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合集下载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说明:生理学课程主要讲解以人体为主的生命活动内在规律和机制,配合生理学实验,使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解剖结构、功能活动和生理机制。

增加对人体卫生、保健、预防疾病的知识。

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板书,文字说明,图片以及动画,配以教师的讲解。

以求把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师讲授技巧结合一体,达到深入浅出,教与学都轻松的目的。

全部课程的信息量大,课堂教学学时需要72-76学时。

教材: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二版)王玢,左明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绪论(2学时)第一章神经和肌肉的一般生理(10学时)第二章神经系统(16学时)第三章感觉器官(6学时)第四章血液(2学时)第五章循环系统(8学时)第六章呼吸(6学时)第七章消化和吸收(6学时)第八章能量代谢和体温(4学时)第九章尿的生成和排出(6学时)第十章内分泌(6学时)第十一章生殖(2学时)第十二章生长与发育(4学时)绪论(2学时)一、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急性实验法1、在体实验(in vivo)2、离体实验(in vitro)(二)慢性实验三、生理学的研究层次1. 整体水平2. 器官、系统水平如:心脏、血压3. 细胞分子水平如:细胞培养、递质测定四、生理学的研究进展五、如何学好生理学第一章神经和肌肉的一般生理(10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可兴奋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的原理。

2、掌握细胞上的信息传导及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及机制。

3、了解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及收缩的外部表现4、了解影响生物电和细胞信息传递的因素。

第一节刺激和反应一、刺激和反应二、兴奋和兴奋性三、刺激引起反应的条件在受刺激的组织、细胞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的条件下:1、刺激强度:2、刺激作用时间3、强度变化率四、强度---时间曲线阈强度阈刺激阈上刺激阈下刺激基强度时值的概念五、兴奋性的指标1、阈强度2、时值六、兴奋性的变化一)、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1、绝对不应期2、相对不应期3、超常期4、低常期二)、阈下总和1、空间总和2、时间总和第二节神经和肌肉的生物电现象*生物电的发现一、损伤电位:(injury potential)。

西医综合考研资料-生理学笔记(11)

西医综合考研资料-生理学笔记(11)

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很多考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复习资料。

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西医综合考研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

同时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集训营、专业课辅导、精品网课、vip1对1等课程,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考研西医综合复习资料——生理学笔记(11)第十章、神经系统NS作用:调节各器官功能及人体与外环境的适应方式:反射;实现靠反射弧第一节、神经元的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功能是传递信息,主经神经纤维实现 (一)神经纤维的传导特性:1、生理完整性:膜完整2、双向传导:双向传播信息3、绝缘性4、相对不疲劳性,不易疲劳、耗能小(二)神经纤维的传播速度:差别大,快慢与神经纤维粗细有关,粗则速度快,也受温度影响 (三)神经纤维分类:1、据传出、传入神经电学特性分2、据传入纤维粗细分:(四)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以AP(动作电位传导信息)细胞体合成的分泌物运送至轴突处有两种形式:快速轴浆运输(经微管、分泌物、神经递质)缓慢轴浆运输(经微管、微丝向周围延伸) 二、神经元间相互联系方式(一)经典突触(主)以化学递质为媒介突触是两神经元间发生相互联系的部位叫突触方式:一轴突与一树突或胞体联系分类:轴树突触、轴体突触、轴轴突触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二)电突触:通过电活动传递(电紧张方式)结构:神经元接触间隙小,缝隙联结/紧密联结(有小孔道,允许带电离子通过) 特点:传导速度快意义:保证某些神经元产生同步兴奋(三)非突触性的化学传递神经元末梢释放化学递质,不能直接作用于后膜,而是通地扩散的方式作用于周围较广的效应细胞上。

