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激光导师

合集下载

华中科技大学第2讲:认识激光---爱因斯坦唯像理论---朱晓

华中科技大学第2讲:认识激光---爱因斯坦唯像理论---朱晓
2、而腔内单位体积中,频率处于ν附近单位频率间隔内的电磁场 P 8 2 模式数:n Vd c3
3、最后得到黑体辐射的普朗克公式:
8 h 3 1 c3 eh / KT 1 其中K 为波尔兹曼常数:K 1.38062 10 23 J / T
光波模式的概念?
激光原理与技术
为光子数
由此可见,n 代表了每个模式中包含的光子数目,同时也代表了受激 跃迁和自发跃迁之间的比值,当n 1时,受激跃迁过程和自发跃迁 过程相等。
处于同一模式内的光子数目称为光子简并度n。 如果要获得高相干激光输出,必须使n 1。
激光原理与技术
8 h 3 1 1 对于黑体辐射场 ,可以得到: n c 3 e h / KT 1 e h / KT 1
Px 2k x,Py 2k y,Pz 将以上结果代入(1)式,可得到:
Px Py Pz 8
3

Px Py Pz 3 h3
xyzPx Py Pz h3
即一个光波模在相空间中也占有一个相格,一个光波模等效于一个 光子态。
激光原理与技术
Questions?
激光技术系(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分配在所有模式内,这就要求必须采用光波模式选择技术。
激光原理与技术
• 受激辐射的相干性 • 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的区别是什么? • 自发辐射发出的光子在相位、传输方向、偏振方向等特性上是无规则 的,即平均分配在腔内可能稳定存在的所有的电磁场模式上; • 受激辐射则是受到外加电磁场激发而产生的过程,由量子电动力学可 以严格证明受激辐射光子与入射光子属于同一光子态,即具有相同的 频率、相位、波矢和偏振等特性。 • 按照经典原子模型,将原子看作简谐振动的电偶极子,自发跃迁是原 子中电子的自发阻尼振荡,因此每个原子的自发跃迁互相之间没有关 联;而受激辐射可以看作电子在外加光场作用下做受迫振动,其振荡 频率、相位、方向等与外加光场一致。 • 大量原子在同一辐射场激发下产生的受激辐射光子处于同一光子态, 因而是相干的。

打开光电领域科技创新的“总开关”——记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云天

打开光电领域科技创新的“总开关”——记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云天

创新之路打开光电领域科技创新的“总开关”——记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云天 张 闻 谢更好 如果说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那么光学基础研究就是那个打开光电领域科技创新的“总开关”。

对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教授,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及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双聘教授陈云天来说,要打开光电领域科技创新的“总开关”,就需要将光学基础理论及计算光学的核心算法和我国光电产业的技术需求紧密结合,在其中的痛点、难点及前沿热点问题的研究上取得突破。

瞄准行业亟须解决的“卡脖子”问题,近年来,陈云天带领计算物理光学团队围绕复杂介质光传输的光学基础理论和底层数值算法的研究,在复杂介质光传输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理论和计算方法,为发展跨尺度光学系统的底层算法打下基础,并取得了多项突破,包括利用几何光学与波动光学融合的思想,借助数值计算工具,首次揭示了复杂介质光传输的非阿贝尔规范场效应及隐藏对称性;将对称性/变分原理及格林函数传播子技术等基本数学物理方法应用到光学数值计算中,发展了一系列原创性光学仿真算法与技术,在某些点技术工具上突破了光电领域常规商用仿真设计软件的底层限制等。

“年轻的研究者需要培养自己的学术品位,在‘能做什么’和‘想做什么’中做出独立的价值判断,进而在坚持不懈的研究中实现创新。

”认清自己,瞄准远方,脚踏实地,埋首前行,陈云天和他的研究团队继续前行在突破光电领域重要关卡的攻关征程上。

揭秘微妙的“隐藏对称性”对称性原理是现代物理学发展的基石,在人们揭示自然规律和建立物理定律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而光学作为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称性之于物理学的重要性同样适用于光学体系。

