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二单元《唱山歌》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唱山歌》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唱山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c08468f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76.png)
小学音乐四年级《唱山歌》教案教材分析:《唱山歌》是一首广西壮族的歌曲,它以明朗轻快的旋律,描述了壮族“歌圩”的场景,展现了壮族人民能歌善舞的民族风情。
这首歌作为四年级的教材内容,除了音乐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教材中的歌词简练,旋律富有特色,适合学生演唱和感受。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能够较好地掌握简单的乐理知识和歌曲演唱技巧。
但在音准和节奏的把握上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
此外,四年级的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深入理解和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还有待加强。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演唱《唱山歌》。
2.通过歌曲的学习,了解广西壮族的风土人情,体验壮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珍惜民族团结的感情。
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唱山歌》。
2.了解广西壮族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
3.简单的壮族舞蹈动作学习。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歌曲中音准的把握和节奏的准确度。
重点:歌曲中情感的表达和“啊咧咧”部分的演唱。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电子琴或音乐播放器。
2.投影仪与PPT。
3.《唱山歌》的音乐录音。
4.广西壮族的风景、文化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同学们,你们知道广西壮族吗?谁能分享一些关于壮族的文化或故事?”(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活学生对壮族已有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2.教学策略:“同学们,让我们跟随老师的歌声,感受这首山歌的韵味吧!”(设计意图:教师示范演唱,帮助学生建立对歌曲的初步印象,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3.学生活动:“现在大家分小组,每组内部轮流演唱,找出音准和节奏上的问题,互相纠正。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故事导入:“很久以前,在广西的大山深处,生活着一群壮族的人们。
他们每到重要的日子,都会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歌圩。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歌,就是从那片美丽的土地上流传下来的。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二单元《唱山歌》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二单元《唱山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ad4c615daef5ef7ba0d3ca8.png)
《唱山歌》教学设计执教:单位:教学内容:唱歌《唱山歌》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壮族民歌的特点,能够很好的把握歌曲的演唱情绪。
2.熟练掌握一字多音旋律的演唱方法及准确演唱音值。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2.在歌曲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本首歌曲所能接触到的乐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歌曲的学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从优秀的民歌中得到美的熏陶。
2.了解刘三姐的传说及对唱的演唱形式。
二、学情分析《唱山歌》是电影《刘三姐》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壮族民歌精品。
节拍为2/4拍,一段体结构,f小调。
歌曲共两个乐句。
通过学习《唱山歌》使学生体会影片美与丑,善与恶的斗争,感知音乐的不同体裁,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用优美、委婉的歌声演唱歌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歌中一字多音唱词的准确、优美、委婉。
四、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新课教学:1、导入师:我国广西桂林,景色宜人,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一看桂林的景色啊?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桂林的风景图片。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情景创设的效果。
师:广西桂林居住着很多壮族人民,壮族民间传说有一位女歌仙,她就是刘三姐,我们一起看一段电影片段,了解一下刘三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播放电影《刘三姐》片段(设计意图)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壮族人民,了解刘三姐这个人物,体会壮族对唱的形式特点。
2、出示课题师:这部影片是根据刘三姐的传说所改编,在这部电影里还有一首非常好听的插曲,名字叫做《唱山歌》。
首先我们一起听一下范唱。
播放《唱山歌》范唱。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次体会歌曲,了解歌曲的演唱速度和情绪。
3、介绍歌曲的编曲作者雷振邦。
4、了解歌曲的拍子,学习什么是变幻拍子。
5、难点学习师:壮族民歌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衬词。
出示课件。
了解本首歌曲的衬词。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音乐第二单元《唱山歌》优质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音乐第二单元《唱山歌》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987402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c2.png)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音乐第二单元《唱山歌》优质教案第一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音乐第二单元《唱山歌》优质教案《唱山歌》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学唱电影《刘三姐》插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2、简单了解电影《刘三姐》的故事梗概。
3、了解壮族的风俗歌会“歌圩”。
