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评价体系探索
三维德目教育下德育评价方式探索
---------------------------------------------------------------最新资料推荐------------------------------------------------------ 三维德目教育下德育评价方式探索1 三维德目教育下德育评价方式探索过去,我国德育一贯采用美德袋的方式。
美德袋一词是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道德教育家科尔伯格提出来的,美德袋是指教育者把教育对象当成一个被动的、可以任意填塞的口袋,随意地往里填充各种道德条目(简称德目),它是一定社会对道德文化发展过程中道德经验的抽象和概括,如智、仁、勇、孝、公正、诚信、敬畏、宽恕、责任等。
不同的时代,同时代的不同文化之中,在德目的选择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是,有些核心德目则被认为是共同的、亘古不变的,这些德目会发芽、生长,使教育对象成长为自己希望的人。
这种美德袋的德育方式强调了德目的绝对性,把德目划分成美德和恶德两个系列(例如:诚实是一种美德,而说谎是恶德),忽视了德育条目的相对性,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例如,说谎可以由恶德变成美德。
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中,主角犹太人圭多为了不让孩子不受惊恐,用大量谎言哄骗自己孩子,把纳粹的迫害说成是一个好玩的游戏,这些善意的谎言博得了观众的热泪,也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美德袋德育的评价方式非常简单,那就是凡是符合美德条目的,一定是正确的;凡是符合恶德条目的,就一定是错误的。
1/ 5这种评价方式易于制订周详的德2 育评分标准,用分数来评定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
但是孩子们决不甘愿做一只被动装备各种德目的口袋,他们总是使用各种办法来抵触这种被动的接收方式。
科尔伯格非常反对美德袋式的德育方式,他戏称这个美德袋越传越旧,终于成为有待抛弃的破旧布袋,并认为它既不合理,也无效果。
我国的美德袋教育虽然由来已久,但所得效果却甚微。
现在,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老师和家长的抱怨,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无论他们如何言传身教,自私、散漫、无礼等各种品德问题仍然在许多学生身上表现出来。
新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价值及实践路径探索
新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价值及实践路径探索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在新时代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新时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班主任,承担着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职责,能够引领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能够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等思想观念正在形成,班主任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
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德育不仅仅是道德品质的培养,还包括学生的智慧品质、心理品质等各个方面的培养。
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精神、关爱他人的能力等。
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能够构建良好的班级氛围和校园文化。
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通过规范管理、班级活动、家校合作等手段,可以带领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互相帮助的班级氛围。
在学校层面,不同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能够相互借鉴和交流,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针对以上价值,可以提出如下实践路径探索:1. 明确德育目标和方向。
班主任应根据新时代德育的要求,明确自己的德育工作目标和方向,将其融入到班级和学生日常的生活中。
通过讲故事、开展主题班会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
2. 建立德育档案和评价体系。
班主任可以建立学生的德育档案,记录学生的德育成长和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引导。
建立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德育进行量化评价,激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和品质。
3. 做好家校合作。
班主任和家长是学生德育的重要参与者,通过与家长的密切合作,可以互相了解学生的情况和需求,形成教育共识,共同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班主任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德育成长情况。
4. 创设德育活动。
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公民意识;开展班级智慧大赛、文化展览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探索德育新模式:推进学生品德、智力、体魄和美育的协同发展
探索德育新模式:推进学生品德、智力、体魄和美育的协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方向已经从简单地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
而德育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和做学问,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品德、智力、体魄和美育等方面的协同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未来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传统德育模式显得有些单一和死板,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如何探索新的德育模式,推动学生品德、智力、体魄和美育的协同发展,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德育新模式的起源德育新模式的提出,是由传统德育模式的局限性所推动的。
传统德育模式主要是通过思想灌输、道德讲授和惩戒教育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品德。
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缺乏真正的互动和体验,学生缺乏自主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容易陷入被“灌输”和“复读”的怪圈。
而且,这种模式也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学生的全面要求。
因此,现代化的德育新模式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探索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而这些都会对学生品德、智力、体魄和美育的协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二、探索德育新模式的途径1. 整合资源,实现全方位发展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新模式必须整合教育资源,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可以利用社区资源、教育资源和其他者拥有资源,例如博物馆、图书馆、公园、艺术馆、球场等,组织学生参观、实践、演讲和互动式体验等活动。
2. 强调优质性德育新模式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走向一个优质生活。
教育者要特别关注学生学习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为学生提供舒适、健康、有品质的生活体验。
此外,教育者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的智慧和思考能力。
3. 倡导个性化德育新模式应该注重个性化发展。
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成长路径。
“体验式”德育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体验式”德育活动的实践与探索引言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中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注重学生的体验式德育活动,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启发、体验和成长。