近期研究发现,光学体系存在微妙的隐藏对称性,导致了空间群无法解释的简并度和奇异的光传输现象。

光学隐藏对称性涉及奇异光学、手征光学与拓扑光子学等多个前沿交叉领域,含有丰富的物理内涵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鉴于对称性在物理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光学领域)的重要性和支配地位,系统性地研究光学体系的隐藏对称性的原理及构造方法,不仅进一步丰富甚至反哺物理学中隐藏对称性的研究手段和方法,还对增强光学与物质相互作用、奇异光学、拓扑光子学、光场调控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华科光电导师信息

华科光电导师信息

姓名:刘德明职称: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光通信与光网络系主任专业方向:光电测控技术系个人简介:湖北省随州人,1957年1月生。

1984年研究生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获硕士学位;1984-1994年在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任教;1994-1996年在德国杜伊斯堡大学与慕尼黑国防大学进修学习;1996-1999年在华中理工大学工作学习,获博士学位;1999-2000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修学习; 1996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曾任光电子工程系主任。

现兼任光纤通信与互联网络研究所所长,是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产业十一五及中长期规划”光电子专家、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863”计划项目组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光电子专委会常务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国防科技委员会委员。

目前承担国家重大基础前期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预研基金、国家外专局引智计划以及省市多个项目。

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包括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湖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光纤光学》、《光网络器件与技术》国家规划教材,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

主要研究方向:光纤通信技术、光纤传感技术、光网络技术、太阳能光伏技术以及半导体照明技术等。

姓名:陈长清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方向:集成光电子器件与微纳制造系个人简介:福建莆田人,1971年12月生。

1992、1995年分别在武汉大学物理系取得学士、硕士学位。

1997年获得德国大众物理学奖学金赴德留学,2000年在德国University of Erlangen-Nü研究方向:GaN基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III族氮化物基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与日盲紫外探测器件、非极性面GaN和ZnO材料与器件、新型OLED光电显示材料与器件等。

华中科技大学通信专业导师信息

华中科技大学通信专业导师信息
获奖情况
办公室电话
027--2140
姓名
金江
性别

院系名称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
担任职务
专业职称
讲师(高校)
导师类别
硕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
兼职导师单位
研究方向
宽带无线通信与多媒体通信
成果名称
获奖情况
办公室电话
E-mail
jinjiang@
姓名
王德胜
性别

院系名称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
获奖情况
办公室电话
E-mail
duxu@
姓名
杜旭
性别

院系名称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
担任职务
专业职称
副教授
导师类别
硕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
兼职导师单位
研究方向
通信系统
成果名称
获奖情况
办公室电话
E-mail
姓名
屈代明
性别

院系名称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
担任职务
专业职称
副教授
导师类别
硕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
获奖情况
2005年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办公室电话
027-
E-mail
gliu_hust@
姓名
袁巍
性别

院系名称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
担任职务
专业职称
讲师
导师类别
硕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
兼职导师单位
研究方向
通信网络
成果名称
OBS网络的一种新型的分段环形FDL.一种支持比例区分服务的OBS数据信道调度算法。一种P2P网络分布式新任模型及仿真一种新型的OBS网络单向资源预留方法. OBS网络的TCP性能分析与改进.两种新型的OBS网络数据信道调度算法