4、教育学生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用优美、委婉的歌声演唱歌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歌中一字多音唱词的准确、优美、委婉。
教具准备:光盘、歌片、录音机、卡片(节奏火车、歌圩)、视唱卡片。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了解故事,激发情趣。
师: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广西桂林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迷人的地方。
广西地杰人灵,那儿不但山美水美,也有许多人才,在广西壮族有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歌手,你们知道她是谁吗?生:刘三姐。
二、学唱歌曲1、导入师:在这部影片中,还有一首动听的歌曲,你们想不想唱一唱?生:想。
2、听录音范唱(出示歌片,放录音范唱)。
师:我们一起听录音范唱,注意歌曲的速度和情绪。
3、再听,轻声随录音唱。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轻声随着唱一唱,注意观察:与我们以往学的歌曲记谱有什么不同?感觉哪儿挺难唱的、非常有特点的?4、难点解决。
5、随录音完整演唱歌曲(放录音)。
师:现在我们随录音来演唱这首歌曲,注意气息的控制。
学生随录音演唱歌曲。
6、视唱曲谱7、唱歌词,歌曲处理。
教师弹琴,学生演唱。
8、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师:现在你们把自己当成民间传说中的歌仙,再来演唱一遍歌曲。
学生随老师优美的钢琴伴奏演唱歌曲。
三、知识拓展──壮族风俗歌会“歌圩”简介1、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文山壮族自治州等地。
壮族地区有“歌海”之称,男女老幼都用唱山歌来表达情意。
“歌圩”是壮族历史悠久的风俗歌会。
2、“歌圩”活动,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
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选婿”的故事。
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
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唱山歌》教案
![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唱山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90028a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bb.png)
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唱山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唱山歌》歌曲的歌词和旋律;2.能够正确分辨出歌曲中的韵律和拍子;3.能够用合适的音量和节奏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点1.歌曲的歌词和旋律;2.正确的韵律和拍子。
三、教学难点1.歌曲发音的准确性;2.正确把握歌曲的节奏。
四、教学准备1.音乐教室;2.CD播放器和CD;3.教师准备的歌曲歌词和练唱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准备一些图片要素(如山和树),让学生通过看图片了解一下山歌的基本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你们看到这张图片,你们想到了什么?2.你们知道什么是山歌吗?3.山歌是什么样的歌曲?2. 听歌学习(15分钟)1.教师播放《唱山歌》的音乐,让学生仔细倾听;2.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哼唱;3.教师分段播放歌曲,让学生逐步感受歌曲情感表达;4.教师解释一些生字和生词,并让学生掌握歌曲的基本意思。
3. 学习歌曲的节奏和韵律(15分钟)1.教师让学生拍手感受歌曲的拍子和节奏;2.让学生分组,每组分担一个音乐元素(如节奏、旋律、韵律等),学生模拟演唱;3.教师纠正学生演唱中的问题,让学生掌握歌曲的韵律和节奏。
4. 合唱(20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全班合唱《唱山歌》;2.指导学生合适的音量和节奏演唱歌曲;3.教师纠正学生演唱中的问题,提倡积极参与,让更多的学生融入进来。
5. 总结(10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收获;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效果评估1.学生的听力、演唱能力明显提升;2.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歌曲的韵律和节奏。
七、教学注意事项1.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并掌握好歌曲的内容和演唱技巧;2.教师要注意自身表现,以示范和鼓励学生;3.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正确的发音和演唱方法;4.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听力和演唱能力。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第二单元唱歌唱山歌》人教版(3)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第二单元唱歌唱山歌》人教版(3)](https://img.taocdn.com/s3/m/38cebda0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de.png)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第二单元唱歌唱山歌》人教版(3)一. 教材分析《唱歌唱山歌》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科书第二单元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以我国民间山歌为素材,歌词简洁明了,旋律优美动听,富有浓厚的民间特色。
歌曲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一乐段节奏舒展,旋律起伏,表现了山歌的悠扬和宽广;第二乐段节奏紧凑,旋律欢快,表现了山歌的活泼和热烈。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和感受我国民间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方面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乐于表现,但对复杂节奏和音准的把握仍有难度。
此外,学生对民间音乐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拓宽视野。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演唱《唱山歌》,感受民间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3.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复杂节奏和音准。
2.对民间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聆听、分析、对比等手段,让学生感受民间音乐的特点。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3.练习法:分组练习,相互纠正,提高演唱技巧。
4.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教材、图片、视频等。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教学示范等。
3.乐器:钢琴、吉他等。