本文将就“体验式”德育活动的实践与探索进行讨论,以期为德育实践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借鉴。
一、“体验式”德育活动的概念及特点1. “体验式”德育活动的概念“体验式”德育活动是指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感受和体验,来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和价值观念。
它强调学生在实践中深刻感受,通过活动获取知识、形成态度、树立信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2. “体验式”德育活动的特点(1)注重情感体验。
活动通过创设情境、情景或情感体验,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深刻认识到某种价值观念的重要性。
(2)强调亲身实践。
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并领悟其中所蕴涵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形成自己的品德修养。
(3)强化体验感知。
通过活动创设的感官、情感和心灵体验,使学生在身心的双重感知中获取成长和认识。
(4)关注行为表现。
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品德,强调学生表现出的品德行为。
二、“体验式”德育活动的实践探索1. 以身作则,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体验式德育活动中,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情感共鸣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故事、情景再现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情感共鸣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小组互动等方式,体验、感受和认识某种价值观念的重要性。
老师可以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诚信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萌发真诚、守信、有责的品德情感。
2. 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在“体验式”德育活动中,创设情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创设情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并领悟其中所蕴涵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
在一些情感矛盾较强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善恶之间的冲突和取舍,进而形成自己的品德修养。
探索德育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成长
探索德育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成长2023年,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人们对学生成长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在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成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探索德育创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变革的重要方向。
首先,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德育的核心价值。
在当前人才竞争剧烈的社会中,优秀的德育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德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道德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这是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有更好的表现和更高的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因此,建立完善的德育体系和方法,对于学生成长和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其次,我们需要强调多元化的教育方式。
在传统教育中,单一的知识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
在新时代的教育中,学校应该教授更为广泛、深刻、丰富和多元化的知识,将德育融入学术、技能、体育、艺术和社会参与中,同时建立起科技、人文、公益等领域的多元化教育体系。
这也让学生接触能力、潜能和激情更广泛的领域,提升自己、挑战自己。
进一步,我们需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常常来自对社会的关注和参与。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在不断地探索、思考、尝试与实践的过程中,提升个人的领导力和公益精神,也能成为社会的积极引领者。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应该鼓励由简单接触到深入参与社会,由借鉴到给予,从而感受社会生活、锻炼技能和拓展视野。
最后,我们需要坚持系统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衡量德育发展的重要指标。
我们应该建立起基于学业、技能、公益和纪律等方面的全面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平衡的发展和全面升华。
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在于让学生更加理性、明确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发现、剖析并加强提升方面。
总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成长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是我们未来社会成长的重要保证。
在2023年的变革之路中,我们需要加强探索德育创新的方向,深入思考教育的意义并实践之。
这是为了让学生在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才能、贡献社会而制定的教育宗旨。
新时代下中职德育的实践探索
新时代下中职德育的实践探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时代下中职教育的德育工作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职学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强化德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了更好地探索新时代下中职德育工作的实践路径,深化中职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下面,就我校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进行以下总结和分享。
一、坚持课程融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新时代下,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素养,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
我校坚持将德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通过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和开展主题班会、学术讲座等活动,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强化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在普及各种文明礼仪、交往礼仪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助人为乐,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通过课程融合,学生不仅在专业技能上得到训练,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未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树立导师榜样,激励学生成长德育工作的成效,离不开学校导师的引领和激励。
新时代下中职德育工作中,导师的榜样力量尤为关键。
我校着力树立一批德艺双馨的导师榜样,通过导师示范引领、导师带徒、导师带课等方式,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到导师的榜样力量,激励学生积极向上,不断成长进步。