激光选区烧结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讲解

激光选区烧结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讲解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激光选区烧结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姓名:李湘生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指导教师:黄树槐;史玉升 2001.1.1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AbstractseIective l觞er sinter.ng(sLstechnolo鲥is撑lated to many subjec协such够mech 锄ical, material,sinterin舀optics柚d so on.A lot offund枷ental pmblem including powder deliVe睇enefg‟ delivery绷d sintering mechanism of powder on SLs process a他deeply inVestigatedin this dissenation.The processing teclllloIogy of sLS is also investigated in tIIis dissertation,whichplay a imDonam r01e for m锄ufhcturing quality panS by me蛐s of HRPS・ⅡI system witllthe tecllIlolo肼 The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I佗sults in the dissenation not only supply a refemncefor the design ofcontrol systcm and prchealing sckmd alsojs afound硝on ofdevelop 协gnewSLsmatcrials-The energy delivery pmcess in SLS process is inVestigated in thedisse髓t.on-The preheat.ng ene唱y and its distribution are roundly investigaledfor a诧w f抽ili盯p他heal.ng驰ts・Main factors innuencjng fluxand№distribution for preheating set amthe geometry of preheat component,洒fix location鲫d tlle geometry of咒nect coveL Some me船ums impmVing the non.uniformity of tempcmtu他field a∞p他sentcd.Impmving the stmctlIml dcsign Ofp他hcating setsis one ofthem・Thc powderbed temper咖他鲫d itsdistribution眦aIso i帆stjgated.111e models on powderbed temper咖m under in 触md mdiation叭fmher p他sented-The laser sc舢er par咖eters jnnuencing on l够er sc咖ing∞ergy蚰d its d.s仃ibution盯e discussed.It is佗vealed that the化lation of l躯er enefgy densityw.th∞anning sp∞e is nonlinean Theinfluence of omer p猢eteIs Of l笛er柚d sc锄mr 0n thc ene唱y锄d ns dist曲utiOn is alsO investigaIed.Appmpriate pammeters onl船er明d sc蛐舱r a他fhnher p旭sented for un.fom energy disIrIbution.The simering process蛐d sinIering mech蚰ism for pl∞ticpowder峨d SLS processing珊 investigated.Mo他panicul刚y,the materi“movmgmech蛳i锄is deeply investigaled l研pIastk powder sintcring.Thec叫sc明d princ.ple ofshrinkage蚰d densi母ing for plastic powder sintcring are reveaIed.The sintering c印abiliIy ofpl鹊tic powder锄d fkto体influencing jt arc discussed・lII● , ●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The geneml progr帅by wh ich process.ng tech∞lo科isdetemi船d is discus3。

激光加工工艺-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激光加工工艺-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3.2 Typical Laser cutting crafts of some materials
§3.3 Applications of high-power laser cutting
Chapter 4 Th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the high power laser welding
第八章激光光致等离子体特性及激光制备薄膜技术
§8.1激光光致等离子体特性
§8.2激光制备薄膜原理
§8.3激光制膜工艺研究
第九章飞秒激光加工技术
§9.1飞秒激光微细加工机理
§9.2飞秒激光微纳加工系统
§9.3飞秒激光加工应用
教材:
《现代激光制造技术》,张国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主要参考书:
《激光加工工艺手册》,关振东,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年
Project Source:
The MOST National "Fiftee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Plan,CHINA.
"Eleventh Five" maj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plan,CHINA.
1997.09-2000.06,华中科技大学,激光研究院,博士
研究工作经历:
1989.09-1999.06,华中理工大学,激光工程中心,讲师
1999.06-2006.11,华中科技大学,激光研究院,副教授
2006.11-现在,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教授
学术成就:
主要从事新型CO2气体激光器、高功率激光加工系统集成、激光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作为主要骨干力量,参与了“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学科建设等系列重要工作。先后承担并完成科技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湖北省“十一五”重点科技攻关等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得省部级鉴定成果4项,第一完成人获得2005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博士导师简介表格-袁孝

博士导师简介表格-袁孝
6.Synthesis of CaAl4O7via citric acid precursor,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441, 251–254, 2007
7.Photoinduced Resistance Change in an Oxygen-Deficient La0.9Sr0.lMn03-Thin Film,Chin.Phys.Lett,24, (5)1397,2007
学术成果
1.Switching behavior of oxygen-deficient La0.6Ca0.4MnO3−thin films,Appl.Phys.Lett,90,224105,2007
2.Photovoltaic effects in obliquely deposited oxygen-deficient manganite thin,Appl.Phys.Lett,91,104101,2007
苏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
院(系、所):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
姓名:袁孝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1年9月
导师类别:1、博导2硕导
技术职称:教授
所在学科专业名称
光学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
1.新型激光技术(硕士/博士)
2.新型激光材料与器件(硕士/博士)
3.激光等离子体物理(硕士/博士)
个人简历
袁孝教授,曾在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工作,1995-1997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访问科学家,2002年-2008在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2009年加入苏州大学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高功率激光及其应用研究,研究领域包括:新型激光技术、激光材料与器件、非线性光学、激光等离子体物理、激光烧蚀与光电子器件集成等。曾获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激光散斑时间衬比成像方法研究.