4.分组标志:便于分组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山歌的起源、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唱山歌》,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
3.操练(10分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重点解决复杂节奏和音准问题。
4.巩固(10分钟)分组演唱,相互纠正,提高演唱水平。
5.拓展(5分钟)讨论:民间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文化意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特点和演唱技巧。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2.1唱山歌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2.1唱山歌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7dcd96f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8a.png)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表现、创造、文化理解及团队协作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学科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歌曲学唱:《唱山歌》的旋律、节奏及歌词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需掌握歌曲的整体结构、旋律走向、节奏型及歌词含义。
3.学习音乐知识:通过学唱《唱山歌》,引导学生掌握节奏、音高、音色等基本音乐知识。
4.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分组学唱,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旨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养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合唱效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山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1.感知与欣赏:通过聆听、学唱《唱山歌》,提高学生对山歌音乐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情趣。
2.表现与创造:学唱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个性,进行音乐表现,培养音乐创造力。
3.知识与技能:掌握山歌的基本节奏、音高、音色等音乐知识,提高音乐技能。
4.文化理解:了解山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民族音乐中的地位,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与重点紧密围绕课本内容,通过具体的举例解释,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核心知识,突破难点,确保学习效果。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音乐《唱山歌》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音乐《唱山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d34988d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cf.png)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音乐《唱山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唱山歌》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曲,它是一首具有民族特色的山歌。
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朴实,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同时,歌曲中的轮唱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民族音乐特色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民族音乐特色的讲解。
此外,学生们的歌唱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歌唱进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体验民族音乐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唱山歌》这首歌曲,掌握基本的演唱技巧。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歌唱水平。
四. 教学重难点1.民族音乐特色的理解2.歌曲中的轮唱形式3.音准、节奏的把握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民族音乐特色,分析歌曲结构。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3.练习法:分组练习,团队合作完成歌曲演唱。
4.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增进师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介绍、民族音乐特色、歌词解析等。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示范演唱等。
3.乐谱:分发给学生,便于学习和演唱。
4.计时器:用于控制教学环节的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介绍《唱山歌》的背景、民族音乐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播放《唱山歌》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重点讲解歌曲中的轮唱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练习,团队合作完成歌曲演唱。
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歌唱进步。
5.拓展(5分钟)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其他民族音乐,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族音乐特色和轮唱形式的重要性。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唱山歌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唱山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e76161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d4.png)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山歌相关的自然风光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置身于山歌产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增强学生对山歌的理解和感受。
2.运用分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山歌进行深入研究,从歌词内涵、旋律特点、节奏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利用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山歌的魅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包括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等方面。