学校还建立了导师交流分享的机制,定期开展导师交流会,促进导师之间的互相交流、学习和成长,形成了良好的导师团队,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三、加强实践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新时代下,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教育,通过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实训、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我校,我们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教育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民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探索新时代德育工作的路径
探索新时代德育工作的路径今年是2023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更多的社会问题浮出水面,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新时代德育工作需要顺应时代的需要,深化改革创新,积极探索适合新时代德育工作的路径。
一、加强多元化德育教育多元化德育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
在新时代下,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教育者应该重视多元化的德育教育方式,通过开设一些与社会现实中相关联的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等,使学生在分散的活动中感受到德育教育的影响。
二、建立立体式德育评价机制传统的德育评价机制比较单一,仅仅注重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评价。
而现代德育工作应该在人格完善、思维创新和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建立立体式德育评价机制对于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推动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代社会发展快速,越来越多的人关心社会问题,关注公益事业。
这也恰恰静动了德育工作的另一重要方面,那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当通过多种方式打开学生感受社会的窗户,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注弱势群体,让他们能够自觉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四、相互借鉴、互相学习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
新时代德育工作无疑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但是,我们可以从学校和社会其他方面借鉴优秀的德育工作经验,进行学习和创新。
同时,我们应该与其他德育工作者开展交流和合作,取长补短,优化自己的德育工作,全面推进德育工作的发展。
总之,新时代下的德育工作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的机遇。
我们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德育人才的培养、深入推进德育工作的改革创新,探索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德育工作路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校级德育教研活动主题(3篇)
第1篇《深化德育实践,培育时代新人——构建多元化德育体系探索与实践》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灵魂,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我校决定开展以“深化德育实践,培育时代新人——构建多元化德育体系探索与实践”为主题的校级德育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德育素养,增强德育意识,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2. 探索多元化德育体系,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
3. 提升德育工作实效,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全面发展。
4. 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时代新人。
三、活动内容1. 德育理论研讨(1)邀请德育专家作专题讲座,解读国家教育政策,分析当前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2)组织教师开展德育论文评选,促进德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开展德育课题研究,探索德育工作新思路。
2. 德育实践探索(1)开展班级德育活动,如主题班会、德育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德育素养。
(2)实施德育课程改革,将德育融入各学科教学,实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结合。
(3)加强家校合作,形成德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德育评价研究(1)建立德育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德育工作成效。
(2)开展德育评价实践,探索德育评价方法。
(3)总结德育评价经验,为德育工作提供参考。
4. 德育特色创建(1)挖掘学校德育资源,打造德育特色项目。
(2)开展德育品牌建设,提升学校德育影响力。
(3)推广德育特色经验,促进德育工作交流与合作。
四、活动安排1. 活动时间: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2. 活动阶段:(1)第一阶段(2022年9月):宣传发动,组织教师学习德育理论知识,提高德育意识。
(2)第二阶段(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开展德育实践探索,实施德育课程改革,加强家校合作。
(3)第三阶段(2023年4月至5月):开展德育评价研究,总结德育工作经验。
德育教师发展性评价改革新探索
德育教师发展性评价改革新探索作者:何小冰高松青来源:《师道(教研)》2024年第05期教育的根在于育人,育人的核心力量在于德育教师。
我校秉承“明德教育”的办学理念,融合“以德育人”的教育使命,构建多元一体的德育教师评价体制,实现对德育教师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努力推动德育工作走向一个新的健康的发展方向。
一、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架构每一位教师会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个性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得到尊重与公平的对待。
基于“以师为本”的管理理念,我们建立金字塔式的发展性评价模式,以过程性评价为基础评价,以展示性评价为个性评价,以成果性评价为发展评价,以效益性评价为人才评价。
这一评价模式满足不同層次需求的德育教师的成长,在保障立德树人有效落实的同时,引领教师逐步走向专业化成长,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的研究型、创新型的德育教师队伍。
二、发展性评价的多元体系1.过程性评价,凸显“德智融合”的教育智慧德育工作中每一个教育细节都能体现出育人的功能,师师互促、师生互动、家校协作中,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与时间的验证,无时无处皆需要蕴含着教育工作的“德”与“智”,因此过程性评价更注重的是动态的评价。
因此,我们从班级管理、学科教学、团队协作、家校沟通四个维度对德育教师的工作展开评价,体现了人文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过程性评价方法的运用必然依赖于一套细致的、具体的、统一的课堂评价指标,量性和质性评价的有机融合,既可达到评价的可视化和客观性,也兼顾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综合性。
2.展示性评价,个性与共性发展的双轨评价合理化展示性评价是教师德育工作的个性展示,是满足教师更多的正面情感的宣扬,是对教师工作的积极认可,是获得成功自信的激励平台,也是引发德育团队教育共鸣的有效途径。
展示分为教育行为展示和个人素养展示,其中教育行为展示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基础管理和个性展示、品质展示三大版块,基础管理包括班级行为管理、课例展示、学习习惯、学习成果等基本的工作展示;个性展示是结合学校常规管理、特色活动、各级竞赛等内容进行,也包括教师个性组织的班级活动;品质展示包含研学活动、公益活动、亲子活动、各级竞赛等。
小学德育评价体系研究
小学德育评价体系研究本文旨在探讨小学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实现对学生德育发展的全面、客观、有效的评价。
一、德育评价体系的现状与问题当前,许多小学德育评价体系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评价标准不够明确,导致评价结果存在较大的主观性。
其次,评价方式单一,往往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表现和综合素质。
评价结果缺乏反馈机制,使得学生无法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无法有针对性地改进。