常见于:;单胺类神经元(交感神经:NE、DA、5—HT)特点:有些交感神经末梢形成念珠状曲张体,内含化学递质扩散1)不形成突触(无前后膜)2)一对多的关系,3)递质弥散距离大4)效应细胞上有受体意义:扩大信息传递范围(四)局部神经元和局部神经元回路长轴突:从中枢的一处向另一处传递(中枢各不同部位间) 短轴突:中枢的局限范围内传递信息(局部神经元)联系途径、局部神经元回路,作用:在一个中枢内部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可有突触或电突触等三、神经递质:定义:神经末梢释放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称神经递质(一)外周神经递质1、乙酰胆碱(Ach)植物神经系统的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一小部分交感神经末梢(支配汗腺舒血管),躯体运动神经末梢2、去甲肾上腺素(NE)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3、嘌呤或肽类(ATP和血管活性肠肽等),主要在消化道分布,支配胃肠道平滑肌致舒张 (二)中枢神经递质:1、Ach,分布广、兴奋性递质,部位: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丘脑向大脑皮层投射的特异性投射区,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2、单胺类:DA(中脑黑质、纹状体)抑制性递质;NE分布于低位脑干、中脑网状、延髓网状、脑桥蓝斑5—HT:低位脑干、中缝核,可能与痛觉有关3、氨基酸类:谷氨酸、门冬氨酸属兴奋性,感觉传入,大脑皮层甘氨酸、GABA:抑制性,分布广、皮层、脊髓4、肽类:神经激素肽:如:下丘脑产生的调节性肽,调节不同神经元放电,频率有关,痛觉传入阿片样肽:β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胃肠肽: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血管活性肽5、NO:与神经系统学习记忆关系密切(三)递质和调质的概念:递质:由经典突触的前膜释放,引起后膜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效应的传递物质,特点是:作用快、持续时间短调质:由神经元释放后,可扩散至周围效应器,不限于突触,多属于肽类,能影响其它递质的释放,起调节作用特点是作用慢,持续时间长(作用于受体、通过第二信使,改变细胞功能特点(四)递质共存:DALE原则:1、一个神经元末梢只能释放一种递质(错)(有递质共存现象,其中常有一种为肽类)2、一个神经元所有末梢释放的递质相同(对)(五)递质的合成、释放、失活合成:胞浆、酶;释放:以钙为媒介(囊泡与质膜融合)失活:被酶分解(ACH)、NE(重新被突触前膜摄取)、在肝失活(六)受体学说:递质通过受体起作用要求掌握受体的种类、亚型、分布部位、阻断剂、效应细胞胆碱能受体: M(毒蕈碱样受体) 副交感N节后纤维阿托品部分交感神经节后胆碱能纤维N(烟碱样) 交、副交的N节突后膜N1 箭毒骨骼肌终板膜N2肾上腺素能受体α1α2β1β2四、神经营养作用:兴奋性:血管收缩、子宫平滑肌收缩酚妥拉明抑制性:胃肠平滑肌舒张突触前膜受体(调节递质释放)心肌兴奋,促脂肪分解心得安血管舒张、气管等内脏平滑肌抑制纳络酮神经纤维支配效应器的双重作用:1、经AP的信息传递调节效应器的功能2、营养通过轴浆运输释放营养因子(维持正常代谢,形成正常结构) 切断神经后效应器可萎缩效应器对神经元也有营养作用(产生N生长因子),所以切断后,神经元、细胞体、效应器都萎缩第二节、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一、反射的概念:非条件反射为先天具有在CNS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发生有规律的应答二、反射弧:由五部分构成: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形式:神经元在中枢的联系形式:辐散式、聚合式、链锁状、环状四、反射弧中枢部分的兴奋传布:传导:一个兴奋在一个神经元内部传布传递: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向另一个神经元或另一个效应器上,即跨细胞传布(一)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神经冲动经轴突到达突触,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传至后膜,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EPSP)轴突产生APEPSP是慢电位、局部电兴奋,活性取决于兴奋递质轴突起始部局部电流密集,产生去极化,可达阈刺激,轴突AP EPSP可空间、时间递质总和,以达阈刺激(三)兴奋性传布特征1、单向传布:只能由传入神经元传向传出神经元,因为神经递质的释放在轴突末梢2、中枢延搁: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传递速度快,跨神经元传递则速度慢经一个突触传导需0.3—0.5ms,因为传递过程复杂,递质释放3、总和作用:不同神经元空间总和,同一神经元时间总和EPSP小,不能达到阈兴奋,属阈下兴奋,经空间、时间总和后可以达阈兴奋阈下兴奋可提高突触后膜神经元的兴奋性,单独不能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易化作用:使突触后膜的兴奋性增加4、兴奋节律的改变:传入和传出冲动的频率不一定一致,有些传入冲动不能传出5、后放现象(后放电)在反射中传入停止,传出反应仍继续,称后放电,系由环状联系所致6、易疲劳、对代谢变化敏感:神经传递需化学递质,化学递质合成与释放有能量参与五、中枢抑制:分析、综合时需抑制参与试述中枢抑制的机制、意义?据发生机制不同分: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一)突触后抑制(超极化抑制:突后细胞)兴奋传布需一个抑制性的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突触后膜产生IPSP(超极化)1、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神经元,末梢释放抑制递质,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电位(IPSP)—>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抑制) 兴奋性递质:一价阳离子无选择性开放(钠进入细胞内产生去极化)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氯通道开放,氯进入细胞内产生超极化2、突后抑制分类:传入侧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二)突触前抑制(去极化抑制突触前细胞)六、反射弧的反馈调节:生理机能保持相对稳定,负反馈调节排尿、排便等需彻底完成生理功能,正反馈调节第三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感觉运动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传递通路传导路径:浅感觉:温痛触觉深感觉:本身感觉及深部压力感觉(一)浅感觉:背根传入:前脊角交换,经中央管前交叉至对侧,向上传导, (二)深感觉:背根传入:脊髓后索上行,脊髓半横断:断面以下,对侧浅感觉消失、同侧深感觉消失二、丘脑:为各种感觉传入的?后总换元站(除嗅觉外) (一)三类核群:1、感觉接替核:所有特定的感觉传入纤维(除嗅觉外)在感觉接替核换元后,上行至皮层特定感觉区2、联络核:不能直接与特定感觉纤维相联系,可接受由皮层下纤维传入的或感觉接替核纤维发出的至皮层联系、协调各种特定感觉3、网状核:髓板内核群: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传入纤维相联系:弥散地投射至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以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二)向大脑皮层的两个投射系统丘脑特异性投射系统:感觉接替核投射(包括联络核) 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网状核投射三、感觉投射途径:(一)特定感觉投射途径(丘脑以下的特定感觉途径)机体特定的感觉:特定感觉通路,丘脑感觉接替核,投射至皮层特定的感觉经特定的通路到达大脑皮层的特定的感觉代表区,产生特定的感觉 (二)非特定感觉投射途径(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各种特定感觉向上传时,发出侧枝:进入脑干网状结构(交换、混合后)脑干网状核弥散投射至皮层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是特定性感觉传导的基础四、大脑皮层感觉分析功能(一)大脑皮层的柱状结构与分区六层有规律地纵行联系形成皮层柱状结构,为大脑皮层的基本功能单位,整合作用的基础,(对整个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处理即是整合)(二)大脑皮层的体表感觉区:中央后回(3、1、2区)特点:1、交叉投射(左感受右侧肢体、但头面部投射为双侧)2、倒立安排,下在顶端3、代表区大不与感觉精细程度有关,精细度越高,代表区越大第二感觉区:中央前回与脑岛叶之间,双侧投射,正立安排(三)中央前回的感觉投射:1、关节肌肉的本体感觉投射入中央前回的粗感运动区运动区:还可反馈投射以调节运动达精细水平(四)内脏感觉:1、相应躯干的感觉区也可感受相应区段的内脏感觉2、内脏感觉多投射入边缘区3、第二感觉区域或许与内脏感觉有关五、痛觉病理生理:(一)皮肤痛觉类型与传导通路分为二类:1、快痛(刺痛):特点是:痛感为尖锐痛、定位清楚、来的快去的也快(无情绪反应)2、慢痛(烧灼痛):定位不清楚、出现的慢,消失的慢,伴有明显的情绪反应(二)内脏痛特征与牵涉痛1、特点:慢、持续时间长,定位不清楚,难于分辨2、引起内脏痛的适宜刺激:牵拉、缺血、炎症、痉挛皮肤对尖锐刺激敏感3、内脏痛常伴牵涉痛,是长期进化的结果牵涉痛的机制是:1)同节后根支配,兴奋由皮肤传入2)共同传导通路,误认为皮肤传入牵涉痛的皮肤区域与内脏感觉通过同一脊髓阶段传入,内脏感觉与相应皮肤区域感觉传至大脑皮层同一区域,误认为是皮肤感觉第四节、神经系统对躯体的运动调节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纤维支配骨骼肌纤维一个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与其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纤维称为一个运动单位α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中的梭外肌(可产生收缩反应的骨骼肌) 大α支配快肌纤维、小α支配慢肌纤维γ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中的梭内肌,提高肌梭敏感性(一)脊休克:脊髓由于受外伤突然横断后,暂时丧失损伤面以下的所有反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与脊髓本身有关的反射功能可恢复,越高等恢复时间越长机制是丧失了高位中枢对低位中枢的控制(二)屈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原始的反射、脊髓本身就可完成(三)牵张反射:定义:在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牵拉时,被牵拉的肌肉就会产生收缩反应称牵张反射。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一、反射概念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