2.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的山歌文化。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
2.分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山歌知识和技巧。
3.利用多媒体资源,如PPT、视频等,直观地展示山歌的旋律、节奏和演唱风格,增强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在课堂组织方面,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出现纪律松散的现象,影响了学习效果。
2.在教学方法上,虽然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分组合作学习,但对于个别学生来说,仍然存在理解困难和掌握不扎实的问题。
(4)教师可以与家长沟通,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山歌学习,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学科,组织跨学科学习活动,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山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6)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山歌相关的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意识。
四年级下音乐教案《唱山歌》
![四年级下音乐教案《唱山歌》](https://img.taocdn.com/s3/m/408ee220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a3.png)
四年级下音乐教案《唱山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中国山歌的音乐风格和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学会《唱山歌》这首歌曲,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3. 通过学习《唱山歌》,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山歌的文化背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学会《唱山歌》这首歌曲,掌握基本的唱歌技巧。
2. 感受和体验中国山歌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音调和节奏。
2. 理解中国山歌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教学准备:1. 教学音频设备。
2. 乐谱和歌谱。
3. 教学课件和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些中国山歌的音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山歌的音乐风格。
2. 引导学生讨论对中国山歌的印象和感受。
二、学习歌曲《唱山歌》(15分钟)1. 教师发放歌谱,让学生先自行浏览。
2. 教师逐句教唱歌曲,重点讲解歌曲中的特殊音调和节奏。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唱,纠正发音和音准问题。
三、唱歌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唱歌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个别辅导和建议。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中的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歌曲《唱山歌》(5分钟)1. 教师播放歌曲,让学生跟唱。
2. 教师针对学生的唱歌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
二、深入了解中国山歌(10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和图片,介绍中国山歌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山歌的了解和认识。
三、唱歌练习(10分钟)1. 学生进行分组练习,互相比对和交流。
2.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个别辅导和建议。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中的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第三课时:一、复习歌曲《唱山歌》(5分钟)1. 教师播放歌曲,让学生跟唱。
2. 教师针对学生的唱歌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
二、音乐游戏(10分钟)1. 教师设计一些与音乐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音乐知识和技巧。
人教版四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唱山歌》教案
![人教版四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唱山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f07539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2c.png)
在上完《唱山歌》这一节课后,我觉得有几个方面需要反思和改进。
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跟着唱歌,但是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比较被动,不太愿意主动参与。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为我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还不够,或者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还不够吸引人。我需要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设计更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素质方面,四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探索精神,但在自我约束和团队协作方面存在不足。在课堂表现上,部分学生过于活泼,注意力容易分散,对课堂纪律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自信心不足,害怕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音乐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针对本节课《唱山歌》,学生在以下方面可能会遇到困难:
4. 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5. 引导学生参与合唱活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又能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提升音乐审美能力:通过学唱《唱山歌》,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美、节奏美,培养他们对音乐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其次,我发现有些学生在歌唱技巧方面还有待提高。虽然我通过演示和讲解教给了他们一些基本的歌唱技巧,但是有些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我觉得我需要更加耐心地指导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也要鼓励他们勇于尝试,不要害怕犯错。