二、德育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路与方法为了建立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需要遵循以下思路和方法:1、明确评价标准:首先要明确德育评价的标准,包括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社会实践等方面。
这些标准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过程中,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相互补充,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德育情况。
3、建立反馈机制: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鼓励其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评价结果了解学校德育教育的情况,积极参与孩子的德育培养。
三、德育评价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为了验证德育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可以选取一所小学进行实践探索。
在实践中,要注重以下几点:1、加强评价培训:要对参与评价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评价能力和意识,以减少评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2、定期开展评价活动:要定期开展德育评价活动,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德育发展状况,为后续教育提供依据。
3、重视评价结果的应用:要将评价结果与学生的评优评先、班级的德育工作等方面相结合,使评价结果真正发挥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建立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对于小学生德育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明确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方式、建立反馈机制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德育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为学生的德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各级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小学德育评价体系建设的指导与监督,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探析
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探析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加大了对德育课程的重视,积极推动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德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构建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德育课程体系对学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进行探索和分析。
一、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构建德育课程体系的理论依据是对教育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的深刻认识。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而德育课程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德育课程应以国家的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理念和实践能力。
构建科学合理的德育课程体系,必须立足于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明确德育课程的目标和任务,确立德育课程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1.整体性原则。
德育课程体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学校的整体教育目标相一致,与其他学科课程相互配合,形成统一整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科学性原则。
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基础,科学地确定德育课程的总体目标、年级目标和学科目标,科学地设计德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科学地评价德育课程的实施效果。
3.可操作性原则。
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易于实施和监督管理。
应注重德育课程的实际效果,确保学生在德育课程中能够真正体验和领会道德理念,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1.明确德育课程的总体目标。
德育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理念和实践能力。
在构建德育课程体系时,首先要明确德育课程的总体目标,确立德育课程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德育课程的总体目标既是对学生道德素养的要求,也是德育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2.制定德育课程的年级目标。
小学德育课程中的德育评价体系研究
小学德育课程中的德育评价体系研究一、引言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德育课程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其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小学德育课程中的德育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探讨如何科学地评价小学生在德育方面的表现,为提升小学德育教育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小学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性1. 德育评价的意义德育评价是对学生在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是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德育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纠正,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校整体的德育水平。
2. 德育评价的目标小学德育评价的目标是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在道德品质、人格培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表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三、小学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1. 德育评价指标的确定小学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确定合适的评价指标。
包括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个性发展、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在德育方面的表现。
2. 德育评价方法的选择对于小学德育评价,可以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评价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记录等方式获得数据,定性评价则可以通过综合性评价、案例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在德育方面的情况。
3. 德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在小学德育课程中,德育评价体系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内容。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学生在德育方面的提高,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质量。
四、小学德育评价体系的实践探索1. 道德品质评价小学德育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之一是道德品质评价。
针对学生的诚实守信、团结友爱、责任担当等方面展开评价,通过记录学生的言行举止、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等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表现。