激光散斑时间衬比成像方法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激光散斑时间衬比成像方法研究姓名:张智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生物医学工程指导教师:曾绍群20070130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监测微循环血流的动态变化对于研究生物组织的功能活动与疾病的机理非常重要,但目前常用的监测方法存在空间分辨率不够高、需加入扫描装置等缺陷。

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能够在无需扫描的条件下实现对区域性血流变化的动态监测,而且具有很高的时间、空间分辨率,在生命研究领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根据激光散斑成像技术的特点,介绍了激光散斑空间衬比成像技术、时间衬比成像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对基于散斑时间统计特性的时间衬比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主要内容如下:(1) 通过理论分析、模型实验以及动物实验比较了时间衬比与空间衬比分析方法对静态散斑的抑制效果。

结果表明,时间衬比方法在对静态散斑抑制效果上要优于空间衬比。

(2) 在搭建主动降噪散斑成像系统的基础上,利用时间衬比分析,对主动降噪和非主动降噪成像系统进行了比较。

并通过模型实验证实:主动降噪散斑成像系统中,衬比噪声随着样本帧数N,以1/的比例下降;当样品达到一定动态特性时,非主动降噪系统亦可采集到统计独立的散斑图像,达到和主动降噪系统类似的降噪效果。

当独立散斑样本帧数N>100时,二者衬比噪声水平均可下降到10%以下。

(3) 对基于散斑时间统计特性的类共聚焦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完成系统性能的评估,通过模型实验和动物实验证实,在统计独立的动态散斑场照明条件下,散斑类共聚焦系统具有良好的层析能力,轴向分辨率为8 µm。

关键词:激光散斑成像时间衬比空间衬比主动降噪类共聚焦*本研究由国家海外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批准号:30328014)资助.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Monitoring cerebral blood flow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of neurovascular coupling and regulation in normal and diseased brain. However, conventional methods used to measure blood flow suffer from the low spatial resolution and temporal resolution. Laser speckle imaging technique is a non-scanning imaging technique which can improve the measurements of the regional blood flow with high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 Thus this method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ser speckle imaging, the mechanism as well as application of laser speckle spatial contrast analysis and laser speckle temporal contrast analysis is introduced. Then systematic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on the laser speckle temporal contrast analysis which based on time statistic of time-integrated speckle. The main contents and conclusions are listed as follows:(1) The effect of laser speckle spatial contrast analysis and laser speckle temporal contrast analysis to reduce static speckle is compared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model experiment and animal experimen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laser speckle temporal contrast analysis has more advantages in restraining static speckle than laser speckle spatial contrast analysis.(2) Based on the self-built active noise reduction laser speckle system, we compared the active noise reduction and passive noise reduction system using laser speckle temporal contrast analysis. Facts are verified by model experiments that: active noise reduction system has favorable noise-reduction ability and the noise of contrast scales with theframe N of independent speckle as. When the sample has certain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independent speckle images can also be acquired by passive noise reduction system, and get similar noise-reduction ability as active noise reduction system. The noise level can be downed to 10% when the independent speckle images N>100.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 By analyzing the principle of speckle quasi-confocal system based on time statistic of time-integrated speckle, the performance of system is evaluated. The result of model experiment and the animal experiment shows that the system has favorable resolution under the illumination of statistically independent. The axel resolution is about 8 µm.Key words: Laser speckle imaging Spatial contrast Temporal contrastActive noise reduction Quasi-confocal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中国激光制造还要过几关——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朱晓与《前沿科学》

中国激光制造还要过几关——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朱晓与《前沿科学》

前沿对话I中国激光®I造还要过几关——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朱晓与《前沿科学》的独家对话激光历经60年发展,从日常的衣食住行到工业领域加工制造的各个环节,它的身影无处不在,影响着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在掀起新一轮产业革命。

激光制造优势明显,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电子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有重大前景,被专家认为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一代战略性支撑技术,也一直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所重视。

在前期市场拉动和政策支持下,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激光制造市场,迎来黄金时期。

面对机遇,中国激光制造正在进行怎样的路径探索,还应解决哪些关卡,未来发展的朝向是什么?华中科技大学激光加工国家工程中心主任朱晓接受《前沿科学》专访,分享了他对中国激光制造发展的深刻见解。

群众路线,集中优势力量促发展《前沿科学》:激光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关注度最高的领域之一,从您的观察来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关注和支持的重心是什么?朱晓:激光制造是国际战略核心技术之一,也是先进制造领域产业发展最快、研究最活跃、关注度最高的领域之一。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也均将激光制造列入相应的国家发展计划,持续加大国家投入。

