》一、二、三集行世,文学批评论文集多种,经近40年的时间独立翻译完成莎士比亚全集40卷。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翻译家。

《雅舍》是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的小篇之首。

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国难当头,大学教授到重庆只能住陋室。

明明是陋室,却偏偏称“雅舍”,这表现了作者对战争年代的无奈,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自我调侃,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天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怀。

文章开篇简洁自然,像是闲来之笔,但在读到“砖柱”、“木头架子”、“瓦”、“竹篦墙”、“泥灰”时,我们能从“孤零零”、“瘦骨嶙峋”、“单薄”、“可怜”等词语中体会以作者不满的情绪。

即不满却又对它的“好感油然而生”,可见其文风之幽默。

由此我们便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评价四川人造房子用“经济”一词,为什么在写到“雅舍”的时候用了引号。

在作者眼中,“雅舍”各有它的个性和风格。

其一、“雅舍”筑在半
山腰,前临稻田,后接榛莽,围以竹林、水池等,是一亦俗亦雅之地。

由此,作者得出为友之道,“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其二,“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

这样的句子用词逼真、细腻,真实地再现了房子的简陋和不方便,字里行间又表现出作者处之泰然的幽默感。

堂堂知名教授居此陋室,本已无限辛酸,而他却以旷达超然的胸襟从容视之,以宽缓舒和的语气予以调侃,自具雅人情致,别有况味。

其三,和人共一套房,常有“隔壁戏”:“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出来,破我岑寂”。

陋室多有不便,但作者却以审美的眼光,从中挖掘出它的许多可人之处,听话听声,言外之意也很有分寸地表现着作者闲适、散淡、不与人争的生活态度。

其四,居此“雅舍”,又有鼠、蚊相扰,我们看到作者用了“骚扰”、“猖獗”等词语,这或可理解为作者内心的不满,对生活、对战争的不满,却没有直抒胸臆的愤怒和反抗,所有的语句仍然是对“月夜”、“细雨”的欣赏,对“简朴”之风的追求,对“似我”、“非我”境界的陶醉。

其五,尽管条件简朴,但“一事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

文中以戏谑的语言说壁间不挂显要的照片,也没有牙医的博士文凭,更不需要张贴电影明星影片等,表明作者对物质需求不存奢望,坚守独立的人格,不攀附权贵,不随意从俗。

本文语言典雅清朗而又富于幽默感,偶用文言词句,也是信笔而至,娓娓道来,明白流畅,雅俗共赏。

《雅舍》梁实秋赏析二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

后来《雅舍》一文被收进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

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

在以前的文学史上,梁实秋是一个“反动文人”,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一直没有梁实秋作品的一席之地。

鲁迅先生曾痛批梁实秋的杂文连篇累牍,不一而足。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梁实秋也得到了重新评价。

他在文学事业和学术研究上的巨大成就,获得了充分肯定。

梁实秋在其漫长的人生历程中,虽然有某些严重偏见,但终究是一位爱国的文人学者、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和翻译家。

《雅舍小品》便是他的散文代表作,它风行全世界,先后印出300多版,创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发行的最高纪录(参见《才子梁实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他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译,为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雅舍》是作者在1940年写的散文,作于重庆。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

1939年5月,梁实秋随教育部中小学教科书编委会迁至重庆北碚,秋天,他与吴景超夫妇在北碚主湾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

此屋结构系砖柱木架,瓦顶篾壁,有房6间,高低两蹬,梁实秋住一室一厅。

他入住以后,来做客的文人很多。

梁实秋在雅舍蛰居7年(1939年到1946年),其间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雅舍虽以“雅”为名,实乃是一栋典型的“陋室”,缺点多多。

大致
有:1、结构简陋,2、风雨难避,3、地点荒凉,4、行走不便,5、门窗不严(隔墙传声),6、鼠子瞰灯(老鼠肆虐),7、蚊子猖獗(聚蚊成雷)。

关于其结构简陋,作者刚刚说它“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便一转:“但是……没有人能说不像是房子。