学生德育水平评价考核探索
人、 敬业精神 、 服务他 人 、 社会 正义感 和进 步意识 、 勤俭
自强 。用z 表示。
第四, 确立思想 品德 评价考核 内容 的比重值 。所 谓
评价考核 内容 的比重值 , 就是指本评价考核 内容在整 个 思想 品德 评价考 核 内容 中 占的地 位 和作用不 同而赋 予
15 4
专业指导员 和任课 教师。但为 了计算 的方便 , 我们这儿 主要采用 由学生 和学生 干部两个评 价组来 进行 评价考 核, 他们的评价 比重分别 占6 %和4 %。我们用Yl 2 0 0 和Y
表示 。 班主任老师 则根据 自己所掌握 的情况在班上进行 平 衡汇总 , 辅导员或专业指 导员 则根据实际情况在本专 业 范围 内进行平衡汇 总。 任课教师对学生 的评价考核原 理 同学生评价学生一样 , 这儿不再赘叙 。 第二 , 确立思想 品德评价考 核的对 象 。评 价 的对象
培养学生综 合素质方 面提供 了强有力 的政 策支持 。 同
时, 我们发现 , 在就业分配过程 中 , 学生 的职业 道德素质 和道 德水平 面越来 越成为社会和用人单位关 注的重点 , 只有那些德 智体美诸 方面发 展的毕业 生才是 社会 和用 人单位青 睐的人 才 , 是旺销“ 产品 ”可见 , 。 重视学 生的思 想 品德教 育和道德 水平的提高 , 也成为学校教 育培养学
进行量化评价 的方法 , 但效果并 不是很理想 。做 的比较 普遍 是加权平 均法 。如我们 学校现 在对学 生思 想品德
当然是在 校学生。为了便于计算 。 我们特地选择 了一个
三 年级班 做实验 , 人数在2 人左右 。这 主要是 考虑到学 0 生 经过几年 的朝夕 相处 , 此之间 比较熟悉 , 于 比较 彼 便
普通高中学生德育评价体系构建的探索
普通高中学生德育评价体系构建的探索摘要:随着当前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尤其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要加强对学生品德的发展,构建德育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因此,本文探讨校本德育评价体系构建的具体背景,明确德育评价体系构建的要求和要素,对德育评价过程进行全面反思,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开展德育评价,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解决所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构建多元化的学生德育评价体系,明确发展目标,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高中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中阶段;德育评价;构建策略;人才培养引言:众所周知,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的重要时期,要加强对学生的评价,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对学生的发展方向进行有效引导。
尤其在普通高中,要对学生评价进行多元化体系的构建,利用不同的标尺来进行衡量、评判,引导学生解决所存在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形成良好品德[1]。
同时,了解校本德育评价体系构建的具体背景,有利于形成特色的育人模式,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引导学生个性发展,为当前的社会和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
一、当前学校德育评价体系构建的具体背景(一)“一德二能”的育人模式在当前的学校发展过程中,要重对学生的培养构建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要尊重学生的发展差异,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明确育人目标,形成特色的育人模式,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
首先,要引导学生形成感恩意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开展形成德育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为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其次,要加强研究性学习,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提高知识储备,拓展视野,同时,要对学校的体育传统进行不断传承,发展学生的才能,挖掘学生的潜力,提升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好地推动学生的成长。
(二)学校育人的具体目标高中学校在进行学生培育的过程中,要明确育人目标,首先,引导学生能够提高学业成绩,促进学生的进步,结合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和能力,使学生能够获得有效的发展。
探索立德树人视角下高中的德育评价体系建设
探索立德树人视角下高中的德育评价体系建设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深入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本文以立德树人为视角,探索高中德育评价体系建设的意义,分析当前高中德育评价的现状,并提出优化德育评价体系建设的对策。
探索立德树人视角下高中德育评价体系建设是高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全面提升高中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和水平,才能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德育评价;立德树人;高中;体系建设高中德育评价体系的建设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是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人才培养宗旨的重要实践。
学校应创新德育评价模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建立德育评价奖惩机制,合理运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注重德育评价体系构建,突出发展性评价;重视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强化形成性评价;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一、当前高中德育评价的现状分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中学校越来越重视德育工作,逐步提升了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但是从当前高中学校的德育评价现状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部分学校尚未形成正确的德育评价理念。
当前,一些学校德育评价理念仍然比较落后,导致高中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比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时,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还未将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综合表现、发展变化等内容纳入到评价体系中。
第二,部分教师片面追求学生的分数成绩,忽视了学生良好品质和道德品行的培养。
现阶段,部分教师单纯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导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高。
此外,学校还未将德育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与学生发展相结合。
第三,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德育观培养或缺乏对德育观的深度理解。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较深的教师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的情况。
部分教师在平时工作中只重视教材知识技能的教学和考核,缺乏对学生思想品德培养和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导致德育工作存在一定局限性。
立足生活德育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武汉市恒大城学校“行真”德育体系构建探索
摘要:为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全面贯彻素质教育观,我校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立足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
经过积极探索,现已初步构建了符合校情的“行真”德育体系。
文章从行真德育理念内涵的阐释、基本内容的设置、实践途径构建以及策略推进等方面,展现了学校创新德育特色,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成长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行真”德育;立身以纯;为学以真;全面发展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是否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