17世纪人们即注意到机体对一些环境的刺激具有规律性反应,例如机械刺激角膜可以规律性地引致眨眼。

当时就借用了物理学中“反射”一词表示刺激与机体反应间的必然因果关系。

后来,巴甫洛夫发展了反射概念,把反射区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

非条件反射是的指在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

按生物学意义的不同,它可分为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

这类反射能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对个体生存与种系生存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条件反射是指在出生后通过训练而形成的反射。

它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

条件反射的建立扩大了机体的反应范围,当生活环境改变时条件反射也跟着改变。

因此,条件反射较非条件反射有更大的灵活性,更适应复杂变化的生存环境。

在个体一生中,纯粹的非条件反射仅在新生下来的时候容易见到,以后由于条件反射的不断建立,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越来越不可分地融合在一起,而条件反射起着主导作用。

至于人类,也具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但是人类还有更高级的神经活动,能通过劳动实践来改造环境,与动物相比又有了质的不同,人类的神经系统活动显然是更进一步发展了。

二、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图10-10)。

简单地说,反射过程是如下进行的:一定的刺激按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中枢的兴奋过程;中枢的兴奋过程又经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

如果中枢发生抑制,则中枢原有的传出冲动减弱或停止。

在实验条件下,人工遥刺激直接作用于传入神经也可引起反射活动,但在自然条件下,反射活动一般都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验,如果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即不能发生。

感觉器一般是神经组织末梢的特殊结构,它能把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活动变化,所在感受器是一种信号转换装置。

动物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生理

动物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生理

神经冲动传导的原理 无髓纤维的传导 局部电流 有髓纤维的传导 郎飞氏结处形成局部电流
(二)神经纤维 的分类 (三)神经纤维 的轴浆运输
添加标题
突触
添加标题
轴-树突触
添加标题
突触的分类和基本 结构
添加标题
轴-胞突触
添加标题
突触的分类
添加标题
轴-轴突触
添加标题
根据突触的接触部 位不同
二.根据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的影响不同 一类是兴奋性突触,另一类为抑制性突触 二.根据突触工作的方式不同,分为电突触和化
具有精细定位
添加标题
04
支配不同部位有不同的 定位区
添加标题
椎体系统
05
添加标题
06
椎体外系统
添加标题
07
第五节 神经系统 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添加标题
பைடு நூலகம்
08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 神经特征
二.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 三.植物性神经末梢的兴奋传递 四.神经递质 胆碱能纤维: 肾上腺素能纤维: 胆碱能纤维又分为烟碱型作用(N型),
添加标题
去大脑僵直
添加标题
基底神经节对躯体 运动的调节
添加标题
脑干对姿势反射的 调节
添加标题
小脑对躯体运动的 调节
添加标题
状态反射
添加标题
小脑的结构
添加标题
翻正反射
小脑的功能
原始小脑
旧小脑
新小脑
大脑皮质对躯 体运动的调节
添加标题
01
添加标题
02
添加标题
03
大脑皮层运动区
特点:1.两侧交叉
单击添加副标题
第 九章 神经生理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时,大趾背屈,其它四肢展开如扇形。
(2) 节间反射(搔爬反射)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脑干结构:腹面、背面
(一)脑干部位下行系统 1、下行易化系统:网状—脊髓通路(5);前庭—脊髓通路(6) 易化区: 分布于脑干中央区域,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 脑 桥的被盖,中脑的中央灰质和被盖,前庭,小脑前叶两侧。 2、下行抑制系统:皮质—延髓—网状通路(1);尾核—脊髓 通路(2);小脑—网状通路(3);网状—脊髓通路(4) 抑制区: 位于延髓网状结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本章概述:
一、神经系统如何接受感觉信息(感觉机能); 二、神经系统如何支配躯体骨骼肌的运动及内 脏肌肉的运动(运动机能); 三、神经系统有哪些高级机能及其特征(高级 机能)。
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 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NC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 结构和功能单位,故称为神经 元(Neuron)。 按照生理机能,一般可将 神经元分为三类 (1)感觉(传入神经元) (2)运动(传出神经元) (3)中间(联合神经元)
三、 反射的分类
按反射形成的特点 将所有的反射区分为非条件反射
和条件反射两大类。
非条件反射是动物生来就有的。 条件反射不是先天就具有的,是动物个体后天通过学 习和训练所获得的。
四、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辐散 2、聚合
3、链锁状与环状联系
五、 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传布的特征 1、单向传布 在中枢内兴奋传布只能由传入向传出 的方向进行,而不能逆向传布。 2、中枢延搁 从刺激感受器起至效应器开始出现反 射活动为止,所需的全部时间称为反射时。兴奋通过 中枢部分较慢。 3、总和 如果由同一传入纤维先后连续传入多个冲 动,或许多条传入纤维同时传入冲动至同一神经中枢 ,则阈下兴奋可以总和。当达到一定水平就能发放冲 动,引起反射活动。

解剖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

解剖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
这些非特异性的刺激,保持 大脑皮质的清醒状态----意 识水平和感知能力。
(2)与躯体运动有关:
其对骨骼肌的调节作用,主要是 其下行纤维(网状脊髓束),终
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r细 胞)。
(3)参与调节内脏活动:
脑干网状结构中有呼吸中枢、血 管运动中枢、血压调节中枢和呕 吐中枢等(生命中枢)。
髓节段。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 第1—第4颈节 第5颈节—第4胸节 第5—第8胸节 第9—第12胸节 第1—第5腰节 全部骶节和尾节
椎骨的椎体 第1—第4颈椎 (一对一) 第4颈椎—第3胸椎(高一) 第3—第6胸椎 (高二) 第6—第9胸椎 (高三) 第10—第12胸椎 第12胸椎和第1腰椎
神经核—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集中形
成的灰质团块
白质—神经纤维集中处色泽白亮
纤维束—起止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
维集合成束
神经系统
网状结构——灰质、白质混合形成
的结构
周围神经系统:
神经节—神经元胞体集中处形成的
结节状结构
神经—神经纤维聚集成束,并被结
缔组织包裹形成圆索状的
结构
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第四脑室向上经中脑水管通第三脑室,向下通脊髓中央管,并借 正中孔和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脑干内构特点
1.由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构成。 2.中央管开放形成第四脑室底(菱形窝), 使灰质核团由腹背方向排列变成内外方向排 列。感觉柱位于界沟的外侧;运动柱位于界 沟的内侧;与内脏相关的靠近界沟;与躯体 相关的则远离界沟。 3.神经纤维左右交叉(锥体交叉、内侧丘系 交叉、三叉丘系交叉、斜方体、小脑上脚交 叉)使灰质柱断裂成细胞团块。即包括脑神 经核、非脑神经核、网状核、中缝核。