美国由于在激光制造基础理论、产品研发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以及政府持续政策的支持,带动了其在诸如航天航空、高端芯片等激光加工应用发展,领跑世界。

比较典型的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飞机发动机制造上应用的激光钻孔技术目前是华中科技大学激光加工国家工程中心主任串晓世界最好的水平。

欧洲以德国为代表,拥有强大的基础工业发展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其在国民经济占有最重要地位的汽车制造为应用支撑点,激光制造完成了从辅助技术到主流技术的转变,在高端设备、制造工艺和材料上优势明显,而这些又反过来促进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美国、欧洲在高端领域研发和应用代表世界激光产业的发展趋势。

《前沿科学》: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对于中国激光制造的发展路径,您是怎样理解的?朱晓:中国是从中低端往高端走,走的是“群众I前沿对话路线”,欧美是“个人英雄主义”,不一样的路。

华中科大光电测控技术系简介

华中科大光电测控技术系简介

鲍晓静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光电测控技术系 系主任
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717所) 副所长
主要研究方向:舰船(艇)光电设备的开发、 设计、研制
集红外、激光、电视等技术于一体的舰用光 电系统
天文导航技术研究 光电对抗系统 研究
杨坤涛教授 博士生导师
原光电学院书记、副院长,教育部电气与电子信息专 业教指委委员,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分教指委副主任, SPIE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光电测控技术系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 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科方向与师资队伍
学科方向
光电测控技术 光电医学工程
师资队伍
全职教师:26人 教授:10人 副教授:8人 讲师硕士生导师:3人 兼职博导:8人
学科方向(一)
光电测控技术:研究光、机、电、信息、纳 米技术融合的现代光电测控理论、方法与技 术,服务光电子产业、空间技术、军事装备、 工业检测、生物医学以及交通运输等领域
课题组主要成员: 杨振刚博士,讲师 刘斌昺讲师
曹丹华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基于DSP的嵌入式系统信息处理技术为主攻方向
完成了 “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军舰船电子 装备研制,以及企业合作攻关等研究项目20余项。 项目研究内容涉及宽光谱辐射成像、激光全息衍射 图像分析、CMOS/CCD数字成像系统、嵌入式实时测 控系统。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以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 文40余篇,被三大索引收录20余篇,获专利1项。
主要成员:
吴裕斌副教授、武树斌博士,讲师
元秀华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宽带光通信技术(光纤通信、自由空间光通信)
光电传感技术(光纤传感、红外传感)

中国遗传学会第十届全国激光生物学学术会议纪要

中国遗传学会第十届全国激光生物学学术会议纪要

中国遗传学会第十届全国激光生物学学术会议纪要
佚名
【期刊名称】《激光生物学报》
【年(卷),期】2009(18)3
【摘要】2009年4月22日-24日,“中国遗传学会第十届全国激光生物学学术会议”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成功举行。

本次会议由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筹办,激光生命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南师范大学)、医学光电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师范大学)协办。

中国遗传学会《激光生物学报》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胡能书担任会议主席,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骆清铭教授担任大会组委会与学术委员会主席,华南师范大学激光生命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邢达教授和福建师范大学医学光电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陈荣教授分别担任大会组委会与学术委员会副主席。

【总页数】2页(P423-423)
【关键词】《激光生物学报》;学术会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会;遗传;中国;生物医学光子学;华中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63-27;G649.28
【相关文献】
1.关于召开“中国遗传学会第十届全国激光生物学学术会议”第三轮通知(邀请函) [J],
2.中国遗传学会第十一届全国激光生物学学术会议暨《激光生物学报》创刊廿周年庆祝会会议纪要 [J],
3.中国遗传学会第十届全国激光生物学学术会议 [J],
4.“中国遗传学会第十届全国激光生物学学术会议”组织单位、人员安排公告 [J],
5.“中国遗传学会第十届全国激光生物学学术会议”将在武汉召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逐光者——记中国化学激光奠基人、著名物理化学家张存浩

逐光者——记中国化学激光奠基人、著名物理化学家张存浩

张存浩曾有人说,直至今日,当年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仍然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没有继续进行下去十分可惜。