基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我们积极探索符合校情的德育模式。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现已初步形成了“行真”德育模式,逐步构建了“行真”德育体系。
一、行真德育的理念内涵行真德育,是学校纯真教育“守正养纯,启智求真”教育理念的体现。
行真,是学生纯真德性的核心体现,即生命实践的“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行真德育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生命实践,来促进学生获得道德成长的学校德育模式。
行真德育模式基于主体性的德育理念,基于生命实践德育理念,以培养“立身以纯、为学以真”的纯真少年作为学校德育的总目标。
行真德育主张,为了生活的德育。
德育的目的为了满足学生生活的需要,引导学生的生活,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和品味,为了让学生过有道德和灵性的生活,为了学生的终身幸福打基础。
行真德育主张,基于生活的德育。
德育必须基于学生真实发生的生活,面对学生生命活动中的问题、困惑和疑难而进行。
通过德育实践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说教来实施德育,强调德育主体的参与性和能动性,在回归学生生活的行动中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德育的情境中思考、发现、探索、理解和体悟,在自我生活世界与生活经验的拓展中去理解生活、发现世界、陶冶情操,去锻炼人生智慧、培养生命自觉、提升人生境界、促进生命成长成熟,不断认识和超越、完善自己。
行真德育主张,在生活体验中的德育。
将道德的说教变成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走向生活、认识生活的行动,变成启发学生道德自觉的行动。
七色花儿映校园——武汉市鲁巷实验小学兴趣德育评价的探索与实践
七色花儿映校园——武汉市鲁巷实验小学兴趣德育评价的探索与实践作者:李翠芳来源:《成才》 2017年第12期学校德育对于学生发展所肩负的责任,就是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根据小学生较为感性的年龄特点,从小学生情感方面着手,让兴趣因素在德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对于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武汉市鲁巷小学的德育基于学校兴趣教育的特色,从来都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调动孩子们的一切积极情感,让其从内心去认同良好的道德观念并自觉地去执行,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趣德育和兴趣德育评价体系。
一、兴趣德育的概念解读兴趣德育并不是“兴趣”和“德育”的简单相加,而是兴趣教育与品德教育的有机融合,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内涵。
简单地说,兴趣德育是以学生感兴趣的社会性活动为基础而实施的德育课程。
活动是德育的基本途径,但并不是任何活动都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品德。
由于道德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因此只有那些涉及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才具有道德教育价值,而这种活动通常被称为“社会性活动”。
传统德育并非完全不重视活动,但其活动是基于社会的、成人的,而不是基于儿童的。
兴趣德育的基本假设是,如果学生对某类社会性的活动有兴趣,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地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品德。
因此,在兴趣德育中,学生遵守规范或约束行为的举动完全是出于他自己的意愿。
二、实施兴趣德育评价体系的基本设想所谓兴趣德育评价,就是教师、学生群体(包括学生自己),依据一定的兴趣德育评价标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作肯定或否定的激励性价值判断。
兴趣德育评价同兴趣德育目标密不可分,具有趣味性、综合性、连续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兴趣德育评价注重诊断、分析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特点,要求做到客观、明智、公正地解释评价结果,使兴趣德育评价成为学生自己喜欢的事。
学校提出兴趣德育评价的概念和实施兴趣德育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设想。
构建德育体系 探索德育途径
源, 创设 平 台让学校 教师相 互学 习 , 相互影 响 , 才能 推动教 师 专 业化发 展 , 从而提 高学校教 育教学质 量 。■
( 责任 编辑 : 林文瑞 )
所 有 目标 的实 现 都需 要 每一 位教 师 的倾 心 付 出 , 能打 造 才 学校 特色 , 才会使 学校 的每一 个人受益 , 这必然 会激发 教师
定 以“ 德育 工作 ” 为学校 工作 的突破 口, 作 并找 出德育 工作 陷 入 困境的几个原 因 :
学生 的 “ 试成 绩 ” 因而 , 校 的领导 、 师在社 会压 力 和 考 。 学 教
功利 主义 的影响下 , 自动削弱 德育的功 能 , 德育工作 空心化 。
于 平 时课 例 研 究 中 , 不 是 脱 离 教 学 实 际 , 为 空 中楼 阁 。 而 成
研评价 与教 师师德 修养 、 务素 质提高 三者相 结合 。将教研 业
的绩 效 纳 入 教 师年 度 考 核 、 师 评 优 、 级 、 职 考 核 之 教 晋 评
中。
有效 的制度来 评 价教 研工 作 , 么 评价 鼓励 教学 , 么评 价 要 要 注重教研 , 把教与研 截然分 开。
生 源 由原来 的城 郊扩展 到全 县各 乡镇 , 至外县学 生也慕 名 甚 而来 , 为一 所学 生向往 、 长信赖 、 成 家 社会满 意 的强 校 。道周 中学 办 学之路 的成功 经验 之一 , 是构 建德 育体 系 , 索 有 就 探
效 的德 育 途 径 。
一
不 实践 。正 如石 鸥指 出 “ 种 道德 教育 本质 上不 道德 , 这 从长
生 三 千八 百多 人 , 历 了从 小 到大 、 弱 到强 的发展 过 程 。 经 从
《加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实施方案策划方案
《加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实施方案策划方案一、背景分析近年来,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如德育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德育方式单一,德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等。
这些问题导致德育实效性不强,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
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定位1.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使德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3.完善德育评价体系,确保德育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果。
三、实施方案1.德育课程改革(1)优化德育课程体系,将德育内容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课程。
(2)加强德育课程研究,编写具有时代特色、贴近学生生活的德育教材。
(3)开展德育课程培训,提高教师的德育教学能力。
2.德育活动创新(1)举办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提升道德素养。
(2)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等,开展主题德育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加强德育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德育实效。
3.德育评价体系改革(1)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德育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表现等方面。
(2)将德育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4.教师队伍建设(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和道德素养。
(2)开展德育教师培训,提升德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3)加强德育教师激励机制,激发德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实施步骤1.调查研究阶段:深入了解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实施方案提供依据。
2.方案制定阶段: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措施等。