动物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知识讲解

动物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知识讲解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
器官
循环系统
呼吸器官 消化器官
泌尿生殖器官

皮肤 代谢
交感神经
心跳加强;腹腔内脏血管、皮肤血管以 及分布于唾液腺与外生殖器官的血管均 收缩,脾包囊收缩,肌肉血管可以收缩 (肾上腺素能)或舒张(胆碱能)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分泌粘稠唾液,抑制胃肠运动,促进括 约肌收缩,抑制胆囊活动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
二、动力定型(dynamic stereotype)
动力定型(dynamic stereotype):动物在一 系列有规律的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结合的作用下, 经过多次反复的强化,神经系统能够相当巩固地建 立起一整套与刺激相适应的功能,并表现出一整套 有规律的条件反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所形成的整 套条件反射,称为动力定型。
3. 突触传递(图) 兴奋性突触传递机理 抑制性突触传递机理
4. 突触传递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突触延搁 (3)总和作用 (4)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5)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由神经元合成,神经 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 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使信息从突触前传递至突 触后的特殊化学物质。
腹腔内脏血管皮肤血管以及分布于唾液腺与外生殖器官的血管均收缩脾包囊收缩肌肉血管可以收缩肾上腺素能或舒张胆碱能循环系统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器官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下一张下一张下一张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结构类型轴体式轴树式轴轴式中间神经元抑制性兴奋性释放递质抑制性兴奋性作用部位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抑制机理超极化去极化生理意义调节传出神经元使活动更协调更精确感觉的中枢定位及时中止更精确举例交互抑制针刺麻醉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抑制的比较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毒簟碱型受体m型烟碱型受体n型存在部位所有的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上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汗腺交感舒血管纤维支配的骨骼肌血管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后膜内脏神经节交感副交感神经节的突触后膜作用心搏抑制支气管胃肠平滑肌和瞳孔括约肌收缩消化腺分泌汗腺分泌骨骼肌血管舒张骨骼肌和节后神经元兴奋阻断剂阿托品箭毒六烃季胺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结构类型轴轴体式轴树式轴轴轴式中间神经元抑制性兴奋性释放递质抑制性兴奋性作用部位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抑制机理超极化去极化生理意义调节传出神经元使活动更协调更精确确感觉的中枢定位及时中止更精确举举例交互抑制针刺麻醉返返回返返回腱反射肌紧张诱因快速短暂牵拉肌腱缓慢持久牵拉重力作用感受器全部肌梭同时兴奋部分传入nfia特点全部运动单位同时不同运动单位交替收缩缓慢而持久不易疲劳运动者快收缩肌纤维慢收缩肌纤维举例膝反射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等颉顽肌抑制跟腱反射腓肠肌许多伸肌维持姿态负反馈返返回

神经系统的功能—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生理学课件)

神经系统的功能—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生理学课件)
指轴浆能在胞体与轴突末梢之间流动,在轴突内借助轴浆流动而运输物质的现象。
顺向轴浆运输
胞体 → 轴突 末梢
逆向轴浆运输
轴突末梢 → 胞体
小结
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基本结构。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生理完整性 绝缘性 双向传导性 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元之间的功能联系
学习目标:
掌握突触传递的特征。 了解突触的结构、传递过程。
2
通过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有助于诊断神经纤维的疾患和估计神经损伤的
预后。
第一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5.神经纤维的分类
1 根据传导速度:A (αβγδ) 、B、C三类
2 根据来源与直径:I、II、III、IV四类 3 根据有无髓鞘:有髓鞘神经纤维、无髓鞘神经纤维两类
第一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6.轴浆运输
神经纤维在传导兴奋时一般不会 互相干扰。
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所 引起的兴奋,可同时向神经 纤维的两端传导。 神经纤维能在较长时间内保 持不衰减地传导兴奋的能力。
第一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4.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1
不同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差别较大,这与神经纤维的直径、有无髓鞘和
温度有着密切关系。
突触后神经元爆发AP。
(三)中枢抑制 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 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
1.突触后抑制 ⑴机制:
⑵分类: ①侧支性抑制: ②回返性抑制:
兴奋冲动

兴奋抑制性中间N元

释放抑制性性递质

突触后N元产生IPSP

突触后N元发生抑制
电突触传递:如缝隙连接

动物生理学 神经生理

动物生理学 神经生理
如果将动物麻醉并暴露脑干,在中脑前、后丘之 间切断,造成所谓去大脑动物,使脊髓仅与延髓、脑 桥相联系,动物则出现全身肌紧张(特别是伸肌)明显 加强。表现为四肢僵直,头向后仰,尾巴翘起,躯体 呈角弓反张状态。这种现象叫做去大脑僵直。
3.两种去大脑僵直 α僵直。 γ僵直。
(二)脑干对姿势反射的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对骨骼肌的肌紧张或相应运动 的调节,以维持动物在空间的姿势,这种反射活动总 称为姿势反射(postural reflex)。
结构基础------轴—轴突触
突触前抑制的作用
①当机体同时受到不 同刺激时,通过它抑制掉 那些次要的神经元的活动, 以突出对机体最有意义的 神经元的活动。
②大脑皮质、脑干、 小脑等发出的后行纤维通 过脑干和脊髓,也可分出 侧支对感觉传入冲动发生 突触前抑制,这可能是高 级中枢控制感觉信息的传 入,产生清晰感觉和“注 意力”集中 的原理之一。
(2)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
是指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时,其传出冲动在沿轴 突外传的同时,又经其轴突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 经元,后者兴奋沿其轴突返回来作用于原先发放冲动的 神经元。
2.突触前抑制 当突触后膜受到突触前轴突末梢的影响,使后膜上的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小,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不易或不能兴 奋而呈现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u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感觉传导向大脑皮质投射时,即特异性投射系 统的第二级神经元的纤维通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 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然后在网状 结构内通过短轴突多次换元而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 泛区域。
此系统的作用