但自始至终,张存浩都没有一句怨言。

中国科技奖励CHINA AWARD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受日本奴化教育,龙文瑗毅然将9岁的张存浩交给在重庆大学任教的张存浩的姑父姑母抚养。

在姑父姑母身边承教的十年,是张存浩储备深厚的基础知识,建立健全人生观、价值观的十年。

姑父傅鹰是享誉中外的物理化学家,是新中国最早的学部委员之一,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姑母张锦是当时中国有机化学领域鲜有的女博士之一,后任教于北京大学。

在学业上,张存浩自幼便极努力。

1943年,正读高二的张存浩肄业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次年转入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1947—1948年,他又来到天津南开大学化工系攻读研究生。

1948年,20岁的张存浩踏出国门赴美留学。

他先入爱荷华州大学化学系,后转入密歇根大学化工系攻读研究生,在R.怀特教授指导下从事酸性树脂相中的催化酯化反应研究。

1950年6月,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让正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化学工程系读研究生的张存浩坐不住了。

他开始策划回国,却遭到抚育他多年的姑母的反对,姑母坚持让他读完博士再回国。

8月,张存浩获得硕士学位。

8月23日,姑父姑母启程回国。

他们前脚启程,张存浩后脚就去订回国的船票。

10月,张存浩放弃了他在美国可能拥有的美好未来,登上了开往祖国的轮船。

一个月后,张存浩回到北京。

为了尽快投入国家建设,回国后的张存浩经常去教育部留学生管理处寻找机会。

恰逢东北科研所大连分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前身)刚成立不久,研究所奠基人张大煜经常来北京,在教育部留学生管理处延揽人才。

正是在这里,张大煜遇到了张存浩,并当即邀请张存浩去大连参观。

报国心切的张存浩当晚就踏上了去往大连的火车。

来到大连分所后,张存浩感到十分振奋,这里拥有当时在国际上都堪称精良的先进仪器设备,对于亟须发展的中国来说是做研究的绝佳地点。

华科老师信息

华科老师信息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包含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两个二级学科)是国家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也是“ 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1998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数字化材料成形”和“纳米科学与技术”均为国内首批自主招生的研究生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制造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建)、科技部快速原形制造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湖北省材料化学与服役失效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先进成形技术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英先进材料及成形技术联合实验室等研究基地,设有湖北省高等学校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参与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的建设。

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双聘科学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名,教授42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9名)。

已建设了一支由知名教授领衔,老、中、青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形成了10多个学术团队,其中2个团队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

2001以来,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65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防973项目,国防基础项目,国防预研项目,国防863项目等在内的纵向研究课题260多项;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亿元。

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3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奖励18项(包括一等奖6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0余篇(SCI收录600余篇,EI收录8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

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和完善教学体系,两次荣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历年来培养博士300余名、硕士1440余名,其中19名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奖(博士8篇,硕士11篇);教材建设成果突出,2001年出版了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专业国内第一套系列教材,并被60多所大学采用;2005年出版了国家“十五”规划教材6本,10本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华科计算机导师简介

华科计算机导师简介

博士导师简介姓名性别职称研究方向张江陵男教授计算机外存储系统,磁盘阵列,海量信息存储,IP电话网关等计算机系统结构方面的研究工作余胜生男教授多媒体系统技术计算机接口技术冯玉才男教授数据库和多媒体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现卢正鼎男教授系统集成及软件支撑环境周敬利女教授高性能存储技术及系统,多媒体数据处理与通讯洪帆女教授计算机安全与保密的研究李之棠男教授计算机网络,光计算与光互连,多媒体集成及信息系统工程王元珍女教授数据库和多媒体技术的理论研究及实现技术卢炎生男教授数据库系统,软件测试与信息系统金海男教授计算机系统结构,并行处理与并行I/O,计算机外存储系统谢长生男教授计算机新型存储系结构;多媒体信息存储;现代光盘存储技术;计算机设备评测技术与仪器周艳红男教授生物信息技术冯丹女教授计算机及网络存储技术庞丽萍女教授并行分布式系统余少华男教授光城域网理论和技术(光通信与计算机的融合)崔国华男教授计算机安全与保密硕士导师简介陈传波男教授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工程,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阳富民男教授数据库、多媒体及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论研究及其实现技术胡和平男教授软件工程,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徐正权男教授软件工程,并行计算知识和数据工程欧阳星明女教授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控制与接口陈晓苏男教授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应用韩宗芬女教授并行分布式系统的理论与现实技术的研究李胜利男教授并行分布式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集群计算周功业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计算机外存储技术。