另外,我觉得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小组的讨论效果并不是很好。可能是因为我对小组讨论的引导不够,或者是学生对讨论的话题不够熟悉。我需要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明确讨论的目的和任务,同时也要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展开讨论。
《唱山歌》小学音乐教案
![《唱山歌》小学音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155232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97.png)
《唱山歌》小学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山歌的音乐特点,感受山歌的韵律和美感。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通过学习山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感受和理解山歌的音乐特点。
2. 学会演唱《唱山歌》。
三、教学难点:1. 掌握山歌的节奏和旋律。
2. 运用合适的演唱技巧表现山歌的美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视频。
2. 音乐教材或乐谱。
3. 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山歌,让学生初步感受山歌的音乐特点。
2. 讲解:教师讲解山歌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山歌的文化背景。
3. 学唱: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唱山歌》的歌词和旋律,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节奏和音准。
4.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演唱姿势不正确的地方。
5. 展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演唱展示,其余学生欣赏并给予掌声。
7. 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山歌的美感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将山歌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
8. 作业: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唱山歌》,并尝试分析其他山歌的音乐特点。
9. 课后反思: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演唱、课堂参与度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山歌的掌握程度,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山歌比赛,鼓励创新和个性表现。
2. 邀请当地民间艺术家进行讲座和表演,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山歌的艺术魅力。
3. 开展山歌主题的绘画、写作等艺术活动,让学生感受山歌在其他艺术领域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八、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演唱技巧、音乐理解和创造力等方面的进步。
2.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比赛成绩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九、课程设计理念:1. 强调音乐教育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演唱中感受山歌的美。
2.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创造。
3. 结合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音乐文化。
唱山歌-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唱山歌-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b3d589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ee.png)
唱山歌-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山歌的定义和特征;2.能够听辨山歌的旋律特征;3.能够用正确的发声和节奏,唱一首山歌。
二、教学内容1.山歌的定义和特征;2.山歌的旋律特征;3.唱一首山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活动1】教师出示几首不同种类的歌曲,让学生聆听并说出不同种类的歌曲。
【活动2】询问学生是否听过山歌,引导学生对山歌的印象和认识。
2. 使用情境引入法激发学生兴趣【活动3】出示一幅山区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图片,介绍图片和山歌结合的情况,引起学生的好奇。
3. 认识山歌【活动4】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山歌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了解山歌的基本概念。
【活动5】教师通过播放山歌音频,让学生辨认出山歌的旋律特征。
【活动6】分组合唱山歌,并引导学生感受山歌的叙事性、歌曲节奏和旋律特点。
4. 等级评定通过评价学生的表现,根据唱山歌的声音、节奏、表情、动作等具体要素,对学生的评分,评出等级。
5. 教学总结让学生总结和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以期加深对山歌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教授山歌的特征和旋律,以及合理使用发声和节奏的技巧唱一首山歌。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辨认出山歌的旋律特征,并且能够用正确的发声和节奏唱一首山歌。
五、教学方法情境引入法、讲解示范法、互动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六、教学资源山歌音频、山区图片。
七、教学评估评估将分五个方面进行:唱山歌的声音、节奏、表情、动作以及合唱。
八、教学拓展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一首山歌,让小组分别排练,并在课下进行小组之间的PK。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唱山歌》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唱山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f6f609f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1e.png)
唱山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唱山歌》是很有代表性的壮族民歌。
歌曲的拍子是2/4拍,f小调六声民族徵调式,歌曲共分两个乐句,(1〜8小节)是第一乐句,带扩充(9〜19)的第二乐句。
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2.简单了解电影《刘三姐》的故事。
3.了解壮族的风俗歌会“歌圩”。