生理学讲义3-1

生理学讲义3-1
2~3nm
• 这种电突触传递有助于 促进不同神经元产生同 步性放电。
4. 非定向突触传递
交感节后纤维
副交感节后纤维 (曲张体)
二. 突触传递的电生理研究
1. 突触传递
突触前 神经动 作电位 兴奋-分 泌耦联 突触间隙 突触后 电生理 学变化 神经递 质释放 递质与受体 相互作用
突触传递过程的图解Fra bibliotek• 长时程增强 (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长时程抑制 (long-term depression, LTD)
3. 突触传递的可塑性
• 长时程增强 (LTP)
• 长时程抑制 (LTD)
三. 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
1. 胆碱类:乙酰胆碱(Ach)
2. 单胺类:多巴胺(DA), 肾上腺素(Ad) , 去甲肾上 腺素(NE), 5-羟色胺(5-HT) , 组胺(H)
屈肌 运动 神经 纤维
伸肌运动 神经纤维
屈 肌
伸 肌
屈肌运动 神经元
伸肌运动 神经元
2)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PSP)
IPSP 的形成机制: IPSP 是突触后膜对某些小离子(包括K+, Cl-, 尤其是Cl-, 但不包括Na+)通透性增加所引起的
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原理
神经冲动 突触前膜去极化
IPSP
有 有 抑制性
Na+, K+ 通透性↑, 部分小离子通透性 以 Na+为主 ↑, 以 Cl-为主 去极化局部电位 超极化局部电位
神经-肌接头(N-M), 神经元-神经元(N-N)突触 异同点
N-N
定义 递质 电位变化 递质释放量 兴奋传递 N + 突触后膜 兴奋, 抑制 EPSP, IPSP 少 不一定 1:1

动物生理学-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动物生理学-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④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一般较广泛往往不 是波及个别神经纤维及其所支配的效应器,而常 以整个系统来参与反应。
⑤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就其整体来说,其 主要机能在于休整、促进消化、保存能量以及增加 排泄和生殖功能等方面。
三、内脏活动的中枢性调节
(一)脊髓 (二)脑干 (三)下丘脑
1.体温调节 2.水平衡调节 3.摄食行为调节 4.内分泌腺活动的调节
如果将动物麻醉并暴露脑干,在中脑前、后丘之 间切断,造成所谓去大脑动物,使脊髓仅与延髓、脑 桥相联系,动物则出现全身肌紧张(特别是伸肌)明显 加强。表现为四肢僵直,头向后仰,尾巴翘起,躯体 呈角弓反张状态。这种现象叫做去大脑僵直。
3.两种去大脑僵直 α僵直。 γ僵直。
(二)脑干对姿势反射的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对骨骼肌的肌紧张或相应运动 的调节,以维持动物在空间的姿势,这种反射活动总 称为姿势反射(postural reflex)。
1.状态反射
当动物头部在空间的位置改变或头部与躯干的 相对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改变躯体肌肉的紧张性, 从而形成各种形式的状态,叫做状态反射 (attitudinal reflex)。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04
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
3.当刺激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时,效应器发生反应的 潜伏期长。刺激停止后,它的作用可持续几秒或几 分钟,刺激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引起效应器活动时, 其潜伏期短。刺激停止后,作用持续时间也短。
二、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 1. 植物性神经的生理作用
器官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1)传入侧支性抑制(collateral inhibition)

解剖学教学大纲

解剖学教学大纲

第三章人体各主要系统的解剖(16学时)第一节概述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皮肤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2014-03-04)第一部分: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1学时)教学内容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及与医药科学的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第二章细胞和基本组织(6学时)第一节细胞教学内容一、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二、细胞的增殖教学要求掌握: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第二节基本组织教学内容一、上皮组织二、结缔组织三、肌组织四、神经组织教学要求掌握:1.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分类及功能;2.骨骼肌、心肌形态结构特点;3.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化学性突触的光、电镜下结构;熟悉:1.各种上皮细胞的的结构特点、主要分布与功能;2.疏松结缔组织中主要细胞成分(成纤维细胞与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结构特点和功能;了解:1.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和腺上皮;2.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3.平滑肌的形态结构特点;4.神经元的分类、神经纤维分类、神经末梢的分类和功能;第三章人体各主要系统的解剖(16学时)第一节概述教学内容人体的解剖方位及术语教学要求掌握:人体标准姿势、轴、面和方位等解剖学术语第二节运动系统教学内容一、骨与骨连接二、肌教学要求掌握:1.骨的构造、分类和功能;2.关节的基本结构;骨骼的分部与组成;了解:1.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2.躯干骨及其连接、四肢骨及其连接;3.肌的形态与功能、全身肌的分布。