鲁宏伟男教授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多媒体数据处理与通信付小青女副教授计算机安全与保密吴永英男副教授现代数据库技术吴恒山男副教授现代数据库与多媒体技术殷贤亮男副教授现代数据库理论与技术曹忠升男副教授多媒体软硬件集成,多媒体通信,多媒体数据库,空间数据库等马光志男副教授软件工程、软件工程与环境、数据库知识发现等孙传林男副教授Internet环境下基于WEB技术的数据库及网络应用和开发甘早斌男副教授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管理系统刘青男副教授软件工程中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李汉菊女副教授计算机网络及信息系统工程林安男副教授计算机新型存储系结构,多媒体信息存储胡迎松男副教授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管理系统金人超男副教授计算复杂性理论及应用和NP难度问题的快速近似算法肖国强男副教授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管理系统章勤女副教授并行处理和集群计算徐兰芳女副教授数据库,信息系统,编译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现朱虹女副教授现代数据库与多媒体技术李国微男副教授研究主动,实时,移动数据库系统理论及集成技术曹计昌男副教授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管理系统刘景宁女副教授计算机存储技术与系统,嵌入式系统及VLSI设计技术郭红星男副教授多媒体技术黄浩男博士计算机存储技术与系统,网络存储技术王芳女博士计算机存储技术与系统夏涛女博士网络存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卢萍女副教授计算机存储技术与系统赵开文男副教授嵌入式系统及VLSI设计技术王海卫男博士嵌入式系统及VLSI设计技术,计算机存储技术与系统徐丽萍女副教授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冯剑琳男副教授数据库与信息系统石柯男博士并行分布式处理软件周英飚男博士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许如初女副教授计算智能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许贵平男博士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计算机信息安全与保密路松峰男副教授系统集成及其软件支撑环境晏明春男副教授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管理工程胡贯荣男副教授智能控制技术与嵌入式系统肖卫军男博士系统集成及其软件支撑环境,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管理工程黄晓涛女副教授系统集成及其软件支撑环境王天江男副教授系统集成及其软件支撑环境,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数据开采刘芳女博士系统集成及其软件支撑环境,数据开采徐海银男博士网络计算可视化,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首页教学工作学院介绍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博士导师简介姓名性别职称研究方向张江陵男教授计算机外存储系统,磁盘阵列,海量信息存储,IP电话网关等计算机系统结构方面的研究工作余胜生男教授多媒体系统技术计算机接口技术冯玉才男教授数据库和多媒体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现卢正鼎男教授系统集成及软件支撑环境周敬利女教授高性能存储技术及系统,多媒体数据处理与通讯洪帆女教授计算机安全与保密的研究李之棠男教授计算机网络,光计算与光互连,多媒体集成及信息系统工程王元珍女教授数据库和多媒体技术的理论研究及实现技术卢炎生男教授数据库系统,软件测试与信息系统金海男教授计算机系统结构,并行处理与并行I/O,计算机外存储系统谢长生男教授计算机新型存储系结构;多媒体信息存储;现代光盘存储技术;计算机设备评测技术与仪器周艳红男教授生物信息技术冯丹女教授计算机及网络存储技术庞丽萍女教授并行分布式系统余少华男教授光城域网理论和技术(光通信与计算机的融合)崔国华男教授计算机安全与保密硕士导师简介陈传波男教授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工程,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阳富民男教授数据库、多媒体及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论研究及其实现技术胡和平男教授软件工程,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徐正权男教授软件工程,并行计算知识和数据工程欧阳星明女教授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控制与接口陈晓苏男教授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应用韩宗芬女教授并行分布式系统的理论与现实技术的研究李胜利男教授并行分布式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集群计算周功业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计算机外存储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学术成就
曾晓雁教授,光电国家实验室激光与太赫兹功能实验副主任、激光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激光先进制造技术科研团队负责人。先后承担或参加国家重大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攻关项目、科技部支撑计划、省部级研究开发项目和来自国内大、中型企业的横向课题90余项,所研制的多种激光加工装备、激光微加工装备已经在工业中得到应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80余篇,获得近40余项发明专利,另有多项新成果专利在申报中。获得省部级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一项。多次担任激光加工技术领域重要国际会议主席或者组委会成员。兼任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增材制造技术”(俗称3D打印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表面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1990.9—1994.3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专业,博士学位
1996.4—1997.8日本通产省工业技术院北海道工业技术研究所,科学技术特别研究员(博士后)
1997.9—1998.3日本国通产省技术院物质工学工业技术研究所,特别研究员