4.教育学生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学情分析:本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五十六朵花》中歌曲《唱山歌》。
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学习民歌已经不是难事了,但这首歌曲是典型的壮族民歌,其难点为一字多音的演唱,对于音准是很大的考验,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接触此类歌曲不多,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把握是本课的重点。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优美、委婉的歌声表现歌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歌词中“一字多音”唱词的准确、优美、委婉。
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5分钟)1、“桂林山水甲天下”(课件:桂林山水)(播放原生态歌曲:唱山歌)2、刘三姐被人们称为歌仙,她常用歌声表达人们追求幸福的心声,所以人们十分喜爱她,也爱唱她的歌。
那么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老师给大家放一段《刘三姐》的电影片断你们就知道了。
(播放视频:刘三姐对歌)3、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
壮族人民能歌善舞,定期举行山歌会。
.山歌是劳动人民自由抒发情感的民歌种类。
.山歌常在户外歌唱,曲调多高亢、嘹亮,节奏多自由、悠长,歌词多为即兴创作。
.山歌的歌词具有纯朴的情感、大胆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等特点,生动鲜活,真切感人。
2学唱歌曲(20分钟)1.学练歌喉刘三姐是广西壮族的歌仙,在电影《刘三姐》这部影片中,有一首最为动听流传最广的歌曲,歌名《唱山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歌曲。
(出示幻灯片:练声曲)(1)同学们注意,每个韵母的音准。
(2)同学们注意,“一字多音”的准确演唱。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第二单元唱歌唱山歌》人教版(4)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第二单元唱歌唱山歌》人教版(4)](https://img.taocdn.com/s3/m/46f01b7a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aa.png)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第二单元唱歌唱山歌》人教版(4)一. 教材分析《唱歌唱山歌》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第二单元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中国山歌为素材,歌词简单易懂,旋律优美,富有特色。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山歌的特点,感受音乐的韵律美,提高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山歌这一音乐形式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山歌的特点。
此外,学生们的歌唱能力、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歌的特点,感受音乐的魅力。
2.能够熟练地演唱《唱歌唱山歌》,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
3.通过合作演唱,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激发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山歌的演唱技巧,如气息控制、音色变化等。
2.理解山歌的韵律特点,能够灵活运用。
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演唱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引导学生跟随。
2.互动法:学生与教师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3.合作法: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优秀山歌作品,提高音乐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图片、视频等。
2.教学乐器:吉他、钢琴等。
3.分组标志:如颜色、数字等。
4.录音设备:用于录制学生演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山歌,引导学生感受山歌的魅力。
同时,提问学生对山歌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唱歌唱山歌》的歌词和旋律,引导学生跟唱。
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山歌的演唱技巧,如气息控制、音色变化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演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针对不同组的学生,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演唱展示,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并改进自身在演唱过程中的不足。
四年级音乐《唱山歌》教学设计
![四年级音乐《唱山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6fa5bc19b89680203d8258c.png)
生积极参与课堂,也紧贴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课程基本理念。
(二)新课教授其次是我的新课教授环节,在这一环节我主要分成三个活动进行学习。
活动一:聆听音乐,感受音乐风格,了解壮族。
我会先针对壮族这一民族进行简短的介绍。
之后我将设置三个问题:1、歌曲的情绪与速度是怎样的?2、你感受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通过音乐的感受与聆听,回答出歌曲为中速的,热情优美的一首歌,通过音乐感受到壮族风景秀丽的场景。
通过歌曲的聆听与分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体会音乐风格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
活动二:学唱歌曲,了解音乐特点。
首先,进行发声练习,并提醒学生注意气息的连贯性。
其次,进行学唱歌谱,唱谱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歌曲的强弱规律。
最后,进行唱词,在演唱歌词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歌曲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对谱例的观察,以及对以往音乐知识点的回顾,回答出有很多连音线部分。
提出问题“连音线部分应该怎样演唱?”教师进行示范两种演唱方式,分别用连贯的方式,与跳跃的方式进行演唱,学生通过对比,可以感受到带连音的唱法更适合本首歌曲。
之后有针对性的对于连音线部分进行演唱,从而使学生掌握连音线部分的演唱方式,也就是一字多音的唱法。
在这样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去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再一个就是将难点部分分解开来,逐步循序渐进的突破难点。
活动三:完整并富有情感的演唱歌曲。
通过对歌曲的剖析后,提出问题:应该以什么样的声音进行演唱才能表达出歌曲情感?学生通过歌曲的聆听与对情感的总结,回答出用抒情、温柔、优美的声音进行演唱。