第三节消化系统教学内容一、消化管二、消化腺三、腹膜教学要求掌握:1.消化管的一般结构;2.肝的位置;3.胰的位置、分部;熟悉:1.消化管各段的解剖和组织特点;2.肝的大体形态、肝小叶的形态特点及输胆管道;3.腹膜的概念第四节呼吸系统教学内容一、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其基本组织结构二、胸膜和胸膜腔三、纵隔教学要求掌握:1.呼吸系统的组成;2.上呼吸道、下呼吸道的概念;3.鼻旁窦的名称;4.左、右主支气管的特点;5.肺的形态、位置、分叶;6.胸膜、胸膜腔、纵隔的概念了解:喉的结构、肺的组织结构特点第五节泌尿系统教学内容一、肾二、输尿管、膀胱、尿道教学要求掌握:1.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肾的形态和位置,肾单位的组织结构3.输尿管的走行、膀胱的位置和功能了解:尿道的形态特点第六节生殖系统教学内容一、男性生殖器二、女性生殖器教学要求了解:1.生殖系统的组成、功能;2.男性生殖器及女性生殖器的特点第七节循环系统教学内容一、心、血管系统二、淋巴系统教学要求掌握:1.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的组成、功能;2.体循环、肺循环的概念;3.心的形态、位置;4.心腔的结构和瓣膜的功能;熟悉:1.心的传导系统;2.血管的种类与组织结构;3.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动、静脉组成、淋巴系统;了解:心壁的结构第八节神经系统教学内容一、脊髓和脊神经二、脑和脑神经三、自主神经系统四、感觉传导通路五、运动传导通路六、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室、脑脊液和脑屏障教学要求掌握:1.神经系统的组成;2.脊髓的位置和外形;3.脊神经的组成和成分及分布;4.脑的分部;5.硬膜外腔、蛛网膜下腔的概念;6.交感神经节前和节后神经元胞体的所在部位和它们的连接方式;7.副交感神经节前和节后神经元胞体的所在部位;8.躯干四肢痛、温、触觉传导通路;9.躯干四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10.锥体系的组成和功能熟悉:1.脑神经的名称和序号;2.脑和脊髓的被膜、脑脊液的循环、脑屏障的概念;了解:1.脊髓的内部结构;2.脊神经的分布;脑神经的分布;3.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4.锥体外系;5.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通路;第九节皮肤教学内容皮肤的组织结构特点和附属器教学要求了解:皮肤的组织结构和附属器第四章人的基本生理功能(6学时)第一节细胞的生理功能教学内容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二、细胞膜受体三、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四、骨骼肌的兴奋和收缩教学要求掌握: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二、刺激、兴奋、刺激阈和兴奋性的概念三、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四、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熟悉:一、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二、前负荷、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了解:一、细胞膜受体的概念;二、兴奋的引起和阈电位;第二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教学内容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三、自身调节四、内环境与稳态五、反馈概念教学要求掌握:1.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2.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重要意义熟悉:1.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2.反馈的概念第五章血液(4学时)第一节血液的组成与特性教学内容一、血液组成二、血浆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理功能三、血液的理化特性教学要求掌握:1.血液的组成及功能;2.血浆渗透压的组成,正常值及作用;血液的pH值了解:1.体液分布概况;第二节血细胞的形态和生理教学内容一、红细胞二、白细胞三、血小板教学要求掌握: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正常值和生理功能;了解: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与破坏第三节血液凝固和止血教学内容一、血液凝固二、体内抗凝血作用三、体外延缓或促进凝血过程四、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教学要求掌握:1.凝血过程;2.纤维蛋白溶解及生理意义了解:1.生理性止血2.抗凝和促凝的因素第四节血型和输血教学内容一、血型和红细胞凝集二、输血的原则教学要求掌握:ABO血型系统了解:1. Rh血型系统2.输血的原则第六章循环系统生理(10学时)第一节心脏生理教学内容一、心的泵血功能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三、心肌的生理特性四、体表心电图教学要求掌握:1.心动周期的概念;2.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和舒张3.血液在心脏内的流动;心脏瓣膜的活动4.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5.期前收缩及代偿间歇产生的原理6.特殊传导系统的组成7.兴奋在心脏中的传导途径熟悉:1.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的概念2.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力、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3.自动节律性4.心电图各波的意义了解:1.心率及其对心动周期的影响2.心脏作功的概念和心功能储备的概念3.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第二节血管生理教学内容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三、微循环四、组织液的生成及淋巴循环教学要求掌握:1.动脉血压的概念、正常值、生理变异、形成原理及影响因素2.动脉血压相对恒定及其生理意义3.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机制及影响因素熟悉:1.中心静脉压的概念及影响因素2.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的关系3.静脉血流及影响因素了解:1.各类血管的结构及功能特点;2.微循环的组成、血流通路和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教学内容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教学要求掌握:1.心脏的神经支配(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作用、递质和受体)2.血管的神经支配(交感缩血管神经的作用、递质和受体)3.压力感受性反射熟悉: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了解:1.心血管中枢;2.化学感受器反射;第四节血量的调节教学内容血量及其调节教学要求掌握:血量了解:血量的调节第五节器官循环教学内容一、冠状循环二、脑循环教学要求掌握:冠状循环的血流特点及血流量的调节了解:血-脑脊液屏障、血-脑屏障第七章呼吸生理(6学时)第一节概述教学内容一、呼吸的概念二、呼吸的过程教学要求掌握:呼吸的概念;呼吸的三个环节;第二节肺通气教学内容一、肺通气的动力二、肺通气的阻力三、肺容量和肺通气量教学要求掌握:肺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最大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无效腔)的概念熟悉:1.胸内压的形成及变化2.弹性阻力与顺应性及非弹性阻力3.肺容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机能余气量、余气量、肺总容量)的概念了解:1.胸膜腔2.呼吸肌、呼吸运动及肺通气的动力3.平静呼吸和加强呼吸时胸廓运动的特点第三节气体交换和运输教学内容一、气体交换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教学要求掌握:1.气体交换过程2.氧的化学结合熟悉: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呼吸膜、通气/血流比值)了解:二氧化碳化学结合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教学内容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二、呼吸调节掌握:呼吸的化学性反射调节(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及氢离子浓度变化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影响途径及意义)了解:1.呼吸中枢的概念,延髓呼吸中枢的重要性及高级中枢的作用2.肺牵张反射的概念3.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第八章消化系统生理(6学时)第一节概述教学内容一、消化、吸收的概念和消化的方式二、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三、消化腺及其分泌四、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和胃肠激素教学要求掌握:消化和吸收的概念了解:1.消化的方式2.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3.消化道的神经与体液调节第二节消化道的运动教学内容一、咀嚼和吞咽二、胃的运动三、小肠的运动四、大肠的运动教学要求掌握:1.胃的运动形式2.胃的排空及其调节了解:1.咀嚼、吞咽、呕吐2.小肠的运动形式第三节消化液的分泌教学内容一、唾液二、胃液三、胰液四、胆汁五、小肠液教学要求掌握:胃液、胰液、胆汁的成分和作用熟悉:胃液、胰液和胆汁分泌的调节了解:唾液和小肠液的分泌第四节吸收教学内容一、吸收部位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教学要求掌握:1.小肠在吸收中的重要作用;2.糖、蛋白质、脂肪的吸收形式和途径第九章能量代谢与体温(4学时)第一节能量代谢教学内容一、能量的来源和利用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三、基础代谢率教学要求掌握:基础代谢率概念熟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第二节正常体温及其波动教学内容一、体温及其相对稳定的意义二、体温的正常波动教学要求了解:正常体温及其波动范围第三节体温调节教学内容一、产热过程与散热过程二、温度感受器三、体温调节中枢教学要求熟悉:体温调节过程了解:产热过程与散热过程第十章尿的生成与排出(7学时)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与血液供应教学内容一、肾的功能解剖二、肾的血液循环及其功能特点教学要求掌握:肾脏的血液循环特征了解:肾脏的结构特征第二节尿的生成过程教学内容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二、肾小管、集合管的转运功能教学要求掌握:1.肾小球的滤过机能(肾小球滤过率、滤过膜的通透性、有效滤过压及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2.肾小管的机能(主动和被动转运,电解质和水的重吸收与排泄,葡萄糖的重吸收,葡萄糖肾阈)了解: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第三节肾的浓缩和稀释功能教学内容尿液浓缩的结构基础教学要求了解:尿液的浓缩与稀释第四节肾对机体水盐代谢的调节教学内容一、肾在保持水平衡中的作用二、肾在保持体内电解质平衡中的作用教学要求掌握: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作用和分泌调节第五节尿的排放教学内容一、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二、排尿过程教学要求了解:排尿反射第十一章神经系统(12学时)第一节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教学内容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二、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三、神经递质教学要求掌握:1.神经递质的概念和种类;2.中枢神经递质的种类;3.化学性突触传递的方式及特点了解:1.神经纤维传导特性;2.神经纤维的分类;第二节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教学内容一、反射中枢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三、中枢兴奋四、中枢抑制教学要求掌握: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组成了解: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和抑制第三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教学内容一、丘脑的感觉功能二、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定位三、内脏感觉与痛觉教学要求掌握:特异性投射系统及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动物生理学3中枢神经系统[3]