”“像”一座房子,就是说它实际上并不是一座“房子”(连起码的砖墙也没有)。

这话说得俏皮,表现了梁实秋从容的文风,也包含了作者对人生各种穷愁况味的感慨。

接着写它的“不避风雨”,用了骈偶句式。

闻一多的《死水》以美写丑,用的是“反讽”手法,表达的是忧愤的情绪;梁实秋用整饬、雅致的骈句写房屋的破旧、残损,是承认它的“丑”,但肯定它的“个性”,表现了梁先生超脱、豁达的性格。

明明是“地点荒凉”,却冠以“若说”,“荒凉”只是别人所说,他未必这么认为;明明屋内地板是个斜坡,连来客也“无不惊叹”,却说“亦不觉有大不便”。

写门窗不严,杂音扰人;鼠子瞰灯,破坏严重,都不厌其烦地用排比来铺叙,极言环境之不宁,而最后的结论却是“没有法子”,表现了一种自嘲和无奈。

写蚊子骚侵,用了两处夸张,强调蚊子的厉害,结果却是“我仍安之”。

作者“以不变而应万变”,对环境的恶劣始终安之若素,不是别有旨趣的人是无法想象的。

[3]
“雅舍”虽然有那么多缺点,但也并非一无好处。

从文中看,至少有两大优点:一是地势较高,得月较先,便于欣赏自然美景;二是陈设简朴,易于安排,最能彰显主人个性。

物质形态未能尽如人意,作者就从自然界去找快乐,觅情趣。

正如李白诗里所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

”苏轼赋里也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
而为声,目遇之而为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这种面对困境的释然、达观的态度,比起一碰到逆境就沮丧、颓废,总是要积极得多。

余秋雨写过一篇《为自己减刑》(收入《霜冷长河》)的短文,说有一个友人因事入狱,刑满释放,带出了一部60万字的译稿。

作者由此发出感慨:正是这位朋友正确的生活态度,实际上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

相反,现实生活中,任何一点小小的拂意,都会成为一个人“心造的监狱”。

论梁实秋当时所处的物质环境,与一座“牢狱”没有多大差别,且一住七年,而梁实秋豁达的心胸,实际上也就是为自己“减了刑”。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梁实秋除完成中小学战时教材编写任务外,还创作了《雅舍》等十几篇小品文,翻译了莎士比亚《亨利四世》等多部外国作品。

梁实秋的这种对待逆境的从容、平和的心态,在后来物欲横流、浮躁之风盛行的形势下,有可借鉴之处。

“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

”此处排比,看似多余的废话,实则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各色人等自我炫耀之陋习的讥讽,亦有对自我个性的张扬,他有他的生活方式,他的人生趣味,对他人概不艳羡,亦不模仿。

文章结束语引用刘克庄《玉楼春》中的名句“客里似家家似寄”,是有很深感慨的。

“客里”一作“客舍”,“寄”即临时借住。

此句是说住在外边的时候多,住在家里的时候反而少。

这是国家动荡年代的特征。

刘克庄是南宋爱国词人,作者引刘词表达了抗战时期流落重庆时的某种感慨。

作者对眼前的现实不会视而不见,只是他的感慨不像其他文
人那样直露、激昂,而是表现得委婉、细腻。

他在描写“雅舍”“得月较先”这番赏心悦目的情景时,插叙一段遇有暴雨辄满室狼籍的镜头;在谈感受时又写下了这样的句子: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

作者深深的感叹,蕴含于字里行间。

有人说梁实秋将茅舍命名为“雅舍”,是自命清高。

这不符合事实。

“是大才子自风流。

”梁实秋在雅舍居住时表现的高雅的志趣、所从事的学术和文学上的清雅的事业,以及出入于“雅舍”的一批风流儒雅的文人、学者,便使“雅舍”在物质形态上的简陋、破旧、荒凉、坎坷等等,退居次要地位,以至于不在话下了。

这种处变不惊、温文尔雅的名士风度,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现代,不无借鉴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