请学生推荐学生进行领唱,其余学生合唱。
通过学生推荐学生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参与课堂活动。
(三)巩固提高接下来是我的巩固提高环节,在这一环节,我会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唱,之后请学生进行展示,我将会对学生进行评价,并鼓励学生互评。
【最新】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简谱): 唱山歌
![【最新】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简谱): 唱山歌](https://img.taocdn.com/s3/m/7394da2f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83.png)
××县江桥小学:朱岩教学班级:四年级教学内容:第二单元:学唱电影《刘三姐》插曲《唱山歌》教具准备:课件、钢琴教学重、难点:1.用优美、委婉的歌声演唱歌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2.歌中一字多音唱词的准确、优美、委婉。
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一)《火车开啦》律动入教室二、新课部分(一)发声练习(二)我演你猜今天,我们来一起做个游戏,叫《我演你猜》,请同学们用歌声或动作来表现一个少数民族,让其它同学来猜。
有的同学表演骑马,有的同学吹葫芦丝,有的同学跳维吾尔族舞蹈,教师出示图片,请同学猜是哪个民族的服饰。
(给学生创设自我展示的舞台)师:这是壮族的服饰,壮族人善长纺织,她们制作的壮布和壮锦以颜色鲜艳和图案精美而闻名。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壮族。
(三)在中国地图中标出壮族的分布,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介绍壮族,广西壮族有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歌手,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刘三姐)。
刘三姐被称为广西壮族传说中的歌仙,美丽、聪明、活泼、可爱,她用歌声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的心声,所以人们十分喜爱她,也爱唱她的歌。
那么她到底有多聪明,老师给你们放一段《刘三姐》的电影片断你们就知道了。
1.播放课件(大屏幕),带着问题仔细观看,了解刘三姐带领姐妹与三个秀才斗歌时的场景。
A、片中主要采用的演唱形式是什么?(一问一答的对唱形式)B、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刘三姐是一个怎样的人,(聪明,有智慧。
所有的问题刘三姐都是毫不犹豫、对答如流)2.教师请知道刘三姐故事的同学们讲一讲自已知道的故事大家来分享)。
……教师补充:(大屏幕播放刘三姐故事片断)这要从故事的开头说起:……广西壮族歌手刘三姐被恶霸地主陷害落水,沿江漂流,幸被一老渔夫救起收留。
三姐的哥哥刘二沿江寻找,好不容易才找到她。
于是刘二兄妹与老渔夫一家住在一起,靠采茶、打猎为生。
恶霸地主莫怀仁企图霸占茶山,他禁止姑娘们上山采茶,还妄想禁歌。
三姐提出和莫怀仁对歌,如他能取胜,就可以禁歌。
唱山歌-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唱山歌-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454a22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96.png)
唱山歌-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体会山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2.能够正确演唱山歌;3.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4.提高学生的群体协作意识。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以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中的《唱山歌》为主要教学内容。
课程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山歌的文化介绍;2.山歌的曲调和韵律;3.教师演示唱山歌;4.学生集体演唱;5.学生分组合唱;6.总结及反思。
教学步骤第一步:介绍山歌的文化背景(10分钟)教师首先简要介绍山歌的文化背景。
山歌是一种中国南方比较流行的民间音乐,通常是由普通人在各种社会活动中随口唱出来的歌曲,旋律优美动听,内容丰富多彩。
山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南方的农村地区,山歌经常作为社交活动的一部分,人们在各种庆祝或聚会的场合唱这些歌曲。
而在人们忙碌的农活之余,也常常聚在一起,互相表演、比较各自唱得好不好。
第二步:学习山歌的曲调和韵律(20分钟)教师在介绍完山歌的文化背景后,切入重点,向学生详细介绍山歌的曲调和韵律,特别是需要注意的音调和节奏。
通过播放录音或演唱,让学生先熟悉山歌的曲调和韵律,然后教师进行解释。
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模仿和学生进行唱歌比较,分析和指导学生唱的不足之处,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曲调和韵律。
第三步:教师演示唱山歌(10分钟)教师演示唱山歌,注意在唱歌的过程中加强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在音调抑扬顿挫的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唱山歌的乐趣所在。
第四步:学生集体演唱(20分钟)学生集体演唱,通过学生合唱展示唱山歌的效果,加强学生对于唱山歌的感官体验。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合唱让学生感受到唱山歌的节奏之美,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第五步:学生分组合唱(30分钟)学生分组合唱,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唱不同的曲调,然后组成一个整体。
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分析唱山歌的难点,提供解决方法,并且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五十六朵花
歌曲《唱山歌》
《唱山歌》
教材分析:
《唱山歌》是电影《刘三姐》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壮族民歌。
歌曲让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并从优秀的民歌中得到美的熏陶。
歌曲为六声徵调式,结构为上句和带扩充的下句组成的一段体。
旋律优美、委婉,一字多音的唱词贯穿全曲。
教学目标:
1、能基本正确而流畅地演唱《唱山歌》。
2、了解壮族的风俗歌会“歌圩”。
3、教育学生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表现力也较三年级的学生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表演编创能力,这让我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显得更加得心印手,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教学重点:
用优美、委婉的声音演唱《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一字多音的唱词能够准确、圆润的表达。
教学用具: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本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
1、教师随伴奏演唱《唱山歌》,引导学生说出歌名导入新课。
师问:同学们,老师唱的好听吗?你能说说歌曲的名字是什么?