动物生理学3中枢神经系统[3]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学习目标掌握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机能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 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运动的调节第一节 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第三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感觉机能第五节 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机能调节第六节 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机能调节本章主要内容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 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一、神经系统概述是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机构。

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和外周。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外周神经包含有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把外周神经冲动传送到中枢,或把中枢的冲动传向周围器官。

人类神经系统的结构脑干第一节 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人类神经系统功能第一节 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二、动物神经系统演化头索动物(文昌鱼):神经管-脑泡-脊神经,是高级神经系统雏型。

脊椎动物:膨大的脑(大脑、间脑、中脑、小脑、桥脑(灵长类)和延髓-脊髓-周围神经。

人类:大脑高度皮层化。

神经系统演化:从弥散、网状、梯形、链状到管状,直至前端分化成脑的六个部分以及大脑皮层的形成。

第一节 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第一节 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鱼类神经系统特点中枢神经:5部脑。

端脑:嗅叶和大脑,没有大脑半球,古纹状体,嗅觉发达。

间脑:较小,包括丘脑和下丘脑、松果体;内分泌调节。

中脑:发达,视觉整合中枢,是感觉中枢。

适应暗光,为近视眼。

小脑:发达,出现脊髓束,是运动协调中枢;延脑:壁薄,参与运动与姿势平衡。

某些鱼类(七鳃鳗)发育过程中的后脑(小脑和延脑)成为菱脑。

平衡器官发达:半规管、椭圆囊、球状囊;侧线感觉水流。

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1、神经元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神经元(neuron):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结构:胞体(soma):主体部分、内有细胞器。

轴突(axon):轴丘、始段,AP发源地,末端形成突触小体-突触:传导冲动:感受刺激、综合信息、传导信息;营养作用:释放营养物质,调整被支配组织代谢。

《生理学》第十章

《生理学》第十章

3)5-羟色胺
5-羟色胺能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低位脑干近中线区的中缝核内,其主要功能
是调节痛觉、精神情绪、睡眠、体温、垂体内分泌等功能活动。
第一节 神经元和突触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神经递质 2.中枢神经递质
(3)氨基酸类 谷氨酸、门冬氨酸、γ-氨基丁酸 和甘氨酸可作为神经递质。前两种为 兴奋性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分布广 泛,尤以大脑皮质和脊髓背侧部等处 含量较高;后两种为抑制性递质,主 要分布在脊髓和脑干中。
特定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与递质结合的受体一般位于细胞膜上,称为膜受体。下面主要介 绍与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两类递质有关的受体。
1.胆碱能受体
(1)毒蕈碱型受体 毒蕈碱型受体(muscarinic receptor,简称M受体)存在于副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和少数交感神经 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
元称为胆碱能神经元,它在中枢的分布极为广泛,脊髓、 脑干网状结构、丘脑、纹状体、边缘系统等处都有乙酰 胆碱递质及受体。乙酰胆碱是非常重要的一类神经递质, 几乎参与了神经系统所有的功能活动,包括感觉与运动、 学习与记忆、觉醒与睡眠、内脏活动及情绪等多方面的 调节活动。
第一节 神经元和突触
第 17 页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第一节 神经元和突触
第 19 页
某些下丘脑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调节腺 垂体活动的多肽类神经激素,也起着神经 递质的作用,包括速激肽、阿片肽、下丘 脑调节肽、神经垂体肽和脑肠肽等。
(4)肽类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第 20 页
(二)受体 受体是指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特异结合并诱发
二、突触
(一)定向突触传递 2.突触传递的过程

实验6-反射中枢活动的特征

实验6-反射中枢活动的特征

实验6 反射中枢活动的特征【实验目的】分析反射的特性,加强对反射的理解。

【实验原理】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反射具有多种特性,包括中枢延搁、总和、后放、扩散和抑制等。

刺激诱发神经兴奋、神经兴奋的传导以及神经中枢内兴奋的突触传递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刺激开始到反射活动出现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时间即为反射时。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一局部电位,可互相叠加达到阈电位,而诱发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因此,反射具有总和效应。

反射中枢内神经元的联系方式的多样化使反射产生后放、扩散和抑制等特性。

硫酸或者电刺激对皮肤的伤害性刺激可以引起受刺激肢体的反射性屈曲,本实验以此屈曲反射来分析反射的特性。

【实验对象】蛙或蟾蜍。

【实验器材与药品】蛙类手术器械1套,血管钳1把,铁支架和铁夹1个,刺激器2台,刺激电极2根,秒表,玻璃杯,玻璃平皿,滤纸,小棉球,纱布块,0.5%和1%硫酸溶液。