3.实施阶段:按照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德育工作,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五、预期成果1.德育工作针对性明显提高,德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德育实效性得到提升。
2.德育方式多样化,学生参与热情高涨,道德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3.德育评价体系完善,德育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果。
德育为先,五育并举——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探索
德育为先,五育并举——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探索摘要:在新形势下对小学德育教育的探索,提出了德育为先和五育并举的理念。
德育为先强调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五育并举强调要全面发展学生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劳育。
基于此,就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教育进行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德育;小学;举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
在新形势下,探索有效的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变得愈发重要。
德育为先和五育并举的理念能够引领小学德育教育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均衡和多样化的支持。
一、完善德育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时代对学生的德育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传统的德育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需要,因此需要重视完善德育课程体系,以适应时代的变化[1]。
完善德育课程体系同时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通过系统性的德育课程,将道德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道德观念[2]。
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让他们明辨是非,注重孝道、友善、诚实等道德品质。
培养学生作为公民的意识和责任感,了解法律、规章制度,并学会正确行使个人权利与义务等。
例如:在音乐课堂上,可以设立小组合作演唱活动,让学生共同协作学习曲目并一起演唱。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互助精神。
在音乐欣赏环节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听取不同类型的音乐,然后邀请他们互相介绍并分享自己感受。
学生们可以通过这个活动展示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同时也倡导了友爱和互助的风气。
然后引入中国传统音乐作为学习内容,让学生了解和欣赏古典音乐、戏曲音乐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方式。
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音乐,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在音乐创作环节中,可以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或编写乐谱。
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情和求知欲,并让他们体验到自己创造作品的成就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评价体系探索一、德育目标层次化德育目标是实施德育工作的根本指南,德育内容的确定,德育方法的选择,学生品德的品定以及德育工作领导和管理等都要为实现目标服务。
学校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针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思维方式上出现的新特点,从培养跨世纪人才着眼,从抓实基础项目入手,分阶段分层次制定德育目标(包括学校总体目标、各学校、各年级的具体目标,长远目标,近期目标等),形成目标系列。
近几年,通过改革,我国现行的几个德育大纲已体现出幼儿园、小学、中学道德养成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化原则要求。
但是,如果我们离开了实际,采用大一统、一刀切的德育目标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根据教育理论,学校德育目标的确定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
如,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主要是以情绪、临时动机为基础,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要重视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要以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事实力基础,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概念,使他们理解行为的标准,少年和青年对个人同集体、国家的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已形成一定的道德概念,开始具备自我教育的基矗在对他们提出行为标准时,应该深刻说明其社会意义。
第二,要注意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同一年级中不同学生的特点,以初中阶段的不同年级为例,初一可以抓学习目的性教育为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二可以防分化,抓转化的目标管理为主,创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初三可以人生观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为主,让学生作出第一次接受选择的准备。
以中学同一年级不同学生为例,对思想品德处于中上位置的学生应注重社会理想、价值观念的教育;对后进生除进行理想、价值观念教育外,应从他们的行为规范抓起,增强他们的自律能力。
第三,要了解、研究现阶段青少年思想发展的时代特点,从实际出发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采取有效的对策。
要针对社会上的敏感热点问题设计出符合学生道德要求的德育内容,解决思想实际问题。
一句话,学校的德育目标应能较好地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特征,变僵化的教育模式为灵活的教育模式,变封闭型教育为开放型教育。
体现层次性和阶段性,培养学生主动性、进取性,创造性个性品质,使学生能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能自觉将各项规范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和行为,善于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准确的道德评价,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德育内容现代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需要学校有与之相适应的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德育任务,当前的形势和青少年的品德水平确定的。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等。
这些应是学校长期稳定的德育内容,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带来了多种价值观念的碰撞和冲突,迫切需要学校德育内容主动适应形势进一步充实和改革,使学校德育内容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学校要在更新德育观念的基础上,拓宽德育内容,加强和充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养成教育心理品德教育。
在当前,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自主意识和创造意识。
竞争意识是进取性与显示性两种个性心理因素的综合反映,是人们在优胜劣汰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素质。
竞争是强烈上进的体现,没有竞争,社会就停滞不前,竞争意识,可以调动人们的一切内在的积极因素向着成功的方向努力,加强竞争意识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形成。
学校教育应提供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才华获得优胜的机会和可能,要让每个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激励他们潜在的上进要求,发展进取竞争意识,对竞争意识差、自卑心理严重的学生要启发他们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有一个奋斗目标,并发扬“沙里淘金”的精神。