1998.4—2000.7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获奖与荣誉称号
2010国防三等奖
主要学术兼职
激光与太赫兹功能实验室党支部书记
招生信息
主要从事基于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应用基础及应用研究,欢迎材料加工、材料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工程、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同学报考。
王新兵Βιβλιοθήκη 个人简介1983.9-1987.7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激光 学士
2000.8—2000.10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物理系激光技术研究所,访问学者
2000.11—2005.6华中科技大学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5.7—现在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
激光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3D打印),激光探针光谱检测,激光与物质交互作用机理,激光焊接技术,激光表面工程技术激光材料加工技术与装备集成,激光微纳制造技术与装备。
1962年生,湖南省娄底市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激光与太赫兹技术功能实验室副主任,激光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室主任。
个人简介
1979.9—1983.7中南大学,材料物理专业,学士学位
1983.9—1987.8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1987.8- 1996.8华中科技大学助教、讲师(1991)、副教授(1993)
王可嘉
个人简介
1997.9-2001.7华中理工大学光电系,本科
2001.9-2004.7华中科技大学激光院,硕士研究生
2004.9-2007.12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博士研究生
2008.4至今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讲师
研究领域
太赫兹科学与技术
主要学术成就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
2002.5-2003.5英国Heriot-Watt大学物理系 访问学者
有意加盟本课题组的研究生、博士后及研究助理,请直接和曾老师联系。
地址: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
李进延
个人简介
2008.11~现在,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教授
2001.8~2008.11,武汉邮电科学研究烽火通信公司
1998.9~2001.8,中科院上海精密机械研究所,博士
1995.9~1998.7,武汉理工大学新材料研究所,硕士
1991.9~1995.7,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系,本科
研究领域
1、掺稀土光纤及高功率光纤激光器2、光子晶体光纤技术3、新型光纤器件
主要学术成就
承担有863、总装预研等纵向项目和多项横向项目
近3年在OE,OL等期刊上共发表SCI收录论文近30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近2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研究领域
激光加工,激光快速成型,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主要学术成就
主持完成了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各一项、若干国防、民口横向课题;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了国防973、863项目;目前是在研重大专项子项目的主要研究成员,主持国防横向项目一项。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被SCI收录11篇。获美国专利一项;中国发明专利4项。
1987.9-1990.7东南大学,电子物理与器件 硕士
1993.9-1997.7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 博士
1990.8-1993.8湖北省电子产品质检所 电子工程师
1997.7-2000.7华中科技大学 讲师
2000.8-2004.8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
2001.3-2001.6德国宇航中心技术物理研究所访问学者
[获奖与荣誉称号
1、2010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2、2010-2011年度“院三育人奖”。
主要学术兼职
招生信息
主要从事太赫兹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研究,欢迎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工程、物理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等专业的同学报考。
曾晓雁电话:联系邮箱:
个人简介
获奖与荣誉称号
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项,2等奖1项。
招生信息
2013年度拟招收博士生3名,硕士生3名。欢迎具有光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学、自动化、机械、计算机和生物学等专业背景的学生加盟(学科专业不分先后)。
本科研团队与美国、欧洲等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优秀学生可以选派与国外大学进行联合培养。
获奖与荣誉称号
湖北省科学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
主要学术兼职
招生信息
主要从事基于特种光纤与器件的面向激光、传感等重大需求的交叉学科及应用研究,欢迎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工程、物理学、材料学等专业的同学报考。
朱海红
教授,博导
个人简介
1989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1992年获华中理工大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04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3.6-2003.12在香港理工大学做副研究员(Associate Researcher),2009年被聘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