【实验方法和步骤】1.脊髓蟾蜍的制备:左手持蟾蜍,用食指分开其上下颌,右手用粗剪刀由两侧口裂沿口角至眼后方剪去蟾蜍脑部,保留下颌和脊髓。

这即制备成去脑的脊髓蟾蜍。

用铁夹夹住蟾蜍下颌,将其悬挂于铁支架上。

用清洁水冲洗蟾蜍两下肢皮肤并用纱布擦干,然后进行下列各项实验。

2.反射时的测定:用平皿盛0.5%硫酸溶液,将蟾蜍一侧后肢的足趾尖浸入硫酸溶液中,用秒表记录从浸入时起到后肢开始屈曲为止的时间。

重复记录三次,求其平均值,此值即为反射时。

用1%、2%的硫酸溶液重复上述实验,比较不同浓度硫酸所测定的反射时是否相同。

3.空间总和:将两对刺激电极分别接两台刺激器,电极两端放置于蟾蜍同一后肢的皮肤,相互靠近。

用单刺激分别找出略低于阈值的阈下电刺激强度。

观察分别进行单个电刺激时,观察是否出现腿屈曲反射。

然后刺激强度和部位不变,用两个电极同时进行刺激,观察是否有腿屈曲反射的出现。

由于刺激在空间上的总和,两个阈下刺激的同时刺激会诱发腿屈曲反射的发生。

4.时间总和:装置同空间总和,这时只用一个刺激电极,用上述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反射的情况下,换成连续电刺激并逐渐增加刺激频率,观察是否有腿屈曲反射的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宾斯基征(Babinski sign):
二中
二、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辐散 (Divergence):
辐散的意义: 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可引起许多
神 经元的同时兴奋或抑制,从而扩
大 了反应的空间范围。
2.聚合(Convergence):
意义:可使许多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在 同一神经元发生总和。
后放,就是即使原先的 刺激已停止,但传出反应 仍进行一段时间。这是一 种正反馈。
2)当兴奋冲动通过 环状联系时,如果环 路中的各神经元生理 效应不一致,即某些 中间神经元为抑制性 神经元,则传出反应 效应被及时终止。
三、中枢兴奋
(一) 突触传递过程 process of synaptic transmission
2.间隙过程:神经递质通过间隙并扩 散到后膜 。
3.突触后过程: 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上特异性
受体或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后膜对某 些离子通透性改变→带电离子发生跨 膜流动→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 产生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 Ca2+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 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
-70mV, 电刺激传入纤维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 元发生去极化,产生EPSP。
随刺激强度增加,EPSP发生总和而 逐渐增大,当EPSP总和达到阈电位-52mV 时,就在轴突始段出现电流密度较大的 外向电流,从而爆发可扩布性的AP。
1.突触后兴奋 ( pos1t⑵)sy兴nEaP奋pStP性i产c突生po触机te制后nt:电ia位l,(EePxScPi)tatory (2)机制:突触前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 →突触后膜对 Na+、K+(尤其是 Na+)通透 性↑→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EPSP)→ EPSP 总和达阈电位水平时,引发突触后 神经元轴突始段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整 个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三)反射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
⑴单向传递:突触前N元→突触后N元。 ⑵中枢延搁:需时0.3~0.5ms/个突触。 ⑶总和: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 ⑷兴奋节律的改变:在同一反射弧中的突触前N元与 突触后N元上记录的放电频率不同。主要原因与中间 神经元的环式联系和突触后N元常接受多个突触的信 息,最后整合所致。
3.中间神经元链锁状(Chain)联系:
意义:兴奋冲动通过链锁状联系,在 空间上扩大了反应范围。
4.中间神经元环状(Loop)联系:
意义:环状联系是构成神经系统活 动反馈调节回路的基础。
1)当兴奋冲动通过环状联 系时,如果环路中的各神 经元生理效应一致,则传 出反应效应被加强和延续, 产生后放(After discharge) 现象;
⑸对内环境变化对的缺敏氧感、性P:CO2↑、药物
敏感(如pH↑→N元兴奋性↑;咖啡因→递质释放 ↑)。
⑹易疲劳性:与递质的耗竭有关。
反射检查是神经病学诊断的重要手 段,检查所获得的体征可为疾病的诊 断(如病变部位的定位、损害平面的 确定等)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
如:1)瞳孔(直接和间接互感) 对光反射 (Pupillary light reflex):中枢在中
脑,反射涉及视神经(传入神经)、动眼神 经(传出神经)。临床上把其变化作为判 断中枢病变部位、 麻醉深度和病情危重 程度的指标。
脑干后,除了在同一水平与传出神 经
发生联系并发出传出冲动外,还有 上
行冲动传导到高级中枢,经过高级
② 在反射活动中,传出神经除直接 作用于效应器外,也作用于内分 泌腺,使其分泌激素,再间接作 用于效应器。这成为神经调节的 延伸部分。
③ 反射活动实际是一个闭合回路构 成的反馈自动控制系统。
4、反射的临床应用
适宜刺激 感受器 传入神经 反射中枢
传出神经 内分泌腺
效应器
激素
效应器
① 反射的完成有赖于反射弧的完整, 反射弧的任一环节中断,反射便
不 能完成。
② 简单反射中枢范围狭窄,如膝跳 反
射中枢在脊髓腰段;角膜反射中 枢
在脑桥; ③ 复杂反射中枢范围广泛,如调节
3)反射弧的中枢调控: ① 在整体情况下,感觉冲动进入脊髓 或
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通道开放突触后膜离子 突触后电位
附:在突触传递过程中,突触前 末梢去极化是诱发递质释放的关键因 素;Ca2+是前膜兴奋和递质释放过程 的耦联因子;囊泡膜的再循环利用是 突触传递持久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1、突触前过程: 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神 经元轴突末梢→突触前膜 去极化→电压门控Ca2+ 通 道开放→膜外Ca2+内流入前 膜→轴浆内[Ca2+]升高→① 降低轴浆粘度;②消除前 膜内侧负电荷→促进囊泡 向前膜移动、接触、融合、 破裂→以出胞作用形式将 神经递质释放入间隙。 (囊泡膜可再循环利用)
立起来的反射活动,数量无限 ;
Ⅱ.反射弧易变,可以建立,也能 消退;
Ⅲ.形成条件反射必须有大脑皮层 参与。
意义:使人和动物扩大了机体的适应 范围,有更大的预见性和灵活 性,更精确和完善地适应复杂 变化的环境。
3.反射弧: 1)反射弧的概念:反射的结构基础和 基本单位。 2)反射弧的组成:
反射过程:
第二节 反射中枢活 动的一般规律
一、反射和反射中枢
(Reflex & Reflex arc)
1.Reflex的概念: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 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有 适应意义的、规律性的应答反 应。
2.Reflex的分类: 1)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 ① 概念:生来就有的反射。包括 防御反射、食物反射、 性反射等。
② 特点:Ⅰ.生来就有,数量有限; Ⅱ.反射弧固定; Ⅲ.无需大脑皮层参与,通 过皮层下中枢即可完成。
③ 意义:使人和动物能够初步适应
环境,对个体生存和种系
生存有重要意义。
2)条件反射 (Conditioned reflex)
概念: 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
反射。是反射的高级形式。 特点:Ⅰ.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训练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