细心观察,抓住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要教育学生彻底摒弃“安于现状,抱残守缺,与世无争,不思进缺的旧观念,逐步确立”积极进取,永不自满、敢为人先,勇于竞争“的新观念,还要教育学生确立正确的竞争动机。
竞争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出人头地,也不是为了整垮对手,而是为了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竞争必须在不损害他人、集体、社会利益的前提下,靠知识、技能取胜,还要教育学生有战胜困难、不甘失败,不怕挫折的心理准备。
要有跌倒了再爬起来的勇气,要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
自主意识是人的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基础自主意识包括自强奋斗意识、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发展意识、自主创造意识、自我修养意识、自我管理意识、自我评价意识和自我完善意识。
自主意识是一切积极因素的源泉,是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在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德育内容设计上,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发扬民主作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视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要放手让学生组织、举办、参与多种的校内活动,锻炼他们在组织、交往、工作、劳动、生活中的自主意识和能力。
创造意识是敢为性与批判性两种个性心理因素的综合反映,在未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的竞争,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竞争,更是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竞争。
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需要科学技术的创新,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人才。
我们应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天赋,教学中要把知识传授与培养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多层次、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三、德育活动社会化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德育不断向家庭、社会延伸。
大德育思想的树立,全民德育意识的强化,给学校德育带来勃勃生机。
但是,学校、家庭、社会灌输的思想经常撞车。
家庭、社会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上与学校还缺乏和谐统一。
学校教育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勤奋读书,努力成为”四有“新人,而相当一部分家庭的家长们在孩子面前谈赚钱,议当官,论消费;社会上的某些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中的精神污染腐蚀着青少年的灵魂,给学校德育造成了困难,影响了学校德育的效果。
就学校内部而言,不少学校未能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环境和氛围,未能真正将德育工作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教学的各个环节,全过程,各种教育因素、各种教育力量、各种教育影响、各种教育形式的全息大德育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全员德育意识,树立大德育观念,使学校德育活动进一步向社会延伸,向家庭渗透,构建德育活动社会化模式,合作育人,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协作的社会教育网络,形成全方位德育格局。
就家庭教育而言,作为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建立家长学校。
家长委员会等多种形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把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主题内容,向学生家庭渗透,争取家长的主动、有效配合,以防止家庭教育失当、失时、失度、失策,使他们能更好地有效地致力于培养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基本的道德修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就社会教育而言,要在发挥学校主体作用的同时,努力挖掘和利用社会德育资源,拓宽德育领域,创建德育基地,为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①要逐步建立与社会相互协作的教育形式,积极争取社会团体和各种力量的支持,要通过军、警、民共建活动,增强学生国防意识、法制意识、劳动意识。
②要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群众监督等手段,加强对文化市场和娱乐场所的管理;尤其是要依法对学校周边的娱乐、商业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严格管理。
③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变主动地去掌握(领会、巩固、运用)社会道德规范并形成道德行为,改变过去学校德育孤军奋战的局面,为德育活动社会化奠定坚实的基矗就学校教育而言,要坚持思想政治课教育与其他学科渗透相结合,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学科教育与活动教育、环境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相结合,领导重视与全员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拓宽德育渠道。
要通过升旗仪式、主题班会、传统节目、文艺演出、板报、广播宣传、演讲、展览、参观、游览、影评、书评、读书节等活动形式,丰富德育活动内容,优化学校德育环境,使学校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主阵地,使校园成为德育的乐园。
四、德育管理科学化作为现代社会文明三大支柱的管理,不仅是学校德育实施的必要形式而且是强化德育效应的重要工具,”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必须确立科学的德育管理观念。
第一,优化德育队伍结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的”优化队伍结构,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的要求,是加强和改善学校德育的重要条件,是学校德育管理必须十分重视的一项紧迫而长远的任务,加强学校德育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一支思想品德好,理论水平、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强的德育教师队伍,依靠教师的群体力量,抓学科渗透,寓德于教。
第二,建立一支有专职人员为骨干,专兼职结合的德育队伍,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保证学校德育工作不偏离方向。
第三,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要求班主任积极、主动地围绕着育人的目标展开工作,把班级建成一个健康向上的集体。
第四,发挥团、队、学生会在德育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作用。
第五,发挥德育队伍的整体效应。
要将学校各种力量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一股合力。
统一目标,统一组织,统一计划,统一措施,发挥德育队伍的整体功能。
第二,改进德育评价手段常用的德育手段有效育手段、激励手段、评价手段等。
当前亟待改进的主要是评价手段。
作为手段之一的评价,目前在学校德育中的运用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缺乏一个合理的评价标准,习惯于用统一的标准对所有的学生泛泛而评,而未能根据时代的要求,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及不同年龄层次确定不同的标准。
二是缺乏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
在对学生品德的定量定性评价中,哪部分品德因素适于定量评价,哪部分品德因素适于定性评价等,还未能找到它们各自适用的范围。
改进德育评价手段,对加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因此,我们对德育手段的改进,要着力于德育评价手段的改进。
首先,要将整个德育目标具体化、系列化,对学生的品德结构进行分解,分项设计坡度和层次,再具体测量和评定。
其次,加强对学生品德结构因素及其结构机制的研究,确定品德因素的质、量、度,提高德育评价定量和定性的科学性,充分发挥评价手段的德育功能。
第三,深化德育理论研究人们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在不断深入发展。