学生回答。
2、教师出示课题。
(教学意图:通过教师的演唱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由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环节自然引入本课,并初步感受本课的学习内容,了解学习目标。
)
三、新课:
1、介绍歌曲特点:
(1)师问:民歌分为几大类?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民歌分为三大类:山歌、小调、劳动号子。
师:《唱山歌》属于民歌中的山歌。
(教学意图:由师问生答,回忆民歌分类,复习过去所学的音乐知识,引用出壮族民歌“歌圩”的教学环节。
)
(2)教师出示教学课件,介绍壮族传统歌会“歌圩”。
师:壮族的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
不过,以农历三月三的最为隆重。
择佳偶、摆歌台、搭彩棚、抛彩球,别有风情。
(教学意图:通过介绍壮族的传统歌会“歌圩”,让学生深入感受壮族的民族风情,为后面的学唱歌曲作好准备。
)
2、出示教学课件,听教师范唱,掌握歌曲的节拍。
师问: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演唱《唱山歌》,看看歌曲的节拍有什么特点?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并小结:出现两个拍号,在歌曲中这
两种节拍交替出现,音乐上称它为“变换拍子”。
(板书)(教学意图:听教师范唱,学生聆听并思考,让学生自己观察寻找节拍的特点,通过师生的互动教学活动,让学生能熟练掌握歌曲节拍的规律。
)
3、听录音范唱,掌握歌曲的旋律。
教师播放录音,学生听录音范唱,回答老师问题。
师问: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旋律优美,委婉动听。
(教学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回答,激励学生自主参与学
习活动,提高他们的合作与交流意识,了解歌曲的旋律。
聆听原版范唱,感受歌曲的原味,为接下来能够让学生融入感情的学唱做好铺垫。
)
4、教师出示乐谱,教唱歌曲难点。
师:请同学们随着录音轻声哼唱,说说你觉得哪儿最难唱?
学生唱、交流。
(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节拍时值上的差别并教唱。
(播放课件)
师问:谱中的“2”分别唱几拍?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谱中的“2”分别是两拍半和一拍半,同学们在学唱时可以用手划拍辅助演唱。
教师带学生数拍练唱。
(教学意图:通过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用划拍的方式,准确的演唱音符的时值,解决歌曲中的难点。
由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数拍练唱,让学生学会用划拍辅助的唱谱方法。
)
(2)教师讲解教唱一字多音。
3 23 2 1 3532 1 2 3 23 2 1
这边.春.江不怕.
学生听讲、学唱。
(教学意图:通过教师讲解与教唱,学生学会歌曲中一字多音的唱法,为后面完整演唱歌曲作好准备。
)
5、学生随琴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师:请同学们随老师的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学生演唱。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教学意图:学生随琴伴奏完整演唱,经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找出歌曲演唱中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
6、学生随琴伴奏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师:同学们在刚才学唱过程中能够准确地把握歌曲的节奏,歌曲演唱的完整性也较好,只是在学唱过程中缺少一些感情,现在让我们试着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学生演唱。
教师点评。
(教学意图:通过教师讲解纠正,让学生能够流畅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
7、教师分别出示课件,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唱。
(1)师生对唱
(2)轮唱
(3)分角色唱
(教学意图:通过师生对唱、轮唱与学生分角色的表演唱,达到巩固本课教学内容与目标,完成歌曲的学唱。
分不同形式的表演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演欲望。
)
五、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回去后,找一找、读一读有关刘三姐的故事。
(教学意图:通过学生自己读一读刘三姐的故事,进一步了解歌曲的背景,提高对歌曲的认知程度。
)
六、课堂小结、拓展。
1、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2、拓展欣赏斯琴格日乐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器乐曲《山歌好比春江水》、说唱歌曲《我想唱歌》。
(教学意图:通过师生课堂小结,让学生能够掌握好本课学习内容,对本课的达成目标有清晰的了解认识。
再欣赏不同风格的歌曲,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多元化。
)
师:原汁原味的民歌固然好,加入现代元素的改编也不错,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了壮族民歌,它只是五十六朵花中的一支。
这些民族音乐文化瑰宝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今后老师还会带着同学们学习更多的民族音乐文化!
板书设计:
唱山歌
(变换拍子)壮族民歌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